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婷妤台北報導】雙腳騰空躍起,兩手交叉揮繩,繩影在腳底快速掃過,動作精準且俐落。中華民國 114 學年度全國中正盃民俗體育運動錦標賽於23日在臺北市明湖國民小學舉行,比賽項目包含跳繩、扯鈴、踢毽與陀螺。在跳繩項目中,男生公開組花式團體賽由「DX Crew」隊以54.25分奪得金牌,個人賽冠軍由輔仁大學賴文樂摘下,雙人賽冠軍則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羅樂遙與姚卓嵐獲得。
隨著音樂響起,「DX Crew」選手們拍著手,踏著輕快步伐進場,為演出揭開序幕,他們以書包作為開場道具,將日常用品化為跳繩,引領觀眾回到學生時光,緊接著每位選手拿起跳繩,同步展現花式動作,腳步與音樂節奏緊密相扣,繩子在空中持續迴旋,劃出完美弧線,演出後段則加入長繩元素,讓隊員們在繩內進行四人兔跳、伏力挺身等力量動作,隨著音樂落幕,整段表演也在觀眾的掌聲中畫下句點。團員簡子翔表示,這次團體賽想讓觀眾看到不同的跳繩玩法,因此道具除了使用跳繩,還加入書包這項特殊道具,「這個比賽學生居多,採用比較青春的風格,所以就運用到了書包。」並補充,此次亮點在於表演中段,所有隊員展現同步、整齊劃一的動作,其中也添加街舞與多迴旋動作,使藝術分(註一)佔據優勢。
註一:花式跳繩項目中,評分項目有技術、藝術與實施三部分,技術滿分40分,藝術及實施則為滿分30分,合計為100分。
簡子翔(右二)表示,此套動作在編排時參考了國外技術,但難度較高,團隊花費許多時間鑽研。 圖/林婷妤攝
比賽規則提到,選手可使用不同材質的跳繩,因此「DX Crew」隊加入棉繩,讓演出更加豐富。 圖/林婷妤攝
同為「DX Crew」隊的賴文樂在個人賽拿下90.35分,他認為,花式跳繩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動作多元,即便已熟練部分動作也能持續精進,「還有很多可提升的空間,每做到一個自己想做的動作,也會有成就感。」而在雙人賽中,羅樂遙與姚卓嵐最終獲得38.80分,兩人之前皆曾代表香港出戰國際賽並獲取佳績。談到來臺就學的原因,羅樂遙認為,臺灣體育學校選擇較香港多,相關學系的學習內容也多元,「不只是跳繩,可以學到其他運動類的相關科學。」
整段表演中,姚卓嵐(左)與羅樂遙(右)動作精準且同步,展現兩人的絕佳默契。 圖/林婷妤攝
在花式跳繩表演形式中,國內外的呈現方式有所差異,中華民國民俗體育運動協會副理事長詹益淦表示,大多選手從小開始練習,若訓練過於困難的動作,可能造成運動傷害,因此臺灣在個人花式跳繩上強調動作輕巧與律動,更偏觀賞性,而國外則著重翻滾、空翻等競技元素。詹益淦也延伸說明,不只個人花式跳繩,團體賽也有相同情況,「他們(國外)是很多人的小組表演,我們是靠長繩,各種變化、各種繩子,大中小、長短的去添加起來的表演。」此外,羅樂遙提到,臺灣民俗體育比賽的評分方式與國際賽不同(註二),而香港的編排形式採用國際趨勢,「所以我們編排這一個整套的動作,想要盡量做吸引別人眼球的動作,前段一點多迴旋,中間就穿插力量動作。」
註二:國際賽花式跳繩的評分方式採用難度、表現、必要元素及扣分等項目,強調動作難度與流暢性。
對於花式跳繩的推廣阻礙,詹益淦指出,在教育部的普及化運動計畫(註三)中,台中市選擇跳繩項目,讓其在市內逐漸普及,但部分縣市無相同推廣項目,多依賴外聘教練,教練多半教完課程後便不再留校,「會變成很多學校一兩年就換一個教練,或著因為教練的離職,而這個學校的發展特色就中斷。」對此,詹益淦也期望,各縣市的教育局能更加重視花式跳繩並從小扎根,讓各級學校成立常態型隊伍,有助於未來發展。簡子翔則認為,可以嘗試在公開場合表演,吸引更多人投入花式跳繩,同時利用網路平台發布有趣短片或相關教學,讓大眾了解跳繩的多變及有趣。
註三:教育部自98學年度開始辦理,主要精神為「班級組隊」及「普及參與」,學校會先在校內進行校內初賽,再選派班級代表參加縣市決賽。
「DX Crew」隊的部分團員除了為比賽選手外,本身也擔任教練,教導國小組選手。 圖/林婷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