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領外籍生體驗在地文化 「青合力」促跨國交流
生活
第1795期
領外籍生體驗在地文化 「青合力」促跨國交流
2024-10-04
【記者周元曦新竹報導】「過去參與地方創生的經驗,以及對文化交流的熱忱,促使我們成立這個團隊。」「青合力」團員,國立清華大學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莊于萱說道。團隊四人將興趣融合,成立「青合力」,希望促進清大學生間的跨文化交流。創團以來的首次活動「異邦行腳初探」在9月29日舉辦,帶領外籍學生實際走訪、認識在地客家文化。 莊于萱分享舉辦此活動的契機,是過去在與外國友人交談時,發覺很難將臺灣文化清楚表達,而清大位於客家文化豐富的新竹,因而萌生用英語導覽方式,向外籍學生介紹客家文化的想法。活動於湖口好客文創園區與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舉行,從客家族群移民歷史、飲食習慣與食物保存,串起一連串的客家故事線。下午更加入搗麻糬、學客家語與分享家鄉文化等動態活動,讓學習不僅止於耳朵和眼睛。「我最期待的環節就是搗麻糬!」來自泰國,現就讀清大國際專業管理碩士班(IMBA)的藍炳雄笑著說道。 「我是客家人,我爸爸一直告訴我神農是我們的祖先,但我不了解客家文化。」藍炳雄在學員交流時說出自己的故事。目前居住在泰國的客家人不多,藍炳雄想要更深入的了解自身背景卻苦於沒有管道,直到這次發現了「青合力」,以自己聽得懂的語言,了解客家歷史。清大國際學士班的日籍學生菊田杏美則是從未聽說過客家文化,但卻意外能在走訪過程中找到和日本文化的共通點,「園區展出客家作曲家鄧雨賢所撰寫的日語歌謠,歌詞讓我覺得很熟悉。」 清大經濟學系金韋岑也認同此次活動帶來的幫助,分享自己過去也舉辦過台北城中地區的歷史導覽,但「青合力」在內容規劃上更能夠以「讓外國人了解台灣文化」的角度出發,不僅教學方式淺顯易懂,還搭配遊戲互動與手作環節,增加不同國籍學生之間交流的機會,是之前自己舉辦導覽活動時從未有過的想法。 「異邦行腳初探」活動引導來自各國的學生相互認識,提供參與者文化交流的平台。莊于萱認為英語導覽能有效的協助外籍學生了解新竹,未來也希望繼續以同樣的方式,協助更多外籍學生認識客家文化與台灣這片土地。
各校入境許可標準不一 外籍醫學生盼重回中國校園
國際
第1773期
各校入境許可標準不一 外籍醫學生盼重回中國校園
2022-11-30
【記者鄧芯怡綜合報導】中國2020年初因疫情關閉邊境,至今仍對出入境實行嚴格管控,但於10月底宣佈有條件允許外籍學生回到中國繼續學業。然而,允許入境的條例標準不一,引發學生不滿。醫學系學生(Bachelor in Medicine and Bachelor in Surgery, MBBS)因此在Twitter上發起「#takeUsBackToChina」活動,要求中國外交部給予回應。 仍滯留國內無法前往中國就學的學生們在Twitter上發起「#takeUsBackToChina」的發聲活動,聚集學生提出發放無異議證書的訴求。 圖/截自愛吃的胖哥Twitter巴基斯坦外籍醫學生聯盟(Foreign Medical Students Union Pakistan, FMSUP)表示,他們從兩年前就申請回到中國就學,目前粗估仍有超過4000名醫學生等待許可證發放。雖然中國已開放外籍學生入境,但最關鍵的無異議證書(No Objection Certificate, NOC)(註)是否發放還是取決於各個大學。此外,入境中國的程序相當繁瑣,天津大學博士生亞西爾・伊克巴爾(Yasir Iqbal)說明,取得無異議證書入境後,仍必須輾轉各地,隔離至少21天才可入校。註:無異議證書是由任何組織或特定情況下的個人簽發的一種法定證明,證明其不反對某個事項。 巴基斯坦外籍醫學生聯盟在Twitter上為還在等待無異議證書以回到中國繼續學業的學生們發聲,並標記中國外交部官員以期獲得關注。 圖/截自巴基斯坦外籍醫學生聯盟Twitter「醫學系學生應該更被重視。我們沒有實作經驗,難道我們未來看診時要用Google搜尋嗎?」目前就讀於醫學系三年級的學生Abigail(化名)無奈說道。他相當擔心未來就業會遇到困難,除了患者不願意信任他們,巴基斯坦醫學委員會(Pakistan Medical Commission, PMC)也不承認他們通過線上授課得到的學位,因此失去當初選擇至中國學習的意義。「我的心情很低落,我的朋友甚至都快崩潰了。」另一名仍在等待回到中國就學的印度學生Caroline(化名)說道。他也解釋,長期待在家中上課必須面對親戚朋友的質疑,讓他備感壓力。Caroline也控訴,線上上課都是觀看預錄的教學影片,學校除了不認真檢查出席,更不會監督學生的學習進度。他的家長因此認為孩子受到的教育品質不值得他們繳納高昂的學費,感到相當不滿。巴基斯坦外籍醫學生聯盟表示,目前有超過20所大學尚未發放許可證,而這些大學都是處於疫情高風險的地區。他們也補充,部分學生雖然也想為自己發聲,但擔心校方針對他們,因此不敢採取行動。「當初政府不允許我們入境,現在開放了,校方卻一直拖延,最後遭殃的還是學生。」Abigail表明他們目前處於兩難的狀態,每天都在希望和絕望中徘徊。他憤慨地說:「我們不能再等了!」 Twitter上的「Sapand Singh」賬號説明仍未獲得許可證的學生們愈發壓力,並號召他們發聲。 圖/截自萨潘德·辛格(Sapand Singh) Twitter
農業師傅能解缺工問題? 成效褒貶不一
專題
第1751期
農業師傅能解缺工問題? 成效褒貶不一
2021-06-09
【專題記者詹和臻、陳卓希、邱海鳴、江俊緯綜合報導】天還沒亮,農業師傅們挑燈採收火龍果,將成熟飽滿的果實送回工廠分級包裝,他們埋首於農務,不見太陽已悄悄升至頭頂。農忙期的工作繁雜,錯過午休時間卻停不下手邊事務。當火龍果做產期調節時,農業師傅下午五點下班後,還需要在包裝廠待命,等晚上火龍果花開授粉,若授粉過晚,白天的班還是照常上工,「有時候我們騎車回家都會邊打瞌睡,因為太累了。」曾任農業師傅的青農黃宣翡分享。農業師傅有時會被農會派遣到路途遙遠的農場,黃宣翡曾因為前一天等待授粉過晚,回家休息時不小心睡著,半夜三點驚醒,立即跳上機車趕五點的白天班,他為省時而沒有按照交通號誌待轉,不料遭警察攔下,「紅單的錢比我們一天的工資還貴。」農場在農忙時期都會有大量的勞力缺口,在採收期的幾個月內需要聘用更多農工,但農業師傅作為農業缺工的解方,仍然無法補齊農場的人力需求量。 農民彎下腰,將果實一個個放入選果機,機器會依重量將果實分級後,還須其他人力裝籃、把關品質。 圖/花蓮區農改場提供<b>為補足農村人力 政府推廣農業師傅政策「成立農業技術團,第一個就要解決農村缺工的問題,還有解決農業高齡化的問題。」花蓮縣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說明,農業技術團由各地農會招募的農業師傅組成,各團人數多約落在30至40人左右。全台灣共有14個農會配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公布的「改善農業季節性缺工2.0措施」,刊登農業師傅的職缺在網路、報紙等宣傳管道,「報名的人都不少,每次都來了40幾位,來自全國各地的人都有。」張素華說。各地農會收到應徵名單後,會先甄選出體能合適的人選,再引薦至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農改場)接受密集的農務教育訓練,筆試合格正式成為農業師傅後,才能進入農業技術團工作。而當前台灣農業缺工的性質可分為兩種:常態性缺工、季節性缺工。常態性缺工為整年皆需勞動力投入,例如,酪農業是長期處於常態性缺工的產業;季節性缺工則視作物採收需要,一年只有幾個月需要大量勞力,例如,果樹類等產物。農會招募農業師傅即為解決最主要的季節性缺工問題。「農業缺工的問題主因出自於勞動時的『痛苦指數』過高。」滿福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星叡指出,農業從業人員每日需重複彎腰、蹲、跪、搬這些動作,在陰涼處就很辛苦了,何況在大太陽下或是悶熱的溫室內作業。雲林縣菜農林春生也提及,從事農業需做大量體力活,多數年輕人不願意做,「假如時薪160元,他寧可在7-11吹冷氣,也不願在田間曬太陽嘛。」不同於農業現場的觀察,農會持另一看法,「很多人覺得台灣年輕人比較不能吃苦,可是富里這邊的資深農業師傅做了三、四年,都捨不得走欸!」對此現象張素華分析,因農會作為農場主與農業師傅媒合的窗口,可減少雙方自行接洽的成本,且農業師傅享有政府每月提供的額外獎勵金,並有勞保的權益,因此,農業師傅的流動率得以降低。 農業師傅的工作多以付出勞力為主,如除草、搬運和剪枝葉等。花蓮縣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舉例,東部農業多在露天耕作,較沒有溫室和高大果樹能遮陰,農業師傅得承受艷陽導致中暑的風險。 圖/花蓮區農改場提供<b>農業師傅初出茅廬 課程、實習奠定基礎<b> 「大多人都做很久,像我們那期30幾個(農業師傅),跟我一樣第一年走的才四、五個,沒有很多。」自營農坊的百大青農(註一)楊鈞賀分享,他因決定回屏東務農,卻對家鄉作物不熟悉,所以先當一年農業師傅累積經驗、培養農作技術,這同為諸多人應徵農業師傅的理由。註一:青年農民定義在18至45歲之間,而為了協助青農穩健經營,並擴大規模栽種,政府設立「百大青農輔導計畫」,每兩年遴選一次,每次約選出100多位「百大青農」,進行重點培訓。但要成為農業師傅,須接受農改場的教育訓練與考核。現為農業師傅的劉憲偉說明,「就是教你大概、入門,講白一點,就是不要讓師傅去到農場,什麼都不會。」另外,農改場也設有實習機制,讓他們先有地方消化課堂上學到的理論,才會進一步實踐。劉憲偉表示,課程與實際下田多少有落差,因為農業的變因很多,但農改場只會教一種耕作、技術方式。而當過農業師傅的黃宣翡補充,學習「農業圈」語言也很重要,因農業具有諸多專有名詞,「而且像我台語很差,但下田的環境,大家都講台語。」他指出,當農業師傅必須學會融入圈子,這都是農改場不會教的。 花蓮縣壽豐鄉有機咖啡休閒農場負責人指導農業師傅修剪咖啡樹。雖然培訓過程也會走入田間或農場,但僅是聽課和操作幾次,難以真正奠定完善基礎。 圖/花蓮區農改場提供種植蓮霧的百大青農蔡協良,身任農業師傅實習時的教師,他談到,農業師傅接受教育後,得實際進到與農會配合的農場,進行約兩天的實習。實習農場會提供作物、產品讓農業師傅耕作,而農場主在一旁指導。希望藉由邊做邊學,建立實作基礎,使日後工作較好上手。「其實我很慘欸,我要提供樹給他們(農業師傅)鋸,做壞算我的,因為他們不會啊!」蔡協良無奈地笑說,他得自行花資本投入教導農業師傅,卻沒有補助。但他仍肯定實習的必要,「這是在幫農民,而不只是在幫改良場工作。」因農改場的課程和農業現場實作一定有差異,所以得讓農業師傅了解並站在農民的角度,學習做法和溝通方式。而站在農場主的立場,就算農業師傅受過培訓,依舊有許多事物得重新摸索。<b>課程與實務有落差 農業師傅下田後須再適應身為農場主的屏東瓜農吳先生(匿名)曾經請過農業師傅,卻誓言不再聘用,「我們農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跟改良場是不一樣的!」當時他教導農業師傅種植木瓜的方式,結果農業師傅卻擅自採用改良場的做法,導致他的木瓜產區採收一次後就全面報廢,「原本可以採收兩、三年的,如果以連續採收來算的話,那整個賠了40、50萬有。」黃宣翡表示,此工作存在一定限制,農業師傅無法拒絕派工,因此遇到觀念不合的農場主,也得撐到派工結束。「很多農場主走的是經驗法則,要求快,跟老師教的不一樣。」他以噴灑農藥為例,一些農場主會直接指派農業師傅灑藥的種類和範圍,但某些藥物混著用會產生抵銷作用,「可是農場主會覺得,以前也都這樣灑,方便就好。」除了觀念落差外,因農業師傅須遵照農會分派,到不同地點工作,短期內得重新適應環境和工作。百大青農楊鈞賀指出,上課偏向理論和建立技術基礎,但實務會遇到諸多變數,「重新學是一定的啦!比如說我從鳳梨田被調到果樹園,工作就差很多。」但他提到,農場主通常會先交代基礎的物理工作,像是拔草、搬物等。從農業師傅常見的工作內容,反映出當今農業缺工主要缺的是勞動力。「大部分的農業工作,都只需要操作員來做一些例行工作。」有申請農業師傅的農場主謝富羽以自身舉例,會將分派的工作簡化,讓技術含量降低,希望農業師傅能更快上手,待熟悉後才可能涉及更複雜的農業技術。「當農業師傅能學很廣,但要能學到技術,而且以後從農能用上,才能說是師傅,不然就是給人做工。」農業師傅劉憲偉提到,政策希望當過農業師傅的人,未來能投入農業,因此農業師傅要能將在職期間的經驗學以致用,才算達到政策目的。<b>農業師傅須配合農會輪調 農場主聘請意願低「當農業師傅對我自己創業,和申請百大青農計畫都很有幫助!」楊鈞賀肯定地說道,因為農業師傅的工作以付出勞力居多,所以可從中熟悉並專精在地作物。另外,當農業師傅還能初步了解農務產業運行狀況,楊鈞賀舉例,農業師傅在幫忙採收作物、進行作物分級包裝的過程中,就會間接知道作物如何保存、銷貨通路和管道,「從生產、管理、銷售,整個都看得到,這些都是一般創業很難看到的。」總體而言,大多當過農業師傅的農民,都對此政策持正向態度,雖農業師傅能銜接農業工作,但要解決農業缺工,可能尚難彰顯成效。黃宣翡坦言:「現在農業缺的是短期、季節性工人,但農業師傅都被派到長期缺工的農場比較多。」黃宣翡說明,諸多一年四季都缺工的農場,會定期向農會申請農業師傅,而農會可能固定分配一至三位農業師傅前去幫忙,一次派遣就三個月,當期限一到,便與另一長期缺工的農場進行人力交換。這樣的派工形式,讓缺工時間短、僅需人力一到兩天的小型農場權益被犧牲。「站在農場主立場,會覺得都在幫農會教學生,一個師傅來我這兩個月,才剛上手,就要被調走。」劉憲偉說明,此現象會影響工作效率,所以目前農會將派工期限放寬,農業師傅最長可在同一個農場待半年。黃宣翡補充,目前實施的形式,能便於農會管控人力,「畢竟也只有30個(農業師傅),一下這個田缺人、那個田缺人,農會就要一直接洽。」從當前派工時間來看,農業師傅仍難以補齊人力缺口,農業勞力之缺迫在眉睫,因此,政府於民國109年引進外國籍的農業移工。「我偏好請外籍工,現在聘了六位,比較刻苦耐勞,很多台灣員工不做的,他們都會做。」菜農林春生表示,因外籍勞工的聘雇合約以「年」為單位,農場主不必花時間等待農會分派農業師傅,更不怕面臨農忙期時,沒有足夠人力。但是,許多農場主即便缺工也不願聘請長期工,「透過正規管道申請的外籍勞工,必須要提供他吃、住,就是要養工。」楊鈞賀提出,許多作物為一年一收、或更久才採收一次,多數農場僅在採收期時需要勞力。因此,大多農場主不願花錢養工,使缺工問題仍未解。 菜農林春生一個月得支付一位外籍工3萬餘元,費用比聘雇台灣農工高,但他肯定外籍農工的工作能力,且時間彈性,可有效配合農場工作。 圖/邱海鳴攝農場主余致榮舉例,台灣工人、外國移工和農業師傅三種勞工中,最偏好聘請台灣本地人,但無奈人數日益減少;再者,會選擇移工,雖然需要付出的養工薪資較高,但能長期配合、較穩定。最後才會選擇農業師傅,因派工時間較短,等同教會並等待技術純熟後,就會被調走,且聘請農業師傅的成本又比一般農工更高,「就是說經驗不足,但是基本底薪是高的啦!」另外,對於農業師傅,林春生提出勞工「比較心態」的疑慮。「農業師傅就算沒遇到農忙期,一個月加補貼也有2、3萬塊,還有週休二日。」但一般算時薪的農工,工作得依天氣,難有固定假期,若當月遇到農忙期、加班,才可能拿到與農業師傅相近的工資,導致同工不同酬。他以雇主的角度說明,同行之間一定會比較,不同等的付出和收益,容易影響到農工心態。綜合種種因素,農業師傅仍難補齊農業大量的人力缺口,「農業是有生命的,不能像工業一樣排好工作行程,我覺得農業師傅這政策還欠缺考量。」林春生說道。<b>台灣多為小農經濟 農場主難聘請長期工<b> 長年關注農業議題的黃星叡感嘆,要解決缺工,應該先思索如何讓農業賺錢,「農場主自己收入不穩定,怎麼會有能力支付薪資呢?要解決問題,必須靠政府介入。」台灣農業以小農經濟為主,農民多採小面積耕種,田地的產值少、市場競爭大,導致收入不穩定。小農因產量與經濟問題,所以平時不會額外聘請人力,但遇上工作量大的採收期,仍須他人幫忙,以免錯過作物的黃金採收期。對此,黃星叡提出,解決此困境的關鍵在於,如何滿足農場主對「低價位臨時工」的需求。而政府去年開放的農業外籍勞工,即是希望由經營者自行養工,彌補農業缺失的勞動力。現有經營農坊的青農楊鈞賀認為,農業勞工較能解決的是長期缺工現象,「如果有能耐的話,農場主應該養工,讓自己變成管理者的角色,盡量把大部分工作交給工人去做。」不過,小農經濟下的農民收入不穩定,難以承擔養工費用,且小面積耕種也沒必要養工,這樣的情況下,農民卻也未必能申請到農業師傅幫忙。解決農業缺工的現況前,農業師傅制度得先更加完善。劉憲偉說明,現今政策規定,一位農業師傅最多只能做五年,是否續約得看農會意願,就算續約,農會也僅幫忙分派工作地點,農業師傅須自行向雇主談薪資,不再由農會負責,且第六年開始全面取消福利金等補助,等同成為純粹「農工」。對此,花蓮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認為,農業師傅的離職程序缺乏合宜配套。他解釋,像當地的農業師傅,多是二度就業或求職不易者,諸多人將農業師傅作為穩定的經濟來源,做滿五年即沒有福利和工作保障,等同強制這群人另求生計。「未必每個農業師傅都有農地可以做,而且現在耕作的面積小,不符合經濟規模,要他去從事農務工作,不會太好過。」張素華提出,當前政策導向希望農業師傅習得技術後,能投入或銜接農業工作,「有些農業師傅是做出興趣的!(政策)可以考慮延續,而不是時間到就強制要他們出去。」他補充,同一批農業師傅還可免去重新學技術的時間,對農業缺工更有長期幫助。面臨農業師傅「第五年期限」的劉憲偉也認同,政府不該一直給予補助,他已決定轉行做有機農業,希望將農業師傅經歷學以致用,「拖垮政府真的好嗎?會一起死欸!我還有家人在欸!」他爽朗地笑說。「(農業缺工)會愈來愈嚴重吧,因為老人開始在凋零啊!青壯年都希望當研究人員或頂尖人才,基層的工作都沒有人要做了。」農場主謝富羽感嘆地說。面對農業師傅制度與實際成效上的疑慮,農業缺工問題究竟何時能解呢? 年事已高的農民,忍著身體不適、穿著護腰,將採收後的鳳梨套袋。中老年人務農已成常態,但他們退場後,靠誰來延續這龐大的產業呢? 圖/林良懋提供後記:因該次採訪遭遇重大疫情,「你們敢南下,我就把你們包軌踢回台北。」在受訪者嚴正脅迫之下,恕難下鄉採訪,故照片皆為疫情前拍攝或他人提供。
居服員身處失智照顧前線 訓練課程仍待完備
專題
第1744期
居服員身處失智照顧前線 訓練課程仍待完備
焦點
2021-03-25
【專題記者詹湘淇、陳宥菘、甘媄心、黑立安綜合報導】「他(失智長輩)會每天忘記我是誰,但我還是會每天重複自我介紹,面帶笑容、像哄小孩一樣地哄他出門。」居家照顧服務員(以下簡稱為居服員)郭士霞描繪與個案相處的日常,字句中夾帶著溫柔。協助盥洗、陪同外出、照料一切生活起居,這些瑣碎的工作,都由居服員一手包辦。然而,一位居服員通常身兼多件個案,不僅要顧及每位個案的生活細節,罹患失智症的長輩往往還伴隨多種病症,因此需要花費更多額外時間,去選修訓練課程,才足夠因應各類個案的突發狀況。郭士霞感嘆,這些訓練課程立意良好,但實務應用卻有限,「我們去上這些居服的課程,老師教的理論都很有道理,可是這些個案們的症狀、嚴重程度都不一樣。」於是,現今居服員只能透過自身經驗,去思考如何對應不同個案。當前政策所提供的資源,真能有效提升居服員的照顧品質嗎? 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我國將於民國114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議題成為現代社會中刻不容緩的難題。圖為示意圖。 圖/甘媄心攝<b>衛福部緊縮支付基準 訓練課程恐淪形式隨著我國人口結構快速老化,失智症人口也快速攀升,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為衛福部)曾推估,民國108年的失智症人口恐超過28萬人。對此 ,「長期照顧給付及支付基準」隨之訂定。其中,照護失智症者的居服員在申請「照顧服務員進階訓練(AA11)」項目時,須完成「失智症照顧服務20小時訓練課程」,才能取得每日新台幣50元的加給費用。在規定頒布初期,因長照需求龐大,亟需於短時間內培育大量居服員,且中央政府尚未建置線上資訊系統,無法一一登錄、對照居服員的訓練紀錄。因此,不論申請AA11項目的居服員是否完成訓練,衛福部長期照顧司皆會支付加給。時至今日,居服員人數已大幅增長,線上資訊系統也建置完成,衛福部遂於1月19日宣布,從3月1日起檢核訓練紀錄,停止將AA11項目的加給費用核予未受訓者。由於公告宣布至規定上路僅相隔一個半月,許多居服員為了持續領有每日50元的加給費用,紛紛報名訓練課程。相較於公告頒布之前,學員多自發受訓,居服員王O云(化名)觀察到,部分課程同學有應付了事的心態,「有上就好,為了要領這個錢而去上課。」甚至有居服員一天即負荷超過10小時課程,同學上課目的出現歧異,課程似乎流於形式。此外,根據居服員與所屬機構簽署的工作契約,薪資計算方式除了月薪制外,另有將居服員所提供的服務項目全數加總後,再與所屬機構拆帳的方式。但因現今有許多機構未與居服員明訂修課完成後,50元加給費用的歸屬,加上各機構針對訓練課程2500元的報名費用,由機構支付或居服員自負的規定也不同,許多居服員對於是否進修仍持觀望態度。<b>課程規劃側重理論 居服員籲增加實務演練  失智症訓練課程由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以下簡稱為台灣失智症協會)統籌規劃,內含八門課程、共計20小時,囊括居服員實務照顧上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即便如此,長照政策研究專家伊佳奇對訓練課程提出質疑,他認為失智症照護需仰賴跨領域知識,如:老年醫學、神經醫學、營養學、口腔學等專業層面,居服員應多學習理論內容,以完善失智症患者的日常照顧服務。身擔五件失智症照顧個案的居服員廖仁佑卻持不同想法,他認同理論固然有其必要性,但實際照顧患者時,卻不見得完全適用,「服務個案時是人與人之間,不是人對書。」修習完課程的居服員王O云,則道出現階段課程設計的盲點,他指出,講師授課多以書面資料講述理論,雖能讓居服員有基本的學理認知與概念,但他卻說:「課本上的問題不會代表是我們(居服員)的問題。」對此,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回應,課程除了規劃理論講習,更設計實作課,「演練對他們後面能不能把知識運用出來,其實是關鍵。」但是,現下實作課程規劃仍無法滿足居服員實務工作需求。中華民國紅心字會社區照顧服務部總主任徐國強便直指,實作演練課程「遠遠不夠」,由於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工作現場變數太多,需透過更多模擬演練,以帶領居服員接近真實狀況。然實際上,訓練課程能帶給居服員的幫助很有限。徐國強坦言,在課程的模擬演練環節中,學員未必能融入情境,並將課程演練與實務經驗相互對照。他補充,關鍵也在於,授課老師是否有足夠經驗與能力去引領學員換位思考。另外,王O云建議,課程可進一步安排居服員前往失智症機構與長輩互動,藉此讓居服員貼近失智長輩的日常生活,從中觀察並習得相關照顧經驗。廖仁佑則提議附上更多案例,幫助居服員在照顧失智患者時,更了解如何應對不同狀況。<b>培訓時數招質疑 課程安排待討論此外,訓練課程時長也招來質疑。在可以正式提供服務前,居服員須先接受90小時的培訓課程,至於失智症患者的照護訓練則非強制,也僅20小時。伊佳奇批評:「20小時都是基礎的東西,我開120門課都不夠,開八門課怎麼夠?」相對於人口老化程度亦高的日本,與失智症相關的訓練課程就已高達200小時,反觀台灣目前的課程規劃,明顯不足以培養居服員在實務照顧上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回頭檢視目前失智症訓練課程能否提升居服員照護品質,廖仁佑認為,課程固然可以增加居服員的知識,但由於居服員大多已有實際服務失智症個案經驗,也具有固定的照顧模式,因此課程對於居服員來說更像「複習」性質,且事後訓練也可能擾亂他們原先已習慣的照顧模式。針對現行居服員訓練課程的不足之處,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專門委員陳玉澤表示,長照2.0是採滾動式修正模式,中央政府每年皆會徵詢各方意見,若有修正必要,將會召開會議討論,並重新頒布課程內容。社福移工未納訓練體系 照顧品質存疑慮國內居服員對於失智症訓練課程持有質疑,但反觀外籍社福移工(註),他們多數長時間陪伴在失智症患者身邊,卻連提出質疑的機會也沒有。註:根據《就業服務法》,社福移工是指外國人受聘僱從事家庭幫傭、機構看護等工作者。 部分銀髮族的生活起居需仰賴照顧者,許多家屬會考量聘用社福移工,長時間陪伴在患者左右。圖為示意圖。 圖/林依瑩提供根據勞動部統計數據,截至110年1月份,在台的產業與社福移工人數已達70萬9853人,其中社福移工25萬426人,約佔總數38%,但他們卻不被列在失智症訓練課程體系的受訓人員當中。陳玉澤說明,目前國內對於社福移工的訓練,僅由護理師或居服員到府指導照護流程。「我其實贊成移工去上課,但我們要如何讓這26萬人都上到課?」徐國強點出,移工人數多之外,外籍移工一旦要受訓,如何籌措預算也是一大問題。他認為,國內若要提供移工課程資源,因不可能提撥公務預算,勢必要請雇主自費。但現實中,會願意自掏腰包的雇主寥寥無幾,「第一是沒有人會願意多花一筆錢,第二是如果移工去上課了,長輩誰來照顧?」失智症患者家屬王挹芬曾聘用移工,以因應24小時照顧家中長輩的需求,然而,每位移工所提供的照顧品質不同,使他曾多次更換移工。此問題更凸顯移工納入訓練體系的必要性,王挹芬同樣對此表示贊同,卻也擔憂移工去上課時長輩無人照顧。徐國強補充,文化認知、教育水準具有差異,也是移工受訓無法展開的原因,「任何的照顧都是生活嘛,所以這就會有文化上的問題。」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秘書長林依瑩投入長照服務多年,同樣認為移工應納入訓練體系,但因移工主管機關不同於居服員,屬勞動部管轄範圍,若要使移工接受長照訓練,將難以區分訓練權責,使執行難度更高。<b>失智照顧水準欲提升 實務訓練須充實縱使政府提供給社福移工與國內居服員的訓練資源不一,兩者在長照服務與照護失智症個案中,都擔任不可或缺的要角。然而,現行政策對於居服員工作的實務效益有限,對未接受國內專業課程的社福移工而言,更難保障自身照護品質。湯麗玉坦言,現行失智症訓練課程仍有進步空間,他建議,未來能在居服員受訓後,定期召集居服員進行個案報告,並分享實務工作經驗,藉此相互學習,提升照顧水準。徐國強也分享,居服員所屬機構應能在實務照顧上,扮演臨床督導角色,使居服員的照顧品質更加完備。居服員身處失智症照顧的第一線,面對工作上的重重挑戰,訓練課程的質與量仍未臻完善,難以提升專業能力。郭士霞分享,失智症長輩平時雖然會重複問同樣的問題、忘記自己要做什麼,也不太會表達,但郭士霞說:「常常想到,如果他(失智長輩)是我的父母親,或這是未來我自己的模樣,就更能有同理心去體諒。」
移工管理存疑慮 聯盟提案籲政府關注雇主處境
校園
影音
第1737期
移工管理存疑慮 聯盟提案籲政府關注雇主處境
2020-11-25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吳冠伶、陳品融綜合採訪報導】「我們要求的不多,我們只是要有穩定的照護人力,能夠活得比較像人一樣。」全台外籍勞工雇主聯盟理事長賴昱菘說道。10月,全台外籍勞工雇主聯盟於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呼籲政府修法改善移工管理制度,並積極處理移工失聯問題,目前有逾2000位民眾附議。依現行《就業服務法》規定,外籍家庭看護若於雇主處所失蹤,雇主須經過三個月才能申請遞補,避免其未善盡管理責任頻繁更換看護。然而,此限制卻讓看護失蹤、又缺乏照護人力的重症患者家庭感到無所適從。全台外籍勞工雇主聯盟顧問張姮燕表示,現行法規使雇主需負擔所有責任,但並非所有雇主都是企業大老闆,還有很多是重症患者及其家屬。面對三個月照護空窗期,雇主雖能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申請長照服務,並在社福人員評估後,委派照顧服務員至家中協助。不過,照服員無法像外籍看護一樣,提供24小時的居家照護。此外,雖雇主也能選擇聘雇台籍看護,但相比於平均月薪僅1萬9000元的外籍看護,聘請台籍看護每月需花費7萬元以上,多數家庭難以負荷。「我們這些申請不起的,是不是就只能讓政府去安置?」賴昱菘質疑。他表示,自己每月靠街頭藝人賺的錢不過1萬5000、6000多元,身為低收入戶,根本難以聘僱台籍看護。提案者除了希望廢除《就業服務法》中三個月的限制,也提出應改善失聯移工通報系統、加強取締失聯移工,及處以罰款、刑責等措施。對此,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專員許淳淮雖認同廢除時限以改善受照顧者的處境,不過他也指出,由於勞雇雙方為民事契約關係,移工逃跑並不構成刑法犯罪,因此不應以刑責處罰。且該方式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應該正視移工想要逃跑的理由。而印尼籍看護伊蒂.迪亞洛娃(Etty Diallova)則認為,政府應為家庭看護制定更完善的制度,讓他們的薪水得以比照正式員工,才是解決之道。根據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於民國109年9月的統計資料,目前全台共有5萬1000多名失聯移工,其中超過一半是家庭看護,高達2萬8000多人。張姮燕批評,政府未有完善制度管理外籍移工,使家庭看護容易跳槽至其他產業,造成嚴重的失聯情形。她也坦言,多數時候並非雇主管理不周的問題,而是需要回溯制度的缺漏。面對重症患者的受照顧權及外籍移工的工作權,政府應檢討修正相關移工制度,改善其生活條件、完善國內長照體系。雇主聯盟也希望,藉此次提案呼籲政府保障合法雇傭關係,並關注重症患者及其家屬的處境。
說好的幸福呢? 戳破非法跨國婚姻仲介的粉紅泡泡
專題
第1699期
說好的幸福呢? 戳破非法跨國婚姻仲介的粉紅泡泡
2019-04-24
【專題記者徐佳渝、黃郁期、劉信秀、涂葦慈、蕭佳宜綜合報導】打著「清純」、「乖巧」等字眼,非法跨國(境)婚姻媒合團體(後簡稱「非法跨國婚媒」,俗稱仲介)的網站上,各國女性照片映入眼簾,吸引欲透過跨國婚媒尋找配偶的台灣人。事實上,公開刊登女性照片於網站上已觸法,但主管機關無法制止非法廣告蔓延,讓遵守法律、默默耕耘數十年的合法跨國(境)婚姻媒合團體(後簡稱「合法跨國婚媒」),被非法跨國婚媒佔據多數媒合機會。而非法跨國婚媒頻繁引起爭議,不但拖累合法跨國婚媒,須背負詐騙的質疑和負評,更讓許多受媒合當事人走上沒有保障的尋伴之路。 跨國婚媒團體違法在網上刊登廣告,主打「政府立案」、「成功率最高」等字眼,藉此吸引欲媒合民眾。 圖/截自網路<b>別為愛沖「婚」了頭 非法婚仲資訊不明藏危機在台灣,已過適婚年齡卻未能成婚的男子,常基於成家與傳宗接代等理由,尋求婚姻媒合管道。從事服務業、年近四十歲的楊佳文,為了達成家人所盼,選擇透過跨國境婚姻媒合謀求終身大事。他透過網路搜尋,找到一家以女性照片與直播宣傳、專替客戶辦理越南婚姻媒合的仲介,就此踏上尋伴的旅途。然而,楊佳文萬萬沒料到,他即將經歷一場注定以失敗收場的婚姻騙局。「一開始我跟他說要跟他簽合約,他也說好沒問題,他也說他是個合法協會。等到拿到我所有的個人資料之後,他才一句話說我們是做口碑的,我們不簽合約。」楊佳文表示,在與婚姻仲介溝通過程中,對方一再出爾反爾,先是口頭承諾會替他嚴格篩選相親對象,若媒合發生爭議將提供全額賠償,卻在他要求訂定合約時轉變態度拒絕簽署,改口自稱是「正在準備合法立案」的媒合協會,甚至試圖冒用楊佳文的個人資料向政府申請立案,「他是一個老狐狸,他一直講說他的客人每個都娶得非常好,因為他會嚴格把關。」前後不一的言行雖使楊佳文心生懷疑,但因對方連哄帶騙的話術,讓他繼續進行媒合流程。楊佳文表示自己直至入境越南相親,意外發現仲介隱瞞女方已有伴侶的事實後,才確信他已受騙。「(相親的)女孩子一開始我也沒有勉強她,我也會請翻譯跟她講,可是翻譯也是他們(非法跨國婚媒)的人啊,他想要賺你錢,就算今天女生不喜歡你,他也會說女生喜歡你。」楊佳文氣憤控訴,女方在婚禮當天用中文羞辱自己,稱他「又老又胖又醜」,然仲介方卻假藉「異國文化」、「開玩笑」之名規避責任。 楊佳文訴說自己受非法仲介詐財的經過,並表示自己對跨國婚姻媒合已心生畏懼。 圖/劉信秀攝楊佳文也提及,起初與仲介協調媒合費用約為新台幣28萬元,在他三次前往越南辦理成婚手續的過程中,仲介卻逐次增加收費項目,最終支付金額高達60萬新台幣。在他決定放棄媒合、打算向仲介申請賠償時,見其言詞閃爍、程序拖沓,才知自己為這段婚姻所投注的金錢,早已付諸流水。非法跨國婚姻仲介的種種荒誕行徑,讓楊佳文決定尋求法律途徑,對其提起告訴。事實上,類似楊佳文的案例層出不窮。若民眾上網搜尋跨國婚媒資訊,通常會找到未遵循規定立案的非法仲介,他們並未向政府申請成正式跨國婚姻媒合協會。而通過合法立案的婚媒協會,全台不過34家。<b>費用程序透明化 合法婚媒有保障全台34家合法的跨國婚姻媒合協會,皆為核准成立的非營利社團法人。協會須備妥「收費項目一覽表」、「工作人員名冊」等多項文件,向移民署申請從事跨國境婚姻媒合許可,並經書面審查、獲發許可證,才能成為移民署正式公告的「許可從事跨國境婚姻媒合團體」。 據《財團法人及非營利社團法人從事跨國境婚姻媒合許可及管理辦法》規定,由政府立案的合法協會可懸掛附有移民署認證字號之招牌,但不得以照片、影片或其他形式刊登廣告。 圖/涂葦慈攝台灣合法跨國婚媒協會主要媒合台灣男性與外籍女性,其中,外籍女性以來自越南、中國居多,她們透過家鄉的「媒人」引薦,將其個人資料送往台灣婚媒協會,獲得參加相親的機會。而欲媒合的台灣男性則會直接與協會聯繫,諮詢相關流程及收費細節,在雙方達成共識後展開一連串媒合程序。從事跨國婚姻媒合逾十年的陳俊輝表示,婚媒協會在查證期間會要求受媒合當事人提供個資,包含住處外觀、工作識別證及存摺影本。為避免糾紛,雙方會簽訂契約保障彼此權益。隨後再到當事人家中進行事前訪問,確認資料是否與實際情形相符。協會除善盡查證義務,也在過程中粗淺了解其為人及對跨國婚姻的態度。「有些客戶娶個老婆回來,他會認為我是花錢去換回來的,把女性給商品化。」陳俊輝指出,若碰到此類家庭,協會有權與當事人解約。準備就緒後,協會將安排當事人前往國外,經過相親、結婚和配偶入境面談等程序,和妻子在台展開新生活。然而,若在結婚前男女任一方悔婚,合法婚媒協會也會明文規範處理辦法。經營跨國婚媒協會將近二十年的郭明宗表示,協會將於第一時間瞭解狀況並居中協調,若協調失敗,悔婚方須賠償另一人。若任一方在結婚後悔婚,就涉及到離婚手續問題,郭明宗說明:「離婚一定是兩個當事人(同意),你只要有一個人不願意離婚,那個就很麻煩,就是一定要打官司。」他分享過去經手的案例,男方上午簽署結婚手續,下午便提出離婚,「我們就傻了,也不知道怎麼處理啊!因為我們不能叫她離婚,我們可以勸她。人家都不要娶妳,妳現在不離婚那怎麼辦?所以我們只能這樣告訴她。」郭明宗補充,外籍配偶入境後,當事人與婚媒協會的契約即終止,後續離婚手續,協會僅能從旁予以協助。 經營合法跨國婚媒協會的郭明宗,道出協會在婚姻媒合過程中需面臨的各項挑戰。 圖/徐佳渝攝曾透過合法婚媒協會尋找伴侶的Kelvin(化名)表示,協會在相親之前完整呈現男女資料給當事人雙方彼此,因此兩人對另一方的背景都很熟悉。「他(合法婚媒協會)會把我這邊所有查證的資料給我老婆看,他也會把越南仲介查到的所有資料拿給我看,雙方都看過也都認可才開始交往。」他也提到,即使與老婆結婚超過一年,協會仍會定期打電話拜訪,詢問婚姻近況,盡到關心媒合當事人的責任。儘管合法婚媒協會訂定完善契約並遵從法律,仍有許多受害者因無法接觸合法協會,落入非法跨國婚姻仲介的圈套。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非法婚仲,在媒合程序中漠視當事人權利,也使欲尋此道結婚的民眾,成了非法婚仲眼中的待宰肥羊。 合法協會除善盡媒合責任,亦會在媒合成功後定期進行家訪,或辦理相關活動協助新移民適應台灣生活。 圖/徐佳渝攝<b>非法婚仲廣告氾濫 擠壓合法協會生存空間目前違法跨國婚媒廣告仍充斥於網路,非法婚仲曝光度大於合法婚媒協會的現象,不斷擠壓合法協會的生存空間。根據《入出國及移民法》第58條規定,為避免跨國婚姻媒合遭物化、商品化,任何人不得散布、播送或刊登跨國婚媒廣告。因此,欲透過合法協會尋找對象的民眾,只能利用移民署網站的「跨國境婚姻媒合資訊專區」,找到「許可從事跨國婚姻媒合團體」名冊,聯繫各家婚媒協會,才能降低媒合風險。但現今網路發達,民眾過度依賴搜尋引擎,容易聯繫上非法婚仲,不僅媒合程序缺乏保障,還常不小心掉入由話術織成的騙財陷阱。「廣告失控,政府也管不了。」郭明宗無奈地說,「你看(網路上)打個中國新娘、外籍新娘、越南新娘,(搜尋結果)一大堆,但是進去看沒有一家是合法協會。」他感嘆,過去十幾年已多次向政府反應非法跨國婚仲廣告泛濫,但情況仍未改善。陳俊輝則表示「我覺得不廣告是好事,路遙知馬力,你真的好的協會,他絕對能夠存在很久。」他認為,合法婚媒協會之所以能夠長存,就是因為和客戶沒有糾紛,因此不怕遭政府開單或撤照。從事合法跨國婚姻媒合協會多年的吳德昌表示,據移民署規定,合法協會每年須接受服務品質鑑定、參與官方研習座談會,並辦理語言課程、機車培訓等講座,非法婚仲卻不受相關法律規範,「我們的所有協會,三十幾家,做不到一成的業績。」郭明宗也指出,2016年,合法協會曾與立法院召開公聽會,當時他推估越南籍女性媒合總數中,合法跨國婚媒僅佔8%,顯示合法跨國婚媒協會的業務,受廣告限制影響之大。「大家都不能廣告也是一種公平競爭,最怕的是他們違法的,他們可以廣告阿,我們守法的,我們就不能廣告,這是最可怕的。」對於目前廣告氾濫的問題,郭明宗僅盼望政府加強取締非法廣告的跨國媒合團體。「既然法律規定不能廣告,你總是要有一個方法讓他們也不能廣告。」吳德昌質疑,移民署以網站IP位於國外為由,不詳加查緝,縱容刊登廣告的非法婚仲。<b>非法仲介爭議頻傳 合法婚媒籲政府嚴查「(移民署)就是放任,不去碰不想抓。」協助許多媒合當事人進行刑事訴訟的律師王啓任認為,非法跨國婚仲之所以在網路平台猖獗,使民眾無法接觸合法婚媒協會資訊,原因出在主管機關視而不見的態度。「你現在去網路上問說哪裡有越南新娘,可以收到一百多個訊息,很多非法仲介會搶著來,超級無敵好抓,就真的是不抓。」他表示,查緝方面的技術性問題其實很好排除,主管機關的態度才是癥結所在。對此,移民署移民事務組回覆,非法跨國婚仲將網站IP設於他國,造成查緝困難,除須與當地電信機關申請相關紀錄,也涉及兩國法律及規範,因此需要時間克服。根據移民署資料統計,2014至2018年間,共有53起「違法散佈跨國婚媒廣告」案例,法律規定可處罰鍰範圍為新台幣10萬至50萬元,但實際平均每件裁處金額卻僅有八萬一千元。曾針對「非法跨國婚姻媒合爭議」召開記者會的立法委員徐永明指出,《入出國及移民法》賦予主管機關在裁罰金額上較寬鬆的決定權,但移民署卻因比例原則僅給予較輕懲處,讓非法婚仲仍可獲得更大利益,他說明:「我們(政府)比較缺乏懲罰性的概念,就是說不只是處罰,也是要讓所有人知道說,這個事情的成本很高。」徐永明認為,應提高跨國婚媒協會違反《入出國及移民法》的罰鍰案件裁罰基準,透過較嚴苛的懲處杜絕非法跨國婚仲,並建立「違法廣告檢舉獎金制度」,鼓勵民眾檢舉、提供相關資訊,以提升政府查緝效能。移民署移民事務組表示,已研擬增列該制度,相關法令將於近期推動。針對裁罰過輕的質疑,移民署則公告回覆,相關單位皆依法行政,裁罰時也會斟酌當事人的經濟能力、違法事項,經審查會判定後,裁減一定比例之罰金。「這個招牌擦不亮,對我們有影響。一般人看到,就是你一堆人被騙,我們是合法協會,沒有辦法只能承受,也不能說跟我無關。」郭明宗認為,唯有剔除非法跨國婚仲,才能提升跨國婚媒整體品質,降低受媒合當事人遭詐騙的疑慮,並改善大眾觀感。陳俊輝也呼籲:「我們這些領許可證的業者,等於是移民署培訓出來的學生。移民署還是要加把勁,讓他的學生在這個道路上,能夠走好走穩,幫助更多社會大眾。」他提到,台灣目前仍有民眾需藉跨國婚姻媒合尋找結婚對象,政府應建立完善的法律配套措施,才能保障受媒合當事人及合法婚媒協會的權益。
政策排外? 巴一大漲外生學費惹議
國際
第1692期
政策排外? 巴一大漲外生學費惹議
2018-12-13
【記者林奕辰綜合報導】5日法國巴黎第一大學( L'université Paris 1 Panthéon-Sorbonne )學生為了抗議政府日前調漲外籍生學費,聚集在校門口,阻擋教職員通行,而校方擔憂校內發生更大型的示威活動,便於當天預防性地關閉校園。 巴黎第一大學學生於5日抗議調漲外籍生學費,為了預防衝突事件發生,校方關閉所有進入校園的通道。 圖/取自巴黎第一大學官網法國總理愛德華.菲力普(Édouard Philippe) 11月19日宣布將調漲非歐洲籍學生的學費,引發外籍生及本地生反彈,數個學生組織陸續在巴黎等大城市發起抗議。其中巴黎第一大學校方為了預防衝突事件發生,更是關閉了所有進入校園的通道,並指派保安人員作為保衛部隊,阻止學生發起叛亂。對此,巴黎第一大學學生阿加特・貝納德(Agathe Bénard)表示,現在適逢考試週,有些學生提早到校準備參加考試,而校方直到早上10點才臨時宣布閉校,「這帶給學生很大的困擾。」他更進一步提到,儘管可以理解是基於安全考量才關閉校園,但他希望校方能更快做出決策,及早公布,避免造成學生及教授的困擾。除此之外, 6日下午約2000名法國大學生聚集在國際學生服務機構「法國校園(Campus France)」巴黎總部門前,抗議學生高舉著 「我們的口袋是空的,他們的箱子是滿的」、「教育不是買賣」、「教育不是商品」的旗幟,表達對學費上漲的不滿。貝納德認為,法國本地學生因為有納稅,而擁有低學費的待遇,但他不認為這是讓外籍生支付數千歐元學費的理由,「這看起來相當排外。」但並非所有法國學生都支持此一抗議活動,巴黎第一大學學生瓦倫丁・弗雷斯(Valentin Fraisse)則認為,法國本地學生繳納相當高額的稅金,才得以有低學費的優惠,但外籍生因無繳稅的義務,「他們支付更多大學學費是正常的。」對於調漲外籍生學費的政策,法國政府表示,即使外籍生學費成長16倍以上,法國政府仍會補助約2/3的學費。此外,外籍生若在法國取得碩士學位,便能獲得居留簽證,進而在當地求職或創業。
喘息服務放寬有限 外籍看護難獲休假保障
生活
影音
第1691期
喘息服務放寬有限 外籍看護難獲休假保障
2018-12-05
【記者倪旻勤、邱于瑄、王昱翔綜合採訪報導】「我煮飯,然後煮菜、幫奶奶洗澡、幫奶奶吃飯、給奶奶吃藥,」來自印尼的外籍看護工米亞 (Mia)邊做家事邊說。菲律賓外籍看護工珊卓拉.斯古亞(Sandra Siqua)說:「在我們的合約中有指出,我們每周一定要休息一天,但很多雇主都違反合約,或不遵守法律。」在外籍看護工的聘雇合約中,規定雇主須給予看護每週至少一天的假期。然而根據勞動部統計,台灣有近四成的外籍看護工,一個月內都不曾享有任何休假,而且政府目前也無法可管。米亞雇主羅琳表示,由於家中老人不能沒有人照顧,因此當外籍看護工休假時,身在外地的家人們必須專程從南部北上,對他們而言較為不方便。政府為減輕家庭照顧者的壓力,擴大長照2.0中「喘息服務 」的範圍:聘有外籍看護工的家庭,若被照顧者為七至八級重度失能,且是獨居或主要照顧者為70歲以上,即可申請服務。而「喘息服務」中的居家服務,是由長照中心派遣專人到府,包含全日6小時與半日3小時的服務,希望落實外籍看護工的休假權益。桃園市家庭看護工職業工會理事黃姿華提到,重症的患者需要24小時的照顧,政府提供的服務時數只有4至6小時,並無法完全替代家庭看護工的工作。珊卓拉無奈表示,若政府欲保障外籍看護工休假一天的權益,理應提供24小時的服務,而非僅限於8小時。目前外籍看護工使用的喘息服務,除了服務本身的時長限制,民眾也擔憂政府派出的臨時照護工會因為不熟悉工作內容,而造成更多問題。羅琳表示,政府派遣的臨時看護工往往都不是同樣的人,但老人有自己的習慣,通常比較熟悉原先的照顧者。截至十月底,台灣有25.4萬名外籍看護工,勞動部預估此政策會有2.8萬個家庭受惠,但2.8萬其實僅佔了總數的十分之一。黃姿華坦言,此次喘息服務適用範圍非常小,僅限於獨居與重度身障者使用,然而他認為真正的實施重點應是不排除任何人。這次的喘息服務雖然已擴大服務範圍,但仍舊無法滿足外籍看護工周休一日的權利。因此,未來外籍看護工也將持續爭取,期許台灣政府能將他們納入勞基法,藉此保障工作權益。https://youtu.be/J7Zr7r-tYMM
【社論】僑生畢業覓職期增半年 就業條件仍待改善
校園
第1688期
【社論】僑生畢業覓職期增半年 就業條件仍待改善
2018-11-15
為了吸引熟悉台灣的僑生、外籍生等人才留台工作,中華民國內政部移民署1日宣佈通過《外國人停留居留及永久居留辦法》的條文修正,將在台僑外生畢業生的離境時間延長至一年。這代表未來僑外生畢業後,能以覓職事由申請延期居留,比現行規定多六個月時間求職。對計劃在台灣發展的畢業僑生而言,確實等同多半年緩衝期,不受原先離境規定的限制影響職涯規劃。而行政院將上述案子納入「攬才七大策略」中,因此配合政府育才、留才及攬才政策的內政部,也期許修法通過後,透過放寬規定留住優秀僑外生人才。可惜整體看來,消息公佈後超過兩週,也沒有引起熱烈討論及大眾關注度,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等相關官方網站至今並未同步公告消息,似乎雷聲大雨點小。回顧兩年前,其實已經有放寬攬才規定的消息,只不過同件事直到現在才確定通過,但開始實施的確切日期近日才會公佈,短時間內不可能有實例。那究竟多的時間對畢業生的意義是什麼呢?沒有這「半年」時,許多僑外生都會嘗試技巧性的延畢,有計劃地保留學籍以方便留台找工作,但其實很多人不清楚只要領到畢業證,即可到移民署延長居留期限,以「畢業留台找工作」為理由,延長六個月期限。如今官方聲明可以讓大學畢業生能放慢腳步仔細尋找喜歡的公司,還比以往鬆綁多半年,就這點來看,政府用意值得嘉許。不過,內政部提出的許多申請門檻都強調以「經國家投入教育資源培育、在台讀書之僑外生」為考量優先留下相關人才,代表有關規定只對在台灣受過大學教育的僑外生有效,其他欲直接來台工作的外籍生則需要符合更高申辦要求才能獲得工作許可,讓筆者感覺政府比起攬才,更只是像抱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不甘心讓接觸過國家教育的非本國人離開。然而無可否認的是,近幾年開始僑外生留台門檻已陸續變得比以往鬆綁。例如僑外生留台工作人數不再設有上限、在台畢業的僑外生不必擔心薪資不達標影響申請工作許可。但,阻礙僑外生申請工作證的「大魔王」關卡一直存在,即畢業生必須找到願意、且夠資格幫僑外生申請工作證的公司。根據規定,政府為了確保僱主有能力聘請外國人,公司年度平均營業額需要達到新台幣1000萬元,或是新創公司需要符合500萬元資本額條件。因此即使真的有公司願意協助僑外生處理,也有可因為不夠規模,難以符合標準完成程序。回到本次特別增加的半年覓職期,按照之前的規定,僑外生本來就能申請延遲離境。相較如今新增至一年,其實原本的六個月也是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你畢業之後會想要留在台灣嗎?」這是留學生最常被問的一句話。即便有意願,其實也並非就能如他們所願順利在台灣就業。追根究底,比起延長居留時限,僑外生缺的不是留在台灣的時間,而是更友善的招攬條件,以及更完善的僱傭體系。
足聯二級賽強度高 外生體格吃香
體育
第1641期
足聯二級賽強度高 外生體格吃香
2016-12-14
【記者陳詩妤台北報導】「大專校院105學年度足球運動聯賽公開男生組二級第一區預賽」7至11日於國立政治大學開踢。二級隊伍和公開一級、一般組比起來外籍生比例明顯較高,且在各校足球隊中多為主力球員。 「大專校院105學年度足球運動聯賽公開二級第一區預賽」7日在政大正式展開。圖/陳詩妤攝大專足球聯賽分組競爭激烈度依序為公開一級、公開二級與一般組。「國立政治大學五人制足球聯盟」成員許家瑋表示,從整個結構看下來,外籍生的人數是多過華人。而公開一級校隊,如輔仁大學、銘傳大學多以國內體保生為主力,因此外籍生較少。 台灣師範大學分成兩隊,公開組在本次二級公開賽獲得三連勝佳績。圖/陳詩妤攝&nbsp;而公開二級隊伍比一般組多外籍生的原因,國立交通大學足球隊隊長陳浩表示,二級的強度比一般組強許多、身體碰觸頻繁,外籍生體格條件相對吃香。政大足聯主席蕭瑋辰則認為,校內外籍生在大專盃的傑出表現,「的確拉高足球運動的能見度。」此外他提到台灣十年前在基層推廣不力,導致許多人高中或大學才接觸這項運動。球齡短造成身體強度、球技落後,二級賽事中本地生也漸漸被取代。 9日政大對清大的比賽中,上半場開賽不久就由國立清華大學(右)拿下第一分,直到上半場結束前政大才首次射門得分。圖/陳詩妤攝&nbsp;儘管有相對優勢,大量外籍生排擠本地生上場機會的情形引發不少爭議,去年臉書(Facebook)社團「NCCU政大學生交流板」上即因此掀起論戰。此外蕭瑋辰認為就校隊、聯盟這類組織而言,環境塑造需要所有球員願意付出。台灣學生相較國際生和僑生了解足球在台灣的弱勢而願意配合,讓足球運動風氣得以在校內發展。政大足球隊在民國103年成功從一般組晉升為公開二級,目前先發球員陣容中則僅有一位本地生。對於上場機會的爭論,政大教練林培元一笑置之。他認為外籍生為主力的打法,反而讓本地生得以挑戰更高層級的賽事,外籍生拉開一定的比數後也能讓本地生更放心上場。 政大教練林培元認為凝聚隊內氣氛很重要,時常帶隊員吃熱炒、搏感情。圖/陳詩妤攝交大足球隊則在三年前分為公開隊、一般隊參賽。公開隊隊長陳浩表示這是為了推廣足球,也不希望讓辛苦練球的人沒機會上場比賽。另外國立清華大學足球隊教練方靖仁提到,許多國家踢球風氣盛行,球員就算過去沒有接受正規訓練,仍有經驗上的優勢。這對本地生較多的清大足球隊不利,因此他會教球員勤練傳球技巧、移動速度、組織訓練,避開硬碰硬的進攻模式。為了招募足夠隊員、維持隊伍水準,各校在招生宣傳方面皆下足功夫。政大足球隊學期初透過擺攤吸引外籍生加入。雖然交換生因來台時間限制不能上場比賽,仍能透過互動增加隊伍實力。交大則招收體資生,並在盃賽中發掘潛力球員。 政大在本次公開二級聯賽預賽中獲得二勝一敗,順利晉級。圖/陳詩妤攝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