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聽」見藻礁悲歌 水下聲景證開發危害生態
新知
第1736期
「聽」見藻礁悲歌 水下聲景證開發危害生態
2020-11-18
【記者鍾晨沅綜合報導】土地開發與環境生態間的平衡,長久以來都是政府與學者爭論不休的議題,中油近年於桃園市觀音區開發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威脅附近大潭藻礁的生態。為了阻止開發案,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溫國彰與其研究團隊,以海下聲景重現周遭生態,並分析沉積物中魚類耳石組成,期望以科學數據舉證開發案對周遭環境的危害,研究成果登上「海洋與淡水域水生生態系保育」(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國際學術期刊。桃園⼤潭火⼒發電廠⽬前為台灣最⼤燃氣電廠,為達成西元2025年非核家園⽬標,中油將在靠近⼤潭電廠的觀塘⼯業區,建置國內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以適配經濟部能源局欲增加天然氣發電量的需求。但開發地正好落在具7500年歷史的⼤潭藻礁區域,且緊鄰觀新藻礁野⽣動物保護區,因此引起環境保育爭議,而團隊研究即證實周遭生物數量確實受到影響。團隊首先錄製水下聲音,以觀測藻礁特殊生態環境,溫國彰表示,在巨浪中出現細微聲響,是無脊椎動物槍蝦攻擊獵物的聲音,反應著當地生態的豐富性。且海洋研究因水下可視性不足,利用聲音更能體現完整生態,有助於團隊進行生物數量等多方面的分析。他也補充,過往水下聲景分析依賴人為監聽,此次研究創新採用電腦機器學習技術,過濾出聲檔中音量較大的片段,再由團隊判別其為何種生物的聲音,省下不少人力。 團隊利用電腦機器學習技術,過濾出海下聲檔中聲音較大的部分,再由人為判別為何種生物。 圖/東海大學研究團隊提供其次,團隊也針對魚類耳石進行分析與鑑定,耳石是魚類耳朵裡固結成塊的結晶,在魚死後會沒入沉積物中。過往耳石研究大多是觀測岩石中沉積現象,團隊則將此技術用以觀測大潭藻礁下的海底泥砂,並發現100顆魚類耳石,此舉不僅是耳石在該種沉積環境首次記錄,也是學界初次將耳石應用於藻礁魚類生態學的分析上。而耳石是魚類曾在該生態存在的證明,其數量與多樣性也反映此地魚類群聚的結構,可做為判斷生態健全與否的根據。 團隊於海底泥沙的沉積環境發現魚類耳石,是學界初次將耳石應用於藻礁魚類生態學的分析上。 圖/東海大學研究團隊提供然跨領域研究方式也為團隊帶來不同的難題,因西海岸風浪巨大,器材常遭吹毀。另外,藻礁的觀測非常注重潮汐變化,研究生董濰禎表示,團隊需把握每月一至兩次大潮退潮前後一個小時的時間,「經常需要半夜去海邊調查,想睡覺路又看不清楚,當下都覺得好痛苦,但能看到日出會開心很多。」 因藻礁研究十分注重潮汐變化,研究團隊為把握每月一至二次的大潮退潮前後的一個小時,需於半夜前往觀測。 圖/東海大學研究團隊提供  團隊研究生董濰禎說:「經常需要半夜去海邊調查,當下都覺得好痛苦,但能看到日出會開心很多。」 圖/東海大學研究團隊提供針對爭議許久的開發案,溫國彰補充,團隊近期採樣到的潮池魚種不論是數量或種類都大幅下降,推論這幾年來沿岸開發已降低大潭藻礁魚類群聚。團隊希望藉由專業領域的研究,以數據阻止有害生態的開發,也期許民眾對在地生態的維護意識更抬頭。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召集人潘忠政則表示,開發案的攔阻已刻不容緩,希望學者的研究能作為強而有力的辯證,扭轉當前局面。
植物製界面活性劑 有望打造無毒親膚產品
新知
第1732期
植物製界面活性劑 有望打造無毒親膚產品
2020-10-14
【記者石學儒綜合報導】隨著健康意識抬頭,民眾在選購保養品、衣料等親膚性產品時,也開始在意其中成分是否對健康無虞。萬能科技大學化妝品應用與管理學系教授林麗惠指導兩組學生團隊使用天然原料製成的界面活性劑,研發出「生物型界面活性劑於化妝保養品之應用」和「蔬果型萃取液於染色之應用」兩項技術,分別創造具防曬功能且不傷皮膚的保養品,以及解決蔬果色素難上色的困境。並且,兩作品於「2020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獲得一銀一銅。 萬能科技大學兩組團隊分別在「2020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中得到一銀一銅的殊榮。 圖/石學儒攝學生團隊意外發現由神秘果製成的生物型界面活性劑,具市面上界面活性劑所沒有的防曬功能,因此突發奇想,將其加入化妝與保養品中作為應用。團隊成員、萬能科大妝品系學生林思妤說:「只要不是運動,或長時間在太陽底下,擦的話都可以達到防曬效果。」林思妤也提到,目前已利用該技術開發乳液、面霜和精華液。同時,藉由微調內容成分比例,改善產品色澤混濁的問題。 利用「生物型界面活性劑於化妝保養品之應用」技術所開發出來的產品,目前包含乳液、面霜和精華液。 圖/石學儒攝林麗惠補充,一般化妝品或保養品會添加多種界面活性劑,通常有環境污染、對皮膚造成負擔等缺點。團隊推出只加入單種界面活性劑的美妝用品,且該界面活性劑原料為神秘果,雖然製造價格會隨著神秘果的市價有所浮動,但由於團隊有檢測臨界微胞濃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註),能以最低量的方式添加界面活性劑,成本甚至可低於市面上的產品。註:臨界微胞濃度指的是界面活性劑形成微胞的最低濃度,也就是達成預期反應效果所需的最低濃度。除了神秘果製成的生物型界面活性劑,團隊另將林麗惠研發的榭皮素界面活性劑,應用於染料固色劑。過往用蔬果型的萃取液(意即純天然色素)當作布料染劑時,都會有上色困難的問題,需額外添加含有害物質酚甲醛的固色劑。團隊解釋,榭皮素界面活性劑製成的固色劑運用苯環達成固色效果,且對人體無害。 團隊以「蔬果型萃取液於染色之應用」技術,打造微型居家織品,並讓娃娃穿著天然染製成的服飾。 圖/石學儒攝專門製作天然染服飾的FREE輝盟國際行銷業務經理黃文福說明,自然染劑最大的缺點就是會褪色,至於成本,主要取決於原料的價格。對於團隊開發出的天然固色劑,黃文福說:「基本上固色劑絕對是化學的,要先定義無害,無害是指完全沒有,還是有害物質低於政府機關設立的標準。」他認為,團隊若要標榜產品完全無害,需要進行更長期的實驗測試與觀察。針對有固色效果的榭皮素界面活性劑,團隊成員、萬能科大妝品系學生陳怡君闡述,希望未來能將此技術應用在美髮領域,目前他們選用與頭髮材質相似的羊毛纖維,作為染色布來實驗;而對於由神秘果所製成的生物型介面活性劑,林思妤也表示,他們著眼於防曬功能的優勢,期望能開發出防曬效果更好的保養品,以此來取代傳統商品。
新型植物保護劑 奈米薄膜防病菌附著
新知
第1692期
新型植物保護劑 奈米薄膜防病菌附著
2018-12-12
【記者倪旻勤綜合報導】農藥殘留超標事件層出不窮,但為保持蔬果品質,使用農藥有其必要性。為減少農藥用量,國立中興大學新穎環境友善微奈米材料團隊研發出「微奈米植物保護製劑」,可替代農藥達到抗植物病害的效果,此系列研究──「微奈米天然資材於農產品生產與保鮮之循環經濟應用」於第15屆國家新創獎獲獎。 為保障蔬果品質與產量,農夫通常選擇噴灑農藥防止病蟲害,但也產生農藥殘留的問題。 圖/倪榮城提供不像傳統農藥以「毒性」影響病菌生長,微奈米植物保護製劑以物理性質防治病害,團隊成員、中興土壤環境科學系博士班學生嚴莉婷舉例,微奈米植物製劑的原物料經改質、改變尺寸後,噴灑在植物上,會在植物表面形成薄膜,「可以讓這些病害的孢子不易附著,或者是阻塞要噴發孢子的孢囊。」由於植物保護製劑的原料皆為有機廢棄物,如稻稈、廢棄蝦殼,因此並無食品安全疑慮,嚴莉婷解釋:「我們的材料是天然原料,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吃下去對身體無害的。」團隊領銜教授、中興土環系特聘教授林耀東更指出,既然天然資材能吃下肚,那麼噴灑到農產品上,也不會有問題。 研究團隊已研發出可完全防治胡瓜露菌病之微奈米植物保護製劑,期望取代或減少農藥的使用。 圖/林耀東提供微奈米植物保護製劑的使用,與傳統農藥並無不同,同樣為以水稀釋,再噴灑,嚴莉婷說:「只是我們把裡面的液體換成植物保護製劑而已,它使用的方法跟原來的方法幾乎是一樣的。」如此特性,可望加強農民改用微奈米植物保護製劑的意願。「如果有效當然會使用,至少不要使用農藥。」農民倪榮城對此研究表達支持,由於一般農藥具有毒性,他曾在噴灑農藥時,因藥物滲透到體內,引發冒冷汗的中毒現象。「如果夠厲害,把其他病菌也都阻隔效果會比較好。」倪榮城也提到,微奈米植物保護製劑的使用範圍若能擴大到各類病害,會較有吸引力。然而,此發明因現實考量,還未能上市,林耀東說:「當時希望愈快愈好,但是受限於現在人力跟經費的關係。」依目前團隊規劃,將於五年內讓產品上市,除了目前已開發出的胡瓜保護製劑,也期望能夠同時推出防治水果、花卉病害之劑型。
空氣變肥料 電漿氮肥技術降低土地汙染
新知
第1684期
空氣變肥料 電漿氮肥技術降低土地汙染
2018-10-17
【記者吳佩容綜合報導】國立成功大學、長庚科技大學、國立台灣大學三校合作,將原先為生物醫療而研發的電漿技術,轉型改良用於農業。研發團隊仿造大自然產生天然養份的模式,製作出能夠直接將空氣轉換為電漿氮肥的機器。而電漿氮肥相較於一般市售氮肥,較不會產生金屬殘留土壤的問題,對環境更加友善。固態、液態、氣態為大家所熟知的三個物質狀態,而電漿則屬於第四態,介於液體和氣體間,現多使用在工業鍍模、電漿電視或醫療器材等處。此研發團隊偶然接觸到臺灣的生物農業產業,因此開始研究電漿氮肥。該電漿氮肥製造機並於9日在2018第二屆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以「電漿科技在生農領域之應用」為題,一舉奪得冠軍和工研院公益委員會特別獎。團隊成員、台大醫學院暨工學院醫學工程學研究所學生黃書葦表示,市面上的氮肥無法只以純粹的氮為原料,需搭配其他化學合成物質,如:硫酸、硝酸等。這些植物無法吸收的化學物質便會殘留在土地中,許多土地都因此而酸鹼化,造成植物生長不佳,又會再需要更多化學肥料,因此形成惡性循環。該機器則是以空氣、水和能量為原料,經過機器處理後轉換為自然的電漿氮肥讓植物吸收,因此並不會對土地造成長期或永久的汙染。關於機器的運作原理,指導老師盧仁傑說:「其實就和閃電的原理一樣。」氮的性質非常穩定,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閃電時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卻能夠使氮分子分離成兩個原子,氮原子便會與氧結合生成一氧化氮或二氧化氮。其中二氧化氮溶於雨水浸滲到土壤後,土壤中的細菌會將其轉化成植物所需的養分,便成為天然肥料。 指導老師盧仁傑正在解釋機器的應用與相對應的位置,一個手掌能夠拿起的機器就有辦法直接將空氣轉換為天然氮肥。 圖/吳佩容攝而團隊所研發的機器,正是複製了大自然雷雨的情境,將閃電時所發生的化學變化人造到機器中,因此對土地的危害相對較小。機器本身十分輕巧,且只要將其安裝在供水的源頭或是出水口,接上管線,便能同時達到施肥和澆灌的功用。 機器的兩面有IN與OUT字樣,分別接上流入和流出的水管,透過機器運作,電漿氮肥會和灌溉的水源一同流出。 圖/吳佩容攝團隊現今已在臺灣各地尋找農民試驗機器,盧仁傑表示:「研發確實困難,但最令人頭痛的部份是說服農人們使用,第一步就是要先學會說台語。」由於臺灣政府大量實施肥料補貼政策,面對便宜的肥料,起初農民們對機器不屑一顧。研發團隊只好轉向先和政府、農會合作,再透過他們去接觸農民,才終於得到一些回應,目前在臺灣各地都有合作的田地。世界近年來由於施肥過度,對土壤的傷害加劇,全世界的可用耕地越發減少。然而人類平均所得越來越高,消費水準也隨之增加,因此對於糧食的需求亦跟著上升,而有越來越多糧食短缺的狀況發生。盧仁傑表示,因此團隊希望由根本解決問題,期待在不改變現有農業灌溉方式下,降低肥料對環境的傷害。 指導團隊與所研發機器的合影(中左為盧仁傑,中右為洪健耀,為此次競賽之指導老師)。 圖/吳佩容攝
染髮的隱憂-亮麗外表的潛在風險
校園
新知
生活
專題
第1656期
染髮的隱憂-亮麗外表的潛在風險
焦點
2017-06-08
點此進入專題網站觀看完整報導【專題記者 鄭順祥、江殷年、龐家姍、吳旻蓁、顏麗家、薛若儀採訪報導】走在校園中可以發現染髮的學生不在少數,從常見的棕色、深紅色,到較少人選擇的金色、粉紅色都有。而染髮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為了擁有更亮麗的外貌、工作需求、偶像崇拜等。根據大學報收集的530份問卷結果顯示,在學生族群中,有將近95%的人是「為了美觀」選擇染髮。此外,大約半年染一次的人就佔了36%。究竟為了美觀的背後,需要做出哪些犧牲呢? 大學報針對學生染髮之調查圖表,共530人填答。 圖/專題網站截取美麗髮色背後 經濟與健康的拉扯「當髮模可以省下非常多錢。」有兩年髮模經驗的學生李怡燕表示,當初是擔任設計師的國中同學找上自己,目前已染過鐵灰藍、粉棕、紫灰等至少七種顏色。她提到,當髮模算是圓了想嘗試染特殊色像是紫色、灰色的心願。但特殊色容易掉色,時常需要補染,且價格普遍偏高。經濟因素考量是學生成為髮模的主要原因,學生林小蕎表示,除了能省下頭髮造型的花費,也能常常更換不同的髮色,但染的顏色不能自己挑,基本上是全權交給設計師處理。但看似外表光鮮亮麗的髮模,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現為知名連鎖沙龍設計師的Aggie同時也是公司的髮模,留有一頭看似柔軟的紫色長直髮,髮質卻極為乾燥粗糙。她表示是為了方便染上特殊色多次漂髮造成的。「我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比較在意看起來如何。」雖然髮質受損嚴重,不過李怡燕目前沒有放棄當髮模的念頭。她提到染髮最密集時,大概一個多月換一次髮色。除了要定期回去補染,更要承受多次漂髮、染髮造成頭髮的毛躁與斷裂。Aggie更提到不少人會因為漂、染髮過敏,但美髮院會在事前做頭皮隔離保護。過敏的狀況則因人而異,有些人是完全沒感覺,有些人的頭皮會感覺到刺刺癢癢的。「第一次漂的時候頭皮非常痛,漂完隔天頭皮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掉。」漂過頭髮兩次的學生吳孟哲分享,因為自己頭皮比較敏感,所以漂染後頭皮出現的副作用很明顯。 當髮模有改變造型的機會,但漂、染也造成副作用。 圖/林小蕎提供而一般學生為了染髮,除了健康因素外,更要考量預算。「每半年會存錢染一次當奢侈品,像買名牌那種心情。」從國中就開始染髮之旅的學生呂函諭,目前已經累積10次以上的染髮經歷了。呂函諭表示長期染髮真的會造成經費負擔,所以通常會等到頭髮嚴重褪色或是長出黑色頭髮之後才會補染。有兩次染髮經驗的蔡育民也表示,染後髮質比以前差很多,所以需要花比以前更多的心力及金錢在護髮上,所以即使會特別預留染髮的開銷,不過還要加上事後的保養花費,支出往往會超過預算。另外,呂函諭分享,雖然染髮後髮質變糟,但得知護髮染不傷頭髮,也比一般染髮便宜,因此以後都會選擇護髮染。染髮是否容易致癌 現有研究仍難以斷定 頭髮、頭皮結構示意圖。製圖/顏麗家頭髮分為表皮層(毛鱗片)、皮質層與髓質層,而染髮分為暫時性染髮與永久性染髮。暫時性染髮,如染髮噴霧,是將染劑附著於毛鱗片上進行上色,經過幾次的洗髮顏色就會淡化消失;永久性染髮,如染髮劑、泡泡染,則是先以第一劑的氨水(阿摩尼亞)將毛鱗片打開,並以第二劑的過氧化氫(漂白水)深入皮質層將髮色漂白,接著利用染色劑上色,不同髮色所會用到的染色劑不盡相同。 染髮種類與過程示意圖。 製圖/顏麗家根據圖中的資料,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醫師楊振昌指出,各成分在接觸後是否產生毒性或致癌性,主要與劑量及接觸時間有關,也與個人是否容易皮膚過敏有關。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也提到,染髮劑第一劑中,對苯二胺(PPD)、對苯二酚這類致癌物質常出現在深色的染髮劑上,政府已嚴加限制其用量。部分廠商也會以其他具類似功能的化學物質取代對苯二胺,德國、法國更已立法禁止染髮劑使用對苯二胺。目前學術研究討論染髮時,常把深色染髮劑另立一章討論,原因是對苯二胺會影響腎臟排毒,在動物實驗裡會引起膀胱癌,但在人體實驗沒有實際的數據結果。江守山認為對苯二胺既然對動物有傷害,對人的傷害也不容忽視。他表示,目前大部分對染髮的研究都顯示,染髮會增加血液腫瘤的風險。血液腫瘤包括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淋巴瘤、白血病。楊振昌提到,對苯二胺類化合物在動物試驗,經口餵食後可能會導致泌尿道、肝臟、皮膚、乳腺、前胃、甲狀腺或淋巴系統的癌症;經由皮膚的試驗,亦有少部份研究顯示它會經由皮膚吸收而致癌。至於染髮劑第二劑會用到的過氧化氫,雖然其致癌的疑慮遠較對苯二胺類化合物低,仍有實驗動物致癌的研究結果。楊振昌表示,多篇國外研究卻顯示,常使用染髮劑者不見得較容易罹患癌症。以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在1994年所發表的一篇針對近60萬名年齡30歲以上婦女長達6年的追蹤研究顯示,長期(20年以上)使用深色染髮劑的婦女,可能會稍增加罹患淋巴瘤與多發性骨髓瘤的機會(3%),但未增加罹患其他癌症的機會。哈佛大學在同年發表的一篇針對近10萬名護士長達14年的研究亦顯示,染髮與罹患淋巴瘤、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間,並無相關性。因此有關染髮與癌症間有無相關,各方說法仍莫衷一是。也因為以往的研究缺乏一致結果,所以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目前僅將染髮列為不確定對人是否具有致癌性,因此楊振昌認為,民眾也不必「聞染髮劑而色變」。一般而言,愈深色(例如黑色、紅色或棕色)的染髮劑,含有前述致癌物的量通常愈高。此外,較不易褪色的染髮劑,含有的致癌物量也多半較高,因此民眾應盡可能少用上述染髮劑,並拒絕購買來歷不明的染髮劑。挑選染髮劑時也能注意其包裝標示,經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認證的產品在包裝上會有標示。若為國內品牌染髮劑會標示「衛署藥製字第OO號」;國外品牌則會標示「衛部粧輸字第OO號」。若想了解該染髮劑成分的詳細資訊也能至衛福部食藥署藥物辨識資料查詢系統查詢。染髮劑刺激皮膚  使用前應先測試除了可能致癌的危險外,染髮最常造成的危害其實在皮膚,不慎者甚至會產生嚴重的過敏現象。楊振昌醫師建議,在使用一項新品牌染髮劑前,最好先滴一小滴在耳後皮膚,不要沖洗,觀察兩天後沒有紅腫等過敏反應再使用。染髮過程中也切記不要吸菸或飲食,若染髮劑不慎誤入口中,造成腸胃刺激,可能導致出血潰爛、肝腎功能變差或變性血紅素血症(四肢皮膚及嘴唇發紫),或是其他更嚴重的中毒症狀。江守山醫師表示,染完髮盡量不要吃葡萄柚和攝取大量的楊桃汁,因兩者都會影響酵素系統的運作,酵素系統無法正常運作,就會影響毒素排出體外。反之,如果要促進肝臟等酵素系統的活性,建議可以食用薑黃、大蒜、葡萄皮和紅酒含有的白藜蘆醇,如薑黃可以透過咖哩飯攝取。天然染劑較安全 民眾仍應審慎評估現代人重視健康,多會選用含植物性染料的染髮劑,現有的科學研究發現,天然染髮劑確實比較安全,但仍然有極少數使用者可能產生皮膚過敏的症狀。天然染髮劑中最常使用的海娜(Henna),萃取自印度指甲花的葉子。在國外民俗治療中指甲花使用在止血、利尿、抗腫瘤、抗腸胃痙攣、心臟抑制、降低血壓、對抗感染及緩解子宮收縮等,口服大劑量者會產生中毒。但若僅用於染髮,不會產生中毒現象,消費者不需太過擔心,唯獨需小心號稱天然的染髮劑是否仍摻有PPD,並在使用前後注意是否產生皮膚過敏等症狀。然而,天然染髮劑最大的缺點在持續性不足,江守山醫師也表示大部分的顏色都不夠深,無法染成黑髮,頂多是棕色。美觀與健康之間的拿捏,消費者可以審慎評估。雖然染髮尚未確定是否會致癌,但擔心染髮會提高罹癌風險的民眾,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一、減少使用深色且不褪色的染髮劑,多使用清洗1~3次或5~10次即可洗淨的染髮劑。二、染髮時可多使用含植物性染料的染髮劑,少使用易致癌的PPD染髮劑。三、自行染髮時務必戴手套。四、染髮時切記不要抽煙或吃東西,以免手上沾到染髮劑誤入口中,增加吸收量。五、染髮前兩天不要洗頭,有頭皮油脂保護可減少染髮劑接觸頭皮,或是塗一層凡士林也可以。六、染髮間隔至少一個月,一個月染髮兩次以上風險會較高。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