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宗教玩笑掀文化爭議 印度學生籲校方遏止歧視
國際
第1774期
宗教玩笑掀文化爭議 印度學生籲校方遏止歧視
2022-12-08
【記者程心綜合報導】2008年11月26日印度孟買恐怖襲擊事件中,恐怖分子穆罕默德・阿杰馬爾・卡薩布(Muhammed Ajmal Kasab)遭到逮補。日前,印度瑪尼帕爾理工學院(Manip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教授日前在課堂上將穆斯林學生Hamza(化名)的名字與卡薩布相提並論。「教授在11月26日開玩笑,與恐攻日期同天,我認為絕對不是巧合。」印度班加羅爾公民卡姆蘭・沙希德(Kamran Shahid)嚴肅地說道。瑪尼帕爾理工學院應屆畢業生尼哈・夏瑪( Neehal Sharrma)表示,這是校園內第一次有人開恐怖主義的玩笑。「在印度,恐怖主義是非常敏感的話題,除了政客與媒體的意識形態,人民對宗教政治的不信任,更加深了社會緊張的氛圍。」夏瑪嚴肅地說道。不過他也說明,目前是大學考試期間,因此多數人選擇在網路上議論,而非出面發聲。  穆斯林學生Hamza聲明稿內容,雙方已達成共識,該事件也順利落幕。 圖/尼哈・夏瑪提供 「在網路上客觀表達意見當然是最好的,但現在的討論已經演變為激進團體相互比較誰的處境更值得同情。」夏瑪嘆道。他也進一步指出,媒體大肆宣傳「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散播對伊斯蘭教與穆斯林的偏見,藉此增加收視率。然而,校方只是取消教授的教學資格,後續仍靜待調查,並非媒體所報導的「直接解僱」。獨立媒體《真相印度》(The Truth India)創始人阿布約布・布延(Aboyob Bhuyan)則擔憂地表示,校方雖對此事進行調查, 但宗教歧視造成年輕一代嚴重的威脅,如何遏制伊斯蘭恐懼症在校園內持續惡化,是教育機構需要思考的議題。事件延燒至今,雙方當事人已順利和解,Hamza在信件聲明中澄清:「你們一定都看過那段瘋傳的影片,種族主義的言論並不好笑,但老師的道歉也是真心的,我願意相信他並非有意。」瑪尼帕爾理工學院於11月28日聲明,校方將確保校園中的多元價值,不論種姓、宗教與性別皆一視同仁。夏瑪有感而發地說:「這樣的事件顯示,人們必須更有清楚地拿捏宗教議題的界限,討論恐怖主義時也應該更有意識,即使是『黑色笑話』也一樣。」 瑪尼帕爾理工學院校方11月28日發布聲明稿,提倡校園應容納多元價值。 圖/截自瑪尼帕爾理工學院Twitter
攜西港文化祭融宗教與藝術 跨域現刈香多元面向
生活
影音
第1757期
攜西港文化祭融宗教與藝術 跨域現刈香多元面向
2021-11-18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羅子恆、顏婕儒台南報導】2021攜西港文化祭-回刈於13、14日在台南市西港區慶安宮前盛大舉行。主辦單位台南市西港街區繁榮發展協會,不只規劃了廟會活動與陣頭表演,更結合藝術展區與拉王船活動,呈現刈香文化的多元面向。其中,西港刈香活動包含「王醮」和「刈香繞境」兩大主軸,王醮即為請王爺、燒王船等傳統祭儀,刈香繞境則是連續三天的繞境活動。不過,今年因疫情因素導致遶境活動延期,台南市西港街區繁榮發展協會理事長曾詠瑋說:「所以我們才會用『回刈(回憶)』的方式,希望說去彌補大家心中的這份遺憾。」文化祭其中一個特色展區,是由多位藝術家與志工共同參與的「剪紙」創作。剪紙的花紋取自於廟宇元素及生活細節,呈現出地方陣頭特色以及下棋、喝茶與聚會等日常情境,期待以藝術的視角詮釋傳統,激發出全新的感受。剪藝人謝美鈴說明,剪紙是他蒐集在地元素的重要媒介,「每次只要做醮的時候,你就會看到有一條大紅燈籠高高掛,所以就把燈籠跟人放在最外圍。」參與民眾林耕合則認為,藝術與在地的結合能從不同面向去宣傳西港與剪紙,「我覺得這是兩個互相加成的。」刈香為西港珍貴的宗教活動,其中拉王船更是儀式中重要的環節。王船是承載地方信仰的載體,不過今年因疫情因素,導致許多民眾無緣參與,因此協會特別設計王船踩街,期望透過眾人攜手合作,驅趕厄運迎接希望。參與民眾陳玉蓮看見眾人齊心拉王船的景象相當感動,他更表示,「一些人幫忙指揮交通,然後大人帶著小朋友做這件事我覺得很有意義。」三年一科的刈香文化247年從未間斷,更已成為國定無形文化資產。然而,隨著當地年輕人的流失,文化傳承的機會也逐漸渺茫,為了延續地方特色,主辦方設計體驗活動,期望復蘇並傳遞在地宗教文化。曾詠瑋說明,希望通過此活動讓在地產生更多可能性,「讓學生畢業之後可以回到這邊發展。」文化祭的舉辦不僅彌補了疫情的缺憾,協會更希望透過活動,將西港著有的特色向外推廣並傳承,展現傳統文化價值與精神。
呂理昌揭七星山神秘面紗 倡凱達格蘭文化復振
生活
第1754期
呂理昌揭七星山神秘面紗 倡凱達格蘭文化復振
2021-10-20
【記者王嘉瑜台北採訪報導】七星山的神秘金字塔從何而來?「引爆火山工程」計畫團隊於16日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舉辦負地理學(註)系列講演第六講,邀請台灣飛碟研究學會顧問呂理昌,以「臺灣東北沿海地區的圖騰踏查與文史建構」為題,將凱達格蘭族神話與周邊地理環境連結,嘗試揭開七星山古文明遺跡的神秘面紗,找尋佚失的原住民族祭祀文化。註:負地理學嘗試以人文視角,深入探究現存地理科學無法觀測的特定領域。 呂理昌曾任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育研究課課長、解說教育課課長、陽明書屋站主任等職位,擁有豐富的山林知識與解說經驗。 圖/引爆火山工程提供民國105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生梁廷毓、許博彥、盧均展、盧冠宏開啟「引爆火山工程」計畫,在陽明山地區進行一系列燃煙藝術行動,探討城市與自然間的對立關係。計畫經過多年長跑,團隊將計畫正式拓展至人文地理學研究領域。其中一項便是在今年舉辦的「負地理學系列講演」,邀請多位科學與人文領域學者,圍繞台灣特殊地景分享各自研究成果,激盪跨領域間的對話。呂理昌說,據凱達格蘭族族人口述,祖先自神聖的故地「sanasai」渡海來臺,在東北沿海地區登岸定居,成為北台灣勢力最大的原住民族。然而因地理位置交通發達,使族人獨特的傳統文化受漢化影響幾近失傳。他分享:「三十年前,我們去金包里社問,沒有人要承認他們是『番仔』。」因此,擁有豐富山林經驗的他,通過大量的地理觀測與田野調查,從東北沿海遺存的圖騰、祭壇及地洞系統中,拼湊出凱達格蘭族的祭祀文明與神話傳說。 呂理昌結合科學與人文知識背景,通過地理觀測與史料蒐集,對臺灣東北沿海地區的圖騰與文史建構進行深入研究。 圖/引爆火山工程提供本次演講以凱達格蘭族的聖山——七星山為主軸。1995年,呂理昌通過實地勘查,證實山上存在金字塔遺跡,並推斷金字塔為凱達格蘭族的祭壇遺跡。部分飛碟研究學者認為,七星山屬火山及斷層地帶,為飛碟事件的好發地區,推測金字塔可能由外星人所建造。呂理昌也親自登上七星山多次,觀察金字塔周邊岩石圖騰與地洞景觀,連結族人傳說與地理景觀間的共通之處。臺北民眾開始關注當地原住民族歷史,起源於2000年代的凱達格蘭文化復振運動。2003年,族人與學者攜手返回開基祖遺址,重啟失傳的民族祭祀儀式。梁廷毓說,雖然不同領域學者對同樣的地質景觀各持一詞,但正是這些大膽的想像與跨域的交流,才得以建構出當代對凱達格蘭族文化的敘事體系。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研究生黃丞毅認為,復振運動中不同領域學者的親身參與及田野紀錄,讓二十年後的我們可通過留存的影像與文字,檢視凱達格蘭族的文化復興歷程,也是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關懷表現。他提到:「有些研究可能現在在台灣尚未成氣候,或目前科學上無法證實或分析,但這些紀錄卻能提供給後人一個參考與借鏡。」呂理昌承認,雖然無法以科學方法解釋所有觀測結果與調查發現,但它應該作為台北原住民族的文化故事被保存下來,讓我們的子孫得以溯源,以歷史為借鏡,反思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塊土地。 引爆火山工程積極將田野調查所見,轉化為影像、聲音與文字資料,供相關領域學者及有興趣的民眾參考。 圖/引爆火山工程提供 
戲台冷暖誰人知 失去觀眾後的酬神戲
專題
第1743期
戲台冷暖誰人知 失去觀眾後的酬神戲
焦點
2021-03-18
彰化縣溪州鄉,每年正月17日前後可見整排布袋戲棚演出,這些布袋戲都是信眾聘請來還願,或是祈願神明能協助達成自己的願望。 圖/邱海鳴攝【專題記者詹和臻、陳卓希、邱海鳴、江俊緯綜合報導】三台畫押斑斕宮廷的戲棚,搭建在廟口前閃耀七色光彩,聲聲唸白中,人、仙、妖、獸爭豔鬥法。然而,戲偶眼中卻望不見觀眾,錄製的南、北管音樂盼不來掌聲喝采,手中的刀槍劍戟也似因劃不開夜色,無力地比劃著。「時代進步,大家都看電視、手機,哪有人要看布袋戲?」布袋戲團操偶師鍾育玲在六尺見方的後台獨自演出。布袋戲轟動大街的景象已不復見,曾需要七、八人分工才能演出,也因考量市場萎縮後的成本,錄音機取代樂隊,而操偶師人數不足,也讓本應在掌上大顯神通的戲偶,只能被隨意架在台上湊數。失去觀眾的野台戲,除了神明,沒人知道它曾經開場,又何時謝幕。 放置於後台繩索上的布袋戲偶,在沒有喧鬧與掌聲的環境下略顯孤寂。酬神戲的榮景不再,雖仍有劇團演出,但面對台下空蕩的光景,演出只剩象徵意義。 圖/邱海鳴攝<b>酬神方式增加 戲約少劇團受衝擊台灣的戲曲都跟宗教信仰有關,戲班演戲目的不為復興中華文化,是要酬謝神恩。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解釋,凡是神明誕辰和開宮紀念日等重大慶典,或是神明遶境、進香等重要宗教儀式,都會在廟裡做戲以示慎重,「所以我們一般來說,跟神明有關的,都稱為酬神戲。」台灣較常見的酬神戲班,分別為歌仔戲與布袋戲。而不論酬神戲種,演出正戲前都須以「扮仙戲」開場,扮仙分為三類:三仙戲、八仙戲及天官戲。戲台上,演員配戴鬍鬚、拄著拐杖演繹李鐵拐、呂洞賓等八仙,神明依序出場、相繼對拜,齊聚戲台後大開宴席,並向台下潑灑米酒、喜糖,詮釋神明賜福人類的過程。 歌仔戲演員的妝扮皆獨立完成。先用粉膏打底,再用粉餅按上厚厚底妝,勾勒黑色眼眶後,再畫上鮮明色彩的眼影,並抹上腮紅凸顯角色特徵,酬神前每個細節都不能馬虎。 圖/邱海鳴攝廟方主動聘請酬神戲之外,信徒願望達成後,也會請戲班演戲還願、酬謝神恩。「從下午演到晚上謝謝神明保佑,也祈求全家身體健康。」90歲信徒莊朝宗分享,他每年都會請戲班慶祝佛祖生日。於坪林崑山慈瑤宮擔任住持的詹文璋認為,過去信徒比較尊敬神明,許願時承諾會以歌仔戲這類大戲酬謝,再窮都會想辦法請戲班演出,「現在信徒的心態是,我為什麼要花大錢請歌仔戲?放電影就好了,反正一樣是酬神。」今昔對比,信徒酬謝神明的心意依舊,但是還願方式隨時間改變。操偶師鍾育玲無奈道出,與過去相比,酬神戲演出數量大約少三成。隨時代改變,廟宇活動從群體逐漸轉為個人參與,民眾合力出錢聘戲的情況也減少。士林神農宮總幹事簡有慶解釋,人們酬神心態改變,現在多變為簡便地捐香油錢、拜牲禮,不再堅持請戲班。酬神選擇性變多、人們心態轉移的情況,讓戲班大受打擊。<b>台下無「人」 酬神戲淪為形式「戲都沒有人在看。」新乾坤布袋戲團的操偶師陳怡貞感嘆說道。從聲音喧鬧的布袋戲棚內向外看,棚前不見觀眾,只有焚燒金紙時的裊裊炊煙相伴。現年60歲的陳怡貞接下家業已40餘年,他回想剛入行時的盛況,對比如今雖多數廟宇和信徒仍會在慶典、還願時請戲班演出,劇團卻面臨觀眾流失的窘境。 布袋戲台突兀地搭在產業道路上,而台下卻空無一人,只剩操偶師獨自擺弄著布袋戲偶。 圖/邱海鳴攝身為宜蘭人的林茂賢有感而發:「我那時候沒有遊樂場、電腦和電視,很多孩子跟我一樣,就是在廟口長大。」而服務社區10餘年的新店頂城里里長王明藤感嘆,社區參與人數日益稀少,扮仙戲甚至不到10人觀賞,「大家甘願在家裡看電視,也不要出來看戲。」傳統戲曲市場萎縮,也是導致看戲觀眾減少的因素。文史工作者許泰英便表示,有些廟宇改為播放扮仙影片,以省成本且順應觀眾偏好,「或有的廟是下午請布袋戲,晚上放電影、辦卡拉ok晚會。」詹文璋豪邁地說:「反正酒喝下去,台上在演什麼沒有人知道啦!」「不能說沒有人在看,有神在看啦!」操偶師陳怡貞笑說。他讓掌上戲偶耍出一手好刀的同時,也不忘訴說對布袋戲的堅持。即使無人觀戲,「但戲該做足多久就該做多久。」他也提到,自家布袋戲團皆使用木製戲偶,做工細,一尊要價5、6萬,他更自信地說:「你看隔壁那台,再看我的,你說誰的好。」陳怡貞展露對自家布袋戲的驕傲。<b>廟埕減少 劇團演出空間受壓縮「宮廟不再像以前擔負起多重的社會功能了。」林茂賢說明,早期地區發展多以「廟」為軸心向外延伸,廟宇兼具地方信仰、商業中心功能,也是孩子的娛樂及教育場所。投身研究宮廟文化的簡有慶指出,現代社會轉型後,廟宇只有純宗教信仰的功能。觀察民俗活動已15年的許泰英,以台北市中山區的保儀大夫祭典為例,早期當地只是農村,居民以收繳丁口錢來集資,並由土地公廟、居民中心,或是一般住宅輪流供奉保儀大夫。然而在都市都市發展過後,居民對群落漸漸失去認同感,這項祭祀文化便難以維持,於今年停辦。 媽祖繞境是新北市八里區的一大盛事,居民會齊心協力準備參拜物品、遶境演出等事宜。此節慶可維繫居民感情、凝聚社區認同,可見宗廟文化對八里區具有多種面向的意義。 圖/邱海鳴攝林茂賢指出「都市化」為重要影響因素。歌仔戲和布袋戲等傳統藝術與廟宇有密不可分的關聯,「但都市地區寸土寸金,很多廟沒有廟埕(註1),酬神戲就會不見。」註1:廟埕為廟宇前的空地,提供居民舉辦法會、酬神或辦桌等活動。多數劇團對演出空間縮減有感,鳳舞奇觀布袋戲團副團長陳正雄說明,都市中的廟宇較少演戲酬神,「戲台來了,廟就沒位置站人。」他表示,搭建戲台會影響信徒參拜動線,酬神戲觀眾被迫移往路邊或對街等剩餘空間,導致民眾觀看意願降低。<b>削價競爭品質降 部分劇團力求創新陳正雄說明,傳統觀念中,以人主演的歌仔戲是大戲,是多數人酬神的選擇,一天費用高達5至7萬元,因此部分廟宇習慣聘請戲班數量更多、戲酬更低的布袋戲團。但日益增加的新劇團,瓜分諸多老劇團的演出機會,也導致布袋戲團生存的困境。團數增加、劇團接案門檻降低,導致酬勞跟著下滑。「布袋戲只要買了道具就可以去接戲。」陳正雄無奈地說,民國70、80年代的錄音布袋戲,單日戲酬約7000元;直至今日,酬勞僅剩5000元或更少,「現在物資都漲價,但戲班的酬勞卻下滑。」他感嘆地說。 布袋戲排場不再像以往聲勢浩大、受大眾歡迎,現在的演出人員配置,多為一台車上僅一位操偶師,他得負責控制燈光、播放音帶等繁複工作。 圖/邱海鳴攝在削價競爭的市場,諸多劇團轉向投入文化場域。「劇團太大就需要太多成本,沒有企業贊助就沒有辦法。」小飛霞歌劇團團長黃月霞說。陳正雄也提出相同看法,雖然政府在民國70年代開始補助劇團演出文化場,「但售票演出其實很難經營,在這個時代,可能也只養得活一、兩團。」多數劇團仍依附於廟會生存。而現在另有劇團品質不一的狀況,陳正雄以錄音布袋戲為例,「如果戲班覺得已經可以騙吃騙喝的話,那就可以接劇團演出。」諸多已經歷三、四代傳承的劇團,無法因應時代變化而結束傳統戲曲生涯。不過,仍有劇團期望跳脫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致力在演出中求新求變,以追上時代的變化。黃月霞表示,因應市場需求,劇團持續新編劇本,增加娛樂性質。他以日戲和夜戲為例,日戲著重扮仙、延續傳統形式,而夜戲則會穿插時下流行元素。 小飛霞歌劇團團長黃月霞指導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學生。傳統戲曲的市場逐漸式微,仍有諸多年輕人願意投入、延續傳承。 圖/邱海鳴攝黃月霞說明,當初著手寫劇本是因為戲曲皆大同小異,想與眾多劇團做出區隔。「不管什麼戲,只要能吸引觀眾就是好戲。」他認為,比起台下很多觀眾但中途走掉,還不如台下只有一個人但看到最後,這是現在所有經營傳統戲曲的劇團都該追求的目標。 小飛霞歌劇團致力發展廟口歌仔戲(俗稱野台戲),並新編歌仔戲劇本、結合現代元素,演出顛覆傳統型態,因而吸引到一批忠實觀眾。 圖/詹和臻攝<b>人口移入都市 居民認同感降低民國109年12月艋舺青山王遶境,沿途施放鞭炮、煙火,遭居民報案,批評噪音污染,引發社會討論:傳統習俗與現代社會價值如何維持平衡?林茂賢點出,民眾報案顯示對廟會文化不認同,「傳統社會就會認為這是我們村莊最熱鬧的一天。」許泰英則談到,城市高度發展後,人們不再被限於家鄉發展,對土地也難產生連結,早已遠離群落生活的人,自然難以理解廟會文化在連繫聚落情感上的傳統價值。 新北市八里區仍以宗教維繫居民感情,社區會連續多日、從早到晚進行廟會活動,可見宗廟文化在當今仍對部分社區具有重要意義。 圖/邱海鳴攝台中無極慈德宮主持人林金梅便提及,年輕世代對宗廟文化觀感偏負面,「現在年輕人對宮廟的印象,就是噪音呀、辦活動什麼的,太吵了,會引起團體械鬥,讓現在小孩子觀感不好。」自稱無神論者、國立臺北商業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學生羅絜也認同此想法,他嫌棄地說:「我覺得廟會文化很俗,組成人員都是社會底層。」然而,並非所有年輕世代皆抱持負面想法,平時在木柵忠順廟擔任志工的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學生高靖哲,也有感於廟會文化成為社會亂象,但他強調,仍有諸多團體致力於維持傳統文化與價值,「我還是願意相信廟會活動不可取代的存在意義,能夠帶給社會在心靈層面上一定的力量。」宗教信仰是安定社會的重要力量,長輩求神拜佛只為求得信心與希望,林茂賢以大甲媽祖遶境為例:「不是吃飽太閒,你看這些阿公阿嬤去走九天都是為了別人,為了丈夫、孩子,沒有人是為了減肥。」世代認知差異造成人們對宗廟文化看法不一,「我們廟旁邊有年輕人無所事事,廟有慶典就會檢舉噪音汙染,」台中烏日寶興宮會計張秋香有苦難言,至今仍連連接到投訴,「甚至連掃廁所的水不小心流過去都會被檢舉。」簡有慶提到,演出酬神戲的戲班也受波及,「早期可以演到很晚,但現在有噪音防治的問題,酬神戲九點前就結束了。」林金梅則表示,曾聘請布袋戲班來酬謝神恩,但被投訴噪音汙染後,便不再請戲班酬神,宗廟活動皆改以靜態為主。<b>酬神戲觀眾流逝 戲班入文化場尋傳承都市化也許沒有降低人們的虔誠心,卻打散聚落連結,也產生多元的娛樂方式。當卡啦OK、放電影、辦桌成為酬神新熱門,鮮明眼影、高亢鑼鼓聲與甩動的繽紛衣袖不再是大眾寵兒,不願放棄內涵的劇團勢必要尋出新戲路吸引觀眾,又或是走進劇院、展演廳,純粹追求藝術表現。而酬神戲市場也將隨時間流逝走向凋零,就如操偶師鍾育玲所說:「我們家的孩子不接我的工作,他們覺得沒落啊,等我們老了、不能動了,就沒人接了。」 縱使台下觀眾減少,傳統戲曲演出者仍然敬業演出,如小飛霞歌劇團團長黃月霞所說,只要民間信仰還存在,酬神戲就還有生存空間。 圖/邱海鳴攝&nbsp;&nbsp;
猶他球員控校方信仰歧視 集體退賽表不滿
國際
第1740期
猶他球員控校方信仰歧視 集體退賽表不滿
2020-12-17
【記者吳季柔綜合報導】猶他州立大學(Utah State University, USU)橄欖球隊拒絕參加12日本賽季的決賽(season finale),以1:5的戰績結束今年的賽事。球員以退賽抗議校長諾埃爾・科克特(Noelle Cockett)對非裔代理教練弗蘭克・梅勒(Frank Maile)的摩門信仰與文化背景的歧視言論。《娛樂與體育節目電視網(Entertainment Sports Programming Network, ESPN)》指出,猶他州立大學與山西聯盟(Mountain West Conference)(註)仍在說服球隊出賽。註:山西聯盟是美國西部的大學體育競技聯盟,屬於美國大學美式足球的最高級別。 猶他州立大學橄欖球隊以退賽抗議校長諾埃爾・科克特對非裔代理教練弗蘭克・梅勒的摩門信仰與文化背景的歧視言論。 圖/截自猶他州立大學橄欖球隊官方推特球隊於《體育館(Stadium)》平台發布退賽聲明,猶他州立大學橄欖球領導委員會8日舉行線上會議,決定未來猶他州立大學橄欖球隊的教練人選。與會成員包括校長科克特和運動總監約翰・哈特威爾(John Hartwell)與球隊成員。球員們於會議中提出對於代理教練梅勒的支持,然而校方卻以梅勒的摩門信仰與文化背景為由,認定其不適任。球員們於會談結束後發起投票,超過四分之三的球員都認為校方的宗教歧視不容忽視,隨後決議退賽表達不滿。球隊於聲明中指出,球員、教練和美國大學管理部門之間長期存在不平等和偏見。球場上的宗教歧視已非首例。西元2019年12月就曾發生類似事件,球隊首席設備經理對一位非裔美籍隊員說出種族侮辱的言論,然而調查結束後,該名職員仍繼續受聘。對於球員的指控,校長表示願意與學生平等對談,也已聘請外部調查機構調查此一事件。球隊說明,「我們指出持續存在的不平等問題,希望為洛根(Logan)社區和猶他州立大學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校友布雷登・吉布斯(Braden Gibbs)過去擔任實習球隊分析師,與代理教練梅勒、球隊成員交情匪淺,也肯定梅勒是出色的教練。他曾詢問內部資訊,然球員與教練皆不願透露事件細節。因為校方與球隊並未公佈會議對話內容,他推測領導委員會認定梅勒的出身與信仰在招收優秀球員上缺乏優勢,「他們認為梅勒無法獲得猶他州最佳球員。」校方未公開球員退賽的內幕,使得球迷與校友議論紛紛,宗教與種族議題外,討論風向也朝向球隊投資方介入。校友顧小姐(化名)認為投資方對教練的特定喜好,使得校方與球員意見相左,「猶他人雖然表面不承認,但他們在做某些策略決定時,確實有對某些種族或背景的偏好。」學生尼古拉斯・韋爾奇(Nicholas Welch)在校工讀時與校長科克特有許多接觸機會,他認為校方與球隊並沒有公佈所有情況,「這樣的行為與過往科克特在其他場合的言談舉止並不符合。」他坦言,若調查結果證實校方確有宗教與種族歧視行為,科克特與哈特威爾應當請辭,「大學無法容忍這樣的行為。」猶他州的宗教以摩門信仰為大宗,根據2015年《猶他州立大學信仰多樣性經驗和態度縱向調查(Utah State University IDEALS)》,猶他州立大學學生70%是摩門教徒。韋爾奇是少數非摩門教徒的學生,他表示校方對於多元宗教與種族都相當包容,然而在宗教單一的環境下,他曾因非多數信仰的身份遭受其他學生的嘲笑、排擠,「在這樣的文化下要建立深厚的關係,往往需承受持續被要求皈依的壓力。」
護言論自由 法被斬師於索邦大學舉行國葬
國際
第1734期
護言論自由 法被斬師於索邦大學舉行國葬
2020-10-29
【記者黑立安綜合報導】21日,八位身穿藍色軍禮服的軍人肩上扛著教師薩繆爾.帕蒂(Samuel Paty)的靈柩行走,閃亮的黑色軍靴蹬在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的古老石板地上。法國總統艾曼紐.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則佇立一旁,向16日遭到伊斯蘭教激進分子斬首的帕蒂表達哀悼。 許多法國人民聚集在索邦大學外的國葬現場,一同哀悼薩繆爾.帕蒂。 圖/佛倫特.普米爾提供帕蒂為在巴黎近郊的歷史教師,由於在課堂上展示《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過去曾引起爭議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諷刺漫畫,被伊斯蘭教激進分子認為是褻瀆先知,遭到當街斬首。事發後,法國的言論自由爭議再度浮上檯面。根據索邦大學法國文學系博士班學生金子鈞觀察,法國大多數人民尊重伊斯蘭文化,但反對暴力行為。然而,本次事件有關該名教師的言論自由,因此所有國民都相當關注政府對此問題的回應。根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 RFI)》報導,政府為了回應人民對事件的關注,選擇在具有啟蒙意義的索邦大學為帕蒂舉行國葬。金子鈞分享,會在索邦大學舉行國葬是因為該校為法國歷史悠久的大學,用以代表全體法國大學,支持教師在教學上的言論自由。國葬隆重盛大,現場有許多民眾共同哀悼。馬克宏在致詞時說:「即使其他人退縮,我們也不會放棄用漫畫、素描等方式發表言論。」並追贈「榮譽軍團勳章」給帕蒂,發表了法國堅決對抗伊斯蘭極權主義的立場。 教師薩繆爾.帕蒂16日遭激進伊斯蘭分子斬首,並於21日在索邦大學舉行國葬。 圖/佛倫特.普米爾提供法國攝影記者佛倫特.普米爾(Florent Pommier)表示,政府針對事件的應對方式是,下令關閉由極端穆斯林組織營運的清真寺,並將約200名極端宗教分子驅逐出境。然而,他認為人民仍應該試著找出與穆斯林和平共處的方法,包括從教育著手,以及幫助新移民融入法國社會,才是長久的解決之道。法國根據世俗主義原則,自西元1905年起實施政教分離。因此在公共領域內,人民鮮少談論宗教相關話題,或展示具有宗教象徵物品。然而近年來穆斯林開始大量移民進入法國,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PRC)2016年資料,伊斯蘭教為法國境內第二大宗教,生活與宗教緊密結合的穆斯林文化與法國固有文化差異逐漸顯露,衍伸出許多矛盾。 現場高舉法國國旗,總統艾曼紐.馬克宏親自到場致意,並向法國人民宣示不會放棄尊重言論自由的生活方式。 圖/佛倫特.普米爾提供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附屬國際事務研究中心研究員(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CERI)王厄爾(Earl Wang)說明,言論自由和宗教中立是法國立國的中心價值,民眾也對此堅信不移。他解釋:「宗教中立意味著法國人民不公開展示宗教信仰,但人們有完全的宗教信仰自由、可以在宗教建築和組織裡舉行宗教儀式和活動。」本次帕蒂被當街斬首後,再次使言論自由與宗教文化的衝突浮現,引發廣泛討論。
宮廟物品入展 《因信稱義》反思宗教本質
藝文
第1717期
宮廟物品入展 《因信稱義》反思宗教本質
2019-12-12
【記者阮珮慈台北報導】與人體構造相似的神像骨架,以及由乩童畫符筆觸堆疊的畫作,在展場中產生對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生吳聯吟和李允其舉辦《因信稱義》聯展,2日在藝術空間「邸家」展出,以宗教相關的物品為創作主題,傳達「信仰應立基於虔誠」的理念。 吳聯吟和李允其看到台灣宗教亂象,參考宮廟物品的製作方式,期望藉由創作探討宗教純粹性。 圖/阮珮慈攝李允其和吳聯吟觀察台灣近年的宗教事件,宗教領袖不當誘導捐獻、性侵,或是信眾瘋狂崇拜,皆屢屢衍生令人費解的社會案件。李允其略為激動地說:「我覺得這很荒唐,感覺他們在濫用人性。」吳聯吟對此也表達贊同,認為信仰最純粹的虔誠心理日漸被人為操弄所掩蓋,因此兩人一起舉辦聯展,盼還原宗教最初的意義。吳聯吟分享,有次經過宮廟時,看到卸下衣冠和頭像後的神將骨架,令他感到震驚,他說:「骨架若由人為操作,更顯現出一切都是由人類所虛構出的神話故事。」於是,他結合自身木工專長,將原先竹製的神將骨架,改為人體骨骼般的外型,搭配木製的落地手臂,創作出《因信稱義》系列的第一件作品〈與祂〉,盼為神像注入人性意識,使觀者看見卸下崇高神性後的宗教本質。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生吳聯吟和李允其2至7日在新竹「邸家」藝術空間舉辦的聯展《因信稱義》。 圖/阮珮慈攝自幼住在廟宇附近的李允其則發現,旁人大多不理解乩童所繪的符紙意義,認為其毫無章法。在本次創作中,他運用類似畫符的書寫方式,以流暢的線條搭配宮廟常用的鮮麗色彩,營造台灣民俗信仰氛圍。他說:「這些在視覺上看似隨意筆法,是我想對應『畫符』中的他人看似隨意。」作品〈節節高升〉便運用不同筆觸重複疊加高飽和度的藍、紫、紅、綠等顏色,描繪中國傳統水墨畫中的神仙境地和自然景緻,使觀者可以自由解釋畫作意境,表達「神話其實由人為建構」的概念。 李允其的作品以流暢線條搭配鮮麗的對比色彩,運用重複疊加的筆觸,為畫面賦予神仙境地、自然原始等形象,企圖除去宗教崇高性。 圖/阮珮慈攝褪去神衣,吳聯吟的作品以神像骨架為創作主題;李允其作品中則抹除一切神像的面貌,聚焦人為建構的神話。兩人的創作手法皆借鑒台灣宮廟物品的製作方式,傳達「除魅」的概念,意即降低宗教的不可侵犯性,使大眾改以人文、理性的角度來解讀宗教。而觀展者李承宗相當贊同兩人的創作理念,但他認為可再思考如何讓作品與觀者產生對話,並增加更多符合台灣民俗的佈置。 
割禮風險仍存疑慮 美Bloodstained Men各校示威
國際
第1711期
割禮風險仍存疑慮 美Bloodstained Men各校示威
2019-10-30
【記者李權洲綜合報導】一群身穿白衣,兩股間染有血紅色斑點的人自10月11日起出現在美國各大學校園內抗議。「沾滿血跡的男人和他們的朋友(Bloodstained Men &amp; Their Friends, BSM, 以下簡稱染血男人)」在各大學內進行示威活動,目的為宣導嬰兒接受「割禮(circumcision)(註)」的危險性及不適當性,期許能降低往後嬰兒接受手術的比例。註:割禮為一種宗教習俗,醫學上稱之為「包皮環切術」,指切除部分男性生殖器前端皮膚的手術。 染血男人以全白衣物凸顯兩股間的紅點,藉此向世人告知割禮的疼痛及危險。 圖/染血男人提供染血男人這三週來,每日造訪一間大學,針對尚未生子的大學生宣揚其理念,並於10月26日及27日在新奧爾良(New Orleans)由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舉行的活動中抗議,希望向全美告知嬰兒接受割禮的危險性。 染血男人於新奧爾良活動會場外掛上標語,向當地民眾傳達其訴求。 圖/染血男人提供染血男人提到,嬰兒接受割禮是侵犯嬰兒的身體自主權,而對於外界聲稱割禮能防治愛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和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的說法,染血男人表示這是無稽之談,「割禮在醫學上是完全不必要進行的手術。」割禮在部分中東和非洲國家受到宗教影響而盛行,擁有這項習俗的包含大多數猶太人、部分伊斯蘭教徒及非洲部落原住民。然而在美國,縱使上述族群的人口比例不高,卻仍有許多男嬰接受手術。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在2013年8月的調查報告指出,全美男嬰進行包皮環切術的比例雖自1979年的64.5%下降至2010年的58.3%,但卻是全世界唯一進行「非宗教因素割禮」的國家。密西西比州立大學(Mississippi State University, MSU)學生喬納森.岡薩雷斯(Jonathan Gonzalez)認為,割禮帶來的風險遠大於可能帶來的報酬,「手術費用昂貴,會帶給胎兒劇烈的疼痛,又不能麻醉,重點是這對防治傳染病幾乎沒有幫助。」 染血男人進入大學內,告知大學生割禮對嬰兒的危害,希望大學生未來不讓自己小孩接受手術。 圖/染血男人提供東密西根大學(Ea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EMU)學生米切爾.考夫曼(Mitchell Kaufman)是猶太人,也在幼時接受了割禮。他認為宗教不應是孩童接受割禮的理由,「嬰兒沒有必要為了父母的信仰被迫進行割禮,因為嬰兒並不一定要和父母有相同的宗教信仰。」此外,他也提到割禮將侵害嬰兒的人權,「嬰兒無力反抗,只能驚恐的尖叫哭泣。」 一名年幼時未接受割禮的學生在聽完染血男人的訴求後,打電話向母親致謝。 圖/染血男人提供目前染血男人將持續在全美60餘個城市進行抗議,並且增加進入大學校園的比例,以對這些未來將結婚生子的族群進行教育。他們希望藉著向民眾的宣導及對政府的抗議,將他們的主張傳達給全美人民,藉以保護未來男童不須被迫接受割禮。&nbsp;
原創曲目取代宗教詩歌 《島語》頌馬偕精神
藝文
第1711期
原創曲目取代宗教詩歌 《島語》頌馬偕精神
2019-10-30
【記者徐品蓁新北報導】「你叫做什麼名?外國來的魔神仔!」台上的學生逗趣對唱,演出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逐漸被台灣居民接納的過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學士後跨藝合創音樂學士學位學程(以下簡稱IMPACT音樂學程)、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與新北市淡水區公所合作,於10月26日在淡水遊滬旅遊中心三樓,展演戲劇《島語--馬偕故事X跨界展演》,劇中使用學生的原創音樂,傳達馬偕對在台居民的付出。 飾演馬偕的北藝大學生坐在椅子上左右搖晃,配合動畫的投射,表達馬偕從加拿大遠渡重洋來到福爾摩沙——台灣。 圖/吳子齊提供劇情改編自劇本《馬偕:真情在台灣(Kai the Barbarian)》,講述馬偕在台傳教的故事。原著來自加拿大長老教會,具宗教色彩,著重闡述基督教的教義,並穿插許多詩歌。然而,導演、北藝大IMPACT音樂學程學生吳子齊認為,原著的宗教詩歌無法與台灣文化產生共鳴,因此,他以原創歌曲取代詩歌,並加入學生樂手現場演出,讓整體演出更有臨場感。在馬偕試圖親近台灣居民的一幕中,馬偕與居民對唱吳子齊創作的歌曲〈你叫做什麼名?〉,內容描寫馬偕與居民從衝突到和諧的相處過程。吳子齊說:「我希望歌曲是一個任何觀眾都很好入口,不要有太多壓力的方式。」將歌詞中提到的「他真奇怪」、「你麥過來」等帶有攻擊性的話語,以詼諧的旋律與節奏,增加整體的趣味性,讓觀眾更好吸收劇情。 導演吳子齊在演出後的座談會中,與觀眾說明《島語》希望傳達的意涵。 圖/吳子齊提供「平凡的我親像一支蔥仔,無人在意,無值錢。」這是原創歌曲〈一支蔥仔〉中的歌詞。劇情講述馬偕說服漢人女子阿蔥與他結成連理,但身為侍女的阿蔥因為自卑頻頻婉拒馬偕,直到雙方對唱這首歌後,阿蔥才接受馬偕的心意。〈一支蔥仔〉詞曲創作人、北藝大IMPACT音樂學程學生李崇銘說:「阿蔥這個人其實就是我們很多沒有自信的人的心聲,周圍的人再怎麼樣鼓勵自己,自己都會覺得不夠好。」當序幕的音樂響起,動畫投影在布幕上,隨著旋律,動畫中的煙霧也不停變換顏色。民眾許華如認為,動畫與音樂的結合非常切合主題,他說:「雖然劇場小,但是透過後面影像的投射可以很快把我們帶到那個場景。」帶領學生設計動畫的淡江資傳系助理教授林俊賢也回應,開場時將有色煙霧融合設計,象徵台灣是許多民族融合的地方,他說道:「那些顏色是有選過的,是那些統治過台灣的國家國旗的顏色。」 戲劇《島語》的工作人員與演出人員在演出後合照留念首次的跨界演出。 圖/吳子齊提供「我期待大家都能夠從馬偕熟悉的故事再反思到我們的社會。」吳子齊說。他指出,不論是文化或是社會議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從衝突到融合的過程。他希望現代人可以重拾馬偕的精神,願意以他人的角度互相理解,這便是他編導《島語》的核心概念。
【社論】用投票決定女人能不能生孩子 ——宗教團體提「8週禁墮胎」公投
校園
第1707期
【社論】用投票決定女人能不能生孩子 ——宗教團體提「8週禁墮胎」公投
2019-10-06
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中選會)9月24日公告,針對「中華Shofar轉化社區聯盟」理事長彭迦智領銜提案的「心跳法案」全國性公投,該案要求女性應在八週內決定是否進行人工流產,中選會認為該案有舉行聽證必要,以釐清相關爭點。此案經中選會公告後,引起各界群起譁然,醫界人士紛紛舉旗反對,甚至台大醫院姜冠宇醫師直接在臉書大罵,認為反墮胎人士想改善少子化,應該去研究母嬰政策,「比要求別人女兒的子宮要有用得多」。 「人工流產應於妊娠8周內施行」全國性公投提案引發爭議,不少醫生認為此涉及醫療專業,不應公投。圖/Unsplash提供八週禁墮胎 等於幾乎無法墮胎彭迦智領銜提案的全國性公投主文為:「你是否同意『優生保健法施行細則第十五條第一項本文:人工流產應於妊娠二十四週內施行。』修正為『人工流產應於妊娠八週內施行』。」意即,原根據優生保健法,女性在懷孕二十四週內,可因特定原因,如:家庭經濟因素、非自願受孕、胎兒有先天性遺傳疾病等,自行決定人工流產,但「中華Shofar轉化社區聯盟」打算將期限壓縮至八週內,也就是說女性懷孕兩個月內,就必須決定是否進行人工流產。&nbsp;此案又被稱作「心跳法案」,反墮胎人士認為,由於懷孕八週即可測到胎兒心跳,因此他們將胎兒視為獨立的生命體,母親無權終止懷胎。然而,根據婦產科醫師施景中所言,8週以下的胎兒僅能檢查心跳、確認胚胎長度是否合理,無法確認胎兒有無染色體異常等重大問題,檢查胎兒有無重大先天性疾病的最羊膜穿刺,都必須懷孕至少超過13週以上才能實施。若根據此法案,就算嬰兒發現先天性疾病也不能施作人工流產。許多網友更質疑,孩子若一出生就身患重病,明明早已檢查出來,卻無法有動作,對於父母孩子難道不是二度傷害?&nbsp;且許多女性經期並不固定,有些女性甚至是「季經」,三個月來一次月經,即便懷孕,也無法在前八週就發現,更遑論人工流產。也因此,此提案被網路媒體「女性主義有事嗎」嘲諷:「用女人的身體自主權,去換一群男人的理想世界。」&nbsp;誰的命比較重要,媽媽還是孩子? 剝奪女性身體自主權這已不是首次有團體提出「心跳法案」,事實上在國外,墮胎議題一直是各國政府爭辯的議題。今年三月,美國阿拉巴馬州、喬治亞州通過「心跳法案」,其內容為,只要能偵測到胎兒心跳,墮胎即為違法行為,除非當懷孕本身,會嚴重影響到母體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時,母親才可以選擇放棄胎兒,否則即便是因為強暴而懷孕,女性都不能自由墮胎。此法案也引起美國民眾上街抗議,認為有法律限制女性身體自主權,違反了基本人權,也與性別平等牴觸。&nbsp;「心跳法案」有非常多不合理之處,然而仍有非常多團體一再提出,甚至也有國家同意實施,如此堅持,背後的原因,只為了幫未出世的胎兒爭取人權。然而,此原因最大的癥結點即為,「多大的胎兒,可以擁有人權呢?」以《優生保健法》為例,人工流產應在24週內實施,除了避免傷害母體,24週的胎兒已經屬於獨立個體,即便脫離子宮也有機會存活,以現存法條來看24周以上的胎兒才具有人權。然而,有部份團體堅持只要聽得到心跳就具有人權,甚至成為受精卵那一刻,就擁有人權,胎兒的「人權」爭議也仍未有定論。&nbsp;不過,暫不論胎兒是否具有人權,或是從何時開始具有人權,孕婦本人是從懷孕那刻,到產子當下,都是具有人權的。該提案明顯未考量女性本身的人權及身體自主權,只以未出世的胎兒考量,似乎有些本末倒置。更遑論,用投票決議他人的身體自主權,這樣的公投提案,讓人不禁懷疑,台灣的人權意識是否面臨倒退。儘管我們無法準確衡量,到底是胎兒的人權比較重要,還是女性的身體自主權更重要?但可以確定的是,並不能僅考慮單方的權益。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