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蘭辰台北報導】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是全台首個新媒體藝術系所,第五屆系展《後.街 Post-Street》特別增設主題展區,邀請大學與研究生以媒體批判為主軸,共同找出新的傳播語言。本次展出19件作品,包含個人與團體創作。
展覽盼利用系所成員熟悉的新媒體素材重新檢視媒體工具,並喚醒觀眾在資訊爆炸時代下沉睡的判斷力。由林瑜亮、李翎暄與劉庭均製作的〈光。段〉充分發揮媒體載具特性。觀者被紅光領入一座狹小空間,仰頭即見密密麻麻流動的紅色數字,在螢幕上依序從九倒數至不見。「數值代表該光點所剩的時間。」劉庭均表示,遠觀大面光點忽明忽滅,反映現代資訊爆炸;細看單一數字則有主體性,它們各自是不同個體、生命,不再只有傳遞訊息的功能。劉庭均說有人覺得作品像醫院跳號機或股票電視牆,他們則樂見各種解讀方法。
〈光。段〉能讓人從宏觀與微視角度,分別感受資訊爆炸流動量與媒體主體性。 圖/劉蘭辰攝
同樣是集體創作,〈黑夜〉由樹狀塑膠支架、一罐水、一瓶沙與一面托盤,還有一隻帶針的機械手臂組成。當裝置偵測到觀眾,手臂就會在小托盤上接沙作畫,吸引觀眾聚焦其微小精密的機關和獨一無二的畫作,展品藉此引導受資訊轟炸的人們靜下心察覺細膩感受,藝術家魏廷宇說:「每幅沙畫都屬於特定時空下,特定的你。」共同創作者許賢威則補充道:「希望賦予科技人性溫度。」
〈黑夜〉呈現富有溫度的科技裝置,讓每位參觀民眾都能在微細的機具輪轉間,察覺自身時常忽略的細膩感受。 圖/劉蘭辰攝
有些作品則關於媒體帶來的意識型態,例如黑色空間展出〈過甚其實的映現〉,謝竺勳透過投影機、銀幕與輸出品,呈現動靜交替的原住民兒童合唱團表演實況。作品源於他隨團赴義大利洛雷托聖家聖殿所拍影片,他表示當下被台灣本土與陌生西方文化交會所觸動,「多層次模糊的動態影像代表那趟旅程和我複雜的感受。」謝竺勳認為,媒體在生活中加強我們對事物的聯想,正如觀者聽到歌聲腦中可能聯想到原民孩童在部落齊唱,但進入展場後才發現是在異域教堂演出。
觀眾王又仙認為〈過甚其實的映現〉中動靜交融畫面有非常特別的視覺感。而總召林彥翔則指出〈黑夜〉與預期差異最大,最終因展出場地與人力限制才演變成現在的機械樹。林彥翔講解展覽時表示,本屆策展雖因添設主題展區而變得繁複,但也因此使整體展覽主題獲得具體呈現,比起往年活潑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