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曼妙身姿自然舒展,毫無保留地展露人體的獨特美感。京都藝術大學研究所藝術碩士課程畢業生諾頓・晶(Aki Norton),7日於1839當代藝廊展出《青之距離》,透過藍色影像聚焦人像,使身體不再只是被觀看的對象,而是結合情感與自我認同的載體。
諾頓・晶以藍色意象,打破人們對於裸體的既定印象,並將圖像昇華為藝術作品。 圖/王翊丞攝
「我第一次把身體視為一種美的存在,而不是被評價、被比較或必須以特定樣貌呈現給別人看的東西。」源於人體寫生課的經驗,重塑了諾頓・晶對體態的觀察,他開始藉由攝影來紀錄模特剎那間的神情與動作。有別於一般模特擺出特定姿勢的人像攝影,諾頓・晶嘗試在模特最放鬆的情況下拍攝,「我希望捕捉他們真實的狀態,只是單純地做自己,而非刻意表現。」透過自然的模樣,他試圖讓模特在拍攝過程中,找回屬於自身的美與平靜。他說:「正因人們心中存在美,所以才能看見事物的美。」
來自不同國籍的模特都面臨著身分認同與外界對樣貌的評斷,他們試圖努力找尋到心之所向。 圖/王翊丞攝
《青之距離》擁有從探索到找回自我的四大系列,作品起初僅專注於身體的表象,再到跨文化背景的模特們,逐步往內心深處找尋身分認同感。在第三展牆中諾頓・晶加入水的元素,「水象徵潛意識,而潛意識是我們平常沒有注意,卻更深層存在的自己。」諾頓・晶將潛入水底的過程比擬為沉進潛意識的世界,模特們逐步發覺自身最原始的感受與魅力。其中同屬第三展牆的延伸作品〈般若心經・心/呼吸・靜謐〉,諾頓・晶融合心經與描繪於人體的圖騰,建立起身體與心靈的連結。「我想把這件作品放在展場中央,象徵『心』是我們會回到的地方。」而最後的展牆呈現模特浮出水面,離開水的包覆,象徵模特不再是起初的樣子,而是帶著新的心境尋回自身的獨特與歸屬。
模特再次浮出水面,象徵重獲新生。在探詢身分認同的過程中,模特擺脫了外界束縛,回歸於本心。 圖/王翊丞攝
「藍色將原有的膚色抽離,使人不再只看到身體本身,而是看到內在的投射。」諾頓・晶使用藍晒法映照出深淺不一的藍,並藉由象徵神聖與安寧的藍色,抹除性相關的遐想。1839當代藝廊行政企劃潘小姐(化名)說:「當色彩太過複雜,注意力容易分散。」他補充,當作品化為單一色彩時,層次會變得豐富且立體。此外,諾頓・晶也表示,藍晒法經過大量手工製成,從而產生的不均勻與不可預測性,讓每幅作品成為獨一無二的創作。
儘管未來仍要面對生活,模特卻已然找回信心與對自身的理解,將身心連結在一起。 圖/王翊丞攝
「這些影像不只是挑戰社會框架,更像一面鏡子。」觀眾薇薇(化名)認為,他在觀賞過程中會開始反思,自己真正看見的是作品還是對身體的既定反應。諾頓・晶期望《青之距離》能改變人們觀看身體的方式,重新擁抱最自然的模樣。「如果能把身體視為神聖、值得珍視且美麗的存在,那麼這個觀念會從深處改變一個人對自身的理解。」
諾頓・晶期望以《青之距離》,喚起觀眾反思關於「我們如何成為人類」的過程。 圖/王翊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