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都市叢林中的陰暗角落:民間回收產業鏈該何去何從?
專題
第1779期
都市叢林中的陰暗角落:民間回收產業鏈該何去何從?
2023-04-26
【專題記者林婕宇、邱楷淇、陳世軒、梁家柔、張倩怡綜合報導】一大早,回收場外熙熙攘攘,有人戴著斗笠推著推車,有人騎鐵馬載著重物,有人則是上班前騎機車順路過來,他們同樣都在這間回收場前停下,排隊將手上的紙箱及廢鐵等物品變賣為銅板。而場內的工作也不停歇,怪手在卡車與地面之間不斷來回,將一疊疊民眾丟棄的紙類抓進車廂準備運走。一位穿梭在回收物與機器之間的身影,是經營者涂先生(化名),他最後停在機器前處理手中的廢鋁容器,「來,高砸扣(台語:90塊)」也一邊幫客人秤重算價錢。然而這樣看似日常的生活,還有多長?「我知道我們早晚會被淘汰, 我心裡是有底的」涂先生無奈說道,身後的機器持續轟隆作響,蓋過了他的聲音⋯⋯ 民間回收場業者從民眾取得回收物後,再將其打包,由卡車送往更大型的中盤商回收場,從中賺取利潤。 圖/林婕宇攝<b>老回收場遭勒令停業 民間回收業陷存亡危機今年二月中,於台北市萬華區經營了50年的回收場「光耀五金行」,因違反1983年上路的《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而遭政府勒令停業。條例中明訂,回收場僅能設在農業區、工業區及保護用地,不得設置在住宅區,而涂先生所經營的回收場位於住宅區內因此正面臨同樣的風險。該回收場早在1975年便已開業,目前是由第三代的涂先生掌門,「當時從南部上來很窮,會選擇落腳在這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便宜。」然而, 他口中的「在排水溝旁很便宜的土地」,經過40多年後的今日已被劃為第三種住宅區(註),讓涂先生一家子賴以為生的事業瞬間淪為非法。加上回收場旁邊正在進行都市更新,捷運站也在建設中,未來觀光人潮勢必會增加,「對我來講是困擾,」他也擔憂自己被檢舉,「要是人家來這邊吃個點心,然後順便打卡一下我就完蛋了。」註:第三種住宅區是一種土地分區類別,為維護中等之居住環境,供設置各式住宅及一般零售業等使用。 台北市目前有超過一半的回收場設址違法,因開設在住宅區中。然而,回收場仍能在社區中狹縫生存,除了因為政府寬鬆的取締標準,也顯示出都市中實際存在這項需求。 圖/張倩怡攝「關掉我就沒飯吃啊!」吳阿姨(化名)邊説邊推著一車的回收物。吳阿姨的回收物主要從市場撿來,然後再走二十分鐘的路程來這裡變賣,雖然現在的回收價格比幾十年前低上許多,但為求溫飽,吳阿姨耐著辛勞也堅持每天撿回收物,「能撿十塊,就十塊啊!」吳阿姨直率說。除了業者擔憂回收場的未來,也有一群拾荒者不希望回收場關閉。拾荒者通常以貧窮者或年長者佔多數,因為工作時間及地點彈性大,且入行門檻低,不需要一技之長也能從事,因此是許多都市貧困者迫不得已的工作選擇。今年已七十多歲的嚴阿姨(化名),當初因為得在家中照顧行動不便的丈夫,看準回收業的工時較為彈性才來從事,如今已做了20年回收業的他坦言:「我這個年齡再去打工,也沒人要了。」加上嚴阿姨不識字,要申請政府補助十分困難,因此每個月只能依靠做回收業的微薄收入生存。 都市發展的趨勢下,更新後的社區市容可能不再容得下回收場,因此象徵「鄰避設施」的回收場只得被迫關閉,或是遷址到都市中更邊陲的地區。民間回收產業儼然已成為夕陽產業。  圖/林婕宇攝<b>北市過半回收場仍違法 狹縫生存難逃民怨然而,同為六都的新北市與桃園市依據《都市計畫法施行細則》規定,已允許經輔導的回收站設在住宅區,而高雄市更已納管住宅區內、未達1000平方公尺的小規模回收站,相較之下台北市政府的處理態度消極許多。台北地狹人稠,不同區域的建築物主要用途各有差異,而每個使用區緊湊在一起容易互相影響,難以像其他縣市一樣放寬規定。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張學聖解釋,避免用途矛盾的建築物之間產生衝突,是劃分不同使用區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像是住宅區是為保護居住環境而劃定,因此活動若是違背寧靜、安全、跟衛生問題就不被法令允許,而在人口密集的台北,回收場甚至緊鄰著住宅,大大影響周圍民眾的生活。居住在回收場隔壁四十年的林小姐(化名)就認為自己的居住品質大受影響,「髒亂之外還有交通很亂,這裡經常會發生車禍。」由於此回收場旁邊就是大馬路,當回收的人較多並需要排隊時,裝滿回收物的推車經常會佔用道路,有些拾荒者甚至會無視紅綠燈或是逆向行駛,讓附近民眾深受困擾。 住宅區內的回收場因位於人口密度較高之處,較容易對外部造成影響。圖中的回收場位於大馬路旁,龐大的車流量不僅使拾荒者面臨險境,對駕駛者而言,也可能造成交通上的不便。 圖/張倩怡攝根據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及全國土地使用分區資料查詢系統,今日台北市有約55%的回收場設址違法。然而,寬鬆的取締標準,使得目前社區中的回收場仍能在狹縫中生存。台北市環保局解釋,基於維護整潔環境立場,若屢次接獲民眾檢舉回收場周邊的環境衛生問題,且經多次輔導及依《廢棄物清理法》告發後,仍無法有效改善,才會將其移送台北市都市發展局,並依《臺北市各項違反都市計畫法案件處理原則》勒令停業。「雖然是非法使用,但仍可以在民眾之間的默契下運作。」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副教授鄭安廷説。現存的社區型回收場大多都設在人口老化、收入較低的老社區,區內不少老年人依靠拾荒維生,而周圍居民早已習慣回收場的存在,部分居民更會主動提供回收物給拾荒者,形成居民與回收場共融的現象。<b>民間回收業處理量能仍高 民團籲北市府重視與納管當政府限縮回收場生存空間,也意味著拾荒者的工作和生活權益成了問題。不僅讓拾荒者難以溫飽,被忽視的工作權益,也使得本就處於弱勢的他們一再被社會邊緣化。對都市而言,回收場有紓解垃圾量、提高回收物再利用的功能。「拾荒者跟回收場能做非常細緻的分類,讓這些回收物能夠好好地被再利用。」長期關注拾荒者議題的非營利團體五角拌指出,例如紙類若在前端就藉拾荒者人工分類、處理地越精細,那麼他們的回收、再利用率也會更高。五角拌的議題研究者廖宏翊以光耀五金行為例,指出雖然清潔隊每月處理300噸的回收物,但民間回收產業鍊的處理量也能達到清潔隊的三分之一,可見貢獻不小。「如果台北市149家的回收業者通通收起來,台北市政府自己下來做,沒有足夠人力與器材,所以政府還是要放給民間做。」另外一家回收場老闆陳先生(化名)表示,如果民間回收場消失,政府的清潔隊恐難以消化台北市的回收物,造成可再利用的回收物淪為垃圾。「我們必須要重新檢視拾荒族群對環境、環保的貢獻。」廖宏翊認為,儘管拾荒族群是環境永續的關鍵,但他們還是不夠被重視。「回收場和拾荒者是服務大眾、有公共利益價值的單位。」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林奕均認為《臺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自治條例》對民間回收業不公平。他表示,若台北市的農地、工廠有污染情形,政府會輔導他們使其合法化,反觀回收場卻只能面臨熄燈命運。<b>不符土地使用效益 回收場成都市化犧牲品隨著老舊社區更新,回收場與都市景象格格不入,透過修法保護都市回收場顯然與趨勢有所牴觸。鄭安廷提到,都市回收場的經濟收益不被政府重視,規劃時易被忽略,「都市規劃不會處理到這麼小的東西,就像路邊擺個攤子來賣鹹水雞一樣,政府單位難以列管。」而談及土地劃分新增都市回收區的可能性,張學聖表示,土地分區需經過精密的計算與考察,新增劃分選項難度過高。從利益面來看,張學聖認為,為回收場新增都市回收區,會降低土地利用的價值,除非政府強勢介入,否則地主應無法接受,「所有人都拼命想把自己的土地從工業區變住宅區,住宅區變商業區。現在把土地變成資源回收區,土地價值就崩盤。」回收場髒亂、惡臭的形象讓民眾退避三舍,政府的不作為也進一步導致回收場對環保態度更為消極,進入惡性循環。立委洪申翰辦公室長期關注都市回收場存廢議題,他點出,台北市並未針對回收場設立環保規範,回收場被取締時,政府也並未積極給予輔導,而是以退場處分。「一旦民眾檢舉就會被查掉,所以他們(回收業者)就抱持一種隨時要逃難的心情。」都市回收場不受法律規範,業者自然也不願花經費跟精力維護環境。對此,涂先生也無奈道:「惡法亦法嘛,我們只是存著僥倖的心。」事實上,政府曾在2004年嘗試修法,提出回收場可設立在部分住宅區,但最後遭議會否決,胎死腹中。時隔近20年,針對是否有修法的可能性,記者致電至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僅得「不方便回答」的回應。「你沒有辦法阻擋都市開發,這是螳臂擋車。」鄭安廷認為,都市發展是必然過程,所以與其修法阻止回收場退場,思考該如何「安全下莊」才是目前應該關注的方向。「如果回收場收掉,我也就失業了。」從事回收業的小七阿姨(化名)淡淡地說完,便駝著背將清空的推車推離回收場。隨著他的背影越來越小,最終在都市盡頭消失成為一個黑點。都市難以阻攔的擴張與政府的忽視,讓這些第一線為民眾處理廢棄物的回收場,一步步被推往都市外圍。而當法律出現灰色地帶,各方也無法取得共識,民間回收業終將只能隨著都市的發展黯然退場嗎? 社會中有一群人只能依靠變賣回收物補貼家用,勉強維持生計。儘管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自2019年推動「資收關懷計畫」,向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的資收個體戶收受高於市價的回收物。然而,此計畫未能包含到全部有需要的拾荒族群。 圖/林婕宇攝
漁業垃圾危害生態 政府溯源把關廢棄漁網
校園
影音
第1741期
漁業垃圾危害生態 政府溯源把關廢棄漁網
2020-12-24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林昕璿、徐嘉璟、陳嘉怡綜合採訪報導】廢棄漁網隨海流飄動,纏住珊瑚及經過的魚群,成為扼殺海洋生態的幫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研究團隊,分析近十年的淨灘資料,並於15日公布結果。他們發現,台灣漁業廢棄物佔海洋垃圾比例超過一成,藉此點出台灣漁業日漸嚴重的垃圾問題。團隊成員、海大環漁系碩士生陳翊凱指出,台灣的海洋垃圾除常見的塑膠製品外,釣線、網具等漁業廢棄物的數量也相當可觀。台灣漁民多使用刺網捕魚,而網具可能會因為天候、洋流或漁具老舊斷裂等原因,成為在海中漂流的「幽靈漁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解釋,棄置的漁網即使無人使用,仍會纏繞海洋生物,導致魚群及珊瑚受困死亡,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為解決廢棄漁網造成的生態危機,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於11月與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合作,推動「廢棄漁網收購獎勵制度」,以每公斤15元的價格收購廢棄漁網,鼓勵漁民把淘汰網具送至回收中心。桃園市竹圍漁港漁民陳金順表示,目前竹圍漁港已回收10幾噸漁網。環保局未來也將媒合廠商,利用回收網具製成再生塑膠產品,期望減少廢棄漁具,並創造綠色循環經濟。此外,明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也將推動《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從源頭管制廢棄漁具,減少漁業廢棄物對環境的威脅。農委會漁業署漁政組漁船科科長邱文毓表示,此制度規定漁網上的浮球、浮子都須標示漁船編號,「半年的宣導期內,我們會協助漁民進行標示工作,後續會尋求海巡署協助執法的工作。」他也說明,漁民若未依規定實行,將被限制出航,並處3萬至15萬元罰鍰。然而,此制度規定漁民須在長達數公里的網具上,每隔15公尺標示一次漁船編號,恐耗費漁民出海捕魚時間,不僅增加其負擔,更可能減少漁獲收入。海大環漁系碩士生黃淯慈認為,政府應補助漁民費用,填補因實施漁具實名制無法出海捕魚的空窗期,減緩新制度對生計的衝擊。海洋垃圾議題長年備受各界關注,而因漁業發達產生的廢棄網具,為台灣海洋垃圾的主要來源之一。漁業署盼藉政策改善「幽靈漁具」問題,部分地方政府也建立網具回收機制與漁民攜手維護海洋生態,期望共創漁業發展與環境保育的雙贏。
盼解農廢難題 菱角殼巧變超級電容
新知
第1738期
盼解農廢難題 菱角殼巧變超級電容
2020-12-02
【記者林昕璿綜合報導】台南市官田區為國內菱角最大產地,然因廢棄菱角殼不易腐化且營養價值低,難以做為肥料使用,造成當地廢棄物處理難題。有鑑於此,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團隊將菱角殼製成菱殼炭,並封裝成超級電容,用於驅動電動腳踏車,獲得「第2屆大專校院綠色化學創意競賽」研究組金牌獎。 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團隊於「第2屆大專校院綠色化學創意競賽」,以菱殼炭封裝成電容,運用於電動腳踏車的技術,獲得研究組金牌獎。 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提供「農民以往多透過曬乾焚燒方式處理菱角殼,然而露天焚燒除了造成大量灰煙空汙,也影響當地居民產生呼吸道問題。」團隊學生陳傳仁談到。為解決此問題,團隊指導教授林弘萍五年前開始與當地區長合作,藉由開發炭化系統,將菱角殼炭化製成菱殼炭,用於土壤保濕與固肥。而此次團隊則進一步利用菱殼炭環保與高表面積的特性,將其製成超級電容,希望取代目前市面所使用的活性碳材。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教授胡啟章補充,團隊碳化菱殼炭的方法,只需加熱到反應溫度,不必再另外添加燃料較為環保。 農民多透過曬乾焚燒方式處理菱角殼,過程會造成空汙問題,影響當地居民健康。 圖/陳傳仁提供在超級電容中,電解液中的陰陽離子會藉由外線路電子的吸引,吸附於碳材電極,進而使電子儲存於碳材表面。因此,電極的表面積大小是影響電容儲電量的關鍵。林弘萍解釋,菱殼炭高表面積的特質,可以儲存大量電荷,同時,還有孔洞大且密集的優點,因此具高通透性,使得離子能快速通過電極進行充放電。陳傳仁解釋,菱殼炭每公克具有1500平方公尺表面積,相當於足球場的大小,相比同體積傳統電容,儲電量高出許多。 以菱殼炭所製的超級電容,除了取得方式環保,相較傳統電容亦具有較高的儲電量。 圖/陳傳仁提供菱殼炭屬生物炭,用於製造超級電容電極需大量使用碳酸鈣,並在高溫900度下混合進行活化反應,以在其表面製造奈米級的孔洞。陳傳仁說:「在化學式中碳酸鈣與碳的反應用量是1:1的比例,但因固態與固態反應容易接觸不均勻,通常會以四倍碳酸鈣進行過量反應。」製程因而產生大量多餘鈣離子。為了更符合環保綠色概念,團隊將新的菱殼炭加入廢液中,讓菱殼炭吸附鈣離子,並增添小蘇打調節至鹼性的反應環境,使鈣離子沉澱,以再次與碳進行反應。 團隊於製作過程增加「廢液回收法」,使過量鈣離子能再次與新碳材反應,減少化學原料浪費。 圖/陳傳仁提供另一方面,考量製程進入量產後,可能衍生工安危險的疑慮,團隊改良原先以粉塵進行的試驗。陳傳仁補充說:「因為我們使用的是奈米級材料,飄散在空氣中不易察覺,長期吸入會對操作人員健康產生一定危害。」同時也因碳材顆粒細小,容易引起粉塵爆炸。團隊改將未經曝曬的菱殼炭絞碎,使其與液態碳酸鈣混合,在類似水下狀態進行反應,避免粉塵問題。超級電容電池雖然於充放電過程不涉及化學反應,安全性高且充電時間短,可承受大電流的快速充放,但儲電量遠低於一般電池,續航力並不高。而由於驅動電動腳踏車需要高電壓與能量,現階段超級電容提供的單次電能,僅能維持2公里路程。因此陳傳仁表示,提升儲電量為未來首要解決的問題。 團隊將超級電容組裝於電動腳踏車,目前單次電量僅能行駛2公里的路程,因此提升儲電量為未來首要解決的問題。 圖/陳傳仁提供
重現生「機」:廢棄手機的再利用
專題
第1702期
重現生「機」:廢棄手機的再利用
焦點
2019-05-22
【專題記者李冠杰、張庭瑀、蔡明衡、高海葳、洪靖淳綜合報導】人手一機的世代,你我家中總擺放著已經壞掉不堪用的廢棄手機,然而它的用途遠比你想像中的多上許多。這些電子垃圾,或許不僅是只能被丟棄的垃圾。2020年東京奧運主辦單位公開表示,比賽的所有獎牌將百分之百使用回收的電子垃圾製成,以貫徹環保永續的概念。這項計畫自2017年發起,日本政府向民眾公開募集舊手機、小型家電等電子廢棄物,以從中提煉出金、銀等獎牌原料。<b>科技進步下的代價:電子垃圾逐年上升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電子產品的開發速度加快、替換週期縮短,因而導致全球電子垃圾數量年年增長。根據聯合國《2017年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指出,世界各國2016年總計製造出4470萬公噸的電子垃圾,約等於4500座艾菲爾鐵塔的重量。2019年,電子垃圾總量可能達到5000萬公噸,數量非常驚人。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曾針對台灣等七國(台灣、美國、俄羅斯、墨西哥、德國、中國、韓國)人民,持有的手機數量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人平均擁有5.41支手機,在七國中排行第二,僅次於俄羅斯。此外,據環保署統計,去年全台廢行動通訊產品回收量共計2432公噸,其中手機約有608公噸,約佔其中的25%,顯示目前手機佔電子垃圾中的一定比例。對此,台灣綠色和平組織資深專案主任李之安表示,目前電子垃圾中,手機佔大宗,「很高比例的原因是手機的商業模式。」他進一步補充,手機生產商採用過度生產、過度開發地球資源、刺激消費的模式。廠商為了讓消費者能在短期內更換手機,每年除不斷推出新產品外,手機的維修費用也十分高昂,「一支手機保固期通常是一年,而多數手機故障的時間在一年後,在這時間點,維修服務不方便,消費者寧願換新機。」不過根據國際數據資訊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Group, IDG)所發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調查報告》,全球智慧型手機總出貨量為3.5億支,比起2017年同期下滑約6%。對此,李之安提到,手機銷量下滑除因市場買氣不佳外,消費者也開始對於新手機感到疲乏。此外,他也表示由於電子產品的原料越來越少,「未來從電子垃圾中找到回收再利用的原料會越來越重要。」一支廢棄手機究竟有多少元件可以再被利用?聯合國電子廢棄物報告指出,一公噸的手機約能回收117.65公克的金、1.89公斤的銀、137.1公斤的銅。此外主機板(PCB)以及製成電腦螢幕的原料陰極射線管(CRT)回收後也有許多用途,能夠製成水溝蓋、神像等物品。由此可知倘若我們能夠妥善處理電子垃圾,尤其是身邊接觸度最高的手機,可以產生不少效益。. 電子垃圾經過處理後,可提煉出金銀銅等貴金屬,其中價值最高的便是金。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能提煉出純度高達99.99%黃金的技術。 圖/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目前台灣電子垃圾的回收流程,主要須經過回收商以及處理商兩個階段。回收商主要是將散布各地的電子垃圾載運至工廠後,再交給處理商處理。處理商則扮演將電子垃圾分門別類的角色,讓各個元件去到自己最適合的地方。<b>點廢成金 分類、篩選廢料成關鍵民眾除可透過政府資源回收車回收廢棄手機外,市面上仍有許多便利商店、電信行、電子產品販售商等都有提供回收廢棄手機的服務。資源回收商待各店家累積一定的量後,便會駕駛貨車將四處分散的廢棄手機集中在回收廠,進行篩選及分類。還能運作或輕微故障的手機經維修後,便成為二手商品,以低價賣出供民眾使用,達到回收再利用,而報廢手機則將運往處理廠進行拆解。廢棄手機在經過回收商的篩選和分類後,部分可以利用的零件被取出,而剩餘的廢料則轉送給下游的電子廢棄物處理商。不同於一般回收商中介者的角色,位在桃園環保科技園區內的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廢棄手機處理流程中的終點,全家便利商店等通路運送的廢棄手機最終都會在這裡被處理完畢。佳龍公司循環經濟發展推進室課長王健安強調,公司回收來的電子廢棄物,有高達99%的成分會被再利用,而剩餘極少數的廢料像是鉛、沒有標號的塑膠則會送出去給更專業的廠商處理。佳龍公司每年處理超過六公噸的廢棄手機,廢棄手機送至處理廠後,先以人工的方式分類成含有貴金屬(註1)的廢料及不含貴金屬的廢料。若以處理含金成分的廢料為例,其過程為透過化學處理溶成含金液體,將水瀝乾後,透過加熱、精煉變成純度達99.99%的金塊。而非貴金屬則是透過錘磨機等物理方式處理,最後篩選分類出金屬和非金屬,金屬賣至國內合格回收商,而非金屬則製成再生藝品。(註1)貴金屬:主要指金、銀和鉑族金屬(釕、銠、鈀、鋨、銥、鉑)等八種金屬元素。這些金屬大多數擁有美麗的色澤,對化學藥品的抵抗力相當大,在一般條件下不易引起化學反應。 電子廢棄物的初步分類採用人工的方式進行,可以將電子元件分類的更細、更精確,以利後續金屬提煉的過程順利進行。 圖/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為了讓電子廢料得到更好的處理方式,佳龍公司特別成立設計部門——綠品坊。佳龍公司選擇將電子垃圾中的主機板(PCB)和陰極射線管(CRT)等廢料磨成粉末,以不同比例混合,模擬成木頭、水泥、大理石等各式材料。綠品坊的藝術品大多經由藝術總監彭國鴻之手,將電子廢料製成神像、水溝蓋、磚塊、壁磚、地板等物品,佳龍公司也和企業合作為不少馬拉松製作獎牌、獎杯。其中,甚至有作品曾被總統府指定為贈送外賓的禮品。 陰極射線管(CRT)的廢料被磨成粉末後,可以再製成神像、水溝蓋、磚頭、壁磚、地板等產品。 圖/洪靖淳攝&nbsp; 以鮮豔的黃色和台灣形狀為背景,台灣藍鵲躍然於枝頭上,佳龍公司利用電子廢料製成的瓷盤做工精細,成為總統府致贈外賓的禮品之一。 圖/洪靖淳攝不同於過去台灣對於電子廢料採取焚燒或掩埋的處理方式,佳龍公司活用電子廢料,「從搖籃到搖籃,從死亡階段讓他重新整理,再一次的被利用。」王健安分享將廢料再製的理念,希望透過封閉型循環經濟的方式,達到環保再利用的目標。針對佳龍公司對於電子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環保倡議團體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肯定,但也提出不同的看法,「並不是電子產品的所有零件,都能被循環利用。」他進一步補充,以手機為例,處理商將貴金屬和有標號的塑膠取出後,還是會剩餘一些廠商不需要的物件,若不妥善處理便會成環境負擔,如手機的螢幕發光源造成的汞汙染。此外,謝和霖談到,貴金屬的回收過程並不是完全對環境友善,除耗能外還會產生廢水,「回收是比全部銷毀來得好,但還是要盡量減少廢棄物,勿讓手機變成垃圾。」 電子廢料經輸送帶後的破碎機處理過後,再透過震動篩選分類出銅和玻璃等物質。 圖/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b>全球金屬原料減少 業者盼增手機回收率然而,民眾家中尚有許多閒置電子廢棄物,由於未回收而無法被循環利用。隨著類似情況逐年增加,環保署於2008年年底與各行動通訊業者簽訂「廢行動通訊產品回收合作備忘錄」,要求各大電信公司門市、手機製造業者,以及全國相關門市或維修中心設置免費回收點。除增設回收管道外,智慧型手機也於2017年列入政府公告應回收項目,並在去年3月擴大冷、暖氣機、電風扇、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等五種物品的回收範圍。 回收人員會於回收廠將電子廢棄物,例如:電腦、手機、印表機等幾台初步拆解分類,堆疊再回收場各處。 圖/高海葳攝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分析,在製造手機過程中約需使用60多種金屬元素,其中作為手機外殼的鋁、電池原料的鈷以及用來製作手機內部電線的銅是最頻繁使用的金屬原料。然而,近年手機產業蓬勃發展,全球貴金屬含量逐漸減少。據統計,自2007年開始,手機中的鋁含量已有15萬7478公噸,鈷的使用總量也達3萬8198公噸,甚至製作顯示器時必須使用的銦,全地球總含量僅剩14年的供應量。持續開採貴金屬不僅破壞地球環境,更導致重要材料面臨耗盡風險。由於原料減少,手機製造商開始重視產品回收,以減少生產成本及資源浪費。但目前台灣廢棄手機的回收率低落,導致回收產業缺乏資金、資源的挹注去開發相關回收、汲取金屬等新技術。李之安表示,要達到更佳的手機回收環境,品牌商需串起產品的生命週期,參與產品出產到回收的過程,政府亦須在物流體系、規範、鼓勵回收的流程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回收人員埋頭工作,把電子廢棄物做簡單的拆解並分籃裝載,希望能將每一部分的零件善加利用。 圖/高海葳攝雖然政府積極推廣手機回收政策,但回收率並無因此增加。中華電信公共事務處科長曾志明表示,每年透過中華電信管道回收的手機數量,約只有賣出的10%,歷年回收的手機量也從2013年的1萬65支遞減到前年僅6930支。他指出,現代手機不斷推陳出新,手機因不易損壞而延長使用年限,使得民眾家中堆放許多手機。此外,民眾對於資訊安全的疑慮也是手機回收成效不彰的原因,曾志明表示,「由於市面上販售手機種類太多,難有固定方式教導民眾如何刪除資料,因此很難做到完整的資安防治。」他進一步補充,手機資料無法確實清除,「廢棄手機資料是否會被還原難以保證,要真正清除資料,仍需交給原廠處理。」此外,桃園市平鎮區一家回收商指出,近年來社會對於「回收」這件事情能夠賺取利潤的概念越加熟悉,因而造成回收及處理商增加,各家回收廠平均收到的廢棄物總量大幅減少。除各家廠商競爭激烈使得各家回收率降低外,智慧型手機的含金量少於傳統手機,造成回收價錢降低。桃園市平鎮區回收商也分享,現代手機廠商各家規格不一,多數零件僅適用單一機種,難以相互替換。再加上現代人手機替換速度快,即便維修成功,產值也不如過往。 桃園市平鎮區的回收廠負責收集各處的電子廢棄物,並加以分類、篩選,隨後再運往處理廠拆解。 圖/高海葳攝「台灣是廢棄物處理的天才。」不同於部分東南亞國家技術尚未成熟,採取掩埋方式處理電子垃圾,台灣有不少環保公司,具備高技術能將電子垃圾處理得當。佳龍公司表示,99%的電子廢棄物經處理後,都能重複利用,只會剩下1%無法再利用的垃圾。但由於科技進步,手機通常不易損壞,再加上個資外洩問題,造成民眾回收意願低,目前台灣廢棄手機回收率仍有進步空間。另外,佳龍公司亦期望未來加強回收管道上下游的合作關係,並與環保教育場所結合,落實更好的環保循環經濟。
回收稻殼變面膜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新知
第1694期
回收稻殼變面膜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2018-12-26
【記者邱于瑄綜合報導】國立宜蘭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團隊再利用農業廢棄物,將稻殼回收並製成可分解的親膚性敷材,應用於面膜、人工皮、人工血管等醫療及美容領域。團隊透過水解技術提取稻殼中的木醣醇,結合可生物分解的材料,並利用靜電紡絲技術產生奈米纖維,製作成親膚性敷材,獲得第一屆大專校院綠色化學創意競賽金牌。 透過水解技術提取稻殼中的木醣醇,結合可生物分解的材料,製成親膚性循環敷材,可應用於面膜、人工皮等。 圖/邱于瑄攝根據團隊成員林旻峰提供的數據,台灣每年產生約54萬噸的稻殼,然而,稻殼不易被分解,掩埋處理將影響農作物生長,而直接燃燒更會汙染空氣。家中種稻的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學生范釋文表示,家裡每年大約收成700至800斤的稻作,通常會將稻稈曬乾鋪在農地上,減少雜草的生長,亦會將稻殼拿去餵雞或撒在農地防雜草兼堆肥,藉此減少農業廢棄物汙染問題。林旻峰表示,團隊透過水解技術提取稻殼中的木醣醇,提高敷材親水性能,並結合聚己內酯,搭配萃取自蠶繭的絲素蛋白提高生物相容性,促進細胞黏附、遷移和增值,以及利用無毒性且抗微生物活性的幾丁聚醣,有效提升敷材的抗菌效能。林旻峰說明,這些可生物分解的材料利用靜電紡絲技術產生奈米纖維,可製成面膜、人工皮等親膚性敷材。 台灣每年產生約54萬噸的稻殼,宜大團隊利用稻殼中的木醣醇,製成親膚性循環敷材,解決稻殼廢棄問題。 圖/林旻峰提供針對目前解決農業廢棄物的方式,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生產系學生陳柏憲表示,現有技術透過高溫加熱將稻殼碳化,可中和酸性土壤,改良土壤性質,亦可以撒在農地增加土壤空隙,幫助排水及透氣等。而此次宜大團隊的發明提供另一種解決廢棄物的方式,「每一平方公尺的敷材可以減少大約300克稻殼。」林旻峰表示,此敷材製成的產品回收後,經微生物分解可轉化為肥料,進而循環利用。林旻峰說明,目前團隊尚針對敷材產品對細胞活性與抗菌方面進行研究,也必須克服因稻作產率較低導致原料不足以及品質不穩定的問題。此外,未來還需經過許多測試,才能將敷材商品化。
塑膠回收難解環境問題 減量為根本作法
新知
影音
第1671期
塑膠回收難解環境問題 減量為根本作法
2017-12-28
【記者廖翊庭、徐安萱綜合報導】閃爍的藍色燈光照映夜空,為歡慶聖誕佳節,基隆市政府與地方教會合作,展出全台最大的LED環保聖誕樹。高達17公尺的聖誕樹,全由7000個寶特瓶搭建而成,主辦單位期盼民眾在享受聖誕氣氛之餘,也能關心環保議題。基隆市基督教聯合關懷協會理事長卓志傑表示,聖誕樹具有節慶意義,教會想到可以將其結合環保意識,因此有了這棵環保聖誕樹。然而7000個寶特瓶數量相當可觀,蒐集的過程由許多民眾共同合作。卓志傑表示,聯禱會呼籲所有教會,請教友、家庭留意一起蒐集寶特瓶。絢爛奪目的環保聖誕樹,吸引許多民眾前往打卡拍照,享受聖誕氣氛之餘,同時喚起環保意識。亞洲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學生黃新硯說:「我覺得這是一個蠻好的設計,近年還空汙這麼嚴重,或是環境汙染,所以我覺得要多往這方面去發展」。根據環保署資料統計,台灣每年能回收將近九至十萬公噸 ,相當於45億支的寶特瓶,回收率高達95%。然而回收再利用的循環中,其實存在許多問題。寶特瓶的材質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當PET再製成循環塑膠物料(rPET)時,須經過多次高溫熔解,因而造成微量毒素殘留。《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第二條明文表示,塑膠製食品容器及包裝不得回收使用。即使台灣PET回收率是全球數一數二,也無法將再製成的rPET用於瓶裝水、飲料寶特瓶,因此台灣每年仍須消耗7000萬公升以上的原油製作拋棄式飲料容器。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專案執行陳姿蓉表示,當我們無法確地這些寶特瓶,在回收前裝入什麼液體,那麼它的再製品就會存在其他汙染的疑慮。由於塑膠製品回收再製的過程,依舊耗費大量能源、造成環境汙染,並不是沒有消耗原油就等於環保。「希望都會區居民自主攜帶水壺,減少飲用瓶裝水。」陳姿蓉期盼,政府可以提供以獎勵代替限制的方式,例如鼓勵各縣市推動飲水機的設置。回收並不是萬靈丹,減少使用拋棄式的塑膠製品,才是對環境友善的根本作法。https://youtu.be/Qr2QhXJ0wQk
3D列印重製食物 有望解全球糧荒
新知
第1669期
3D列印重製食物 有望解全球糧荒
2017-12-13
【記者劉蘭辰綜合報導】台北醫學大學奈米醫學工程研究所學生陳柏宏、醫學系學生曾敬華與劉曉盈合作研發「食材回收再製系統」(Earthworminator),運用仿生科技解決世界愈趨嚴重的糧食問題,除於6月通過中華民國專利申請,更於本月3日在2017年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奪銀。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於今年7月的雙年會議上指出,飢荒人口在兩年內從八千萬躍升至一億八百萬人,達二戰以來新高。若能救回被浪費食物中的1/4,則能徹底解決飢餓問題。劉曉盈表示,現代全球食物生產量其實足以供給世界人口所需,但因分配不均導致糧食問題加劇,還同時浪費製作食物的能源。 糧食危機已達二戰以來新高,若世界能救回被浪費食物中的1/4,就能徹底解決飢餓問題。 圖/劉蘭辰攝曾敬華指出,透過食材回收再製系統,不僅能減少食材浪費,還能降低自然資源與包裝提袋的使用。「我們觀察到蚯蚓善於分解食物,讓這些物質重複被大自然利用。」曾敬華表示,他們受蚯蚓的消化機制啟發而研發出食材回收再製系統,欲將糧食更有效配送至飢荒地區。例如,此系統將未售出的蘋果風乾後,碾製成粉延長保存期限,再封裝成罐方便運輸。送至缺乏糧食的國家後,再將粉末加入3D列印機(3D Printer)重製成蘋果供給飢荒民眾。 食材回收再製系統運用仿生科技解決世界糧食問題,於本月3日在2017年韓國首爾國際發明展奪銀。 圖/曾敬華提供食材再製回收系統源於團隊參加全球仿生科技競賽(Biomimicry Global Design Challenge),曾敬華指出,起初只為達成社區食物共享,但在接觸糧食議題後才發現非洲、印度等地飢荒問題更加迫切,因而尋找食物資源再生方法,「過去人們利用蚯蚓來製造肥沃土壤,卻沒能想到仿效此套機制來解決糧食短缺。」團隊盼此套仿生系統能與跨部門跨國合作後成功打擊飢餓。劉曉盈則表示,系統尚停留在理念階段,但研發過程讓他意識到世界糧食資源的重要性。曾敬華認為團隊花了許多心力確立主題與方向,並反覆確認系統可行性。此外,他也表示利用影片和海報呈現系統概念並不容易,也讓負責製作動畫的他學到如何用具體方式呈現抽象概念。面對未來導入市場的挑戰,指導教授陳祥和表示,目前3D食物列印機只能製作微小食物,應用範圍太窄。陳柏宏則認為系統還需投入大量時間與專業研發,才能於實際推出時真正平衡不同地區間的食物供需。
無私展示復古收藏 老物市集承載懷舊故事
影音
第1623期
無私展示復古收藏 老物市集承載懷舊故事
焦點
2016-04-28
【記者蘇奕菲、黃婕台北報導】各式各樣的老舊物品陳列在攤位上,散發著歷史的氣息,這是承載了許多回憶的老物市集。以推廣環保為理念,希望民眾可以珍惜物品,回收再利用。在眾多攤位中,一個白色的勤勞身影穿梭其中,綁著被汗水浸濕的藍紅色頭巾,熱情的向民眾介紹老物的故事與用途,他是黃景彬,老物的愛好者。市集攤位老闆黃景彬表示:「最主要來這個市集的意義就是分享,我覺得二手就是分享。我會在我有限的知識裡,告訴他的一些來由、一些故事。」臉上掛著笑容,對於老物侃侃而談,黃景彬認為每一個老物的背後都有自己的故事。四十年前家裡使用的裁縫機,至今也成為擁有滿滿回憶的珍寶,展示在攤位上,等待著有緣人的賞識。黃景彬的一言一行中都傳達出對古物的熱情,他說:「古物的一個熱衷的程度就是說,平常叫你八點起來工作,你就覺得累,古物是一種嗜好的時候,兩點鬧鐘一響,我馬上跳起來,為什麼?因為你有那個熱衷嘛!」在收藏的過程中,黃景彬認識擁有同樣嗜好的德國女朋友,兩人認為與其將老物堆放在自家倉庫,不如開一間德式懷舊咖啡廳,讓民眾一踏進店裡,就能陷入回憶漩渦。小小的店面流露出復古的味道,連空氣中都飄散著老舊的氣息,彷彿回到了50年代柏林的老咖啡館。「我們把整個柏林的老咖啡館的觀念帶來台灣,做成像走進柏林一樣。柏林咖啡館就是那樣子,用的東西幾乎都是從德國的貨櫃直接來的。」黃景彬自豪地談著自己與女友經營的咖啡廳。老物市集中有不少像黃景彬一樣,致力於收集歷史古物的愛好者,藉由和民眾分享收藏,推廣珍惜老物的概念,把每一個獨一無二的歷史記憶,繼續延續下去。&nbsp;https://youtu.be/OFo55km9PBc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