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中正盃運動舞蹈錦標賽 謝汶芯林立師徒聯手摘金
體育
第1789期
中正盃運動舞蹈錦標賽 謝汶芯林立師徒聯手摘金
2023-12-13
謝汶芯與林立雖才短短搭檔兩年,然而兩人配合良好,屢屢在賽事中獲得佳績。 圖/林詩祐攝【記者林詩祐台北報導】兩人環抱彼此,以同頻率的步伐,跟隨音樂節奏在舞池中旋轉。112學年度第29屆全國中正盃運動舞蹈錦標賽9、10日於臺北體育館七樓展開最終決賽,最終由國立體育大學謝汶芯與林立奪得標準舞成人組總冠軍。去年兩人在台灣舉辦的12場積分賽皆取得第一名,而本次中正盃奪冠後,謝汶芯、林立今年再度稱霸所有積分賽事,連續兩年舞出大滿貫成績。運動舞蹈分成標準舞跟拉丁舞組,中華民國體育運動舞蹈總會長劉渼麗說明兩者差別:「標準舞較紳士,拉丁舞則更熱情奔放。」從動作區別,標準舞的兩人會成對扶腰搭肩,在舞曲上共同進退;拉丁舞則會與舞伴分開,各自展現魅力。運動舞蹈共有10種舞風,兩組各有五種,選手需精通組內所有風格才有機會角逐冠軍寶座。 標準舞女舞者舞裙較長,展現舞者優雅形象,拉丁舞的舞裙則較短,使女舞者能做出較大幅度的動作。 圖/林詩祐攝決賽以輕快的維也納華爾茲拉開序幕,謝汶芯與林立在場上時而旋轉,時而停下腳步延伸動作,結合身體的傾斜、擺盪,凸顯出雙人身體線條的美。接著的華爾茲、狐步、探戈項目,兩人也都優雅從容地應對。最後一個舞風是標準舞中最緊湊的快四步,兩人也一改莊嚴優雅的形象,機靈的腳步與敏捷的彈跳,使兩人的演繹更加生動與俏皮。最終兩人五種風格皆拿下第一名的成績,也順利取得最終積分賽的勝利。賽後謝汶芯談到,由於比賽時間較早開始,身體還沒完全開機,所幸迅速調整狀態,最終發揮水準。而對於積分賽再度大滿貫,謝汶芯開心表示:「一步一步往前,最後的積分也比去年還高。」林立也肯定道:「一年努力有得到好的成果,在最終之戰畫下圓滿的句點。」林立與謝汶芯原先並非搭檔,而是師生關係。但兩年前林立因疫情無法繼續與義大利的原搭檔合作,兩人在陰錯陽差下成為夥伴。八歲的差距並沒有成為兩人的阻礙,反而起到相當好的化學反應。林立提到,彼此的練習方法不同,反而在搭檔時能有更不同的感受。對於年齡較小的謝汶芯,林立稱讚道:「表現超越同年齡層可以做到的!」謝汶芯則坦言,面對林立時,舞蹈實力的差距帶來壓力。為了趕上林立的腳步,他會額外訓練體能,也會透過影片揣摩國外知名舞者的技巧。 各組選手之間感情融洽,彼此間都是從小到大的在賽場上碰到的對手,在場下都會互相打氣。 圖/林詩祐攝對於未來規劃,林立表示雖然連續兩年取得大滿貫,「我們要看的不只有台灣,我們想要再往國外去發展。」兩人也期許在進軍職業前,能將技巧與經驗打磨得更加純熟,「精進技巧、細節跟音樂的詮釋,讓我們、觀眾和評審投入在舞蹈當中。」而謝汶芯與林立一整年持續參加各個賽事,兩人也將於下個禮拜前往香港參加DSA亞洲體育舞蹈專項錦標賽。 除了謝汶芯與林立這對搭檔外,第二名的藍郁翔和劉靜也為未來可關注之新星。 圖/林詩祐攝 運動舞蹈除了每組輪流上台表演外,也會與其他組同時在舞台上共舞。 圖/林詩祐攝
穿越60年追尋剝皮寮故事 北市大生打造解謎App
生活
第1785期
穿越60年追尋剝皮寮故事 北市大生打造解謎App
2023-11-15
【記者丁盈瑄台北報導】臺北市立大學舞蹈學系、音樂學系、都會產業經營與行銷學系(以下簡稱都經系)攜手打造一款歷史解謎App,並於11日在第五屆「城西生活節」中亮相。北市大是首間為剝皮寮設計遊戲App的大學,都經系教授劉松達表示,他希望App能讓每位民眾緩下腳步,深入挖掘剝皮寮豐富的歷史故事。雙主修北市大都經系與視覺藝術學系的活動負責人周芳伃說明,App裡的劇情是由都經系編寫,主要是講述一位在剝皮寮長大的藝術家,向記者娓娓道來他的童年回憶。民眾需用App聆聽故事,除了跟隨劇情裡的對白外,也要觀察剝皮寮街區的舞蹈學系學生演出,並在數個展覽空間裡一步、一步地找出遊戲解答。 民眾必須戴著耳機,跟著App的指示進行。除了沉浸在音樂系帶來的聽覺饗宴,也能觀賞舞蹈系的精采演出。 圖/丁盈瑄攝北市大舞蹈學系翁妤婷說:「我好像遊戲裡的NPC(註)!」舞蹈學系的學生們在茶室前化身成遊戲角色,慢動作扮演昔日的萬華居民,呈現品茶、嗑瓜子、拿起竹扇等。同樣是舞者的樓庭榛化身茶室婦女,搭配收音機放出的音樂,在戲院前的廣場展現曼妙舞姿,他說:「沒想到我可以在古蹟裡演出。」這是他第一次踏入剝皮寮,先前為準備這場活動而去田野調查,讓他更認識以前婦女們的生活型態。註:非玩家角色(Non-Player Character, NPC)在虛擬遊戲的世界中,通常指的是由遊戲程式控制而不是由玩家操作的角色。這些角色通常用來提供故事情節、任務、或是與玩家互動。 舞蹈系學生扮演遊戲裡的角色,在過去剝皮寮上的秀英茶室前,特別放慢速度呈現品茶的動作。 圖/丁盈瑄攝另一個展間是歷史悠久的日祥旅社,App會先顯示日祥旅社的老舊照片,參與者便按照提示尋找這棟建築的所在位址。走進空間,民眾能見到舞蹈學系同學扮演的旅客或服務人員,而他們需進入旅社的每個房間,了解過去旅客在日祥旅社下榻的生活模樣,並尋找陳設道具上的通關密語,像是草蓆、茶几櫃、麵粉袋等。民眾蘇敬堯分享,他在解謎時花了很多心力在找通關密語,甚至一開始找不到日祥旅社在哪裡。 民眾在臨近萬華車站的日祥旅社的狹窄房間裡,按照App的提示,填上用藍色蠟筆畫出的通關密語。 圖/丁盈瑄攝「有民眾好奇地問我,為什麼剝皮寮的紅磚牆上會有塗鴉呢?」周芳伃回應,參與者能透過這款遊戲發現建築上的細節,更認識剝皮寮的歷史。這次的沉浸式遊戲融合音樂、舞蹈、戲劇、行銷、設計的力量,試圖觸及更多年輕人。前來參觀的蘇敬堯看完學生在紅磚牆前扮演主角童年嬉戲的樣子後,他笑笑地說:「我自己就很想下去跟那些角色們玩1、2、3木頭人。」 塗鴉在剝皮寮被歸為歷史建築前就存在,因此不能擅自抹去紅磚牆上的事物,而舞蹈系學生在紅磚牆前飾演主角的童年。 圖/丁盈瑄攝「這次與北市大合作的沉浸式解謎遊戲比官網的語音導覽更有記憶點。」剝皮寮歷史街區的營運副理葉劉宏文指出,由於剝皮寮的展覽空間不得從事營利行為,因此尋找高品質且願意長期合作的合作夥伴相對困難。周芳伃則希望剝皮寮能成為台北市的藝文瑰寶,也期望都經系未來可以在博愛或天母校區附近的社區中繼續發揮專長,留下更多的城市故事。
以金屬網喻社會束縛 《網。魍…暮之慾》探長者情慾
藝文
第1776期
以金屬網喻社會束縛 《網。魍…暮之慾》探長者情慾
2022-12-2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生李昕於開幕當天與策展人蔡詩萍、藝評家鄭治桂、蔡志榮與北藝大教授郭弘坤進行展覽座談會。 圖/林玟君攝【記者林玟君綜合報導】「人年紀大時應該真實地面對自己,而不是變成社會要求你做的樣子。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生李昕於17日到27日,在國立中正紀念堂四展廳舉辦個人展覽《網。魍…暮之慾》,該展結合油畫、錄像、裝置與舞蹈,呈現《記憶。拼貼》和《暮之慾》兩系列作品,表達人到暮年時對慾望的盼求以及面對社會束縛的心理狀態。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生李昕將舞蹈表演融入展覽當中,他在交錯的金屬網中舞蹈,表現內心的束縛與掙扎。 圖/李昕提供李昕將自己編織的金屬網懸掛在展場,使網子好像飄浮在他的油畫作品前。他將金屬網比喻為人生外部的束縛與掙扎,他說:「像是學校、家庭、社會工作等,都給我們很多的限制。」李昕同時以「網」字的諧音「魍」,隱喻人在追尋慾望時內心受到的束縛,他補充,「我們渴望愛與被愛,想要有名、有權利、有錢,但這些慾望會讓你不自由。」李昕結合兩字,表現出他追求慾望時,受到外在「網」和內在「魍」限制的心理狀態,因此他將展名命名為《網。魍…暮之慾》。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生李昕將自身編織的金屬網從平面的油畫世界裡延伸出,並使其交錯飄浮於展場中。 圖/林玟君攝系列作品《記憶。拼貼》中,李昕在〈花漾年華〉裡將他20歲時的舊照片輸出在畫布上,留下照片人物的眼神和臉部輪廓,保留他年輕時的風采,他解釋,「只有攝影做得到一瞬間的停格,而繪畫它只能慢慢堆疊而成。」隨後他再用油彩顏料完成整幅作品,並在畫中畫下許多玫瑰花,緬懷他逝去的青春。「我用現在的我來看我20歲的自己。」李昕認為,年長者多少有想回到過去的慾望,但青春已無法回溯,他以繪畫融合舊照片的方式,將過去與現在的自己跨時空地結合,以滿足重返青春的渴望。 〈花漾年華〉裡的人物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生李昕20歲時的自己,他將過往拍攝的照片輸出於畫布,保留眼神、臉的部分線條,再用油彩顏料填充完成整幅畫作。 圖/林玟君攝在系列作品《暮之慾》中,李昕展現人到暮年時對於愛與慾的追求,他在〈天堂之慾〉裡畫出男女身體相互糾纏的畫面,觀眾林先生說:「李昕的作品是相當赤裸的,他表達出那種對性、情愛和在這些慾望下的痛苦。」李昕認為,隨著年紀的增長,年長者的情慾被認為是羞於啟齒的,「你要有長者的風範,可能要打太極拳、散步或者說養養貓,就是符合社會的期待。」透過繪畫作品,李昕勇敢表達出在他所處的保守時代裡難以被討論的情慾議題。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在職生李昕在〈天堂之慾〉裡畫出男女身體相互糾纏的畫面,探討女性到暮年之時的愛與慾。 圖/林玟君攝觀眾林先生說:「這些金屬網雖然阻隔,但又可以穿透,我看見他(李昕)想破網而出。」策展人蔡詩萍認為,展覽中的金屬網像是現實對生命的牽制,同時也是對李昕創作的試煉,「知道自己從網裡看世界,不怕別人怎麼從網眼看自己,這是從容自在的的自由。」他說。
回溯原初生命 黃葻即興舞真實自我
藝文
第1759期
回溯原初生命 黃葻即興舞真實自我
2021-12-08
【記者黃亭茹綜合報導】陽光傾瀉在廣大的草皮上,藝術家隨著柔和的樂聲緩緩起舞。剛畢業於朝陽科技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的黃葻,在2021「淨土─國際行為藝術節」進行行為展演《提起我的腳,抬起我的腿》,從身、心靈融合為一的舞蹈中,享受生命的萌芽與凋謝。作品分別於4、5日在台北市寶藏巖地段和烏來老街發表。 創作者黃葻運用天賦般的靈活身體舞動,挑戰人的身體的極限美感與完整平衡。 圖/黃亭茹攝黃葻緊閉著雙眼,全心全意地投入自我精神與四肢的平衡狀態,隨著樂聲的流淌,他時而趴下至貼近草地、時而彎曲成拱門狀,動作隨當下的思考狀態而異。此次行為藝術節的協同策展人貝嶺說:「黃葻讓自己的身體承受力達到最大的極限,運用身體彎曲度、全精神投入的方式挑戰『極限』的美感。」他也補充,黃葻以女性的視角探討人的身體是如何透過自我挑戰,達到最完整的平衡。此次為黃葻首度公開的行為展演,即使他在學校主修影像傳播,也能運用與生俱來的身體能動性,以及天賦般的靈活四肢來舞動,舞蹈對他來說即是行為。他說:「我想要化自己為一隻小鳥,用行為展演的方式把生命的最初到結束,自然地展現出來。」黃葻說明,過程中的肢體設計是「完全即興的」,他認為,人們腦海中的想法無時無刻都在變化,故透過「無經設計的肢體展演」更能夠傳達出個人之於世界的變化莫測。他說:「用盡全力的感受同時抬起我的雙腳,是我對身體表示尊敬與感謝的方式。」也呼應展演名稱《提起我的腳,抬起我的腿》。黃葻補充,他在一次車禍後才開始投入肢體展演,在經歷重大手術後的雙腿竟還能做這樣神聖的事,他為此感到訝異。 當天陽光和煦,溫和地灑落於草地,賦予展演更豐富的層次與視覺效果。 圖/黃亭茹攝在展演當下,觀眾們有的放鬆地躺臥在草皮上、有的專注地直盯前方,欣賞著黃葻美妙的體態,一同體會如小鳥般從成長到死亡的平凡與美好。觀眾林柏均感動地說:「他看見了黃葻在展演過程中的極大勇氣,以及強烈的情緒渲染力,他一定很享受其中。」另一位觀眾蕭綺均則表示,展演者從原本的站姿,轉變為全身貼近地面的樣態,呈現身體跟土地的親密交織感,而沾上草的身體,讓原本散發神秘與肅靜的氛圍增添了一絲溫柔和寬容,不禁使他沈浸於黃葻柔美的肢體演出。自由展示身體於他人面前並不是容易的事,黃葻提到,誠實面對自己是他一直很想挑戰的事,過往藏在攝影機後頭的他,第一次把防護罩卸下,以最真實、最赤裸的心境與情緒展現在眾人眼前。他興奮地說:「我想讓觀眾有所『共感』,讓他們在觀賞展演時能有所感動。」他進一步補充,或許此次以直接的肢體呈現,也是一種表達、對話、宣洩與和解的方式。 觀眾們專注的看著展演,細細感受創作者黃葻的肢體展演所傳達出的情緒與意義。 圖/黃亭茹攝 
北藝大團隊舞馬崗故事 跨域展演盼為傳統發聲
藝文
第1756期
北藝大團隊舞馬崗故事 跨域展演盼為傳統發聲
2021-11-03
【記者羅子恆綜合報導】表演者踏於岩石之間,時而隨音樂、時而隨富含情感的詩歌翩翩起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暨碩士班、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及傳統音樂學系碩士班學生組成團隊,以馬崗文化(註)為題創作《極東之隅:馬崗故事》,結合舞蹈、文學與音樂,反思生態破壞及沒落的傳統漁村。作品於10月30、31日在北藝大鷺鷥草原上公開演出。註:位於新北市貢寮區最東邊的漁村,以漁業為主要發展產業。 有限的岩石群空間中,舞者賣力展現當地文化特色,同時唸詩朗誦的表演者出現在身後與其進行藝術結合。 圖/羅子恆攝演出由三個劇目組成,透過表演場地變換,呈現馬崗當地不同的風土民情。岩石上頭,一男子輕柔撥弄阮上琴弦,有時彈奏、有時暫停;岩石的另一側,女子透過簡易肢體動作搭配優美的詩詞朗誦,訴說在地文化的特色;一轉眼,岩下舞者賣力翻滾,模擬海浪在礁岩上不斷拍打的樣態。觀眾楊宙大說:「完全表達出在地人的文化以及生活,而且傳達的理念也很清楚。」 舞者扮演海浪與礁岩上的「海女」進行交融,訴說海女職業與海洋密不可分的親密關係。 圖/羅子恆攝北藝大舞蹈表演創作研究所教授張曉雄談及展演的創作歷程表示,三系所學生依靠各自專業梳理馬崗歷史,他們也深入當地與海女、柑仔店老闆等居民相處,並進行訪談,最後,學生們將自我與在地間產生的各種情緒與想法交融,完成這場跨域的演出。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研究所學生坐在高起石頭上彈奏傳統樂器,另一側舞蹈學系研究所學生以身體作為創作手法,完成這場跨域展演。 圖/羅子恆攝「創作過程中並沒有想像中順利。」張曉雄認為,舞蹈是較為意象化的媒材,雖然舞蹈不擅於闡述事件,卻能夠透過身體直覺讓觀眾快速感知。表演者、北藝大舞蹈學系暨碩士班學生楊勝博直言,一開始他不清楚如何將文學融入舞蹈與音樂中,但經過團隊長時間溝通、協調,最後決定讓文學以詩詞及故事的形式,成為支撐文化展演的骨幹,讓舞蹈及音樂得以依循故事,建構整個演出內容。「每個人互相交流感受及想法,並透過肢體之間的磨合感知不同人心中的馬崗,這是他最大的收穫。」他補充。 舞者以身體各種姿態呈現馬崗在地文化,搭配傳統樂器模擬當地聲響,帶領觀眾親身感受及體驗。 圖/羅子恆攝馬崗地區因過去急於發展漁村產業,導致環境遭大肆破壞,傳統文化隨之衰頹。因此團隊決定以馬崗為主題,希望透過這次展演,讓學生藉創作過程體驗當地生活,更深入瞭解漁村發展的困境,也盼望作品能承載豐厚的文化,傳遞給觀眾。楊勝博說:「馬崗這個小社區利用僅有的資源,與即將收購當地的財團勢力相抗衡,使他深有感觸,並希望透過藝術創作來為他們發聲。」「希望將我們對馬崗現場的記憶呈現給觀眾。」楊勝博強調,觀眾應關注舞者在演出當下有感而發的動作差異,因為每次演出都是對馬崗的重新詮釋。而張曉雄也期許觀眾能體會學生的感受,並盼望表演者能透過表演,獲得不同角度的思考方式及想法,使該作品發揮最大價值。 兩名舞者在懸崖上對峙,利用鷺鷥草原上原有的岩石呈現馬崗在地景致。 圖/羅子恆攝
鏡頭舞動翻轉觀眾視角 北藝大創造新影像語言
藝文
第1756期
鏡頭舞動翻轉觀眾視角 北藝大創造新影像語言
2021-11-03
【記者單師樵綜合報導】銀幕中舞者隨鏡頭移動、聲音與剪輯方式舞動,觀看表演的方式因此改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電影與新媒體學院和台灣數位藝術中心合作發表《舞影繪輯X舞動360》,將舞蹈以影像的方式呈現,打破既有的創作框架,作品於10月30、31日在北藝大曼菲劇場播映。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影繪輯X舞動360》,將舞蹈以影像的方式呈現,打破既有的創作框架。 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提供作品由〈舞影繪輯〉、〈舞動360〉兩部分組成,在〈舞影繪輯〉中,舞蹈動作結合劇情、音效,讓畫面更具臨場感。創作者賴方伃說明,他參與的作品以「黏著」為主題,他說:「舞者在創作時對『黏著』的想像,並非肢體上綿延不斷地接觸,而是想像兩人之間有無形的黏稠物質,也是吸引這兩人靠近的引力吧。」因此團隊試圖在肢體間的空白處創造黏著。另一位創作者包明茜分享,影像主要是在理解舞作後,打破平常劇場單面觀看的侷限去拍攝。他補充,因必須在短時間內感受舞蹈,又要思考如何讓肢體在影像上更有張力,同時讓觀眾進入舞蹈裡面,而不是因為影像讓觀眾離舞蹈更遠,讓他感到相當困難。 在〈舞影繪輯〉中,舞蹈動作結合劇情、音效,增加舞者在影像中的舞動感。 圖/賴方伃提供而後半段影片〈舞動360〉則跳脫平面影像,團隊使用360度全景相機進行拍攝,舞者的肢體與所在的空間皆被扭曲。創作者陳薇伊分享,360度的特效可以讓空間更迷幻,他想要善加利用這個特質,因此選擇單向地下交流道作為拍攝場景。另一位創作者顏楷倫說:「我比較想要找到的是整個畫面、整個影像、整個視覺的舞動感跟衝擊。」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盡量不出現完整人體在跳舞的畫面,讓觀眾不需將焦點放在舞者身上,轉而注意影像內的其他元素。而創作者莊博翔提到拍攝時的困難說:「不能依照自己以前的習慣即興拍攝,因為全景相機的畫面難以立即控制。」因此需要事先想好呈現的畫面,並且繪製分鏡表。 在〈舞動360〉中,舞者的肢體與所在的空間,皆因360度全景相機的拍攝而被扭曲。 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提供「觀看的視角突然間被改變」是團隊最想表現的重點,台灣數位藝術中心指導老師王柏偉認為,他在觀看〈舞動360〉的感覺是連滾帶爬的,「我們思考這個世界,思考這個影像的方式,並不是直線的,而是滾動、轉動、連環、循環的。」觀眾陳昱伶則說:「前面〈舞影繪輯〉的主題比較著重於舞蹈,而〈舞動360〉中,他們的舞動感覺比較像是相機的舞動,而不是偏向舞蹈的舞動。」 觀看的視角突然間被改變,是《舞影繪輯X舞動360》創作團隊最想表現的重點。 圖/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提供此次拍攝讓團隊探索更多創作可能,台灣數位藝術中心指導老師黃柏瑜說:「在畫面變形的過程中,創造出另一種影像語言。」而陳昱伶認為,未來舞蹈還可以跟新媒體結合,「比如說一些投影的方面,或舞者和無人機做互動。」北藝大舞蹈學院院長何曉玫也表示,舞蹈很有魅力的地方,就是開放給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想像。
啦舞青年現斷層 戲曲學院獨舞拿雙冠
體育
第1755期
啦舞青年現斷層 戲曲學院獨舞拿雙冠
2021-10-27
【記者陳楷霖台中報導】音樂落下,舞者配合旋律舞動,表演柔和卻充滿力量。2021全國啦啦舞蹈錦標賽於18日在臺中市北區國民運動中心舉行,雖然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在當代抒情大專個人組、當代抒情大專公開雙人組獲得冠軍,但比賽中並沒有其他競爭對手,形同表演,也顯示啦啦舞蹈在大專發展不夠普及。啦啦舞蹈以傳統舞蹈為基底,搭配流行舞蹈以及啦啦隊的彩球元素,舞風近似現代舞卻更具活力,成為富多元色彩的啦啦舞蹈。就讀戲曲學院、獲得當代抒情大專公開個人組冠軍的王仁宣認為啦啦舞蹈較注重個人動作細節,「它和其他舞蹈比起來多了爆發性跟肢體的展現。」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王仁宣表示,自己在挑選背景音樂時,會以歌曲旋律作為決定的依據。 圖/陳楷霖攝雖然啦啦舞蹈在國小、國中已逐漸興盛,但到了高中、大學便出現斷層,參加本次賽會的17個隊伍中,國小和國中隊伍數量佔了總隊數的七成,但從高中組開始卻僅剩兩支隊伍,大專組更只剩一隊大學隊伍和一隊社會人隊伍。此次獲得當代抒情大專公開雙人組冠軍,同樣來自戲曲學院的林志成表示這次大專組的賽事僅一隊出賽,讓他稍感遺憾,「有競爭對手一定最好,但沒有的話我仍會全力以赴。」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林志成表示,這次挑選這首《Here’s your perfect》作為比賽歌曲,是因為它很適合當下面臨低潮的自己。 圖/陳楷霖攝林志成過去主攻街舞,在高中時因師長介紹轉戰啦啦舞蹈。他認為一般學生難有管道接觸啦啦舞蹈,因此對這個項目較陌生,「我也是高中參加過比賽才認識啦啦舞蹈。」而王仁宣則指出,學生運動員長大後會逐漸專精單一項目,但目前大專院校少有為啦啦運動設立的科系,因此難以普及。中華民國啦啦舞蹈協會會長林芃妡說明,啦啦舞蹈在國內仍屬新興運動,「過去國內以發展競技啦啦隊為主,直到2007年我們才把啦啦舞蹈的比賽引入台灣。」針對青年的發展,林芃妡表示協會目前主要將啦啦舞蹈帶入設有舞蹈班或社團的高中以及大學,以增加普及度,同時她也強調,啦啦舞蹈和主流舞蹈一樣適合大眾參與,期望未來可以有更多人投入啦啦舞蹈,以擴大賽事規模。 啦啦舞蹈在年齡層較低的兒童中頗為風行,場館內可以看到眾多家長買票入場。 圖/陳楷霖攝
剖析科技下親密關係 北藝大舞出情感拉扯
藝文
第1753期
剖析科技下親密關係 北藝大舞出情感拉扯
2021-10-06
【記者羅子恆台北報導】四周燈光驟暗,無數個投影光線從觀眾後方襲來,呈現各種身體的樣態。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表演創作組碩士生曾靖恩與馬修(Palmer Mathews)共同製作的舞蹈展演《漫漫長路 x Playground》,於2日及3日在北藝大展演中心舞蹈廳展出,藉由舞蹈來訴說現代科技發展與人際關係間所產生的微妙變化及平衡。展演由〈No man is an island〉、〈一個從未到過的地方〉、〈失衡彼端〉以及〈Playground〉四支舞碼組成。其中〈失衡彼端〉舞台上置有大型天秤,兩個舞者於天秤的兩端傳遞發光物體,並嘗試尋找平衡,暗指現代人追求緊密關係,同時卻也渴望自由。曾靖恩補充道:「發光物體是訊息傳遞的意象,時而發光時而黯淡,呈現了訊息傳遞成功與否。」在來回數次後,音樂與燈光驟然消失,只剩天秤中流動的綠豆撞擊聲,藉此描繪在親密關係與自由之間來回拉扯的心理情境。 在天平兩端傳遞發光物體,時而暫停,時而滑動,象徵訊息在兩個人之間傳遞的順暢與否。 圖/王彥敦提供 表演者在大型天平上盡力共舞著,試圖維持著兩端的平衡,表現出拉扯的心境。 圖/王彥敦提供而主要由馬修編舞的〈Playground〉以歡樂輕快的音樂,帶領觀眾回到80年代的歌舞廳。起初舞者並排在聚光燈下跳舞,忽然舞者在各個燈光下來回穿梭,其他人則簇擁而上,反覆多次後,舞者不再受到他人追隨,反而受到眾人唾棄,藉此臨摹現今社交軟體上的環境,說明人們快速與他人連結能獲得即時的滿足感,但卻是短暫的。觀眾林欣儀說:「完全是現代人速食愛情的展現。」 以類似戲劇的表演方式融合舞蹈,搭配光影的改變,生動描繪現代科技社交的模式。 圖/王彥敦提供該演出也以不同投影景框呈現剪影,而投放在舞者上的聊天常見話語,隨著身體的擺動,預示這些話語將環繞在他生命中。觀眾周郁璇說:「在螢幕投影對話的部分,使人回想起自己過去的經歷。」然而馬修表示,他希望能給觀眾更正向的意義,因此結尾時,即使舞者先前經歷了感情關係的失敗,仍積極地面對生活與他人互動,期盼觀眾在受傷後依然能具勇氣跨越障礙。 在背景投影社交軟體上常見詞語,並結合一個人的獨舞風格,完整表現科技社交後人們的心理情境。 圖/王彥敦提供現今科技快速變遷,人們之間的互動模式與過去極為不同,曾靖恩也說:「這部作品的靈感主要來源於日常生活中,特別在疫情時代下,又更能感受到這部作品呈現的社會現象。」他希望能透過身體做為媒材,來觸發個體的情感及身體經驗。但曾靖恩也補充,他只是提出這種現象,來引發觀眾想像,並不一定需要觀眾能從中學習到某件事,只盼觀眾能將自我經歷融入表演中。而馬修則說:「他也希望讓大家了解這樣的現象,並從中感受到情緒與力量。」也呼籲觀眾相信自己,即便遇到困難或是做錯事,依然能跨越障礙,活出不同的人生。 展演結束後,各舞者並排站立與製作人們同時出場致謝,感謝觀眾這2個小時的欣賞。 圖/王彥敦提供
快舞熱情森巴 林詠鉦莊雅晴拉丁舞三連霸
體育
第1741期
快舞熱情森巴 林詠鉦莊雅晴拉丁舞三連霸
2020-12-24
【記者陳宥菘台北報導】選手於場中隨著音樂節拍起舞,多變的踏步、踢腿,指尖於空中劃出優雅的弧度,展現自信。109學年度第26屆全國中正盃運動舞蹈錦標賽(以下簡稱中正盃)19日於臺北體育館登場。其中,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林詠鉦、莊雅晴於成人A組拉丁舞再次摘金,成功完成三連霸。而成人A組標準舞則由同樣來自彰師大的林廷駿、陳怡安從五組選手中脫穎而出,順利二連霸。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林詠鉦、莊雅晴於109學年度第26屆全國中正盃運動舞蹈錦標賽「成人A組拉丁舞」中,展現雙人絕佳舞技與默契,達成三連霸。 圖/陳宥菘攝拉丁舞比賽中,包含森巴、恰恰恰、倫巴、鬥牛舞,以及捷舞等五種截然不同的舞風,每一種舞風皆有其音樂節拍與舞蹈姿態。金牌組合林詠鉦與莊雅晴分享,他們最擅長的舞風是森巴,在單項目比賽中,他們多能以森巴奪下獎牌。林詠鉦說道:「我喜歡森巴這種快節奏的,跳起來比較high。」而銀牌得主、國立體育大學林傳恩與臺北市立大學黃姝嘒也同樣偏愛節奏感強烈的森巴與恰恰恰,他們認為在此類舞蹈中更能展現速度與力道。林傳恩與黃姝嘒坦言,因為喜愛快節奏舞風,所以較少練習慢節奏的倫巴。然而林詠鉦提到,雖然偏愛節奏緊湊的舞風,但節奏較緩慢的倫巴也有其重要性。他指出,倫巴的舞姿曼妙、優美,選手也有更充足的時間展現身體動作、重心轉換,並完成手部動作的延伸與連結,因此在節奏舒緩的倫巴中,更考驗選手的穩定性與動作完整性。 選手們舞台上的展現奠基於事前編排好的舞蹈動作,但還需依據比賽現場播出之音樂,順應歌曲氛圍,揉合自身情感於其中,才能有完美的展現。 圖/陳宥菘攝而賽會中的另一項焦點——標準舞,同樣包含五種不同舞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林廷駿、陳怡安兩人享受較為輕柔、移動性高的華爾滋、維也納華爾滋與狐步,這些舞風使他們放鬆地融入音樂中,並掌握動作細節與神情表現。陳怡安強調:「舞蹈這種東西是表演,肢體動作跟表情一定要讓別人感受到是很投入的。」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林廷駿、陳怡安兩人享受較為輕柔、移動性高的華爾滋、維也納華爾滋與狐步,這些舞風能使他們放鬆地融入音樂中,並掌握動作細節與神情表現。 圖/陳宥菘攝拉丁舞與標準舞皆為「雙人合舞」,因此舞伴間的默契相當重要。林詠鉦與莊雅晴自信地分享賽場上兩人的默契,「一個眼神就會知道對方想要幹嘛。」林廷駿、陳怡安這對搭擋也説道:「我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跳都跳在一起,不太有默契不好的問題。」此外,這兩組選手皆來自同間舞蹈教室,林詠鉦提到,因教練林鴻琪同時具備裁判身份,在練習過程中教練會提點選手哪些是裁判重點評分項目,也更提升選手賽場上的表現。此次賽會同時也是110年度運動舞蹈國手選拔賽總決賽,賽後各隊伍的年度積分揭曉。成人A組拉丁舞由林詠鉦與莊雅晴以6場最優積分共1330分排名第一,林傳恩與黃姝嘒則位居第二,而成人A組標準舞則由林廷駿、陳怡安奪冠,三組選手皆成為國手代表。對於未來的賽程規畫,他們皆盼新冠肺炎疫情儘早結束,目標鎖定明年4月的亞洲室內暨武藝運動會。 國立體育大學林傳恩與臺北市立大學黃姝嘒期待疫情之後能出國參賽,他們認為每次出國參賽皆可激發自身的企圖心,對於自己的舞蹈也會有很大的精進。 圖/陳宥菘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