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以演算法提升光段色彩純度 陽明交大改良防偽標籤
新知
第1797期
以演算法提升光段色彩純度 陽明交大改良防偽標籤
焦點
2024-10-25
【記者林偌甯報導】隨著科技進步,眾多用於保護版權、個資的防偽技術遭仿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學系助理教授黃耀緯,率領碩士生蘇煥騰、許智堯設計「拓樸優化演算法」,調整奈米尺度的光柵結構,改善傳統防偽技術色散效果不佳的問題。目前的研究成果以「High-Q超穎介面之色彩旋律」為題,獲得第11屆田家炳學術數位影像競賽佳作,並刊登於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奈米通訊》期刊。 光柵是一種光學元件,其表面由奈米尺度的柱狀結構組成,透過改變表面構造,讓光線照射時能繞射出不同顏色,普遍用於防偽技術。然而如信用卡、身分證或護照的防偽圖案,其光柵表面多使用寬度一致、間距規律的奈米柱,無法只吸收特定波長的光,所以呈線的色彩較繁雜、純度低,「市面上的光柵在不同角度下,會看到彩虹的各種顏色。」許智堯解釋,傳統防偽標籤在數個角度都可以產生多種色彩和圖案,沒有獨特的辨識點,不需運用太複雜的技術計算繞射角度和波長,就可以製造出難以辨別的贗品。 對此,團隊研讀相關論文以開發拓樸優化演算法,製作在特定角度下才能看到單一顏色的光柵。他們先設定期望的波長,給予隨機的光柵模型,演算法會根據模型中不同顏色的折射率,計算波段的發光程度和純度,逐步調整光柵結構的排列方式,運算最靠近理想波長的組合,過程僅5至10分鐘。團隊進一步利用光譜儀、電磁波模擬軟體測試波段效率,確認優化的結果是否符合預期,目前已成功顯現高純度的紅、黃、綠、藍波段。 針對這項突破性技術,團隊也申請專利,期盼未來提供給政府、銀行或企業使用,加強防偽。不過黃耀緯說明,目前透過半導體製程技術製作的元件成本較高,相關機構對此技術的需求,取決於仿冒品帶來的虧損金額是否大於引進技術的成本。國立清華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教授陳國平建議團隊針對光柵可能的應用載體,調整材質屬性,「元件會在各種環境下被觸摸,如何防止磨損,甚至讓它變得可彎曲是可能出現的挑戰。」 談到未來發展方向,團隊希望累積演算法的光柵結構樣本,進一步建立機器學習資料庫,製造更難偽造的結構。他們也企盼此技術能應用於多元領域,例如利用其奈米介面輕便、產出高純度色彩的特性,作為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的顯影鏡片,蘇煥騰說:「我們打算做一個高效反射RGB的光柵,在人眼上的成像會很清楚,用戶視覺體驗會提升。」
公園講唱職場遭遇 我們生活節盼提升性平意識
生活
第1786期
公園講唱職場遭遇 我們生活節盼提升性平意識
焦點
2023-11-22
【記者陳婕柔屏東報導】「近年屏東女性勞力人數提升,且愈能看見跨性別、同性戀青年步入職場,希望能讓大眾更認識他們,減少性別歧視。」 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以下簡稱勞青處)處長李雨蓁說明第一屆「2023屏東我們生活節」活動目的,19日以「講唱會」形式演出,透過故事與音樂的力量,期望提升職場性別平權意識。會場上的投影幕播著四組表演者在職場與社會上遇到的不公平對待,歌手藉講唱會描述個人生命經驗,帶出每首歌曲背後的意涵。李雨蓁表示,以往的講座、音樂會僅能吸引特定群體;而這次邀請青年樂團在「公園」裡開講演唱,較有機會改變年長者的想法,也更能拉近青銀距離。 民眾被曾宇辰的熱情和歌聲感染,隨著音樂一起在會場上搖擺,享受愉快的氛圍。 圖/勞青處提供「我不敢在公司上廁所,還差點被公司辭職,幸好遇見搖滾。」P!SCO樂團團長兼吉他手Rachel(化名)講述著自己變性後的職場遭遇,坦然地向觀眾訴說這些差別待遇。歌曲〈光圈〉末段唱出社會遇到的阻礙,「長大後我學習面對人群/這世界怎麼跟我想的不一樣」,表達職場性少數角色面對惡意時的無力感,同時希望他們能意識到社會上仍有許多人在支持著自己。同樣是同志族群的大仁科技大學學生謝文欣感動地說:「雖然自己還沒出社會,但歌詞和我過往的遭遇很像,還好有人願意伸手拉住我。」 Rachel提及,以前表演只希望觀眾開心,但傾向用講唱會呈現是受到一名結束自我生命的憂鬱症粉絲影響。 圖/勞青處提供「以前投宴會打工履歷都沒問題,但到現場老闆卻叫我去洗碗,後來才知道是怕我的長相嚇到顧客。」歌手曾宇辰表示,因為是女人而曾被認為做不起苦力,加上自己患有先天性唇顎裂,交疊的身份讓他在職場受到更多歧視。曾宇辰靠著宏亮的嗓音吸引許多散步路過的民眾,紛紛佇足聆聽他在低潮期譜出的〈光〉。歌詞裡提到,「我從來不曾遺忘/不在溫室裡隱藏/堅強地聲張」,他希望用最引以為傲的歌聲,為正處黑暗的觀眾帶來一絲微光。「很佩服曾宇辰能用歌聲摘掉自己身上的標籤。」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生邱宜娟也補充,自己是個沒自信的人,講唱會後希望能用自己的優勢面對恐懼。 曾宇辰希望藉由歌聲與故事,傳遞正能量給每位觀眾,告訴他們沒有事情是我們做不到的。 圖/勞青處提供「我們透過講唱會的舞台螢幕,呈現出職場不同的性別標籤。」李雨蓁表示,希望民眾能反思自己是否無意識間對這些族群產生性別偏見。除了辦理軟性活動帶出職場性別議題外,勞青處為了有效提升職場性別平權,在今年成立第一屆「屏東縣青年事務諮詢委員會」,規定參與公共事務的人數一定要達標,鼓勵多元性別青年族群參與,捍衛自己權利。 講唱會上,有許多年長者帶著孫子坐在大草坪上,靜靜地觀賞每組青年歌手的演出。 圖/勞青處提供
【社論】直男身分標籤化 重新檢視多元性別對直男的負效應與影響
校園
第1783期
【社論】直男身分標籤化 重新檢視多元性別對直男的負效應與影響
2023-10-26
台灣脫口秀演員德礎曾在youtube shorts上傳一段影片《歧視直男是唯一被允許的性別歧視,TELL ME WHY?》,內容敘述同性戀在社會上遇到許多刻板印象,但當同性戀者扮演直男時,也充滿各種歧視。該影片留言區中,部分留言表達認同,認為德礎的表演既有趣又呈現真實情況;但我們注意到另一派言論。有留言表示,直男在社會上屬優勢地位,本就該受到歧視或刻板印象,而這一切真的合理嗎?首先需要定義何為直男。直男,或做異男,原指稱異性戀男性,在英文中以straight一詞表示。straight在英文中有直線,筆直的意思,因此後來思考直線、木訥的男性同樣被延伸歸類為直男。近年來,針對直男,或著嘲笑直男的文章開始出現。「不懂得浪漫,只會講邏輯」、「難以理解的衣品」、「每次關心人都只會叫他喝熱水」、「不會表達情緒,有什麼都藏在心裡面」等成為直男的標籤,似乎直男正逐漸成為貶意詞。這一切有跡可循,泛科學PanSciy在〈【直男專欄】直男與他們的產地——直男在直什麼?為什麼他們彎不起來?〉中提到,隨著性別意識抬頭,過去被稱作常態的男性框架將被擁有自主權的性別重新檢視。換句話說,現代社會的直男已經「打掉重練」,從原先大眾認定的優勢地位,成為眾目睽睽的被挑戰者。關於直男的標籤出現的同時,我們需要知道為何直男會成為這個樣態?事實上,直男並非天生就是如此,而是後天形成的。在過去的父權體制脈絡下,男性出生時便被期待有陽剛的氣質。「男兒有淚不輕彈」等俗諺反映男性不得輕意表現感情稍加柔弱的一面,否則可能被冠上「娘砲」的稱號。這進一步導致男性容易隱藏情感,在面對他人的情感時也會不知如何應對。再者,男性過往缺乏家庭角色的訓練,而被要求要以事業為重。這讓男性在家庭相處、育兒等方面都不太熟悉,甚至影響下一代對兩性關係的疏忽與不諒解。或許現代人們所不以為然的直男行為或者直男標籤,實際上是父權社會對男性留下的病徵與傷疤。更加深入的理解直男後,我們認為當今社會嘲笑、歧視直男的行為是相當去脈絡化的。過往在父權體制框架下被認定為合理或符合社會價值的預設樣貌,在社會發展後迎來陣痛期,凝視者如今成為被凝視的一方,相信這一轉變對直男而言仍需適應。因此,人們不該一味地戲謔這一轉變,而是真正的理解並尊重,否則一方面問題無法得到改善、另一方面將加劇社會性別間的隔閡。其實,一個性別多元文明的社會沒有所謂的優勢弱勢之說。而當人們了解每個社會性別,歧視才會徹底抹去,迎來真正的公平。但透過打壓舊有的社會性別以彰顯新聲音的存在,那多元開放究竟是一種進步,又或者只是《動物農莊》般,另一段專制的開啟呢?
【社論】有種舞風叫「女舞」?街舞的性別框架與標籤
體育
第1758期
【社論】有種舞風叫「女舞」?街舞的性別框架與標籤
2021-12-02
街舞(Street Dance)自1980年代在美國街頭興起,向來被視為是突破傳統舞蹈文化的指標。近年街舞從另類走向主流,甚至從街頭登上最高運動殿堂,成為巴黎奧運增設的項目,但強調破除傳統的街舞,卻隱含著性別的框架與限制。 街舞的種類相當多元,除了巴黎奧運將增設的項目霹靂舞(Breaking),其他舞風還可以粗略地以音樂風格分成Hip-Hop、Locking、Popping、Jazz、Dancehall、Waacking等。 許多街舞愛好者會認為,強調瞬間力量的舞蹈像Breaking、Locking、Popping是讓男性跳的,而Jazz、Dancehall(註)等強調女性特質的舞風,則是屬於女性的風格,在街舞圈中有這一個名詞——女舞(Girl Style)。 註:Dancehall中又分Female、King、Queen等風格,本文提到的Dancehall以Female及Queen為主。 Dancehall源自牙買加,舞者會對應雷鬼音樂擺動身體,在舞步中強調胸部及腰臀的運用,是相當具女性性感的舞風;而像Jazz舞者則常運用肢體的柔軟度及延伸舞動,也非常強調身體線條;Waacking起源於美國的男同性戀酒吧中,也同樣是被視為陰柔大於陽剛的舞風。 當然不只這三種會被稱為女舞,任何帶女性氣質的舞風都有可能被稱作女舞。 無論在學校熱舞社裡,還是外頭街舞教室中,被稱作「女舞」的舞風課堂中,學生滿滿都是女生和零星幾個男生,而「女舞」以外的課堂裡,除了Hip-Hop舞風男女人數稍微平衡,其他舞風的男女比則是相反。街舞環境中存在著一道很難言喻的性別分隔線。 「女舞」是個相當抽象的集合名詞,它不單指一個舞風,卻形塑出一種性別框架,從名稱上就限定性別特質,也為舞者們貼上標籤,暗示這些舞風只能由女性來跳,或女性就該跳這些帶陰柔氣質的舞風。 就算去問跳舞多年的舞者女舞是什麼,可能也只會得到「呃⋯⋯女生跳的舞嗎?」這類的回答,但什麼又是女生跳的舞呢?是必須強調身體線條、還是只要性感就是女生的舞呢?這些問題都很難有個正確的回答,而無法回答的同時,你也有可能把自己關在「只能跳女舞」的框架中。 比起生理男性,生理女性的肌肉爆發力往往受限於先天差異,而更難做出具瞬間力量的動作,但相對於此,女性有更柔韌的肌肉,能夠做更多的延伸,也擁有更大的彈性。因此,在男舞者更多的舞風中,女舞者反而能利用這樣的不同,創作出新的風格。 在全台大學生街舞賽事「College High」中,大多團體賽都是以舞風區分進行(Hip-Hop、Locking、Popping、Waacking),僅Female Freestyle組被獨立出來,限制生理女性參賽,且不受舞風限制。2020年,國立政治大學便以混合舞風的排舞出賽,編排中有強調臀部的動作,也有好幾個像Scoobot、Stop and Go等屬於Locking的舞步,即使舞者皆是女性,也不代表只能跳大家認為的「女舞」,女性在保有柔軟性感的同時,也能跳出充滿力量的表演。 國立政治大學以混合舞風的排舞出賽「College High vol.16」Team Battle Female Freestyle組,即使舞者皆是女性,也不代表只能跳大家認為的「女舞」。 圖/Team SKIP提供 每個在舞動的靈魂都是自由的,不該受任何性別印象的侷限,女性舞者也不應限制於柔弱嬌媚的框架下,而具女性特質的舞風也不能表面地以「女舞」概括,自然也沒有什麼舞風該由男性或是女性跳。 街舞中的性別觀念無意卻長久地綁住熱愛跳舞的人們,舞蹈是展現自我的藝術,每個身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敘事方式,只要跳得開心,無論是性別還是舞風,甚至是舞風及舞風之間,它們的界線都不是那麼絕對。 回到街舞發展初期,那份無拘無束、打破傳統的初衷,其實,舞者身上可以不用有太多標籤。
烙社會標籤 光桌映女性自我迷惘
藝文
第1742期
烙社會標籤 光桌映女性自我迷惘
2020-12-30
【記者徐嘉璟綜合報導】白光穿透桌上的標籤卡,將卡上的留言烙印在影片的主角身上。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學生賴聖芸、楊芷昀於民國109年12月17日起在2020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師生聯展創作影像作品《迷惘|沉癮》,利用多媒體光桌的模糊光影類比人徘徊於網路與現實之間的自我迷惘。 透明的賽璐璐片於光桌上產生投影或陰影,於黑暗的空間散發詭譎的氣息。 圖/徐嘉璟攝網路評論化為紙條擺在光桌上,透明的塑膠片則畫上社會理想的身體意象,當刺眼的檯燈照射桌面,隨即產生淺白的線條。一雙淒白的手輔助旁白,撥弄標籤推進故事,將社會對女性的期待,一張張貼在沒有五官的人臉上。賴聖芸說:「我很討厭貼標籤這件事。」他解釋,當自我被社會框架,人將無法自由選擇想展現的面貌,在框架下掙扎感到痛楚。觀展民眾林欣儀表示,象徵旁白的手雖將標籤強加於主角身上,卻不時停頓和顫抖,塑造主角質疑、害怕標籤的模樣,「展現很哀傷、無力的女性氣息。」賴聖芸解釋,標籤由透明的塑膠片製成,透明的材質塑造社會流言的虛幻感,當標籤層層加疊,卻又不被完全遮蓋,每層清晰的輪廓增強歧視的存在感,使人認為歧視難以抹滅而感到無力。他補充,詭譎的光影變化搭配直白的歧視言語,呈現具攻擊性的議題,黯淡的白色投影則使觀者看不清主角全貌,強化主角的弱勢地位。 受框架的軀體被貼在女性的臉龐,共築出分裂的面貌,使觀眾認不清主角的真正樣貌。 圖/賴聖芸提供畫面轉至化妝台前,半透明的胸罩、裙子逐一出現,漸漸包圍一旁的無臉主角。壓迫的氛圍,來自賴聖芸曾受同儕壓力所獲的感受,過去他深怕因形象與他人不同,故開始學習化妝、穿與他們風格相似的衣服,「我討厭這樣,但我知道別人會喜歡。」他闡述,作品加入自身不快的真實經歷,清楚呈現他展露真實自我的難度,以及害怕被歸為異類的恐懼感。觀展民眾楊采寧表示,主角只能被凝視,變成沒有選擇的人,「各種物件將女性簡化為局部的身體。」面對現實的惡意,影像中的主角轉向網路尋求慰藉,卻掉入更迷惘的深淵。主角用白色麥克筆劃除十數行文章標題,試圖抵抗辱罵女性的網路留言,卻毫無作用。賴聖芸說明,主角好不容易脫離世俗壓力,在虛擬世界力抗標籤,卻無任何改變,反而徒增自我懷疑,「當現實和網路無法平衡時,會帶來痛苦。」 扮演旁白的手放上一張張具攻擊性的網路留言,一旁的主角則低頭沉默,毫無抵抗之力。 圖/賴聖芸提供故事結尾,碎片顯現主角不同角度的鼻樑、眼球,拼湊出具有裂痕的頭部,「哪個才是真正的我?」主角背負各方的社會期待,在故事的最後提出疑問,誘發大眾思考。賴聖芸表示,透過作品,他希望能鼓勵觀眾做自己,「不帶特定眼光與他人相處。」 破碎的五官好似面具,最後拼湊成一張模糊不清的人臉,象徵人找尋自我時的掙扎、分裂狀態。 圖/賴聖芸提供
褪下外衣 女子馬戲抗議女性社會標籤
藝文
第1732期
褪下外衣 女子馬戲抗議女性社會標籤
焦點
2020-10-15
【記者陳卓希台北報導】表演者在舞台褪去洋裝,身上僅剩裸色內衣褲。由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生組成的「創造焦點」,於8至11日在華山烏梅劇場舉辦女子馬戲表演《# Since1994》,透過將特技融於戲劇,呈現女性在社會受到的限制。 特技中的人體堆疊,展現出女性的力與美,少了外衣的束縛,觀眾能看見最真實的女性身體輪廓。 圖/創造焦點提供「妳喜歡妳自己嗎?」導演身兼表演者的梅芷菱提到她經常這樣問自己,但因外在總達不到外界的理想模樣,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她形容,她不斷接收外界對於「美」的標準,把自己塞入框架,即便心裡不舒服,仍要順應著社會的價值觀。因此,她欲抗議社會對女性貼上的標籤,透過此次演出,她設計表演者勇敢地脫去外衣,赤裸解放身軀,將私密的人體帶上舞台。為了剖析女性步入每個階段的真實模樣,梅芷菱安排劇情從女性的子宮展開,利用表演者的肢體在紅光下的交疊、翻滾,呈現胎兒在子宮裡逐漸發展為人形的狀態,「觀眾就像窺視者。」她希望讓觀眾見證「女孩」長大成「女人」的過程。而表演者在舞台中央的鐵框來回穿梭、相互對立,創造焦點團長李仕洋解釋,這段表演在詮釋女孩成為女人後,因受到外在標準規範而彼此爭豔的現象。 紅色是導演對身體內部的想像,表演者將肢體交疊,呈現子宮孕育胎兒的意象。 圖/創造焦點提供表演者、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生廖思諄剛出場時,像小女孩般無憂無慮地拋接、玩著手中的紅色彈球。之後彈球掉落,她痛苦地摀著肚子,表演者走近並圍繞著她,廖思諄與身旁表演者的肢體開始交纏且不斷掙扎,呈現女孩面臨生理期,痛苦承受經痛,也因為成長,心態上開始出現轉變。廖思諄分享,飾演角色前會回想成長階段,像初次化妝、偷穿媽媽的高跟鞋等,「女孩總以為做了一個行為就會變成女人。」她笑著提到,並認為回憶有助角色的呈現。一群女人在舞台上大聲聊天,「馬戲最難的在於,不讓觀眾發覺舞台上的我們在準備。」梅芷菱說明,特技大多有預備姿勢,而演出中的準備動作會中斷觀眾情緒。她們嘗試諸多手法以轉移觀眾注意力,像做高難度的人體堆疊技巧前,表演者順應劇情大聲說話,讓觀眾專注於話語的內容,但其實她們是藉吐納氣息,調節身體的平衡。「觀眾只會看到一群三姑六婆在聊天,而忽略我們身體的不自然。」梅芷菱笑說。 馬戲中的高難度堆疊技巧,需要屏氣讓身體僵硬,而創造焦點打破傳統形式,利用說話的吸吐控制平衡。 圖/創造焦點提供演出的末段,表演者面無表情地走下舞台,讓觀眾用口紅塗抹她們的身體,回到舞台後,她們眼眶泛淚卻放聲大笑。梅芷菱解釋,觀眾在她們身體留下的印記,表示女性依他人標準生存的現象,代表框架與傷害。觀眾呂雅婷說:「這場演出使我回過頭問自己:『妳,喜歡妳自己嗎?』」 「框」藏著女性最真實的樣貌,而表演者身上的線條,是外界對女性貼上的標籤,表演者在框中演繹女性的迷失。 圖/創造焦點提供
法大學群聚惹學生熱議 教室擁擠恐成防疫漏洞
國際
第1730期
法大學群聚惹學生熱議 教室擁擠恐成防疫漏洞
2020-10-01
【記者廖澄妤綜合報導】法國各高等院校9月陸續開學,在各國校園戰戰兢兢面對新冠疫情時,部分法國大學教室內,卻出現人擠人的場景,引發群聚感染疑慮。今年法國因疫情取消大學入學考,改以在校成績錄取新生,導致大學新鮮人增加,加劇原先即存在的校園擁擠問題。學生紛紛在推特(Twitter)上以「#Balancetafac」標籤發佈相關照片,表達不滿。Balance Ta Fac為「譴責你的大學」之意,法國學生使用此標籤,起因於高等教育與研究創新部部長弗雷德里克・魏達爾(Frédérique Vidal)的發言。他將年輕人感染新冠肺炎歸咎於私人聚會。學生卻不滿地指出,校園防疫失當才是導致群聚感染的主因。巴黎第一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 1 Pantheon-Sorbonne, Paris 1)學生妮娜・波諾姆(Nina Bonhomme)即表示,學校教室與講堂人滿為患,部分同學甚至只能席地而坐。巴黎第四大學(Paris-Sorbonne University, Paris IV)也遇到相同問題,該校學生瑪娃・桑・勒・貝雷(Maëva Seng Le Berre)還提到,教室窗戶無法全開,空氣難以流通,「有些階梯教室可容納500人,當全部坐滿時,戴著口罩實在很難呼吸。」 巴黎第四大學的階梯教室人滿為患,且窗戶無法全開,空氣難以流通。 圖/瑪娃・桑・勒・貝雷提供除了校園壅擠外,妮娜與瑪娃還提出其他防疫疑慮。瑪娃表示,巴黎第四大學雖設有酒精消毒機,部分機器卻已損壞。他也擔心學校設備不夠衛生,上電腦科學課時,瑪娃都會自備紙巾擦拭電腦、鍵盤、桌子;妮娜則擔憂,購買口罩的費用將加深貧窮學生經濟負擔,呼籲校方免費提供口罩。妮娜認為,若防疫措施遲遲不改善,大學將成為群聚感染重地,以停課收場。瑪娃也有相同疑慮,且因家中有人身體羸弱,他擔心若染病將傳染給家人。他們都不滿校方未積極防疫,瑪娃認為,強制師生戴口罩是巴黎第四大學的唯一作為;妮娜則抱怨,巴黎第一大學對外聲稱已妥善處理危機,實則不然,「當你把上百位學生關在缺乏窗戶的教室內,不可能期望群聚感染不發生。歸咎於派對,是將責任丟到學生而非真正該負責的人身上。」 法國第一大學最大的教室可容納800人。上課前,大群學生在教室外等待。 圖/妮娜・波諾姆提供然而,校方也有其難處。據《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 AP)》報導,巴黎第四大學助理教授弗朗茲卡・海姆保(Franziska Heimburger)表示,目前實在沒有其他解決辦法,因為學校缺乏新教師、多餘空間,老師只能試著盡力教書。對此,妮娜認為,法國大學確實需要更多經費,因為學生越來越多,學校卻不加開課程或聘請更多老師。不過,法國仍有大學規劃了縝密的防疫政策。法國國立里昂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supérieur de musique et de danse de Lyon, CNSMDL)學生楊舒羽說:「對我們這種學藝術的而言,網課特別不方便,所以他們(學校)很謹慎地處理這些事情。」過去通識課沒有人數上限,現在一班最多只收20幾人;以前開放旁聽,如今只有上課學生及教授兩人能在琴房內。瑪娃則指出,有些大學會將同一課堂的學生分成兩組,一組上實體課,另一組線上教學,每兩週互換,「如此一來教室只剩一半的人,安全多了,這正是我們希望學校能做到的。」
長庚隔離宿舍空間 學生質疑標籤化跨性別者
校園
第1692期
長庚隔離宿舍空間 學生質疑標籤化跨性別者
2018-12-13
【記者陳宣懿綜合報導】長庚大學去年9月,因校方不讓「跨性別學生」住進符合自己性別認同的宿舍中,引起爭議。對此校方決議增建「多元需求宿舍」,額外獨立設置空間,希望解決爭議。長庚學生會會長潘仁顥質疑,校方制度上希望去標籤化,實際上依舊標籤化跨性別者的住宿空間。長庚大學原為跨性別者獨立規劃「友善宿舍」,將住宿規範建立在生理男女上,導致跨性別者住入不符合心理性別的宿舍。對此長庚性別平等委員會來文,要求宿舍應去標籤化,校方因而提出多元需求宿舍。該宿舍除跨性別者可申請,亦包含身障者、短期受傷者以及高度心理關懷者。實際上,校方卻獨立規劃一塊空間提供跨性別者居住。潘仁顥認為,「多元需求宿舍」不該隔離跨性別者的居住空間。他期望校方能讓跨性別學生自行尋找室友,並在保密情況下,住進跨性別者所認為合適性別的宿舍。潘仁顥亦指出,學校擬設置「多元需求宿舍」之地點,原為宿舍大廳旁的貴賓招待所,並非學生住宿空間。潘仁顥認為,跨性別學生住入改建的多元需求宿舍,由於該處非一般生住宿區,進出將引起他人關注。此做法易使跨性別學生處於「被出櫃」的困境,更容易遭致性騷擾或歧視。跨性別者、長庚大學學生克克(化名)表示,校內近九成學生都有住宿,當跨性別者被獨立安排到多元需求宿舍,將使跨性別學生無法融入團體生活。長庚護理學系學生胡曼蓁表示,假設跨性別者已與室友、家長做好全方面的討論,學校不需獨立跨性別者的住宿空間。他認為,最根本的辦法,是讓跨性別者能依照自己的心理性別選擇住宿地點。針對此次爭議事件,長庚大學表示不接受訪問。 學校改建兩間雙人房,一間提供給女跨性別者,另一間提供給男跨性別者,性別以學籍登載為主。 圖/克克提供 多元需求宿舍位於女宿的交誼廳旁,原規劃給教授或訪問學人居住,現改建供跨性別學生入住。 圖/克克提供
打破牢籠 《監》盼解女權枷鎖
藝文
第1664期
打破牢籠 《監》盼解女權枷鎖
2017-11-08
【記者徐湘芸綜合報導】好劇團成立至今近一年,劇團冬季公演《監》以社會對生活的各種箝制為概念發想,4日起,於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小劇場演出。好劇團組成目的是替女子發聲,而本劇背景也設定於一座住宿女校,描摹來自社會對女性所建立的各種「監」牢。 「好劇團」冬季公演《監》,希望以社會與外界各種的箝制與標準為主軸,探討社會問題與現象。 圖/《監》劇照攝影葉彤提供橘黃色的光從牆面透出,當名為陳心樓的女學生站在舞台一側回想起童年,飾演他童年的小女孩在一陣煙霧後現身舞台中央。小女孩因身處如同牢獄的診間而不安侷促著,時鐘的滴答聲顯得刺耳。揹著麋鹿包包的他一邊來回奔跑,一邊依指令說出:「我要乖乖的,我是正常人」。長大後的陳心樓,憶起自幼因過動兒的身份,而被外界以有色眼鏡看待,「我做任何事好像不是因為我想做,而是因為我是過動兒而做。」他嘶吼著,訴說著被困住的無奈。飾演陳心樓的文大戲劇系學生黃蓉則說:「我的劇中角色在醫療檢測後,從此被貼上過動兒的標籤,揮之不去。」 飾演陳心樓小時候的女孩,在如同監獄的診間中,被迫達成指令以及符合人們「正常」的期待。 圖/《監》劇照攝影葉彤提供水聲答答作響,另一個女學生在熄燈後偷偷摸摸走進廁間、褪下衣裳,替身上來自家暴的傷上藥。「每個人生都有屬於自己的監牢。」觀眾、文大戲劇系學生陳慶瑜說,那些規範、標籤可能來自家庭或社會,替個人定位他自己。他另表示舞台相當用心,以廁所的框架去模擬監牢與人的無助困境。 劇中飾演吳靖蓉的女孩,在半夜時分躲進廁間,小心翼翼為身上遍布的家暴瘀傷擦起藥膏。 圖/《監》劇照攝影葉彤提供身兼導演及編劇、文大戲劇系學生許紫茵表示,《監》是從自己生活經驗進行創作,「監代表一種困住,無論是被外在環境或內在思考束縛。」高中也曾住宿女校的他說:「像女校有許多衣著規矩,或對月事遮掩的態度,都是一種侷限。」他希望透過戲,讓大家看見與發現這些問題。許紫茵指出,「好劇團」期許能替女性發聲拋開社會標籤外,也希望透過戲的實驗,讓觀眾能自然看待不同性別認同與傾向,「像許多戲把同性戀劇情特別化,如特別強調『女生喜歡女生』,其實也是一種刻板標籤。」他希望透過這齣戲讓它回歸生活平凡的事。 劇中飾演舍監的Lily,象徵掌控者的角色,對於學生的作息與行為予以箝制。 圖/《監》劇照攝影葉彤提供「《監》除了描述學校如同監獄外,也像在說人們總是被世界監視著。」就讀文大戲劇系的觀眾劉文傑表示,這齣戲提及了許多女性會遇到的問題,以及要他們遵守來自社會強加的規範、標準,「不過比起過去,有些框架已慢慢消失,而女性人權也逐漸有所突破。」 劇中兩位女主角靠在洗手檯邊,望著窗間縫隙灑下的光,各自在不同的標籤與監牢中困頓而亟欲渴望自由。 圖/《監》劇照攝影葉彤提供
豬仔入北藝 展演盼撕負面標籤
藝文
第1659期
豬仔入北藝 展演盼撕負面標籤
2017-10-05
【記者王若穎台北報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的鷺鷥草原上多了三隻粉紅小豬!這是9月29日《妖山混血盃》藝術展演中的〈豬豬上學去〉。透過觀眾與豬互動,探討動物權、社會倫理學等議題。同樣關注社會現象的還有〈意識旅圖〉,利用互動裝置提醒觀者無意識使用網路的行為。三隻小豬圍著飼料槽吃飯喝水,或趴或睡,一旁的孩子睜大眼睛注視牠們,路人們也新奇地拿起手機拍照。〈豬豬上學去〉是北藝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學生李昭慶的創作計畫,他從雲林自家畜牧場運來三隻小豬,希望媒合當代藝術與傳統產業。「小朋友來看的時候很開心,大人來看的時候會思考動物、生命教育的面向。」李昭慶說,他試圖打破藝術高高在上的形象,與民生結合,讓藝術更通俗親民。 學生拿出布偶豬娃娃跟豬隻拍照,創意的互動方式顯得格外有趣,觀眾可自由地與豬隻互動觀察。圖/王若穎攝豬貢獻生命維持人類日常所需,卻在人類社會文化中被貼上骯髒、懶惰等負面標籤。李昭慶讓豬進入校園,希望用衝突、錯置手法,重新詮釋豬與人的關係。他也提到,現代的農場待豬並不差,有大抽風扇、水冷等空調設施,讓豬隻在舒適的溫度下發育;相反地,野生豬隻便要承受日曬雨淋、蚊蟲叮咬等狀況,所以在討論友善動物、讓動物回歸自然時,可以多思考這點。北藝大舞蹈研究所學生鄭筠認為,能夠近距離並長時間觀察豬是很難得的機會,因為一般養豬場不會讓外人進入,怕會傳染疾病給豬隻。她很喜歡動物,自從展演開始,她就經常來看這些小豬在做什麼。 李昭慶跟觀者說明創作理念。<豬豬上學去>用衝突、錯置的手法,刺激觀者思考,並重新詮釋豬與人的關係。圖/王若穎攝〈意識旅圖〉是虛擬與現實互動的作品,由「TN小星星」學生團隊的陳奕如、陳可涓、張舒凱、及陳品睿通力合作。觀眾用A區的電腦進行網路瀏覽、查找資訊,電腦的瀏覽器畫面會被截圖製成B區螢幕內的圖,其餘觀眾便可透過觸控B區畫面窺看、觀察之前使用者的網路足跡,並欣賞動態的視覺畫面。「除了呈現混種的藝術形式,它本身是一個翻轉隱私、供人窺視的平台。」陳奕如說,人們被事先告知網路足跡會被紀錄與呈現,就會意識並調整自己使用網路的習慣。他們混合數位資訊與山水畫元素,讓人反思生活中我們以為私密或不被人看到的足跡,也有被他人窺看的可能。 弟弟使用A區的電腦瀏覽網頁,上方B區的螢幕中可見他的網路足跡,並欣賞動態的視覺畫面。圖/王若穎攝北藝大《妖山混血盃》讓學生跨領域創作,不僅打破藝術的疆界,學生也透過藝術關注社會、文化層面議題。〈豬豬上學去〉打破觀眾對藝術創作的期待,讓人重新思考豬在文化上的意涵。而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意識旅圖〉如同廣闊資訊流中的浮木,讓沈溺的觀者喘口氣,意識並思考自己位於何處。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