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恒儀花蓮報導】「一天鹽巴六平匙!」站在集會所的屋簷下,演員們身著原民服裝,向部落長者們宣導飲食觀念。花蓮縣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攜手光復鄉冉而山劇場推出「2024營養花吃UP!」行動舞台劇巡迴列車,10月5日起從花蓮吉安好客藝術村出發,每週六陸續於光復、豐濱、瑞穗、富里、秀林及花蓮市演出,在10月26日來到巡迴最後一日。
10月26日於秀林鄉富世集會所,營養師站在行動舞台上講解飲食健康教育。圖/marang李杰提供
行動列車停靠在各部落的集會所,能夠遮風避雨的室外半露天空間瞬間成為地方劇場,將演員與觀眾們凝聚起來。花蓮族群多元,劇本曲目因地制宜,準備了阿美、閩南、客家、布農等不同族群的歌謠,載歌載舞間穿插營養知識科普,並以「mipaliw」(註)阿美族部落勞動換工的互助精神融入生活情節,藉由劇中konayat賣膏藥的故事,喚起長者們的回憶。
註:阿美族語,「互助換工」之意。(資料來源:mipaliw共創都蘭計畫 )
劇情中konayat與族人互動宣傳少吃醃漬加工品,呼應標語「少鹽少糖多全穀」。 圖/吳恒儀攝
參與舞台劇演出的冉而山劇團成員,Karding和Sera皆來自阿美族,目前分別就讀於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和社會工作學系。Karding表示,自己從小便跟著劇場感受行為藝術,對藝術行政也頗有興趣,此次演出負責接洽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而Sera則提到,不同於以往行為藝術展演,「營養花吃UP!」是劇場初次嘗試穿插健康教育的純戲劇表演形式。「konayat在劇中作為串聯起故事的主軸,更用以達成衛教目的。」Karding說道。劇中靈魂人物konayat,在1950至1960年代穿梭在醫療匱乏的花東各部落送藥品,是長輩熟悉的歷史人物。
從左至右為Sera、Karding、團長Adaw,表演閩南語兒歌〈天黑黑〉。圖/吳恒儀攝
冉而山劇場作為「貧窮劇場」(註)並非代表貧困,而是希望在有限資源內激發更多可能性。團長 Adaw Palaf Langasan表示:「這裡是提供對行為藝術、戲劇等場域有嚮往的部落族人學習的團隊。」學生青年在行為藝術與戲劇表演中摸索內心,是更認識自己的過程。Sera來自花蓮的港口部落,他認為學生不僅為劇場帶來新的活力跟想像,也負擔藝術行政的重要角色。
註:與聲光華麗的「富有劇場」相反,強調演員的自我探索與顯現,剝去「外在人格面具」,以自己本貌面對觀眾。(資料來源:北藝大博班實驗室)
花蓮市文創園區11號倉庫內,觀眾帶著活動紀念帽專心觀看舞台劇。 圖/吳恒儀攝
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營養師李昀婷,同時也是行動舞台劇計畫的主要創作者,他表示營養師很常在據點裡給部落長者上課,呼籲日常多食用在地藜麥、糙米等,促進新陳代謝。他說道:「希望用蔥、薑、蒜和馬告、刺蔥等原住民香料,減少鹽巴的攝取,可以刺激嗅覺和味覺。」他也提到,因為上課效益有限,才發想出以較動態活潑的舞台劇形式,較能被長輩所接受。「以長輩們的思想、原有的文化與生活習慣切入,更能傳達我們的資訊。」李昀婷補充道。標語「少鹽少糖多全穀」貫穿全劇,現場觀眾兼社區志工的郭美玲認同表示,在據點工作時也能應用標語準備餐食、提醒長輩。
10月26日於花蓮市文創園區進行最後一場表演,Karding(右一) 表演阿美族搗米歌。圖/吳恒儀攝
花蓮縣衛生局健康促進科長詹瑞慧認為,通過此次合作看到更多青年參與地方議題的可能,「是否可能與花蓮的慈濟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合作,我們都保持開放的心態。」他說道。Sera也表示:「學生可以思考、建立與自己所處土地的連結。」只有意識到自身與土地的聯繫後,產生的行動才是真實、自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