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對於農業的了解有多少?點擊圖片進入遊戲,測試你的農業力!
【專題記者葉穎樂、柯宜妤、林曉榆、陳星彤綜合報導】台灣農業缺工、糧食自給率低的狀況日漸嚴重,為此政府釋出許多農業政策、編制農民培育計畫,或以產學合作的方式鼓勵青年從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今年4月16日正式實施「農業專案貸款」政策,旨在放寬相關申貸規定,協助青年農夫投入農業經營。然而,他們和傳統農夫在農務上的概念是否能互相承接?究竟青農改變農業的力量是什麼、從農狀況與期望的落差又是什麼呢?現有的政策能夠符合青農的需求與期待嗎?

 現今青年農夫對於農業的概念與傳統方式不同,在這樣的趨勢下,政府又該如何透過政策符合青農的需求呢?(圖/林曉榆攝)

 天微亮,張証盛便開始一天的耕作,他選擇種植冷門但價值高的品種,逐步打造自有的品牌 ——「長野安心蔬菜園」。(圖/陳星彤攝)

 來自花蓮富里鄉吉拉米代部落的藍姆路・卡造,大學畢業後決定返回家園,幫助部落發展,最終決定致力生產生態米。(圖/林曉榆攝)

 梁勝智只要有機會都會到希望廣場擺攤,讓更多人認識他和家人共同經營的「19號農場」。(圖/陳星彤攝)

 陳幸延近來改用LINE官方帳號,希望能更主動、客製化地提供農務相關資訊。(圖/陳幸延提供)

 陳幸延透過分析天氣和雨量的曲線圖,提供當氣候等資訊,讓較無經驗的青農可以有初步耕種方向,老農民也能更精確地掌握作物狀況。(圖/陳星彤攝)

 桃園農工農經科主任陳傳欣反應目前計畫開放學生體驗的農場都以農業或畜牧的生產為主,若增加農產品加工、包裝行銷的課程不排除可以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圖/林曉榆攝)

 桃園農工校園內設有田地與溫室,學生在學期間即有機會透過實際操作,學習農務相關知識。(圖/葉穎樂攝)
 青農藍姆路・卡造從農數年,儘管有不少成果,但他仍表示銷售是一大挑戰,為堅持友善環境的農法,付出的人力與資材反映在產品價格無法壓低。他發覺許多消費者雖然支持天然耕作的理念,但常是一次性捧場,不一定會長期購買,「整個消費市場還是低價邏輯。」
青農藍姆路・卡造從農數年,儘管有不少成果,但他仍表示銷售是一大挑戰,為堅持友善環境的農法,付出的人力與資材反映在產品價格無法壓低。他發覺許多消費者雖然支持天然耕作的理念,但常是一次性捧場,不一定會長期購買,「整個消費市場還是低價邏輯。」
對於這些疑問,楊承叡表示,農委會一直推廣有機農產品,也有越來越多政策強調食農教育,便是希望消費者能更認識有機與友善的農業生產方式,理解安全的農產品高價的原因。楊承叡指出透過教育推廣上述理念,消費者若意識到支持有機農產品,也等於友善生態環境,花錢購買有機農產品的意願可能就會增加。
對此,陳幸延也提出進一步的構想——讓農業成為社群互動,他正研發讓消費者使用LINE訂閱農民的系統,「相較於購買時才回頭看生產歷程,看著作物長大然後直接預購,會讓消費者更安心。」
就長遠發展來說,陳幸延開設「開放農業基礎建設」計畫,期望架構穩定之後還能不斷擴建資料庫。他苦笑形容目前農業面對的是「沒有盡頭的問題」,並非特定幾個人有成果就解決或到達終點,而是要以開放的方式讓不同領域的專家持續投入貢獻,整體農業才能慢慢改善並逐漸成長。

 陳幸延表示為了解食材開始務農,希望從中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圖/林曉榆攝)

 有志於農業的青年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最後透過農業改善更多人的生活。(圖/林曉榆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