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769期
2022-10-25

九合一選舉將至,為了贏得選票,各方人馬不斷互揭瘡疤,從抄論文到戰學歷,候選人的各種黑歷史湧現,但這種花絮超越政策的選舉新聞,有助於選民理解候選人嗎?新聞作為資訊傳遞的重要媒介,這個時代,新聞從業人員還能做好「守門人」的角色嗎?

守門人(gatekeeper)理論為傳播學理論中,新聞媒體篩選並編輯訊息的過程,但現今的媒體人真的有做好準備,擔起這項責任嗎?

我曾任報社電子報時薪人員,工作內容是將網路上蒐集到的資訊,透過「改寫」變成一篇網路新聞,不需任何採訪與查證。篩選訊息的標準,以閱聽眾有無興趣為最高原則,點閱率至上。然而,我深知,新聞不該是這樣,媒體缺的從來都不是需要一份工作的人,而是懷抱專業與理想的人。

在這個強調互動性的社群時代,從按讚、留言、分享數,即可得知哪些主題最熱門。論文抄襲就是比政策辯論更吸睛,於是多數媒體一窩蜂追逐,排擠壓抑其他值得被關注的議題。新聞從業人員都知道,「垃圾新聞」會被唾棄,但讀者謾罵的留言越多,討論度越高,互動性也增強,反而強化媒體影響力。

邊罵邊看已成為讀者的慣性,但不能變成媒體墮落的藉口。當媒體養成閱聽眾的壞品味,不該反過來責備他們有不看的權利,而是應從源頭做出改變,重新培養理性客觀的新聞環境。

要成為一名醫師,需比一般人受更多年的大學教育,加上臨床、實習、國考等流程,人們相信,「醫生需要教育,因為他關乎到生命。」然而,記者的工作其實也關乎生命,文字的力量以及新聞發布後所產生的社會漣漪不容小覷。過去多少因為新聞報導而衍生出網路霸凌,導致當事人輕生的事件,都是媒體殺人的鐵證。

選戰固然重要,但新聞從業人員更應思考,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新聞?接受過素養教育的媒體人,理解新聞的本質是客觀報導、揭露真相,而非渲染情緒、撕裂社會。媒體作為有能力篩選資訊的社會公器,應該更擔起新聞守門人的職責,不要成為網路流量的奴隸。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