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大學報

原創條例難落實 致原民文化誤用爭議不斷

2020/11/25 21:39:09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

【記者詹湘淇、王崴漢綜合採訪報導】別具特色的原住民族文化,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不過鮮為人知的是,若是隨意使用原住民族的傳統智慧創作,很可能面臨法律糾紛。

以保障原住民族文化成果為宗旨的《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於民國96年完成立法。然而,因社會對此條例並不熟悉,大眾也欠缺對原住民族創作的認識,使這些文化成果常被不正確地公開展演。不僅傳統服飾遭混用,莊重的歌舞也被錯誤詮釋,原住民族的文化禁忌經常會被觸犯。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雖為保障原住民族創作的重要法源依據,但因其定義及歸屬問題,使之立法精神難以徹底被落實。舉例而言,若不同族群擁有相似的表達內容,判定時便容易引發權利歸屬爭議。「權利歸屬的問題要清楚。」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兼任教授蔡明誠認為,重點在於原住民族委員會,是否以可受公評的方式判定歸屬權。

此外,因原創條例沒有明確定義侵權形式,使用者可能遊走灰色地帶,以致該文化專用權難以受到保障,種種問題使原住民族智慧創作權保障之路困難重重。有鑑於此,財團法人社教文化基金會在21日於慕哲咖啡舉辦「2020年原住民族人權與法制論壇」,邀集部落族人與法律實務工作者,一同討論傳統智慧創作權的實踐現況。「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下叫侵權?」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劉繼蔚指出,侵權態樣在未來可能會愈趨複雜多元,相關規範應透過法規進一步深化。

針對該條例目前的困境,學者主張,未來修法方向應朝保護原住民族文化內涵為發展重點,政策宣導力度也應加強。除此之外,更需從社會面著手,透過公民教育與社會對話,提升大眾對原住民族的文化素養、培養社會對多元族群的尊重與理解。

維護少數族群權利是重要的社會課題,除了政府應從法制面調整,加強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保障外,社會大眾也需保持尊重的態度,在相關智慧創作的使用上更加謹慎,避免誤觸禁忌及法律規範。如此一來,才能打造良善的文化場域,使原住民族的精神得以永續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