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翊丞台中報導】厚薄不一的壓克力顏料堆疊,光影中藉由打磨手法微微透露的閃耀質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畢業生李秉璈,9月27日於科元藝術舉辦《又一溪流表面》個展,以日常物件為題材,引導觀眾重新感受生活周遭影像。
《又一溪流表面》展出多幅口袋大小的作品,其中〈Picks〉特別以凹進平面的方式,讓觀眾產生視覺誤差。圖/王翊丞攝
有別於緩慢凝固的油畫,壓克力速乾且易於堆疊顏料,契合李秉璈想法多變且急於表達的性格。「我希望可以創作很多畫面,但(油畫)層層疊加容易黑掉。」李秉璈表示,壓克力較容易操作,只要簡單的一道黑、一筆白,就能成為另一個畫面,速乾的特性在物件拼貼上也最適切。在大型作品〈面08-磨石子〉中,他借鑑傳統磨石子地板的製作流程──倒滿碎石、灌漿、磨平,來比喻自身創作時堆疊顏料再打磨拋光的過程。他進一步透過畫面的縮放,呈現視野上的不同差異,例如完全不同的建築結構,或是地面的一角。
〈面07-磨石子〉與〈面08-磨石子〉為展場中尺寸最大的作品,李秉璈藉此表達對傳統磨石子地板即將消失或被改變的感觸。圖/王翊丞攝
壓克力易塑形且操作快速的特性,搭配李秉璈本次以感覺出發的半自動技法,使他能將日常影像轉化為創作。作品不拘物件形態,而是以近乎沉浸的方式呈現個人觀察。在〈Picks〉中,白色背景的均勻塗料與中心的兩塊吉他彈片,源自李秉璈觀看吉他影片的發想。他刻意改變物件性質,以雙片拼貼及凹陷手法營造視覺誤差,讓觀者思考物件形態與代表意涵。另一個作品〈切片05-良藥〉中,李秉璈透過長期觀察木桌上的顆粒藥品,刻意模糊物件狀態,而非再現藥品真實樣貌。觀眾Patrick(化名)說:「透過展覽,我看到他用比較隱晦的方法,呈現日常物件與事物中蘊含的獨特美感。」
除了口袋尺寸的作品,展覽現場也包含各式大小的創作,呈現對日常物件不同的觀看距離。圖/王翊丞攝
李秉璈在《又一溪流表面》中首次嘗試在口袋大小的畫布上創作,並以銳化的手法,使影像細節更清晰,將視覺聚焦於較小的生活物件。其中一件作品〈Soaps〉,取材自浴室中的肥皂盒,呈現出人們習慣將快用盡的肥皂堆疊在一起、避免浪費的情況。透過紅色、綠色與藍色等顏料堆疊,使〈Soaps〉與平面創作做出區別,營造猶如真實肥皂盒般的立體效果。「我的生活可能就是看書或者跟朋友抽菸,而口袋書、菸盒都是隨時可以掌握和放進口袋的東西。」李秉璈將生活中唾手可得的微小物品,以相近的尺寸融入創作。
有別於過往的創作經驗,《又一溪流表面》帶給李秉璈猶如溪流般平靜的氛圍,更迷戀在感受日常的視角。圖/王翊丞攝
李秉璈藉由大小不一的作品,展現他凝視生活物件的狀態,表現最平凡的日常觀點。觀眾容(化名)說:「他的作品讓人一眼看不出物件本體,觀眾需要融入自身的想像去解讀,隨著長時間的觀賞,每個人可能產生不同的感受。」李秉璈以改變物體本質的手法,呈現出作品多元的解讀空間。
〈彩色記號〉靈感來自李秉璈在咖啡廳觀察小孩在筆記本上繪畫,以復刻的方式呈現孩童繪畫的純粹本質。圖/王翊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