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首屆國際學生節桃園登場 跨文化交流拉近異國距離
生活
第1819期
首屆國際學生節桃園登場 跨文化交流拉近異國距離
2025-11-21
【記者黃千艾桃園報導】會場迴盪著多國語言的交談聲,編織出熱絡而多元的氛圍。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15日在元智大學舉辦全國首屆「2025桃園國際學生節」,結合運動競賽、異國美食以及文化體驗,邀請桃園市大專院校學生及國際學生參與,期望促進跨文化青年交流。 適逢每年11月17日的世界學生節,桃園市政府於今年推出全台乃至亞洲首屆的國際學生活動。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長侯佳齡表示,桃園作為國門之都,目前已有近兩萬名國際學生,這樣的數量是全臺縣市的前段,舉辦國際化活動別具意義。「希望透過這個學生節的活動,讓所有的國際生在臺灣也感受到家的感覺。」侯佳齡說道。他表示,團隊籌辦活動的首要考量是如何拉近學生間的距離,因此加入飲食、文化體驗與現場舞蹈表演等元素,期盼能藉此讓大家以更自然的的方式相互靠近,打造一個讓國際學生能夠交流、分享文化的平台。 「我們也希望透過運動競賽促進異國學生間的合作,讓不同國籍的學生能在互動中建立默契。」侯佳齡說。本次運動競賽包含羽毛球、匹克球與泡泡足球三項,採外籍與本地學生混合組隊,參與者在報名時依自身興趣填寫志願序,並由主辦單位安排分組。元智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何恩祈表示,混合分組的方式提供了與多國學生交流的機會,讓他能在推廣自身文化的同時,更了解他國文化,他說:「這不僅提升了我的英文能力,也拓展了國際視野,並結識了許多新朋友。」來自德國、就讀國立臺灣大學醫學工程學系的Lara(化名)則表示,運動比賽是他印象最深刻的環節,不僅能鍛鍊身體,也促進情感交流。元智管理學院學士班學生李貞儀則指出,雖然比賽能與外籍隊友短暫互動,但缺乏更深入的交流,希望能增設小組合作或闖關體驗等活動,提升互動深度。 為打造更多元的跨文化交流場域,活動現場設置超過三十個異國美食攤位,並安排不同的傳統文化體驗區,如布袋戲、書法、原住民及各國服飾試穿、傳統舞蹈與歌曲演出等。來自印尼的美食攤主兼元智學生鍾美蘭表示,自己家鄉的食物口味較重,為了讓台灣民眾也能接受,他在販售時會適度調整,讓印尼食物成為對本地人更友善的選擇。元智原住民族青年社長徐翊媗說:「活動充滿特色,不僅能欣賞平時在台灣少見的多元族群舞蹈與音樂,也提供將原住民文化傳承並向不同國家民眾傳遞的機會,展現文化融合的魅力。」國立體育大學競技系韓國交換生金水晶則表示,他在書法體驗中感受到台灣人的友善與耐心教導,學習新文化的同時,也感受到異國的善意與溫暖。 談及未來展望,侯佳齡表示,國際學生節將持續舉辦,並計畫在桃園各大專院校輪流舉行,藉此充分結合各校特色與資源,讓活動內容更具多元性與創意,提供學生豐富的參與體驗。參與美食市集的越南攤主兼元智碩士班學生馮水仙希望能長期舉辦,期盼未來市集攤位採更開放的設計,讓民眾在逛市集的同時,也能近距離欣賞表演。
傳承麵食發酵新生命 首屆《美麥盃》望傳承中式手藝
生活
第1817期
傳承麵食發酵新生命 首屆《美麥盃》望傳承中式手藝
2025-11-07
【記者鄭丞傑高雄報導】蒸籠裡熱氣氤氳,五顏六色、造型各異的包子饅頭接連出爐。第一屆《美麥盃中式發酵麵食競賽》1日於樹德科技大學登場,參賽者橫跨高中職、大專院校及社會組。比賽以傳承創新與在地永續為主軸,期望讓傳統麵點在新世代持續發酵。 「麵食在台灣是華人的傳統。」樹德科大餐旅與烘焙管理系主任林宥君說道。他指出,現今台灣飲食長期受西化影響,包子與饅頭已不再是年輕人的早餐首選,多數餐飲科系的教學也以西式烘焙為重,相關師資逐漸減少,使傳統手藝面臨斷層與流失危機。舉辦此次麵食競賽不僅是希望學子重新認識中式傳統食品,也盼藉由低碳排的製程落實永續,林宥君表示,相較於西式糕點的烘烤手法,中式麵食利用蒸煮的方式所產生的碳排量更低。 比賽採兩人一組的方式進行,項目分為圓形和造型刀切饅頭、創意花捲與包子,在重量與比例上皆有規範限制。發酵麵食的製作流程首先需將麵粉、水、砂糖與酵母混合,反覆揉成光滑麵團後進行發酵,再放入蒸籠蒸煮。東南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進修部學生陳嬿媄與陳姵均表示,麵團在揉製過程中會持續發酵,稍有不慎就可能過頭,因此時間與力道都需精準掌控,否則成品容易凹陷或裂開,「你永遠不知道它蒸出來會是什麼樣子。」陳嬿媄說道。他們在長達三個月的練習中不斷修正,才抓到完美的時機,做出符合期望的成品。而不同材料的運用同樣會影響發酵過程,樹德科大餐旅系學生洪佑真與張毓明分享,在製作過程中,他們發現若使用天然果汁調色,酸性的果汁須先與糖融合,否則會影響到麵團發酵。 洪佑真與張毓明也坦言,在本次競賽前他們只接觸過蛋糕與西點,「因此我們想要嘗試不一樣種類的比賽。」洪佑真說道。他們以台東的熱氣球作為創作理念,透過在當地旅遊的故事串起汽車、輪胎、熱氣球與日出四項作品,且皆選用台東在地農產製作,如將藍莓作為染色顏料、把鳳梨與地瓜做成內餡,並使用黑糯米作為麵糰原料。其他同樣以花東作為靈感的組別則選用金針花與剝皮辣椒作為包子餡料,並在麵團中加入初鹿鮮奶,增添鬆軟口感,展現食材運用的多樣性。陳嬿媄與陳姵均則將自家種植的九層塔結合深坑黑豬肉,創作出〈黑珍珠塔香肉包〉,以塔香呈現包子的風味。 本次比賽的評審團包含奇美食品研發部、郭元益食品與統一集團等食品廠商代表,因此除了創意展現外,參賽作品在市場行銷與量產的可行性也是評分重點之一,盼選手在創新與實踐間取得平衡,並透過量產推廣中式發酵麵食。評審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蘇衍綸說:「希望藉由這個比賽汲取學生的創意,未來工廠就能去嘗試製作。」另一評審克林台包總經理劉音岑則表示,中式麵食產業競爭者相對較少,且具有長期發展潛力,「很歡迎各位繼續努力並加入這個市場。」他說道。
清大創首屆科技萬聖藝術節 領孩童玩樂中學科學
生活
第1817期
清大創首屆科技萬聖藝術節 領孩童玩樂中學科學
2025-11-07
【記者黃暐喬新竹報導】2025萬聖互動詭鬼節,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研究中心聯手小叮噹科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策劃,至2日於小叮噹科學主題樂園舉辦,結合科技、藝術與節慶文化,期盼打造出一個「簡單玩」的互動體驗萬聖節。 「本次活動首創科技藝術萬聖節,展現新竹科技與人文藝術共榮的特色。」策展人兼清大藝術學院長許素朱說道。活動以跨學科合作與互動裝置為核心,結合校方與企業的力量,期望透過創意體驗將歡樂帶給孩童,實踐大學回饋社會、推廣教育的責任。小叮噹企劃課專員陳紹安說:「我們的主題樂園原本就是讓小朋友透過遊戲學習科學原理,這次清華大學的加入讓活動層次再提升,增添更多創新與跨領域的元素。」 現場展出五組公共藝術作品與十件互動裝置。走進《互動詭鬼》展區,遊戲〈AIoT擬人小怪物〉中,民眾將手伸入「掌心怪獸生成盒」便會隨機誕生出一隻屬於自己的怪獸,藏匿於投影牆中,尋獲後就能將怪物的照片收藏於手機相簿中。清大科技創新應用組長劉士達分享道:「我們運用AI與物聯網技術,讓互動裝置更親民,小朋友都說這很像在玩寶可夢。」遊戲〈語林〉中,參與者若同時觸碰兩道石墨線條,便會響起驚悚的音效,執行策展人蔡遵弘解釋,〈語林〉運用人體導電特性讓電阻產生變化,進而控制程式發出聲響。另一展區《光詭喚醒》系列則運用微波偵測技術控制燈光亮度與閃爍節奏,以忽明忽暗的光線模擬生物呼吸和驚嚇的頻率。策展人許素朱表示,希望透過這些展品取代真人扮演,展現萬聖節多層次的感官體驗。 活動除邀集教授與藝術家,許多清大同學也參與其中展現創意。清大電資學院學生梅可親的作品〈女巫與蜘蛛傘怪〉為行動裝置藝術,運用Arduino電路板做出感測系統,偵測觀眾距離,靠近傘怪時便會閃爍發亮。梅可親說:「我發現自己喜歡嘗試用手上的技能去表達與創作,這也讓我更清楚未來想走的方向。」展品〈南瓜先生的魔法掃帚〉則以聲音感應為核心,當現場出現聲響時,掃帚會自動滑行、旋轉。參與作品策劃的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學生陳妤蓁說道:「過去多以扮裝參與萬聖節,透過這次籌備,從單純的參與者轉化為創作者,體驗了不同以往的萬聖節。」 談及活動初衷,許素朱表示,過去在柏克萊生活時,深受當地萬聖節氛圍啟發。居民用心布置裝飾與互動裝置,只為讓孩子開心並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他希望將這份精神帶回台灣,讓孩童在遊戲中體驗創意的價值。家長黃小姐(化名)則認為,此活動兼具教育與娛樂,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觀察與思考。觀展的清大學生Agatha(化名)則說:「比起單純的扮裝,萬聖互動詭鬼節帶給我們更多想像力與創作空間。」
竹市首屆食農教育嘉年華 清大串聯地方推永續發展
生活
第1815期
竹市首屆食農教育嘉年華 清大串聯地方推永續發展
2025-10-23
【記者蔡孟安新竹報導】由國立清華大學「食農教育示範學校與區域支持網絡」策劃的第一屆大新竹食農教育嘉年華暨清華社會實踐聯展18日於清大舉辦,現場聚集各年齡層的學生與攤販,透過擺攤、教育體驗活動推廣食農教育與永續發展,並邀請大小朋友共襄盛舉。 食農教育以教導民眾從認識餐桌上的餐點開始,進而關心食物來源、生產方式等,是為結合飲食與農業環境觀念的教育。主辦方希望透過本次嘉年華,召集來自不同區域的學校、小農等單位,串連地方資源以支持學校食農教育的深化與推動。「無論你是產銷單位、學校,又或是地方創生園區,都會在這個嘉年華之中相遇、碰撞,讓推廣食農教育有更多元的可能性。」計畫執行長陳振淦說道。他也表示,本次活動為了強化各攤位之間的連結,不提供便當給現場的攤位賣家,而是以發放體驗券的方式,讓攤販可以拿券兌換不同店家的食品。 活動現場攤商集結,共120個攤位銷售多種特色在地小農產品及利用當地食材製作的手工商品。其中,新竹市農會以內部稻米產銷班生產的好香米為原料,再透過義工媽媽們手工製作成杏仁米餅販賣。新竹市農會的四健督導林芯如表示,從產地到餐桌的成品,都是農友及農會成員一起努力的成果,透過在大學場域舉辦的市集做推廣,便是農會實踐食農教育於日常的一種方式。「希望讓學生對於食農教育,除了耕作很辛苦的印象以外,補充像飲食文化等更全面的認知。」林芯如說道。 除產品販售外,本次活動另專設70個攤位,提供教育體驗活動。透過桌遊等互動遊戲,帶領現場民眾認識牛乳來源以及雞、豬隻等家畜養殖與畜牧的相關知識。現場的工作人員兼清大人文社會學系(以下簡稱人社系)學生俞李晴認為,比起傳統講座的形式,效仿日本進行桌遊等遊戲體驗的方式更能將食農議題傳達給一般民眾,他說:「像是台灣兒童食育協會推出的豬隻相關知識桌遊,就讓我對於豬肉品方面有比以往更深刻的認知。」談及未來願景,俞李晴則說道:「以後會想要以工作坊的形式對大眾進行食農教育,讓大眾可以像此次活動中的手作體驗一樣親身感受何謂食農。」 本次活動吸引合作學校的國中小學生、大學生以及眾多民眾參與。工作人員兼清大人社系學生黃品宸表示,不同年齡層之民眾皆是這次聯展的推廣對象,「由學校舉辦,連結國中小與各個地方單位,是這次活動我覺得最特別的地方。」他說道。現場參與民眾蔡小姐(化名)則分享道:「平時不會特別關注農產品的來歷與種植知識,但這次活動透過攤位以及遊戲體驗的形式讓我與食農議題的距離沒有那麼遙遠。」他也認為,相較於企業、政府舉辦食農教育活動,透過學校的場域與主辦角色,參與者自然而然較不會排斥學習,更加容易向大眾宣導食農議題。
競技項目結合傳統文化 文山首屆原民運展部落精神
生活
第1799期
競技項目結合傳統文化 文山首屆原民運展部落精神
2024-11-15
【記者陳樂怡台北報導】「矮殺~出力!」一群在文山區求學的原住民大學生,奮力的為體育場上的夥伴加油打氣。「矮殺~出力!」首屆文山區跨校聯合運動會在9日開幕,由東南科技大學與世新大學攜手八所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舉辦,邀請原住民大學生參與,期許能加深原民生之間的情誼,並體驗彼此的原住民族文化。 不同於一般競技運動會,「矮殺~出力!」的競賽項目皆與原住民生活息息相關,如「撒網捕魚」、「負重接力」、「拔河比賽」、「頂上功夫」、「鋸木」等,結合部落中捕魚、搬運糧食與鋸木取火等活動,傳達部落傳統生活的獨特風格與技能,同時也運用原住民常見主食——地瓜作為主要競賽用具。「頂上功夫」接力賽中,原民生需將地瓜頂在頭上奔跑接力,與團隊完成接力賽;而在「撒網捕魚」比賽,融合了沿海部落捕魚撒網的文化特色,讓參賽者利用重力將魚網撒向地瓜,再小心收網進行捕撈。來自布農族的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林成浩分享首次撒網的體驗,「我們部落都是上山打獵,沒有捕魚,我覺得撒網很新鮮!」他說道。阿美族的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賴李仕翔也表示「撒網捕魚」遊戲讓他倍感親切,讓他回想到小時候家人在海上捕魚的情景。 場邊歡呼聲此起彼落,同學們一同為隊員打氣,展現出原住民的團隊精神,而這也是主辦方籌辦運動會的初衷與期許。「他們來北部念書,身旁的同學不一定是族人,希望這個活動可以讓他們不要那麼孤單。」世新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行政助理賴濰心說道。他也提及,往年文山區的原資中心都以老師交流為主,鮮少會有專為學生舉辦的聯誼性活動,希望藉由運動會的舉辦,讓原民生加深自我認同感,並鼓勵他們能認識其他族群的文化,「知道說我是原住民,不用在台北隱藏自己。」他說。 來自泰雅族的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林希宥坦言,長期訓練的警專生活較為封閉,透過參與運動會認識許多新朋友,能接觸不一樣的族群文化也讓他驚喜不已。比賽過程讓他回想起部落團結一致的精神,特別是在拔河比賽中,彼此不分敵我、互相吶喊打氣。而賴李仕翔也形容道:「 一摸到繩子,就感覺我們是一個團隊,有團結的感覺 。」 對於文山區原資中心的未來規劃,賴濰心表示,現階段主要專注於讓原民生建立自我認同感,並讓他們有更多和原住民同儕交流的機會。他也希望未來能讓更多學校參與聯誼性活動,如歌舞比賽、運動會等,把原民生聚集一起,建立他們的歸屬感。 賴李仕翔也期待未來能參加更多原資中心舉辦的聯誼活動,他說道:「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能讓各校同學認識彼此,也想再去認識其他族群的文化。」他期盼透過這些活動的舉辦,保留與發揚原住民文化,讓更多原民生能夠傳承並提升自我認同感。
推在地音樂產業 「織夢原聲帶」初登場
影音
第1797期
推在地音樂產業 「織夢原聲帶」初登場
2024-10-25
【記者周元曦、王保伶花蓮報導】首屆原住民新生選秀決賽「織夢原聲帶」19號於花蓮縣台灣原住民族文化館首次登場,比賽鼓勵新一代原住民歌手在表演中融入傳統元素,希望推廣民族文化,也給原民青年一個圓夢的舞台。此賽事更邀請金曲歌后舞思愛、金曲製作人鍾興民等人擔任評審,為比賽提供專業指導。 「希望這些人才的優點和專長在社會上能夠改善自己的經濟生活,也能在社會上有令人尊敬的職業。」主辦方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處長督固・撒耘說道。比賽將由十五位從初審中脫穎而出的歌手同場較勁,冠軍將有機會登上今年Fali Fali音樂節舞台。選手演唱曲目不限,部分參賽者會在歌曲中融入傳統歌謠,也會穿著部落服飾表現身分認同,傳承本土文化。 「這次演唱的作品叫〈沙灘戀情〉,它是我們台灣原住民族的林班歌,林班歌是過去從事農業、山上砍柴的人工作時會隨手唱的歌曲。」參賽選手洛金・烏布斯同時為太魯閣與阿美族,他表示這首歌為傳統的阿美族古調,同時以彈奏口簧琴的方式,將部落、族群的特色融合到歌曲之中。「我覺得洛金蠻生動的,洛金中間有一段原住民語,我自己給他打88分,我有在打分喔。」現場觀眾,來自阿美族的 Upay R. Kanasaw 笑著說。 場內進行歌唱比賽,場外則有市集販賣烤山豬肉等在地美食,讓來參加活動的民眾體驗原住民飲食文化。「我們要發揚我們原住民的美食,這是我們以前原住民的便當。」市集攤販,來自撒奇萊亞族的張富芳介紹他販賣的竹筒飯、辣椒與麻糬,「辣椒是原住民我們吃了會精神很好的,會預防感冒啊。」而攤位後方垂掛的傳統手工藝品,則是來自阿美族的「情人包」,張富芳解釋情人包是阿美族少女的情人袋,上面的太陽圖騰為母系社會的意思,平時隨身攜帶很方便。 「因為我們是原住民的單位,所以我們就要將他的文化內涵、知識體系的部分把他教下去。」督固・撒耘嚴肅地說道,尤其他強調部分原住民的歌曲跟文化祭儀有關,所以他也希望原住民青年歌手要有這些相關知識。
首屆主客場籃球賽政大封王 李允傑7顆三分笑納MVP
體育
第1785期
首屆主客場籃球賽政大封王 李允傑7顆三分笑納MVP
2023-11-15
首屆CBL大學籃球主客場邀請賽,回到國立政治大學的主場進行最終決賽。 圖/林詩祐攝【記者林詩祐台北報導】首屆「CBL大學籃球主客場邀請賽」10日在國立政治大學體育館進行冠軍戰,由國立政治大學對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賽事採用美國NCAA(全美大學體育聯盟)主客場賽制,雙方隊伍不僅會在自家球場競賽,也會至對手球場比賽。最終政大在李允傑飆出七顆三分球的火燙手感帶領下,以114:68,將近50分的大幅領先,擊敗臺師大,拿下冠軍獎座。延續上一場的準度,李允傑以三分球11投7中,高達58%的命中率奪得冠軍賽MVP。李允傑表示,此次獲得MVP是對自身階段性的肯定,也是休賽季到現在的訓練成果。但他認為未來還有進步空間,目前正往更成熟3D(註)球員的方向前進,希望能幫助球隊達成UBA大專籃球聯賽(以下簡稱UBA)四連霸目標,同時為將來進入職業球隊做準備。註:3D為三分球和防守(defense)的簡寫。 政大李允傑拿下本場MVP,受訪時表示:「畢竟是在自己投了6年的球場,因此出手時更有把握。」 圖/林詩祐攝臺師大方面,球員王韋愷認為球隊應針對內線攻防做加強,補齊球隊外線失靈的砲火空缺勢,同時他也提到球隊策應方面不夠靈活,需增強判讀球場情勢的技能。教練李秉鴻則坦言球員能力固然重要,但心理素質是此次輸球的最大原因,「心魔吧,因為對面站著的是政大。」面對UBA取得三連霸的政大,李秉鴻認為球員上場前已經怯戰,在氣勢、自信心不足的狀態下,無法發揮出日常水準。 外線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最大得分利器,然而賽中遲遲無法突破政大防守。 圖/林詩祐攝談到為何舉辦該賽事,主辦人師大體育室講師張容軒說明,希望透過賽事讓更多學生或教職員參與,提高籃球競賽與校園的互動,增加凝聚力。同時期許未來該賽事能一改大專盃短期且密集的比賽模式,將賽程拉長3至6個月,一方面降低短期高強度的比賽對運動員造成的運動傷害,也讓球隊能針對各校擬定更針對性地策略應戰對手。UBA將在21日登場,該賽事可視為UBA的前哨戰。李秉鴻和政大教練陳子威皆認為,該賽事有助於提前了解各校實力水平和適應客場比賽的壓力。陳子威進一步提到,今年政大在第一階段就會對上世新大學和健行科技大學兩大強校,因此球員更需要保持心理素質的穩定度,並發揮球隊執行力,往四連霸的目標前進。 政大教練陳子威認為,此次UBA大專籃球聯賽第一階段就對上世新大學和健行科技大學,對於政大會是不同的挑戰。 圖/林詩祐攝
首屆全國飛鏢新生盃 黃科竣一局未失射下金牌
體育
第1781期
首屆全國飛鏢新生盃 黃科竣一局未失射下金牌
2023-09-28
【記者胡王子行高雄報導】首屆全國新生盃飛鏢錦標賽(以下簡稱新生盃)24日在樹德科技大學舉辦。中華民國飛鏢總會理事長洪國峻表示,首辦新生盃的目的著重在讓各級學校新生們有競賽的體驗,「對於升上一年級的大專選手而言,也能夠利用新生盃的機會備戰11月的大專盃。」賽事不分層級,國中至大專院校皆同場競技。男子組最終由來自景文科技大學的黃科竣全勝封王,銀牌則是由輔英科技大學李佳祐獲得。 李佳祐四強賽成功出線,興奮地向同為大專好手的黃科竣發起挑戰。兩人在學生飛鏢賽事皆有一定知名度。圖/胡王子行攝比賽採三戰兩勝制,選手開賽基本分為301分,雙方輪流擲鏢,依射中的分數倒扣,最先將分數歸零者獲勝。預賽為小組循環賽,進入八強後則為單敗淘汰。賽前最受矚目的選手莫過於接觸飛鏢兩年,就奪下111學年度大專高中飛鏢錦標賽亞軍的黃科竣。自預賽開始,黃科竣一局未失,展現強大的壓制力。進入冠軍戰後,面對來自輔英科技大學,實力同樣不俗的李佳祐依然毫無懸念,以直落二的成績收下勝利。賽後被問及應對競技場面的心態調整,黃科竣回答:「只要把比賽當作日常練習,就會比較放得開。」此外,黃科竣也分享平時的鍛鍊方法,他提到訓練時會設定目標分數,除非達成目標,否則絕不會休息。李佳祐則表示,雖然抱持平常心面對比賽,不過仍對自身有一定要求,「該贏的對手還是要贏下,因此還是會有點壓力。」 在局間休息時,黃科竣仍不忘把握時間維持手感,貫徹練習即比賽的原則。 圖/胡王子行攝除了決賽外,與本場比賽最年輕的選手,新北市立義學國民中學顏祺霖的對決也讓黃李二人印象深刻。雖然僅有國中一年級,但顏祺霖以超齡表現獲得第三名的佳績,甚至在預賽時力壓亞軍李佳祐,以小組第一名進入複賽,最後遭遇黃科竣止步四強。「他的手感只要來了就擋不住,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搞定比賽。」黃科竣笑道,雙方年齡差距大,對手又表現得十分出眾,因此反而是對到顏祺霖時壓力最大。 冠軍賽結標瞬間。黃科竣表示,自己毫無保留,全力面對強敵李佳祐,賽後兩人也互相碰拳致意。 圖/胡王子行攝黃科竣與李佳祐雖已是國內賽事佼佼者,但當談及飛鏢選手在培養與發展的困境,以及未來職涯規劃時,黃科竣坦言飛鏢不會成為自己的職業,「飛鏢運動其實成本較高,需要負擔非常多零件與機臺的費用。」李佳祐也分享飛鏢最多只會是自己的副業,以其維持生計有一定難度。洪國峻進一步說明,台灣的主流仍然是電子鏢(註),但國際上卻僅有硬鏢賽事組織。「期待未來國際賽能出現更多正式的電子鏢賽事與組織,讓更多選手被看見,否則選手發揮的舞臺只有本國器材商或是飛鏢總會舉行的比賽。」註:硬鏢鏢頭為鋼質,軟鏢鏢頭為塑膠,軟鏢多與電子鏢靶一同使用,重量較輕,造價便宜,但鏢頭也需要經常替換。 相較其他參賽者多以校服或便服參賽,黃科竣與李佳祐皆身著贊助商或者所屬鏢隊制服露面。 圖/胡王子行攝 國內飛鏢賽事仍以電子鏢為主,中華民國飛鏢總會理事長洪國峻希望未來國際不只有硬鏢組織,讓國內的電子鏢好手也能有發光發熱的舞台。 圖/胡王子行攝 
學習歷程檔案寫滿首屆學生焦慮 未竟的108課綱理想藍圖
專題
第1764期
學習歷程檔案寫滿首屆學生焦慮 未竟的108課綱理想藍圖
2022-04-07
【專題記者張珈爾、李謙謙、王嘉瑜、黃亭茹綜合報導】「我覺得我們已經焦慮很久了。」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三年級的丘婉盈不禁嘆道,作為108課綱的首屆學生,從民國103年發布課綱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擔心著不確定的未來。依據108課綱資訊網,教育部自信宣示:「我們準備好了!」然而,臺北市立松山高級中學三年級的高婕恩認為,雖然新課綱為了學生做出改變,卻沒有人願意傾聽高中生的想法。「教育部認為我們理所當然要經歷這個實驗性的階段,而我們也只能接受。」事實上,學生才是教育方針要重視的主體。上路三年的新課綱,真的準備好了嗎? 一名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學生,在上課期間背著書包獨自走過走廊。每個高三班級的門口,皆高掛著象徵「包中」的粽子許願吊飾。 圖/王嘉瑜攝新課綱趕鴨子上架 申請將近才釋出製作指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以下稱108課綱),以「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希望翻轉傳統升學主義的考試制度,著重學生在高中教育的學習軌跡、個人特色與能力發展。因此,自111年起,大學個人申請入學的第二階段首度以「學習歷程檔案」取代實行20年的備審資料,讓高中生​​彙整三年的「課程學習成果」與「多元表現」資料以申請大學。根據教育部說法,學習歷程檔案的設計初衷,除了補足考試無法呈現的成果、減輕高三學生製作備審資料的負擔外,更期盼學生定期紀錄自己的學習表現,從中探索個人興趣與志向,進而將學習歷程檔案作為生涯定向的參考。然而,過往教育改革都經過試辦,或進行部分實驗,但108課綱的前導計畫中,並未包含學習歷程檔案的試行。新課綱實施的理想與美好憧憬之下,埋藏著學生對於未來的茫然與忐忑。多位學生指出,即使新課綱籌劃了10年,學習歷程檔案也沒有在第一時間清楚說明並給予指引。像是直到課綱發佈後,教育部才於109年底調增了學習歷程檔案上傳的限制;甚至到111年3月,具公信力的指引(註一)才初次透過「作伙學」發布,但直到申請前夕仍不停修正,讓學生無所適從。註一: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作伙學」團隊協助教育部,在110年7月至10月,於全國各縣市舉辦五十場審議論壇,邀請大學教授、高中老師、學生、家長,討論學習歷程檔案要如何呈現、如何審查。並於111年3月彙整成「作伙做學檔—課程學習成果呈現建議」手冊。滾動修正的新制度 高三生淪學習歷程檔案白老鼠「教育部直接將學習歷程放上檯面,它就只好邊錯邊改,那我們就很可憐。」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三年級的蔡定燁肯定學習歷程檔案的良善立意,但是教育部「邊試邊改」的做法,讓校方及學生沒有可以依循的固定架構。「我不喜歡學習歷程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是第一屆,老師、學生、校方都很茫然。」​國立彰化女子高級中學三年級的詹苡柔指出,大多數人高一上傳的學習歷程檔案都很空洞。彰化女中三年級的蘇姿榕則提到,學習歷程檔案不一定能幫助高中生申請大學,「很少有人能夠在一年級時就確定志向且沒有更改,很容易對最終要申請的校系一點幫助都沒有。」針對諸多高中生的徬徨無助,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綜合業務組組長王友聖回應,108課綱目前才實施到第三年,學生和校方都還在摸索和學習。教育部跟招聯會持續推動相關的計畫,協助高中老師在課程教學上、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都能有更清楚的指引。然而學習歷程檔案還未走到個人申請階段,問題卻逐漸浮現。像是「81所學校學習歷程檔案遺失」、「上傳檔案格式反覆修改」、「大學申請仍可參採備審資料」,凸顯學習歷程檔案制度的不完備。為了上傳而寫,還是為了自己而寫? 記錄恐減少探索機會多元探索是108課綱的主要理念之一,而學習歷程檔案是搭配108課綱的精神所推動的政策。可是要求學生記錄學習軌跡,與期許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真的存在直接相關性嗎?三年的時間,究竟該拿去「記錄」,還是「探索」?「高中生需要更多時間去摸索、去生活,給予我們『課堂外』的時間實際探索,才有可能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今年17歲的自學生巫瑀涵說道。巫瑀涵坦言,學生必須在兼顧大量課業的情形下,擠出時間參加課外活動,如今再加上撰寫學習歷程檔案的負擔,根本沒有多餘時間可以投入,導致多元探索更為困難。即使巫瑀涵早在國中便發覺對語言的興趣,也無法深入了解自己熱衷的領域,最終是自己決定跳脫傳統體制,才得以擁有更多彈性時間探索語言領域。「我認為學習歷程檔案的目標是好的,可以透過記錄,釐清參與活動的省思、成長。」巫瑀涵肯定地表示,同時強調教育者應該要真正信任學生,而不是規定學生該做什麼。因為他投入任何活動的出發點都是「自己想要」,並非受到學習歷程檔案的驅使,但身旁許多傳統教育體制內的朋友會將重點放在「寫」學習歷程檔案上,巫瑀涵因而希望上位者在更動教育方針時,應思考如何改善困境並確實達成目標。桃園市立桃園高級中等學校三年級的王柏翰也認同學習歷程完全「搞錯重點」,他覺得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並不會讓學生開竅、了解自我、懂得反思或多元探索,高中階段的教育應該導入更多培養學生技能的課程,「如果制度面上,課程並沒有相應的優化及精進,那學習歷程檔案帶來的預期效益並不會比備審高多少。」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徐建國心疼表示,學校會請大學教授來高中分享經驗,不過連大學教授都不太清楚學習歷程檔案的完整內容,學生們也很茫然。圖為建中學生在上課途中穿過操場。 圖/王嘉瑜攝個人時間遭壓縮 「記錄學習」更費時耗力除了探索時間的壓縮外,製作時長也是一大問題。「我不想花那麼多時間去做學習歷程檔案,紀錄我學習過程的失敗,跟我怎麼克服。我想花更多時間探索、更多元的學習。」國立中興高級中學三年級的李瑞霖鬱悶地表示。國立臺南家齊高級中等學校專任老師陳禹仁提及,很多制訂108課綱的教授、老師認為製作學習歷程檔案沒有增加學生的負擔,但他不同意,「拍『一部電影』,和拍『我的電影如何被產出』所需耗費的時間,後者遠遠超出。」陳禹仁分享一位學生的公民科學習歷程檔案,不僅內容符合官方要求的課程摘要、課程目標、反思心得、能力增值、學習過程等詳盡記錄,就連版面設計、表格製作也全不馬虎,精美程度甚至超過一般大學生所繳交的書面報告。他心疼地表示,該位學生從開始撰寫到上傳,加上來回尋求意見指導、修改的時間,一份共43頁的學習歷程檔案,需耗費整整兩個月才完成,「而這樣的成果,我的學生一學期通常會上傳到六份。」彰化女中的詹苡柔同樣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感到疲憊,「等於多了一個很麻煩的作業,必須犧牲我的假日時間來製作。寒暑假的時候,因為怕做不完,有些營隊或是社團活動就無法參加。」 製作學習歷程檔案需要高中生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學生們參與社團活動、多元探索的時間因而縮減。 圖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學生們在體育課上認真暖身。 圖/王嘉瑜攝大學端仍重核心競爭力 多元學習不應淪為多「錢」學習「學習歷程檔案做得這麼辛苦,希望教授真的會認真看。」臺北市私立再興高級中學三年級的張至瑩因為校方規定,必須在三年間不斷上傳「課程學習成果」,努力達到18件的系統上限(註二)。然而,學習歷程檔案洋洋灑灑數十頁的文字與簡報內容,大學教授是否同樣重視?而大學端究竟期待看到學生呈現什麼樣的內容?註二:學習歷程檔案中的「課程學習成果」項目由學生「每學期」進行上傳,包括修課紀錄及學分數之課程作業、作品及其他學習成果。而「每學年」由學生勾選至多六件,經由學校人員提交至中央資料庫。然而最終學生自中央資料庫勾選提交至大學招生單位之件數上限,大學至多三件,技專院校至多九件。「說實話,這些教育政策的改變並不是大學端要求的,從來沒有一個教授說他想看那麼多資料。」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陳明賢直言,100個學生的資料,教授即使一份只看三分鐘,也需要五個小時才能看完,根本不可能細細閱讀學生上傳的大量檔案。作為臺大資深教授,陳明賢擁有多年面試新生及豐富升學計畫演講經驗,他坦白說到,自己並不會因為新課綱改變評審方法,「我只想看到核心競爭力。」他深入指出,核心競爭力即知識、能力以及態度。知識包含高中科目知識、大學科系所學的基礎概念;能力分為個別科系需要具備的「硬實力」,和大學部通用的溝通、合作、領導能力等「軟實力」;最後,因為招進來的學生代表未來十年要跟自己在相同領域一起學習,因此負責任、正直等特質,都是教授會重視的態度。陳明賢堅定表示,臺大每位老師都希望找到最適合的學生,也希望透過公平的程序挖掘不同類型學生。「但絕對不是現在制度設計出來的樣子,讓學生把所有時間都拿來寫成果報告、編輯多元表現,他還有時間去探索嗎?」他不解為何要學生準備如此複雜的申請手續,認為當今的制度剝奪了學生思考、探索心之所向的機會。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副主任吳瑞裕同樣表示,其實學習歷程檔案中所上傳的檔案只是附件,「重要的是百字簡述怎麼吸引大學端注意,並利用一至兩頁的簡報呈現內容的重點。」他期望打破迷思,讓學生不再一股腦地上傳大量的檔案,忽略整合與思辨的重要性。「這同時衍生出很多問題,我們都稱多元學習為多『錢』學習。」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陳鐵虎長久質疑教育部的方針,往往使資源較多的學生擁有更多升學管道和機會。學習歷程檔案在二階高達50%的佔比,使學生和家長拚命找尋各式資源,包括花費大量金錢請補教業幫忙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等,確保孩子能在申請大學時展現最好的一面,因此產生當今社會嘲諷的「軍備競賽」現象。中部某名校校長也指出,還曾看到學生花上萬元找補習班諮詢學習歷程檔案的內容,把升學視為一場無法回頭的豪賭,已與108課綱的立意背道而馳。​​然而, 108課綱為削弱「成績至上」的社會風氣,在多元課程設計和學習歷程檔案上付出的努力,至今仍是蚍蜉撼樹。若要改善台灣教育長久以來存在的爭議,仍須改變以成績作為進入大學殿堂首要門檻的固有思維。新課綱與考招制度接合後 接踵而至的問題「如果要推學習歷程檔案,學測篩選的倍率應該放寬,或是通過第一階段的名額變多。」松山高中三年級的張寬平說道。他期望看到學習歷程檔案賦予他們更多升學的機會,才不會顯得三年來的努力徒勞無功。臺中市立臺中女子高級中等學校三年級的廖宥甯也補充,目前個人申請第一階段的篩選倍率看重學測成績,多數落榜的學生因為一兩級分的差距,辛苦耕耘的成果淪為廢紙。因此,他認為第一階段篩選應加入學習歷程檔案,讓成績不再優先於他們課程學習以及多元探索的成果。然而,專家卻抱持不同意見。眼見持續存在的階級複製現象,陳鐵虎希望個人申請第二階段的面試和學習歷程檔案占比降低,僅作為輔佐的參考,仍以成績為依歸。108課綱的制度變革引發了許多問題,但學習歷程檔案只是滄海中的一粟,真正的關鍵仍在於課綱與考招制度的掛鉤,使得108課綱的原意遭抹滅。但學習歷程檔案仍須和考招制度並行,由升學來推動學生紀錄自身的學習軌跡,這項新制度才不會形同虛設。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徐建國直指,許多人對課綱和考招制度有所混淆,誤會了108課綱原先的立意。新課綱的設計本身有值得讚許的部分,包括新增多元課程、彈性自主學習等。然而,課綱和考招制度掛鉤後,卻使得學生的學習不完整;朝令夕改的制度也讓教育現場混亂,師生及校方無所適從。 放榜的日子所剩無幾,高三學生們懷著緊張的心情,準備將三年心血呈現至大學教授眼前。 圖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學生在下課時間向老師請教課業問題。 圖/王嘉瑜攝教育朝課綱目標持續推動 各界望打破升學主義綜觀來說,目前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實行邁入第三年,最受肯定的是其良善的立意,透過學習軌跡的紀錄確實有機會讓學生對於學習狀態更有把握,進而使他們思辨與整合。因此,雖然存在許多反對、質疑的聲浪,各界仍無法全盤否定其制度本身。然而陳鐵虎指出,學習歷程檔案是學習國外的制度。由於國情上的不同,社會風氣也不一樣,不少台灣家長鼓勵孩子選科系,都希望孩子選擇對將來比較有前途的科系。學習歷程檔案推廣生涯探索的初衷,在台灣社會重視升學主義的價值觀面前,無可奈何地成為空談。「我覺得如果教育做得好的話,思想就可能改變,思想改的話台灣就能變得更好。」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三年級的張奕琳說道,眼神裡散發著光。他認為新制度上路一定會存在很多不夠完善的部分,但台灣讀書和升學的風氣勢必要改變。他補充,困難的不是教育不願變動,而是家長跟學生太注重成績。因此,他期盼著未來台灣教育能夠成為他理想中的樣態,注重每個人的特長,不再只是表面的數字和排名。接合高中、大學與教育端 攜手促成108課綱理想「希望之後會有更多可以相互對話的機會,讓高中端的師生知道未來的走向,以及大學端期待孩子在高中培養什麼能力?」基隆市立安樂高級中學教師李啟嘉期許道。各界引頸期盼教育部、大學端以及高中端能更努力建立溝通的橋樑,讓大學端選材和高中端育才整合,達成一致性的目標。並由教育部訂定完整的制度與統一的評分標準,讓在新制度中迷失方向的學生,能更自由地自我探索,找到未來的志趣與方向。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理事黃耀南另提出,教育現場存在很大的M型化現象,資質比較好的學生,學習主動性也高,展現出來的成果就比較多元;反觀學習主動性比較弱的學生,甚至沒有上傳檔案的動力。無論是教育部抑或是主事者,都是在理想的狀態中推動制度,卻與實際在教育現場的第一線師生產生斷裂。他心灰意冷地說道:「對於上位者訂定政策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素,也沒有考慮到基層學校學生和家長面對新制度的困難,我覺得這是很令人痛心的。」大學個人申請第一階段通過結果於3月31日出爐,第一屆實行108課綱的高三學生正處於極為焦慮不安的情緒中。對於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他們沒有過去的成品得以參考,當前的每一個選擇都像是場賭注,賭上了自己的未來。任何制度上的改革都難以立竿見影,教育也是同理。各界期待教育部能從制度不夠完善的部分汲取經驗,在108課綱良善的立意奠基下,建立一個健全的教育環境。然而,我們都在觀望,上位者何時能從理想的象牙塔中探出頭來,看見第一線師生以及大學端懇切的呼籲?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高三學生們,在印著「心想事成」、「第一志願」、「金榜題名」的許願牌上,各自寫下對於大學的想像與期待。 圖/王嘉瑜攝
盼在地擁抱多元 學生主辦首屆雲林彩虹遊行
校園
第1741期
盼在地擁抱多元 學生主辦首屆雲林彩虹遊行
焦點
2020-12-24
【記者徐宇昕綜合報導】數百位民眾揮舞彩虹旗,齊聲高喊「性別平等,在雲林!」第一屆雲林彩虹遊行19日在雲林縣斗六人文公園登場,吸引約600人走上街頭。活動規模雖遠不及今年台北13萬人、高雄4萬人參加的同志遊行,但它僅由四位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一年級學生主辦,並為雲林立下推廣性別議題的新里程碑。 彩虹遊行首度在雲林舉辦,吸引數百人走上街頭,揮舞相關標語和旗幟響應。 圖/徐宇昕攝「來到雲林以後,覺得好像都沒有相關的議題,所以想說來試一次。」遊行總召、雲科大電子工程系學生高仲寧指出,截至9月30日,全國有4725對同志情侶登記結婚,而雲林縣僅47對,只佔約1%,顯示同志文化在雲林較不盛行,權益也易受忽視,「我們就在這裡辦遊行,讓雲林人看到雲林也有這些團體(LGBTQ+)。」他表示。遊行主辦團隊由四位修習「政治哲學與實踐」通識課程的學生組成,籌備時間不到兩個月。高仲寧談到,儘管招募志工,人力仍相當不足,且為了申請路權,他曾多次往返警察局。遊行路線全長約五公里,雖曾遭質疑路線過長,然而為觸及更多雲林民眾,高仲寧仍堅持遊行路線需延伸至雲林市區。 雲林彩虹遊行有18個團體報名參與,遊行行列走上斗六市區,讓更多市民看見,增加影響力。 圖/徐宇昕攝課程教授簡端良分享,遊行原為課堂分組作業,他提議於校內舉行,但學生卻希望擴大規模,在市區舉行讓更多人參與,「他們覺得如果要做就把他做好、做大,讓大家都看到。」簡端良強調,遊行皆為學生主導籌備,他僅幫忙找尋資源並提供諮詢。 雲林彩虹遊行以斗六人文公園為起點和終點,民眾攜帶彩虹旗在公園集合等待出發。 圖/徐宇昕攝參與民眾、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學生呂志航喜悅地說:「雲林是第一屆遊行,在地學生一定要來支持一下!」然而,此次遊行雖有18組團體報名、其中共有四組學生組織,卻沒有任何雲林的大專院校學生組織參與。甚至當遊行消息發佈,在大學生匿名社群網站狄卡(Dcard)的虎尾科大校板中更出現歧視言論。對此,呂志航表示,虎尾科大校風較保守,而同校電機工程系學生郭奕辰進一步補充,校內男女比例懸殊,在大多為異性戀男性的環境中,性別議題少被討論,同志也難在生活中找到同溫層,更遑論出櫃。郭奕辰認為,性別社團有助於推廣性別平權議題,但他也坦言,他並不希望學校成立同志相關社團,「因為我認為以我校的水準,同志社團很容易成為攻擊、霸凌的對象,這是我們不樂見的。」 遊行從下午兩點於斗六人文公園出發,結束後民眾回到公園參加閉幕式。 圖/徐宇昕攝對於性別議題在雲林各大學推動的困境,參與民眾、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學生林右崇則認為遊行能成為轉捩點,「這個地方如果沒有人點燃火種,也不會有後續的推波助瀾。」他談到,遊行可提升學生團體對相關議題的關注度,進而在學校舉辦活動、推廣性別平等,甚至成立相關社團。簡端良也肯定,由學生自發性推廣,更能在校園中獲得回響。雲林首屆彩虹遊行被視作一大突破,主辦團隊盼未來能接續舉辦。同志運動先驅祁家威當天也到場支持,他認為,雲林彩虹遊行打破城鄉差異的籓籬,象徵台灣的同志人權倡議不再滯留於大都會區域,「年輕學生勇於站出來主導舉辦,更能突顯性平教育向下紮根的成就,未來的世代本將會由年輕人帶領發展。」 台灣同志平權推動者祁家威也到場支持第一屆雲林彩虹遊行,全程攜帶彩虹旗。 圖/徐宇昕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