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熊子萱台北報導】水墨暈染畫布,層層樓梯錯落,植物穿插其中。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陳薇如,15日在金車文藝中心臺北南京館舉辦個展《寂靜的無人之地》,帶領觀眾走入他筆下的寂靜空間。
陳薇如以作品〈無名〉為起點,讓觀眾感覺從狹小幽暗的空間進入內心世界,開始往其他的作品走去。 圖/熊子萱攝
在作品〈晚安〉中,陳薇如以墨色呈現不同狀態的濕氣,如橫向的細膩筆觸代表盡情傾瀉的水氣,大片暈染的墨色則表現悶熱的氛圍,「雖然都是黑色、灰色,但這就是我遇到不同時刻的環境濕度,也代表著不同時候的自己。」對陳薇如來說,水墨是最接近他個性的媒材。有別於沾顏料後可直接下筆的水彩,東方媒材的礦物顏料及水干顏料,都需要與撈膠及水調和,「水墨需要花很多時間做前置準備,跟我在創作的步調一樣較慢。」觀眾李孟育說:「綜觀陳薇如的作品,可以看見他在創作時逐漸放鬆的狀態,我認為他找到了一個穩定創作的節奏。」
作品〈群像〉(左)和〈晚安〉(右)分別使用捷運車廂和電扶梯,以植物呈現自然物與人造物的結合。 圖/熊子萱攝
陳薇如的畫作中常堆疊大量的樓梯,建構出幾何空間,「我蠻喜歡玩一個遊戲叫《紀念碑谷》,那是一個小小的空間在翻轉,有不同的路徑可以遊走。」陳薇如在平面畫布上呈現如迷宮般的立體空間,讓觀眾也能進到畫中遊走。除了幾何形狀的剛硬線條外,陳薇如在畫中放入花草樹木。作品〈群像〉描繪捷運車廂,陳薇如用梯形的畫布搭配透視法展現立體感,並穿插日常所見的植物,如木賊和輪傘草等,「我搭捷運時會觀察形形色色的人,這些植物算是人的象徵跟轉換。」觀眾廖育瑩說:「作品加入植物造型、紙張撕貼等有機物的感性痕跡,與理性的切割空間意外的和諧。」
陳薇如在〈空椅〉貼上不規則的染色紙張,除了打破幾何的剛硬線條外,還呈現生活中隨時間而模糊的記憶。 圖/熊子萱攝
除了幾何畫布外,陳薇如在作品〈空椅〉使用長達310公分的手卷,「我想要有一個漫遊延伸的感覺,因為作品很長,所以身體要跟著走才能觀賞。」長型的作品礙於視線,難以一次盡收眼底,必須根據身體移動,以及連續的視點游移才能完成這幅作品的觀賞。陳薇如也藉此呈現廣闊、連續,並且帶有時間性的畫面,「主要是希望可以邀請大家進到作品中。」他在畫面的三個部分,放入部分聚集、部分分離的四張椅子,陳薇如說:「我們的日常生活已經沒有辦法離開椅子,對每個人來說,看到椅子會有不一樣的情緒連結與感受。」
作品〈空椅〉為長達310公分的手卷,由前景圓形挖洞的牆進入畫中世界,再隨著畫作行走觀看。 圖/熊子萱攝
「我們在生活中,很難不被情緒影響,我想要透過創作代謝自己的情緒,所以作品都是很個人化的感受。」陳薇如表示,他希望在畫作中找到一個讓心靈平靜的地方,因此以日常物件寄情,並透過水墨暈染邀請觀者一同進入《寂靜的無人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