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當追星成為金錢的較量  偶像產業如何驅動消費
專題
第1809期
當追星成為金錢的較量  偶像產業如何驅動消費
焦點
2025-05-02
【專題記者張博媛、王保伶、周元曦、林以晴報導】經常看演唱會的 Jennie(化名),在2024年參與了偶像美國巡迴演唱會所有場次中的三分之二以上,也看了很多拼盤演唱會,總花費加起來將近新台幣100萬元。他會為了坐到較好的位置拉高預算,也會為了提高拍攝偶像的照片品質而升級攝影器材。 喜歡參與簽售會的Aerin(化名)在近期的回歸上花了近新台幣200萬元,其中與偶像的單獨合照花到13萬元,兩次回歸花了近400萬元。比起購買周邊商品,他更喜歡和偶像一對一互動,目前參加簽售會的次數已經多到跟偶像如朋友般自然。 粉絲邱比(化名)在追星時期最大宗的支出是買偶像小卡,每天下課後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臉書,反覆查詢小卡價格、刷新貼文、跟單、找代購,少則一、兩個小時,多的時候甚至會花上三個小時,希望自己能「集齊全套」或是搶到一張要價新台幣上千元的稀有卡。 上述這些龐大開銷,都來自年僅二十出頭歲的年輕人。為了更接近偶像或表達對偶像的支持,許多粉絲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隨著韓國流行音樂(K-POP)的成功,各大娛樂公司也順勢推出許多服務和產品,試圖吸引粉絲持續投入,儘管滿足粉絲的情感需求,卻也在無形中「綁架」了他們。 「從首爾回美國待不到兩天又飛首爾,連續兩次。一年飛了七十多個航班,雖然很累,但見到我喜歡的偶像就感到很幸福,他知道我為了追他很累,所以(偶像)也會加倍關心我。」粉絲Abby(化名)幸福地說道。像Abby這樣願意投入大量金錢追星的粉絲並不少見,在本次的訪問中,粉絲的追星花費從新台幣一、兩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為了能與偶像近距離接觸甚至互動,他們甘願付出龐大金額。對粉絲而言,投入的從來不只是金錢,更是情感的投注與對偶像回應的渴望。對此,諮商心理師李家雯表示,人們會想找尋歸屬感與自我價值,「投入一些金錢在周邊商品,就好像跟偶像可以同在,或者是有連結感。」他說道。 另一位粉絲 Sun (化名)也詳細地向我們介紹自己與偶像認識的過程,「剛開始他還是一名需要粉絲的練習生,而我給了他所需要的支持、他給予我對生活的滿滿動力。」他說道。對於 Sun 來說,花錢與偶像見面是各取所需的公平交易,正因為他曾被偶像閃閃發光的模樣所照耀,所以認為花一點錢在偶像身上也無傷大雅,「透過他的眼裡,我看見了豐富多采的世界,看見他次次逆境中開出燦爛的花,如果他幸福的話我會比他先流淚,這樣愛一個人的情緒我想只有追星可以帶給我。」他感性地說道。 「在消費的過程當中,粉絲們能夠得到一種正向的情緒補償,或者是正向的情感連結。」李家雯補充,粉絲之所以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背後原因雖多,但核心不外乎是將自身的情感與感受投射在偶像身上,進而驅使持續性行動——越追越多,最終演變為一種循環。 當代偶像產業的商業模式不再單純依賴音樂作品本身,而是結合許多精密設計的消費機制,將粉絲的愛「商品化」。從專輯附贈的隨機款式小卡、特典與簽售抽選,到私訊應用程式「泡泡」等,皆為娛樂公司經過層層設計創造出的情感交換關係——購買越多,參與越深,與偶像間的關係就更加緊密。這些機制為偶像產業製造稀缺性與不確定性。然而,只要有足夠的金錢就能突破門檻,這樣的稀缺性對多數人而言是限制,卻同時為少數人打開以金錢換取「被看見」機會的捷徑。粉絲購買的不僅是作品本身,更是展現投入程度的象徵性資本。 代購Kpop.fashion.tw說明,過去粉絲會購買偶像推出的一般專輯,有些人甚至會一次性蒐集官方發行的所有版本。然而如今,除了專輯內固定附贈的小卡外,還出現來自不同通路的特典小卡,導致大量購買特典專輯的風潮日益明顯。「因為小卡是官方隨機給,他(粉絲)可能會為了拿到比較想要的款式,一次買個十本、二十本,甚至有可能買到一百本,就是為了那張特典小卡。」Kpop.fashion.tw補充道。此外,Kpop.fashion.tw也提及,有些粉絲願意花費新台幣四、五萬元購買簽售專輯,為的是增加中籤機率,以獲得跟偶像面對面交談的機會。 「因為愛是很虛無的,要怎麼展現你真的很愛他呢?一部分是透過掌握具體的物質,就是你可以展現給別人看的東西。」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王淑美說道。除了購買商品支持偶像外,另一項要價不菲的追星途徑為「追線下」——即粉絲親自參與線下活動。王淑美表示,歌曲、影像皆可以複製,但實體演出卻無法複製,粉絲能實際見到偶像的時間極其有限,娛樂公司正是利用這點,透過見面會、演唱會,製造出獨一無二的時刻,吸引粉絲投入大筆金額,只為爭取來自偶像的稀缺注意。 正在研究粉絲與偶像親密關係的政大傳播碩士學位學程三年級學生王孟肜解釋,現今的消費模式反映出一種娛樂公司將偶像作為情感商品,並大量被販賣的現象。粉絲透過消費獲得「類戀愛」的情感體驗,讓投入金錢成為他們換取情感的一種方式,「粉絲經常會說:『我之所以花錢,都是因為我愛你們啊。』」王孟肜笑著說道。 「娛樂公司在宣傳偶像時,也會為粉絲跟偶像的連結下定義,如果你(粉絲)愛我(偶像),你就要做什麼事情,會變成這個粉絲社群的潛規則。」王淑美也指出,由於粉絲都聚集在一起,社群凝視的力量強大,迫使粉絲在不知不覺中去滿足娛樂公司的消費要求。政大新聞系副教授柯裕棻補充,社群媒體也容易讓粉絲之間的比較與炫耀被放大,「比如一場演唱會的參與者大概幾萬人,可是一旦放到網路上不斷傳播,馬上就被全世界的粉絲看到了,最後就會變成一個很大的(事件)。」正因如此,在這樣的情感消費模式下,粉絲們有時也會感到負擔與壓力。 在商業化的偶像產業中,粉絲因深厚情感而投入大量金錢與心力,以換取與偶像更深的連結。想到可能連續三個月見不到偶像,Jennie感到近乎窒息。為了緩解與偶像分離引發的不安,他毅然決定前往美國,跟著偶像一起巡演。這樣的舉動在外人眼中或許瘋狂,但對Jennie來說,這段旅程成為他人生中難得又珍貴的回憶,「我從不後悔做出這樣的選擇。」他坦言。 對於Sun而言,追隨尚未正式出道的練習生,也是一場漫長等待。他為了幫助偶像提升銷量,經常會大量購買各種周邊商品。「每次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購買,但從下單到真正拿到商品,需要經歷近四個月的等待,而真正感到開心的,只有拆開包裹的那一刻。」他也在採訪中坦承,大量的周邊堆積在家,不僅佔據空間,更時常讓他感到苦惱。 Abby也表示自己有時會因為飯圈文化而有壓力,「因為想成為最愛他的人,所以一直不停的去(參與)活動。」他補充,自己在社群上經營粉絲帳號,記錄參加過的活動點滴,不料卻因此引來網友造謠他「為了追星不念書」,甚至遭受無理謾罵,使他感到困擾和委屈。粉絲ww(化名)則坦言,偶爾會羨慕分享很多稀有收藏或中籤高額簽售的粉絲,「但我通常會轉念思考自己有沒有其他參與或支持的方式,而不是讓自己陷入比較的情緒中。」他說道。 「粉絲們會用這種消費的方式來證明自己情感的本真性,就是用買很多,或者是對他的事情瞭若指掌,來證明我對他的愛是真的。」柯裕棻解釋道。他提及不管是情感勒索,或是某一種競爭比較,都是在區隔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李家雯則說明,人類習慣用量化來看待自己的價值,而花錢是最容易量化的方式。他認為,每個人的資產和消費觀皆不同,花費金額多寡不能完全代表愛的程度,因此用量化來比較「愛」是沒有意義的。 談到粉絲即使面對壓力仍甘願為偶像付出的心態,王孟肜認為,娛樂公司大多以異性戀視角進行企劃和設定,因此常出現將偶像想像為男友的「女友粉」,或視偶像為兒子的「媽粉」,「粉絲會被困在這種關係裡面,會一直認為自己是像女友、像媽媽的關心,所以就要更加付出或是犧牲。」他說道。 各娛樂公司為了盈利不斷包裝藝人、推出多樣周邊商品與服務,粉絲則為了量化自己對偶像的愛、拉近與偶像之間的距離等原因而願意消費。當花錢支持成為習慣,也讓這種以消費為驅動的追星文化,難以被撼動或中止。邱比以粉絲的角度期望道:「希望整個的產業能夠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娛樂公司不要再單純把偶像商品化,而是願意傾聽粉絲的聲音。」ww也補充,希望產業整體的節奏可以慢一點,不用總是趕著參與每一件事,或害怕錯過什麼。 現今也有越來越多粉絲呼籲大眾健康、理性的追星,李家雯表示,健康的追星應該要在過程當中感覺到被滋養、有量能,且不取代真實的生活,追星可以帶來快樂,但它不該成為唯一的快樂來源。Sun便是這樣的例子,他認為自己是理性的追星,「我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只是我的人生目標鑲嵌著有關他的一切,以前考大學的時候因為偶像很優秀所以一直把他當目標前進,得到了滿滿的動力也沒有荒廢人生,最後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同樣身為粉絲的李家雯也分享幾個健康追星的方法,首先要保持自主意志——購買周邊、參加活動應該出於真心喜歡,而不是因為大家都在做。另外,除了演唱會、看相關影片等較單一的追星活動,李家雯也建議粉絲可以拓展追星行為,「比如偶像喜歡爬山,我也跟著去爬山,這過程當中好像在跟他做一樣的事情。」 最後李家雯提醒,追星可能不是一時,而是追一輩子的長久連結,因此更需要練習適時地「登出」。當偶像暫時沒有消息的時候,或許他正在為工作而努力,粉絲也該把握這段時間,專注在自己的生活與成長。行動上的抽離,不代表心理不愛了。唯有在愛與自我之間找到平衡,才能讓追星成為一種持續而健康的陪伴。
濟大超市迫食堂泡麵漲價  學生盼改善校園消費環境
國際
第1804期
濟大超市迫食堂泡麵漲價  學生盼改善校園消費環境
2024-12-20
【記者吳恒儀報導】山東濟南大學(以下簡稱濟大)校內第六食堂內一攤位販售的泡麵僅售3.5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6元),代煮泡麵僅收0.5元(約新台幣2元),攤商價格實惠又親切的服務成為學生口中的「泡麵大叔」,並深受學生喜愛。然而,近期第六食堂旁的濟大超市也推出泡麵業務,售價卻高出泡麵大叔攤位的一倍以上。據《極目新聞》的報導,濟大超市老闆聯合校方要求泡麵大叔漲價,與濟大超市的售價保持一致。然而,大叔拒絕妥協,因此被迫退出食堂。8日,大叔的攤位正式結束營業,此事引發學生對超市壟斷物價的強烈不滿。濟大超市老闆對此並沒有正面回應,反而是在顧客群組轉移話題,表示自己的兒子是「清華研究生」所以「清者自清」。避重就輕的態度讓學生難以接受,此事也引發校內外熱議。 濟大超市的煮泡麵價格遠高於泡麵大叔的攤位,「濟大超市單煮泡麵44台幣,加菜9台幣,泡麵大叔檔口選擇某種類再加蛋,也只要22台幣,(這樣的價差)是誰都要生氣的。」濟大舜耕校區學生奶龍(化名)不滿地說道。他說明,泡麵大叔撤出食堂當天,不少同學自發排隊,將泡麵大叔攤位上的存貨一掃而空,並以「不購買商品」的方式抵制濟大超市。「我是絕對不會在裡面買任何東西的,我寧可美團(中國外送平台)送到學校,和室友拼團(合購)在網上買文具。」濟大舜耕校區學生小魚(化名)說道。 泡麵大叔被迫撤離後,濟大超市的價格問題也成為學生討論的焦點,學生認為濟大超市漲價不停且標價不清。「比起食物,日用品更貴。比外面要貴10%到20%。」濟大學生小王(化名)說道。他指出,超市定價皆由老闆自己決定,結帳價格也與定價不一致,且從不提供發票。即使曾經歷學生申訴,但濟大超市老闆仍未改善高定價的問題。 面對輿論壓力,濟大校方於網路申訴平台「接訴即辦」(註)上表示,濟大後勤處未來會與濟南市市中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一同改善超市的問題,包含下架全部的熱食、嚴格監管商品明碼與標價等。不過,校方還未實現整改承諾,便直接關閉濟大超市,造成學生減少購買日常用品與食物的通路,帶給學生生活上的困擾。對於泡麵大叔的撤離,校方僅於聲明中提到是「個人原因」,但學生仍質疑校方說辭,認為校方未能妥善維持商戶之間的平等競爭。 註:濟南大學微信小程序上的「接訴即辦」為處理學生投訴問題的平台。 濟大超市哄抬物價導致雙輸局面,更對學生的生活環境造成衝擊。學生希望校方能夠引入價格合理、服務公正的商家,減少超市獨大、價格壟斷的情形再度發生。濟大學生ra表示,學生不只期盼著泡麵大叔回來第六食堂,亦認為濟大超市應徹底改善經營方式,以公正、合理、穩定的價格和服務面對學生和其餘校內攤商,共同打造一個友善的消費環境。
廢紙板諧擬成精品 宋權祐反思消費文化
藝文
第1796期
廢紙板諧擬成精品 宋權祐反思消費文化
2024-10-18
【記者邱雅郁新竹報導】「《皮骨相》是我身為消費者對於商品的思考。」來自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的宋權祐,即日起於新竹金變堂藝術空間舉辦個展《皮骨相》。透過諧擬、仿製奢侈品,宋權祐在廢棄紙板上繪畫,盼藉此觸發觀者對於消費社會的反思。 展名《皮骨相》源自於面相學的用語,「皮」代表著事物的表象,「骨」象徵事物的意義。宋權祐利用壓克力顏料在廢棄紙板上繪畫,透過打磨、補丁等技法,畫出物品的「皮」。以〈仿製精品習作(Chanel-2.55)〉為例,宋權祐在紙板上仿畫名牌包的外型,遠看栩栩如生,近看卻能發現他刻意滴落顏料的痕跡,以及破損後露出的紙板表面。透過遠近的視覺效果,讓觀眾感受到「皮」與「骨」的對比。 至於系列作品《CMYK》,源自於他發現印刷四分色模式是固定顏色,但每間公司出廠的色調卻不相同。為此,宋權祐特地使用昂貴的高登(GOLDEN)壓克力顏料,以強烈的筆觸在畫布繪上印刷四分色模式(CMYK)所代表的青色、洋紅色、黃色與黑色,並在右下角描畫出褶皺的高登品牌標籤,凸顯顏色成為品牌特徵的現狀。 宋權祐認為藝術品為最昂貴的奢侈品,藝術拍賣市場也強化藝術家在藝術界的地位。他以著名藝術家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單色抽象繪畫作品為主題,在廢紙板上拼貼精品紙袋,並以此為畫布臨摹羅斯科的作品。遠看〈Untitled(Hermès-Black and Orange on Red)〉,就像單純對於羅斯科作品的模仿,近看卻可以發現許多拼貼的奢侈品標誌。 宋權祐表示他與觀者皆生活在消費社會,透過他的作品去剖析消費與製造的關係,「希望這檔展覽呈現一道『觀看的縫隙』給觀者。」金變堂藝術空間負責人徐陞民說:「他的作品不再以一般的視覺表現來呈現想法,而是囊括許多觀念在其中。」觀眾溫崎君也認同:「藝術家透過諧擬,讓觀眾得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社會現象。」
【社論】當台灣網拍商品充斥淘寶貨,品牌該如何取得消費者信任?
生活
第1776期
【社論】當台灣網拍商品充斥淘寶貨,品牌該如何取得消費者信任?
2022-12-23
近幾年,淘寶貨大量入侵台灣網拍品牌,從小商店到知名品牌,許多賣家從淘寶進貨,將商品包裝為自身品牌的選品,以買低賣高的方式,販售給台灣消費者賺取價差。網路論壇中頻頻出現「知名品牌賣淘寶貨」、「在淘寶找到X鞋店的同廠貨」、「台灣網拍都淘寶貨」等熱門貼文標題,留言區充斥著民眾抱怨,顯現多數台灣消費者都不滿賣家販售淘寶貨,卻對現狀無能為力。事實上,淘寶貨不僅常出現在網路購物中,走進台灣女裝品牌實體店中,也能發現外型和淘寶貨極為相似的商品。有網友購買知名女鞋品牌靴子,卻在淘寶上看到同款貨,實際購買兩邊商品比較後,發現兩者品質不相上下,幾乎是同一批商品。此貼文引來網友紛紛推文支持,稱發文者為「良心錢包守護神」。可見當品牌引入淘寶貨,並被消費者識破時,將使消費者對品牌失去信任。當台灣網拍習於販售淘寶貨,品牌該如何重建消費者信任?台灣消費者過往對中國販售的商品帶有疑慮,擔心品質參差不齊,隨著越來越多台灣網紅推薦淘寶店家,以及小紅書的興起,民眾漸漸接受淘寶貨。此外,由於淘寶用戶評論度十分踴躍,默默形成商品品質評鑑機制,消費者僅須參考足夠評論,就不太容易「踩雷」,顯示中國的網拍品質已有提升。因此,台灣品牌唯有重視商品品質,並加強保證商品的原創性,給予消費者更多信任,否則消費者必然轉向尋求更物美價廉的商品。從淘寶進貨雖能短期獲利,長期卻會對品牌造成永久性傷害。當一家品牌被定調為販售淘寶貨的店家,消費者往往只會將品牌視為穿搭網,找尋合適的服裝後,轉向淘寶購買同款商品,拒絕在品牌商消費。台灣網拍品牌須重視這項問題,區隔自家商品與淘寶貨,加強品管與價格調控,才能穩定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
【社論】療癒還是自私?動物餐廳商機背後的剝削關係
生活
第1733期
【社論】療癒還是自私?動物餐廳商機背後的剝削關係
2020-10-22
桃園市青埔的水族館Xpark於8月中開幕,遊客絡繹不絕,吸引民眾近距離欣賞海洋生物。近日有網友上傳館內魟魚、水母受傷的照片,指責館方虐待動物,引發網路抵制聲浪。Xpark於15日發出聲明,表示並未虐待動物,生物偶有受傷、適應不良,館方均以最高規格照料。民眾可透過網路串聯,持續監督單一場所養育是否恰當,但人類消費動物的日常卻難以改變。「好可愛、好療癒喔!」常是人們看到動物時的第一聲驚呼。各種動物滑稽可愛的影片,在網路上往往瘋傳,吸引大眾點閱、分享。「可愛」、「萌」成為動物的價值,民眾希望藉由動物可愛「被療癒」,因此可近距接觸海洋生物的水族館人潮眾多,標榜和店內動物一同用餐的咖啡廳、餐廳也日益普遍。寵物咖啡廳中除了常見的貓狗,近年更有店家飼養羊駝、浣熊、刺蝟等動物,以少見的寵物作為賣點。6月,台北一家寵物咖啡廳遭爆料,流出店主虐待店內浣熊的影片、對話截圖,將咖啡廳打烊後,浣熊的真實生活攤在大眾眼前。經過台北市動物保護處介入,四隻浣熊轉移至台北市立動物園,給予浣熊適於生存的環境。寵物咖啡廳提供親近動物的環境,民眾在一兩個小時中享受動物的可愛,然後結帳、回家。這種模式下,消費者不會看到動物的生活全貌,不必思考牠們平時如何生活,不必為牠們的生老病死負責。結束本次光顧,對於店內寵物,只需留下手機相簿中的幾張照片和美好回憶足矣。《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作者黃宗潔指出,在這樣的互動模式中,民眾並非參與動物的生活,「咖啡館裡的動物,其實是被『淨化』過的存在,某程度上是一種想像的產物。」想要親近可愛的動物是人之常情,但是若僅將動物視為心靈慰藉的工具,則應再思。前往動物咖啡廳之際,我們應檢視自己的心態,是希望能了解和我們截然不同的另個生命主體,或僅為滿足自己想「被療癒」的心情?改變心態、減少消費,或許能使此風氣不再盛行,不助長動物咖啡廳氾濫。若要前往消費,則應隨時檢視店家是否給予動物妥善照料,有意識地選擇友善動物生長的場所,以市場機制為牠們把關。將生物從自然棲地抓到人造場域展演、供人娛樂,不論是寵物咖啡廳或是動物園,根源恐怕都難逃消費動物。且人為飼養再周全,對於生物而言都不比原生自然環境。但動物園、動物咖啡廳已存現況下,應追求的不是將所有動物野放,回到他們可能不再能生存的「家鄉」。而是以動物為出發點給予適性照料,並不再增加飼養。最重要的是重新省思我們對待動物的態度,改變「想要親近生命,卻不願正視每種生物都有獨特的、與生俱來的天性」。若心態不改,那麼就算擁有再多動物溝通的技術,也是枉然。
機械手臂喻消費文化 投影展示無限慾望
藝文
第1710期
機械手臂喻消費文化 投影展示無限慾望
2019-10-23
【記者林琬蓉桃園報導】邁入第三屆的桃園科技藝術節,其中一件作品〈U+617E.∞〉,由就讀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新媒體藝術碩士班的江俊毅、就讀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碩士班的黃國斌與新媒體藝術家詹嘉華共同合作,於桃園展演中心一樓展出。「U+617E.∞」意思是慾望無限(註1),旨在探討人類慾望和過度消費等議題。江俊毅說明,機械手臂曾經出現在系上的畢業製作,讓他進一步思考機械手臂作為藝術表演的可能性。作品使用三台機械手臂作為表演者,將影像投影在空間的各個角落,並加入聲音與燈光效果,將科技與藝術結合,讓觀眾置身介於虛擬與實境的空間中。三位作者期待透過表演,使觀眾能省思現代商業機制和不必要消費所衍生的資源浪費問題。註1:U+617E為「慾」字的國際碼(Unicode),符號∞代表無限大。 三台機械手臂置於PC角浪板之後,中間的機械手臂掛著箱子,比喻購物所收到的包裹;左右兩台機械手臂裝設投影機,配合機械手臂運作,可在不同角度投射影像。 圖/林琬蓉攝作品腳本由三人共同討論、設計,由江俊毅負責硬體、黃國斌負責軟體、詹嘉華負責影像,表演整合三人各自專長呈現。三台機械手臂置放在投影用的PC角浪板(註2)後面,位於中間的機械手臂吊掛箱子,代表消費者透過網路購物所收到的包裹,左右兩台的機械手臂則裝設投影機,以機械手臂控制投影機的投射角度。黃國斌表示,他花許多心力在程式設計上,如何以電腦連動三台機械手臂讓他費不少心思。註2:PC角浪板具有高透光度、容易反射光線的特性,因此作者以此材料作為投影使用。 作品結合科技與藝術,整合三位藝術家各自的專長,創造令人目眩神迷的奇幻世界。 圖/林琬蓉攝投放的影像中出現許多品牌標誌,表達現代人崇尚名牌的現象。接著,畫面有大量運動鞋、化妝品等貨品堆積成山,暗示人沈迷於物質生活,無法克制消費慾望。結尾選用太宰治「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等文學作品的句子,說明人活著似乎就得與痛苦共生共存,而購物行為或多或少能減少痛苦,帶給人類幸福感。三位作者皆有感於當代社會消費主義竄行的現象,人類追求物質生活的慾望難以滿足,過度消費造成大量生產、浪費,三人希望能透過作品探討購物行為帶來的正面與負面影響。詹嘉華笑說:「我自己也常會不小心買太多,可能一大部分都是不需要的東西。」 觀眾沉浸於藝術家所創造的藝術世界中,彷彿置身於虛擬與實境之間。 圖/林琬蓉攝參觀民眾、就讀實踐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企業英語學士學位學程的陳子琪提到,從沒想到機械手臂也能如此運用,聲光效果引人入勝,讓人想繼續看下去。觀眾陳志霖則認為,看到熟悉的品牌標識、商品生產與運送流程出現在畫面,不難聯想到資本主義與工業化生產的情況,以及大量製造、過度消費的議題。
環保反思快時尚 提倡永續時尚新思維
生活
影音
第1694期
環保反思快時尚 提倡永續時尚新思維
2018-12-27
【記者許容瑄、林奕辰、黃俐榛綜合採訪報導】商圈充滿著打折的標誌,逛街人潮不斷,人手一個購物袋。許多人在選購衣服時,都會優先選擇款式流行、價格便宜的快時尚但快時尚的興起其實也伴隨著不少問題。近期,YouTuber末羊子發佈的相關影片更引起眾多討論。快時尚服飾店員工蔡翔雁提到,原本對快時尚抱持正面想法,但他感慨表示,「後來就覺得量多到有點可怕。」蔡翔雁說明,在他工作的服飾店每週會上架兩次新款,如今正值折扣季,他們會將全部舊款折價售完為止。根據舊衣回收業者、中華民國傷殘宏恩協會理事長湯劍雄推估的資料統計,台灣一年製造7萬2000公噸的舊衣垃圾,若以一公斤3.2件衣服換算,相等於有2億3040萬件衣服,這也代表平均每分鐘,就有438件衣服被丟棄。品牌「Luminous Haute Couture高級訂製」設計總監林虹華表示,以上游端來看,快時尚造成過多衣服廢棄,引發的的環保問題包括水資源的浪費、甚至整個地球環境資源的浪費。面對快時尚的種種爭議,提倡環境友善的永續時尚順勢誕生。相較於快時尚,永續時尚更注重環境的保護,從生產端落實永續發展,使用原料多以不受土壤污染的棉花為主,在製造的過程中運用科技減少用水量,並在運輸過程盡量減少碳排放。為推廣永續時尚的概念,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院的「王國媚新浪潮運動」團隊,致力於用活動向大眾介紹綠色生活新型態。王國媚新浪潮運動行銷總監李玉燕則表示,希望透過講座、活動、微電影向大眾宣導,「讓環境永續的概念從穿衣服開始。」對此,品牌「.67ARROW 」商品開發蘇敏儀認為,永續時尚需要仰賴消費者對商品的接受度以協助活化產業。她補充,若產業環境可因此而提升,「那我們只要把產業鏈愈弄愈健康,其實這是指日可待的。」趁著快時尚轉型的熱潮,若想持續發展永續時尚,除了需要生產端的努力,消費者的接受度與購物習慣更是一大關鍵。消費者願意改變生活習慣,在購物時選擇真正需要的商品,並且妥善地將舊衣回收利用,永續時尚才有機會在市場上站穩腳步。https://youtu.be/MmPfMlzg9xk
環保產品真環保?消費者生活習慣才是關鍵
生活
專題
第1673期
環保產品真環保?消費者生活習慣才是關鍵
2018-03-28
【專題記者王若穎、徐湘芸、羅文妤綜合報導】今年年初政府限用塑膠袋新制上路,更計劃於明年限用塑膠吸管。限塑政策頻頻,加上民眾環保意識逐年高漲,各式環保餐具、環保吸管在市場如雨後春筍冒出。但有民眾質疑製造環保產品過程反耗費更多資源。「使用環保產品」等於「環保」嗎?該如何重新思考「做環保」的隱藏成本,找出更適合自己的環保生活?&nbsp;<b>你是否購買多餘的環保產品?  保險業務經理陳建文八點半準時上班,有時一天工作八小時,約四分之三的時間會在外面跑業務,忙碌生活使他三餐依賴外食。但即便在外用餐,陳建文通常會自備環保筷,「一開始真的是環保,後來用久了也覺得免洗竹筷真的太噁了。」他表示,環保筷是從大學開始養成的習慣,已經11年了。  陳建文也購買過三副玻璃環保吸管組合,一副包含粗細吸管各一、一根刷子與一個收納的麻布袋。陳建文不喝有珍珠的飲料,所以只用細吸管。但三根細吸管卻只用一次,不是弄丟,就是朋友好心收拾時當作垃圾丟棄。 使用環保產品真的環保嗎?從陳建文的例子來看,環保筷的使用行為相對環保,但「買環保吸管」這件事,卻意外產生不必要的浪費:三根粗吸管、三根刷子及三個麻布袋。 &nbsp; 根據綠色和平與臺灣清淨海洋行動聯盟(TOCA)發表的海洋廢棄物統計數據顯示 ,吸管是臺灣海洋廢棄物種類中的前十名,而TOCA在民國104年光是兩個月的淨灘活動就撿到近1萬2000支吸管,相當於5座101大樓高度。 環保署民國106年推出「一次性塑膠的減用時程表」。限塑在即,購買各式環保產品的風潮也愈盛行,但環保產品的能源消耗是否為多餘的負擔,引發熱議。 如今市面上流通著不同材質的環保吸管,不過部分民眾反彈,認為製造出多餘的吸管,將消耗更多能源,反而成了一種浪費。導致環保吸管不環保的主因,不是因產品本身,而是周邊「不需要的」附加產品,以及使用者的使用方式。「多餘、過度的購買行為」或許才是造成環保產品不環保的主因。 「其實說真的環保吸管真的環保嗎?也不一定吧。」任職於飲料店的高志勳認為,如果不常用,那再環保的吸管也只是浪費,反而要多消耗資源去製作另一項產品。他表示,店內有些客人會不使用吸管,直接喝。 「當初是看了很多相關的網路文章,才買了環保吸管。」陳建文說在沒有環保吸管前,即使想喝杯飲料,通常也不拿吸管、直接就口,或是選擇寶特瓶裝的飲品。&nbsp;<b>環保產品未被計算的隱藏成本 市面上流通著不同材質的環保吸管,然而,此舉也引起部分民眾反彈,有人認為製造這些多餘的吸管,額外消耗更多能源,反而成了一種浪費。環保產品不是導致浪費的主因,「多餘、過度」的購買行為,才是造成環境負擔的關鍵。當購買行為生效,單純計算產品材質、製程,已不足以討論環保;提高循環使用率、減少一次性消耗,才是討論環保產品造成的外部性時,更需要被重視的隱藏成本。 環保吸管品牌〈QC館〉為讓每個消費者擇其所需,研發、販售多種材質和款式的環保吸管。 圖/羅文妤攝&nbsp; 首當其衝的隱藏成本,是單一產品的耐用程度。不耐用的產品,會重複耗損製造的能源、資源,在商業考量的生產線上,數字規模更是相當可觀;不耐用的環保產品,有時甚至比一次性用品浪費更多資源,加倍消耗更多環境成本,造成更沈重的負擔。 但對部分商人而言,在商業考量下必須維持商品一定的使用年限,使商品的耐用度越差越好。原因始於商人多以利潤為優先考量,而提高獲利除了降低製造成本外,產品耐用度差,更可使消費者提高購買頻率,增加收入。因此,材質再環保的商品,在耐用度有限的情況下仍是一種浪費,選購環保產品時,不能單看製造面是否環保,更必須審視其耐用度,才能真正減少它變成垃圾的機會。 除耐用度外,「原料再回收率」也是討論「環保產品造成的環境成本」時亟需重視的。環保吸管品牌〈QC館〉創辦人朱學傑解釋道:「金屬是一定可以被重複利用的材料,一般垃圾處理時,會以重量區分,重量較重的金屬會被回收。」他表示,這些金屬回收後會變回原料,能夠製成常見的欄杆或其他工業品。金屬材質相較於塑膠,前者可被回收再利用的機率更高。     面對質疑聲浪,朱學傑回覆:「不用吸管當然更好呀!」做環保是相對的,不使用吸管固然比使用環保吸管更環保,但在消費者的需要不會消失的情境下,使用耐用的環保吸管又比大量使用、丟棄一次性吸管來得環保。因此絕對不是一昧選購貼有「環保」標籤的產品,而是依自己所需選購適當的商品進行使用,才能達到環保產品的價值。    我們實際詢問四家使用環保吸管的咖啡廳後,發現店家原先使用塑膠吸管的垃圾量十分可觀,為了環保並減少垃圾量,才換成環保吸管。更換後多數顧客都給出正面的回應,且以店家長期使用的成本來計算,環保吸管比一次性拋棄的塑膠吸管更加便宜。&nbsp;<b><b>環保如浮雲 生活習慣影響大 「雖然知道要環保,但就是沒有那個習慣。」保險業務專員呂易嫺說,生活周遭很容易接收到「要環保」的訊息,例如媒體廣泛報導從海龜鼻孔拔出塑膠吸管的新聞、政府今年推的限塑政策,甚至身邊朋友也出現團購環保袋、環保餐具的行為。 不過呂易嫺表示,對業務員而言,整天要在外奔波,通常不會隨身攜帶環保餐具,也不方便清洗餐具。「當你看到身邊的人還是在用免洗筷,就會覺得用也沒什麼差。」她表示,工作環境成為她做環保很大的阻力。 「這件事離我太遠了,就是缺乏一個迫切的動機去做環保。」呂易嫺認為,政府剛推行資源回收時,社會大眾一開始也不習慣分類,直到近幾年才慢慢改善,「這些習慣要靠時間慢慢養成。」 在木柵市場擺攤10年的李華偉表示,近幾年大家較注意環保,會盡量節省塑膠袋使用。他認為相較自備環保袋的不便利,習慣才是讓限塑困難重重的主因。「會自備塑膠袋或環保袋的,通常都是年輕人。」他指出,老一輩還是會習慣使用塑膠袋,「甚至有時會再多拿幾個回家。」 傳統市場塑膠袋使用量大,顧客通常手提著層層的塑膠袋,購買各式蔬果肉類。 圖/徐湘芸攝&nbsp; 社會上呼籲環保的聲音從沒少過,然而實際行動的人佔整體社會的比例少之又少。畢竟面對遙遙無期的預測,我們總無法感受它的切膚之痛。但若換角度思考,從不違背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讓環保成為一種附加價值,或許能找到新的解方。&nbsp;<b>個人利益當前 環保成附加價值天橋下一角 自備餐盒的清潔隊員 建國高架橋下,晚班的清潔隊員曹先生(化名)一來便先戴上手套,與同仁合力把分類好的瓶瓶罐罐、大型紙箱搬上可承載17頓重的巡收車。負責駕駛的同事帶著剛煮開的泡麵,腳踩車子一蹬,鑽入駕駛座,稀哩呼嚕吞下麵後,準備把垃圾載往木柵焚化爐。 大部分的清潔隊員整理完剩下的垃圾,就約去附近的自助餐吃飯。相反地,曹先生拿出沈甸甸的保鮮盒、鐵湯匙,吃起在家做好的咖哩飯。「要愛護地球!」 曹先生半開玩笑地說自備便當的原因,不過主要考量是自己做的食物比較新鮮、乾淨。 對曹先生來說,清潔工的生活再累再忙,也不能忽視飲食上的健康。倘若時間不允許,才會掏錢購買外食。&nbsp;小資省錢 警察隊員的必備品 「我們出外勤時會有便當,但通常不會有餐具。」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婦幼警察隊員陳惠慈表示,去年台北市政府禁用一次性餐具後,同事在局裡都會準備一副碗筷,外出時也會隨身攜帶環保筷。 此外,由於店家今年起不主動提供塑膠袋,陳惠慈養成帶環保飲料杯提袋的習慣,「雖然袋子只要一塊錢,但累積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她提到,如果政府未來限制塑膠吸管的使用,會考慮購買環保吸管。 環保筷是陳惠慈出勤的必備品,自從北市政府限塑後,她現在出門也會帶環保飲料杯提袋。 圖/羅文妤攝&nbsp;粉塵噪音到垃圾 帶飯的單親爸爸 清晨六點,台北市環保局清潔隊員在站點集合,負責機動組的李超羣開始一天的工作。因為家住深坑,光騎車來一趟就要四十分鐘,所以中午他都自備便當。 李超羣提到,以前他在工地工作不比現在,沒有電鍋,也沒有置物櫃,所以無法帶便當,甚至有時站著吃五分鐘午餐就草草解決。工人吃完後的木盒便當、竹筷湯匙全丟到一個袋子,不會做分類。現在清潔隊的休息站點有電鍋、冰箱、飲水機,也有置物的空間,早上十一點下班後,可以休息到下午一點半,時間變得寬裕許多。 「外面隨便吃都要八、九十塊,太貴了。」對於帶兩個孩子的單親爸爸來說,伙食開銷能省則省,李超羣每天早上四點起床,幫兩個孩子弄早餐、準備便當。他說,其他同事羨慕他可以帶便當,「因為自己弄也比較健康嘛!」 過去基於工地場域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李超羣無法帶飯上工。對他來說,自備便當雖比起外食更經濟實惠、健康,卻仍須考慮工作場所的基本環境條件。 李超羣每天四點起床,幫兩個孩子弄早餐、準備便當。從深坑騎車抵達清潔隊站點後,開始一天的工作。 圖/王若穎攝&nbsp; 綜上可知,大眾使用環保品,有時或許不是出於對環境生態的意識,而是綜合安全、健康、金錢與場域等方面的因素,審慎考量後做出的行為;而這些因素在個人利益與成本的權衡下,剛好符合並促成了環保。&nbsp;<b>適合每個人的環保 才是真環保<b>  如同呂易嫺與李華偉所說可知,人們對環保的認知,有時不足以改變使用習慣。此時透過外加誘因,如多餘的金錢支出、健康考量或場域因素,使民眾以自身利益與需求去衡量併作出時,進而達到它本身的目的:保護環境。 雖非每家飲料店皆有提供自備環保杯折扣,但對已養成習慣的消費者而言,金錢成本已非做環保的主要考量。 圖/羅文妤攝&nbsp; 以部分商店提供自備環保杯的折扣為例,當消費者認為這項誘因大過於攜帶環保杯的外部成本,就會願意自備環保杯去購買飲品,間接地改變了自身的購物習慣。 今年起實施的限塑政策,在手搖飲料店須付費才得以獲得塑膠提袋,讓金錢成本影響、改善消費者直覺性索取塑膠袋的習慣,而是審慎思考自己的需要再下決定。「通常狀況允許的話,大家會直接拿著走。」飲料店店員高志勳也提到,近年索取塑膠袋的顧客已經越來越少,今年又因限塑政策,大家更不會另外花錢去買,少了一半以上塑膠袋用量。 「麻煩」不一定是長期使用一次性產品的藉口,只是習慣的養成仍需其他拉力作為誘因。除改善習慣外,為落實環保而購買環保產品時,消費品更需考慮其耐用度與回收率作為隱藏成本。 每個人的生活價值觀都不同,適合每個人的「環保生活」也非單一面貌。由此可知,環保並不是二分法,不是用與不用環保產品就是對與錯,更需考量在不同情境、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的差異,並發展出因應對策,才能使環保從遙不可及的高空訴求回歸我們的生活周邊。&nbsp;
骨架追蹤測人流 剖析遊客分布
新知
第1669期
骨架追蹤測人流 剖析遊客分布
2017-12-13
【記者謝宜臻綜合報導】人臉辨識與人流分析近年來成為業界多元應用的技術,元智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姚雅馨、林毓宸運用「OpenPose」骨架偵測技術研發人流分析系統,較傳統人物更能精準追蹤。有別於一般人臉追蹤,系統的「遊客熱點分析與視覺化」功能使用人物骨架追蹤技術OpenPose,以人體骨架作為審視基礎,偵測到人物位置與姿勢後,呈現彩色火柴人影像,再運用骨架帶有的肢體動作資訊,來比較骨架相似度,並評估動作連續性。姚雅馨與林毓宸表示,該功能可協助大型展示空間統計每單位時間人數,並透過人數密度及停留時間的數據,分析遊客興趣點。另一功能「年齡分析系統」則可透過「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比較各年齡層瀏覽展區的差異,最終將龐大數據分析成圖表,透過網頁呈現結果。此系統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骨架:用開源工具透視博物館人流」為名,獲「2017開源天下-全國大專校院開源軟體程式創意設計競賽」最佳產學應用價值獎。林毓宸說:「以OpenPose為基礎追蹤人物須改動程式碼,研發過程常怕不小心改到不該動的地方。」他表示當初花很多時間查找資料與測試、調整,才克服各種問題。目前系統實際運用於博物館展區規畫,分析結果可導入遊客體驗區設計及展覽項目陳列順序的調整,希望能節省人力、降低額外設備成本。系統未來可應用於零售業等市場,指導老師元智資工系助理教授葉奕成說:「我們最早想要用於評估攤位租金。」藉由統計路過而未消費的人數,商家可評估營業效益,出租店位的業主也能參考數據適當調整租金。此外,由於能統計消費人數及移動路線,可協助維持購物的流暢度,並提升商品受顧客瀏覽的機會;規劃商品陳設時,也能藉由區分不同消費族群,提升產品銷量。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