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玩邊學 翻轉填鴨式教育 Ⅲ】體制外的推動 玩轉重塑教育價值
【專題記者徐湘芸、羅文妤、王若穎綜合報導】教育近年來開始多元化、強調遊戲化學習。不過無論是學科智識或是技能培養,都是容易被量化的教育價值,且教學者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仍握有一定的權力。那如果,不只是丟出問題讓孩子主動想解決方法,甚至連問題本身,讓孩子自行發掘、設定議題呢?「我們希望把學習的主導權交還給孩子,抽離教學者的角色。」教育新創玩轉學校Pley School的創辦人之一黎孔平提到,玩轉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希望除能使孩子主動尋求解答外,更讓他們直接成為提出問題的人、面對問題的人。《逆轉未來》、《國際局勢高峰會》是玩轉學校設計的兩款議題式遊戲(issue-based game),結合多達50種現實議題,如氣候、戰亂、瘟疫問題等。在遊戲情境中,每個孩子會扮演不同角色,如各國元首或內閣總理,他們以國內政策、外交、國際宣言、協商等方式嘗試解決各式問題。[embed]https://youtu.be/1WtEBE_VeCQ[/embed] 另一名創辦人林哲宇說,現實議題不如學科,孩子必須自行了解議題的背景並進行討論,「真正的社會,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孩子必須嘗試行動,承擔行動後果、再逐一修正行動。林哲宇說,比起以往學校老師希望學生了解國際議題時,出個暑假的小專題作業。「學生通常會拖到可能8月29號才開始動筆,然後成品也只是copy paste很多網路上的內容而已。」「給予孩子刺激,你會看到孩子們被激發出不同的潛能。」黎孔平表示,在情境體驗的議題式遊戲中,創造出想要主動了解議題的動機,孩子自發式深入研究、理解背後成因脈絡,再彼此討論該如何改善、解決。林哲宇認為,自發與否在學習能量有極大的差異,「甚至有遇過孩子在營隊第一天結束,要回家前,拿著一個Line群組的QRCode說:『大家拿手機來掃哦,我們預計晚上準時七點召開國際會議,討論明天的國際議題。』」 孩子在玩轉學校塑造遊戲情境中成為主導者,不只主動發掘問題、進行議題研究,更從中學會溝通與表達意見,並自行做出決策。 圖/林哲宇提供黎孔平也提到,從情境體驗的教育中,得以看出不同孩子面對壓力的反應與狀態,有些人平時看似寡言,有危機時卻願意主動帶領討論;反之有些人平時表現活潑,面對難題反而會侷縮在角落、不願意處理。「就跟很多大人面對壓力也會逃避,孩子當然也會害怕失敗,但我們希望可以傳達給孩子一個觀念:失敗也沒有關係。」黎孔平說,遊戲相較現實,是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可以嘗試、允許犯錯與失敗。如果說前兩個遊戲營隊,能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那《玩轉319城鄉共學營》更是玩轉直接把主導權丟給孩子:讓孩子自行設計議題式遊戲。「這其實是個很有挑戰性的嘗試。」林哲宇表示,這個計畫希望走遍台灣每個鄉鎮市,讓孩子設計出各家鄉的議題式遊戲。去年《玩轉319》以花蓮的亞泥案為遊戲主軸,孩子實地採訪事件中的關係人後,設計出不同利害方的遊戲背景設定,如立場、資源、遊戲運行條件。他說:「營隊最後一天,孩子就是帶領遊戲的輔導員,帶他們的爸媽、校長、主任,玩他們自己設計的遊戲。」 《Save The World, STW委員會》是由孩子以花蓮亞泥案為主軸,自行設計的一款議題式遊戲,連遊戲主視覺也出自孩子之手。 圖/林哲宇提供林哲宇笑稱,孩子的家長在看到他們的設計出來的遊戲成果《Save The World, STW委員會》都大為驚嘆。孩子也都可以清楚、流暢地表達想法時,「甚至過程中也有發生過家長提了想法,結果被小孩用很清晰的邏輯打臉。」這款遊戲備受花蓮縣立宜昌國中校長青睞,《STW委員會》也順勢被列為宜昌國中的校本課綱。<b>種下種子 遊戲後被延續的學習能量 「我們都自稱園丁,希望在孩子心中種下一個種子,等待它日後發芽。」林哲宇說,在每次營隊中常看見很有潛能的孩子,但深入了解才發現平時他們成績表現並不優秀,只能透過分數來評估孩子的家長,常常反而也透過參加營隊,重新認識孩子。「營隊之餘一有空,我都在查資料做研究,調查引起這些議題危機的成因是什麼,是石油、資源、難民還是什麼,以及如何解決。」現就讀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系的黃揆順表示,他高中時參加玩轉舉辦的營隊,當時為了解決資源與戰爭問題,他花許多額外時間做功課。在營隊遊戲的最後一回合,他所帶領的世界銀行最終解決了問題甚至統一權力板塊。「那時的經歷真的像玩轉常說的,在我心中種下種子,慢慢培養出一種軟實力。」黃揆順表示,當時的經歷使他後來自願報名玩轉志工,以不同角度再次經歷議題式遊戲。當志工的過程中,他發現孩子們即使犯錯了,也會學習再試圖為何決策錯誤、背後的脈絡,又該如何改善與解決,「因為是遊戲,所以他們更敢嘗試。」遊戲引發動機,使學習從被動轉為主動,因此閒暇之餘,孩子不只不逃避讀書、反而專心研究資料,而黃揆順並非唯一的案例。「我很驚訝,孩子回家第一件事不是玩遊戲而是查英文字典,只為了讀軍火商相關的資料。」目前育有一子的周語華表示,通過玩轉的營隊,才認識孩子的不同面向。她表示,一開始是希望能藉由營隊的相處體驗,為獨生子帶來更多的情境學習。「那五天,我真的看到他的轉變。」周語華表示,當時孩子正值國中叛逆期,成績表現也不是相當理想,但在玩轉的營隊中才發現孩子不僅表達順暢、邏輯清晰,甚至還會主動引導組內討論與思考。她提到營隊第一天孩子有產生一點抗拒,但再過了一天後她發現孩子越來越投入,也嘗試跟與自己不一樣的人溝通,「我對他的認知轉變,他也更懂得溝通,因此其實我也是營隊的受益者。」出於對玩轉的喜愛與好奇,周語華後來甚至自願擔任過玩轉的志工。在營隊期間擔任引導員的周語華發現孩子遇到困難時可能傾向逃避,但大人其實也不例外,「有時甚至孩子們靜下來後,可以做得比我、比其他大人更好。」她描述某次引導的小組遇到難關、當下連她自己都覺得這次真的無計可施。但緊接著卻是宣言階段(要向外發表決策),當所有人都開始鬆懈,擔任總統、平時不多話的一個小朋友,卻毅然決然坐下來開始整理、撰寫宣言,並規劃第一步要向人民道歉,接著第二、三步的行動是要怎麼彌補,「我當時真的很感動,在那個當下,那是我可能也寫不出來的。」 議題式遊戲讓孩子通過情境角色關心議題、並深入探討。圖中筆者是位扮演國家總統的孩子,顯示其不只能從中學會做出決策,更能對其負責。 圖/周語華提供<b>反思教育形式 多元教育促學生適性發展現今有許多教育從業人員在第一線試圖改變教學模式,從最初填鴨式灌輸孩子正解,轉變為拋出問題,讓孩子主動尋求解答;甚至近年許多教育新創更把設定問題的決定權,交還到孩子手上,達成真正「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阿普蛙工作室的共同創辦人吳健毅認為,許多教育者仍誤會遊戲是包覆在外的糖衣,而其中的知識是苦口解藥。但如此一來學生極有可能只剝掉外層,吃下糖衣,而把知識晾在一旁。他認為:「遊戲應該是一種烹調手段,讓解藥變的美味。」台科大迷你教育遊戲開發團隊主持人侯惠澤認為,遊戲式學習不只是提升動機,而是可以讓孩子學得更快、更好,並在無形之中養成策略思考、敏銳分析、合作的能力。他也表示,台灣在遊戲化的教學上其實是有體系、理論基礎的支持,「未來的期待是讓台灣在這塊成為世界領先趨勢,我們努力在鋪這條路。」侯惠澤說:「教育是無國界的,也沒有什麼意識形態,只是希望能讓更多人得到喜樂的課堂教室」。 【邊玩邊學 翻轉填鴨式教育 I 】教育結合桌遊 帶來不一樣的學習想像【邊玩邊學 翻轉填鴨式教育 Ⅱ】體制內的努力 桌遊開創教育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