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Podcast節目《世代登出》關注情緒議題 主持群以彈唱分享會伴青年
生活
第1768期
Podcast節目《世代登出》關注情緒議題 主持群以彈唱分享會伴青年
2022-10-19
【記者程心綜合報導】大學時光悲欣交集,各種躊躇或堅定的情緒使大學生身心負擔隨之累加,因此Podcast節目《世代登出》於15日舉辦《世代登出》季末之夜不ㄐemo,由導演徐嘉凱與內容工作者高可芯主持這場活動,與聽友一同理解不同情緒、實踐自我價值。 主持人徐嘉凱與高可芯在台上進行問答環節,增加與觀眾的互動。 圖/Self Pick提供季末之夜藉由吉他彈唱以及問答互動來拉近主持人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並反思情緒議題。現場徐嘉凱分享創業的心路歷程,過去他認為,立下目標和夢想後,便能無往不利,「但其實達成目標需要天時、地利與人合。」徐嘉凱不諱言地說,他經歷一些失敗後,每天靜心寫作,「鍛鍊是從內部好好地成就自己。」他開始懂得探索內心世界,進而提供多元觀點,更溫柔地陪伴聽友打破情緒框架。 活動開場,主持人徐嘉凱分享自己如何「登出」目標導向的世界。圖/程心攝「這三年我都一直從自己身上,或從世界找素材,然後練習(在Podcast上)公眾的表達。」對高可芯來說,每一集的Podcast都在對過去的自己提問,以此面對情緒困擾。他接著彈唱歌曲,台下觀眾有的閉眼聆聽,有些跟著哼唱,現場氣氛沈靜卻不失溫馨。彈唱環節的開場歌曲為〈禮物〉,高可芯希望每位聽眾相信人生中所有的際遇,最後都能成為生命中的養分。 彈唱分享會中,主持人高可芯彈著吉他,編排了一組送給聽眾的祝福。圖/Self Pick提供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李柏毅看見徐嘉凱在觀眾面前揭開自身的失敗經歷後,開始嘗試接納自己的不足。國立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陳品文則回應:「資訊洪流為職涯帶來各式各樣的選擇,卻讓我看不清自身定位。」他藉由《世代登出》的Podcast〈寂寞與孤獨,自己與自己的關係〉自我剖析,從而關注年輕世代的獨處需求,並創辦了《own 一個人生活》雜誌,聚焦討論獨處議題。現場聽友回應,節目中有關情緒的話題讓他感到被同理,也逐漸走出低潮。《世代登出》將暫停更新,徐嘉凱與高可芯解釋,兩人即將踏入不同的領域,期盼未來回歸時,能為聽眾帶來更精彩豐富的內容。季末之夜不僅為這個世代提供安放的場域,也為《世代登出》劃下圓滿的休止符。 活動結束後,世代登出團隊與所以聽眾在現場大合照,記錄下魔幻時刻。圖/Self Pick提供
轉型之路新解「馬」 台灣馬戲耍出新花樣
專題
第1764期
轉型之路新解「馬」 台灣馬戲耍出新花樣
2022-04-07
【專題記者吳姿芳、黃弈軒、單師樵綜合報導】《FOCASA 馬戲藝術節》活動現場,小丑戴著面具、穿著鮮豔多彩的服裝,踩著高蹺四處遊行,向觀眾熱情打招呼,互相擊掌拍照。而在紅白相間的巨大馬戲棚旁,小丑MimoFatguy(化名)頂著艷陽站在舞台中央,臉上塗有白、紅色顏料妝容,身穿西裝皮鞋,他利用誇大的肢體、豐富的面部表情,對觀眾耍把戲,換來一片鼓掌與笑聲。 踩高蹺的小丑於《FOCASA 馬戲藝術節》,身穿顏色鮮明服裝、戴上花俏面具,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圖/黃弈軒攝表演結束後,MimoFatguy步下舞台、轉變為嚴肅神情,與友人表示演出不符自己期望,隨後再獨自檢討表演哪個環節沒有控制好節奏。馬戲工作者多給予人樂觀、娛樂的形象,但在光鮮亮麗的外表背後,他們耗去光陰,暗自精煉技術與設計表演劇本,只為獲得觀眾的肯定和支持。台灣馬戲產業曾在民國60、70年代風靡一時,直到電影、電視等新興產業興起、奪去觀眾目光,馬戲產業逐漸沒落,現今專注於培育馬戲人才的機構只有復興劇藝實驗學校與國光劇藝實驗學校合併的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近幾年台灣馬戲產業再度活絡,與過去不同的是,比起專注於雜耍、特技等吸睛技術,馬戲工作團體試圖轉型,著重於「表演內容創作」,期望透過馬戲表演向觀眾傳遞一篇篇精采故事。然而,台灣馬戲工作者在翻轉固有形式的過程中面臨多重阻礙,轉型道路崎嶇又顛簸。匯聚多元領域人才 馬戲藝文分類難斷定馬戲表演過去多以動物為表演主角,像是獅子跳火圈、棕熊騎腳踏車,但隨著動保意識興起,國內早已明文禁止馬戲團使用動物演出,因此「人」成為馬戲聚光燈下的焦點。台灣現今馬戲工作者具備多元技藝,如人們熟知的踩高蹺、雜耍和走鋼索,另外像是劍玉、魔術、武術也都屬馬戲範疇。福爾摩沙馬戲團於民國100年成立,旨在創造多樣化的台灣馬戲藝術。團長林智偉召集舞蹈、魔術、武術等領域人才加入馬戲團。福爾摩沙馬戲團藝術總監李宗軒說明林智偉的創團理念,馬戲工作者過去多在戲劇、電影裡「跑龍套」,例如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生畢業不是當替身,就是在表演裡「插花」,「他永遠不會是主角,故事的主題也不圍繞在他身上,所以智偉就覺得我們明明有一身技藝,也訓練很辛苦,為什麼不能被視為藝術家?」 馬戲工作者擅長高難度技術,過去常是戲劇、電影裡的配角,不被眾人關注。 圖/《FOCASA 馬戲藝術節》提供而李宗軒為前雲門舞集舞者,因緣際會下,他透過一次合作認識林智偉,發現馬戲包含多樣演出形式,符合他理想中的表演藝術,「我以前跳街舞、又對美術感興趣,我在想除了雲門之外的舞台,我還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因此他選擇加入福爾摩沙馬戲團,成為藝術總監創作、指導團內表演作品。即使台灣馬戲逐漸蓬勃發展,人才專業多元,從事人數比起其他類別的表演藝術團體,卻寥寥無幾。李宗軒描述,目前立案於文化部的舞團約200多個,馬戲工作團體則不到20個。他進一步說明馬戲工作者申請文化部年度藝文補助時遇到的瓶頸,「你看得到音樂類,而且還分現代、古典;戲劇也有親子、偶戲等等,但你找不到馬戲或是雜技,我們也是藝文團隊啊,請問我們要申請哪一項?」最後李宗軒只好申請與福爾摩沙馬戲團表演形式較貼近的舞蹈類別,但有限的經費撥給舞蹈團體就已非常困難,更遑論再分給馬戲表演團體。福爾摩沙馬戲團於四年前開始申請補助,李宗軒說:「就算申請到了,但數目還是微乎其微。」即使他們目前能夠取得文化部經費,李宗軒仍期望未來藝文補助新增「馬戲」項目,讓馬戲工作者更容易取得資源。國內教學異於創作方向 「馬戲棚計畫」解構舊思維台灣馬戲表演類型豐富,馬戲工作者需具有獨特的創作思維,才能在海量作品中脫穎而出。「我們觀察到大家比較著重在技藝上面,把某個項目練得非常好,但是對於馬戲『創作』,大家比較不知道該怎麼做。」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馬戲棚計畫承辦人黃琳惠道出台灣馬戲現階段面臨的難題,他舉例,台灣馬戲工作者大多出自戲曲學院,然而學校教授的課程偏重於技藝,缺乏有關作品創作思考的訓練。馬戲工作者林乘寬擅長雜耍,將塑膠環與霹靂舞融合地天衣無縫,他從國小五年級開始進入戲曲學院就讀,他認為台灣的馬戲教學方式過於僵化,「比如一個動作只能一直重複練,完全不用思考哪個動作會用到哪個細節的肌肉。」相較於國外教學模式強調個人優勢,台灣教學著重於技術,「在歐洲他們是挖掘每個馬戲演員的特色,但台灣像是在訓練一模一樣的特技機器人。」在台灣,除了學院體制,坊間也有許多馬戲相關課程,然而小丑MimoFatguy說:「我認為這樣的課程會製造出很多同樣的小丑,他們的妝、服裝、呈現的方式,基本上辨識度很低。」 小丑MimoFatguy(化名)認為,若自己與大多小丑一樣戴爆炸頭、穿上繽紛色彩服裝,娛樂小孩,將很快被表演圈淘汰。 圖/黃弈軒攝有鑑於此,「馬戲棚計畫」於民國109年啟動,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團隊期望改善馬戲創作領域,打造專屬於台灣的馬戲產業鏈。黃琳惠解釋,他期望學員在工作坊能靈活運用各領域的專業知識,突破原有的創作思維,例如學員楊世豪原為大環藝術家,透過馬戲棚計畫,他將卡夫卡的《變形記》融入作品中,拆解巨大鐵環後與身體結合,賦予表演新內涵。台灣觀眾求刺激 馬戲工作者陷技藝、創作兩難馬戲工作者嘗試跳脫創作框架之餘,國內外觀眾對於馬戲表演的偏好不一,導致表演者碰上另一層關卡。李宗軒認為,歐洲觀眾從小習於接觸各種藝術形式的馬戲表演,相較之下,台灣觀眾喜好高難度且刺激的技術演出。二十顆紅球垂直吊於木杯下,經過陽光的照射顯得更為耀眼,如同劍玉師小螺絲(化名)在IG自創的主題標籤(Hashtag)-「#每天都要熱血一點點」。他精湛的表演讓觀眾無法轉移視線,心甘情願將時間留給這位劍玉使者。與地心引力對抗,小螺絲深吸一口氣,將紅球同時往上拋,這二十抹紅與白以藍天為背景劃出一道道完美弧線,穩定地落於杯洞上。這時觀眾的歡呼聲環繞舞台,為小螺絲獻上支持與敬佩。 劍玉師小螺絲(化名)從高中開始學習劍玉,目前已累積至世界各地表演的經驗。 圖/黃弈軒攝現今小螺絲的表演總能獲得如雷掌聲,背後卻隱藏一段辛酸過去。「在國外他們已經很習慣看表演了,你在做很多不一樣招式的時候,他們會覺得我已經知道你劍玉很厲害了,然後咧?」小螺絲於民國106年至法國亞維儂藝術節表演,當時他的表演以火影忍者為主題,在台灣總讓人熱血沸騰,到了法國卻沒有觀眾願意駐足觀賞,因此他選擇放棄過往表演模式,將所有道具收回箱子,隨機抽取道具在街頭即興演出,而創造出現今表演的雛型。福爾摩沙馬戲團也觀察到國內外觀眾對於相同作品,抱有相異看法。團隊作品「一瞬之光」曾於法國及台灣演出,講述生活中充滿馬戲精神,舉凡轉筆與轉書皆能成為馬戲的技藝。其中有個畫面為演員按摩一塊肉,並用熨斗將它燙平,李宗軒發現兩國觀眾對相同表現手法的回饋十分兩極,他說:「(台灣)很多人在看他想要看的東西,他已經就是有一種,你不是就應該把熨斗丟起來360度轉三圈嗎?」相反地,法國人更習於從表演者的動作思考更多意義。形式單一限縮觀眾想像 表演者盼台灣馬戲多元推廣國內馬戲表演者為了迎合觀眾,往往在演出中營造歡樂氛圍,但李宗軒說:「福爾摩沙馬戲團的作品裡面也包含比較藝術性的,我們希望回歸初衷,讓大家把馬戲工作者當成藝術家在看待。」以其中一部作品《土地的歌》為例,他們使用許多客家、閩南民謠創作,探討台灣光復至今的重大歷史事件,並結合歌曲呈現。在其中一個橋段演員扮成「紅葉棒球隊」隊員表演馬戲項目,觀眾能在演出中聽到名曲〈我的未來不是夢〉。李宗軒表示,福爾摩沙馬戲團期望觀眾體會到馬戲不只是娛樂演出,還能融入在地文化元素。台灣馬戲表演者、活動策劃人陳星合認為,國內的馬戲演出形式因發展時間不長,而少有變化,「眼前的榜樣還沒有很多,所以後面的人不太能想像,他們想參加的時候,還是只能看到商業演出、街頭表演,或是像FOCA這樣的大團。」他提到,新一代馬戲工作者往往因先前沒有見識過多元表演形式而害怕嘗試,國內馬戲藝術趨向單一。因此,他透過策劃活動或是進修工作坊,讓大家看見馬戲的多元性。此外,福爾摩沙馬戲團也努力參與藝術節,李宗軒說:「我們與臺北藝術節合作,那時候我們製作了三部曲的跨界作品,跟戲劇導演、菲律賓的視覺藝術家,再邀請德國的表演舞者,這些作品都跟大家對於馬戲既有的印象不一樣。」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系主任張京嵐提議台灣可借鏡歐洲,「當地的馬戲藝術中心,跟高中、劇院做連結,他會派老師到高中教學,讓學生有興趣考進學校。」他認為這是整個國家文化教育體制發展的不同。而張京嵐也期望國內未來能成立馬戲藝術中心,除了是一間學校,也是一個馬戲推廣基地,「然後未來從基礎的深根教育、演員的發展,到場館演出的使用都能多給關注。」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的入學年齡最小為國小五年級,給予學生身體柔軟度與力量訓練。 圖/吳姿芳攝另外,台灣因較少推廣藝術欣賞教育,而衍生馬戲觀眾人數不足的問題。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生張芳睿認為,其實在各種藝術層面,國內缺乏的不是師資、場地,而是缺少觀眾。「當觀眾不夠的時候,表演者與場次再多、再豐富,沒有人來看也沒辦法。」因此,即便戲曲學院學生未來大多想成為藝術表演者,張芳睿反而想往馬戲藝術推廣的行政工作發展。他說:「很多藝術家的藝術構想、計畫或是身體都非常的優秀,但是他們在統籌或是推廣上面不足,沒有辦法把他們自己的東西行銷出去,讓人家看到。」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生於排練場努力練習,辛勤的過程體現馬戲精神。 圖/吳姿芳攝「我覺得我在馬戲、特技上有一定的天賦,也滿努力,有慢慢被看見,所以我當然希望繼續表演!」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學生廖恩沛說道。國內馬戲表演者與推廣者正努力推進台灣馬戲藝術產業,希望將出色的作品呈現給觀眾。雖然現今國內觀眾對馬戲的認識尚有不足,表演者置身文化部歸類的藝文類型外,所幸許多馬戲工作者藉由舉辦工作坊以及參與藝術節,強力推廣馬戲的多元形式,除了讓馬戲人才與日俱增,也期望帶領台灣馬戲藝術蒸蒸日上。
精進策劃能力 景文生首辦蛋料理賽
生活
第1737期
精進策劃能力 景文生首辦蛋料理賽
2020-11-26
【記者江俊緯新北報導】景文科技大學學生們忙著替參賽者檢錄,承辦此次比賽的學生們各司其職,比賽因此能順利進行。第一屆「CAS蛋品料理競賽」21日於景文科技大學舉行,由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委託景文科大國際廚藝研究社承辦。比賽要求參賽學生發揮創意,將料理蛋的手法運用得淋漓盡致,打破大眾平日對蛋料理只有茶葉蛋、蛋包飯等的想像。景文科大學生融合自身參賽經驗及平時所學,策劃本次料理競賽,同時累積舉辦比賽的經驗。 學生舉辦此活動必須非常了解每個環節,事前也花費許多時間準備,但透過此活動社團成員能學習更多與人溝通技巧。 圖/江俊緯攝這次比賽分為烹調實作及簡報說明兩部分,烹調實作選手必須準備三道菜餚,主題分別為「有形蛋」、「無形蛋」、「皮蛋及鹹蛋」;簡報說明則要求選手向評審介紹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註)、蛋類營養價值以及此次作品的理念。比賽項目由景文科大國際廚藝研究社學生與中央畜產會共同討論決定,學生負責宣傳賽事並規劃比賽流程,中央畜產會則適時指導社團學生規劃比賽。註: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Certified Agricultural Standards)是國產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認證標章,目的在於推廣優良農產品及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能使消費者安心購買農產品,這次比賽的蛋品皆經過CAS認證。 圖/江俊緯攝透過辦理廚藝比賽,學生能夠學習課堂沒有的內容。景文科大餐飲管理系周柏瑩此次協助簡報組評審計時,過程中他聽取每位選手的簡報和評審間的討論,從中學習每位選手的優點,以及了解參賽者的失誤。舉辦比賽必須考慮到許多細節,景文科大餐飲系、國際廚藝研究社社長謝瑩霓提到,這次活動中最困難的是設計比賽規章,「比賽規章必須吸引選手報名參賽,內容必須非常詳細,選手才能知道如何準備比賽。」 評審評分時會仔細觀察選手的擺盤、創意、味道等細節,在評分結束後也會講評每位隊伍的優缺點。 圖/江俊緯攝經學生與中央畜產會討論,比賽限時90分鐘,且指定料理「有形蛋」和「無形蛋」中雞蛋佔比需達60%以上。景文科大餐飲系洪偉誠奪得此次金牌,他自信地說:「雖然過程中有許多小插曲,但因非常熟練製作流程,所以都不構成影響。」這次料理以蛋為主題,評審徐炳坤表示,比賽時許多組別並沒有將蛋的味道凸顯出來,例如有組別使用鴨胸,然而鴨胸的比例過多,蛋反倒成為配角。 高中職組的選手正在將蛋黃與蛋白分開。CAS的蛋品皆經過洗選程序,能降低雞蛋遭細菌汙染的風險。 圖/江俊緯攝學生社團與業界合作舉辦比賽,從實作中學習。中央畜產會課長孫玉玫表示,委託學生社團舉辦此比賽是為了落實食農教育。校方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舉辦各類活動,景文科大餐飲系主任蔡淳伊說:「學生能從活動中學習團隊合作、人際溝通、安排企劃,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歷練。」他也希望未來學生能多參與類似活動,並傳承給下一屆的學生。 高中職組的選手正在將蛋黃與蛋白分開。CAS的蛋品皆經過洗選程序,能降低雞蛋遭細菌汙染的風險。 圖/江俊緯攝
國產肉品入菜 料理賽推CAS認證機制
生活
第1714期
國產肉品入菜 料理賽推CAS認證機制
2019-11-20
【記者李權洲高雄報導】煎鍋裡的油滋滋作響,伴隨陣陣香氣,向大家宣告美味的雞腿捲即將上桌!第一屆「CAS肉品廚藝競賽」16日於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登場,24組參賽者做足準備,要用精心製作的料理擄獲評審的胃。CAS(Certified Agricultural Standards)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推廣的認證機制。主辦單位為推廣國產CAS標章認證肉品,要求參賽者使用CAS認證的肉品入菜,且肉類須佔料理比例50%以上。選手須完成3樣作品,分別為雞肉、豬肉以及「神祕箱料理」,前兩道為各組預先準備之料理,第三道「神秘箱料理」則考驗選手隨機應變的能力,在現場領取食材並自行發揮創意完成料理。 各組製作的菜餚將於會場中的展臺展示,選手可依自己菜餚的主題自行佈置展臺。 圖/李權洲攝比賽一開始,各組拿出預先準備的食材,除了主菜肉品外,還有紅龍果、芋泥等配料,用以擺盤裝飾或襯托主菜。賽場中可見各組埋頭製作料理,或翻炒煎鍋、或噴槍炙燒。隨著比賽進行,各料理桌逐漸傳來陣陣撲鼻香。料理結束,選手將餐點送至品嘗室及賽前布置的展臺上,作品搭配風格化的擺設,為料理增添藝術價值。 比賽中規定使用CAS認證肉品,選手依照第一階段提交之設計圖進行菜餚準備及烹煮。 圖/李權洲攝參賽選手無不發揮創意,中臺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團隊以「鳳化葫蘆羽化仙」及「虎踏青草牧笛吹」兩道菜獲得第二名的肯定。「鳳化葫蘆羽化仙」沿用傳統菜餚葫蘆雞做變化,「虎踏青草牧笛吹」則由豬腳魚翅搭配紅糟肉豬棒腿做成。團隊成員、中臺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四年級學生鐘仁佑表示,團隊將傳統辦桌菜色改良成符合現代飲食的清爽料理,「傳統老菜多是高負擔的餐點,比較不符合現代人健康飲食的習慣。」 中臺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的作品「鳳化葫蘆羽化仙」,從傳統料理葫蘆雞去做變化,獲得評審青睞。 圖/李權洲攝賽後,評審委員張志騰肯定選手努力,但也不忘點出選手在比賽中待加強的部份。他提到選手在料理中加入許多食材,卻不一定能為成品帶來加分效果,「比賽是扣分制,有的時候多放食材不見得能加分反而會扣分,因此要選擇適合的食材加入。」此次競賽除了料理組外,另加入了簡報說菜組,讓選手以簡報說明的方式向評審說明料理準備的過程及CAS的相關知識。活動承辦人、國立高雄餐旅大學中餐廚藝系助理教授林致信表示,透過向評審解釋料理概念及方式,能幫助評審了解這道料理,也提供學生和評審討論的機會。「分成兩組(料理組與說菜組)的目的是為了把說菜時間拉長,選手能更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想法。」林致信也期許這次活動能讓選手了解CAS肉品的優點,藉由競賽達到宣導效果,向大眾推廣這項認證機制。
《Cassini》五人獨白 讀劇呈現跨時空對話
藝文
第1693期
《Cassini》五人獨白 讀劇呈現跨時空對話
2018-12-21
【記者林傑立綜合報導】「在9月15號,NASA的卡西尼太空船將會以撞入土星大氣層的方式,完成他探索的卓越故事。」舞台上演員宣告卡西尼計畫結束。語畢,飾演天文學家卡西尼一世(Cassini I)的演員接續述說自己的人生。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劇本創作組的朱曼寧,以其自創的全英文劇本《Cassini》表演讀劇,於15日在思劇場演出。 《Cassini》五位演員輪流獨白,藉由台詞中不斷重複的字句,讓觀眾理解卡西尼計畫的始末與卡西尼家族的故事。 圖/林傑立攝《Cassini》故事述說卡西尼太空船及卡西尼家族追尋求知的自由,所面臨的困難及選擇。朱曼寧表示,會選擇以卡西尼計畫為主題,是因為一次在飛機上看到卡西尼計畫的紀錄片深受感動。因此開始查找卡西尼的資料作為劇本題材。過程中發現卡西尼計劃與卡西尼家族的資料中不斷出現相同的關鍵字,他認為兩者間存在諸多相似處,便以這些巧合發展出《Cassini》。為在舞臺上使家族與卡西尼計劃產生關聯,劇本安排五位演員按照人物的時代順序,依序以獨白方式,向觀眾述說自己人生的故事。朱曼寧希望藉由輪流述說與劇情中反覆出現的單詞,讓觀眾感受不同時代人物彼此間對話形式。朱曼寧說:「故事中每個角色面臨不同的挑戰,做出不同選擇,但這些選擇卻又彼此呼應。」故事以多重視角述說卡西尼家族及卡西尼計畫,例如透過卡西尼二世妻子蘇珊娜(Suzanne-Françoise Charpentier du Charmois)來述說卡西尼二世繼承父親的衣缽,或朱曼寧念出卡西尼三世與四世的動作,呈現他們身處天文學世家的研究生活。朱曼寧解釋,如果劇本都是卡西尼家族的自述,會缺少許多從旁人觀點中所能呈現的故事。 朱曼寧宣讀舞台指示,內容描述卡西尼三世與四世作為研究者的生活,僅告訴觀眾動作,呈現卡西尼家族作為天文學家的傳承。 圖/林傑立攝為了詮釋角色,演員調整自身音色符合角色形象,飾演蘇珊娜的演員、北藝大戲劇學系廖存真說:「蘇珊娜是17世紀的貴族女性,所以選擇偏向英式的腔調。」除了聲音表現外,朱曼寧未在表演中加入走位、音效等表演元素。他表示,讀劇重視的是劇本在聽覺上的感受,大部分的讀劇會將聲音表演以外的元素減到最少。但由於本劇為全英文演出,故現場提供中文翻譯讓觀眾參考。 演員廖存真飾演卡西尼二世之妻,以妻子的口吻講述卡西尼二世繼承衣缽,而自己也羨慕丈夫追求智識的生活。 圖/林傑立攝觀眾、北藝大劇創所碩士生邱沛禎認為,《Cassini》讀劇表演中,沒有太特別的走位或其他表演元素,屬於中規中矩的讀劇表演。而他認為劇本,從卡西尼世代傳承天文學家的工作,到卡西尼五世突破家庭框架成為植物學家,皆在討論宿命的主題。「包含卡西尼號最後墜毀於土星,都有一種宿命的感覺。」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