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波大反性侵聯盟辦行動週 多形式展校園對話
國際
第1817期
波大反性侵聯盟辦行動週 多形式展校園對話
2025-11-07
【記者黃暐喬報導】波特蘭大學(University of Portland,以下簡稱波大)學生反性侵聯盟(Students Against Sexual Assault, SASA)於10月25日至31日舉辦「秋季行動週」。藉由療癒登山、創傷照護講座、安全派對指南、「你當時穿什麼?」展覽、旗幟展示等舉行為期一周活動,盼喚醒學生對性侵議題的反思。 波大學生反性侵聯盟舉辦秋季行動週,並透過多種形式活動讓學生認識性侵防治與保護等議題,並盼為那些希望被傾聽、被看見的學生提供社群支持。「此次秋季行動週,我們希望兼顧社群感、學生倡議和性侵教育,並儘量觸及校園所有族群。」學生反性侵聯盟共同主席艾瑪・懷利(Emma Wylie)說道,性侵議題可能引發部分人的創傷回憶,因此團隊在規劃活動時特別注重氛圍的友善與安全,透過提供食物、貼紙與徽章等方式,讓學生願意停下腳步參與,較少接觸此議題的人也能理解性侵的普遍性與防護的重要。另一位學生反性侵聯盟共同主席茱莉亞・維特科夫斯基(Julia Witkowski)補充:「學生可依自己的舒適程度參與,無論僅是路過觀察,或停下腳步進一步了解,我們只希望人們能夠自在。」 「秋季行動週開始前,我們和波大戶外探索團隊(Outdoor Pursuits Program)合作舉辦自然療癒登山活動。我們前往森林公園,進行短程健行、伸展、書寫與享用熱茶。」艾瑪說明,透過自然療癒的共同行動,讓參與者在放鬆與分享中產生連結,建立社群歸屬感。「我們舉辦創傷知情照護座談會,並邀請業界人士分享經驗,也準備了派對緊急聯絡資訊與防止飲料被下藥的傳單,讓學生在輕鬆活動中也能提升安全意識。」艾瑪說道。學生反性侵聯盟攜手校內二手時尚社,把衣服放在桌上展示,進餐廳的學生可以直接看到。「它打破了衣著會導致性侵的迷思,社會仍太常將衣服與『暗示同意』或『挑逗』劃上等號,用此來合理化性侵行為。」波大學生瑞姆・阿爾沙班(Reem Alshaban)說明道。波大學生里夫・蘭德爾(Reive Randall)則分享,我討厭那些以女性該穿得更保守來合理化性暴力的說法,這個展覽正好揭穿了這種偏見。「我們希望藉由這個展覽直接挑戰這種責怪受害者的思維,以服裝作為視覺提醒——衣著不代表同意。」茱莉亞補充說明道。 「旗幟展示」活動設於波特蘭大學學術廣場,草地上插滿千面旗幟。「我們在校園草坪插上1000面旗幟,象徵性侵案件的發生、報案與定罪情況。」艾瑪說道。根據現場告示,每1000起性侵案件中,約有994名加害者仍逍遙法外。白旗代表未報案件,淺藍旗象徵報案但未定罪,深藍旗則代表最終被判刑者,全場僅有六面深藍旗,呈現司法與現實的落差。里夫說:「那些旗幟讓人看到性侵議題的普遍性。」瑞姆則指出,旗幟以具象方式呈現出多數加害者未受懲罰的現實,強烈的視覺對比讓學生停下腳步思考。瑞姆認為,性侵議題仍深深影響許多人,但校園討論仍然不足,「唯有持續對話,才能喚起更多人的意識。」他說道。 「希望參與者能感受到被支持與理解,並透過多元的活動形式,讓不同背景與需求的學生都被照顧與看見。」艾瑪說道。茱莉亞表示,期盼參與者無論投入哪項活動,都能感受到更緊密的社群連結。他強調,團隊願意傾聽、看見並支持每一位成員,無論是倖存者,或是彼此關懷的同伴。瑞姆分享,秋季行動週讓他更清楚地意識到,倖存者需要的並非短暫的安慰,而是能長期陪伴的支持。
印尼協會首辦周六市集 異鄉重建社群歸屬網絡
生活
第1813期
印尼協會首辦周六市集 異鄉重建社群歸屬網絡
2025-09-26
【記者顏貝恩台北報導】叫賣聲此起彼伏,伴隨著香氣四溢的傳統印尼美食與商品,這場熱鬧的周六市集,由印度尼西亞營銷協會(Indonesia Marketing Association, IMA)於22日在台北清真寺舉辦,邀請在台印尼勞工、家庭和學生共同擺攤,透過市集連接國際與台灣社群,並讓參與者深入體驗印尼文化的特色。 許多在台灣的印尼籍勞工與學生因工作、學業繁忙,平日難以固定參與宗教禮拜,清真寺常顯冷清,「而我們(印尼營銷協會)看見這樣的情況,便以市集作為契機,藉著人潮的聚集,讓清真寺重新成為兼具信仰與交流的公共空間。」印尼營銷協會委員傅瑞卡(Rakha)說道。他期盼透過販售家鄉物品與市集互動,為印尼社群打造共享空間,讓他們即使身處台灣,仍能感受到濃厚的家鄉味與歸屬感。而學生們也擺脫身份限制,嘗試經營實體攤販,與顧客互動、介紹產品時,累積中文溝通能力並找回與印尼社群的連結。 在台灣,要買到印尼特色商品並不容易,因此市集攤位除了販售印尼香料、首飾,也提供蔬菜等物品,方便附近居民採購,對伊斯蘭教徒尤其便利。攤主陳姗伲(Sanni)分享道:「有韓國、日本來台的留學生詢問馬來粽(Ketupat)的製作方式,我就示範給他們看。」他在現場講解折棕櫚葉的方法,不僅讓學生了解傳統食品背後的文化故事,也拉近他們與印尼文化的距離。而受到顧客一致好評的沙嗲(Satay)攤主埃米爾(Amir)則介紹說:「沙嗲是印尼常見的美食,搭配豆瓣醬與花生醬調味,濃郁的味道總能刺激味蕾。」 臺北醫學大學博士班印尼籍學生兼市集攤主薛莉璱(Sherlis)表示,為了向顧客推薦印尼的食物與商品,學生們在互動中累積更多詞彙,中文能力也隨之提升。這樣的交流不僅增進語言能力,也讓他們親身體驗文化的傳遞。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生琳達(Linda)則回憶道:「以往人們大多只是匆匆路過這條街,鮮少真正交流,而市集改變了這一點。」 如今市集固定每週舉辦,許多顧客來訪後甚至再次回訪,更有人因此對伊斯蘭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琳達坦言,看到台灣民眾願意親近並理解伊斯蘭文化,身為穆斯林的她深受感動。談及對市集的期待,薛莉璱則說道:「如果市集能同步舉辦其他活動,例如為孩童開設阿拉伯語課程、增加更多遊戲項目或職業體驗,活動想必會更加精彩有趣。」他認為,當活動元素增加,參與的人數與受眾也會上升,也有助於讓更多人認識印尼的多元風貌。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生活
第1797期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Meta自2023年7月推出社群平台Threads,上架臺灣已滿一年,網友將其戲稱為「脆」。根據統計,臺灣的Threads主要使用者集中在16到24歲的Z世代,每日平均使用時長高居全球之冠。不少人認為,Threads逐漸超越Instagram和Dcard,將成為臺灣社群媒體的新寵兒。 Threads滿足了現今Z世代滿足隨手發「廢文」,在社群媒體上隨時更新生活日常訊息的習慣。與現有社群媒體相比,Threads 尚未被網軍或廣告入侵,使用者也更易接觸陌生人的發文,故成為網友談論政治的新天地。也因此,許多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紛紛加入Threads。使得Threads的註冊人數在2024臺灣總統大選期間,大幅提升。諷刺的是,使得Threads在臺引發話題的契機之一卻是Meta曾表明將不主動推送的「政治」內容。 Threads以文章留言數量為優先的推薦標準,使得網友若想在Threads獲取大量關注,就必須讓自己的發文能吸引眼球,進而引發共鳴與討論。因此,能在短時間以單一發文引爆話題的「流量密碼」,例如與獵奇、虐心、公審等有關的主題發文,便成為許多網友熱衷追隨的類型。然而,匿名性所帶來的自由討論空間,也讓部分使用者在互動中失去了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導致一系列脫序行為的發生。雖然Threads為台灣網友提供了另一個多元意見交流的平台,許多發文卻逐漸偏離公共討論的核心議題。隨著情緒在對話中蔓延,理性討論的界線常常被情緒化的發言取代,使Threads成為情感宣洩的場域。社群媒體上的公共論壇變得破碎,甚至令人感到焦慮或挫折。 Threads作為公共空間,用戶在發表任何言論時,必須謹慎考量其潛在影響以及應承擔的責任。而對社群平台而言,如何劃清言論自由與濫用之間的界限,以及在管理上取得自由與管制的平衡,是亟待解決的挑戰。平台應避免過度限制,以免壓制言論自由,然而也必須有效防止言論暴力和網路霸凌的蔓延。當涉及仇恨言論或獵奇內容等可能對個人或群體造成心理傷害的情況時,平台需明確界定與用戶之間的責任,確保雙方在管理與使用的過程中各自履行應有義務。
【社論】素人網紅淪為血汗勞工? 從開箱文一窺社群商業操作
校園
第1770期
【社論】素人網紅淪為血汗勞工? 從開箱文一窺社群商業操作
2022-11-04
「你是素人,又不有名,只要隨便拍照就可以拿免費商品,太好了吧!」大多數人認為素人網紅不具名氣,僅需發發限動、寫寫貼文就能得到好處,素人網紅真的有這麼輕鬆嗎? 素人網紅接受品牌邀請,藉圖文分享美妝、食品與時尚產品等使用心得,吸引粉絲購買。圖/ xFRAME在台灣,KOC(Key Opinion Consumer),又稱為素人網紅,相較於KOL(Key Opinion Leader)粉絲數較少,因與粉絲互動密切,擁有直接社群影響力,成為品牌近年來熱衷的行銷方式。KOC多為擅長經營社群媒體的年輕人,接受品牌邀請,試用產品或參加活動,再發布貼文或限動,發表使用心得。有些品牌會提供KOC優惠代碼或抽獎贈品,讓他們回饋粉絲,吸引粉絲購物與互動。表面上,KOC看似光鮮亮麗,得以享用最新上架產品,盛裝出席活動,儼然飛舞於社群的花蝴蝶,但在成蝶之前,在繭內孵化時承擔的一切,卻是無人知曉。品牌商與KOC的合作大致可分為四種:無酬勞的互惠合作、固定費用、依流量計算費用與銷售抽成。大多數素人網紅因粉絲數較網紅少,只能接受業配互惠模式,爭取曝光機會。KOC若追求照片質感,請專業攝影師拍攝或租棚拍攝,所有費用都得自行負擔,時間成本更難以計算,而有些網紅行銷平台媒合品牌與KOC,從中收益,卻並未分潤給KOC一毛錢,相較於KOL,KOC簡直就是「血汗勞工」。知名KOL通常隸屬於網紅經紀公司,擁有合作團隊,KOC則一人包辦所有事務,權益也不受保障。在社交軟體上KOC如雲,競爭者眾多的情況下,任何KOC都能輕易被取代,因此他們更難以捍衛自身權益。另外,合作過程中,KOC通常先接受品牌邀請,才會收到產品,若使用產品過程不佳,迫於品牌與競爭壓力,他們未必敢直接說出使用心得,以免吃上官司或被品牌列入黑名單。KOC以宣傳照片與文案換取免費商品與曝光度,品牌與網紅行銷平台能藉此得利,KOC的權益卻未受到保障,而素人網紅的開箱文作為推銷產品的媒介,雖然貼近受眾,卻是一種不言明的廣告,容易使粉絲誤以為產品為素人網紅長久使用過後親自推薦,事實上KOC很可能在拍攝當天才使用產品,或根本沒使用過產品,若宣傳誇大且不真實,粉絲不但不知情,更可能因此購買商品,變成社群行銷的受害者。在網路世界中,順應粉絲對公眾人物的期待,KOC看似「做自己」,分享使用產品心得,並表達對產品的喜好,其實並非那麼理所當然。如此「真實」的開箱是刻意的設計,利用社群操作曝光於消費者面前,成為引誘消費者上鉤的一條「看不見」的餌。當商業操作潛入社群,何為「真實」更加難以分辨,為網路時代的一大隱憂。
【社論】從選戰看媒體亂象,新聞從業人員需要素養教育嗎?
校園
第1769期
【社論】從選戰看媒體亂象,新聞從業人員需要素養教育嗎?
2022-10-25
九合一選舉將至,為了贏得選票,各方人馬不斷互揭瘡疤,從抄論文到戰學歷,候選人的各種黑歷史湧現,但這種花絮超越政策的選舉新聞,有助於選民理解候選人嗎?新聞作為資訊傳遞的重要媒介,這個時代,新聞從業人員還能做好「守門人」的角色嗎?守門人(gatekeeper)理論為傳播學理論中,新聞媒體篩選並編輯訊息的過程,但現今的媒體人真的有做好準備,擔起這項責任嗎?我曾任報社電子報時薪人員,工作內容是將網路上蒐集到的資訊,透過「改寫」變成一篇網路新聞,不需任何採訪與查證。篩選訊息的標準,以閱聽眾有無興趣為最高原則,點閱率至上。然而,我深知,新聞不該是這樣,媒體缺的從來都不是需要一份工作的人,而是懷抱專業與理想的人。在這個強調互動性的社群時代,從按讚、留言、分享數,即可得知哪些主題最熱門。論文抄襲就是比政策辯論更吸睛,於是多數媒體一窩蜂追逐,排擠壓抑其他值得被關注的議題。新聞從業人員都知道,「垃圾新聞」會被唾棄,但讀者謾罵的留言越多,討論度越高,互動性也增強,反而強化媒體影響力。邊罵邊看已成為讀者的慣性,但不能變成媒體墮落的藉口。當媒體養成閱聽眾的壞品味,不該反過來責備他們有不看的權利,而是應從源頭做出改變,重新培養理性客觀的新聞環境。要成為一名醫師,需比一般人受更多年的大學教育,加上臨床、實習、國考等流程,人們相信,「醫生需要教育,因為他關乎到生命。」然而,記者的工作其實也關乎生命,文字的力量以及新聞發布後所產生的社會漣漪不容小覷。過去多少因為新聞報導而衍生出網路霸凌,導致當事人輕生的事件,都是媒體殺人的鐵證。選戰固然重要,但新聞從業人員更應思考,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新聞?接受過素養教育的媒體人,理解新聞的本質是客觀報導、揭露真相,而非渲染情緒、撕裂社會。媒體作為有能力篩選資訊的社會公器,應該更擔起新聞守門人的職責,不要成為網路流量的奴隸。
【社論】從社群看核四公投,有什麼問題嗎?
校園
第1760期
【社論】從社群看核四公投,有什麼問題嗎?
2021-12-15
第二次全國性公民投票即將在本週六登場。 圖/Pixels第二次全國性公投即將在本週六登場,從媒體上可明顯感受,此次社群討論度不比2018年的九合一大選綁公投,投票日延期是其中一個因素。縱使如此,我們依舊可以從近期網路的社群討論中,觀察到一些傳播現象。部分訊息被以片段、情緒性的方式傳播,使的大眾的理解存在誤差,影響最終議題的決斷。社群媒體理應是溝通的場域,但真的是如此嗎?根據公視報導,此次公投社群討論度最高的是核四議題。即便是未刻意涉獵公投議題的人,相信也對「身家準備好了嗎」「苦無證據」等事件有印象。核四公投領銜人黃士修長久以來風波不斷,在大眾眼中已存有特定形象標籤;而核四辯論長達四十載,解方似乎越辨越不明。不過,以社群角度檢視,仍有值得討論的細節。11月18日公投意見發表會之後,社群中鋪天蓋地的「黃士修在辯論中恐嚇許永輝身家」「不尊重反對方,有違民主價值」,官方或民間的政治性粉專、新聞貼文,直指黃士修不尊重公投辯論,情緒失控口不擇言,將事件定調為「威脅」,後續還出現許永輝表示要訴諸法律、經濟部長站台、總統發文等一連串事件。然而,細看公投逐字稿前後文情境脈絡,可知黃士修之所以有此言論,是針對身為台電核能發電處長的許永輝,過去擔任核四試運轉負責人的質疑。當年他作為核四廠模擬中心主任兼試運轉測試組組長,各項試運轉報告都須經由許永輝確認蓋章,如今在辯論會上質疑核四安全性,等同於承認當年督導不周、有瀆職務,在這個情境脈絡下,黃士修說:「<b>所以許處長,您曾經是核四廠的模擬中心主任、試運轉測試的負責人,那些安檢程序書您都有簽名,我手上已經準備好一份刑事告發狀的草稿了,接下來的辯論直播我的律師團會隨時搜證,如果您現在宣稱,核四廠有什麼問題,辯論會一結束,我們就到台北地檢署去告發,刑法第 120 條到第 134 條,瀆職、賄賂罪,刑法第 210 條到第 220 條,偽造文書登載不實罪。我誠心建議您,等一下小心說話,您有權保持沈默,否則您所說的一切,都可以在法庭上作為指控您的不利證據。許處長,您的身家安頓好了嗎?聽說您太太一直希望您能早點退休,所以,請看著我的眼睛,我是要保護您呢?還是要成全您呢?」多數官方或民間的政治性粉專、媒體並未交代這樣的背景脈絡,網路貼文、影音大多僅擷取黑體字之後的段落,然而這就會創造出「質疑工作責任」以及「威脅相反立場」兩種理解上的差距。就以對「人」的認識而言,一葉知秋、見微知著的方式並無不可,但對於牽涉到公投這類重大決策,就必須從人如何從接收到訊息產生態度,來理解這樣的資訊曝露方式。根據心理學的推敲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事物影響人的態度可分為兩種途徑:「中央路徑」以及「邊陲路徑」,前者會針對大量的資訊做深入的評估,例如人根據各家保險公司的服務與費用,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公司與方案;後者則是在有限的資訊下,做相對情感性的處理,例如看到保險公司感人肺腑的廣告,而產生購買行為。至於人會採取何種路徑進行評估,則要取決於對該事物的理解程度。回到這起事件,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討論聚焦在對「威脅」一事的批判,而非辯論內容的論證,使得議題更容易被導向「邊陲路徑」的理解方式,再加上衝突事件本身在社群上易於傳播的特性,這起事件便可以在大眾心中形塑出一種態度,在千萬民眾的決策過程中成為評估的參照。同時,我們也必須探問,社群媒體在公投的過程中扮演的是溝通的場域,還是特定立場的工具?在這起事件中,相較於黃士修,許永輝作為專家的使命鮮少人質疑,甚至有許多正面宣傳的圖文。社群上各種流通的資訊,是協作還是壟斷?參與式民主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之下,真的能夠達到互相交流的目的嗎?社群已經成為各類型傳播的重要手段,然而社群中片段式的訊息擴散、集中化且複雜的推播邏輯、再加上人們固有的資訊處理模式,身在社群之中,也必須體認它的限制與風險。參考書籍:Christian Fuchs(2017)。社群媒體批判理論(羅世宏、徐福德,譯)。台北:五南。(原著第四版出版於2014年)
言論自由與管制取平衡 社群平台責任受關注
校園
影音
第1758期
言論自由與管制取平衡 社群平台責任受關注
2021-12-03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吳姿芳、陳楷霖綜合報導】「你也被『祖』了嗎?」近期成為幽默的網路鄉民用語,這句話代表發佈在Facebook社群的貼文遭官方刪除或被停權。然而,沒有違規的貼文遭Facebook誤刪的案例層出不窮。因此,社團法人台灣永社與財團法人台灣制憲基金會於11月28日聯合主辦座談會,從Facebook刪文爭議,探討如何適切管制網路言論與平台應盡的責任。主辦方社團法人台灣永社理事長黃帝穎表示,希望透過大家的討論,給予網路平台社會責任,或者其應尊重言論自由。為了避免平台成為仇恨言論與假訊息散播的場域,Facebook依文章違反社群法則的嚴重性,祭出不同程度的管制措施。此立意雖良善,卻因審查規則不明引起使用者不滿。如網紅486先生陳延昶曾發表涉及國家主權的貼文,遭Facebook認定為違反守則,而被禁言30天。黃帝穎表示,若Facebook審查人員來自海外,他們的政治思想可能導致台灣人的貼文與留言被下架。根據今年五月《華爾街日報》的報導,Facebook審查模式已逐漸轉向自動化,透過人工智慧與演算法刪除內容或增加觸及率。然而,人工智慧是否能正確判讀文字語義,也遭受許多質疑。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羅承宗舉例,「《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是很簡單的公共論述,因為臉書的AI判斷醜陋的中國人是一個仇恨言論,就把他處理掉了,但他其實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近年來,各國為防止假訊息影響社會秩序,紛紛對社群平台祭出規範。德國於2017年通過《網際網路執行法(Network Enforcement Act)》,要求社群平台必須在24小時內刪除明顯違法的言論,否則將對平台處以罰款。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卞中佩進一步說明此法引起的爭議,「第一個就是說呢網際網路執行法審查過於快速,然後大量貼文刪除言論自由,第二個問題是選擇性的刪除行為。」美國則採較自由的態度,給予社群平台管理貼文的免責權。目前台灣國內則無類似規定,未來政府機關若要擬定相關法律,仍須借鑑國外經驗。對於如何防範仇恨言論並維護言論自由,專家認為社群平台審核機制的透明度是重點。台灣民主實驗室執行長吳銘軒解釋,「有在台灣營運的社群平台都應該有透明度的報告,更多重要的是像facebook用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去介入審查的話,他的演算法某種程度也應該公開。」社群網站已成為現代人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平台官方如何管制網路言論,並同時保障使用者的言論自由,成為社會的重要議題。
【社論】他們為什麼欺負黃佳保?社群媒體正在下探青少年的道德底線
校園
第1756期
【社論】他們為什麼欺負黃佳保?社群媒體正在下探青少年的道德底線
2021-11-04
常在台北西門町出沒的無家者黃佳保,疑因精神狀況不穩定,時常會無預期擁抱、親吻路過的年輕男學生,成為青少年口中的另類網紅。黃佳保所在之處常吸引大批民眾圍觀訕笑,抖音平台上,凡是關於黃佳保的短片都能吸引不少流量,最熱門的影片點閱次數甚至超過57萬。不少學生會主動接近他,大喊「保哥!」,甚至刻意向他討抱,只為錄下黃佳保的反應並上傳抖音,博得關注。近幾日,有一名高中生大吼挑釁、飛踢黃佳保的影片在臉書曝光,引起媒體關注,輿論隨之燃燒。憤怒的網友批評該生與同行友人是「屁孩」,並公開他們的姓名與就讀學校等個資。上述學生行徑雖令人錯愕,卻非難以預期。年少輕狂難免會想挑戰常規,<b>但為了爭取流量與同儕認同,青少年濫用社群媒體,也加劇了脫軌的力道與速度。面對手機不離手的孩子,有些家長們會安裝色情守門員,試圖將他們阻絕於情色、暴力或仇恨等不當內容,卻忘了還有其他資訊也正幽微地影響他們的價值觀。近期因製作換臉情色影片被移送法辦的Youtuber小玉,過去以大膽新奇的影片,坐擁百萬訂閱數,即便許多影片遊走於道德邊界,還是成功吸引大批年輕粉絲。網紅為爭取曝光度,吸睛手段百出,但當青少年長期被餵養此類資訊,價值觀可能也就此扭曲,甚至出現模仿風潮。在黃佳保事件中,有人認為黃佳保樂意被拍攝,或是他騷擾在先,試圖合理化青少年行為。「是他主動來搭訕我們的欸」、「如果他也喜歡,那我為什麼不能拍?」、「因為他是身心障礙者,我就不能跟他玩嗎?」學校雖然也有教授道德準則,但日常生活中有更多道德應用題,連公眾人物都經常答錯而「炎上」,何況判斷力尚在發展中的青少年?擔心自己跟不上流行、受排擠、不被認同,都是青春期常見的徵象,青少年在網路社群中逗樂朋友、吸引注意並不少見。在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為了贏得同儕認同,不少青少年出現「錯失恐懼症候群」(FOMO),擔憂自己跟不上最新流行資訊,錯過同學的熱門話題。然而,當青少年還沒摸清幽默感和地獄哏之間的爭議地帶,還不知道該以什麼方式對待黃佳保時,身旁朋友都已開始直播起鬨,此時,能忍住不拿起手機的人恐怕不多。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從閱聽眾過渡到創作者的門檻並不高,青少年不再只是被動的資訊接收者。模糊的價值標準與從眾效應,使青少年更容易踏入道德誤區,一旦惹禍上身,大眾未必會手下留情。因飛踢黃佳保而遭公審的高中生,個資及社群檔案都被肉搜公開,網友除了檢討該生行為,也展開人身攻擊,「垃圾一個」、「希望可以看到他被幹掉」等情緒性發言不在少數。然而,校方說明,該生就學狀況不穩,瀕臨中離狀態,也已被列為高關懷輔導個案。當青少年獨自面對如此猛烈的輿論攻擊,若缺乏適當輔導機制,難保不會釀成另一起悲劇。面對愛用抖音等社群媒體的青少年,大眾往往會率先貼上「屁孩」的負面標籤,相關評論也以謾罵居多,反將青少年推向難以把關的角落。換個角度,既然七、八年級生也認為「爛草莓」標籤令人反感,何苦又把相似標籤強加於下一代?若要平衡社群媒體帶來的影響,就必須走入青少年的世界,成為他們生活中重要的資訊來源之一,才能稀釋偏頗的資訊,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
健行科大創社群化保全裝置 小偷再也「LINE」不掉!
新知
第1756期
健行科大創社群化保全裝置 小偷再也「LINE」不掉!
2021-11-03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許多店家為掌控現場狀況,都裝有具即時觀看功能的監視器,不過要查看影像紀錄,手機須先與監視器配對,且一次只能設定一台,過程相當繁複。健行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陳維魁,帶領團隊研發「具社群化設定與通知功能之多功能保全裝置」,望能改善連接麻煩的問題。此發明亦榮獲「2021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發明競賽」金牌獎。 健行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團隊研發「具社群化設定與通知功能之多功能保全裝置」,在比賽中展露頭角。 圖/陳維魁提供目前,市面上的監視設備皆須額外下載應用程式,且以一對一的設定方式搭配使用。不過,陳維魁舉例說明,若在較大的場域,如公司、大賣場,共有100台監視器、100人需要使用,「這樣就要設定1萬次。」他補充,且攝影機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牌子,「對不同的攝影機你通通都要用不同的APP,又要一對一設定,這非常非常的麻煩。」為了讓設定更方便,團隊透過幾乎人人都有的LINE群組功能,設計出新的監視系統連接方式。只要一個人透過LINE Notify(註一)進行綁定,且僅需設定一次,群組裡的所有人就能接收到通知,也不需要任何額外費用。註一:LINE Notify為LINE官方帳號。用戶與網站服務連動完成後,LINE Notify將會傳送通知,可以與多個服務連動,也可以透過群組接收通知。 此裝置只要偵測到人或動物,就會透過LINE Notify即時通知管理員,也可以透過群組接收訊息。 圖/陳維魁提供此外,該保全裝置以紅外線感測,當偵測到有溫度的東西接近時,系統便會以LINE訊息通知使用者。另外,此裝置設有LED燈及蜂鳴器,因此使用於如農場等場域時,只要偵測到有人或動物進到該範圍,照明設備就會啟動,喇叭也會發出巨大聲響,讓管理員尚未到現場之前可以先以光照及聲響,警示外來入侵者。 「具社群化設定與通知功能之多功能保全裝置」不僅具備即時監看功能,還設有LED燈及蜂鳴器。 圖/陳維魁提供不過,若要使用於社區,漢衛保全股份有限公司值勤員羅聆月提出疑問:「那房東跟租客,誰要看監視器?」若群組中的人都有相同權限,可以看到整個社區所有的監視器畫面,可能會牽涉到隱私問題,羅聆月說:「就等於你家一直被監視。」但他也認為,只要解決隱私可能被侵犯的疑慮,此裝置能有效的提升觀看監視影像的方便性。目前,該保全裝置已申請到兩項發明專利(註二)。團隊成員、健行科大資工系學生徐啟翔希望此系統日後能與其他機器連動,讓該裝置具有更多功能。以運用於農場為例,他提到,「現在只能警示入侵者與通知管理員,沒辦法針對當下的情況阻擋或是抓補。」團隊盼此項技術未來可以應用在更多不同的面相,普及用於社會。註二:兩項專利分別為「社群化之監視訊息通知系統」、「具社群化設定與通知功能之多功能保全裝置」。 健行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學生徐啟翔,希望未來能連動更多功能,應用於各種領域。 圖/陳維魁提供
【大學人】藉社群承接酸苦青春 檸檬日誌建少年情緒出口
生活
第1742期
【大學人】藉社群承接酸苦青春 檸檬日誌建少年情緒出口
焦點
2020-12-31
【記者廖澄妤綜合報導】「我們不願漏接任何有心理危機的青少年!」五位大學生秉持這項理念,展開「Lemonade Journal 檸檬日誌」計畫。他們在社群網站上以圖文溫暖人心、分享心理健康知識,更設立專屬聊天室,提供青少年一對一傾訴心事的管道。聊天室上線三個月即獲不少好評,更有使用者回饋道:「因為有邦尼布雷聊天室,才讓我活了下來。」檸檬日誌團隊成員皆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畢業。最初,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的劉羽宸得知教育部「109年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註)」資訊後,找來熟識好友組隊參與,共同發想出檸檬日誌計畫。「所以我們的感情非常好!」談及此,劉羽宸與隊友相視而笑。檸檬日誌的理念源自成員經驗,他們國高中時,曾因害怕求助,未能妥善處理憂鬱情緒,至今仍受過去的經歷影響。這促使他們採取實際行動,經營社群媒體、架設心輔資源整合網站,並成立「邦尼布雷聊天室」,幫助為心事所煩的青少年。註:為促使青年自發性聯結國際資源、改善社會現況,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規劃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提供參與青年培訓與經費,鼓勵他們付諸行動,實踐提案內容。 檸檬日誌團隊成員皆畢業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彼此高中時即為好友。左起依序為黎可君、林子筠、劉羽宸、呂宣誼、羅心妤。 圖/劉羽宸提供檸檬日誌的名稱源自英文諺語:「當生命給你檸檬時,把它做成檸檬汁。(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make lemonade.)」團隊將酸苦檸檬喻為成長中的心理危機,期望陪伴青少年,將這些危機製成甜又可口的檸檬汁。確立計畫主旨後,團隊訪談許多輔導老師,發現國高中心輔資源不足,學生遇到較輕微的情緒困擾時,也不一定會求助輔導室。因此他們成立LINE官方帳號,使用者只要事先預約,即可在指定時間向志工傾吐學業、家庭、人際、感情或自我等煩惱。同時,因社群媒體易觸及年輕族群,團隊也建立臉書(Facebook)與Instagram專頁,分享心理健康知識及青少年生活話題,例如情緒紓緩方法、療癒歌單等。 聊天室使用者限14至19歲的青少年,服務時間為平日晚上與週六下午。 圖/劉羽宸提供聊天室由團隊成員營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學生擔任主要志工,提供一對一聊天服務。經營聊天室的過程中,團隊曾遇使用者具輕生、自傷傾向,也聽過青少年以成熟懂事的語氣,娓娓道出疾病、家庭失和等痛苦經歷,堅強模樣令成員們倍感心疼。劉羽宸分享印象深刻的個案,曾有憂鬱症患者傾訴爸媽不承認其病情,甚至認為他在騙人。「青少年其實只是想被認同、被喜歡,渴望獲得陪伴而已,但這個世界可能不如他們所預期。」劉羽宸嘆道。團隊隊長、國立臺灣大學學生呂宣誼則對一位嗜睡症患者印象深刻,對方的人際關係、課業與心理狀態都深受病症影響。即便聊天時語氣平淡,呂宣誼隔著文字仍能感受到他的無奈。一再看到善良且堅強的青少年未能被世界溫柔相待,更加深團隊幫助他們的信念。「這一年我們可能花了1/3的時間在這計畫上。」劉羽宸表示,兼顧學業與檸檬日誌龐雜的工作十分累人。成員每週都得開會、輪流至工作室監督志工與青少年聊天,也必須定期撰寫社群文案及計畫案,經常被死線追著跑。而心力交瘁時,支撐團隊的其中一股力量,正來自他們曾接住的青少年。「(聊天室)讓我在難過的時候避避風頭,再次勇敢一點點、再努力活下去。」、「感謝你們,你們的存在可能就是救贖。」讀著使用者回饋,團隊成員、國北教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學生林子筠認為努力被賦予了意義。 聊天室9月上線,截至12月初,已服務100多位青少年,並獲得許多好評。使用者的回饋也成為團隊動力來源。 圖/劉羽宸提供團隊已於12月初完成109年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成果發表,之後仍會持續經營檸檬日誌的社群。然而成員考量自己仍是學生,時間與能力有限,決定把聊天室交給資源更豐富的組織營運。劉羽宸形容,聊天室就像團隊辛苦養大的孩子,交接出去固然不捨,但期望能藉此將年輕人的理念帶入既有組織。更重要的是,聊天室能在充足的資源下持續成長茁壯,幫助更多青少年,劉羽宸說:「我希望檸檬日誌是在台灣點起的一個火苗,可以慢慢地照亮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