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繳不出戀愛成績單:非自願單身者的焦慮與困境
專題
第1810期
繳不出戀愛成績單:非自願單身者的焦慮與困境
焦點
2025-05-09
【記者范瑞勻、黃伊晨、李昱靜、王立昊報導】「對我來說找到一個可以廝守一生的人,是我最大的夢想,其他我怎麼樣都無所謂。」小K(化名)堅信地說,母胎單身的他渴望戀愛、努力認識新的人,卻總在一次次的嘗試中受挫。 小K國中的成績吊車尾,卻為了喜歡的女生考上高中第二志願,高中在補習班努力跟喜歡的女生考上同一所頂大。上大學後,為了增加脫單機率,他割了雙眼皮、學穿搭、運動,也會看網路上的影片學習聊天與搭訕的技巧,但仍屢屢追愛失敗。久而久之,小K因為自己單身而焦慮、失落,甚至懷疑起自己的價值,成為現代社會中的「非自願單身者」(以下簡稱單身者)。 《大英百科全書》指出,「非自願單身」(involuntary celibacy,簡稱Incel)一詞,最早由加拿大一位女性Alana在1997年提出,描述那些想談戀愛卻無法如願的人群。Alana創造了一個社群,試圖讓單身的孤獨不再是難以啟齒的經驗,希望社會能理解單身者的境遇。 然而,隨著社會對親密關係的期待愈來愈高,「單身」不只是生活狀態,更成為一種心理壓力。「求偶焦慮應該是我現在焦慮排名第一,蠻令我意外的,比求職焦慮更嚴重,這一兩個學期很明顯。」即將畢業的單身者小美(化名)表示,長期單身的處境使他產生愈發強烈的心理負擔,甚至開始影響日常生活。 「社會看不起母胎單身,年紀大的母胎單身者會被社會看作是一種失能(失去戀愛能力)的象徵。」正值25歲的小K語重心長地說。小K認為,社會看待母胎單身者,常會歸咎至單身者的個性或個人特質,認為一定是他哪裡有問題才會導致交不到男女朋友。諮商心理師瑪那熊(陳家維)認為,當戀愛進展與性經驗被當成社會上衡量人生成功的指標時,還沒脫單的人容易因此懷疑自己。他分享,網路也是現代社會給單身者壓力的來源,有些網路影片會強調要跟很多人交往過才是有魅力的,誤導單身者的價值觀。 和小K同樣25歲且身為長子的Tommy(化名),因為背負著傳宗接代的壓力,再加上同儕的影響,加劇了他的求偶焦慮,讓他產生有男女朋友才是「成功」的想法。Tommy表示,當身邊的朋友都有對象,或是走在路上看見情侶較親密的互動時,會讓他感覺自己是個失敗者。「我從那個時候就是被貼了一個Loser的標籤,我就覺得說談戀愛是我在學校、班級上一個階級翻身,擺脫標籤的方式。 」小K說。他也提及他高中階段被霸凌的經歷,因為班上外貌姣好的同學都有交往對象,母胎單身的他被有在交往的同學們言語攻擊,其他同學們也會跟著嘲笑他是魯蛇。 隨著年紀漸長,單身者的焦慮也隨之增長。「如果25歲以前我都母胎單身的話,就自殺吧!」這是小K大三求偶焦慮最嚴重時常常想的一句話。他認爲,25歲是剛畢業進入社會的時候,進入職場後交友圈就會大幅縮窄,入社會後的愛情也往往會數算利益與條件,很難有單純的戀愛。小美也有同感,覺得脫離校園會失去有一群人跟你一起成長的感覺,令他越來越孤單。小美的焦慮狀況也在即將畢業的這一年內越來越嚴重,他描述最嚴重的時候,一回到租屋處就會因為襲捲而來的孤獨感大哭。 瑪那熊指出,形成「非自願單身」的原因,可能來自幾個面向,包括人際互動技巧與戀愛策略不足、缺乏認識異性的機會,或受到原生家庭影響,從父母的互動中對親密關係產生誤解。 Tommy提及自己嘗試和女生搭話的經驗,「我那時候會故意去接觸陌生女生,問她們:『欸你平常有什麼興趣?』、『你今天在這邊幹嘛?』但其實就是單純想練習聊天,不是真的想認識對方。」他表示自己一直都很不擅長社交,但會為了認識女生刻意練習聊天或研究女生喜歡什麼,這樣的策略使他容易忽略對方感受、強求發展關係,因而多次被拒絕。 長期處在單一性別的環境裡,也同樣容易使單身者缺乏與異性相處的經驗,或是學習建立戀愛關係的機會。單身者黃琬之表示,因為高中念女校,身邊的友人也幾乎都是同性,讓他與異性之間有著明顯的「邊界感」,不習慣肢體接觸,不會主動釋出好感,也接不太到對方的暗示。小李(化名)提到,過去他常待在只有男生的球隊,身邊幾乎沒有女生。每當遇到新認識的異性時,他表示,「會擔心講錯話或讓對方壓力太大,每次回訊息都要想半天。」儘管心中有好感,他也不敢輕易表露。 除了交友環境,家庭環境也會影響單身者對親密關係的想像與認知。小美從小在一個幾乎不談感情的家庭長大,自己和大兩歲的姊姊與小兩歲的弟弟都是母胎單身。他大學以前也幾乎不與朋友討論感情話題,甚至有一次鼓起勇氣和朋友分享自己最近想談戀愛的心情時,被高中同學以「你在發情喔?」回應,讓他從此更不敢與人談論感情話題。小美表示,從來沒有人教過他怎麼談戀愛,日常跟異性相處也會感到很彆扭,他坦言自己至今都沒有單獨跟異性戀男生吃過飯,「從小到大都覺得一男一女單獨吃飯,好像就是會發生什麼,我對於男女單獨出去這個概念好像太狹隘了。」 缺乏學習親密關係的機會使得單身者追求對象時容易碰壁,他們往往無法準確判斷對方的心意或關係進展程度,導致策略不當而以失敗告終。小K為了脫離母胎單身,求學期間多次積極追求女生,「基本上全部都是我主動追求別人,結果全部都是失敗啊。」他分享,因為太渴望脫單,容易對剛認識的人暈船,很快認定對方就是對的人,然後開始想方設法地討好曖昧對象,最後卻都沒有結果。 同樣也有求偶焦慮的Tommy回想,自己不斷地去嘗試和女生交流,但常因為在過程中不小心犯錯,導致追求失敗。他也嘗試過網路交友,和女網友認識的四個月中,約會了三次,最後卻因為不善表達、情緒不穩,對女生大吼,被斷崖式地結束了這段曖昧關係。他認為自己在愛情中,有時會過度投入,有時又太小心翼翼,太過投入就會展現出太飢渴的樣子,讓他的付出顯得廉價,而太過小心又會錯失良機,要如何拿捏投入程度也是一門課題。 曾拒絕過單身者的小新(化名)說:「他(單身者)的意圖太明顯有侵略性,非常害怕,我只是想聊天,但他一直要搞曖昧。」他表示,有些人剛認識,就瘋狂釋放求偶訊號,這樣的主動反而讓人無法好好相處。鍾欣頻則覺得,單身者缺乏感情經驗,導致他們在關係中容易顯得過度積極,難以拿捏分寸。鍾欣頻坦言:「我沒有那個細心去一個一個教,也不是什麼都教得了。」相較從頭開始磨合,他更傾向選擇有經驗的對象。 瑪那熊指出,「(單身者)跟對方(喜歡的對象)越靠越近之後,越來越急、越來越焦慮。安全感很低會很害怕失去對方,這反而容易給對方很大的壓力。」他觀察到,單身者在建立關係時容易產生過度投入、情緒不穩的現象。他補充,單身者通常因為自己缺乏戀愛經驗,不擅長判斷對方對自己是否真的有好感,也缺乏分辨曖昧熱度與互動節奏的能力。瑪那熊表示,要怎麼知道跟互動對象的關係進展到哪裡、有沒有戲,這些判斷能力都是很需要學習的。 瑪那熊也提到,當單身者鼓起勇氣主動追求心儀對象卻被拒絕時,挫折感更容易加深,引發更深的自我懷疑。他提醒,這樣的情緒如果長期堆積,可能導致低落、自責,甚至發展出憤世嫉俗或性別敵意等情緒轉變。 小美曾因自己單身產生容貌焦慮,「如果我再矮一點,如果我再瘦一點,如果我再沒有痘痘一點的話,他是不是就會更願意花時間在我身上。」小K則是檢討自身行為,「我覺得我在質疑自己能力不足。是不是我做錯什麼了?怎麼突然就雪崩了?就開始懷疑是我哪裡不對?是我說錯話了嗎?還是我哪裡沒做到?甚至可能懷疑是自己長太醜什麼的。」面對失敗,他無法停止在自己身上找尋問題,這讓他情緒崩潰,甚至開始憤世嫉俗,認為自己爛命一條,甚至難過到曾經思考怎麼自殺比較不會痛。 小K常和自己的朋友開玩笑,像是說出祝朋友早日分手的話,或是出現「我沒有幸福,那你們都不准幸福」的想法。他解釋,這是對社會憤恨不平的一種展現,不是真的希望朋友過得不好,只是希望有人可以同理他。 Tommy則是開始積極練習兩性交友技巧,他搜尋網路上的兩性、撩妹影片。因為大四下較多空閒時間,他開始在校園內定點搭訕女生,卻因為無法判斷對方是否不情願,導致女生感到困擾。他定點搭訕的事很快就在校園被傳開,也因此被發在網路上公審,被網暴的他,只能難過地默默撐到畢業。 因為喜歡在Youtube上觀看兩性影片,看到課程有打折,Tommy就馬上去報名戀愛課程。為了實踐上課內容,他開始在台北的各處搭訕女生,但起初並不見效,反而讓他的情緒陷入低潮。他回憶,「每次行動完之後,我每天躺在床上,是一個又一個被拒絕的台詞或是那個場景,一直出現在我的腦海裡,我是真的會哭出來。」 瑪那熊指出,「我不覺得被拒絕一定會打擊自尊,重點是你怎麼解讀這件事。」他認為關鍵在於個人如何看待被拒絕的經驗。他覺得,在情場遭遇失敗時,單身者能借機反思自己的互動方式,找出可能的盲點,進而主動學習戀愛技巧和策略,被拒絕反而能成為自我成長的轉機。瑪那熊提及,若單身者願意向親近的朋友闡述自己失敗的經歷與焦慮,也可以從朋友的角度發現自己人際互動中的盲點,進而增進戀愛能力。 若在追求親密關係的過程中屢次受挫,積累的情緒負擔和求偶焦慮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例如食慾下降、睡眠品質變差,甚至對原本喜愛的事物失去動力,瑪那熊就建議單身者應尋求專業心理諮商。他說明,仍在學校的學生可先尋求校內諮商中心的協助;若已畢業,也可以透過心理諮商所、心理治療所等機構,善用政府目前提供的青壯年三次免費心理諮商政策。 瑪那熊指出,若單身者的情緒狀況穩定,僅希望學習戀愛與人際互動技巧,也可以尋求戀愛教練的協助。不過他提醒,選擇的協助對象應符合自身需求與期待,像是希望建立穩定關係的人,就不適合選擇專教搭訕或發展短期關係的教練,否則可能適得其反。他也強調,應避免追隨散播性別對立或仇視言論的情感教練,「不然很容易越走越偏,思想偏激導致行為怪異,甚至影響到戀愛以外的一般人際關係。」 「大學根本應該把情感教育設成必修課。」瑪那熊笑稱,他認為系統性的情感教育應該在大學、甚至更早階段就開始推動。他覺得,與其讓年輕人從網路影片上學習戀愛,不如透過教育體系提供完整的知識。他觀察,目前已有不少大學開設相關講座,有些甚至發展成整學期課程。 瑪那熊也提醒,除了情感課程納入教育範疇,媒體識讀能力同樣重要,要好好判斷自己接收到的戀愛與親密關係資訊,是否隱含性別對立甚至仇視言論。他說:「相信你的直覺,如果覺得某些觀念不對,就不要再接觸了。」他表示,當對網路上流傳的戀愛技巧或觀點感到疑惑時,應善用識讀能力查證內容,避免輕易接受,誤信錯誤的戀愛觀。 瑪那熊期盼正經歷求偶焦慮的青年,能夠把焦點從外界慢慢轉回自己身上。他指出,很多人在面對喜歡的對象時,會不自覺地把這段關係當成一場面試、將對方視為主考官,擔心自己不夠好、會不會被打分數,焦慮也因此不斷擴大。瑪那熊鼓勵,唯有建立對等的人際互動關係,戀愛才更有可能自然發展。他強調,「現在單身又怎樣、母胎單身又怎樣。人生的旅程的重點是你自己。」他呼籲,與其一味追求戀愛關係,不如把目光放回自己身上,專注在自我成長與探索的過程中,自然有機會遇見那個對的他。
下班後無止的訊息聲 教師離線權的立法困境 
專題
第1809期
下班後無止的訊息聲 教師離線權的立法困境 
焦點
2025-05-02
【記者林沂葳、楊凱傑、張傳儀、吳妤潔、黃詠欣報導】「禮拜六晚上他爸爸一直打電話給我,說他(兒子)要辦理轉學的手續。」退休教師葉亞寧曾指導多個問題學生,他認為下班後處理學生事務已是常態,包辦學生照顧責任的教師,似乎背負著沉重的道德包袱。 學生團體「鉛筆藍圖」、教育工會及家長團體,2月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為教師爭取「離線權」,意即教師下班後應擁有不必在線上即時回覆學生與家長訊息的權利,以維護工作與生活平衡,進而提升教學品質。 國立政治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黃譯瑩解釋,現在社會需要討論教師離線權的主要原因是通訊軟體讓現代父母更容易透過訊息、電話傳遞他們的焦慮給教師。「現在每個學生都是家庭的寶,帶一個班等於帶了許多家庭,下班後還須繼續服務,家長的焦慮變成了教師的焦慮。」 有別於一般勞工,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蕭東原認為教師被視為一種「志業」,需要有遠大的抱負。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副秘書長楊逸飛解釋,「志業」的包袱讓加班或其他額外工作被視為教師「應該要做」的事情,形成一種道德壓力。在這種體系下,教師如果試圖改變現狀,反而會受到輿論的約束。 楊逸飛表示教師常被賦予「專業父母」的角色,學校教育幾乎要取代家庭教育的功能,許多的課後困擾來自家長對學生過於在意,因此會為了一些瑣事,頻繁聯繫教師,甚至期望立即得到答案。高雄某國小教師小花(化名)認為因為通訊的便利,家長覺得凡是只要問教師就能獲得解答,使學生對教師依賴度變高,導致教師需要應付更多的瑣碎事情。 台北市私立再興中學教師呂佳儒感同身受,他說:「有些家長什麼事都會打電話,忘記帶水瓶或藥品這樣的小事也會聯絡導師。」在網路與通訊軟體普及的時代,教師的工作時間及地點被延伸,下班後仍須隨時、隨地待命。這樣的狀況,也讓離線權成為教育現場愈來愈重要的討論議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教授張民杰認同離線權的必要性,「從教育本質思考,主張教師離線權對父母和學生也是好事,讓教師有充足時間休息,才能用心陪伴、教導和引導孩子。」小花認為離線權可以讓學生更獨立,承擔自己的學習責任,「這樣孩子會知道不能因為忘了帶東西就靠家長傳訊息問教師,必須在學校就把事情搞清楚。」 研究指出教師下班後越頻繁使用通訊軟體處理工作事務,工作壓力越大,且工作倦怠感越深。鉛筆藍圖總召傅瀚柏觀察到,「有教師害怕被究責而選擇回覆訊息,如果因忙碌漏看訊息,會被家長視為失職或不關心,結果家長就用1999或向教育局投訴。」傅瀚柏解釋立法可以提供一個保障,「透過法律訂定教師離線權的核心目的是讓教師有權力選擇是否回覆訊息,而不是絕對必須回覆。」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召集委員葛如鈞針對目前離線權的政策推行狀況,他苦笑道:「還沒有看到我們政府包括行政院、教育部有更明確的態度或方針。」他解釋離線權的具體實施會牽涉到細節,如是否加給、如何區分工作時間、不同學校類型的界定,都需要行政單位先有初步看法。 鉛筆藍圖提議,推動離線權立法會先有大的原則性規範,而具體的細節和實施方式則交由各個學校內部去制定符合其自身狀況的規定。傅瀚柏進一步說明,「國小、國中、高中的情況都不一樣,公私立學校的需求也不同,所以需要客製化。」 張民杰表示離線權的最終目標是讓親師生三方都能受益,但也指出透過立法主張離線權可行性低,因為「教師的上下班時間不像勞工那樣明確,有些教師沒課就離開了。」台北某私立中學人事主任林建中也以實際情況說明,「教師的工作時間不像公司上班族是機器必須持續運轉八小時,教師沒課時,可能在辦公室趴著休息,這在一般公司不會發生。」他解釋教師工作時間安排上的彈性或非連續性,與傳統嚴格界定的工時制不同,其界線很難拿捏。 新竹市香山區虎林國小校長林啟誠也認為「離線」的界定對於教職來說仍有困難之處,「教師的工作對象畢竟是人,所以他跟勞工所謂純粹對事物或產品的生產線這方面的認定,會稍微有一點模糊空間。」 界線模糊外,蕭東原認為,教師工作性質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下班後會需要處理班級或學校的事務是難免的,「家長白天要上班,那我如果有什麼事,可能只有晚上才有時間聯絡教師。」針對此情形,蕭東原也建議家長需要有限度,他認為時間太晚,除非緊急情況,否則不需要打擾教師。 蕭東原認為緊急狀況的判定會因為教師與家長的立場不同,而很難界定,他說:「家長遇到緊急情況再聯絡合理,但當小孩忘帶聯絡簿,你不問(教師)作業內容,隔天沒交怎麼辦?」呂佳儒也認同未來離線權實施,可能會增加教師和家長之間的對立,「我要明確界定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很困難,有時候家長認為的大事對教師而言只是小事。」 呂佳儒認為處理家長打來的緊急事件是無法完全避免的,至於如何界定緊急情況,他分享自身準則,「我會將傷害到自己或傷害到別人的事情視為嚴重的,作為是否處理的取捨。」他解釋教師可以先思考事情最糟的結果,如果無法承受才回應,以免後續處置更勞心勞累,「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份職業,應有這種認知,即時處理反而能減輕負擔。」 楊逸飛提醒,離線權並非時間到就完全停止工作,而是要將時間用在真正需要的工作上,「特別是在對某些家庭功能確實需要協助的同學,教師一定是要付出那個時間的。」他表示如果未來在法規上設定太過僵化的時間界線,可能會讓真正有困難的學生擔心尋求協助。 林建中也認同離線權針對緊急情況應保有彈性,他建議家長,「如果事情真的很急,家長可以直接打電話給教師,我相信教師看到來電也會覺得是急事而處理。」屏東縣某國中導師陳姊(化名)認為涉及學生人身安全等緊急狀況,在下班後,處理責任應該回歸家長,但他也提醒教師們,「許多緊急狀況是我們憑藉專業應該在平常就能觀察或處理,而非等到下班後變成嚴重事件才緊急聯繫。」 由於教師上下班時間及緊急事件的界定模糊,對於教師離線權落實的方式各方看法不同。黃譯瑩表示,若是要用法律約束教師離線,會讓原本彈性的親師溝通時間僵化,因此持反對態度。他說明,「立法最大的難點在於界定情境和查核狀態,教師如何證明真的離線或在工作。」他認為離線權的界線模糊,應交由教師自行決定其界線,不應該以法律進行管制。 林啟誠從校方觀點出發,他說:「我們也會希望導師不要因為有離線權這樣的主張,然後就變成切割得很清楚,因為學校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學生。」林啟誠進一步解釋即使立法,學校仍會與教師建立默契,只要是緊急、必要、關乎學生安全、輔導或學習的事務,教師仍應依個案情況協助。 若要保障教師離線權,除了立法外,楊逸飛認為,內部機制的完善才是首要目標,學校應該設立其他管道,讓家長在緊急狀況時可以使用。張民杰提議,學校可以提供彈性回應窗口或AI客服,讓家長在緊急事件發生時能隨時聯絡。張民杰指出,善用好校安電話,可以由值班校安人員處理學生生命安全的部分,而不需要完全由導師處理。 為保障教師的休息權益,葛如鈞提出學校可以設立驗證教師是否有真正離線的系統。他舉例,台大的線上課程平台NTU COOL提供私訊功能,因此教師可要求僅在此平台做聯繫,學校也較容易追蹤教師是否在下班後回覆學生訊息。林啟誠也表示,新竹市擁有提供教師上傳學生例行性上課資料的電子聯絡平台,鼓勵家長透過網站了解聯絡簿、考試、學生傷病、班級事務公告和孩子入班入校等資訊,不佔用導師下班後的時間,也可以達到親師之間的溝通平衡。 小花認為學校應該降低班級人數,因為一個教師帶二十幾個學生太多,班級人數少,教師才可以給予更多關注。陳姊最希望的是減少導師的授課節數,讓導師在白天有更多時間與家長溝通或輔導學生,減少下班後聯繫的必要。對辛勤工作的導師,小花認為可以以提升導師費作補償,「導師費十幾二十年來都是新台幣 3000 元,和科任教師相比,導師工作多很多,卻只多賺 3000 元很不合理。」 除了制度上的改進,教師自身也能透過主動規劃與設定界線來保障自己的休息權益。新竹市東區東門國民小學退休教師古教師(化名)表示,在他任教時,多半會在親師座談會時,就告知家長自己的管教準則,並與家長達成共識。陳姊也分享他與家長溝通的現行做法,「在一開學和家長溝通好交流方式,我不會給家長私人聯繫方式,而是以聯絡簿作為溝通管道,這樣未來有甚麼事情,也可以留下證據。」他也表示,若家長真的需要和導師電話聯繫,可以透過上班時間撥打辦公室電話。 林建中則認為教師自己需要建立強大的抗壓性,他呼籲教師應學會看淡很多事情,不要把所有工作都看得極端重要或認為自己不可取代。他相信,如果教師能自己判斷和拿捏事件的重要性,無形中就能建立自己的「離線權」,即使沒有法律規範,也能維持良好的下班生活品質。 林建中表示剛開始當教師時,很有成就感,覺得像牧羊人一樣引導學生。葉亞寧分享道:「我相信有很多教師剛進入到教學現場,抱持著熱忱,僅管被半夜打電話騷擾,仍秉持著教學本意,不厭其煩的回覆,但事後才發現怎麼跟自己想的不一樣,熱情被澆熄。」談及過去擔任新北割頸案加害者班導時,他為處理家長與學生的問題,來回溝通數次,這種無形的工時,往往不被納入正式的工作範疇,卻實實在在地消耗著教師們的精神和時間。 教師額外的付出和溝通,模糊工作與私人生活的界線,推動「離線權」背後的目的,正是為了保障教師們在非工作時間,能夠真正地休息和恢復精力。離線權不論是否進入法律層面,現今仍需社會、教師及家長更多的對話,互相體諒,營造友善的教學環境。
性別友善廁所推廣困境 隱私、安全與規範問題待解
專題
第1805期
性別友善廁所推廣困境 隱私、安全與規範問題待解
2025-03-14
【記者林以晴、周元曦、王保伶、張博媛報導】2024年10月,國立政治大學大勇樓的性別友善廁所發生偷拍案件,引發大眾對性別友善廁所議題的廣泛討論。2025年2月,國立台灣大學也發生外籍生在性別友善廁所被偷拍的事件,再次使其安全性與私密性遭受質疑。性別友善廁所雖立意良善,但由於缺乏統一標準與完善規劃,導致問題層出不窮,也容易加深大眾誤解,忽略當初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初衷。 傳統的公共廁所常依照男性、女性二元性別劃分,未顧及部分群體的如廁權益和需求。舉例來說,在傳統如廁環境中,跨性別者與非二元性別者(註)可能面臨心理壓力,甚至遭受異樣眼光。性別友善廁所的出現,打破以性別劃分的限制,讓大眾能舒適地滿足基本生理需求。 「由於我的外貌不是典型女生的樣子,比較容易被誤會,進廁所前需要心理準備,會有一點壓力。」非二元性別者林婕宇說道。設計良好的性別友善廁所不僅使用起來舒適,進廁所時也不用擔心他人眼光,使用經驗相較傳統廁所好。 註:非二元性別是指不完全認同於男性或女性兩種性別範疇之外的多元性別身份。 另外,許多家長在帶孩子外出時,常面臨要「進女廁或進男廁」的窘境,育有兩個小孩的劉媽媽(化名)表示,自己帶小男孩進女廁時雖從未遭受異樣眼光,但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依然帶來便利,「一方面性別友善廁所比較不需要排隊,二方面裡面的設計也比一般廁所寬敞。」劉媽媽說自己一次帶兩個小孩容易手忙腳亂,性別友善廁所允許他們全家人進入同一間廁所,大幅度提升如廁效率。 然而,現行性別友善廁所仍存在一些問題可能讓使用者卻步。林婕宇表示,部分性別友善廁所設立在樓層角落且燈光昏暗,讓人不敢踏入。使用者張大犬(化名)也觀察到,部分性別友善廁所存在廁間隔板留有空隙、動線規劃不佳等問題,有待改善。張大犬說道:「我認為性別友善廁所立意是良善的,但在沒有嚴密配套設計的情況下,使用者的安全隱私可能承受的風險,會比分性別廁所來的高很多。」張大犬更補充,性別友善廁所相較傳統廁所在空間上理應更加活化,但現行每座便器都有隔間的設計卻使得動線變窄,導致如廁空間擁擠。 根據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畢恆達於2020年發表的「研編大專校院校園性別友善安全空間檢核及調查計畫」統計結果,157所大專院校中,共有117所設置至少一種性別友善廁所,但如果扣除僅掛牌而沒有實際新建或改建的廁所,則只剩58所,不到四成。而據環境部截至2024年的統計,全國共有623座性別友善廁所,設置地點也由校園占大多數,目前台大、政大、國立中興大學、國立成功大學、輔仁大學等學校都設有性別友善廁所。 目前政府有意推廣性別友善廁所,但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吳志光認為,要廣建並不容易。公部門如學校,在使用面積上有較大的彈性,但私部門會有成本問題,且舊建築較難在既有基礎上新建性別友善廁所。吳志光建議道:「可以用不溯及既往的方式,也就是只對新建築要求,那麼在設計的時候就可以把這些成本或空間考量進去。」 根據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與前台北市兒少代表共同發起的「廁所大冒險:高中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大揭密」計畫顯示,在他們調查的11所學校(台北市高中職)、性別友善30間廁所中,高達86.7%只是將原有的無障礙廁所同時加上性別友善廁所的掛牌,僅13.3%(4間)性別友善廁所符合「集中型」標準,即同一空間內設有蹲式馬桶、坐式馬桶及小便斗。 除了學校以外,大多私部門考量到經費、空間等其他因素,也會選擇將無障礙廁所直接認定為性別友善廁所,意即僅在無障礙廁所外加掛性別友善標示,而非設置獨立空間,「私部門設置性別友善廁所會涉及到坪效,就是這個空間利用的有效性,他們(私部門)當然是持保留態度。」吳志光解釋道。 然而,此舉也可能影響大眾使用意願,「我如果去一個地方,那邊有男廁、女廁,以及旁邊一間像是無障礙廁所改建的性別友善廁所,我就會選女廁。」林婕宇說道,使用在傳統廁所旁額外設置的性別友善廁所,反而有被貼標籤的感受。性別認同偏向男性的生理女性貢丸(化名)也說:「刻意走進性別友善廁所好像我的性別認同需要被特別『友善』。」 現行性別友善廁所設計不一,源於其相關規範不具強制性,這也導致部分廁所在設置時未充分考量隱私及安全,造成疑慮。吳志光說明,一般男女廁、無障礙廁所、育嬰、親子廁所的設置內容都有被建築法規規範,例如便器的比例,若沒有依規範設立就會被處罰。然而,性別友善廁所設置目前仍屬鼓勵性質,相關建設流程不如無障礙廁所細緻,僅有「所有便器需具備獨立空間」的基本共識,並未強制規範便器種類、數量或隔板空隙寬度等細節。 然而隔板空隙關乎隱私安全,不容忽視。吳志光補充道:「為了避免隱私上的困擾或偷窺、偷拍,就需要強調隔間的密閉。」使用過政大性別友善廁所的學生小胖(化名)指出,在該廁所發生過偷拍事件以後,不敢再去那間性別友善廁所。小胖認為,校園中的性別友善廁所偷拍事件頻傳,反映出隱私保護的措施或空間設計尚有不足。 對於性別友善廁所是否應規定建設標準,吳志光認為還有討論空間,「可以在建築或是其他相關法規裡面明定,如果要設置的話,要有怎樣的設計,才符合性別友善的本質。」畢恆達則建議,不應強制設立標準化的規範,因各地區的性別文化、使用者屬性、基地不同,應該因地制宜,保持彈性。他強調:「沒有任何設計可以在所有面向都達到最佳值,設計者一定要有所權衡。」政大性平委同樣表示,由於每棟大樓的原先設計不同,難以完全參照〈校園性別友善廁所及宿舍設置指引〉的設計規範。然而近期發生的偷拍事件,引發校園內外對性別友善空間安全性的高度關注。政大性別平等教育委員(以下簡稱政大性平委)將會重新修訂性別通用廁所的設置規範,試圖在兼顧安全性與包容性的前提下,改善校園性別友善廁所環境。 隨著性別平等教育的普及,關於性別友善廁所設計的討論也不斷更新。政大性平委提及,現在高中以下的性別平等教育讓學生對於性別友善廁所的接受度提高,接下來的重點則是增強廁所的安全性,以及破除大眾對性別友善廁所產生的負面印象。政大性平委也表示,性別友善廁所作為新概念,恐懼容易被過度解讀,以偷拍事件來說,不只是性別友善廁所,傳統廁所也存在疑慮,甚至更難防範偷拍。 至於如何普及性平教育,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學生代表楊昀臻則表示,希望把性平觀念融入教學,並將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立加入學校的評鑑。然而在大學校內,實際作法與準則仍回歸大學自治。相較之下,針對高中以下學校做強制性教學評鑑的可能性較高,「但在執行過程會有一個需要溝通的群體,就是家長,強制性推動性別友善廁所相關政策恐引起家長的反彈。」楊昀臻說道。他也補充,在性平教育、建設指引未明確落實的情況下強硬推動,反而會更加深社會對性別友善廁所的負面看法。 此外,公開透明的多方會談有助於消除大眾對性別友善廁所的誤解。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副秘書長高芷涵舉​​澎湖縣馬公市馬公國民小學(以下簡稱馬公國小)為例,校方在重整學校廁所時,回歸「以家為初心,不再以生理性別作為區隔」的理念,讓學生、家長、老師共同參與從外觀到內部的設計,將性別友善廁所化身作品。高芷涵表示,馬公國小在設立性別友善廁所的過程中,並非採取蓋好後才告知的被動方式,而是在前期透過正面教育與宣導,讓大家充分思考廁所需要什麼。高芷涵提到,將通用設計如無障礙設施、置物空間、點字標示牌等,運用在性別友善廁所中,或是更改傳統顏色、人物標誌,以便器符號取代,從符號消除刻板印象,傳遞廁所的原始初衷,也是可以讓其更友善的關鍵。 儘管性別友善廁所提供一個符合多元需求的如廁空間,但仍有許多現實因素需要克服,部分民眾也可能對性別友善廁所還不熟悉或已存在負面看法。然而若一味強制規範,反而可能會失去彈性,造成反效果。性別友善廁所的推動還有漫漫長路要走,盼未來透過教育、公開對話與完善設計指引,真正落實兼顧多元與安全的如廁空間。
【社論】高房價時代:小宅崛起與年輕世代的購屋困境
生活
第1801期
【社論】高房價時代:小宅崛起與年輕世代的購屋困境
2024-11-29
擁有一間溫馨小屋,可能是許多社會新鮮人的夢想。根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全台15坪以下的小宅交易量占比逾15%,創下自2009年以來的新高。永慶房產集團彙整實價登錄資料則顯示,七都25坪以下中古屋交易占比,從2020年的15.7%升至2024年的22.9%。不過,這股小宅熱潮,究竟是反映年輕人的夢想實現,還是在現實下的折衷? 這些在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小宅雖小,但對社會新鮮人來說,卻高不可攀。根據591房屋交易網,2023年全台新屋平均成交價約每坪54萬元。以20坪小宅來算,總價約1,200萬元,若在七都高房價地段,甚至超過1,500萬。以主計總處發布的經常性薪資平均數4萬6,751元來看,獨自奮鬥的社會新鮮人須不吃不喝20多年,才能完成他們的小宅夢。 在高房價壓力下,政府推出的優惠政策成為許多人試圖圓購屋夢的重要依靠。去年8月上路的《新版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以下簡稱新青安),貸款年限最長可至40年,貸款額度也從800萬元提高至1,000萬元,還款寬限期則從3年延長至5年,期間只需繳交1.775%的利息。許多人趁著新青安的利多條件舉債買房。聯徵中心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新增房貸中,20至25歲的大學學歷者,高達1,821筆,創5年來新高。 青年人有因新青安「安心」購屋嗎?說到底,新青安是拿納稅人的錢去補貼,過了5年寬限期,借款人需連本帶息還款,屆時壓力大增,還不出來就有可能違約或轉賣。因此,新青安不過是分散還款的時間壓力,沒有解決根本,青年依舊很難跨過房價的高牆。 此外,根據媒體報導,不少投資客申請新青安,大舉入侵房市,導致房價上揚。據政大永慶房價指數,全台房屋成交價從去年第3季到今年同期上漲10%,新青安似乎成為房價上升的推手,加重青年的購屋負擔。 在資本市場衝擊下,房屋已不再是單純的居住空間,而成為投機逐利的工具。政府若真有心解決高房價問題、協助青年,應該全面修正土地與房地產制度,建設長效社會住宅體系,同時嚴懲囤房與炒作行為,以利空屋釋放且抑制房價。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宅如今成趨勢,源於房市長久一來的高房價問題,政府須配合多方管理措施,才能讓居住正義不再淪為口號,為台灣創造更公平的居住環境,給青年一個逐夢踏實的機會。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國際
第1797期
密州政府推經濟政策 欲留大學人才逆轉貧窮困境
2024-10-25
【記者李宸緯報導】密西西比州立大學(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學生報(The Reflector)在15日的報導中提及,密西西比州存在貧窮、人口流失,導致全美貧窮率排名第二,因此,密西西比州政府試圖透過擴大稅基、發展太陽能產業及增加就業機會來留住大學生。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曾東松說:「大約20%的密西西比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約有超過50萬密西西比州居民難以滿足基本(生存)需求。」該州的經濟結構依賴低工資產業,限制了高薪工作的機會。在經濟不佳的狀況下,居民往往不足以支付日常生活的費用。 就讀於密西西比大學(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的學生Michael(化名)表示,多數就讀該州的學生畢業後會選擇離開,他自己也不會留下來,因為當地沒有符合他的專業領域的工作,而其他地方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與待遇。不過他也補充,若當地的產業與大學生的相關科系有關聯,仍有部分學生願意畢業後留在密西西比。有鑑於貧窮的問題存在,州政府近年來投資發展太陽能產業,希望藉此來提供更多工作機會,留住年輕人,並提高該州人民的生活品質。 「我必須開車花費20到30分鐘才能找到雜貨店購買生活所需,諸多基礎公共設施都是缺乏的。」密西西比大學主修中文與傳播科學的阿莉莎・湯仕多(Alyssa Tunstall)說道,他認為,大學生的去留依然取決於工作機會的多寡以及密西西比州的生活條件。湯仕多建議,政府改善公路、醫院等基礎設施,提供工作機會外,也能提高該比州的生活條件。Michael則舉例:「政府可以利用低成本的地稅,吸引更多公司來此設廠。」 湯仕多指出,當地學校設備過於老舊,改善教育條件是幫助密西西比脫貧的重要途徑,Michael也認同教育是消除貧困的根本。「提供職業培訓、教育和工作經驗機會外,國家應重點關注當地社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曾東松提出看法,他強調,透過基礎建設、經濟發展與改善教育環境的全面提升,密西西比州在未來仍有機會改變貧窮的困境。
校園性平機制失靈 政大性平會陷人力不足困境
校園
第1795期
校園性平機制失靈 政大性平會陷人力不足困境
2024-10-04
【記者王振驊台北報導】國立政治大學校內性別友善廁所於9月23日發生偷拍,A同學(化名)在Dcard發文指出,有人在其如廁時利用隔間下方的空隙伸出手機偷拍,向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進行申訴後,承辦人應答態度有失專業,令他感到相當無奈。校方目前已開始進行性平會人員調動程序,確定調職原承辦人。 A同學強調,性平會承辦人在處理案件時,除了態度消極外,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將對話內容錄音,更發表檢討被害者的言論,令他感到不適。此外,他向性平會申請調閱監視器時,得到「監視器畫面僅能在性平會辦公室內觀看,不得自行帶回留存」的回覆,讓他相當不解。該承辦人邱輔導員(化名)對此回應,監視器影像屬於證物,涉及肖像權等疑慮,因此無法提供畫面,他說:「因為溝通上的落差,造成學生誤會,關於這一點,我個人覺得很抱歉。」 對於性平會引發的爭議,性平委員楊芊卉表示,校方得知此事後,確定將該名承辦人調職外,也已面試相關人員,將盡快完成人員調動。同時,性平委員也與學生會共同發布問卷,調查是否有更多承辦人處理不當的案例,統整後將與校方討論後續處理方式。學生會權益部長劉弘經則提到,近期會於校園張貼偷拍處理宣導貼紙,並進行校園內廁所的安全盤點,同時收集學生意見,為總務提供修繕建議並持續追蹤狀況。楊芊卉補充,未來性平會將與學生會權益部合作,舉辦反偷拍工作坊、設置廁所體驗改善留言板等活動,讓校內學生及教職員更加關注性別平等議題。 針對性平會組織結構,楊芊卉說明,按照章程,性平會應設置兩名承辦人員,但校方尚未找到合適人選,以致目前性平會僅有一位承辦人,業務量過大的情況下,難以有效發揮性平會功能。性平委員蔡炎龍則補充,增加性平會承辦員額確實有助於提升運作效率,但另一問題在於此份工作除了面對龐大的業務,還需定期培訓,且承辦人須擁有相關專業背景,導致應徵者不多,難以找到合適人員。目前性平會仍面對人才招募困難的窘境,蔡炎龍也呼籲,校內性別平等議題需要更多學生與教職員的關注,才能真正落實性平會設立的理念。
被忽略的校園守護者:特教學生助理人員的職場困境
專題
第1791期
被忽略的校園守護者:特教學生助理人員的職場困境
2024-06-29
【專題記者王華琳、黎昕俞、張雅媜、邱昭華、李雨羲綜合報導】睽違14年修訂的《特殊教育法》,正式將融合教育(註一)納入法條。而2024年初新北市高中發生特教生與教師衝突的事件,也顯示目前仍需更多特教資源注入,以協助一般教師。長期以來,特殊教育師生比失衡的問題備受討論,但同樣站在教育第一線的「特教學生助理人員」(以下簡稱特教助理員)面臨的壓迫與困境卻時常被忽略。註一:指特殊生與一般生在班級中共同學習的教育模式,強調提供每個孩子非隔離式的學習環境。隨著上課鐘響起,任職於新北市國小的特教助理員小雯(化名)走入教室。這堂課他要服務的是患有自閉症與過動症的學生羊羊(化名)。一進到教室,小雯開始尋找羊羊的身影,查看他有沒有乖乖回到座位上,隨後在他身邊坐下。「你知道今天星期幾嗎?」「那這節課要上什麼課呢?」「那你要做什麼?」「上數學課要用什麼課本?」小雯透過漸進式問句,將羊羊的思緒拉回課堂,逐漸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對反應較緩慢的羊羊來說,少了特教助理員的協助,要融入班級中學習,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與努力。小雯說道:「特教助理員與學生之間都要靠長時間的相處與經驗累積,彼此認識、了解需求。」羊羊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忘記當下該做的事,甚至忽略上課鐘聲。因此小雯剛與羊羊接觸時,不僅要理解他的需求,在約法三章後讓他明白上課規矩,更需要建立信任感,在相處的過程中培養獨有的默契,引導他做出正確的行為。 面對注意力不集中的特教生,特教助理員會藉由漸進式提問,引導他做出正確的行為。  圖/阿比媽媽提供在小雯的引導下,羊羊已經可以大致跟上班級的教學活動。小雯表示,目前只需要在羊羊分心時給予口頭或簡單的肢體引導,他便可重新專注於課程,獨立完成作業與課堂要求。「我們同時成為特教生與其他小朋友之間的橋樑。」小雯說道。羊羊因自閉症的關係常常單獨行動,同學會主動邀請羊羊一起玩,但羊羊並不理解他們表達的意思。小雯就會重述同學的邀請,鼓勵他親自回覆。特教助理員幫助特教生練習與他人共處,班上同學也藉此學習如何與特教生接觸。「特教助理員可以幫助全班,減輕教師負擔,就像一個螺絲釘,幫忙特教生融入。」特教生阿比(化名)的媽媽表示,第一線的特殊教育不只有大眾熟知的特教老師,「特教助理員」的存在讓情況差異大的特殊生得以融入一般教育場域,保障他們的受教權,也減輕一般教師的負擔。不起眼的校園助力 誰是特教學生助理員?根據我國教育部統計處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高中職以下就讀一般學校特教生總數已破12萬。教育部依照《特殊教育法》制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班班級及專責單位設置與人員進用辦法》,經過鑑定為特殊生,可申請特教助理員陪同就學,並根據個別需求,提供生活自理、學習參與和處理突發行為等服務,協助其適應在校生活及學業。另外,小雯提到:「特教助理員多半是特教生家長、年紀大的媽媽或是之前待過特教班的老師擔任。」本身是特教生家長的特教助理員安琪(化名)說:「當小孩進入小學後,有嘗試申請過助理員,但政府認為症狀不符合規定。」所以安琪選擇辭去原先工作,應徵該國小的特教助理員職缺,雖不能直接照顧,但至少可以就近關心小孩在校的狀況。當老師需顧及全班學生,無法立即處理特教生的突發狀況時,特教助理員能安撫特教生情緒並間接維持班上秩序。曾擔任特教老師的特教助理員林一心說:「像情緒障礙的小孩有時會突然激動,可以摸摸他的手、幫他按摩來平復情緒。」在特教助理員的協助下,特教生的情緒管理可能有所改善,小雯說:「羊羊以前因為得不到老師給的獎勵而鬧脾氣時,我就常跟他說生氣沒有用,應該要盡力爭取下一次得到糖果的機會,後來他就真的會努力表現。」經過一個學期,小雯觀察到羊羊已不太會特別執著於某件事,情緒較以前穩定。柔柔也談及,部分特教生因為肌肉張力低,控制肢體較他人吃力 ; 也有個案無法行動,甚至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必須要幫忙餵食,上廁所也要協助他。」林一心則舉例:「許多特教生沒辦法做出較精細的動作,所以美勞課要剪紙的時候,要先示範剪弧線或圓形等較高難度的線條給他看,最後再讓他親手做。」 特教助理員的工作內容除協助特教生適應課堂,也需要因應不同障礙級別的學生提供餵食、如廁等生理輔助。 圖/王華琳攝目前我國採時薪制聘用特教助理員,校方會在每學期開學前,向政府申請全校特教生所需的特教助理員總時數。阿比媽媽表示,政府審核後,會核准全部或部分時數給學校,接著校方再根據各學生的需求,聘請、分配這些時數給特教助理員。 助理員會根據所分配到的時數,依照不同特教生的需求,在其需要協助的課堂入班。 圖/黎昕俞攝依照規定,特教助理員只需服務經鑑定的特教生,林一心表示,有些家長不願幫小孩鑑定身份,「因為老實說可能會被貼標籤。」這些孩童實際上需要更多關注,卻因未受鑑定而無法獲得足夠資源,還容易與特教生相互影響,當雙方同時情緒失控時,特教助理員往往分身乏術。任職於桃園市幼兒園的特教助理員張蕙伊也提到,很多具障礙特徵的孩童因未受鑑定,只能以一般生的身分進入非營利幼兒園,「我曾經遇過疑似是自閉症類群的小孩,上課時會掙扎或跑走,我就要去抓住他。」特教助理員人數有限,如果又要額外分心照顧其他學生,就會無暇顧及原先負責的特教生。職權定位不明確 特教助理員常身兼多職「我們像是學校的工讀生。」小雯提到,因為部分一般教師不清楚特教助理員的職務內容,身邊經常有特教助理員被派去做其他不在其工作範圍內的事務。學生也可能因為這些本不屬於特教助理員的工作,而對助理員的存在感到困惑,導致特教助理員無法完全發揮效用。此外,還有一種常與特教學生助理員搞混的職位——教師助理員,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班班級及專責單位設置與人員進用辦法》第六條中明確條列出「教師助理員」與「特教學生助理人員」的工作職責,前者為配合班導師教學,後者則主要協助個別或少數學生等支持性服務。而法條也說明兩者在必要時,應互相協助雙方工作。 特教助理員根據教師授課內容,依特教生能力狀況協助其參與課堂活動。 圖/邱昭華攝對此任職於新竹縣的何姓教師助理員(化名)表示,校方礙於招聘人力不足,在分配助理員時,經常讓特教助理員進行教師助理員的職務,「即便招進來的職位是特教學生助理員,還是要照顧整班。」柔柔也說道,自身所應聘的職務雖為特教助理員,不過工作時仍需聽從班導師安排,彈性服務不同學生,工作範疇更傾向教師助理員,對他而言負擔過重,總是需要維持緊繃狀態無法喘息。低薪且多職傷   特教助理員缺乏就業保障部分特教生具攻擊性行為,特教助理員的控制能力有限,因此在工作上常有職業傷害,柔柔表示,「有次因為校車晚到,班上一位身形較高的同學突然生氣亂抓,我只能跑給他追,幸虧當時有其他同事協助才解決。」除了職業傷害,台灣特教工作專業人員協會林老師(化名)也提及,導致現今特教助理員人力市場推力大於拉力,最大的主因其實是工時不穩定,「將特教助理員當成正職工作的人,通常一個禮拜會想要做滿20個小時。」但在政府未能給予足夠時數的情形下,整間學校的特教生必須共享少量且零散的時數,也讓特教助理員的收入無法獲得保障。「特教助理員這份工作非常不穩定,一遇到寒暑假我們就會沒有收入,更別提能延續勞保。」小雯表示職場環境並不友善,不僅保險制度不夠完善,面對學校放假或所帶學生畢業時,也可能面臨失業 風險。小雯也說明,特教助理員必須配合校方安排個別學生的時數,且不一定能集中於同一時段,這樣的分配方式導致特教助理員的工作時段呈現零散分布,難以招聘到合適人選,最終只得請求志工協助。除此之外,特教助理員因故被拖欠薪資的問題也時有所聞。小雯說:「1月份的薪水,我到3月初才拿到。這對於急需用錢的助理員是很大的困擾。」對此,林老師補充:「政府甚至出現未按時調撥薪水,並要求校方先行墊付薪資的問題。」在正規的行政流程當中,預算早已編列好,且要求額外提撥經費墊付拖欠帳款,對於偏鄉或收入拮据的學校實屬困難<b>。職前溝通與訓練安排不完善 未從助理員角度出發零散的時段分配讓特教助理員面臨一學期要接觸多位特教生的狀況,因此如何迅速了解並掌握特教生的需求相當重要。但當學校招聘到特教助理員後,時常因人力不足而需滾動式調整,班表甚至要到開學前幾天才公布,導致校方難以事先告知特教助理員所服務學生的情況。「學校不會主動通知我們這學期要負責的孩子狀況,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困擾。」小雯表示單靠入班之後自己摸索孩子的能力與需求,讓新入職的特教助理員不知所措。林一心提及:「我們都會事先訓練特教助理員,進班前先告訴他該怎麼與學生建立關係。」不過,此做法端看特教助理員的適應能力,並非每位特教助理員皆能立即吸收並反應,因此校方應充分考量特教助理員與特教生的適配性。對此,小雯建議:「校方、班級導師應與特教助理員建立有系統的溝通管道,不能單靠特教組長聯繫特教助理員。」除此之外,政府根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特殊教育班班級及專責單位設置與人員進用辦法》,特教助理員應接受由校方或主管機關籌辦的36小時職前訓練,且每年至少需參加9小時的在職訓練,希望可以讓助理員在入職前對工作內容有基本認識。然而法規卻沒有提供特教助理員參加職前訓練的津貼。林老師表示:「對於特教助理員的職前訓練,我會希望是聘任後去上課且支付津貼,否則這太壓榨了。」儘管有研習課程,特教助理員有時卻無法參加,小雯提出,若連續開課時間太長或是在上課日舉辦,負責在第一線照顧學生的特教助理員就必須留守課堂看顧。在目前特教助理員多由特教生家長兼職的狀況下,假日更會因為需要照顧孩子而無法參與研習。他說:「之前參加的研習是連著6天上課,這對中間有班表的人就非常困擾。而這一次的研習排出來都是六日,只要是家長通常都沒辦法參加。」小雯也表示,足夠的訓練不僅讓特教助理員了解自己的責任及工作內容,建立照顧特教生的專業知識,還能避免特教助理員踰矩參與班導師的職務,產生額外的摩擦,「大部分特教助理員都還是想再多學一點,增進自己的能力。」民團推重症照護訓練及薪資分級 提升照護品質培訓課程內容可能不足應付特教助理員的職場需求。台北市腦性麻痺暨重症兒童家長互助會創辦人小青蛙媽媽(化名)無奈的說:「我女兒就是需要一直抽痰,就算有特教助理員,他們沒有受過相關訓練,也沒辦法做這樣的工作。」為了讓特教助理員具備照護重症學童的醫療技能,小青蛙媽媽推動衛福部編設「失能重症兒童照顧服務員特殊訓練課程」計畫,以提升特教助理員的專業能力。除了醫療照護相關的基本理論,計畫更要求學員實際操作,完成8小時的醫療實習,通過考核後的特教助理員可取得合格證書。而為提供特教助理員參與課程、主動精進專業能力的誘因,部分特教生家長也提倡薪資分級制度。在小青蛙媽媽的倡議下,目前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補助各校(園)兼任鐘點特殊教育助理員實施計畫」已明定,達特定聘用年限或具特定專業研習結業證書、相關證照之特教助理員應給予不同等級的薪資加給。鍾正信也認同,若要鼓勵特教助理員額外進修,則應有對應津貼。不過,他認為目前薪資分級制提供的加給金額與職業要求不符比例,「分級最高時薪也只有229元,你還要他有護理師證照,這樣誰要來做。」民間盼建立人力資料庫 改善助理員就業環境 「特教助理員要協助不同障礙別的小朋友,應該是專業的職業,不該將助理員視為臨時人力。」社團法人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秘書長周淑菁說。他提出「人力資料庫」的概念,盼改善助理員的產業結構。鍾正信對此也認同,他提到目前各校獨立公告招聘,沒有統一媒合管道,導致校方招不到人,助理員也不知從何應聘,人力資源無法被妥善分配、運用。若能將特教助理員資料建檔成資料庫,則可供家長或校方查找符合需求的人力資源,同時也讓特教助理員有機會在不同職場間流動,增加就業保障。鍾正信舉例:「接受過特教助理員的培訓,就有媒合相關工作的機會,像A校特教助理員下班後就可以去B校協助課後輔導。」同時,他也提出結合專業證照的運作方式,「中央應該訂定專業課程指引,讓地方機構開設課程、核發證明,且這個證明要是全國通用的。」特教助理員取得證明並呈現於人力資料庫中,有助校方篩選合適人才,特教助理員也更有機會媒合到與自身專長相關的工作。在立委陳培瑜辦公室負責教育相關法案的助理洪翊軒則認為,比起建立媒合管道,更應先改善特教助理員的薪資待遇。他表示,教育部去年9月提出「提升高中以下學校及幼兒園特教學生助理人員服務品質計畫」,增設以年薪制聘用的專任特教助理員,「沒有全年聘請的話,大家不太願意來做,但預算有限就是很現實的問題。」
被忽略的校園守護者:特教學生助理人員的職場困境
專題
第1794期
被忽略的校園守護者:特教學生助理人員的職場困境
焦點
2024-06-29
【專題記者王華琳、黎昕俞、張雅媜、邱昭華、李雨羲綜合報導】患有自閉症的羊羊(化名)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忘記當下該做的事。此時「特教學生助理人員」(以下簡稱特教助理員)小雯(化名)就會及時出現,用漸進式問句引導他融入課程。而當羊羊情緒失控時,小雯也會傾聽他的需求,協助平穩情緒。「我們同時成為特教生與其他小朋友之間的橋樑。」小雯說道。羊羊常常單獨行動,同學會主動邀請羊羊一起玩,但羊羊並不理解他們表達的意思。小雯就會重述同學的邀請,鼓勵他親自回覆。「特教助理員可以幫助全班,減輕教師負擔,就像一個螺絲釘,幫忙特教生融入。」特教生阿比(化名)的媽媽表示。第一線的特殊教育不只有大眾熟知的特教老師,「特教助理員」的存在讓情況差異大的特殊生得以融入一般教育場域,保障他們的受教權,也減輕一般教師的負擔。台灣近年受少子化影響,學生人數持續減少,但特教生數額卻不斷攀升,相關服務和資源需求也隨之變大。長期以來,特殊教育師生比失衡的問題備受討論,但同樣站在教育第一線的特教助理員面臨的壓迫與困境卻時常被忽略。想了解特教助理員正經歷著什麼困難嗎?點擊下方圖片,一起體驗特教助理員的一日生活吧!
輪椅旅遊困境 無障礙景點如何落實無障礙?
專題
第1792期
輪椅旅遊困境 無障礙景點如何落實無障礙?
2024-04-13
【專題記者王華琳、黎昕俞、張雅媜、邱昭華、李雨羲綜合報導】光影飛馳,景色斑駁,患有小兒麻痺的銘哥(化名),駕著他的電動輪椅搭上開往台北的火車,準備到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故宮)一覽遠近馳名的文物。走進故宮,工作人員一看到坐著輪椅的銘哥,便立刻指引他到電梯口。儘管院內總共有三座電梯供需要的人使用,電梯內狹小的空間卻非常考驗銘哥駕駛電動輪椅的技術,幾經嘗試後,才好不容易算準角度成功進入,然而輪椅前方的腳踏板也只能勉強抵在電梯門上,一不小心就可能夾傷腳指頭,陪同者若要一同進入也十分困難。故宮在不同的展區間大多以坡道連接,這樣的設計讓銘哥在用輪椅移動的過程中非常順利。但當他想進一步往前查看文物的說明牌時,輪椅卻會被下方的架子卡住而只能維持一定距離。即使將輪椅側過身,銘哥也需要吃力伸長脖子才能閱讀,甚至有的展品因為角度關係,使得他只能高舉相機,以拍照的方式透過螢幕觀看。同時,銘哥在館中發現幾處提供給視障人士的點字導覽手冊,手冊下的架子有簍空設計,讓輪椅使用者可以湊近閱讀,但銘哥真正需要的一般導覽手冊卻沒有這樣的設計,讓他十分困擾。參觀後,本報嘗試與故宮聯繫,希望針對上述問題有所回應,但至截稿前尚未取得故宮的回覆。 許多博物館的文物雖然已經降低擺放位置及設置傾斜面板,然而輪椅族卻時常因為前方腳踏板會碰撞到展示架,而必須側身觀看。  圖/邱昭華攝景點交通設施不符需求 輪椅使用者旅遊受阻除了故宮,台灣許多景點都有無障礙設施或服務,但輪椅使用者仍會碰到阻礙。社團法人台灣八福福祉協會秘書長,同時也是輪椅導遊的翁玉鈴說:「我記得榕錦時光生活園區以前的步道為了排水,鋪面磚之間的縫隙都很大,輪椅很難移動,現在就好走很多。」雖然步道的磚石少了坑洞變得平順,對輪椅使用者來說仍有不便之處,園區服務中心內有提供輪椅租借服務,但開幕至今,都沒有設立斜坡讓輪椅使用者得以進出服務中心,令翁玉鈴感到可惜。在園區外,翁玉鈴也觀察到難以行動的地方,例如金華街和金山南路二段交叉口的人行道斜坡高低差太大,再加上顏色差異不明顯,若沒有仔細看,就容易發生意外。翁玉鈴表示自己就曾坐著輪椅差點在此斜坡摔倒過。輪椅使用者不只在景點受阻礙,前往景點的過程也有困難。翁玉鈴提到,不是每個輪椅使用者都能在淡水坐船到八里,「因為岸邊到船上需要經過一個斜坡板,電動輪椅重量可能有80至100公斤,是很難上去斜坡板的。」而台江國家公園也有輪椅使用者難以搭乘船隻的狀況,翁玉鈴說:「因為那邊的船屬於小船,如果輪椅使用者要上船的話,會需要有人背他上去,電動輪椅甚至沒辦法登船。」不只船隻,就連公車也有不友善的狀況。身為輪椅使用者的趙哥(化名)談及,基隆市原本有低地板公車可供他前往潮境公園,且來回的班次皆有許多。但因近期政策改變,回程的低地板公車班次減少,改為多數輪椅上不去的一般遊覽車,讓前往公園休憩的輪椅使用者,因班次搭配不上,返回時會面臨候車時間過長的狀況。趙哥也舉例:「例如R66路線,原本有無障礙低底盤客運,現在改為遊覽車載客,輪椅族又少一條路線可搭乘。」此外,台灣各處常見的路阻也是輪椅使用者的一大阻礙。輪椅使用者親友袁彬(化名)表示,路阻設立目的是為了防止摩托車進入人行道,卻帶來另一個麻煩,「現在有些路阻是按照人形去設計,讓行人和輪椅可以通行,但萬一遇到尺寸較大的輪椅怎麼辦?它一樣會卡住啊!」趙哥也分享,「碧砂漁港碼頭前面也有設路阻,它上面還標示行動不便專用道,但我坐電動輪椅根本沒辦法通過。」旅館無障礙設施不完善 難滿足身障人士需求輪椅使用者吳富美三月中旬與友人前往高雄旅遊,預訂駁二特區附近一間旅館的無障礙房型,但抵達後卻發現門口的斜坡陡峭,坡道與玻璃自動門之間也沒有足夠的緩衝空間,「我們都用電動輪椅,原來想直接衝上去,但怕來不及煞車會撞上玻璃門。」她與四名友人皆須輪椅助行,當下僅能麻煩周遭其他旅客協助控制感應門,一行人才能順利進入旅館。而進入房間後,吳富美也發現房內的空間,不完全符合輪椅的使用需求。他描述:「房間除了浴室門口有斜坡、馬桶有扶手,其他設施都和一般房間一樣。」《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規定淋浴間應設扶手與座椅,使輪椅使用者可在相關設施輔助下自行盥洗,不過旅館卻無這些設施,於是吳富美與同行友人只能臨時退房,另尋他處。1988 年,交通部《觀光旅館業管理規則》第 7 次修訂時,即將「殘障客房」訂入規則之附表,並於2012年修訂《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將無障礙客房規範獨立成章,為相關設施建立更詳盡的規定。儘管法規逐年完善,但各旅館未能完整落實,輪椅使用者想在外留宿仍困難重重。無障礙廁所存在設計缺陷 輪椅使用者如廁不便出遊時,輪椅使用者會優先選擇設有無障礙廁所的景點,但有些景點的無障礙廁所卻因格局設計無法使用。趙庭毅表示,曾經在基隆塔遊玩時,欲進入一樓的無障礙廁所如廁,卻因為廁所設置在建築物斜角,門又安裝在狹窄處,輪椅想進入時,腳踏板就會抵到牆邊而無法進入。銘哥也表示參觀故宮時想使用院內廁所,卻發現廁所內部空間過於狹窄,輪椅進入後無法轉身,而難以坐上馬桶。 有些無障礙廁所並未從輪椅使用者角度出發設計,導致出現衛生紙放置位置過高以及錯誤的倒L型扶手設計,不方便輪椅使用者如廁。 圖/王華琳攝許多無障礙廁所在擺設如廁用品時,也忽略了輪椅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如烏來情人步道的無障礙廁所將衛生紙置於須站立才能觸及的高處,遊客中心的垃圾桶則需要用腳踩踏才能打開。脊髓損傷患者富0(化名)乘坐輪椅出遊時也常遇到類似狀況,他說:「垃圾桶種類很多,有很多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還是很多無障礙廁所要放那種用腳踩的。很多身障朋友都有反應過這個問題,遇到這個問題就要自己要用手把垃圾桶打開。」他也表示,有些無障礙廁所的木門很重、很難拉,對身體狀態較差的輪椅使用者來說很不方便。無障礙設施勘檢標準不一 輪椅使用者盼輔導與抽查依照《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規定,應該設立供行動不便者可獨立到達使用的設備或設施,並逐步按照法律要求進行改善。對於原先領有建築執照的舊有建築物也必須增設相關設備。當新建建築物興建完成要申請執照時,應由勘檢小組針對無障礙設施勘驗合格後,始發給執照。 而現今正常規範會先組成無障礙勘檢委員會,但因為地方自治的問題,各地目前的會議流程不一。曾為委員之一的翁玉鈴則舉例:「勘檢會議有時會因為委員的標準不一,通過的標準也不同。」雖然勘檢人員都會上過政府開的課程,因此具有專業知識,但卻不一定能同理身障者的真正需求。 此外,當建築物通過審核後,也可能出現將無障礙設施擱置不用的狀況,輪椅使用者劉宏彬提及:「我就曾聽說有人會在勘檢小組檢測過後,就把無障礙設施封起來不給我們用。」且現今政府採用事先告知勘檢日期的方式,導致許多業者會提前做好準備,但卻在勘驗過後將設施挪為他用。翁玉鈴則補充:「之前在勘驗時就曾碰見青年旅館在勘檢過後,將無障礙房收起來不給訂。」對於有業者因為不熟悉接待輪椅使用者而拒絕接待的狀況。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認為政府應適當輔導,「讓業者不要認為這樣是一種負擔,我們就是缺少這方面的宣傳。」像基隆市政府就曾舉辦店家輔導活動,教導業者如何建立友善環境,也帶領他們認識並學會接待輪椅使用者。為此,同為輪椅使用者的椅人(化名)則提倡政府可以實施不定期抽查,「這樣可以避免為了符合法規而設置無障礙設施,落實無障礙設施的功能。」翁玉鈴也補充:「如此一來可以讓業者或是館方不會有僥倖的心態。」無障礙設施未到位 盼從使用者角度出發台灣目前對無障礙設施的規範與定義多著重於建築物範疇,觀光景點則沒有明定的準則。這使得許多輪椅使用者在出遊前,除了要仔細搜尋相關資訊外,也因為無障礙設施定義模糊的問題,時常發生來到現場,卻面臨設施或配備與想像有落差,甚至根本無法使用。輪椅導遊黃欣儀進一步說明,目前交通部觀光署以及各政府單位所提供的無障礙旅遊資訊並不完善,部分無障礙設施的資訊更是未經實地勘查。此外,許朝富表示,無障礙不僅包含斜坡等設施,也包含動線設計與各類標示,「以現在台灣來講,特別是軟體服務或資訊,其實相對是應該要再加強的。」袁彬則坦言,希望政府可以將無障礙資訊整合進各平台,標註不同景點無障礙設施的狀況與程度,讓使用者可以依照需求安排景點。「當資訊完整之後,外籍使用者也可以從觀光局的資料明確得知每個景點的無障礙程度。」不僅無須再花費大量時間四處搜尋資料,讓無障礙資訊能普及於一般資訊當中,也可提高觀光品質。 雖然現在許多景點皆設置電梯,卻時常因空間過小,導致輪椅進入後,陪伴者無法一同搭乘。  圖/邱昭華攝翁玉鈴認為,台灣目前的無障礙設施不是不存在,甚至是做得很好,可是在設計、規劃與管理上不一定做到位,也並未以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使得無障礙設施即使存在卻並未達到真正的無障礙,還可能如同虛設。「現在的規範並沒有考慮到真實的需求和細節。」翁玉鈴說,現今法規雖有訂定各項無障礙設施的設計標準,但仍需考量現場環境所導致的各項侷限,因地制宜調整設計規劃,使無障礙設施能符合使用者實際需求。對此,他舉例,潮州日式歷史建築文化園區中的無障礙廁所雖面臨空間不足、門寬不夠讓輪椅進出等問題,但在推拉門的設計上加裝摺頁,使得設施在克服場地限制的情況下,更加符合需求。而在落實無障礙設施的過程中,部分景點也必須同時顧及古蹟樣貌維護問題。負責榕錦時光生活園區社會公益活動與歷史導覽財團法人臺北市昇德基金會秘書長胡毓雯回應:「目前團隊在園區內多處加裝服務鈴、求救鈴,並定期在員工培訓中要求主動協助行動不便人士等方式,完善無障礙設施的不足。」未來也期望能邀請來自更多方的產官學合作者協作各障別的導覽建置。除了改善既有設施外,椅人也提出不同的建議──通用設計的概念。他說:「通用設計是讓身障者與直立人最平等的方式,因為無障礙設施只有身障者使用,但通用設計不是設計給特定族群使用。」通用設計是指產品與環境的設計都應該盡量考慮到所有使用者,不需要透過修改或特殊設計,讓更多族群,無論男女老幼、身障人士都能夠使用的設計。在無障礙設施中導入通用設計的概念,可以讓無障礙設施更美觀、舒適,並考量到使用者的心理感受,甚至讓有類似需求的非障礙者也能使用。通用設計工作室創辦人余虹儀說明:「通用設計考量身障者與一般民眾的共同需求,能讓使用者不會覺得被特殊對待,每個人都能自主運用。」<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