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美擬廢大學「傳承偏好」弭平階級 學生疑政策作秀
國際
第1785期
美擬廢大學「傳承偏好」弭平階級 學生疑政策作秀
2023-11-15
【記者陳婕柔綜合報導】美國維吉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蒂姆.凱恩(Tim Kaine)與印第安納州共和黨參議員托德.楊(Todd Young)於7日發起廢除《高等教育法》的大學「傳承偏好」(legacy preference)招生制度,禁止大學招生時,將申請學生與校友或捐款人的關係納入考量,擠壓其他優秀青年入學的機會。 由於美國很多私立貴族學校需要外界捐款,故優先錄取子女成校方與校友建立關係的重要因素。 圖/依萬提供美國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介紹,「傳承偏好」招收制度在大學中已有近百年歷史,演變至今,政策已成為貴族學校招生的一項要素。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補充,在美國最高法院裁定禁止依據種族制度招生後,廢除「傳承偏好」制度也引發民眾爭議,政府便聽取民眾意見,推動終止「傳承偏好」招收制度的法案。托德在提案中指出,傳統招生限制其他背景且具有才華的學生入學,期望法案給予美國青年向上流動的機會。 《富比士》雜誌指出,「傳承偏好」招收制度最早是由於擔心猶太人和亞洲學生數量佔據白人新教徒名額。 圖/取自Pexels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the City of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學生茱莉亞.歐(Julia OU)認同大學實行「傳承偏好」招收制度,並表示「如果未來有錢我也會捐贈給學校以保障自己小孩就讀的機會。」他說明,由於美國教育階級差異很大,權貴家庭孩子從小就獲得許多學習資源,相比之下出身於中低收入戶且難以取得較好學習環境的學生本就會於大學招生時處於劣勢。哥倫比亞大學學生依萬.曾(Ivan Tseng)認為,儘管政府廢除「傳承偏好」招收制度,仍無法避免校方採取不透明的規定來招生,「政策是否廢除只是政府在作秀,因為學校還是可以在個人經歷、性格上等無法客觀評量的地方選擇性地為學生加分。」他也提出,因政府其實無法完整得知各校招生入學的運作方式,制度廢除還是無法保證學生公平競爭的機會。廖元豪解釋,在美國大學自治體制下,錄取學生標準是大學的權利,政府若禁止「傳承偏好」招收制度,恐有過度干預大學之嫌。他也強調,政府應把重點放在美國的基礎教育上,平衡各族群的教育機會、讓所有人在同個起跑線出發,才是真正為弱勢家庭學生考慮。
【大學事】「填鴨教育教不了學術倫理!」 師生盼課程強化倫理思辨
校園
第1775期
【大學事】「填鴨教育教不了學術倫理!」 師生盼課程強化倫理思辨
2022-12-14
【記者吳冠緯綜合報導】近日論文抄襲風波不斷,引起各界對學術倫理教育(以下簡稱學倫教育)的質疑聲浪。目前國內有118所公私立大學將學術倫理課程列為必修,並由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統一課程內容。學生需透過線上閱讀文章與觀看動畫影片自主學習,經測驗合格後取得認證,才可獲得必修學分。然而,不少學生質疑課程學習方式與實際應用無法連結,亦有教授指出目前的學術倫理課程淪為填鴨式教育,過度簡化倫理應有的思辨過程。 教育部於2014年成立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其規劃的線上課程目前為國內118所公私立大學之必修課程。 圖/梁家柔提供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戴伯芬認為,線上修課與測驗模式雖能讓學習不受時空限制,卻無法讓教師確認學生的吸收成效,造成學習效果打折扣。「網路基本上都得到答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分子醫學與生物工程研究所學生蘇心婕指出,學倫教育作為研究生必修科目,其測驗題庫卻能透過網路輕易取得,令他質疑這項畢業門檻的重要性。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學生張景閔則表示,學倫教育測驗一天共有五次機會,且每次考題差異不大,通過此測驗對多數研究生而言相當容易。 在網路上搜尋學術倫理教育測驗時,其搜尋建議中便出現測驗與測驗解答。 圖/截自Google學術倫理旨在提升台灣高等教育的學術倫理知能與涵養,但戴伯芬認為,以填鴨式教育與簡單測驗檢視學習僅是應付行事。蘇心婕也表示,測驗中不少題目過於死板,難以實際應用於日常學術寫作中。「這就是國內教育過度簡化倫理思辨的結果。」戴伯芬評論道,他認為倫理是一種兩難的狀態,因此教學中應著重思辨,才有助學生在研究中能因應困境思考解決之道。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戴伯芬強調倫理教育不應該以填鴨式教育進行,他分享過去曾教授學術倫理教育課程,透過經典案例討論,以思辨之方式進行建立學生對倫理的概念。圖為示意圖。 圖/吳冠緯攝不少學生質疑,學倫教育不分系所通用的學習內容並不合適。對此,張景閔認為學術倫理應根據學門而定,而非所有學生使用共同的教材。他以法學領域和理工科目為例說明,前者注重文獻分析,後者則包含統計和質性研究等方法。由此可知,不同領域對於學倫教育的需求不同,因此張景閔認為目前的制度對研究生們效益不大。就讀理工學科的蘇心婕也認同研究過程存在學門差異,由於所屬領域較多為撰寫自身研究發現,較少進行文獻引注,因而相對較少遭逢相關倫理問題。 目前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所架設的學術倫理課程形式多元,包含漫畫、影音、圖表等方式,然對學生在學術倫理教育的具體幫助為何,仍待討論。 圖/截自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官網對於未來學倫教育的調整,戴伯芬、張景閔與蘇心婕都認為,將學倫教育規劃成一門課的模式缺乏必要性。「強制要求學生在畢業前要完成學術倫理線上認證,就是一件不倫理的事。」戴伯芬認為即便學生通過測驗,也難以斷定他是否已熟知學術倫理的概念。他建議應從大學課程中強化學生的倫理概念,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藉由個案分析引導學生思辨,讓學生將討論中遇到的倫理兩難帶入自身研究,並進一步思考如何取捨。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戴伯芬分享哈佛大學線上公開課程中的討論何謂正義,並認為此類引導學生思辨的課程內容應是教授倫理課程的理想模式。 圖/截自哈佛大學YouTube除了對教育內容的調整外,接受學倫教育的時間點與教師素質亦為重要關鍵。蘇心婕指出,多數台灣學生書寫心得時,常參考網路或書中內容,甚至有照抄的狀況,但教師常視而不見,導致學生從小對抄襲與引用的界線十分模糊。因此,他認為應從小建立倫理觀念,由根本改善,才有助於養成學生在學術倫理上的行為操守。戴伯芬也強調,倘若教師本身缺乏倫理概念導致上行下效,恐將使學術環境持續惡化,因此教師本身也應具備倫理概念,才能正確地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學術倫理觀念。
美私校被迫關閉 上千人昔日學分恐歸零
國際
第1767期
美私校被迫關閉 上千人昔日學分恐歸零
2022-10-06
【記者鄧芯怡綜合報導】「我們已經不遺餘力地拯救學校,卻因爲教育部而無法實現。」這是美國斯特拉福大學(Stratford University)校長理查德.R.舒爾茨( Richard R Shurtz)日前宣佈閉校時的發言。斯特拉福大學因其認可機構證照於8月遭撤銷無法繼續經營,造成2000多名學生被迫離校,甚至因無法畢業被迫放棄已經到手的工作機會。校長舒爾茨在官方聲明中提及他們本有望獲得矽谷一家投資商的投資,但教育部卻讓這個提案破局。由於無法通過美國大學的認證標準,斯特拉福大學無法錄取學生,造成資金短缺。校方聲明將退還向學生們收取的學費,並協助他們轉至其他大學繼續學習,但無法保證之前修習的學分受到其他大學承認。 斯特拉福大學(Stratford University)校長理查德.R.舒爾茨(Dr. Richard R Shurtz)在學校官網上發佈的官方聲明。 圖/取自斯特福大學官網「其他大學都有學分認證上限的規定,因此我們必須重新修習那些曾付高昂學費修習過的課程。」護理系學生阿美希特.惠特克(Amethyst Whitaker)控訴道。他也補充,大部分同學因爲學校催繳,已經繳交下學期的學費,有些人甚至爲此背負沉重的學貸。惠特克是一名單親媽媽,爲了求學放棄原本的工作,甚至花光自己的積蓄,然而,這樣的情形並不罕見,他因此期盼大衆可以正視這個問題。 斯特拉福大學(Stratford University)的學生們在亞歷山大校區集體抗議,要求校方和他們對談並給出解決方案。 圖/截自阿美希特.惠特克(Amethyst Whitaker)社群媒體惠特克也表明類似事件發生在許多私立大學,但從來沒有學生出面發聲,他因而透過電子郵件向州長及官員求助,並利用社群媒體試圖引起關注。《今日美國(USA Today)》的教育新聞記者克里斯·肯塔納(Chris Quintana)指出,雖然該事件對美國高等教育界的影響還屬未知,但突如其來的閉校事件對其他大學也是個警醒。 斯特拉福大學護理系學生阿美希特.惠特克在社群媒體上發聲,希望更多人關注大學閉校議題。 圖/截自阿美希特.惠特克TikTok台灣目前也因私立學校退場危機鬧得沸沸揚揚,但相比美國學生的境遇,全國私立學校產業工會理事長尤榮輝認爲,國內教育部不至於讓學生面臨如此窘境。「美國的州政府對於私立學校的管控和台灣不同,台灣政府的管理更加嚴格。」他也補充,政府訂立《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讓學生的受教權更有保障。惠特克強調道:「斯特拉福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外籍學生或在職學生,因此無法在公立大學就讀。」政府適時地伸出援手能夠減輕他們的負擔,免於修習重複學分的困境。
愛爾蘭學費居歐盟之最 高等教育成學生重擔
國際
第1759期
愛爾蘭學費居歐盟之最 高等教育成學生重擔
2021-12-08
【記者李謙謙綜合報導】「去他的收費!」由愛爾蘭學生聯盟(Union of Students in Ireland, USI)領導的「大學花費運動(The Cost of College Campaign)」,聚集來自愛爾蘭各地的大學生,於11月22日至11月24日分別在科克、都柏林、及高威三個城市街頭示威抗議。學生們控訴政府對高等教育投資不足,並力求大學免學費。 愛爾蘭學生走上街頭,大聲遊說政府學習其他歐洲聯盟成員國,將高等教育學費降低,甚至取消。 圖/都柏林城市大學學生羅斯.博伊德提供愛爾蘭學生聯盟主席克萊爾・奧斯蒂克(Clare Austick)表示,愛爾蘭大學生須負荷每年3000歐元(約新台幣9萬3856元)的基本學費,金額為歐洲聯盟之最,再加上近年來不斷上漲的租金及物價,讓學生為了獲得高等教育付出令人難以承受的代價。學費問題倡議多年卻未見政府改變,於是今年他們改以強烈口吻「去他的收費(Fuck the Fees)」向政府喊話,奧斯蒂克堅定地說道:「學生的受教權不該再被漠視,政府必須對大學投入更多資金,使整體的教育資源獲得改善。」 除了大學學費過高,待改善的校內資源還包含建設學生可負擔的宿舍、提升心理健康中心人員配置等。 圖/愛爾蘭學生聯盟提供都柏林城市大學(Dublin City University, DCU)學生羅斯・博伊德(Ross Boyd)相信,減免學費將有效減輕學生的就學壓力,「我甚至從上大學的三年前就開始存錢,只為了確保我能繼續接受高等教育。」他見證身旁朋友因無法同時負擔學費及住宿費用,被迫每天通勤四小時,或在付出數千歐元的高昂租金後,仍要與多人共用次等品質住所。 愛爾蘭學生聯盟主席克萊爾・奧斯蒂克表示,不只長時間通勤、居住品質不佳造成問題,也有大量的學生流離在便宜的旅館,甚至休學。 圖/愛爾蘭學生聯盟提供據《愛爾蘭考官(Irish Examiner)》報導,科克大學(University College Cork, UCC)校長約翰・奧哈羅蘭(John O'Halloran)雖然認同愛爾蘭高等教育投資不足、仍須改進,但他質疑道:「為什麼教育應該要很便宜?」他認為,部分中等教育的私校學費都高於大學學費,大學已經要求支付較少的費用了。對此,科克大學學生丹尼・希伊(Danny Sheehy)憤怒地回應道:「他簡直對學生遭遇的問題視而不見!」希伊強調,校方不該期望學生為教育付費,而應向政府尋求資金,讓現階段免費的公立初等、中等教育,擴展至高等教育。 科克大學學生丹尼・希伊對校長的言論感到很失望,他認為政府才是失能的一方,不該向勉強度日的學生索求費用。 圖/都柏林城市大學學生羅斯.博伊德提供「教育是基本權利,而非優勢。」奧斯蒂克強調,取消學費只是第一步,「若愛爾蘭政府認同高等教育學生能為社會創造更多效益,更應該打破壁壘,賦予所有學生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奧斯蒂克轉述與高等教育部長西蒙・哈里斯(Simon Harris)的對談內容,並表示哈里斯承諾將於本月提交高等教育資助報告至內閣小組,後續進展仍有待觀察。 愛爾蘭學生聯盟主席克萊爾・奧斯蒂克希望倡議多年的心聲能儘早受政府正視,改善學生福祉。 圖/愛爾蘭學生聯盟提供
高教貪腐 哥大生萬聖扮鬼示威
國際
第1712期
高教貪腐 哥大生萬聖扮鬼示威
焦點
2019-11-07
【記者陳妍如綜合報導】一反往年的歡愉氣氛,哥倫比亞的萬聖節之夜並不平靜。數萬名大學生妝扮成亡靈、骷髏,於10月31日在波哥大首都地區發起全國性的示威遊行,抗議國內高等教育體系層出不窮的貪污事件。學生要求政府嚴懲貪腐、並撤回刪減公立大學預算的決定,希望他們的受教權能得到重視。 與往年歡愉的氣氛迥異,妝扮成骷髏的大學生們站上街頭,譴責政府不完善的教育補助政策,希望受教權得到重視。 圖/狄亞哥・奎瓦斯提供此次抗議肇因於許多學校職員濫用權力竊取經費,造成哥倫比亞國內大學的教育資源嚴重不足,面臨破產危機。參與遊行的哥倫比亞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Colombia, UNAL)學生列斯特(化名)指出,哥倫比亞已被擁有較高政經地位的菁英統治超過80年,「他們(政府官員)為鞏固政治力量,必須掌握經濟資源,所以希望能將高等教育和公共衛生體系私營化。」列斯特進一步說明,私營化的體制使民眾必須自付高額的教育及醫療照護費用,「這代表如果想在哥倫比亞看醫生、念大學,就注定得去借錢,因為那些費用非常高,根本不是中產階級家庭可以負擔的。」 10月31日,哥倫比亞的大學生再次集結於波哥大首都地區,抗議高等教育體系中層出不窮的貪污事件。 圖/亞歷克西斯・斯特班・阿里扎・埃爾南德斯提供 10月31日萬聖節的夜晚,哥倫比亞的大學生們走上街頭,不只是為了化妝遊行,更是為了抗議貪腐的高等教育體系。 圖/亞歷克西斯・斯特班・阿里扎・埃爾南德斯提供根據拉丁美洲北美會議(North American Congress on Latin America, NACLA)的報導顯示,從1993年到2006年,哥倫比亞的大學生人數增加三倍,但政府平均對每位學生的經濟補助卻縮減一半。國立佛朗西斯克・何塞・德・卡爾達斯地區大學(Francisco José de Caldas District University, UD)學生約翰・克拉維霍・羅哈斯(Johan Clavijo Rojas)更指出,國家將大筆預算用於軍事發展,卻不願意投資在教育層面,「政府幾乎沒有分配預算給我們,有很多大學裡的設備更處於毀壞的邊緣。」 哥倫比亞當地的武裝防暴警衛隊聽命於政府,常與抗議學生發生衝突,造成多人受傷、甚至死亡。 圖/亞歷克西斯・斯特班・阿里扎・埃爾南德斯提供2018年隨著哥倫比亞總統伊萬・杜克・馬奎斯(Iván Duque Márquez)上任,國內32所大學聯合發起示威,成功爭取將公立大學經費納入國家預算中。列斯特表示,全國的公私立大學、教職員及勞工團體都有參加該次示威,「其實不管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我們只是不希望年輕人必須為生存或念書一直借錢。」然而,哥倫比亞國會於10月16日通過國家預算,將再度挪用公立大學經費,以支付外債、國賠敗訴賠償金等國家債務,引發巨大爭議。「他們想用這項決定抹煞學生們一年前的努力。」列斯特說。 為了抵禦武裝防暴警衛隊的催淚瓦斯、棍棒等武器,抗議學生也必須準備面具和防禦工具以自保。 圖/狄亞哥・奎瓦斯提供由學生發起的遊行抗議起初相當和平,卻遭當地武裝防暴警衛隊以催淚彈、棍棒阻擋,更有抗議者在衝突中死亡,使學生的不滿情緒愈加高漲。國立佛朗西斯克・何塞・德・卡爾達斯地區大學學生菲利普・馬德利格爾(Felipe Madrigal)提到,哥倫比亞的新聞媒體大多被政府控制,「媒體的片面報導對社會影響很大,所以有些人會認定抗議者是恐怖份子。」在不斷升溫的示威運動中,抗議學生要求政府廢除使用暴力的警衛隊,以保障他們集會遊行的權利。 哥倫比亞的武裝防暴警衛隊以棍棒、催淚瓦斯等武器阻擋集會,遭到抗議學生的強烈譴責。 圖/亞歷克西斯・斯特班・阿里扎・埃爾南德斯提供這場遊行獲得多數民眾支持,但政府至今仍拒絕給予正面回應。學生組織強烈譴責警衛隊造成的武裝衝突,更計劃於21日聯合工會及社會運動團體,發起全面罷工、罷課。列斯特強調,哥倫比亞的大學生不會因為政府的冷處理而停止抗議,他認為警衛隊與抗議群眾的暴力行為不能相提並論,「對追求自由的人來說,暴力行為是具有正當性的。」 哥倫比亞的大學生預計於21日再次發動罷課抗議行動,要求政府對提出的訴求給予正面回應。 圖/亞歷克西斯・斯特班・阿里扎・埃爾南德斯提供
高等教育向南進 東南亞科系學生何去何從?
專題
第1699期
高等教育向南進 東南亞科系學生何去何從?
2019-04-17
【專題記者李昕芸、倪旻勤、邱于瑄、陳韻如、王昱翔綜合報導】近年來,投資東南亞國家成為不少台商的熱門選項,食品業、電子業看準東南亞國家發展潛力,紛紛進駐投資。根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統計,光於「新南向政策」成立前一年(2015年),我國就挹注超過860億新台幣於東南亞國家,其中又以越南為大宗,投資金額超過450億。2009年至2017年,赴海外工作者增7萬4千人,其中又以東南亞增加3萬2千人最多。面對深藏發展潛力的東南亞國家,2016年政府啟動新南向政策,期望能藉由經濟貿易、人才交流,開創更多台灣與東南亞各國的合作機會。有了政府支持,更多台商跟進這股新南向風潮。不少大專院校也注意到新南向潛在的人才需求,陸續開設東南亞相關系所,期望培養更多經貿人才至東南亞工作。然而,這些人才真的是當地企業所需要的嗎?台商缺乏語言人才   東南亞系台生非首選台商投入東南亞市場時,期望雇用多重語言人才,幫助台商在當地落地生根。行銷公司BizBox Vietnam執行長林奐呈發現,在協助台灣電子商務進入越南市場時,台商擔憂無處可尋精通中文與越南語的人才。林奐呈說:「這個供給真的太少了,可是大家都有這樣的需求。」若台商缺少熟悉中、越語的人力,較難突破越南內需市場。若以東南亞創業來說,越南寶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資深管理師陳宛嫺認為,必須找到語言人才協助創業者,「因為所有的情況都是由你去接洽,如果語言不通很容易做生意踩到地雷。」林奐呈也分享,最初在越南創業經營電商,因為不熟悉越南語,經常需透過秘書與當地人交流。溝通過程中難免效率不彰,或有語意上的出入,導致投資吃悶虧。然而,在尋找語言人才時,許多經營者偏好雇用精熟中英文的當地人。林奐呈說明,公司除了他以外,全是越南人。因為台商需要同時懂當地語言與商業市場的員工,幫助他了解該地市場動態,「我相信台灣人再怎麼樣都不會比越南人懂越南市場啊。」柬埔寨科技公司職員林翠珊也提到,近年華人公司在東南亞國家迅速擴張,因此當地人才多半熟悉中英文,「不需要從國外請會當地語言的人,而是請當地能通中文或英文的人。」 張建凱在越南開設黑糖珍珠鮮奶店,雇用的員工皆為越南人。 圖/張建凱提供當地人與台灣人的薪資也有所差異,以越南為例,綜合各地區,最高基本月薪僅有418萬越盾(新台幣約5567元)。在越南創業<b>Giản飲料店的老闆張建凱指出,越南人時薪換算新台幣僅20元,而他花30元就能雇用到會說英文的員工,如此一來便大幅減低人力成本,因此經營者多半偏好雇用當地人。陳宛嫺也點出,因東南亞國家勞動力成本低,企業多雇用當地人應付語言人才需求,「請當地翻譯和懂當地語言的外派台幹相比,一定是翻譯的成本比較便宜。」林翠珊也說:「雖然會錄用會東南亞語系的人員,不過其實和語言沒有太強烈的關係。」台商多半看重外派人員的專業能力,期望其能運用商業專才替企業打理東南亞市場,而語言並非工作必備條件。部分公司為了協助外派人員更快熟悉當地生活,會安排語言課程,學習基礎發音、工廠術語、生活用語等。陳宛嫺憶起外派到越南前,公司安排兩個月語言培訓,「雖然在正式場合比較無法流利應答,但是餐敘或是輕鬆的交流上,還是多少能與越南人簡單溝通。」然而,多數外派人員的工作環境仍以中英文為主,不需特別學習東南亞語言,林翠珊坦言道:「到柬埔寨前我不會當地語言,現在也還是不會。」東南亞系所課程規劃不完善 應培養第二專長 政大在2017年成立東南亞學程,以越南語為課程主要語言。 圖/陳韻如攝隨著東南亞市場擴大、台商增加,多所大專院校陸續成立東南亞相關學系,如2012年時,國立高雄大學開設的東亞語文學系就設有越語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在2014年也開辦東南亞學系。時序拉至2016年,新南向政策上路後,教育部推動教育新南向政策,更祭出補助鼓勵大專院校辦理相關學分學程。如在語言教學上,大專院校只要開設新南向國家的語言課程,且修課人數達20人以上,教育部就補助十萬元。期望建立新南向國家經貿、區域文化人才資料庫。目前全台共有五所大專院校辦理具學士學位的相關科系,其中暨大東南亞學系、長榮大學東南亞文化與產業學士學位學程、環球科技大學東南亞經貿與數位金融管理學士學位學程,非以語言為重,主要培育文化、經貿等人才;高大東亞語文學系越語組、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語言與文化學士學位學程則以語言課程為主。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張上冠在擔任政大外語學院院長時,積極推動東南亞語學分學程成立。他表示,東南亞的台灣商業人才極為缺乏,應該由台灣的大專院校訓練相關人才,「先從語言的教學開始。」張上冠認為,以語言課程為主、文化為輔,能使學生深入理解東南亞文化與文明的脈絡及發展,日後建立在東南亞經商的能力會較為容易。然而,張上冠坦言道:「你說靠語言吃飯來講當然是不夠,最起碼要會兩種外語,然後雙專長。」他表示,考量未來就業需求,單學習一種語言並不足夠。政大東南亞學程學會會長林瑋祺指出,系上課程規劃仍不完善,語言課程的學分數和其他外語科系相較,少了許多。不過,政大東南亞學程主任阮若缺對此相當樂觀,認為學生都非常有想法,且因學程目前可選修的課程較少,會間接促使學生雙主修或輔系,「你無形之中,就有另一個專長呀。」事實上,不以語言課程為主的東南亞科系也存有其他問題,暨大東南亞學系學生林芯瑜表示,系上課程內容太廣,因此多數學生都會選修其他學程或雙輔系,且因語言課程不多,若想精通語言,還得花錢到線上語言交換平台上更多語言課程。<b>學海築夢助學生實習 仍缺少語言練習機會為補足所學不足,許多學生提及希望能到東南亞國家的業界實習,暨大東南亞學系學生楊秉翰認為,沒有親自到當地實戰,無法有效地應用所學。林奐呈也以過往招募人才的經驗建議台灣學生說:「你一定要在大學的時候來實習,或是當交換學生半年、一年。」「因為我們系沒有和國外簽實習,所以都得自己找機會投履歷。」林芯瑜表示,希望學校能與台商合作,增加學生出外實習的機會。林瑋祺也談及,目前政大東南亞學程並無像他系有寒暑期實習,甚至也沒有院級或系級交換機會,學生需與全校學生競爭校級名額。 學海築夢的實習單位多為台商公司,因此帶領學生的幹部多會中文,學生並無語言問題。 圖/廖偉翔提供為增進南向交流和學習,教育部自2017年起推動「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補助台灣大學生前往新南向十八國機構實習,首年便補助849名學生前往新南向國家。曾利用該計畫前往越南台商實習、屏東科技大學食品科學系碩士班學生廖偉翔說:「學校要找公司的話,都會找台資的,因為這樣子你溝通比較方便。」他說明,申請實習的門檻其實不高,也不太需要使用當地語言。儘管學生能依各自專業前往不同的產業實習,但因產業環境不同,可能導致學生缺少練習東南亞語言的機會。廖偉翔說明,兩個月的實習中,他在三個食品生產線工作,不過公司幹部指導實習生時多使用中文,較難練習越南語。同樣利用過此計畫的樹德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學生李國彰提到,他當時在越南台資食品公司實習,在生產線的工作溝通方式以比手畫腳為主,辦公室中與越南同事也多用英文,真正使用到越南語的機會不多。<b>缺乏人才需求評估 東南亞科系如何往下走?縱然東南亞相關學系隨台商投資逐漸設立,但所學內容卻可能產生學用落差。林奐呈解釋,學校學習的「標準語」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難以使用,也無法應用於商業用語。楊秉翰也提及,比起語言,企業更需要專業能力。其實回溯至2016年,國家發展委員會便曾在《經濟研究》第16期指出,「各校即使開設東南亞語文及文化相關課程,也可能乏人問津,或畢業後學非所用。」「(人才需求評估)是教育部應該要去做的,這樣才能在我們國家外語教育中,不會做過多的投資。」張上冠批評,教育部應針對東南亞相關產業進行人才需求數評估,以免大學盲目投入資源設立學系,導致供過於求。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表示,部會工作僅著重於學生培育,統計東南亞語人才需求則屬市場就業範疇,部會並無相關資料。因此,至今仍缺乏對東南亞文化、語言人才需求的評估或統計,導致相關學系仍有許多未定數。 政大東南亞學程的初級越南語課程就以全越語教學,期望培養學生扎實的語言能力。 圖/陳韻如攝對於台商目前多半表示不需要台灣的東南亞語人才,張上冠說:「如果真的要深入國家、深入民間、深入了解文化,單靠英文是絕對不可能的。」阮若缺也指出,由於台商才剛起步,所以還沒有對東南亞語人才的迫切需求,但長期下來,仍舊需要大學培育的相關專業人才。阮若缺提醒說:「如果(教育)沒有遠見,等到臨時抱佛腳,都來不及了。」「隨著公司發展時間拉長、規模擴大,會漸漸需要更多懂當地語言的台灣人才轉移,才能長久發展。」陳宛嫺表示,雖然目前還不需大量台灣東南亞語人才,但以長期發展來說,在地化人才有其必要。儘管台灣人在語言能力上較東南亞人劣勢,雇用成本也較高,林奐呈還是正面鼓勵,台灣人擁有文化接近性、信任感與工作能力等優勢,只要足夠熟悉當地產業生態和語言,仍具有競爭力。
阿爾巴尼亞高學費惹議 學生罷課要求政府增加教育預算
國際
第1693期
阿爾巴尼亞高學費惹議 學生罷課要求政府增加教育預算
2018-12-21
【記者莊珺茹綜合報導】「降低學費!(Lower the tariffs!)」數萬名來自阿爾巴尼亞各公立大學的學生高喊口號,吹奏巫巫茲拉(註1),11日在教育部(Education Ministry)前遊行抗議。他們拒絕與政府進行談話,只希望政府能解決學費問題。 數萬名阿爾巴尼亞公立大學的學生聚集在阿爾巴尼亞教育部前,遊行抗議希望政府達到他們的訴求。 圖/IG粉絲專頁Lëvizja Studentore Official提供引發此次抗議的導火線為政府近期通過決議,要求大學生為補考支付每學分約五歐元(約新台幣175元)的額外費用。平均而言,一項考試包含六到九學分,因此增加的費用高達30至45歐元(約新台幣1051至1577元)。因此,6日開始,地拉那大學(University of Tirana, UT)部分學生發起罷課運動,其他多所公立大學學生也於隔日加入抗議行列,超過2萬8000名學生從各校遊行至教育部前。阿爾巴尼亞各地的大學生也在後續幾天,紛紛在校園內支持響應。 成千上萬名公立大學學生手舉標語,走上街頭向政府抗議公立大學學費問題。 圖/IG粉絲專頁Lëvizja Studentore Official提供除了考試費用增加,阿爾巴尼亞的公立大學一直存在學費過高的問題。根據阿爾巴尼亞統計研究所(Albania’s Institute of Statistics, INSTAT)近期的研究報告指出,國民家庭開支中增幅最大的就是教育支出,與去年相比增長了2.3%,然而家庭平均月收入卻比去年減少了3%。因此,儘管政府已經取消收取額外考試費用的政策,學生們仍持續進行抗議,以「學費減半」與「增加公立大學教育預算至GDP的5%(原先為3.1%)」為主要的兩大訴求。 學生手舉標語「向銀行課稅,而不是向學生課稅!」,要求政府改善大學學費問題。 圖/IG粉絲專頁Lëvizja Studentore Official提供2015年,阿爾巴尼亞政府通過改善高等教育機構的學制改革,但卻未讓公立大學學生感受到進步而備受爭議。今年剛從大學畢業、預計在阿爾巴尼亞申請研究所的學生安迪・馬哈馬他(Andi Muhametaj)認為,2015年的學制改革不僅沒有改善公立大學教育品質,甚至使學費提高。「阿爾巴尼亞教育體制的缺陷,讓我猶豫是否值得花費時間與金錢取得學位。」 學生手舉「我的祖國是阿爾巴尼亞,不是政府!」的標語,在教育部前進行抗議,希望爭取兩好的大學教育體制。 圖/IG粉絲專頁Lëvizja Studentore Official提供直至11日,學生們已經持續抗議六天。總理埃迪·拉馬(Edi Rama)透過社群媒體臉書(Facebook)發文希望學生保持理性,並且建立與政府溝通的管道。然而抗議學生卻不願與政府進行對話,堅持政府必須接受抗議訴求。地拉那大學的學生凱文・賈西尼(Kevin Jasini)表示,學生的訴求十分基本,因此沒有與政府協商的必要。此次學生抗議沒有主要的領導組織,各大學的學生皆是自主響應加入遊行。而學生們為了增加事件的曝光,也在社群媒體上成立許多粉絲專頁,發起標籤「#與學生同在(#Mestudentet)」,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學生的處境。社群媒體照片牆(Instagram)粉絲專頁「學生運動(Lëvizja Studentore Official)」便是其中之一,他們蒐集抗議學生的建議,同時更新抗議情形。專頁上表示,雖然政府日前表示願意與學生面對面談話,但多數學生因擔心日後遭政府威脅,因此不願與總理會談。而上街的學生中,約九成的人希望能繼續進行抗議,直到政府實現訴求。&nbsp;(註1)巫巫茲拉(Vuvuzela):吹奏巫巫茲拉時,會發出單調聲音,類似於霧笛或大象的聲音,球迷常在足球比賽上吹奏。&nbsp;&nbsp;
無條件入學氾濫 恐降低學習意願
國際
第1690期
無條件入學氾濫 恐降低學習意願
2018-11-29
【記者黃郁期綜合報導】英國眾多大學校長及教育界領袖20日投書至《泰晤士報(The Times)》,他們指稱長期而言,大學的無條件錄取通知書(unconditional offers)會損害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利益,各大學須改革此制度,並降低無條件錄取制度的名額。英國大學在審查完學生的申請資料後,如欲錄取學生,通常會給予學生有條件錄取通知書(conditional offers)或無條件錄取通知書。有條件錄取通知書意即,大學預先保留學生的錄取名額,但學生仍須達到特定門檻——大多為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考試(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 Level, GCE A Level)(以下簡稱A Level考試)的成績,才得以正式錄取。無條件錄取通知書代表學生已獲大學錄取,只要在規定時間內接受錄取通知,就能取得入學資格。無條件錄取通知書的用意是降低學生考試的壓力,以及鼓勵有特殊表現的學生進入大學。然而它的爭議點在於,中學生有可能收到錄取後,荒廢最後一年的課業,在A Level考試的表現也可能不如在校成績。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 UKC)學生羅伯特.迪許蒙(Robert Dishman)表示很多中學學生希望透過無條件錄取申請成績要求較低的大學,「如此一來,他們就可以不用努力準備A Level考試來爭取更好的大學。」肯特大學的湯姆.喬治(Tom Geroge)也說:「獲得無條件錄取通知書的學生就算繼續準備考試,也會因怠惰而不會盡全力追求更好的表現。」另外,無條件錄取通知書的效力如在A Level考試公布成績前就到期,同時獲得兩件通知書的學生,可能因為擔憂考試成績無法達到有條件錄取的門檻,而選擇門檻較低的無條件錄取通知書,放棄進入心目中最理想的學校。近年來大學發放無條件錄取通知書的數量急劇上昇,根據英國大學招生委員會(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 UCAS)的數據顯示,2013年英國各大學僅給予2985件無條件錄取通知書,今年卻急升至6萬7915件,大約四名申請人中就有一名拿到無條件錄取通知書。特維克納姆聖瑪麗大學(St. Mary's University, Twickenham)副校長強尼.布魯爾(John Brewer)表示,無條件錄取通知書數量急升的原因,與2012年英國政府移除各校學生名額上限有關,大學得以盡可能招收更多學生來增加收入,「各校可以在不注重學生素質的情形下,發放大量的無條件錄取通知書。」 英國大學六年來的無條件錄取通知書發放件數急遽增加,成長了超過22倍。 資料整理/黃郁期 圖表製作/劉雨婷在許多大學教育領導者的呼籲下,無條件錄取通知書的改革聲浪漸起。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大學聯盟(The University and College Union)發表聲明提到,大學應該在學生收到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考試的成績後,再開放申請作業。強尼.布魯爾認為應該以其他制度取代無條件錄取通知書,來維持招收學生的水準。羅伯特也對改革提出建議,他認為只能限定教學卓越架構(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 TEF)金獎的大學發放無條件錄取通知書,並規定學生須有卓越表現才能以該管道錄取,以免學生單純為了逃避A Level考試而選擇門檻較低的大學。&nbsp;
齊頭式的假平等 新住民入籍反增高教入學門檻
生活
專題
第1672期
齊頭式的假平等 新住民入籍反增高教入學門檻
2018-03-12
【專題記者林宸佑、劉芳妤、謝羽蓁、謝佩如綜合報導】根據內政部統計,民國106年新住民人數近18萬人,約有三成新住民選擇不取得中華民國國籍。雖然入籍能和我國國民享有相同福利,但齊頭式的平等卻忽略不同國籍造成的文化、語言落差,不利新住民進修高等教育。即使新住民不入籍,能較有利取得高等教育的門票,但中文能力仍是他們必須先克服的難題。<b>「你入籍了沒有?」 一個問題道背後辛酸 新住民高等教育求學途徑示意圖曾輔導數十位新住民,幫助其進修大學的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副教授楊聰榮表示,在輔導新住民時,他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入籍了沒有?」不入籍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國籍法》不允許雙重國籍,規定若外國人士欲入籍,就必須放棄母國國籍。若新住民欲於高等教育繼續進修,入籍者必須依循臺灣學生的升學方式,參加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或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新住民常因考試內容包含高中中文程度的文言文,而無法順利通過考試。這對許多中文能力有限,卻想要持續受高等教育的新住民造成困難。不過《大學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特種身分學生能不受一般大學入學方式限制,但這之中並不包含新住民。《大學法》第二十五條:重大災害地區學生、政府派赴國外工作人員子女、參加國際性學科或術科競賽成績優良學生、運動成績優良學生、退伍軍人、蒙藏學生、僑生、大陸地區學生及外國學生進入大學修讀學位,不受前條公開名額、方式之限制。該法之立法目的是考量學生長期不在台灣就學,不熟悉台灣教育體制,且為吸引國際學生來台就讀,而給予特殊升學管道。但擁有同樣處境的新住民卻未獲得升學優惠保障,因此,在現今《大學法》體制下,不入籍的新住民似乎更具有升學優勢。楊聰榮認為,用相同考試形式,考核長期不在台灣受教育的新住民,有失公平。他建議《大學法》應將入籍新住民也納入第二十五條的特種對象,既不影響原本台灣公民學子的受教權,也能滿足新住民受高等教育的需求。<b>心繫大學文憑 張婉貞盼進修制度鬆綁 新住民張婉貞年少時放棄到台灣念大學,如今因制度關係,讓她更難考上大學,因而希望政府鬆綁制度。圖/林宸佑攝「當我放棄來台灣念大學的時候,我整個人像是死了一半」,張婉貞慨嘆地說。在越南出生成長的她,雖順利錄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幾經思量捨棄赴台求學機會。今日她雖入籍台灣,卻因制度關係再也考不上台灣的大學。因越戰緣故,使張婉貞失去在越南擁有的所有學歷及文憑。張婉貞幾經波折來到台灣,在這片陌生的土地重新開始。她先是進到東吳大學修習貿易相關課程(非大學正式學分課程),而後踏入職場工作、結婚生子,但求學的欲望不曾止息。不過,就現實面而言,張婉貞因入籍台灣,考大學得比照台灣一般生辦理。「入籍好像在懲罰我們,我入籍是我倒楣。」她也補充,自己身邊的姐妹,也會為了求學不敢入籍。因此,張婉貞盼望政府能修法,讓新住民入籍後,不需經任何考試,能透過高中畢業文憑申請進入大學。而非讓新住民在相異的教育體系中成長,最終卻需相互競爭,剝奪平等受教的權益。即使張婉貞目前在台灣教授越南語,但缺少大學學歷也讓她在求職上時常碰壁。不過她不願向現實低頭,先是旁聽研究所課程,目前更在國立台北商業大學的新住民專班進修,四年內修業完畢便能取得大學文憑。「我不去努力我會遺憾」,張婉貞眼神堅定地說著。<b>未入籍新住民欲進修 語言不通成阻礙「很多姐妹們在台灣學了九年的中文,可能都比我還好。」同樣來自越南的裴氏越河,因選擇不入籍,而有較順遂的求學經驗。然而,語言障礙也經常成為新住民求學過程中的絆腳石。裴氏越河大學畢業時便因工作緣故,輾轉來到台灣。因緣際會下,她認識楊聰榮教授,教授得知她在越南有大學學歷,便鼓勵她嘗試考取研究所。但當時裴氏越河並沒有身分證,遂以外國人身份申請研究所。因此,她不用遵循一般生的考試管道,只需準備中文讀書計畫和華語文能力測驗即可申請。不過裴氏越河認為,新住民不管有無入籍,中文程度仍不及母語人士,對歷史、文化的了解亦無法與台灣本地人比擬,因而成為現行制度下的犧牲者。裴氏越河建議,華語文能力測驗取代學測、指考,除了能檢視新住民中文程度,促使新住民持續學習中文,也更容易申請大學。來台二十多年的泰國華裔李晶晶(化名)也直指,新住民來台最大的困難是語言障礙。在泰國,多數人能用泰文或英文溝通,一旦來到台灣,擁有中文能力才是要領。因此,她建議,政府應提供新住民更為直接的「學習中文」管道,例如:建立網路平台,供新住民上網登記免費學習中文,甚至主動告知中文速成班開課資訊。李晶晶認為,如此能打破語言藩籬,讓新住民運用自身母語及中文能力,為社會帶來貢獻,扭轉台灣人民認為「新住民即為弱勢」的觀感。<b>應建立完善輔導機制 培育新住民專才現任國立政治大學越南文專任講師陳凰鳳觀察到,有些人在越南讀過大學,來到台灣卻因不會中文而被視為文盲,許多新住民更因語言問題無法和家人溝通。為協助他們突破溝通障礙,她便開設中文及越南文班,讓新住民及其家屬都有機會上課學習,了解彼此的語言及文化,弭平之間的隔閡。 政大越南文講師陳凰鳳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熱絡,並教導新住民學習中文,協助他們融入台灣社會。圖/陳凰鳳提供而部份的國中、小及高中也設立補校,協助新住民增強語言能力。此外,政府也設立新住民專班,楊聰榮認為,透過學校讓同儕間長期接觸,能讓新住民更為快速熟悉陌生環境。然而,教育部設立新住民專班,楊聰榮質疑,授課內容卻包含較多美容、美髮等技職教育,「代表政府認為新住民沒有能力學習更多元、更深的學術領域,是對新住民標籤化。」他進一步指出,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將許多資源投注在新住民二代身上,「但他們語言能力不強,真正強的是第一代。」因此,楊聰榮認為應該也要放更多心力在新住民一代身上。楊聰榮說明,新住民是台灣珍貴人才資源。尤其在語言部分,說著道地母語的新住民,若協助他們學習經貿知識,反倒能讓新住民成為與東南亞國家貿易間的橋樑,增添臺灣人力資本。李晶晶也談到,具備中文能力後,因應政策推行,她也受到邀約教導泰文及翻譯工作,更有機會推廣泰國當地文化。李晶晶表示,當前東南亞經濟逐漸起飛,台泰雙方經貿往來與日俱增,來台的新住民不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政府若能改善新住民教育環境,不僅能讓新住民發揮專長,更是台灣社會增加人才的機會。楊聰榮也希望政府能讓入籍的新住民,至少享有和僑生及外籍生一樣的福利,鼓勵他們善用大學資源。教育部更應設置獨立部門,特別處理新住民教育事宜。政府若能解決制度上的缺漏,給予新住民更友善的高等教育環境,陳凰鳳認為,不僅能提升新住民在台灣的教育程度,更能增強就業能力。此外,對於新住民教育子女方面,也會因更了解台灣當地文化,培育更多優秀的台灣人才。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