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竹市首屆食農教育嘉年華 清大串聯地方推永續發展
生活
第1815期
竹市首屆食農教育嘉年華 清大串聯地方推永續發展
2025-10-23
【記者蔡孟安新竹報導】由國立清華大學「食農教育示範學校與區域支持網絡」策劃的第一屆大新竹食農教育嘉年華暨清華社會實踐聯展18日於清大舉辦,現場聚集各年齡層的學生與攤販,透過擺攤、教育體驗活動推廣食農教育與永續發展,並邀請大小朋友共襄盛舉。 食農教育以教導民眾從認識餐桌上的餐點開始,進而關心食物來源、生產方式等,是為結合飲食與農業環境觀念的教育。主辦方希望透過本次嘉年華,召集來自不同區域的學校、小農等單位,串連地方資源以支持學校食農教育的深化與推動。「無論你是產銷單位、學校,又或是地方創生園區,都會在這個嘉年華之中相遇、碰撞,讓推廣食農教育有更多元的可能性。」計畫執行長陳振淦說道。他也表示,本次活動為了強化各攤位之間的連結,不提供便當給現場的攤位賣家,而是以發放體驗券的方式,讓攤販可以拿券兌換不同店家的食品。 活動現場攤商集結,共120個攤位銷售多種特色在地小農產品及利用當地食材製作的手工商品。其中,新竹市農會以內部稻米產銷班生產的好香米為原料,再透過義工媽媽們手工製作成杏仁米餅販賣。新竹市農會的四健督導林芯如表示,從產地到餐桌的成品,都是農友及農會成員一起努力的成果,透過在大學場域舉辦的市集做推廣,便是農會實踐食農教育於日常的一種方式。「希望讓學生對於食農教育,除了耕作很辛苦的印象以外,補充像飲食文化等更全面的認知。」林芯如說道。 除產品販售外,本次活動另專設70個攤位,提供教育體驗活動。透過桌遊等互動遊戲,帶領現場民眾認識牛乳來源以及雞、豬隻等家畜養殖與畜牧的相關知識。現場的工作人員兼清大人文社會學系(以下簡稱人社系)學生俞李晴認為,比起傳統講座的形式,效仿日本進行桌遊等遊戲體驗的方式更能將食農議題傳達給一般民眾,他說:「像是台灣兒童食育協會推出的豬隻相關知識桌遊,就讓我對於豬肉品方面有比以往更深刻的認知。」談及未來願景,俞李晴則說道:「以後會想要以工作坊的形式對大眾進行食農教育,讓大眾可以像此次活動中的手作體驗一樣親身感受何謂食農。」 本次活動吸引合作學校的國中小學生、大學生以及眾多民眾參與。工作人員兼清大人社系學生黃品宸表示,不同年齡層之民眾皆是這次聯展的推廣對象,「由學校舉辦,連結國中小與各個地方單位,是這次活動我覺得最特別的地方。」他說道。現場參與民眾蔡小姐(化名)則分享道:「平時不會特別關注農產品的來歷與種植知識,但這次活動透過攤位以及遊戲體驗的形式讓我與食農議題的距離沒有那麼遙遠。」他也認為,相較於企業、政府舉辦食農教育活動,透過學校的場域與主辦角色,參與者自然而然較不會排斥學習,更加容易向大眾宣導食農議題。
從產地到餐桌 食農大會領民眾挺在地
影音
第1814期
從產地到餐桌 食農大會領民眾挺在地
2025-10-03
【記者蔡得曦、黃律齊、林庭如台北採訪報導】第一屆食農教育大會9月27日在國立臺灣大學綜合體育館舉辦,農業部集結超過50個特色攤位,展現《食農教育法》立法三年來的豐富成果。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農業經管組經理鄭文昇指出,本次大會希望透過活動展現台灣食農教育的多元能量,「我們這次邀請了來自政府部門、民間團體、農會或是學校單位的夥伴們,他們在辦理食農教育方面皆有非常亮眼的表現。」 展場中央設置了闖關集點活動,內容結合飲食、環境與在地農業,讓民眾透過視覺、嗅覺等感官進行體驗。其中一道關卡「食物傳記憶」,設有QRCODE讓民眾分享最喜愛的家常菜,一旁牆上更印有民眾投稿的家鄉料理,凸顯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等六大食育方針。談及闖關活動設計理念,鄭文昇表示,「我們希望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消費者,尤其是小朋友,可以學習到食農教育的六大推動方針,並落實在每日的飲食中。」 農業部則在現場規劃多個互動攤位, 邀請多個研究組織與地方農會共同參與。其中,農業藥物試驗所研究員顏辰鳳提到,此次攤位設計了「互動問答」活動,希望民眾可以透過攤位提供的繪本找出解答,破除對農藥使用的迷思。 除了政府部門,民間單位也積極投入食農教育推廣。社團法人台灣兒童食育協會以永續農業為主題,讓民眾模擬鳥類在稻田間捕捉老鼠,宣導透過天敵降低環境用藥的自然捕鼠方式。民眾陳玲華也分享在攤位上學習到的農業知識,農民會製作架子讓小鳥棲息,之後小鳥就會去捕鼠,這樣就不用噴農藥。 針對《食農教育法》三年來的施政成效,也有民團提出建議,認為政府應該更積極協助資源整合,讓各單位的勞動成果都能被妥善運用,食農教育也才能夠在台灣社會繼續深化。
明道大學農業展寓教於樂 力推智能農業與永續發展
生活
第1767期
明道大學農業展寓教於樂 力推智能農業與永續發展
2022-10-05
【記者賴羿安綜合報導】民眾興奮地操控儀器,跟著導覽員駕駛無人機,模擬農夫噴灑肥料。2022中臺灣農業行銷暨園藝資材博覽會自9月24日開始,於2日落幕,其中由明道大學規劃的智慧及循環農業展吸引大量人潮,展內豐富的體驗區從無人機駕駛、曳引機VR體驗到親手種植蘑菇應有盡有,致力將智能、永續的農業概念傳遞民眾。 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規劃智慧及循環農業展,帶領民眾認識現代的農業技術和資源如何永續利用。 圖/羅惠萍提供展區除了推廣各項農業機器、智慧農業外,門口高達新台幣600萬價值的曳引機也吸引現場許多父母與小孩一同拍照。展內詳細介紹綠色蕈菇產業鏈、農膜回收與灌溉系統等,透過綠色生產和循環經濟,將資源發揮最大效益。展覽也設置體驗區,例如鍬形蟲飼養箱和農膜回收製成的科學黏土親子區。 展區內,明道大學學生指導觀展民眾駕駛無人機,模擬農夫噴灑肥料。 圖/賴羿安攝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副主任羅惠萍表示道:「大家應該要翻轉農業的思維了,農業其實可以很輕鬆;不但能夠達到最大的經濟效應,也能實踐永續的理念。」以農膜回收為例,便是巧妙地將大量廢棄塑膠轉變為日常用品。觀展民眾朱原顗認為農膜的處理方式是長期存在的問題,發展出一套解決辦法是很好的事情,「有幾個同學和學弟妹也有在種田的,就可以進行運用。」 農膜回收可製作成黏土,科學黏土親子區邀請民眾體驗塑形黏土造型的樂趣。 圖/賴羿安攝明道大學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為彰化唯一農業科系,場區內處處可見該系學生為民眾細心講解農業知識、提供操作協助。二年級學生許順勝説:「來這邊才發現到有些民眾平常沒有接觸農業,他們對於這個展覽十分生疏,想讓他們更知道農業的部分。」他在導覽時也加深對於農業知識的了解,學到如何與觀眾互動,例如碰到人潮過多、無人機設備不足的情況下必須靈活地應對民眾。 綠色蕈菇產業鏈展區向民眾展示不同生長時期的蕈菇,民眾完成一旁的種植蘑菇體驗後,可將其攜帶回家。 圖/賴羿安攝此次展覽旨在推廣農業科技與食農教育,將學生從課堂所學的農業知識融合進展覽裡,讓民眾藉由體驗更加了解食物的來源與種植過程。觀展民眾陳虹吟説:「展覽讓小朋友知道現代農耕的相關知識,這都是他們平常不會接觸的。」民眾簡單君帶著女兒參與體驗,她認為活動十分有趣,透過種植蘑菇體驗,讓小朋友觀察並了解蘑菇的生長。 智慧及循環農業展向民眾介紹食物的生長環境以及農作物所需的灌溉系統。 圖/羅惠萍提供智慧及循環農業展將農業知識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帶入民眾生活,讓觀展民眾更加了解現代農業的技術與永續發展趨勢。羅惠萍期許智慧暨精緻農業學系能持續以教育帶領青年推廣農業,讓下一代投入農業發展,實踐產業的傳承。
【專欄】力推食農教育 小農飯盒重返校園
校園
第1692期
【專欄】力推食農教育 小農飯盒重返校園
2018-12-13
【記者陳韻如綜合報導】「小農飯盒」是由三位大學生傅爾健、趙振宏、程陽自主創業,透過販售「菜多肉少」的便當,讓經常外食的大學生也能吃得健康。創業一年後,小農飯盒因發展受限,選擇停止營運。停業期間,創辦小組積極檢討與籌措資金,並尋找接班人。兩個月後,小農飯盒決定重現於消費者面前,繼續提供營養均衡的便當給大學生。 小農飯盒的菜色是請專業營養師調配,參考每日攝取約1800大卡熱量的標準,設計出豐富多元口味供大學生選擇。 圖/陳韻如攝「從來就不希望它消失」 小農飯盒滿血復活「我們本來就沒有打算要讓小農飯盒消失,它消失是被動的,我們不希望它消失」,趙振宏強調。10月1日小農飯盒於粉絲專頁發表,因40萬資金虧損告罄而宣布停業,許多忠實顧客在貼文底下表達惋惜。前一晚,前合作人好食機執行長郭曜郎亦於私人臉書上公開發文,證實終止與小農飯盒的合作關係。歷經近兩個月的檢討,小農飯盒獲得合作廠商奇力愛的支持,於11月20日宣布恢復營運。「慢一點,但好一點。」小農飯盒接班人之一陳鼎云說道,團隊此次回歸不再急於促銷或擴大營運,而是將重心放在推廣小農飯盒理念。除了培養大學生健康均衡飲食的觀念,也把更多心力投注在食農教育上,持續向消費者傳達正確的飲食與農業知識。無法預見未來 那到底該不該收手?「相信自己在做的東西不會失敗,這件事很難。」趙振宏感嘆。近幾年越來越多大學生投入創業領域,卻多半停留在短期企畫,較難轉型為青年創業階段。少部分的人選擇創業實踐理想,然而在這之中,又更少人能夠成功永續經營。小農飯盒營運期間,曾遇資金虧損、與合作人產生溝通誤會,以及飯盒品管出現瑕疵等問題,多次考驗大學生創業的危機應變處理能力。事實上今年暑假小農飯盒已多次考慮是否停業,趙振宏坦言當時眼界過於狹隘。當初創辦小組發現,若缺乏投入新的技術能力及資金來源,照著現階段營運模式經營,只能維持舊有成就,無法有所突破。趙振宏解釋當時停業考慮諸多因素,現實層面上,小農飯盒因提升硬體設備、請營養師設計飯盒菜色等大量開銷,資金出現赤字。技術層面上,大學生缺乏足夠的商業能力與手腕,常摸不著頭緒如何經營一間公司。最後導致停業的最大原因,是三位創辦人的個人未來發展考量。創業一年後,他們自認自身創業能力有限,且熱忱逐漸減少,難以繼續撐起小農飯盒。三位創辦人皆無法肯定小農飯盒會成為一生志業,因此決定收手停業。本以為小農飯盒就此草草結束,但原是中央廚房的廠商奇力愛決定資助小農飯盒,結合其本身營養飲食照護專業,讓小農飯盒重啟營運。創辦人輔導接班人 永續經營小農飯盒奇力愛行銷業務部協理江蕙樺認為創業本就不易,大學生創業更是困難,「創業路上不可能一路順遂,但不希望他們因挫折而灰心。」奇力愛與小農飯盒從最初創業時便展開合作,主要擔任中央廚房角色,負責供應飯盒。現在奇力愛同是小農飯盒的投資主,幫助小農飯盒供銷便當更加順遂,並多加輔導其財務觀念,給予小農飯盒最大的支持。當前三位創辦人都即將畢業,決定重啟營運後,他們輔導兩位大學生接班人陳鼎云、杜承翰熟悉品牌理念、營運模式、銷售技巧等。小農飯盒的短期目標是維持穩定經營,除飯盒品管應更謹慎處理外,更希望透過銷售小農飯盒,讓消費者重視自身飲食健康。即使小農飯盒遭遇停業危機,陳鼎云憶起當初因抱有對創業熱忱,很快地答應成為接班人。他表示成為接班人後一定會有壓力,但在創辦人與合作廠商的輔導下,他們能邊做邊學,逐步調整自己的作法與心態。陳鼎云回首過去團隊的成就,並立下自我期許,「我覺得很驕傲,以小農飯盒為傲,我希望明年的此時此刻,小農飯盒這個團隊也會以我為榮。」趙振宏提及,原以為接班人剛升上大二,資歷與能力都稍嫌不足,但接班人目前的表現超乎預期。「他們現在做得遠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好很多,大概是好一倍。」看見接班人的積極努力後,趙振宏更希望小農飯盒能夠永續經營,「希望我十年之後回來,在校園內還是聽到別人在談論小農飯盒。」 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皆能看見小農飯盒的身影,除了販售便當,也積極推廣食農知識。 圖/陳韻如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