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631期
2016-10-05

【記者李恩台北報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生及講師譚天1日於台藝大戲劇系實驗劇場演出戲劇作品《島An Island》,融合舞蹈及戲劇描繪人心的孤獨,以及對外界連結的渴望,探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

《島》為國立台藝大戲劇系學生及講師譚天的戲劇作品。圖/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提供 《島》為國立台藝大戲劇系學生及講師譚天的戲劇作品。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提供


《島》以舞蹈貫穿全戲,並以藍、綠、土黃三種顏色妝點服裝,呈現島嶼藍天、綠地以及土壤的視覺意象;演員們也隨著海浪的背景音樂擺動及收放手腳,完整詮釋島嶼盎然的生命力。戲劇進行過程中,演員們每一次的肢體接觸,都代表每一座「孤島」的相遇,然而伴隨而來的卻是分離,聚離之間反映人與人的相處模式。劇的末端,演員們紛紛褪去衣物,蛻變為一座座的「島」,成為獨立的個體,最終在人際的連結中發現真實的自我。

「在捷克的演出就像個青少年一樣,充滿很多刺,帶有著許多不確定性,仍需要更多的修補。」身兼編劇及演員的譚天表示,相較於在捷克的首演,接受許多當地表演者的評論及建言,回到家鄉重新詮釋劇作也讓他有了新的啟發,探討人際關係的面向也著墨更深。西元2015年《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公開的敘利亞小男孩死後被沖上岸的照片,標題寫著「如果這都不能改變歐洲對難民的態度,那什麼才可以?」譚天看過後認為,躺在岸邊的小男孩,雖然引起世界悲憫的哀痛,但小男孩卻感受不到,只能像個無法與外界連結的孤島,任由海浪沖刷著,也因此帶給他「島」的意象概念。

演員以肢體展現島嶼生命力。圖/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提供 演員以肢體展現島嶼生命力。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提供


譚天也認為,舞蹈所展現的不只是藝術,更是一個故事,因此在《島》中,演員們以肢體的擺動取代傳統的戲劇表現手法,超越口語的表達意境,而學生們從捷克首演到台灣重新演出的過程中,也逐漸從被老師帶領的身分,成為與他一同演戲的優秀表演者。演員台藝大戲劇系學生張尹劭表示,回到台灣演出時,大家的默契及對彼此的信任感都有進步。同為演員的台藝大戲劇系學生黃偉翔則說:「不同於捷克的演出,我們想表達的不只是介紹台灣,而是展現出一個人心療癒的過程。」

觀眾國立海洋大學運輸科學系學生賴仕杰表示,看完演員們詮釋的飄島後,他體悟到生存之際仍需保有對人生的熱忱;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學生鄭晴云則表示,對演員們以肢體動作配合著海浪拍打聲流動,由此展現島嶼相聚分離感的場景感到印象深刻。

以靈感來源「敘利亞男孩死後靜躺於沙岸」做開場對白。圖/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提供 以靈感來源「敘利亞男孩死後靜躺於沙岸」做開場對白。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提供


此劇於4月時獲「2016捷克國際戲劇院校藝術節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Theatre Schools) 」邀約於捷克首次演出,該藝術節特約評論家洪扎・紐格伯爾(Honza Neugebauer)對此劇也於「2016捷克國際戲劇院校藝術節導覽」中表示,導演以豐富的象徵符號,帶給來自不同文化的觀眾多重意涵的解讀方式。獨特的海島意象讓大多處於內陸歐洲國家的觀眾,能以戲劇角度認識台灣。

《島》4月獲邀「2016捷克國際戲劇院校藝術節」於捷克演出,展現台灣島嶼意象。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提供 《島》4月獲「2016捷克國際戲劇院校藝術節」邀請於捷克演出,展現台灣島嶼意象。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提供


全體表演者於演出結束時謝幕。圖/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提供 全體表演者於演出結束時謝幕。圖/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