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顏貝恩報導】據《州際線》(Stateline)報導,美國公立大學於5日表示,校園依靠國際學生繳納全額學費,是學校的重要收入來源。當國際生人數減少,將直接影響校園中的財務結構,也進一步改變國際學生在勞動市場的發展機會。
美國各大學因提高簽證與錄取門檻,擔憂國際學生人數下滑,校園多元氛圍將受影響。 圖/黃敏儀提供
國際學生只需持有F簽證(身份有效期間)(duration of status),便能長期甚至無限期居留。川普( Donald Trump)政府認為,部分學生濫用這項寬鬆措施,成為所謂的「永久學生」。於是,在8月27日宣佈新規定,限制國際學生與交換訪客的簽證效期,將以學生就讀課程為限,最長不得超過四年。「政策的出發點,或許是優先保障我們本國學生的就業機會,但它卻忽視了國際學生在美國教育、研究及經濟發展中所帶來的貢獻。」就讀於美國喬治亞洲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GSU)(以下簡稱喬大)酒店管理學系學生黃敏儀說道。他認為,提高國際學生簽證門檻,並不能解決失業問題的根本原因,反而只會削弱跨國職場的多樣性與創新能力。「現任政府的『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政策下,美國更加專注於本國人民的利益,對國際事務的重視也逐漸減少。」國立政治大學美籍留學生小李(化名)補充道。
美國校園活動依舊熱絡,但簽證核准率下降,使海外學生參與受限。 圖/取自USF Bridges International Instagram官網
現任職於美國擔保貸款憑證(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s, CLO)領域的鄧琬儀則觀察到,許多留學生期盼能在美國發展專業,因此往往比本地生投入更多努力,現在卻遭簽證制度限制,而無法獲得同等的就業機會,令人惋惜。「我目前看到一些持有J簽證(註)的印度學生,因害怕暑假回家過後無法重新入境,而取消機票,選擇留在美國度過暑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IUB)學生何沛宸分享道。就讀於斯蒂爾健康科學大學生(A.T.Still University, ATSU)張宜婷說:「政策的不確定性,容易使國際學生感到孤立或缺乏安全感。」國際學生的去留,往往取決於留學國家的簽證與工作規定。喬大公共衛生學系的日本留美生小竹(化名)表示,他得知美國簽證對國際學生帶來的種種限制後,也開始重新思考未來的規劃方向。
註:J簽證是美國給參加教育、文化或學術交流活動的人員使用的簽證,像是交換學生或訪問學者。
國際學生穿上畢業袍合影,隨著美簽新制提高門檻,留學夢更難實現。 圖/張宜婷提供
「現任政治領導者提供的政策方向,簽證變動或許只是暫時的,我相信隨著時間推移會有更多進步、開放的政策出現。」在台美籍辯論老師穆克吉(Rishi Mukherjee)說道。針對未來全球化教育與跨文化交流的發展,小李說:「希望在未來的社會裡,大家不分你我的出身背景,擁有平等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多元文化是美國校園特色,但提高留學生入學門檻後,國際生人數恐續減。 圖/鄧琬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