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食用人間》演繹人性 將地下室搬上舞台創末日感
藝文
第1787期
《食用人間》演繹人性 將地下室搬上舞台創末日感
2023-11-29
【記者黎昕俞台北報導】舞台上灰色場景隔出三間房,大量通風管遍佈在場上,角色們在密閉昏暗的空間中時而喧嘩、時而談心。202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佰玖級畢業製作《食用人間》,24日至26日在北藝大戲劇舞蹈大樓姚一葦劇場演出,藉由角色之間對「狼」的不同詮釋,帶出人們只專注在自身價值觀,而不願以更自由的心靈去理解他人的現象。陰暗幽閉的舞台空間上,角色們哀愁的圍坐成圈,雙眼無神的吃著由狼提供的食物。《食用人間》描述在末日來臨後,食人的「狼」將倖存人類區隔在島內,並規定他們無法食肉。島上植物也因貧脊的土地難以生長,人們只能依賴島外的狼定時供給食物維生。故事中四位主角被迫居住在一起,在看似和諧的生活中,因家裡遺失的一隻「手指」掀起波瀾,更引發誰是狼的猜疑與爭執。觀眾R小姐(化名)說:「劇中個性不同的角色所展現的衝突和拉扯,讓我反思自身面對人際關係或社會價值差異時,所展現的不同情緒。」 《食用人間》描述在末日後,人類被食人的「狼」拘束在島內無法自由行動。飾演真真的林品含將狼視為神,他相信人類若將己身獻給神,靈魂便能與狼相存。 圖/鄭文凱提供本次演出是《食用人間》首次在台灣以舞台劇形式展演,過往只有以讀劇的方式呈現。就讀北藝大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也是本劇導演的歐陽劭祈補充道:「起初與演員建立相同的世界觀是排練時最大的困難。」談及選擇此劇本改編為舞台劇的原因,飾演女主角真真的林品含表示,選擇劇本時會優先考慮表演性,讓演員能夠盡情發揮,「當初是被劇本簡單且具生活感的台詞吸引,而當各個角色鮮明的立場碰撞時,也可以考驗我們的能力。」 戲中每位角色對待狼的態度皆不同,其中飾演小瀚、就讀北藝大戲劇學系的龔家右,對於姊姊在爸媽被狼帶走後,仍將狼奉為神的信仰很不諒解。 圖/鄭文凱提供為了將原劇本中壓抑的情緒氛圍,以視覺方式呈現給觀眾,團隊特別將背景設定在地下室。「因為照不到陽光容易讓人處於瘋癲或憂鬱的狀態。」歐陽劭祈說明,舞台空間設計是以灰色調為主,而遍佈舞台上的通風管,則是劇中人們唯一可與外界聯通的管道,也是會定時發放物資的輸送帶。畢製生之一、舞台設計陳翊心說明,起初他是以迴轉壽司店為發想,「想表達在密閉空間中,角色一日三餐被這條輸送帶控制的限制性。」 同為北藝大戲劇學系畢製生的蔡宗祐,飾演角色鄧軍,是角色群中唯一見過島外環境的人。 圖/鄭文凱提供《食用人間》也透過配樂,呈現劇中人們困在島內的不安。就讀音樂與影像跨域學士學位學程的音效設計劉辰君,刻意將劇中某些歌曲改編成模糊、有雜音的音質,除了讓音樂更貼近劇中「末世感」定位,也想讓觀眾體會在末日之後,被迫居住在破爛環境的感受,「因為在末日後僅存下來的電器會被腐蝕,所以我認為它播出來的音質也會比較破舊。」他補充道。
紐國大學師遭遣 學生憂學院停辦致無法畢業
國際
第1786期
紐國大學師遭遣 學生憂學院停辦致無法畢業
焦點
2023-11-22
【記者劉芯妤綜合報導】15日,紐西蘭梅西大學(Massey University, MU)多位教師向校方請求,希望在校務會議中討論10月初決定的教師刪減提案,並盼望呈請董事會商討,但被校方忽視。主持該會議的梅西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克萊爾.馬修斯(Claire Matthews)以被辭退教師的隱私考量為由,拒絕教師與董事會討論此提案。據《Stuff》報導,梅西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辛西雅.懷特(Cynthia White)表示,梅西大學是因債務問題而辭退部分工程學院、植物科學院及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的教師。受到提案影響且自願離開教職的梅西大學博士格蘭特.鄧肯(Grant Duncan)解釋,政府因通貨膨脹而減少對學校的補助,導致學校資金問題。鄧肯補充,教師刪減提案影響約40%的教職工作,被裁員的部分教師為自願辭職,其他教師則是被強制資遣。 校方被學生指控教師刪減提案流程制定不透明,許多教師是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被學校開除。 圖/梅西大學學生會阿爾巴尼分會提供「教師被辭退,教學品質一定會下降。」梅西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教授麗莎.愛默生(Lisa Emerson)憤慨指出。鄧肯無奈說明,為了節省開支,學校傾向找薪資較低的約聘教師教課,但約聘教師不一定擁有足夠教學經驗,學生可能無法獲得如過往課程一般較高水準的教學品質。就讀梅西大學建築環境學院的Karna(化名)表示,工程學院因教師刪減提案而停辦,造成許多該學院學生必須轉到其他大學就讀才能完成學業。Karna補充,部分學生因看到自身科系教師被校方輕易辭退,對原就讀學系的未來也就不抱期待,進而選擇轉系至其他專業。梅西大學工程學院學生Owen(化名)坦言,工程學院停辦讓他感到很沮喪,由於被國際認可的工程學院在紐西蘭極少,因此要找到替代的學院來完成學業對學生來說是難題。 梅西大學工程學院學生Owen表示,受到教師刪減提案影響的工程學院中,三、四年級學生可以順利畢業,但一、二年級的學生須前往其他學校就讀以完成學業。 圖/梅西大學學生會阿爾巴尼分會提供「在不確定自己的指導教授是否會被辭退的情況下,讓我壓力極大!」梅西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研究生Saul Wu(化名)焦慮提到,能指導他所研究課題的校內學者特別稀少,倘若原指導教授被裁員,他就得重新尋找研究課題,甚至在沒有指導教授的幫助下繼續完成研究,他對於能否完成學業感到不安。自教師刪減提案公佈以來,梅西大學各分校的師生都舉行了抗議活動,但還是無法阻止校方堅持辭退教師。鄧肯失望地說道:「我認為這些抗議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制止提案執行在未來也是無望的。」他目前只希望被辭退的同事們能盡快找到下一份工作,並且期盼校方能在支薪較少的教職人選中找到適當的老師來任教,減少對學生的影響。 梅西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研究生Saul Wu坦言,校方雖有舉辦教師刪減提案說明會,但舉辦的時間卻在期末考試前,根本無心與師生溝通。 圖/梅西大學學生會阿爾巴尼分會提供
盼體育畢業門檻二擇一 元智學生公投確定通過
校園
第1761期
盼體育畢業門檻二擇一 元智學生公投確定通過
2021-12-22
【記者劉亭妤綜合報導】元智大學學生會發起「體育門檻鬆綁」學生公投,邀請全體學生共同決定是否將體育畢業門檻改為「3000公尺跑走或25公尺游泳二擇一通過」。20日,投票結果確定通過,元智學生會將在校務會議等相關會議中提案,落實「體育畢業門檻二擇一」的公投訴求。 元智大學體育門檻現為「3000公尺跑走」與「25公尺游泳」,元智大學學生會發起「體育門檻鬆綁」學生公投,訴求兩項目擇一通過即可畢業。圖為公投選舉公報。 圖/元智大學學生會提供據元智大學體育室基本核心能力檢測公告,「3000公尺跑走」及「25公尺游泳」兩項體育能力檢定為學生畢業門檻,若學生未通過測驗,則需額外加修心肺適能檢定、游泳能力檢定課程,直到測驗通過或修滿四次課程。對此,元智大學學生會提出「體育門檻鬆綁」學生公投案,以主文「您是否同意,體育畢業門檻應降低為3000公尺跑走或25公尺游泳擇一檢定及格即為通過?」,訴求體育畢業門檻二擇一。元智學生會會長劉曜維說明,每位學生的體能強度不同,也有部分學生畏水或是不曾學過游泳,不應以兩項皆通過的方式,將規範套用於全部學生。元智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學生楊凱筑表示,自己在國高中階段從未學過游泳,即使目前已修習兩次游泳能力檢定課程,仍無法通過「25公尺游泳」測驗,打算藉由修四次課程的方式通過游泳畢業門檻。「體育門檻鬆綁」學生公投案以同意1492票大於不同意568票,且同意票得票率超過全體學生人數15%,確定通過,顯示多數學生對於現行體育畢業門檻確實不滿。「可以不要再跑3000了嗎?」元智電機工程學系丙組學生程雅歆偏向支持公投通過,因為目前每修一門體育課都附帶檢測3000公尺跑走,使他感到厭煩,也無法理解不斷測驗跑走能力的目的究竟為何。元智化學工程與材料科學學系學生陳楷翔也屬公投同意方,雖然他已經通過檢定,但身邊仍有幾位不會游泳的同學還在努力,對他們而言,3000公尺跑走不是問題,25公尺游泳卻是艱鉅挑戰。陳楷翔認為,若體育門檻能降低為二擇一,對旱鴨子同學會較為友善。然而,也有同學持反對意見。「體育畢業門檻能夠體現一個學校對於體育的投入與在意程度。」元智林同學(化名)提到,若學校調降或是廢除體育畢業門檻,會塑造出不重視體育的形象,可能使學校獲配的體育經費減少,體育校隊與社團運作也將岌岌可危。此外,元智陳同學(化名)則擔心,此次體育畢業門檻公投將成為先例,其他畢業門檻的修訂也將會比照辦理,「因為過不了所以去更改體制,我覺得不太妥。」雖然公投案通過,但元智體育室暫時不會調整體育畢業門檻,仍待元智學生會正式提案,經相關會議討論後決議。「不是你不喜歡就把它拿掉,在教育的觀點來看,這是權利跟義務的問題。」元智體育室主任林青輝說明,訂定體育門檻是為彰顯校方對體育的重視,也希望學生正視體育、強健體魄。他進一步指出,其實元智的體育畢業門檻不算嚴苛,是參考教育部體適能測驗PR50成績,將「男生20分鐘、女生25分鐘」制定為「3000公尺跑走」的完成時限,而「25公尺游泳」更僅是教育部最新政策下的國中標準。「3000公尺限時跑走與25公尺游泳綁在畢業證書上的必要性是什麼?」劉曜維強調,元智學生會的訴求並不是過不了檢定就要改,而是認為將其設為畢業門檻不合理。他解釋,元智學生須修畢四門必修體育課程才能畢業,若學生能夠在課程中取得及格成績,就代表體育能力已受認可,但實際上,校方卻還透過額外的跑走與游泳檢定測驗檢核學生的體育能力,邏輯上十分吊詭。「游泳補救課程只教仰漂,只是想讓我考過而已。」楊凱筑更透露,要求學生通過游泳畢業門檻,卻不意味學生真正學會游泳,畢業門檻的意義更令人存疑。全國大學中,不僅元智將體育檢定列為畢業門檻,如國立中山大學就要求學生須通過「蛙式25公尺」測驗。但近幾年,不少大學已漸漸鬆綁相關規定,國立東華大學過去也曾制定「50公尺游泳」與「女生800公尺、男生1600公尺跑步」兩項體育畢業門檻,但民國107年,《國立東華大學體育課程實施辦法》修正後,改成二擇一通過即可。而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會更進一步推動體育課程學分化,使體育課程、體育學習正常化。 全國部分大學與元智大學一樣,設有體育畢業門檻,然而已大學開始鬆綁畢業門檻,更有大學已將體育課程學分化,使體育學習正常化。圖為示意圖。 圖/劉亭妤攝在體育畢業門檻之外,英語檢定、證照、服務學習、通識講座也是目前國內常見的大學畢業門檻。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學生邱詩軒分享,他認識的學長就曾因英檢未過而延畢,而他自己則因不想花時間準備「不需要」的英檢,從日間部轉至不要求英檢的進修推廣部。邱詩軒質疑,其實很多畢業生進入職場工作並不會使用英文,但大學卻仍以英檢作為畢業條件,「畢業要求英檢?連英文就用不到了,我去考英檢做什麼?」劉曜維則表示,元智目前也設有「多益550分」等英檢畢業門檻,元智學生會未來將會爭取廢除,「既然已有校內英語必修課程,何須靠校外廠商再次驗證元智學生具備足夠的英語能力?」元智除了體育、英檢畢業門檻外,還有「經典五十」,要求學生在大學四年內閱讀《易經》、《柏拉圖對話錄》等特定經典書目,並透過自行向教師申請認證、修習特定通識或零學分課程的方式,累積50點經典點數。「我覺得元智的畢業門檻有點太多了!」程雅歆表示,學生為了完成經典五十,必須要挪出大量的時間、專注力,反而壓縮在專業領域學習的機會。陳楷翔補充,為了取得點數,學生只會瘋搶高點數的課程,或僅上網查詢書籍內容繳交心得,並無其他收穫。程雅歆更是直言:「經典五十本來就不應該存在!」對此,劉曜維則期待校方開放更多認證書目,未來元智學生會也將持續蒐集各方意見,檢討並改善現行畢業門檻的問題。延伸閱讀:暨大設通識講座為畢業門檻 中籤率低引爭議政大首解離校手續爭議 畢業條件鬆綁還權於生
暨大設通識講座為畢業門檻 中籤率低引爭議
校園
第1760期
暨大設通識講座為畢業門檻 中籤率低引爭議
2021-12-15
【記者黃弈軒綜合報導】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一名學生於4日在Dcard校版發文表示,為達成畢業門檻,他於大學三年期間報名13場通識講座,但因校方採抽籤制,導致他皆未抽中,令他質疑通識講座設置為畢業門檻的正當性,引發學生議論。據《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全校共同及通識教育課程修課辦法》規定,學生應至少出席六次通識講座才可畢業。暨大每學期約舉辦八場通識講座,每場約提供610位名額供學生報名參與,但根據暨大活動報名及參與記錄查詢系統公開資料顯示,110學年度第一學期每場通識講座大約有1000位以上學生參與抽籤,顯示中籤率不到五成。此外,因講座報名是採亂數抽籤,難保障每位學生的中籤率,使他們能參與的講座數量參差不齊。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許多學生反應,通識講座採用抽籤制導致他們每學期能聽到的通識講座數量不一。 圖/李佳臻提供對於抽籤制度設計,暨大前學生會學權部長賴欣嬬說明,過往通識講座採用現場排隊制,對該時段有安排課程的學生造成不便,後因疫情影響改為線上搶位,但也發生網路塞車、電腦頁面當機等問題,造成學生不滿,因此最後才選擇採取目前的抽籤制。暨大應用化學系學生李佳臻表示,自己大學三年共報名了18場通識講座,但僅抽中3場,身邊卻有同學每場都抽中,令他感到不解,「感覺還是能以人工方式降低這種事情發生。」而大四學生雖有保障名額,但許多人為了盡快達到畢業門檻,紛紛「為報名而報名」,暨大財務金融學系學生A同學(化名)就坦言,自己為了畢業,幾乎每場通識講座都報名,也不會特別注意演講內容。李佳臻進一步補充,此制度反而不利於對該講座內容有興趣的同學參加。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應用化學系李佳臻認為通識講座設置為畢業門檻不妥,「沒興趣的人去通識講座就完全沒有吸收,反而真正有興趣的人沒機會聽到內容。」 圖/李佳臻提供「抽籤制不是為了解決通識講座名額供應的不足,是為了解決報名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賴欣嬬觀察到現行制度的缺漏,並希望校方能增加通識講座場次或是講座名額,解決名額不足的問題。暨大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學生李晴渝亦有同感,「一學期的講座數量實在不太夠,加上會不會抽中都要看運氣,希望可以少聽一點場次。」除暨大外,國立中山大學與亞洲大學同樣將通識講座設置為畢業門檻。中山社會學系學生許亞軒指出,在中山,只要在大一時參加過新生訓練營,便可抵免六次通識講座,因此,即便中山的講座常額滿,但仍不至於對學生造成負擔。亞大學生會會長黃思穎也說明,亞大每學期約有30多場講座,學生可透過網路搶位及現場排隊兩種方式報名,且未必場場額滿,因此學生幾乎都能順利參與。 國立中山大學與亞洲大學同樣有通識講座設置為畢業門檻的制度,但皆無出現名額不足問題。 圖/李佳臻提供但對許多學生而言,通識講座作為畢業門檻的正當性仍有疑慮。暨大中國語文學系學生許月秋認為,若強逼沒興趣的學生參與講座,其實無助於達成均衡學習的立意。畢業於暨大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現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研究所的陳智彬也認為通識講座為個人喜好選擇,「學校應該是要思考如何找到學生有興趣的通識講座,提高參與率,而不是逼迫學生聽講座。」對此,暨大通識教育中心社會組組長張力亞說明,將通識講座設為畢業門檻,是為培養學生具備廣博知識。而針對學生質疑,校方目前正重新審定辦理模式、精進講座品質,盼滿足學生需求。
政大首解離校手續爭議 畢業條件鬆綁還權於生
校園
第1755期
政大首解離校手續爭議 畢業條件鬆綁還權於生
2021-10-28
【記者陳楷霖綜合報導】國立政治大學於18日在教務會議中通過《國立政治大學研究生學位考試要點》第八之一及第九項的修正案,將研究生畢業資格與離校手續正式分離,為研究生畢業權益翻開新頁。教育部於3月19日發函至各大專院校,要求校方不得將離校手續中和畢業事務無關的規範(如:學生和校方間的債權關係)聯結至證書的領取資格。有鑑於此,政大教務處註冊組於18日提出《國立政治大學研究生學位考試要點》條文修正案。修法前,政大研究生須在完成學位考試後一個月內,繳交論文電子檔、紙本論文並完成離校手續,才能獲得畢業資格。修法後,研究生僅須在一個月內繳交論文電子檔即符合畢業資格,不必繳交紙本論文及完成離校手續。 在18日的教務會議中,國立政治大學同時通過了不需以精裝形式繳交論文一案 圖/陳楷霖攝民國109年11月中旬,國立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學生許冠澤因拒按離校手續繳清罰款,以致無法獲得學士學位證書並註冊研究所。法院後雖裁定許冠澤符合註冊資格,東華大學在訴願會前夕也決定給予學位證書,但也讓離校手續和畢業資格之間的瓜葛浮上檯面。除政大外,各校學則均有針對離校手續訂定規範。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位授予暨研究生學位考試辦法》第12條(註一)就規定,研究生若未完成畢業離校手續,將要在下個學期繼續註冊,甚至面臨退學處分。註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位授予暨研究生學位考試辦法》第12條: 各學期論文繳交暨畢業離校期限依學校行事曆規定辦理。逾期未完成依下列規定辦理:﹙一﹚未達修業年限者,應於次學期(暑期)註冊,並於該學期(暑期)規定期限內繳交論文暨完成畢業離校手續,屬該學期(暑期)畢業。﹙二﹚修業年限屆滿仍未於規定期限內繳交論文並完成畢業離校手續者,視為未通過畢業條件,應依規定退學。「跟學術或健全人格無關的離校手續,不能作為畢業條件。」政大社會學系教授黃厚銘表示,離校手續不該和畢業資格相綁,並肯定政大此次作為。目前就讀政大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班的張維倫也指出,按《學位授予法》第七及第九條,研究生只須「修業期滿」、「修畢應修學分」及「完成畢業條件」即可取得學位。他認為,離校手續不僅未被《學位授予法》提及,與學術專業也毫無連結,以此限制畢業資格並不合理。 國立政治大學目前為國內少數針對離校手續議題進行調整的大專院校。 圖/陳楷霖攝臺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班學生吳律德則指出,離校手續是學校為更改畢業生學籍才設立的行政程序,自然會影響畢業權益。但他也認為離校手續中的規範應被謹慎檢視。針對許冠澤一案,吳律德就反對將罰款納入離校手續,「學校應該透過民事或行政訴訟來追討不繳款的學生,而不是讓它成為離校手續以限制學生畢業。」不過,依照政大新規,未能辦理離校手續的研究生雖有畢業資格,卻只能和學校申請「學位證明」而非「學位證書」。對此,政大語言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東海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講座教授何萬順認為,《學位授予法》第14條第一項(註二)以及第17條(註三)即顯示學位及學位證書屬一體兩面,若學生符合畢業資格,就該獲得學位證書。張維倫也提到,有些機構僅認可「學位證書」,學生升學或求職時若僅有「學位證明」,還是得完成離校手續才能順利取得證書。註2: 《學位授予法》第14條第一項:學生修讀本校或他校雙主修,依法修業期滿,修滿應修學分,符合畢業條件,經考核成績合格,並符合本法授予各級學位要件者,由原就讀學校授予學位,並於所頒給之學位證書附記雙主修學校及學系名稱。註3:《學位授予法》第17條:學校授予之學位,有下列情事之一者,應予撤銷,並公告註銷其已頒給之學位證書;有違反其他法令規定者,並依相關法令規定處理。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生張維倫認為,「學位證明」是學校為求行政便利和合乎教育部要求之下磨合出的產物。 圖/陳楷霖攝對此,政大教務處註冊組組長王揚忠回應,目前學校只會軟性提醒學生完成離校手續,未來將持續滾動式修正畢業程序相關規則,讓規範可以呼應教育部的函文要求。
街景物件入畫 《邊界。遊走》刻畢業生迷惘徬徨
藝文
第1754期
街景物件入畫 《邊界。遊走》刻畢業生迷惘徬徨
2021-10-20
【記者許如鎧綜合報導】都市景象在畫布上構築,虛實縱橫的視覺效果散發著強烈的矛盾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生呂宗憲舉辦創作個展《邊界。遊走》,以壓克力顏料、礦物等複合媒材,刻畫畢業生們即將踏入社會的迷惘及不安。展覽於16日起在台北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展出。 展覽《邊界。遊走》中一系列的畫作以城市光景作為框架,在作者賦予的意義下,傳達著自我與社會疏離的迷茫。 圖/許如鎧攝「城市結構與道路符號象徵著外在的影響。」呂宗憲說明,作品以十字路口、城市光景、道路號誌等日常碎片作為創作題材,再利用隨手可得的砂石混和不同材料,搭配陰鬱的色彩,藉此表現他從生活中跳脫並冷眼旁觀的視角。他表示,這些創作發想自騎車通勤的經歷,生活中的街景象徵著外界的框架,而燈號、斑馬線等物件則代表外界的聲音,這些設施為眾人指引前路,卻也約束著他們的行為。觀展民眾胡筠羚慨嘆道:「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創作者的迷茫。」 以城市的景象作為畫面架構,搭配上豐富的綜合媒材應用,將創作者的思緒完整傳達給觀眾。 圖/許如鎧攝《邊界。遊走》系列創作源自呂宗憲對未來的徬徨,他提到,外界眼光期待他能有份穩定的工作,但他卻選擇走坎坷的藝術之路,兩者間的矛盾讓他在現實與自我的邊界游移。呂宗憲說:「希望可以在現實與夢想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是目前給我自己的目標。」觀展民眾楊知芝也共鳴地說:「快畢業了,面臨就業就會有那種現實與理想的拉扯。」呂宗憲過往專注於寫實創作,媒材也只有單一的水彩,他提及,當時他總不停思索「何謂寫實」,後來受到周圍藝術家的薰染,他嘗試加入抽象元素,也嘗試更多性質的媒材,如壓克力顏料,甚至砂石等礦物,並搭配滾筒、刮板等創作工具,藉此呈現更多樣的質感。而在《邊界。遊走》中,加入抽象元素後也更能體現呂宗憲心中的「寫實」,「寫實或是真實這件事不侷限於形象上」,他補充,那些真實可能存在記憶、氣味或是某些感覺之中,因此,追求內心的真實,也是他心中的寫實。 畫作中的影子反映真實的自我,而號誌指引著影子前行,卻也成了無形的枷鎖。 圖/許如鎧攝隨著年歲增長,或許會在經濟壓力下選擇麵包,也或許咬牙堅持夢想,對此呂宗憲表示,他身邊許多朋友被現實所逼而不再創作,但他對自己有著更深刻的期許,「堅持我想要做的一個事情,然後在一生中把它做到最好。」呂宗憲說道。
港中大畢業生爭港獨 校方棄中立態度報警
國際
第1737期
港中大畢業生爭港獨 校方棄中立態度報警
2020-11-26
【記者吳季柔綜合報導】19日於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以下簡稱中大)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後簡稱:港區國安法)》施行後首場大規模香港獨立運動。學生透過網路平台號召「畢業遊行」,超過百名中大學生穿上學士袍響應,聲援被扣押在深圳看守所的12名港人。校方報警並嚴厲譴責學生的抗議行為,原本友好的師生關係出現裂痕。 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於19日穿上學士袍、戴上《V怪客》的面具、手舉「反送中」標語,聲援扔被關押在深圳的12名香港人。 圖/袁弗農提供19日原為中大畢業典禮,校方考量疫情影響,於13日臨時決議改為線上舉行。學生不滿校方倉促決定,發起「反送中」畢業遊行。畢業生們戴上經典反極權電影《V怪客》面具,手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布條,並高呼「一息尚存,抗爭到底」、「毋忘義士,釋放十二」等口號。他們於原定舉行畢業禮的地點合唱《願榮光歸香港》、拍攝畢業照。遊行路線經過去年中大保衛戰中警民對抗的重要地標「二號橋」,部分學生也於結束後戴上頭盔、眼罩,手持雨傘,重現去年「中大保衛戰」的場面。 部分學生於畢業遊行結束後戴上頭盔、眼罩,手持雨傘,重現去年「中大保衛戰」的場面。 圖/《新報人》鄧澤旻提供學生的舉動引發學校關注,除中大保全全程監控遊行過程、要求學生解散外,校方也二度發出聲明表示,大型人群聚集已觸犯限聚令及《公安條例》,為防情況失控已通報警方。隨後,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National Security Department of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以下簡稱國安處)接手調查,於20日派出大批警力搜查中大校園,意圖查明抗議學生身份。 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不滿校方倉促決定取消實體畢業典禮,發起「畢業遊行」。 圖/艾瑞克提供中大校方與學生的關係轉折於此顯現,去年中大保衛戰時校方協助學生與警方協調,並承諾保護學生。然今年中大學生欲於11日舉行「中大保衛戰」一週年特展即遭到校方強硬反對,要求學生撤除宣傳海報。中大學生在匿名平台「CUHK Secrets」投稿表示,校方報警的做法摧毀了學生和校方之間的信任,學生大感憤怒和失望。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發起「反送中」畢業遊行,校方二度嚴厲譴責並報警處理,隨後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進入校園搜查抗議學生身份。 圖/pixelimageshk提供中大學生M(化名)認同也感謝校方去年的作風,他表示過去僅管校方未曾公開聲明支持學生運動,仍擔心學生受傷被捕,如抗爭期間段崇智校長曾親上前線與警方談判,也曾要求調查警察對中大同學犯下的性暴力案件。M指出,同學們理解大學遭政權施壓的難處,但如今言論空間遭限縮的校園、與政權聯手的校方讓他們大失所望,「比起去年對準學子胸膛的子彈,今年的校警合作對中大及中大同學帶來更不可挽回的傷害。」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兼任講師梁啟智說明,中大素來以自由學風聞名,校園政治運動頻繁外,學生也經常在畢業典禮表達政治觀點,「這次不同之處在於大學主動報警,和之後國安處進入校園調查。」中大教師K(化名)透露校方持續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包括政府法規、校友評論與企業捐款縮減,《港區國安法》實施也導致校方作風改變,校園內不得出現任何抗議文宣,爆發抗議行動也須立即報警處理。K表示即便如此,校方在處理校園內的政治行動時仍應保持中立,「應秉持學術自由的立場處理,尊重不同意見。」 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多名警員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校園搜查,尋找被不明人士塗鴉塗污的位置並拍照記錄。 圖/pixelimageshk提供香港受疫情與《港區國安法》頒佈影響,各地抗爭行動大幅銳減。中大學生M認為「反送中」抗爭是實現一個時代覺醒的方式,卻也造成中大同學的傷痛,「一年過去,被捕同學及香港人每天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未被捕的也背負深深的自責和創傷後遺症。」他指出畢業遊行代表著即使在大環境的壓迫下,中大學生並未忘記過去一年的抗爭歷史,「這令身為中大學生的我感到非常自豪。」
以亂映今 張少鈞現動盪社會縮影
藝文
第1733期
以亂映今 張少鈞現動盪社會縮影
2020-10-21
【記者崔兆慧台中報導】衣物、醫療手套、管線等物品,雜亂地散落在畫布上,再被色彩覆蓋。東海大學美術系進修學士班的張少鈞於19日起,舉辦畢業預展《衝擊》在東海美術系館A+藝術空間展出,透過顏料噴灑作品,展露社會動盪下對自身造成的衝擊。許多金屬樂團以社會議題為創作來源,再用作品唱出對社會的觀察及不滿的情緒。張少鈞仿照此形式,將他目前觀看到的社會現象如輿論暴力、香港反送中事件等公共議題為創作發想,化為作品,「我想用藝術來記錄我生在的時代。」他認為,社會的大小事件皆與我們息息相關,因此他將看似沒有關係的素材擺放在畫布上,讓觀者感到意外,也藉此製造突兀感打破觀者原有的框架,暗喻社會發生的事件總是不可預測。 〈Violence〉以紅、黃、藍三色作出強烈對比,最上方以石膏製成的人頭,以及下方殘缺的腿,象徵著人在輿論暴力下變得殘破不堪。 圖/崔兆慧攝張少鈞觀察,現今人們經常在確認事實前,便開始自以為是地批評他人。而未了解狀況便攻擊他人的輿論,卻為當事者帶來額外的傷害。他以石膏製成人頭及腿,再將兩者與手套、廢棄物、相片隨意擺放在畫布上,噴灑紅、黃、藍三色顏料,創作〈Violence〉。他解釋,相片中的人就如發表輿論的群眾,殘破不堪的石膏則呈現人在輿論暴力下受傷的狀態。觀展者李季寧說:「作品以大量鮮紅色血染,像是對暴力的想像。」作品〈Black〉上放著照片、防毒面具及紗布等物件,再以墨汁染黑所有素材,描繪張少鈞眼中的香港反送中事件。張少鈞說明,黑色將其他色彩掩蓋起來,如專制政權輕易地摧毀民主。而畫布上被倒置的石膏人頭、X光片象徵在抗議中受傷的香港民眾,防毒面具則道出港人受到警方毒氣攻擊的抗爭狀況。他也使用餐桌上常見的止滑墊遮蓋照片,代表國家企圖掩蓋警察肆意傷害人民的事實。 〈Black〉描繪香港反送中事件的黑暗。被倒置的石膏人頭象徵在事件中受傷的人們,防毒面具則直觀地道出警方的毒氣攻擊。 圖/崔兆慧攝「日常生活中充斥著無數衝突。」張少鈞用作品〈War〉將人之間的爭吵、國家之間的矛盾等可小可大的衝突比喻為戰爭,深紅色大面積覆蓋作品,彷彿戰爭下的腥風血雨。而畫布上的炸彈線路被拆解,凌亂地交纏在一起,他提到,愈是想去理清的問題,卻愈容易交織,導致我們看不到問題本質。正如中國和台灣的關係,「那些歷史問題是非常複雜的,沒辦法一時半刻解決,卻總使人民受傷。」作品中也放上電路板、CD片等現代素材,呈現科技或資訊形成的現代衝突。 〈War〉將日常衝突比喻為戰爭。圖為張少鈞親自介紹作品意涵及材料使用。 圖/崔兆慧攝畫布上的器具如紗布、X光片等來自張少鈞受傷的經驗,他補充,展品原先想使用更多元素呈現理念,但他後來發現以簡單元素去闡述想法,反而能為觀者帶來更多的想像空間。指導老師、東海美術系兼任講師劉孟晉說:「張少鈞以畫布作為反映現實騷亂的場域。」張少鈞也透露,未來想用更精緻的材料、出乎意料的方式來創作複合媒材作品,製造更多衝擊。
道別學生身份 研究生繪畢業游移狀態
藝文
第1732期
道別學生身份 研究生繪畢業游移狀態
2020-10-15
【記者詹和臻台北報導】戴著小丑面具的人,後腦勺插著發條,眼神空洞地望向遠方。文化大學美術學系研究生宋其遠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生呂宗憲,於5日起在台北亞典藝術書店舉辦畢業預展《道別即是開始》。透過描繪兩人畢業前後的狀態,反思自身與社會的關係。 《道別即是開始》於5日開展,並且於9日下午兩點舉辦開幕茶會。 圖/詹和瑧攝宋其遠說明,原想從作品尋找共通點作為展覽主題,但因兩人風格差異過大,他們轉往思考創作背景的相同處,發現兩人都將面臨畢業難題。因此,他們討論後將主題定為《道別即是開始》,意指向學生的身份道別,新人生也將展開。兩人皆提到美術系學生畢業後,持續創作或者轉換跑道成為他們的難題,「謀職等現實面都是我們需要面對的。」 宋其遠表示發條插入後頸的想法,來自於電影《佛萊迪大戰傑森之開膛剖肚》。 圖/詹和瑧攝為呈現現代人們進入社會,總是遮掩真實情緒的現象,在畫作〈傀儡丑角-Sniper〉,宋其遠將自己以小丑的形象現身於畫中,他認為小丑在滑稽又神秘的妝容下,「心情冷暖只有自己知道。」面具戴久了,自我也會漸漸迷失。而畫中小丑的腦勺插著發條,如同被操控的傀儡,當發條被轉動才能繼續前進。觀眾王雅萱說:「硬插進去的發條似乎變成它自身的一部分,彷彿無法逃脫假面與被控制的生活。」進入社會後將與學生身份時期道別,呂宗憲運用大量冷色調創作,讓灰暗的顏色,反映出現實與理想層面的不確定性。而呂宗憲則欲透過畫作投射他如今雖已有明確的目標,但是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仍會迷失方向的人生狀態。畫作〈迷失的我們〉遠看似寫實畫,近看後作品的空間被刻意拉成幾個平面,凸顯畫中漂浮的樹影。呂宗憲提到,光影就是他內心的投射,樹影在畫中搖曳,代表著飄渺與徬徨。 〈迷失的我們〉作品背景為地下道,樹影橫跨左下方到右上方,漂浮在平面上,代表飄渺、迷惘。 圖/詹和瑧攝呂宗憲的另一部系列作品〈夜歸路〉取材自日常騎車的風景,作品〈夜歸路5〉中出現禁行機車的號誌,「半夜騎車時,路上沒車所以會騎在禁行機車的道路,也是想要表達抵制社會賦予的規範。」而畫作中充斥高指示性的交通符號,除了暗喻被迫遵守的社會規範外,他也希望透過符號來提醒自己,不可以滿足現階段的狀態。 宋其遠表示,他們的共同好友認為兩人分別代表感性、理性,宋其遠是較感性的代表,而呂宗憲則是理性的代表。 圖/詹和瑧攝宋其遠表示,兩人的共同好友皆認為他們的個性差異很大,宋其遠比較感性,呂宗憲則非常理性。但相較呂宗憲善於述說創作理念,宋其遠提到,他不擅長在眾人面前說出內心想法,創作是他訴說自身想法的方式。
畢業後就業限制多 僑外專才留台陷困境
專題
第1728期
畢業後就業限制多 僑外專才留台陷困境
2020-06-11
【專題記者李芸、呂心喻、朱姰霖、黃雪瀅綜合報導】「我(的申請)被退件三次,直到居留到期前八天才拿到工作證,甚至已經做好回馬來西亞的準備。」馬來西亞畢業生鐘彩虹回憶道。來台留學的僑外生,畢業後需要申請工作證,才能繼續留在台灣。獲台灣培育的他們雖有意留台,仍面臨台灣的「外籍專業人才門檻」,讓他們無所適從。「評」專業留下 在台僑外畢業生就業門檻高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楊昊指出,過去在馬英九總統任內,政府因面臨少子化引發的招生問題,故積極鼓勵地緣接近、人口紅利的東南亞國家學生來台就讀。同時,國內也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科長陳暉江說:「當然希望想方設法將他們(僑外生)留下。」因此,政府數次調整僑外生留台政策,盼延攬更多僑外畢業生。103年起,僑外畢業生須經「僑外生留臺工作評點新制(以下簡稱評點制)(註1)」評比,達到分數要求才能留台工作。但陳暉江也說:「已經大量培育國內人才的領域,可能就不太需要僑外生。」政府為保障台灣人民的工作機會,隨之設定多項限制,包括僑外生留台人數上限及其工作範疇等,形成僑外生留台的絆腳石。註1:該制度以聘雇薪資、學經歷、薪資水準、特殊專長、語言能力、成長經驗及配合政府產業發展政策等8項目進行評點,累計點數超過70點者,即符合留台工作資格資格。政府每年核發的工作證名額有限,直到109年,當年僑外生留台名額已增至2500名。政府看似開放更多僑外生留台的名額,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生處副處長陳永豐卻指出,此人數在每年近30萬台灣大學畢業生中占比極低,「其實申請工作證的人數都不會滿。」故陳永豐表示,直接解除名額限制並不會影響國內學生工作機會,反而能增加僑外生留台機會。 多數大學設有生活事務暨僑生輔導組處理來台僑生事宜,協助僑生課業或生涯輔導。 圖/朱姰霖攝有別於聘用台灣學生僅需勞、健保等手續,依據評點制,雇主須代表僑外生向勞動部申請評點制工作證。鐘彩虹說明,因為申請所需文件十分繁複,公司是否願意協助準備和申請至關重要,他說:「公司願意提供相關證明文件,但最後我還是自己處理、跑流程。」來台工作近五年的馬來西亞僑生郭紹靖卻沒那麼幸運。他回憶,他曾透過友人介紹嘗試轉職,主管也透過友人詢問他可以到職的時間,「當時我下意識就覺得上了,所以就和現在任職的公司確認離職時間。」然而,因辦理僑外生工作證流程複雜,新公司人資部主管最終竟拒絕錄用郭紹靖,改為聘用台籍應徵者。許多公司不了解申請程序,錄取僑外生的意願大幅降低。越南學生阮月桃(化名)認為,申請流程要更精簡,才可能提高公司雇用僑外生的機會。跨境電子商務公司,Hawooo好物飛行人資主管楊濠傑說:「僑外生確實要比台灣學生更優秀,才能在眾多台灣學生之間讓我們看到。」在評點制下,不只申請者需接受審核,公司更要符合相關資格才可聘用僑外生。陳暉江說明,政府不希望濫發工作證,因此設立公司規模門檻(註2),制定公司資本額、營業額標準,以證明該公司對僑外生的迫切需要。僑外生若想任職於規模較小的新創公司或組織,所需文件將更加複雜。註2:依《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規定,本國公司若要聘雇外國人,資本額須達新台幣500萬以上、營業額須達1000萬以上。非營利組織則視其規模另設門檻。另外,郭紹靖提到,即使雙方備妥文件,如何敘述工作內容才是後續得下功夫之處。勞動部認定僑外生能否留台工作的重點,取決於該名申請者的工作是否為「專門性及技術性工作(註3)」,因此,勞動部極可能對申請者的工作說明有疑義而退件。他舉例,當初自己用「專業溝通型人才」、「溝通專員」此類專業詞彙形容「客服」工作,又經幾番修飾才順利通過審核。註3:依據《外國專門性及技術性工作人員申請聘雇許可審查作業手冊》,其中有規範哪些是「專業項目」。申請者的職位需符合該敘述標準,才能通過審核。<b>轉職需重跑申請流程 留台僑外生受工作限制再者,僑外畢業生每次轉職都需再次經歷上述申請流程,因此許多僑外生認為,居留台灣必得長期依附公司。若僑外生不想再以工作的方式居留台灣,便要申請「永久居留證」。來自馬來西亞,今年剛拿到永久居留證的Isaac Yong(中文名:楊冠義)坦言,申請永久居留證以後,選擇工作就可不再受限於工作性質,轉換跑道也較容易,「就是個自由之身。」不過,僑外生申請永久居留證必須要連續五年、每年超過183天合法居留台灣,且第五年的薪資須達到最低薪資的兩倍。郭紹靖透露,因為在非營利組織工作,沒有年終、獎金等制度,自己的年薪很難達到永久居留證的薪資門檻。鐘彩虹也提及,即使僑外生想透過兼職達到薪資門檻,一來要額外申請兼職工作證,二來也要得到現職公司的同意。但公司基於員工績效考量,通常不會願意讓員工身兼多職。僑外畢業生留台道路上阻礙重重,政府的評點制度、居留限制,乃至公司在聘用時的顧慮,也使他們無法掌握自己在台灣的命運。 永久居留證不再像一般居留證提及該僑外生留台原因,Isaac Yong(中文名:楊冠義)說明,永久居留證規定持有者每五年至少得入境台灣一次。  圖/朱姰霖攝<b>因應新南向政策    政府須積極推動人才交流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助理研究員童成家解釋,政府每年開放的工作證名額沒有招滿,也歸因於國內專業勞力供需問題。童成家認為,國內有些產業對勞動力本來就需求不大,有些產業甚至不需要特別雇用外籍專業人才。雖然政府不斷調整、放寬門檻,但郭紹靖認為,台灣應提供更友善的招攬條件及僱傭體系。他說:「就像門打開,但門票卻很難拿到一樣。」僑委會雖積極提供僑外生回母國實習、並提供在地台商媒合,但並無考慮僑外生留在台灣產業發展的可能。招攬僑外專業人才的目的,在105年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上任提出《新南向政策綱領》後被重新定位。針對人才交流面向,政府積極擺脫以往只考慮國內需求、單向自東南亞國家引進藍領勞工(註4)的思考模式,改以雙向交流作為目標。楊昊說:「雙向交流就是,我們同時也希望本國學生到新南向國家創業、生根。」註4:從事勞動的工作人員。楊昊提及,台灣和亞洲整合的前提,是要更積極開放人才流通。因此,新南向政策後,政府應除去繁雜規定所造成的阻礙,不再限制名額、降低評點制門檻、簡化申請流程。&nbsp;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