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742期
2020-12-30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白光穿透桌上的標籤卡,將卡上的留言烙印在影片的主角身上。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學生賴聖芸、楊芷昀於民國109年12月17日起在2020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師生聯展創作影像作品《迷惘|沉癮》,利用多媒體光桌的模糊光影類比人徘徊於網路與現實之間的自我迷惘。

透明的賽璐璐片於光桌上產生投影或陰影,於黑暗的空間散發詭譎的氣息。 圖/徐嘉璟攝


網路評論化為紙條擺在光桌上,透明的塑膠片則畫上社會理想的身體意象,當刺眼的檯燈照射桌面,隨即產生淺白的線條。一雙淒白的手輔助旁白,撥弄標籤推進故事,將社會對女性的期待,一張張貼在沒有五官的人臉上。賴聖芸說:「我很討厭貼標籤這件事。」他解釋,當自我被社會框架,人將無法自由選擇想展現的面貌,在框架下掙扎感到痛楚。

觀展民眾林欣儀表示,象徵旁白的手雖將標籤強加於主角身上,卻不時停頓和顫抖,塑造主角質疑、害怕標籤的模樣,「展現很哀傷、無力的女性氣息。」賴聖芸解釋,標籤由透明的塑膠片製成,透明的材質塑造社會流言的虛幻感,當標籤層層加疊,卻又不被完全遮蓋,每層清晰的輪廓增強歧視的存在感,使人認為歧視難以抹滅而感到無力。他補充,詭譎的光影變化搭配直白的歧視言語,呈現具攻擊性的議題,黯淡的白色投影則使觀者看不清主角全貌,強化主角的弱勢地位。

受框架的軀體被貼在女性的臉龐,共築出分裂的面貌,使觀眾認不清主角的真正樣貌。 圖/賴聖芸提供


畫面轉至化妝台前,半透明的胸罩、裙子逐一出現,漸漸包圍一旁的無臉主角。壓迫的氛圍,來自賴聖芸曾受同儕壓力所獲的感受,過去他深怕因形象與他人不同,故開始學習化妝、穿與他們風格相似的衣服,「我討厭這樣,但我知道別人會喜歡。」他闡述,作品加入自身不快的真實經歷,清楚呈現他展露真實自我的難度,以及害怕被歸為異類的恐懼感。觀展民眾楊采寧表示,主角只能被凝視,變成沒有選擇的人,「各種物件將女性簡化為局部的身體。」

面對現實的惡意,影像中的主角轉向網路尋求慰藉,卻掉入更迷惘的深淵。主角用白色麥克筆劃除十數行文章標題,試圖抵抗辱罵女性的網路留言,卻毫無作用。賴聖芸說明,主角好不容易脫離世俗壓力,在虛擬世界力抗標籤,卻無任何改變,反而徒增自我懷疑,「當現實和網路無法平衡時,會帶來痛苦。」

扮演旁白的手放上一張張具攻擊性的網路留言,一旁的主角則低頭沉默,毫無抵抗之力。 圖/賴聖芸提供


故事結尾,碎片顯現主角不同角度的鼻樑、眼球,拼湊出具有裂痕的頭部,「哪個才是真正的我?」主角背負各方的社會期待,在故事的最後提出疑問,誘發大眾思考。賴聖芸表示,透過作品,他希望能鼓勵觀眾做自己,「不帶特定眼光與他人相處。」

破碎的五官好似面具,最後拼湊成一張模糊不清的人臉,象徵人找尋自我時的掙扎、分裂狀態。 圖/賴聖芸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