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書妤綜合報導】揮旗吶喊、硝煙彌漫和警民對峙,這是近期香港街頭常見的場景。今年剛從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畢業的林薇晨,以7月時對反送中運動的心情,創作新詩〈粵語課〉,希望群眾關注香港時事,這首詩也拿下第十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組三獎。
反送中事件使林薇晨認知到自由對於台灣和香港的珍貴性,因而創作新詩〈粵語課〉,作品獲得第十五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組三獎。 圖/林薇晨提供
詩作開頭描寫教學粵語的課堂場景,林薇晨因喜愛香港歌曲而開始學習粵語,對他來說,這幾個月的反送中事件如一門現實的粵語課。林薇晨提到,香港的政治與文化本就難以切割,他也說:「都是因為香港有高度自由的政治背景,香港的藝文創作才能如此蓬勃。」因此,〈粵語課〉未直接描寫衝突場面,而講述香港文化中的經典明星,例如張國榮、王菲和陳奕迅。
後半段話鋒一轉,「可是香港有時又很遠很遠/遠到只是一則新聞頭條」,暗喻部分人士對反送中事件漠不關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學生林予茜觀察,很多人並未重視香港現況,他說:「這首詩最大的張力在於它的對比,雖然只是『很近很近』、『很遠很遠』的差別,卻點出這座島嶼上人們矛盾的心態。」讀者謝佳璇則認為,這首詩委婉地呼籲大家為香港發聲。
而結尾再次回到課堂,林薇晨寫下「當教師說:學習語言的第一件事情/記得發出你的聲音」,他強調,人人都能為了自己渴求的生活有所作為。政大長廊詩社的社長、傳院
大一大二不分系學生黃奕馨說:「練習對不公義的事發聲,即使難免怯懦,我們不能習慣黑暗,認為噤聲是理所當然。」每個人的力量或許微小,凝聚在一起也不失為一股巨流。無論是持續關注、參與或發起連署皆可,重點是不因習慣而對現況麻痺。
對林薇晨來說,〈粵語課〉描寫7月時香港的情況,他並未想以這首詩概括整起反送中事件。林薇晨說:「事情不斷地發展,但我的作品已凝結在當時的時空。」他指出此首詩寫於四個月前,過往的事態與現今已不可同日而語。比起詩作,他更希望讀者直接關注香港和台灣的時事,若讀者閱讀此首詩後,感到憂傷或義憤填膺,他期盼這些情緒轉化為聲援的力量,而不只讓思緒停留於詩作。
林薇晨的寫作靈感多來自生活,遇到感受深刻的事情,他便會提筆紀錄。 圖/林薇晨提供
附錄:
〈粵語課〉◎林薇晨
當年的粵語課
我們坐在課堂上諦聽遙遠的香港
教師的方框眼鏡偶爾反光
映照出九龍塘的模樣
當教師說:三碗半牛腩飯一百碟
粵語九聲也會色香味俱全
.
我們練習將口形撐開
開出一朵一朵洋紫荊花
吸引語言的飛鳥前來
從那漂浮於海上的香港
小鳥略微呢喃
偶爾拍著自由的翅膀離開
粵語偶爾離開我們又回來
每次銜著一點香港
.
香港有時很近很近
近到就在耳朵裡哼一首歌
陳奕迅、王菲、張國榮、藍奕邦、my little airport
在過於心酸的青春的深夜裡
那些男男女女以粵語陪伴需要電台的人
.
可是香港有時又很遠很遠
遠到只是一則新聞頭條
彷彿彼岸的命運將不會降臨在我島
報社的相機拍到那些抗議與傷痕
說粵語的香港人以粵語指控、求告、呼籲
我們能夠說些什麼?
(我們能夠幫忙他們說些什麼?)
(我們能夠幫忙我們說些什麼?)
社會是一間七嘴八舌的教室
緘默如何能夠等於美德
.
然而在現實的粵語課上
嘴唇業已衰敗成枯枝
語言只是停棲在枝椏上的鳥兒
歛著理應蓬勃的羽翼
唱不起來
飛不起來
飛起來的只有橡膠子彈、催淚瓦斯、胡椒噴霧
只有嘩嘩然的水柱
灑成漫天滂沱大雨
因為有些時候
雨傘也難以抵禦時代的沖擊
.
當年的粵語課
我們坐在課堂上努力聽講
聽完整個春天與夏天
最後學到的東西或許不多
唯有一件事情難忘
當教師說:學習語言的第一件事情
記得發出你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