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丞傑報導】國立政治大學國際合作事務處(以下簡稱國合處)於10月30日向全校寄送通知信,提醒學生凡參與中國大陸的教育交流活動,均須依教育部規定上網登記,部分人士質疑此舉限制學術自由。
教育部於2019年建置「赴陸教育交流活動登錄平台」,以掌握學校及學生赴陸交流的基本資訊,作為行政管理與安全考量依據。立法委員吳沛憶國會辦公室主任陳中寧說明,由於有多起國人遭陸方有關部門非法扣押、留置、盤查等案件,中國大陸因此被標記為橙色警戒國家,教育部此舉是為保障學生安全。根據規定,學校必須在活動起始日一個月前,完成包含視訊交流在內的所有活動登錄。登錄內容涵蓋活動名稱、地點、雙方承辦單位、交流時間,並要求上傳活動公告與行程表等相關資料;在經費方面,須註明金額及來源。活動結束後,也需回報活動概況。
國合處指出,因校方有掌握赴中國交換的學生資訊,所以由校方正式派選之交換生不需上平台登錄。 圖/袁小媃提供
政大廣播電視學系學生小李(化名)今年到中國實習時,中途突然被告知需要通報赴陸行程,他詫異道:「覺得有點錯愕,像是犯了錯一樣。」他表示實習過程中有同學在網路上比較高調,疑似遭人向教育部反映。政大新聞學系學生小欣(化名)則將於年底赴中國參加新聞獎,登錄流程是由該系助教協助。「現在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比之前緊張。」他表示能理解通報的目的,但同時也可能影響到學生與中國進行學術交流的意願,他分享此次行程便有同學因家庭背景敏感而選擇不參與。政大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蘇偉業則對通報的活動形式有所質疑:「視訊交流要通報的話,那麼電子郵件要不要通報?」他認為透過通訊網路的交流缺乏明確定義,若所有形式都需通報會過於繁瑣。立法委員葛如鈞表示教育部未敘明通報與否的後果,繁瑣的程序也會打消學生的交流意願。他相信學生有足夠的能力辨別與查證,葛如鈞強調:「我認為教育部應該對於大學生的識別能力有信心。」
教育部將持續對政策進行滾動式調整,讓通報規範逐漸嚴謹。 圖/黃律齊提供
通報機制也遭質疑有限制學術自由的風險,葛如鈞認為制度會使學生傾向於自我審查,不敢提出批評或異議,也可能導致學者不願進行跨境合作研究,同時台灣在全球學術競爭中也會處於劣勢。陳中寧則表示,希望學生能優先選擇具人權與法治觀念的民主國家交流。政大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丁樹範認為,目前的制度僅止於通報,而真正會限制學術自由的,是陸方資訊封鎖造成兩岸資訊的不對等,與陸方趨於封閉的態度。他也分享在退休後常收到陸方以學術交流為名義的邀請,實則為統戰的宣傳,「現在的老師沒有辦法像過去那樣,到中國做田野研究。」他說道。蘇偉業認為,應對不同類型的學術交流作區分,如針對國防科技等有技術移轉疑慮的領域,通報較具合理性;但對於非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可再斟酌是否該適用同一規範。
針對學生被寄信通知的疑惑,國合處大陸事務組解釋,提醒信旨在協助學生理解既有制度,「大部分老師跟同學們不太清楚這個是教育部的規定,所以寄信提醒大家。」他說道。他也表示校方站在宣導角度,將持續提供指引,降低學生在申報流程上的困難。儘管僅為宣導性質,但葛如鈞仍重申:「教育部過度限制往往導致自我削弱,促進交流反而才能把民主自由之風吹向遠方。」
政大國合處的大陸事務組負責傳達教育部對師生赴陸交流的相關規範。 圖/鄭丞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