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體育
【社論】運動員的「振奮」該被限制嗎? 以黑豹旗冠軍戰全壘打看棒球場「潛規則」
2024-11-22
生活
夜拆天橋引眾怒 北市府主張改善交通安全
焦點
2024-11-22
校園
命名甄選日程延誤 南大更動流程引質疑
2024-11-22
新知
微型偵測分析患者生理數據 AI照護助居家善終
2024-11-22
校園
學生鑽漏洞未戴安全帽 中正嚴格取締成效有限
2024-11-22
新知
嘉大研發大豆飼料 成馬糞海膽復育新解方
2024-11-22
新知
戴碧玲創凝香體敷料 緩解犬隻潰瘍出血
2024-11-22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體育
第1797期
選手自信展現肌肉線條 盼翻轉健美健體認知
2024-10-24
【記者林宜婷苗栗報導】113 年育達廣亞盃暨台健盃全國健美健體公開賽於19日在苗栗縣育達科技大學舉行,來自國立臺灣大學的張絜茹拿下大專女子健體與比基尼組「165公分以下」量級冠軍,而來自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運動與休閒科系博士班的廖育琦則是獲得大專女子健體組第二名的殊榮。 本次賽事共分成8組,分別是大專男子新秀健體組、健體組、健美組及古典健美組,大專女子則分為健體組與比基尼組,還新增高中男子健體和健美項目。除了女子健體組、高中男子健體及健美組採不分級比賽,其餘組別則依身高或體重進行量級分組。在女子健體組中,選手會搭配著音樂進行指定動作,展現指定部位的肌肉線條,由評審評比選手的肌肉比例與體態,決選出最終贏家。而在女子比基尼組的競賽過程中,除了量級的考量外,也會透過「I-walk」台步表演(註一),讓選手自然呈現肌肉的原始狀態與良好的V型腰肩比(註二),以獲評審的青睞。 註一:為比基尼組評分項目之一,選手會走到舞台中央,停步正對裁判,開始展示動作。不限方向,表演時間不超過15秒。 註二:為比基尼組評分項目之一,指選手的股四頭肌,肱二三頭肌的比例狀態。 首次參賽即獲獎的張絜茹表示,能有這樣的成績覺得很欣慰,不過精益求精的她,仍因未能獲得大專女子比基尼組總冠軍感到可惜,她說道:「雖然有點遺憾沒有拿到第一名,但是我覺得自己已經很用心了。」談及參賽動機,張絜茹分享是受到社團與同儕的影響,才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試試看,沒想到就獲得不錯的成績。提到備賽期的經歷,她笑說:「對比於其他選手好幾個月的籌備,我大概才6周,決定有些倉促,所以在減脂上有點辛苦。」 此外,同組健體賽的選手廖育琦則分享,自己也是因為對健身有興趣,才決定攻讀運動相關科系及參加比賽。參與過多次比賽的她也提及過往經驗,「我原本是從一個很瘦沒什麼肌肉的人,練出有肌肉形狀的狀態;可是生病了之後,肌肉還在,但身材卻胖了。」廖育琦坦言因為在去年罹患巧克力囊腫及肝炎後,休賽一段時間,但為了比賽開始進行減脂,幫助自己調整為最佳狀態,她說:「這比鍛鍊肌肉還困難。」不過她也認為,在每一次的比賽後,自己都比前一場更瘦了一點,算是一種自我激勵。 對於大眾對健美健體常有的偏見與誤會,如過於追求肌肉線條,參加多個項目並拿下大專男子健體總冠軍,來自國立嘉義大學碩士班的張桀睿說:「我覺得練壯是附加價值,主要還是以身體健康為主。」他解釋健身運動是為了追求身體健康與良好的體態。廖育琦也說明,女性其實較少會像男性練大區域的肌肉,因此不太會有練太壯的問題,無須過多憂慮,她強調,最主要的還是追求自我滿意的狀態。 提到健美健體在大專院校的發展,承辦本次賽事的育達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管理系主任陳淑貞表示,近年來健身的風氣逐漸提升,也能看見大專生參賽踴躍度的成長,「藉由舉辦競賽、擴增高中組別向下帶動對健美健體運動的認識,還需要國家政策的配合,才能夠有效推廣健美健體運動。」
藝文
影音
第1774期
SMA特展登場 藝術手法表達漸凍者困境
2022-12-07
【記者陳世軒、張倩怡、邱楷淇綜合採訪報導】由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舉辦的藝術展覽「身在其中 INCLUDE」,於4日在台北南港瓶蓋工廠文創園區登場。主辦方以俗稱漸凍症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以下簡稱SMA)」為主題,邀集各界藝術家以不同手法創作藝術,呈現SMA病友的生活與困境。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理事長李怡潔表示,近年協會極力推廣SMA相關觀念,讓大眾得以貼近病友生活。現場展出攝影作品、新媒體藝術和紀錄片等藝術創作。其中,藝術家張晏慈的《行者之途》以醫學角度出發,結合程式和多媒體技術,偵測觀眾移動的位置以呈現不同材質、狀態的人體骨架。張晏慈希望,觀眾能在互動過程中體驗SMA病友面對自身身體狀態時的心理拉扯,「社會中有很多不同的人,其實大家都可以互相包容。」藝術家洪譽豪的作品《循身相》則是讓觀眾乘坐輪椅,以特殊視角觀看VR影像,來感受SMA病友隨著時間漸漸喪失的身體機能。「VR再配上他們(病友)最常使用的輔具輪椅,他們就是在固定的位子上,但他們大部分都只有頭部,可以做轉動觀看。」洪譽豪希望透過虛擬實境的互動裝置,能讓觀眾身同感受SMA病友平日的處境。除了專業藝術家,現場也展出SMA病友的藝術作品,向大眾展現他們不受疾病限制的藝術細胞和日常感受。病友周語軒的〈不理解樂園系列—Flesh In Dreams〉透過描繪扭曲、拆解的身體部位,表達SMA病友的身分認同及身體感受。他表示,罕見疾病的相關藝術作品有很多面向可以發揮,未必得以樂觀正面的角度出發,「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對於身體的意識,或者是因為身體的探索過程,其實也關係到身份的認同。」他認為大部分的人會假定SMA病友對生活的探索範圍僅限於輪椅,而他希望透過自己作品傳達出的理念,可以翻轉大眾對SMA病友的刻板印象。《罕見疾病防治及藥物法》雖立法20餘年,但仍有逾九成的SMA病友不符合用藥資格,醫藥費無法以健保給付,鉅額費用也讓病友和家屬不堪重負。「健保局應該是要全體照顧弱勢,讓大家一起用藥,生命不能等待。」觀展的病友家屬Emily阿嬤(化名)表示,日本與中國等許多國家皆開放藥物健保給付,希望台灣也能跟上腳步。參展的導演施祥德也呼籲社會大眾能對此投入更多關懷,讓SMA病友能及早治療。主辦方希望展覽能將SMA病症觀念和病友困境完整呈現給普羅大眾,也讓觀眾了解,輪椅無法限制病友們對生活的熱忱,未來SMA病友也將持續透過藝術創作,來實踐、揮灑他們的生命意義。
藝文
第1774期
負面情緒入畫 《隱形的滿溢》以水墨映内心感受
2022-12-07
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林芷儀舉辦展覽《隱形的滿溢》,該展展出多幅水墨畫作。 圖/林玟君攝【記者林玟君台中報導】「在畫布上一層一層刷上水墨顏料的過程,就像層層拆解自己的情緒一般。」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林芷儀於11月28日到12月2日在東海大學A+藝術空間舉辦展覽《隱形的滿溢》,展出以「情緒」為主軸的水墨畫作品,並分為人物、動物以及植物三個系列,表達自我面對情緒時的抒發與處理。「當負面情緒幾乎要崩潰,我還是努力不要去影響他人。」林芷儀認為,唯有自己才能處理自身的情緒,當他在情緒滿溢時,他以作畫的方式抒發當下的感受,並試圖在他人面前隱藏起來,因此他將展覽命名為《隱形的滿溢》。而林芷儀之所以採用水墨的手法完成作品是因為水墨的顏色需經由層層堆疊才能達到飽和,這個過程能讓他分析當下的情緒,他解釋,「看著顏色越來越深,情緒慢慢達到滿溢的狀態,我覺得很舒服。」 〈依靠〉裡的兩個人物皆為同一人,他們冷淡戒備的眼神仿若在自身與他人之間畫出一條界線,意圖呈現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最終能夠解決的只有自己。 圖/林玟君攝林芷儀的原生家庭並不和睦,長期積累的負面情緒促使他畫下〈關·聯〉。他說明,「如果你真的要切割,你只能把你身上所有的血抽乾,可是你也沒辦法這樣對吧?」因為無法在現實中與家人斷絕血緣關係,所以他試圖作畫來抒發內心的想法。觀眾何先生說:「在互相糾纏且雜亂的血管裡,他可能有很多的負面想法想抒發,但看完這幅畫內心又有一種莫名的壓抑。」 〈血緣關係〉將畫作中人物的血管抽離,人臉低飽和度的水墨色彩,表現出切割血緣關係當下面部的蒼白與無力感。 圖/林玟君攝林芷儀也在《恐懼與慾望之物》系列作品中結合具有侵略性的動植物如捕蠅草、虎頭蜂、螃蟹等來表達自身情緒。其中一幅無題作品將人的身軀以扭曲的姿態被食肉植物吞食,模擬自身被負面情緒吞噬的狀態,「我覺得我很像呼吸不過來,就只能被那種情緒牽著鼻子走。」他說。 《恐懼與慾望之物》系列作品中,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林芷儀結合具備侵略性的食肉植物完成創作。左圖中的植物為豬籠草,藉由人物糾纏扭曲的身體,表現被情緒吞噬當下的無奈與不情願。 圖/林玟君攝「當他(情緒)很滿的時候,你會覺得這身體不是自己的,靈魂跟身體好像是抽離開的。」另一幅無題作品將虎頭蜂的頭與翅膀分離,表現情緒滿溢時的身心狀態,但他將虎頭蜂腳的末端改畫成一雙食指互相勾住的手,表示自己意圖保留一絲理性,他補充,「我想努力保持清醒,即使可能成效不大,我還是盡些微的努力。」觀眾何先生說:「過去想表達我的情緒時,我會很有條理地講出來,但是今天看到他(林芷儀)的作品,我會想試著接受與自己不一樣的消化情緒的方式。」在細緻堆疊出的水墨深淺紋路中,林芷儀透過作品,重新去梳理自我的思緒,並嘗試去調整自己面對負面情緒時的狀態。林芷儀友人謝綺文分享,「她用身體的語言與動植物的結合,傳達出對生命的渴望和無助等情緒感受,回歸自然視角重新觀看自己。」
藝文
第1758期
細窺情慾禁地 《肉身計畫》剖析BDSM秘境
2021-12-01
【記者羅子恆綜合報導】陰暗的環境中,一聲刺耳的高音劃破詭譎的氣氛,女王玩弄著全裸表演者們的每寸肌膚。由國防醫學院生物及解剖學研究所解剖學組學生張辰申所創作的《肉身計畫 Anatomical Theatre》,以行為展演、影像及圖譜的呈現,帶領觀眾反思BDSM文化(註)及肉身的相關議題。展覽於11月23日至27日在VT Artsalon非常廟藝文空間展出。註:用以描述與虐戀相關的人類性行為模式,其中包括束縛與調教、支配與臣服、施虐與受虐。 由創作者張辰申繪製的人體器官圖譜,透過各器官的呈現,讓觀展民眾更認識人體構造。 圖/羅子恆攝《肉身計畫 Anatomical Theatre》以BDSM文化為主軸,去呈現人透過痛來達到精神超脫的現象,與該文化背後的藝術想像。張辰申說:「像BDSM這種模糊邊界產生的遊戲性,反而在美學、藝術上有很多可能,因為具有非常多想像力在裡面。」他補充,《肉身計畫》無論是透過醫療、美學,或是情慾、物化等角度,都在探討生物工程、人體改造等議題,期望帶出人的本質以及對身體邊緣性的展現。 在矽膠牆另一側以投影呈現真實手術的情況,藉幾個片段的閃回,讓觀眾更了解BDSM文化。 圖/羅子恆攝行為現場分為四大主題,在音效方面,由三位樂手隨氣氛即興演出,透過不當使用混音器,使機器自體發出噪音,對比人被傷害的慾望亦是由內在萌發。演出中,真實手術的畫面於一旁投影,與牆上的人體圖譜相呼應,同時在矽膠牆的另一側,兩位表演者扮演外科醫生繪製器官於人體。而扮演女王的表演者則在手術台間來回穿梭,以戲謔行為挑逗全裸表演者,由人扮演的小狗則於一旁爬行,女王也時不時以高跟鞋踩踏他的小腹,甚至拍打他的屁股使他獲得快感。 兩位表演者扮演外科醫生於人體上進行彩繪,將器官一一呈現於全裸表演者的身體之上。 圖/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BDSM文化從美國傳入後,在台灣一直屬於地下活動,而隨著性別平權的提倡,與同志議題的開放,性少數族群開始透過活動讓更多人了解該文化。張辰申表示,全台約有22萬人進行BDSM文化活動,近期未參與過的人也萌生嘗試的念頭。觀眾高佳慧表示,他的朋友有蠻多人喜歡這些的,沒嘗試過但想試試。 周圍觀眾於一旁觀賞展演,同時女王將食物放於表演者身上,並以戲謔性行為挑逗表演者。 圖/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提供張辰申曾是美術系學生,過去總以藝術角度做身體探討,後來他的指導教授引薦他與外科醫生見面,從此開啟他求醫之路,更考上解剖研究所。在過去作品中,他曾在身上做切割皮膚的展演,他說:「在本次展演中,他了解現代科技讓我們感受不到痛,其實是自我離身體越來越遠。我希望透過痛重現控制自己的感受,這需求是天生的,我想呈現出這種原初的慾望。」 展演器材鐵牢籠是用來把人扮演的狗關在裡面,進而達到羞辱虐待的目的。 圖/羅子恆攝BDSM普遍不被認為是文化主流,甚至過去被定義為不正常的慾望展現。張辰申則透過該文化為題材,探討人的原慾、科技技術、自由以及身體等議題。觀眾鄭敏均說:「我認為BDSM就像同性戀與異性戀是一樣的,所以不會對這個群體有什麼特別想法,就是單純想多認識多了解。」張辰申認為,藝術家是一個通道,將觀察到的現象以藝術創作的方式展現,從而給予觀眾開放性的答案,由他們自己發想。
生活
第1737期
道地食材拚創意 擺盤妙展肉燥飯新面貌
焦點
2020-11-26
【記者張華真台南報導】熱騰騰的白飯澆上香濃滷汁,一碗碗晶瑩剔透的肉燥飯端上桌,油脂包覆著飯粒,令人食指大動。首屆「台南肉燥飯爭霸賽」21日於台南市政府民治市政中心前廣場開戰,比賽分為名店組與創意組,參賽者需使用「國產豬肉」與「台南米」煮出最道地的肉燥飯。台南市政府盼藉此讓更多人認識台南美食,也希望在明年美豬開放進口前,加強推廣國產豬肉。 台南肉燥飯爭霸賽中所有參賽者皆需使用「國產豬」與「台南米」做出最道地的肉燥飯。台南被譽為美食之都,小吃林立且競爭激烈,光是在今年台南市政府推出的「台南肉燥攻略地圖」,就有701家和肉燥相關的店家。 圖/張華真攝為了爭取最佳肉燥飯頭銜,名店組31間台南在地店家紛紛端出招牌肉燥飯應戰。一旁創意組由台南市的學生、農會及一般民眾組成,選手小心翼翼地將作品擺上展台,相較名店組著重評比口味,創意組強調料理的創新、配色、裝飾及擺盤。選手各自發揮巧思,有的將肉燥飯捏成壽司,有的做成甜點,有的化身七彩便當。雖然不像名店組提供觀賽民眾試吃肉燥飯,但創意組特別的造型與擺盤,依然吸引大批民眾圍觀拍照。比賽主辦人、中華多元國際餐飲師資培訓協會理事長邱英洋表示,設計擺盤很重要,「現代人吃飯時習慣讓手機先吃,肉燥飯不能看起來只是一碗肉燥飯,還要有不同的變化。」 主辦單位特別邀請現場超過200位民眾擔任名店組評審,以票選的方式分別選出最佳口味獎、最佳廚藝獎、最佳優選獎、最佳人氣獎與最佳活力獎。 圖/張華真攝為了端出讓人驚豔的肉燥飯,參賽者活用多元手法,呈現肉燥飯的不同樣貌。獲得創意組優選、崑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及廚藝系學生林子鈞將米烤乾、打碎,再放上肉燥醬汁凍,做成冷盤小點打破大家對肉燥飯的印象。林子鈞提到肉燥飯在台灣很常見,用創新的料理方式比較能在比賽中脫穎而出。獲得創意組優選、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餐飲系學生徐佩妤和吳婕瀅則一改傳統肉燥飯油膩,採用油脂部位較少的胛心肉,並加入啤酒軟化肉質,做出兼顧健康與口感的黃金肉燥飯。 相較於名店組,創意組強調料理的創新、配色、裝飾及擺盤,選手各個發揮創意翻轉大家對肉燥飯的印象。 圖/張華真攝靜態料理賽除了考驗選手創新的料理技巧,也講究盤子的形狀與裝飾。例如圓盤通常盛放體積較大的食材,像是羊排、牛排或是雞腿;狹長型盤子的運用方法較多元,除了能擺放片狀的食物,也可以利用盤子的對角線,排放多個壽司大小的料理,設計和諧的擺盤。獲得創意組優選、遠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魏澤榮提到,他們在比賽前嘗試過不同大小、形狀和材質的盤子,最後選出霧面長方盤,擺上三粒用鍋巴和肉醬做成的七彩小船,「盤子如果挑不對,擺起來就不美觀。」 創意組選手遠東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魏澤榮和陳冠佑以聖誕節為主題,將白飯捏成雪人後淋上肉燥醬汁,再戴上糖果做的紅色帽子,他們以這道「榮耀」獲得創意組優選。 圖/張華真攝此次比賽要求選手們使用國產豬肉與台南米,台南市長黃偉哲提到,這場肉燥飯爭霸賽不只要選出最有特色與美味的肉燥飯,主要目的是提倡食用國產豬肉。邱英洋自信地說:「台灣的豬肉品質很好,價格也不昂貴」,林子鈞也大力贊同道:「台灣豬吃起來比較甜,口感比較有彈性。」
藝文
第1732期
模擬人造肉未來製程 〈生肽鏈〉挑戰肉食既定印象
2020-10-15
【記者林昕璿綜合報導】不同顏色的點滴緩緩注入水箱,而裝著各式營養物質的針頭,則分別注射在培養皿上,彷彿一場實驗正在進行。來自國立交通大學不同學系學生所創作的作品〈生肽鏈〉,於5日在國立陽明大學舉辦的《基因革命:科技生物藝術展》展出。透過模擬生產人造肉的過程,挑戰既有的食肉標準與道德規範。 「生肽鏈」作品創作是來自國立交通大學課程「生物科技藝術課程」,課程設計希望結合藝術的形式反映生物科技所帶來的問題。圖為當時的成果發表。 圖/顧桐提供交大生物科技學系學生劉佩汶希望,未來生產的肉品,能為經濟動物屠宰與畜牧排放的溫室氣體爭議提供新的解方。因此,相較現有的人造肉多由植物蛋白製成,他們透過〈生肽鏈〉建構未來可普遍使用動物細胞,製作人造肉的想像。團隊學生將作品分成三個部分,依序呈現人造肉的生產至銷售過程,希望呈現未來肉品的可行性。 「生肽鏈」將未來肉品的製造分成三個階段,希望讓觀眾感受作品構想並非天方夜譚,而是可能被實現的。 圖/林昕璿攝〈生成〉模擬細胞培養的過程,水箱除了供給細胞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與二氧化碳外,並藉由馬達拉動細胞所依附的彈力繩。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研究所學生劉禹廷補充,此裝置是對未來人造肉技術的想像,經由來回拉伸彈力繩讓細胞生成經歷破壞,模擬細胞為形成肌肉組織,須歷經破壞與再生的循環,使肉的口感更趨於真實。他們也想像,細胞生成的過程中,若搭配繩子不同的運動模式及調整培養物質,就能透過此裝置製造特定脂肪比例的肉品;在細胞種類選擇上,可任意選取不同動物細胞,製造各式肉品。成功製作的人造肉,被放置於培養皿中。在一旁羅列的試管色彩不一,透明的瓶身標示著各類營養成分。在〈配製〉階段,他們想像架子上方的針頭能依據顧客需求,吸取相應的維他命與礦物質後,再注入人造肉的組織。透過額外添加的營養成分,在吃肉時也能獲取其他營養素,達到飲食均衡。 〈生肽鏈〉結合團隊學生機械、生物知識與設計的專長,使作品表現具有科學合理性,同時也保有藝術美感。 圖/林昕璿攝經歷完美製程後,肉品最終被封膜出售。〈展售〉陳列出人造肉於觀展民眾眼前,看似與超市貨架所賣的肉排並無差異。標籤所標示的細胞來源,除了熟悉的牛肉以外,更包含老鼠、狗及人類。劉禹廷說:「人肉因為物種相同,我們攝取人肉作為動物性蛋白質來源,是非常有效率的。」他希望,未來在新的構想下,保有肉質的多樣性。交大機械工程研究所學生顧桐進一步談到,肉質來源涵蓋人類也挑戰大眾對於食用肉的道德界線,當未來技術進步使食用肉類有更多選項時,人們是否會嘗試並推翻現今對可食用肉類的既定印象。 〈展售〉中肉品的製造來源,是來自各物種捐贈的細胞。標籤上除標示肉品蛋白質、 脂肪等營養比例,更標榜肉質經過競賽認可,具有品質認證。 圖/林昕璿攝團隊指導老師、交大分子醫學與生物科技工程研究所副教授蕭育源認為,若此技術實現,他並不排斥來自任何物種的肉品,而是會依據營養價值作為考量。然而他預測,未來肉品在具有明確成分標示與衛生安全認證的情況下,仍衝擊觀眾對於食用肉的道德標準與選擇。觀展民眾余芊蓉認為,理性上雖能明白作品概念能解決上述問題,但做為消費者仍難以跨越「吃人」的心理障礙,並指出現今的食肉習慣是源自飲食傳統。 〈生肽鏈〉更向觀眾提出深層的心理問題,當肉品的生成沒有剝奪任何生命,原有的飲食習慣與生命倫理是否會受到擾動。 圖/林昕璿攝
生活
第1714期
國產肉品入菜 料理賽推CAS認證機制
2019-11-20
【記者李權洲高雄報導】煎鍋裡的油滋滋作響,伴隨陣陣香氣,向大家宣告美味的雞腿捲即將上桌!第一屆「CAS肉品廚藝競賽」16日於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登場,24組參賽者做足準備,要用精心製作的料理擄獲評審的胃。CAS(Certified Agricultural Standards)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推廣的認證機制。主辦單位為推廣國產CAS標章認證肉品,要求參賽者使用CAS認證的肉品入菜,且肉類須佔料理比例50%以上。選手須完成3樣作品,分別為雞肉、豬肉以及「神祕箱料理」,前兩道為各組預先準備之料理,第三道「神秘箱料理」則考驗選手隨機應變的能力,在現場領取食材並自行發揮創意完成料理。 各組製作的菜餚將於會場中的展臺展示,選手可依自己菜餚的主題自行佈置展臺。 圖/李權洲攝比賽一開始,各組拿出預先準備的食材,除了主菜肉品外,還有紅龍果、芋泥等配料,用以擺盤裝飾或襯托主菜。賽場中可見各組埋頭製作料理,或翻炒煎鍋、或噴槍炙燒。隨著比賽進行,各料理桌逐漸傳來陣陣撲鼻香。料理結束,選手將餐點送至品嘗室及賽前布置的展臺上,作品搭配風格化的擺設,為料理增添藝術價值。 比賽中規定使用CAS認證肉品,選手依照第一階段提交之設計圖進行菜餚準備及烹煮。 圖/李權洲攝參賽選手無不發揮創意,中臺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團隊以「鳳化葫蘆羽化仙」及「虎踏青草牧笛吹」兩道菜獲得第二名的肯定。「鳳化葫蘆羽化仙」沿用傳統菜餚葫蘆雞做變化,「虎踏青草牧笛吹」則由豬腳魚翅搭配紅糟肉豬棒腿做成。團隊成員、中臺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四年級學生鐘仁佑表示,團隊將傳統辦桌菜色改良成符合現代飲食的清爽料理,「傳統老菜多是高負擔的餐點,比較不符合現代人健康飲食的習慣。」 中臺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的作品「鳳化葫蘆羽化仙」,從傳統料理葫蘆雞去做變化,獲得評審青睞。 圖/李權洲攝賽後,評審委員張志騰肯定選手努力,但也不忘點出選手在比賽中待加強的部份。他提到選手在料理中加入許多食材,卻不一定能為成品帶來加分效果,「比賽是扣分制,有的時候多放食材不見得能加分反而會扣分,因此要選擇適合的食材加入。」此次競賽除了料理組外,另加入了簡報說菜組,讓選手以簡報說明的方式向評審說明料理準備的過程及CAS的相關知識。活動承辦人、國立高雄餐旅大學中餐廚藝系助理教授林致信表示,透過向評審解釋料理概念及方式,能幫助評審了解這道料理,也提供學生和評審討論的機會。「分成兩組(料理組與說菜組)的目的是為了把說菜時間拉長,選手能更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想法。」林致信也期許這次活動能讓選手了解CAS肉品的優點,藉由競賽達到宣導效果,向大眾推廣這項認證機制。
生活
影音
第1712期
邀小胖威利病友「跑」出戶外 活動同促民眾關懷罕病
2019-11-08
【記者劉庭莉、黃婕新北採訪報導】槍聲一響,大家開始向前奔跑,小胖威利症患者也跨出腳步往終點線邁進。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3日在二重疏洪道運動公園,舉辦愛無限公益路跑,由小胖威利病友準備太鼓表演為活動揭開序幕。本次路跑特別為病友家庭設立樂跑組,鼓勵病友參加活動、接觸人群,一起走出戶外。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理事長蔡立平表示,辦路跑活動是因應小胖威利症患者日常生活的需要,提供戶外運動的空間,並利用此機會,讓社會大眾認識小胖威利症。除了路跑外,現場也規劃闖關活動,透過翻牌回答問題,讓民眾對於小胖威利患者有更多了解。「我們其實跟著某一位小胖威利一起跑。」參與民眾李郁萱認為,病友很有活力、不氣餒,能堅持完成路跑。參與民眾陳毓婷接著表示,闖關內容在特教系是很重要的知識,希望大家都可以在此次路跑中,了解小胖威利的病徵。小胖威利症全名為普瑞德威利症候群,是天生染色體缺陷導致的疾病,會造成病友發展遲緩、飲食過度、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更因天生肌肉張力不足,需經常運動,避免肌肉無法支撐身體,加重骨頭及關節的負擔,連帶加快身體退化。小胖威利症病友林子皓的媽媽李達瓏指出,因為小胖威利症患者屬於骨骼發育不佳的孩子,因此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提供腳踏車機等運動設施,規定病友做運動,並安排瑜伽等體能課程,幫助其成長。而本次公益路跑獲得的募款,也將提供給小胖威利日間作業設施中心,讓病友能受到妥善的照顧。除了受照顧的角色外,小胖威利症患者平時也會製作護唇膏、防蚊液等商品去愛心義賣、自力更生。協會希望透過這次路跑,讓民眾以平常心和小胖威利症患者相處,並讓民眾了解許多罕見疾病患者,需要的不只是醫療照顧,更是大家的尊重和關懷。https://youtu.be/-r1nYdUryVE
生活
第1712期
創新湯頭打破傳統印象 宜蘭鴨肉「麵」目一新
2019-11-06
【記者陳妍如宜蘭報導】鮮嫩的鴨肉鋪在起鍋不久的飽滿麵條上,會場中滷味、咖哩及味噌各種湯頭香氣逼人。首屆「宜蘭鴨肉麵」競賽2日在宜蘭縣五結鄉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盛大登場,來自宜蘭各地的料理好手展現烹飪本領,他們運用在地食材設計出烤鴨拉麵鍋、咖哩烏龍鴨肉麵、芋香鴨肉麵等創意佳餚,為宜蘭傳統鴨肉料理帶來嶄新的滋味。 「鴨鄉鴨香系列活動」首屆「宜蘭鴨肉麵」比賽於2日舉行,參賽者精心準備了多元化、創意的料理端上餐桌。 圖/陳妍如攝宜蘭的養鴨產業有著超過百年的歷史,每年由宜蘭縣養鴨生產合作社舉辦的「鴨鄉鴨香系列活動」已邁入第13屆。今年首次以「宜蘭鴨肉麵」為主題舉辦料理比賽,網羅各地的大廚,更邀請300位民眾一同品評。參賽隊伍「沁涼鴨」將鴨肉料理以涼麵形式呈現,用宜蘭縣冬山鄉在地的蜜香紅茶麵搭配涼麵醬、小黃瓜絲,希望創造出爽口、不油膩且適合在夏天大快朵頤的鴨肉麵。「沁涼鴨」參賽成員、蘭陽技術學院餐旅管理系學生林聖翊笑說:「我們是夏天的時候想到的點子,沒想到在決賽用上的時候已經入秋了!」 參賽隊伍「沁涼鴨」特地到宜蘭縣冬山鄉取材,將在地的蜜香紅茶麵搭配涼麵醬,製成鴨肉涼麵。 圖/陳妍如攝參賽隊伍「在地鴨鴨」則由蘭陽技院餐旅系學生林佳德、王妤婕組成,他們以「一口鴨」為料理命名,用越南寬河粉包住煙燻鴨肉、蔥、小黃瓜等食材,並綁上水蓮菜做成方便入口的春捲造型。王妤婕表示,他們的靈感來自平時常吃的北平烤鴨,調味時以日式烤肉醬代替常見的甜麵醬,並將麵條換成寬大的越南河粉,把鴨肉和餡料包起來,做成小巧玲瓏的「一口鴨肉麵」。王妤婕特別分享製作料理的訣竅,在於調味料的用量以及等待入味的時間皆須精心調控,「一定要注意鴨肉不能醃太久,不然全部都會是醃料的味道!」 參賽隊伍「在地鴨鴨」的「一口鴨」料理將蔥和水蓮菜等食材川燙後,再以日式烤肉醬調味。 圖/陳妍如攝 參賽隊伍「在地鴨鴨」設計的「一口鴨」料理以越南河粉包裹鴨肉、水蓮菜為裝飾,方便入口。 圖/陳妍如攝參賽隊伍「P.J.T」準備了日式風味濃厚的「拉麵鴨」,以味噌、豬骨、柴魚為底熬出拉麵湯頭。蘭陽技院餐旅系學生邊子翔提到,他們花費最多時間和心力在熬煮湯底,「最難的是時間的控制,前一天就得熬好。」邊子翔更提到,這是他第一次嘗試這樣的創意料理,過往在學校上課時,多以經典食譜為教材練習,創意鴨肉料理是他過去沒有的經驗。鴨肉拉麵佐以七味粉、木耳、魚板以及礁溪在地的茭白筍,台式和日式食材在拉麵湯碗中交會出全新的風味。 參賽隊伍「P.J.T」以味噌、豬骨及柴魚為底熬湯,結合台式及日式食材,做成鴨肉拉麵。 圖/陳妍如攝試吃民眾林以婕表示,本次比賽中的鴨肉料理有許多別出心裁的設計,有些雖然突兀,但也有配合得恰到好處的菜餚,「特別是有參賽者把鴨肉麵和滷味混合,很好吃!」本次「宜蘭鴨肉麵」比賽激盪出許多餐桌上少見的創意,讓民眾對鴨肉麵的想像不只侷限在鴨肉片、湯麵、蔥花的排列組合,成功打破人們對傳統鴨肉麵的印象。
生活
第1689期
創意料理賽 盼展國產牛優勢
2018-11-21
【記者李冠杰台南報導】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統計,台灣每年屠宰約3萬6000頭的國產牛隻,但市占率卻僅有6%。台南市農業局為增加民眾選購國產牛肉的意願,17日在台灣首府大學舉辦「牛肉好蒡.一起來丼丼—2018國產牛肉行銷活動」。活動特別加入「創意牛肉料理PK賽」,要求選手設計創意料理,以嶄新形式呈現國產牛肉在料理上的多變性。 南臺科技大學學生王偉誠的作品以中式福袋為主題,將牛肉鬆和牛蒡等食材包至蛋皮內,成為一道創意牛肉料理。 圖/李冠杰攝將國產牛肉切成片狀,以炙燒的手法烤至半熟後,放到浸泡過蝶豆花汁的壽司飯上,這是台首大國際餐飲技藝研習隊的料理「福爾摩沙壽司」,參賽者以壽司為發想,將滑嫩爽口的半熟牛肉搭配日式醋飯。比賽選手、台首大餐旅管理系學生陳建安說:「希望能驚艷到民眾,讓他們覺得原來牛肉還可以有這種變化。」而他也談到,原本就不易捏製的醋飯因浸泡蝶豆花汁,導致醋飯更難捏成壽司,但在不斷嘗試後,他們找到水與米飯的最佳比例,成功完成這道料理。現場吸引許多民眾前來觀賽,其中,對台灣牛肉頗有研究、經營「我要征服臺南牛肉湯!!!」臉書粉絲專頁的張家鈞亦到現場,他指出,「福爾摩沙壽司中的半熟牛肉,吃起來順口滑嫩,展現出國產牛肉的特色。」他也提到,國產牛肉為溫體牛肉,在宰殺後須於六小時內料理,吃起來才會新鮮。 選手將料理放置後,還必須調整桌上的擺設,才能在擺盤項目中得到高分。 圖/李冠杰攝為推廣國產牛肉的優點,主辦要求選手使用國產牛肉創作料理。而國產牛肉相較進口牛肉來得新鮮,運送上也方便許多,但市占率跟進口牛肉的94%相比,有很大的落差。對此,台南市政府農業局畜產科科長周志勳指出,台灣牛隻數量不多、肉的產值也不高,往往會產生供不應求的狀況,因此必須要依靠進口牛肉,「改善的方法除了引進產值高的牛種去取代目前的牛種外,政府也會以量少質精的方式,做好品質控管,讓民眾吃得安心。」他也表示,台首大師生在活動現場也提供以國產牛肉為食材製作的牛丼飯,讓民眾實際品嘗國產牛肉,進而提升民眾對國產牛肉的好感。 現場舉辦「牛肉小學堂」知識競賽,考驗民眾對台灣牛肉及台南在地農產品的了解。 圖/李冠杰攝台南除了是目前國產牛肉的最大市場,也是牛肉的主要產地之一,本次比賽開放民眾成為評審、進行試吃,即是希望讓民眾體會國產牛肉並不比進口牛肉遜色。參賽的南臺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學生王偉誠表示,「廚師的工作就是呈現食材最好的一面」,他希望透過創意料理,讓民眾更了解國產牛肉的優點。 來自台灣首府大學的國際餐飲技藝研習隊在經過評審給分和民眾票選後,得到第二名的殊榮。 圖/李冠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