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傳統技法揉合現代元素 吳宥萱描繪女性所思所想
藝文
第1782期
傳統技法揉合現代元素 吳宥萱描繪女性所思所想
2023-10-19
【記者黎昕俞台北報導】「我藉由我作品裡的女性去說我想說的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吳宥萱舉辦個展《她說——來自女性靈魂的話語》,結合水墨和膠彩的繪畫手法,呈現出女性「自由與堅毅」的樣貌。展覽於7日起在金車文藝中心臺北南京館展出。吳宥萱擅長以工筆人物技法,細膩地描述人物的外觀,並搭配膠彩畫礦物原料,在畫面中進行多次的薄塗和疊加色彩,使畫作呈現出輕柔的氛圍。吳宥萱畫筆下女性人物的堅毅感則是來自細部的描繪,他說:「我其實會專注在畫人物的表情,因為我覺得表現人物內在情緒是我創作的一大主軸。」此外,吳宥萱也嘗試在畫作裡納入當代元素,讓人物的衣著或姿勢跳脫傳統畫中女性既有印象,藉此回應展覽中他認為的女性自由。 〈羈絆〉為吳宥萱首次嘗試畫出背景的作品,描述一對姐妹互動的過程。 圖/王仲平攝以往習慣以單一顏色渲染畫作背景的吳宥萱,首次在作品〈羈絆〉嘗試畫出實景。畫作背景取材自吳宥萱日式建築風格的老家,並描繪出一對姐妹坐在和室前,姊姊細心幫妹妹綁髮的互動過程。此外,吳宥萱也首次在畫中結合植物的意象,他補充道:「以前的水墨畫作品的植物有其意涵,蘭花原代表兄弟之情,但是我在這幅畫裡把它解釋成是姐妹情誼。」 本身對歷史跟建築文化有興趣的吳宥萱,進一步在作品〈波瀾〉和〈寧和之下〉更加雕琢背景的描繪。作為同時創作的對話系列作品,〈波瀾〉描繪在疫情之下人們無法自由出入的限制,原本用來防禦小偷的鐵窗花,在畫中被吳宥萱轉譯為拘束人們自由的象徵,他說:「在疫情時期來看,它好像變成把我們困住的牢籠。」〈寧和之下〉的背景則是取自基隆老宅,門上顛倒的福字代表「福到」,吳宥萱也進一步思考鐵窗和屋內人們心境的關係,他說:「你可以從外面的鐵窗花了解屋子裡面的人的心境,以及他們的心願。」 〈蜜糖毒藥〉背景的窗紋由吳宥萱自行設計,以四葉草為主角,象徵健康和幸福的四葉草作為窗戶花紋的圖樣。 圖/朱淇宏攝作品〈蜜糖毒藥〉是吳宥萱首次嘗試使用絹作為媒材,因為絹的特性,讓作品的顏色更飽和輪廓也更為立體。同時,他也第一次嘗試自行設計背景,以象徵健康和幸福的四葉草作為窗戶花紋的圖樣。前景則呈現出現代社會依賴保健食品的現象,女子將各類藥品放進糖果罐裡,和背景的意象形成對比。而吳宥萱對於生死的看法,也體現在作品〈輪迴:Rebirth〉中,他將蛾的生命歷程融入至背景的窗紋,並讓畫中的女人倒臥在地上旁觀。他補充說明:「我沒有讓裡面的女人干預,是因為他干預也沒有用,生命還是會死亡。」 吳宥萱將〈輪迴:Rebirth〉蛾的生命歷程融入至背景的窗紋,並讓畫中的女人倒臥在地上旁觀,呈現人類無法干預死亡的隱喻。 圖/朱淇宏攝觀眾紀少淵認為,吳宥萱使用水墨及膠彩,精準描繪出女性脆弱和纖細的一面,也透過描繪女性的形象去訴說生死、家人等議題。觀眾朱小姐(化名)則表示吳宥萱納入老舊建築元素的作品,令自己想起小時候的回憶,讓他相當有共鳴。
油彩描繪人造玩具 楊鈺晨諷喻人性
藝文
第1731期
油彩描繪人造玩具 楊鈺晨諷喻人性
2020-10-07
【記者崔兆慧綜合報導】擬人化的唐老鴨笑著墜入深淵,伸手想抓住光明卻一無所獲。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楊鈺晨舉辦畢業預展《人造生物劇場》,於9月28日起在東海美術系館A+展覽空間展出。透過油彩繪畫人造玩具,諷刺人類的刻意、虛偽及社會的疏離。 東華大學美術系楊鈺晨舉辦畢業預展《人造生物劇場》,以油畫描繪玩具,建構他眼中的人性。 圖/楊鈺晨提供楊鈺晨認為,玩具和繪畫是他自身的一部分,每當他感到寂寞時,便會藉由對玩具的幻想來逃避現實,漸漸對玩具產生依賴。他說明,玩具給人天真可愛的印象,但它卻是人類為滿足私慾的造物。因此,他希望以玩具為繪畫主體,描繪出他眼中的人性。主要作品〈無聲的彼岸〉以唐老鴨擬人呈現,它雖微笑著,卻感受不到它的歡樂,取而代之的是下墜所帶來的絕望感受。楊鈺晨補充,畫中唐老鴨就像小丑一樣,開懷的笑容底下藏著無盡的傷痛。他說:「就如被人類擺放出來的玩具,它們正在演戲。」觀展者許書瑄說:「〈無聲的彼岸〉給人感覺很無助,像墜落後失去自我。」 〈鼠與妳〉運用藍、白、黑色模仿褪色後的照片,以快樂的表情對比冷暗的色調,希望人們可以珍惜當下。 圖/楊鈺晨提供人類購買玩具後,便隨意地擺放它們,楊鈺晨認為,這些玩具都身不由己且孤單。作品《鼠與妳》模仿褪色的照片,採用藍、白、黑三色,以冷色調繪製正在笑著的玩具,即使畫面中的玩具在笑,觀眾也不會認為它是快樂的。他補充,他想藉此營造玩具處於孤單的氛圍,而冰冷色調與保持笑容的玩具,更能製造感官的衝突,並讓空曠的背景強調它的孤寂,凸顯現代人們在社會中的疏離。當代卡漫藝術家透過卡通角色的設定去傳遞訊息,例如辛普森反諷美國文化。楊鈺晨提到,畫唐老鴨並不是在畫這個角色,而是藉由玩具的外型、表情去反襯他的創作理念。指導教授、東海美術系兼任講師廖敏君提及,楊鈺晨透過作品,擬態出他對社會、信仰、人際關係的看法。 作品〈無聲的彼岸〉,楊鈺晨運用邊界色光模擬電腦螢幕成像,強調「人造感」。 圖/楊鈺晨提供繪製油畫時,楊鈺晨會臨摹螢幕成像邊緣的色光來強調人造感,讓觀眾欣賞油畫時彷彿在觀看電腦螢幕。他說:「我想更深刻去探討『科技』,因為它和人類是密不可分的。」他透露,他未來想延續同樣的繪畫手法,再以玩具為主體,描繪科技、玩具和人性三者之間的連結。
描繪想像世界 《偽百科》拼貼內心面貌
藝文
第1717期
描繪想像世界 《偽百科》拼貼內心面貌
焦點
2019-12-12
【記者蔡淳宇台北報導】踏入展場,地形剖面圖、植物分佈圖映入眼簾,彷彿翻開一本百科全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學生葉映汝舉辦創作個展《偽百科―類沙遊計畫》,7日於亞典藝術書店展出。他參考百科全書的形式,在作品中放入各式物件,並透過繪畫與拼貼物件的過程療癒自身。葉映汝提到,百科全書能完整呈現資料,使人們認識世界,因此他將心中的想像世界以百科資訊的方式揭露。而他建構另一個世界的動機,是因為自己一直都很喜歡拼組模型。他解釋道,人們在現實中大多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然而在模型遊戲中,他能自由組裝或擺放模型玩具,「在這個可操控的獨立世界,我可以讓任何事情發生。」他說。 葉映汝舉辦創作個展《偽百科―類沙遊計畫》,他透過拼貼物件,將想像世界以百科資訊的方式揭露。 圖/蔡淳宇攝此展覽名為「類沙遊計畫」,源於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沙遊治療」,而葉映汝發現,自己非常著迷於遊戲般的創作方式,這個過程與沙遊治療的概念不謀而合。他說明,沙遊治療透過挑選、擺放模型玩具,形塑心中的世界,進而達到自我療癒的效果。他說:「我覺得創作時就像在潛意識中為自己進行沙遊治療,透過描繪、自由拼組物件獲得治癒。」「潛意識也有各種不同的面向。」葉映汝說。如同每個人都有不同性格,他從創作中剖析自身的不同面向。例如,此次展覽中,他展出自己的創作手稿,整齊排列的物件圖示與文字說明,展現他偏執的一面。此外,葉映汝也在創作中發現不曾察覺的潛意識,像是他在多件作品中繪出人體器官,他推測,這或許與過去接受手術的經驗相關,他描述自己當初是直覺地繪製器官構造,但創作後才發覺,其實他在潛意識中對此事十分在意。作品〈地表〉中,在繁星點點的宇宙憑空冒出三隻手,將滴管、太陽、雲朵放置在太空。葉映汝透過自由拼貼各種物件,呈現他對太空的想像,此過程有如拼圖。觀眾楊碩宇則認為,該作品的畫面有多隻手擺放不同物件,傳達人類能在宇宙中自行加入各種元素的想法,使他印象深刻。 作品〈地表〉。畫面上的手擺上太陽,而海浪從滴管中落下,不同的元素展現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 圖/葉映汝提供在系列作品《百科》中,葉映汝以百科全書的版面,呈現地層剖面、植物分佈與昆蟲圖鑑等不同題材,亞典藝術書店店員陳千湖表示,葉映汝就像這個偽造世界的考古學家,透過自然科學的圖鑑勾勒出此世界的樣貌。葉映汝也補充,閱讀百科全書可以讓他構思並拼湊出一個世界的樣貌,因此他期盼未來能持續延伸此系列作品,加入更多元的主題,發展成一本完整的百科全書,使觀者一窺他想像的偽造世界。 系列作品《百科》中的〈地誌〉。左側為地層剖面圖,右側則是樹木分佈與分析圖。 圖/蔡淳宇攝
當代元素融傳統畫作 張小黎以積木描繪山水
藝文
第1714期
當代元素融傳統畫作 張小黎以積木描繪山水
2019-11-20
【記者蔡淳宇台北報導】由樂高積木組成的山景、樹木與人物,構成一幅既傳統又現代的山水畫。就讀中央美術學院碩士班的張小黎,16日於台北市大觀藝術空間首次在台舉辦個展《逸景.珍觀.戲山水》。她將傳統山水畫中的景物與人,替換為樂高積木,從現代人的角度觀看傳統山水。 張小黎傳統山水畫中的元素轉化為樂高積木,以當代視角呈現傳統山水畫,像是作品〈臨摹沈周山水圖卷〉的局部內容。 圖/大觀藝術空間提供作品〈臨摹學習〉中,張小黎描繪傳統山水畫的不同元素,並一一對應成樂高積木的樣態。此靈感源於她在大學時期學習傳統山水畫的經歷,她提到,每個人雖然都臨摹同件作品,呈現出的樣子卻都帶有個人特色,讓她了解到臨摹其實是一種主觀看待傳統的方式。於是,她在繪製傳統山水時,加入自己對傳統山水的主觀感受,將山石分解成塊,再轉化為具有現代感的樂高積木。 作品〈臨摹學習〉。張小黎由臨摹傳統山水的經驗出發,以傳統山水元素對應樂高積木。 圖/大觀藝術空間提供開封的罐頭內,裝載著以幾何線條構成的山水,此為作品〈一罐山水III〉。張小黎解釋,有些人認為傳統應保存原樣,如同罐頭被密封、完整保存的狀態。然而,不同於罐頭的包裝為傳統山水,罐頭內卻裝著幾何形式的景致,就像在傳統形式中融入現代元素,她說:「或許在罐頭被拉開的瞬間,它已經變成另一種樣貌了。」 張小黎在作品〈一罐山水III〉中,以罐頭內外不同的山水樣貌,反映傳統與當代的差異。 圖/大觀藝術空間提供張小黎也藉由不同的觀看角度呈現山水,以作品〈俯〉與〈仰〉為例。她說明,傳統山水畫大多以俯角觀看景色,較少如作品〈仰〉呈現由下而上的視角。並且,俯角與仰角,也呼應張小黎以傳統及現代兩種方式描摹山水。觀眾楊羽婷表示,自己對傳統山水畫有著不寫實、疏離於日常生活的印象,而創作者將山水化為積木的形式,有趣且更貼近現代生活。 作品〈仰〉中,觀看者如同站在屋頂天窗的下方,由下而上觀賞山水。 圖/大觀藝術空間提供曾待過香港、北京等地的張小黎,也觀察到不同城市之間的相似性。例如當同樣的超商品牌存在不同城市,這些品牌便如樂高積木的零件,在相異的城市中,拼組出相同的景觀。於是,有別於張小黎大多創作山水畫,她也以系列作品《便利店 》直接繪出超商的樣貌。觀眾李承諺認為,創作者以傳統山水畫為媒材描繪超商,使傳統元素自然地融於現代生活中。
【專欄】寫生描繪在地街區 花蓮畫派盼帶動創作風氣
藝文
第1710期
【專欄】寫生描繪在地街區 花蓮畫派盼帶動創作風氣
2019-10-24
【記者阮珮慈綜合報導】去年3月開始,每逢例假日,花蓮的木瓜溪橋下、太魯閣、溝仔尾等地,開始出現一群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的學生——吳承諭、蔡育昕、蔡維傑、張祐齡、呂芷安和鄧丞均等人。他們帶著畫箱和畫架,從自然風景名勝,畫到歷史街區,彼此一同創作成長,他們是花蓮畫派。花蓮畫派成員有吳承諭、蔡育昕、蔡維傑、張祐齡、呂芷安、鄧丞均,從去年3月開始聚在一起創作、寫生。 圖/鄧丞均提供以寫生累積創作能量 帶動花蓮藝術風氣「其實一開始是想說出去玩啦!像我們一開始去慕谷慕魚想說玩水順便畫畫,後來太熱了,就泡在水裡面畫畫!」團員蔡育昕笑著說。當初,他們發現東華的藝術創作風氣不盛,希望可以藉由出去寫生,在放鬆的同時,也帶動東華的創作能量。取名為花蓮畫派的原因,則是借鑑1985年成立的「台北畫派」之名,期望可以向敢於衝撞體制的前人致敬,為台灣藝術貢獻一己之力。花蓮畫派成員一開始抱著出去玩順便寫生的心情,期望可以帶動創作風氣。 圖/鄧丞均提供寫生持續一陣子後,他們因緣際會認識花蓮當地藝文空間——島東譯電所的老闆廖脩博。當時,廖脩博正在推動「夜間頻道」計畫,期望透過串聯和舉辦夜間活動,帶動花蓮的人文藝術風氣。正巧蔡維傑也認同藝術應該要和人產生連結,他說:「我很喜歡《一代宗師》裡面的一段話:『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藝術也該這樣,應該要和人還有環境產生連結!」他上揚的語氣和發光的眼神,都透露出對藝術極致熱愛的情感。進入街區寫生 藝術連結歷史文化從此,花蓮畫派加入夜間頻道計畫,開始常駐在溝仔尾進行「夜間寫生」。溝仔尾是一個坐落在花蓮港附近的街區,過去民生、娛樂機能相當良好,而後政府為了平衡海岸和內陸的發展,將鐵路內遷,導致溝仔尾沒落。「我們在那裏寫生,每十個人就會有一個人來跟我說那裡的故事。」團員蔡育昕的語氣相當興奮激動。街區寫生的日子裡,除了磨練繪畫技法,也讓他更了解商行、街道的興衰變遷,以及當地人的生命經驗。  花蓮畫派和島東譯電所合作,開始在花蓮街區進行夜間寫生,描繪人和環境的關係。 圖/鄧丞均提供而後,團員例行於周五在島東譯電所舉辦分享會、進行網路直播。有次,一位女孩默默地待到晚上11點,已經沒有任何交通工具可以返家,追問下才知道,他因為著迷於六位團員充滿熱忱的創作,才遲遲捨不得離開。「那時就覺得很感動啊!怎麼會有人願意這樣待著,原來有人注意到我們在做什麼。」團員鄧丞均說,他至今想起這件事仍感到驚訝。今年3月,花蓮畫派舉辦第一次團體展覽《東岸記事》,展出他們成立以來的寫生作品,當天下著大雨,開幕茶會結束後,有一群東華藝設系的大一新生姍姍來遲,開頭就是道歉他們太晚趕到現場,團員呂芷安卻說:「不論是否遲到,看到學弟妹的那一刻是很感動的,感謝他們給予支持。」這也是花蓮畫派一直希望可以達成的目標——帶動花蓮一帶的創作風氣。盼匯聚努力創作之人 一同改善藝術環境從起先出去玩順便寫生,花蓮畫派目前已經獲得許多藝術人士關注。現在,他們更希望可以招收新血,聚集努力創作的人,吳承諭說:「花蓮畫派是個督促自己與他人交流,並共同提升、學習的地方。」未來,其中四位成員想投入教育,期望能夠改善台灣藝術環境,蔡育昕說:「你自己有一些東西了,就會想要分享給其他人,讓大家一起成長,改變整個環境。」  花蓮畫派成員期望未來能夠繼續招收新血,透過交流共同成長,一起改變藝術環境。 圖/鄧丞均提供藝術對花蓮畫派的成員來說,早已融入生活,現在團員忙於各自的學業或工作,較少聚會,團員張祐齡卻沒有很擔心這個情況,他說:「其實就算現在活動少了,但也不影響我們的初心,也都還是在各處一同創作、一起努力著。」他們將目標,放眼於改變整個花蓮的藝文風氣。談到這樣的志向會不會過於沉重,蔡維傑帶著一貫的笑容,自信地說:「其實『花蓮畫派』的頭銜是有點騎虎難下,但索性就先騎著虎吧。」他們期許花蓮畫派能借鑑當初台北畫派的精神,以學生的姿態挖掘在地藝術的可能性,為自己、也為花蓮文藝貢獻棉薄之力。 
電子描繪字跡 創「愛因斯坦字體」
新知
第1597期
電子描繪字跡 創「愛因斯坦字體」
2015-05-13
【記者呂欣綜合報導】你知道物理學家亞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不只聰明絕頂,還寫得一手好字嗎?瑞士伯恩大學(University of Bern, UB)藝術研究所學生伊莉莎白.華特豪斯(Elizabeth Waterhouse)和搭擋荷羅德.蓋斯勒(Harald Geisler)設計出「愛因斯坦字體」,透過描繪愛因斯坦的手稿字跡,以大量演算法模擬出唯妙唯肖的愛因斯坦手寫字體,民眾就可寫出和物理天才一樣的字跡。 蓋斯勒表示,愛因斯坦的手寫方式具深遠影響,當時德文和拉丁文的寫作完全不同,愛因斯坦卻選擇忽略傳統的德文寫法,例如他會把德文「ß」拆成拉丁文的「ss(Spread Spectrum)」來寫,學術界至今仍使用這個詞彙。他說:「我猜他的筆跡就和他的想法一樣,美麗而不落俗套。」 團隊自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HUJI)借得上百張愛因斯坦的電子版手稿,並利用數位繪圖板隔著螢幕描繪手稿中共432個字母,以演算法統整出愛因斯坦的寫字習慣。華特豪斯說:「我們堅持使用智慧筆描繪,而不是以電腦掃描或使用自動素描軟體。」人工繪製可以調整墨筆的線條粗細和弧度,讓字型看起來更流暢。 蓋斯勒表示,「每個人寫字都有獨特的傾斜角度,儘管不是每個字都以相同的角度相連,但有一個平均的傾斜角度。」設計手寫字體最重要的就是看起來自然,而一個字不可能兩遍都寫得一樣。團隊因此計畫設計四種不同的字母、數字、符號和重音字母形狀,隨著後面接續的字母不同,前面的單字會不斷地變換形狀,「就像啟動了愛因斯坦寫字時的思考模式。」他補充,團隊也會留意幾個稱不上好看,卻是愛因斯坦特有的字母寫法,強調這些字母能使字體系統更加傳神。 「愛因斯坦字體」在募資平台「敲門磚(Kickstarter)」廣受好評,截至目前為止已吸引多達1400位贊助者,更募得超過3萬3000美元(約新台幣101萬1481元)。團隊將每兩個月替平台贊助者陸續新增一種愛因斯坦字型模式,預計12月左右完成四種字型變化的終極字體版本,屆時也會開放一般民眾在網上購買。 蓋斯勒不是第一次設計歷史偉人的手寫字體系統,他曾於西元2013年製作過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手寫字體,同樣都替每個字母設計四種不同的字型,奠定這次愛因斯坦字體系統的創作根基。團隊預告下次模仿的字體對象將會是一位「可與佛洛伊德以及愛因斯坦平起平坐的女性偉人」。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