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丞傑高雄報導】蒸籠裡熱氣氤氳,五顏六色、造型各異的包子饅頭接連出爐。第一屆《美麥盃中式發酵麵食競賽》1日於樹德科技大學登場,參賽者橫跨高中職、大專院校及社會組。比賽以傳承創新與在地永續為主軸,期望讓傳統麵點在新世代持續發酵。
「麵食在台灣是華人的傳統。」樹德科大餐旅與烘焙管理系主任林宥君說道。他指出,現今台灣飲食長期受西化影響,包子與饅頭已不再是年輕人的早餐首選,多數餐飲科系的教學也以西式烘焙為重,相關師資逐漸減少,使傳統手藝面臨斷層與流失危機。舉辦此次麵食競賽不僅是希望學子重新認識中式傳統食品,也盼藉由低碳排的製程落實永續,林宥君表示,相較於西式糕點的烘烤手法,中式麵食利用蒸煮的方式所產生的碳排量更低。
此款創意花捲以珍珠奶茶為靈感,為了保持Q彈口感,內餡用黑糖粉粿代替珍珠。 圖/鄭丞傑攝
比賽採兩人一組的方式進行,項目分為圓形和造型刀切饅頭、創意花捲與包子,在重量與比例上皆有規範限制。發酵麵食的製作流程首先需將麵粉、水、砂糖與酵母混合,反覆揉成光滑麵團後進行發酵,再放入蒸籠蒸煮。東南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進修部學生陳嬿媄與陳姵均表示,麵團在揉製過程中會持續發酵,稍有不慎就可能過頭,因此時間與力道都需精準掌控,否則成品容易凹陷或裂開,「你永遠不知道它蒸出來會是什麼樣子。」陳嬿媄說道。他們在長達三個月的練習中不斷修正,才抓到完美的時機,做出符合期望的成品。而不同材料的運用同樣會影響發酵過程,樹德科大餐旅系學生洪佑真與張毓明分享,在製作過程中,他們發現若使用天然果汁調色,酸性的果汁須先與糖融合,否則會影響到麵團發酵。
選手將麵團揉至光滑後,先進行一次發酵;桿出空氣並塑型後,再進行二次發酵。 圖/鄭丞傑攝
洪佑真與張毓明也坦言,在本次競賽前他們只接觸過蛋糕與西點,「因此我們想要嘗試不一樣種類的比賽。」洪佑真說道。他們以台東的熱氣球作為創作理念,透過在當地旅遊的故事串起汽車、輪胎、熱氣球與日出四項作品,且皆選用台東在地農產製作,如將藍莓作為染色顏料、把鳳梨與地瓜做成內餡,並使用黑糯米作為麵糰原料。其他同樣以花東作為靈感的組別則選用金針花與剝皮辣椒作為包子餡料,並在麵團中加入初鹿鮮奶,增添鬆軟口感,展現食材運用的多樣性。陳嬿媄與陳姵均則將自家種植的九層塔結合深坑黑豬肉,創作出〈黑珍珠塔香肉包〉,以塔香呈現包子的風味。
包子〈魂輪.滿載〉內餡為麻糬與鹹蛋黃,花捲〈熱氣.繽紛〉則選用台東在地農產地瓜與鳳梨。 圖/鄭丞傑攝
〈黑珍珠塔香肉包〉使用竹炭粉上色,有幫助消化的作用。 圖/鄭丞傑攝
本次比賽的評審團包含奇美食品研發部、郭元益食品與統一集團等食品廠商代表,因此除了創意展現外,參賽作品在市場行銷與量產的可行性也是評分重點之一,盼選手在創新與實踐間取得平衡,並透過量產推廣中式發酵麵食。評審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蘇衍綸說:「希望藉由這個比賽汲取學生的創意,未來工廠就能去嘗試製作。」另一評審克林台包總經理劉音岑則表示,中式麵食產業競爭者相對較少,且具有長期發展潛力,「很歡迎各位繼續努力並加入這個市場。」他說道。
蘇衍綸說明創意以外主題性的重要,如運用節慶或故事包裝也是評分標準之一。 圖/鄭丞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