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第1819期
2025-11-21
生活
焦點

【記者顏貝恩台北報導】由馬來西亞商業及工業協會主辦、馬來西亞旅台同學會協辦「2025年第四屆馬來西亞文化日」,以《一起走進文化日萬花筒》為主題,於15至16日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文化館登場。活動首度以「蓆地文化」與馬來傳統皮影戲(Wayang Kulit)為亮點,結合在地美食和藝術,展現大馬的多元樣貌。

馬來西亞文化日現場,民眾蓆地而坐品嘗各式佳餚,感受輕鬆自在的文化日氛圍。 圖/顏貝恩攝

馬來西亞文化日現場,民眾蓆地而坐品嘗各式佳餚,感受輕鬆自在的文化日氛圍。 圖/顏貝恩攝

在馬來社群中,蓆地文化常見於婚禮、節慶或家庭聚會的場合。早期,馬來人因家庭成員眾多、家具有限,蓆地而坐成為大家聚在一起的生活方式,隨後演變成獨有的文化。而皮影戲作為馬來半島代表性的傳統表演,透過簽桿操控人物剪影演出時,師傅(Tok Dalang)同樣是蓆地而坐,讓表演更貼近觀眾,彷彿由熟悉的朋友在眼前講述故事般親切。「我們把兩者放在同一個活動裡,就是想讓大家同時看到大馬文化的兩種樣貌:一種是大家平常就會接觸到的生活風景,另一種則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國立清華大學生暨文化日總召曾芷昕說道。

民眾換上馬來西亞傳統服飾,親身體驗馬來文化的魅力。 圖/顏貝恩攝

民眾換上馬來西亞傳統服飾,親身體驗馬來文化的魅力。 圖/顏貝恩攝

草皮廣場上,民眾三五成群蓆地而坐,從結伴而來的朋友,到攜家帶眷的家庭與長者皆有,在輕鬆的氛圍中交流著彼此的感受與見聞。民眾Michael Chen(化名)說道:「我認為蓆地文化對小朋友來說還滿友好的,因為他們比較習慣就這樣坐在地上。」民眾Matthew(化名)則認為,不論是歌舞表演或是享用餐點,蓆地而坐的文化讓整體環境顯得更加自在、有親切感,且更容易投入表演之中。「我覺得在這種忙碌的生活中,有機會可以參加一個類似野餐的活動很新奇,而且這個場地不是公園,旁邊都是建築物,真的很有趣。」來自香港的民眾Nathaniel(化名)分享道。

Nathaniel與社群平台相識的朋友首次在活動相聚,一起拿著馬來西亞特色道具合影。 圖/顏貝恩攝

Nathaniel與社群平台相識的朋友首次在活動相聚,一起拿著馬來西亞特色道具合影。 圖/顏貝恩攝

隨著夜色漸深,皮影戲在晚間時段上演。馬來西亞Fusion皮影戲團創辦人卓元炳表示,藉由光影與馬來文演繹的皮影戲,雖作為大馬重要的傳統技藝,卻隨著科技發展,逐漸失去社會關注。因此,團隊將皮影戲的手工影偶與光影設計融入《星際大戰》的角色設計,讓故事從民間題材走向科幻風格,也使觀眾在熟悉與新奇之間找到別具特色的觀賞體驗。觀眾Isa(化名)分享道:「雖然在語言上沒辦法完全理解,但主辦方有準備中英文字幕,其實滿貼心的。不過對小朋友來說,可能還是需要再多一些解說。」他指出,儘管存在語言隔閡,孩子在觀賞過程中仍被師傅的演出深深吸引,全程投入其中,也期待未來有更多機會欣賞皮影戲表演。觀眾孫先生(化名)認為,看完演出後他會更想理解皮影戲人偶的製作方式和相關的歷史背景。

皮影戲師傅透過不同聲線與角色轉換呈現故事,技藝深厚。 圖/顏貝恩攝

皮影戲師傅透過不同聲線與角色轉換呈現故事,技藝深厚。 圖/顏貝恩攝

「未來,活動可能會考慮加入介紹馬來西亞語言與台灣語言的差異作為對比,引起大眾共鳴。」曾芷昕說道。他期盼,每一年的文化日皆能讓臺灣民眾更理解馬來西亞的生活。協辦單位雲澗山創意有限公司創辦人陳映霖補充,團隊明年將思考融入不同族群的元素,呈現馬來西亞多元共存的樣貌,讓文化日持續成為連結台灣與馬來西亞的橋樑。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