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台政中央國防學士班停招 學生憂專業難應用軍中
校園
第1783期
台政中央國防學士班停招 學生憂專業難應用軍中
2023-10-26
【記者孔德皓綜合報導】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以及國立中央大學三校的國防學士班因招生狀況不佳,決議於中華民國113學年度停招國防學士班。國防部自2019年起與部分國立大學合作設立國防學士班,希望藉此讓優秀人才加入國軍。然而,部分學生擔心無法將所學轉化到軍隊工作。除招生人數低外,亦有不少學生選擇退訓。國防學士班的分數門檻較其他入學管道低一些,除大學四年免學雜費,還有生活費補助。學生須於周六和寒暑假至大學的教育中心或軍校接受軍事訓練,此外在大學修習的課程與一般生無異。而兵種則依照就讀系所分配,學生畢業分發至各國軍單位,並至少擔任五年軍官。 國立政治大學國防學士班將於113學年度停招。圖為2020年政大與國防部一同為教育中心揭牌。 圖/國立政治大學國防學士班退訓學生曉延(化名)提供國防學士班與一般軍校最大差異在於,國防學士班學生除了學習本系專業,也有機會汲取更多元的知識。然而,所學在未來能否在軍中有所發揮,成為國防學士班學生的疑慮。曾經就讀政大國防學士班,並在大一下學期退訓的政大外交學系學生Cory(化名)說明,當初退訓是因為無法確定在大學所學習的知識,能否應用於軍中的工作。台大國防學士班、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學生王薇茜說:「理想上是把我們分發到後勤研發單位,可是假設今天前線的部隊比較缺人,可能會被調到前線。」他補充,由於不確定是否分發到符合專業的單位,所以對於未來軍中的工作內容感到擔憂。此外,作為112學年度台大國防學士班招收到的唯一學生,王薇茜認為,兩岸局勢的不穩定,也導致許多人對進入軍事體系抱有疑慮。臺大自110學年度招收國防學士班以來,三年皆只招收到一位學生。王薇茜推測,國防學士班必須犧牲假日受訓、畢業後要當五年軍官等,皆為招生率低的可能原因。中央大學111學年原訂招收25個名額,最終也只招收一人。政大則於109學年度招生第一屆國防學士班,起初原有10位學生,卻陸續有七名學生退訓,歸還學雜費與軍訓費用後即轉為原校系一般生。目前如有國防學士班的學生退訓,將無法保留學籍直接退學,但由於第一屆制度尚未完善,退訓不會導致退學。 國防學士班學生周六及寒暑假進行軍事訓練,但有學生認為,由於學業與一般生無異,假日受訓將影響課業表現。 圖/國立政治大學國防學士班退訓學生曉延(化名)提供 國防學士班學生參與軍事訓練,除了在學校受訓,也有機會參訪國家軍事單位。圖為國防學士班學生至金門參訪。 圖/國立中央大學國防學士班學生林宏謀提供對於國防學士班無法吸引足夠學生的窘境,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直言:「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他認為相較西方文化尊重軍人的風氣,台灣社會有重文輕武的傳統,需要打破民眾對於過往軍人的刻板印象。談到三校國防學士班停招對國軍獲得人才的影響,他認為少了一個加入軍隊的管道相當可惜,「國軍需要多元人才,避免集體思考的盲點。」他希望政府未來可以規劃更有吸引力的政策,給予更多經費補助,讓國軍有更多機會獲得優秀人才。
專業技能如何擋高學歷洪流?五專師生吐露學制隱憂
專題
第1763期
專業技能如何擋高學歷洪流?五專師生吐露學制隱憂
2022-03-17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飲廚藝科五專學生藉由餐飲實務課程,接軌未來就業。 圖/陳紫玲提供【專題記者吳姿芳、黃弈軒、單師樵綜合報導】身著廚師服的學生,目光聚焦於餐飲老師手下料理的製作過程,將每個步驟重點劃記在食譜上。一間廚藝教室裡,乘載五專生希冀成為廚師的夢想。「因為我國中就有自己在學甜點,看到高餐就報名了!」畢業於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餐飲廚藝科,現經營甜點工作室的甜點師林永清說道。這些五專生從16歲就踏入特定領域專業,學習五年的理論與實作課程,培養未來進入職場的基礎技能。現今大學林立、文憑觀念興起,五專生「畢業即就業」景況已不全然。教育部原先設置五專是以培植職場人才為主軸,讓國中畢業即踏入五專學習的學生,將大量時間挹注在專業領域,但他們畢業後往往礙於學歷尷尬,選擇升學取得大學學位,置身於實務與學術的模糊邊緣。我們透過訪談各領域的五專學生、老師及教育部,揭開五專生的學習歷程,以及五專教育體制在台灣社會下的疑慮,共同檢視現今五專生立足之處。不受高中職課綱限制 五專盼培養就業人才五專全名為「五年制專科學校」,具不同領域科別(註一),招收對象為國中畢業生,並以「五專優免入學」及「北、中、南區五專聯合免試入學」管道為主。與高中職不同的是,學生不受學區限制,可報考全國學校,但北、中、南各區限報名1所,採現場登記分發報到。註一:五專現包含醫事、幼保、餐飲、機械、外語、觀光、美容、商管、藝術等科系。專科學生過去在台灣社會中被定位為「中階技術人才」,是技術密集產業不可或缺的市場主力。政府為推動十大建設、台灣高科技產業,於民國60年至70年間大量設立專科學校。但因應近年產業趨勢,台灣逐步導向「研究型人才」,教育部從民國95年開始推動專科升格為技術學院、科技大學,造成五專數量驟減,而大學則在十年間暴增61所,原先專科畢業證書也演變為「副學士學位」。五專教育體制沿革至今,持續以就業需求導向為主。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專門委員徐振邦指出,現階段並無推動五專畢業生的升學管道,依然將五專生規劃為「具備就業能力之人才」。根據教育部近三年統計,全台國中畢業人數每年將近20萬人,約有11萬人升學至五專與高職,且五專就學學生約佔其中的13%。國內目前有46所學校設立五專部,其中12所是專科學校,其他則升格為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我們不需要再經過聯考、統測去升學,所以比較著墨在專業科目。」高餐大餐飲廚藝科科主任陳紫玲說道。相比於高中職課程受108課綱規定,五專更注重於專業領域。徐振邦表示,五專學生須修習34學分的學術科目,但因各科專業不同,於是交由各校自行規劃五年課程內容,彈性較大。五專生走向專業領域 轉換道路需五年代價五專學生須接受三年專業理論教育及兩年的實務教學,多數學生在學期間最後兩年投入校外實習一年或一學期。目前就讀於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護理科的學生邱芃榕表示,學生須在校內練習傷口護理與血壓量測等工作,並於專四和專五至醫院實習,「實習過後你才知道能不能適應醫院的生活,面對活生生的病人跟在學校練習其實是有差別的。」林永清亦提到,他過去曾透過高餐大配合的校外實習單位,至永新鳳茶餐廳擔任外場服務生,實際在職場中培養與客人的應對能力。「其實不是因為我想要什麼而選擇五專,而是不想再繼續沒日沒夜地讀書,我想做我想做的事情。」畢業自高餐大餐飲廚藝科的主廚黃聖元說道。國中畢業生站在升學交叉路口,部分學生因不想長期承受升學壓力而選擇五專,他們認為與其將大量時間投注於課業,不如提前奠定就業基礎。另一部分學生則因認知自己不擅長的科目進入五專,如文藻外語大學西班牙語文系(科)五專部的畢業生劉宥然深知數理能力較弱,因此決定先就讀五專,再透過轉學考進入世新大學就讀,她說:「國中在數理方面沒什麼天賦,讀高中的話可能考不上很好的學校。」對於志向未明確的學生而言,國立臺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系教授毛治文認為風險很高,若五專學生發現學習領域並非符合自身期待,仍需耗費五年獲得學位,而高職生僅需三年便能轉換跑道,「如果他是念高職的話,比如念會計的,覺得這塊沒興趣,大學可以轉去念新聞系,但五專要整個念完五年,才能拿到一張文憑。」甚至有些學生選擇退學另找出路,畢業於慈惠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的護士陳姿燕說:「原本一年級進去有55位,後來準時畢業的只有11位,其實我們的淘汰率還蠻高。」 五專學生國中畢業後即踏入五年專業領域學習,但若發現自身興趣不符,仍須耗費五年才得以獲得該科系的學位。 圖/黃弈軒攝畢業即就業? 五專處學術實作間模糊地帶畢業時,五專學生面臨繼續升學與直接就業兩種選擇,因人與科系而異。陳紫玲說明,高餐大畢業學生的升學比例為50%到70%,「要看學生個人特質,如果他是實務導向的人,不需要靠學校補足他的學歷,趁早就業就好。」在餐飲業職場中,相較於學歷,面試官更注重技術與態度,例如主廚林若喬與甜點師林永清皆於高餐大餐飲廚藝科畢業後直接就業,林永清說:「學歷只是我要進去請他看一眼,後面升職、加薪都是看能力跟經驗。」林若喬亦認為,工作過程能熟練操作技術,「每天接觸那些操作,比如說醬汁、不同的海鮮或是一些刀工,下班還會去查很多資料,確實學到很多東西。」另一方面,對於商業類與語文類的五專生而言,畢業學位較無法滿足未來就業的需求,因此有些學生選擇繼續升學,教授毛治文說:「五專百分之百都是要升學的,甚至有很多插大的。」劉宥然同樣選擇轉學考,他認為求職者普遍擁有大學學歷,副學士學位便相形失色,「畢業之後(學位)不上不下,不是學士而是副學士,誰會要副學士學位來工作?」畢業自文藻西文系(科)、現就讀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二技的學生蔡孟芸也表示認同,「如果在台灣沒有一張學士畢業證書的話,工作會有點難找,薪水也比較不好。」但他在選擇科系的過程中,發現二技的科系少,五專畢業生的升學之路比高中生更狹窄。為數不多的五專學生,畢業走向早已與過去「畢業即就業」的現象有所出入。教育部技職司專門委員徐振邦解釋,五專教育仍以就業導向為主,「他不會想到升學這個問題,反正我就好好紮實地學五年,在四年級、五年級再思考未來的人生規劃。」他提到,教育部一直沒有改變五專就業導向的目標,而非升學。他也補充,民國109年五專畢業生就業比例將近三成,就業導向仍然明顯。為補足技術人才缺口,教育部又於民國107年重新推廣五專教育,並由科技大學恢復五專部招生。然而,國立西螺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教務主任方慶豐認為政府不應該力推五專,「20年前五專的地位比較高,而現在大學普及了,又少子化,家長一定都想讓小孩大學畢業啊,專科畢業以現在的就業市場太低了。」他更指出,專科新進的教師大多為碩、博士等學術人才,較不熟悉實務操作,「他是普通大學畢業的,一些車床等等的機器,以前根本沒有操作過。他有可能也自視甚高,因為大家會覺得你是比較差,才會去教專一的。」針對師資問題,徐振邦回應,科技大學強調產學合作,因此五專也引進許多業師協同教學,師資結構應該更充實。 五專學制以培養中階技職人員為目標,然而部分畢業生考量就業競爭力而選擇繼續升學。 圖/吳姿芳攝學生望經歷換學歷 學制轉型育「新五專」人才歷經時代變遷,五專培養的學生已不全然是過去的「中階技術人才」。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為例,該校自民國107年恢復五專部招生,推出「智慧自動化工程科」,並與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合作,將人工智慧領域納入課程,培養學生畢業後的就業競爭力。北科大智動科學生李善得是第三屆「新五專」體制下的學生,原先能以國中教育會考成績能進入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就讀,但他卻選擇走上一條不同於他人的道路。「我們一學期除了考試,還要做報告、寫程式做專案。」他說明,智動科因學習特定專業領域,二年級就碰上大學才會接觸到的微積分,還有物理的靜力學、動力學等專精課程。臺中市立臺中工業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黃維賢提供五專制度發展的可能方向,他指出政府想要再興五專,須以技術型高中(高職)為基礎,而不是讓科技大學處理。「應該要讓幾所優秀的高職,先設立五專部。」先由一個班、兩個班慢慢施行,再擴大規模。他說:「五專前三年的課程基本上都在,接下來四、五年級,可以到產業界去實習。」他認為此方式有助於減少國家缺工之問題,同時導正社會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概念。「我蠻自豪的,從一年級就可以開始累積實作經驗,但他們要等到大學。」北科大智動科學生周漢文自信地指出念五專的優勢,他將課餘時間應用於興趣上,自己鑽研程式寫出遊戲,提早培養出自己的競爭力。李善得也提到,北科智動科課程較多報告,有不少發言、思考機會,「比起填鴨式教育,下課就衝補習班,在未來我覺得我們是比較有利的。」就算社會多看重學歷,周漢文也堅定地相信自己的優勢,「我們累積的是經驗而不是學歷。」同時,因五專接軌就業市場,在五年學習期間也能接觸到業界資源,拓展眼界。因此,就讀高中、大學不再是尋求穩定工作的唯一方向,在廣設大學的今日,五專教育也可以是國中畢業生選擇的一條路。
毛小孩說不出的苦痛 資訊不透明釀寵物醫療爭議
專題
第1748期
毛小孩說不出的苦痛 資訊不透明釀寵物醫療爭議
2021-05-05
對飼主而言,毛小孩如同一家人,當寵物需要就醫,飼主必定承擔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圖中的貓被固定四肢,準備進行手術。 圖/春天動物醫院提供【專題記者林子頊、吳季柔、徐宇昕、王崴漢綜合報導】「那時候(開刀過程)很緊張,但當我們知道腫瘤是良性,開完刀後只要照顧好就沒問題了,不知道為什麼後來牠突然就走了。」李小姐(化名)在訪談中數度哽咽,憶起逝去的寵物貓李木木,至今他仍無法平復情緒。術前,李木木血檢(註1)指數一切正常,身上的腫瘤接受外科手術切除,術後僅須服藥便能康復。「他(獸醫師)要我們餵什麼藥我們就餵什麼,雖然感覺牠(李木木)很不舒服但我們還是照餵。」李小姐談到,李木木術後歷經三次回診,在第三次回診前突然身體不適,各項血檢指數異常飆高,最終在安寧治療下,李木木離開李小姐一家人。註1:寵物開刀前必須接受血液檢查,檢視本身健康狀態,評估是否適合此項手術。台灣近年飼養寵物的比例逐年上升,從事趨勢分析的時勢股份有限公司曾於2018年推測,台灣寵物數量有機會在2020下半年超過15歲以下孩童數。寵物市場快速擴張,相對應的醫療需求不斷增加,而藏身於寵物醫療現場的問題也浮出檯面。 近年寵物市場擴張,寵物醫療需求也快速提升。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公開資料,全台目前登記開業的動物醫院有1923家。(圖為示意照,非當事醫院) 圖/王崴漢攝李木木當時大約六歲,明明應是身體健壯的年歲,卻在接受一般腫瘤切除手術後離世。李小姐拿著醫師開的藥丸求助過往看診的另一間醫院,礙於醫師無法僅從藥丸判斷藥物成分,李小姐至今不曉得當時李木木到底吃了什麼藥,「我們只有拿到血檢證明書跟收據,裡面寫著開刀用了哪些器材、多少錢,不會給我們藥名。」瀏覽網路上有關寵物醫療爭議的文章,其中一部份的癥結,在於飼主無法取得醫療過程的相關書面文件,包括獸醫師填寫的診療紀錄,或手術過程的影像資料。若不幸發生醫療事故,飼主無法取得客觀證據,將有損權益,更遑論釐清事故真相。<b>獸醫師法規範不周 醫病資訊落差加劇獸醫師理應是毛小孩的守護天使,然規範不完善的《獸醫師法》導致動物醫療品質參差不齊。飼主在無法仰賴法律保障的窘境下,每一次診療都充滿變數。 寵物醫療會處理到不同品種、體型的寵物,由於寵物醫療未設有健保制度,獸醫師依自身財務能力使用不同醫療設備。 圖/王崴漢攝台北市議員楊靜宇曾任中華民國獸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簡稱全聯會)副理事長,他認為現行《獸醫師法》規範不周,如第12條規範診療、檢驗紀錄應記載飼主姓名、動物種類與體重、診療日期、發病情形、診斷結果及用藥與治療情形等。制度看似詳盡完整,但楊靜宇道出藏匿其中的漏洞:「主管機關沒有設立(診斷紀錄)標準格式,這往往是爭執點引發的所在。」楊靜宇補充獸醫師培育教學包括病歷填寫,但職場慣例又是另外一套。全聯會統籌各縣市獸醫師公會,也提供現行動物診斷證明書範本。楊靜宇查閱此範本時,發現文件僅以「診斷結果」概括發病情況、用藥與治療情形,恐有診斷書不夠詳盡且資訊不透明的問題。此外,《獸醫師法》第11條也規定獸醫師若無正當理由,不得拒絕提供診斷書及檢驗證明書給飼主。然而根據多數飼主的就醫經驗,規模較小的動物醫院通常不會主動提供診療證明,即便飼主主動向院方要求診斷書或是藥單,卻少有獸醫遵守規定,提供完整診斷紀錄。飼主Dolly(化名)的遭遇即為一例,他因寵物狗Lulu的皮膚搔癢問題就醫,卻遭遇不佳的醫療經驗,更纏上官司。Dolly透過醫院粉絲專頁留言評論,質疑獸醫自售洗劑、用藥過重,導致Lulu嚴重脫毛、抽搐無力,他同時指控院方造假Lulu的血檢報告書,宣稱牠患有犬隻少見的「血巴東蟲症」(註2),卻遭到獸醫以妨害名譽告上法庭。蒐集證據時,他發現院方未提供任何收據與藥單,「我回去跟他要收據,我要了三遍。」後來Dolly親自去動物醫院,他判斷當時因有其他客戶,院方不便拒絕,才能順利取得收據。註2:血巴東蟲症(Hemobartonellosis) 是一種犬貓傳染病,感染多以貓為主,犬隻感染機率較小。感染後寄生在紅血球的細胞外,進而引起貧血。相較於收據,藥單可以提供飼主寵物用藥的資訊,對於寵物術後康復更加重要。立法委員洪孟楷關注寵物醫療問題,他點出資訊透明度會影響寵物用藥安全,許多飼主曾向他反應因擔心藥品會影響寵物健康,希望索取藥單,「(寵物)用藥後反應奇怪,(飼主)無法確定是副作用,還是劑量錯誤、醫生診斷不精準。」對於飼主而言,藥單、收據與診斷證明書不只是醫療現場的紀錄,更是毛小孩的平安符。為了寵物的安危,飼主會盡力吸收醫師說的資訊,但只有口頭說明並不足夠。李小姐無奈道出飼主心聲:「證明文件至少要給我們,才好去別間看是什麼情況。」「當下真的很慌,慌到醫院說什麼都會說好好好。」李小姐說。對於非專業的飼主而言,視同家人的寵物因病送醫,心裡早已六神無主,就診時儘管對獸醫口中的專業術語似懂非懂,他們也只能全盤接受。面臨如此資訊不對等的情況,飼主即便想爭取權益也求助無門。<b>獸醫難言的苦衷:公開完整病歷恐曲解<b>專業考量事實上,關於獸醫是否確實提供相關診療紀錄,尚有動物醫院繳出不錯的成績單。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動物醫院會於完整病歷詳述飼主主訴(註3)及神經學、影像學等檢查紀錄,同時記載手術過程及後續治療,飼主可向醫院索取基本病歷,藥單也清楚列出藥物作用及可能的副作用。而除了文字紀錄,台中春天動物醫院更拍下手術程序,院長林棠棣表示:「我們讓飼主可以看到手術流程,遇到爭議時,就需要用當下的照片比對,單眼相機可以多角度清楚記錄。」註3:飼主描述寵物的異常行為以及持續時間。 獸醫師與飼主在手術前須經過充分討論,包括為何要動手術、預期結果、有無預料之外的可能等,飼主同意後再簽手術同意書。 圖/王崴漢攝現行《獸醫師法》未強制規範動物醫院如何提供診療紀錄,導致各家動物醫院服務品質不一。細究部分獸醫師為何不傾向提供完整藥單,楊靜宇指出,獸醫師除了擔心自身醫療專業被競爭同業參考挪用,更深層的隱憂,是害怕飼主考量費用落差,自行持藥單前往藥局配藥,「他(配藥)沒有診斷費沒有掛號費,所以價差會很大。」楊靜宇說明,現今動物醫療多涉及慢性疾病,寵物須定時回診,由獸醫師依情況調整用藥,「不是看一次就吃五年。」他透露,先前就曾有飼主回診幾次後向醫院索取藥單,自行前往藥局配藥,結果自家寵物於七個月後過世,飼主反而針對獸醫師開立的藥單提出告訴。除此之外,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院長張芳嘉進一步談到,並非每位飼主皆熟稔醫療專業,在發生糾紛當下,飼主通常已認定過程有醫療疏失。當飼主要求院方提供完整病歷,背後看不見的是獸醫師必須承擔名譽受損風險,獸醫師也擔憂飼主誤會醫療手法。張芳嘉認為,將完整病歷提交調查單位更合理。 若飼主誤解獸醫師診療手段,恐將不愉快的就醫經驗分享至網路平台,影響獸醫師個人名譽。(圖為示意照,非當事人) 圖/王崴漢攝<b>寵物只是「物品」 飼主救濟管道阻礙重重「我希望至少能明確讓我們(飼主)知道有申訴的管道,不會遭遇太多困難。」李小姐說。醫療資訊不透明已經是寵物醫療現場普遍存在的問題,也是發生爭議的主因。然而,當產生醫療糾紛時,申訴管道卻仍受不健全的制度所困,飼主只能被迫打退堂鼓。寵物在法律規定上仍屬於無生命的「物品」,飼主若尋求法律救濟,僅適用消費申訴或民事訴訟。目前寵物醫療爭議主要由地方政府的動物保護處(簡稱動保處)協助救濟,在正式提出申訴前,動保處會協助院方和飼主溝通,若無法達成共識,飼主可以向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提出消費申訴並進行調解,地方動保處和獸醫公會也會協助調解過程。在寵物醫療爭議的消費申訴上,院方須提供醫療過程的完整資訊,然而,在沒有明確規範寵物醫療記錄細項的情況下,也難以確保資訊完整度,影響調解結果。「和解就不會探究太深的原因,如果真的要探究原因,就要走民事訴訟了。」張芳嘉說。若不滿結果,飼主可以向法院提出民事訴訟。不過,民事訴訟費用高且耗時,張芳嘉強調法律以物品看待寵物,所以即使飼主在法庭中勝訴,能得到賠償也不多,他說:「現在很多人都把寵物當成家人對待,但是就法律現實層面,(寵物醫療疏失)沒有精神賠償 。」<b>資訊不透明成爭議主因 寵物醫療環境從何改善?飼主尋求醫療協助時,會遇到的問題百態。當診療過程不透明,造成雙方醫療資訊落差,我們該如何從源頭減少不必要的醫療糾紛,打破獸醫和飼主間的層層高牆?解方一:增修法規 確保醫療資訊紀錄完整「目前法條規定獸醫師不得拒絕填發診斷書跟檢驗證明書,但各位有看到所謂診斷書的標準嗎?」楊靜宇認為《獸醫師法》應仔細規定醫療行為紀錄的格式。而立法委員洪孟楷與飼主、獸醫師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討論後,也於近日推動《獸醫師法》第11條的修正草案,內容提及,獸醫師不得拒絕填寫病歷摘要、提供影像紀錄和其他診療證明文件,修正目的便是希望能讓飼主拿到更完整的醫療資訊,維護寵物醫療權益。當飼主和醫院產生醫療糾紛、不幸走上法律途徑時,完整的醫療紀錄才能作為充分的證據,供法官進行判決。另一方面也是保護獸醫師權益,輔助獸醫師的說詞,讓資訊更加公開透明。此外,獸醫相關法規與人醫仍有落差。「人醫有《醫師法》限定醫師資格,還有《醫療法》規範醫療行為、醫院分級、設備規範等院所相關規定,但寵物卻只有《獸醫師法》。」楊靜宇認為除了現有的《獸醫師法》外,政府應增設《動物醫療法》,規範獸醫的醫療行為,給予飼主更多保障。<b>解方二:建置<b>雲端病歷登錄系統 促醫療資訊流通通常寵物會有定期回診的醫院,但也可能因醫療資源不足,或寵物在非看診時間發病,飼主就需將寵物帶至設備較完善或是全天營業的醫院。然而,現今缺乏完整的寵物看診紀錄系統,接受轉診的獸醫只能透過飼主口述或簡陋的手術及用藥紀錄判斷問題,導致寵物進行重複的醫療行為,不僅浪費資源,也可能拖延動物急救的時間。「人醫可依醫療系統的紀錄向中央申請經費,但是動物醫院沒有健保,缺乏民眾查詢公開資訊的功能,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也無權力調閱資料。」楊靜宇點出雲端系統建立的困難處包含法源問題,他認為訂立《動物醫療法》不但能嚴謹規範醫療行為,也可建立完善的獸醫醫療系統。完整的醫療紀錄系統不僅簡化轉診流程,獸醫也有更明確的依據判斷後續療程。另一方面,明確的紀錄更保障飼主及獸醫的權益,在面對醫療糾紛的訴訟時,讓雙方有足夠證據進行審判。<b>爭議當前 動物法醫可成解套?當發生醫療疏失,寵物不幸在醫療過程喪生,飼主希望透過動物法醫解剖遺體了解真相,卻由於相關資源和制度發展尚未成熟,處處碰壁。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助理教授黃威翔專精動物法醫病理,是台灣第一位動物法醫,也組成台灣唯一的動物法醫小組。他提到,目前動物法醫的發展才剛起步,僅負責解剖動保處委託的疑似虐待動物案件的動物遺體。「目前制度發展及檢驗量能還不夠完善,針對醫療糾紛案件,處理起來會比較為難。」黃威翔說明,由於動物法醫不具公權力,無法強制從動物醫院取得寵物完整病歷,前端醫療資訊不完整,也會造成後端法醫分析困難。而解剖的費用須由飼主自行支付,且調查過程耗時,若結果不如預期,飼主也難以接受。「我們一直想做但也不能做。」他無奈說道。此外,由於缺乏寵物遺體保存設備和明確程序,遺體常交由飼主自行處理,後續若希望透過解剖釐清真相、爭取權益,但遺體保存方式錯誤,導致細胞壞死,就算能將寵物送往動物法醫檢驗,仍無法得到準確的檢驗結果。建立完善的動物法醫系統首先必須有足夠的市場需求,和充足的動物病理專業獸醫投入,才有機會推動並設立動物法醫的申請機制和規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楊靜宇坦言。 臺大獸醫學院教授張芳嘉表示,目前正與動物法醫黃威翔討論能否成立動物法醫鑑定中心,屆時除了執行法院委託的業務,同時也受理飼主對寵物檢驗的需求。 圖/王崴漢攝<b>破碎中重建信任 醫病關係待修補「到底是你專業還是我專業?」獸醫師不滿飼主Q(化名)的質疑而回應道。至於飼養四隻貓的Q,在醫療資訊不對等、尋求協助無門的情況下,他也難以信任獸醫師。寵物醫病關係越趨緊繃。「醫病關係就是要雙方信任,這部分跟人醫是一樣的,但動物不會講話只能靠飼主溝通。」張芳嘉強調良好醫病關係的重要性。張芳嘉認為在進行醫療行為前,院方應展現專業,如實稟報執行手術的判斷標準、術中可能產生的狀況和應對方式,及術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以利飼主評估是否同意醫療行為。林棠棣也建議飼主在發生問題時,主動搜尋相關資料彌補資訊落差,將看見的問題及產生的疑慮向獸醫提出,並且尊重雙方的溝通過程。法律疏漏釀成的不信任,漸漸築起獸醫師與飼主的隔閡,或許修正法律和制度仍無法完全改善當前破碎的醫病關係,但至少能逐步搭建醫病間信任的橋樑,讓醫療現場的每一步踏實而穩健。 動保意識逐漸抬頭,法律卻沒有因此跟上腳步,飼主重拾對獸醫師的信任,想必是條長遠的路。 圖/王崴漢攝
守護性平意識的堡壘? 性平會專業與獨立問題待解
專題
第1746期
守護性平意識的堡壘? 性平會專業與獨立問題待解
2021-04-14
【專題記者林子頊、吳季柔、徐宇昕、王崴漢綜合報導】「真的有人把我當受害者嗎?大家知道我是當事人,可是沒有人在意我是受害者。」國立政治大學學生Felix(化名)說道。Felix大一時在學校宿舍浴室遭人偷拍,事發當下,他馬上報警,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以下簡稱性平會)也接獲通報。原本Felix以為,事件能順利落幕,但性平會消極的處理態度,如同在他傷口上灑鹽。國立臺灣大學研究生Christine(化名)曾在校內研究室被性騷擾,案件進入性平會處理後,調查和懲處結果讓他苦等半年。調查期間,Christine因需與加害者繼續共事而備感焦慮,更影響課業表現,他曾向性平會提出更換實驗室的要求,最後卻石沉大海。「性平會對我來說是糟糕的單位,那時候有跟我說需要學業救濟、行政救濟等儘管跟他們提出,但我提出之後他們就不認帳。」性平會以性別平等為名,理應成為守護校園性別平等的防護罩,然而規範性平會建置的《性別平等教育法》(以下簡稱《性平法》)卻多有疏漏,如委員需具備的「性平意識」缺乏明確定義,難以確保委員的專業性。性平會非但無法保障案件當事人,更淪為當事人口中惡名昭彰的組織。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注重校園性平議題,推廣性別教育的同時也受理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等性平案件。 圖/王崴漢攝<b>性平會有名無實 難守護教育初衷根據《性平法》第六條規定,各級學校應設置性平會整合校內資源,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提升校內性平意識。性平會也須調查和處理校園性騷擾或性侵害案件,擔負「輔導」與「保護」責任,提供申訴者心輔資源與保護措施,用教育取代嚴懲,讓被申訴者能從錯誤中學習改正。相較外部的司法機關,校園性平會應提供被害人更多陪伴與協助,支持學生爭取權益,並降低案件對學生生活的影響。此外,校方有責任委請醫師、諮商心理師、社工師或律師等專業人員,提供當事者相關救濟管道。婦女新知基金會開拓部主任林秀怡曾擔任調查委員,他指出性平會調查過程常遭遇困難,如委員缺乏司法調查權、判決結果易受質疑,但他仍反對將《性平法》併入《性騷擾防治法》,因《性騷擾防治法》旨在以民、刑事罪責約束大眾,而非提升全民性平意識。林秀怡說:「不管是行為人還是被行為人都可以繼續受教 。」他認為《性平法》的功能是保障受教權,在懲罰外,更多的是諮商輔導,給予再教育的機會。然而仔細探究各項性平個案,現行大專院校性平會錯誤百出,如開會流程混亂、委員發言不具性平意識、審判標準不一、行政人員欠缺專業度等事件層出不窮。理想的性平會應當是一張溫柔的保護網,接住破碎與混亂的靈魂;如今無完善制度的性平會卻像是捕獸夾,令當事人在審問中遍體鱗傷又無處可逃。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在處理性平案件時,理當扮演保護雙方當事人的角色,然而在性平委員專業性不足的情況下,當事人常求助無門(圖為示意圖)。 圖/王崴漢攝<b>性平會漏洞百出 從何填補?「他們(性平會)處理方式一直都是幫學校交作業,很會交作業的單位。」Christine評論性平會未發揮影響力,只是做做樣子、敷衍了事。根據《性平法》規定,性平會成員須具備性平意識,但性平意識卻不易衡量,且性平會全權由學校辦理,在複雜的教育體系下,學校常受利益、權勢關係左右,衍生許多問題。名義上獨立的性平會宛如「傀儡組織」,不禁讓人懷疑其存在的必要性。問題一:「性平意識」判定標準模糊《性平法》除劃定性平委員男女佔比外,也規定學校得聘具有性平意識的各領域委員。但校園性平案件樣態多元,性平意識因應時代轉變也有不同發展。每個人認定性別平等的價值不盡相同,且性平意識也不具判定標準,導致許多調查委員在審問當事者時用詞不妥或態度不佳,顯得不重視性平事件。向Christine求證調查情況,他回憶道:「我不記得第三個性平委員的身份背景,因為他整場(調查會議)都在睡覺。」「性平委員有權力,不代表他們有足夠的性平意識去施展這個權力。」曾任政大性平會教師代表的李淑菁於「獨立評論@天下」發表文章,指出在某些學校,性平委員不曾接受任何相關課程或訓練,恐有不適任的問題。在時代變遷下,個案牽扯同志或跨性別已不足為奇,不過,性平會相關人員大多為四、五年級生的教授、職員,若事前無需經過培訓,面對較陌生的多元性別議題,他們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隨著時代推進,性平意識過去只強調兩性平等,近年也開始擁抱多元性別。學生若為同志或跨性別,校方理應尊重差異,消除一切歧視行為。圖為一對跨性別伴侶。 圖/王崴漢攝問題二:性平判決由校方主導 公正性存疑大專院校性平會由熟習校內文化的校方辦理,需設置5至21位性平委員,其中由校長擔任主任委員,聘請具性平意識的相關人士加入性平會。性平會每學期至少召開一次性平會議,若發生性平案件,則會組成三人調查小組介入調查。《性平法》規定性平委員需具有當然委員(註1)、教師代表、職工代表、專家學者以及學生代表,理當能廣納各方意見,使性平會運作更具正當性,卻有許多學校考量校譽、學校風氣而影響個案判決結果。曾就讀長庚大學的跨性別學生吳宇萱,因性騷擾案件行為人正是學務長,校方為推諉責任有影響性平會決策之虞,恐失公平。註1:大學性平會當然委員主要以校長、學務主任擔任政府期許校方成為推廣校園性平教育的領頭羊,於學校單位下設性平會。然而,在利益衝突之下,學生權益往往成為待宰羔羊。南部某私立大學性平會學生代表阿杰(化名)無奈表示校內性平會形同虛設,「雖然採共識決,但我們學校個案判決通常都是校長決定結果,也不太理會調查內容。」阿杰補充,私立學校招生不易,為了避免校譽受損,判決及懲處結果常受學校利益左右,「我們學校曾有個案是加害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學校沒有顧慮他的精神狀況,只為了給媒體交代,就直接給他兩支警告。」問題三:第一線人員專業度未能確保《性平法》明定性平會委員須具備性平意識,其中卻不包括專職處理性平會相關業務的承辦人。當校園性平事件發生,承辦人代表性平會,身處接觸案件當事人的第一線,倘若承辦人不具性平意識,恐怕會是當事人另一場惡夢的開始。「唉,麻煩死了。」這是Felix執意要提報性平會時,承辦人脫口而出的話,當時的場景,他至今仍歷歷在目。Felix遭遇偷拍後,承辦人及校安中心的教官擔任聯絡窗口,由承辦人負責聯絡調查委員召開會議,而教官則協助Felix跑後續流程。「因為我是男生,好像沒有人很在意這件事情(偷拍案)。」Felix指控,教官聽完事件經過,當下的反應令他感到不適,教官以戲謔的口吻說出「如果你(Felix)剛好也喜歡男生,說不定你們可以在一起啊。」以及「你是男生你幹嘛不打他兩下就好了?」等脫序言論。 Felix在學校宿舍浴室遭人偷拍,但通報性平會的過程不受重視,對他造成二度傷害,而學校也無法讓被申訴者搬離宿舍,使Felix生活在恐懼之中(圖為示意圖)。 圖/王崴漢攝問題四:培訓資源供不應求 專業人員數量不足 事實上,為培育協助性平會調查案件的專業人員,教育部須依《性平法》辦理培訓課程。課程共分初階、進階、高階與精進四階段,學員完成進階培訓取得證書後,才可成為調查專業人員。教育部同時搭建調查專業人才庫,各級學校根據名單聘請校外委員進入調查小組,提升小組調查知能。然而,瀏覽「教育部性別平等全球資訊網」開課公告,上回初階培訓於民國108年8月開課,換句話說,最基礎的培訓課程已逾一年半未辦理。臺大性平會學生委員黃脩閔表示,他雖然對課程相當感興趣,去年上任後卻遲遲未能一探究竟。同時,每階段課程設有人數限制,初階限定百人參與,高階則以40名為原則。對此,政大性平會學生委員許人友表示,課程基本上一開放即額滿,反映資源供不應求的現象,也造成法律上實質取得調查資格的人才寥寥無幾。問題五:校方過度依賴外部專家 調查費時費力誘因低當前由於多數校內性平委員不具調查身分,也缺乏相關調查經驗,性平會在處理性騷擾案件時,多仰賴校外專家。性平法上路初期,校內委員大多不熟悉調查工作,理應交由教育部積極培訓校內調查委員。林秀怡過去擔任多起案件的調查委員,他回應:「現在校內委員專業或經驗仍不足的情況下,先由校外專家帶領還沒有調查經驗的校內委員。」若傳承順利,學校就不需過度仰賴校外資源,得以回歸性平會校內自治,同時又不失專業性。此外,林秀怡提到當事件提報性平會,校方需在兩個月間找到合適的調查委員,而委員得在訪問完所有當事人後完成調查報告書。「其實接案訪談、寫調查報告,是高專業、勞力密集的事情。」林秀怡坦言,費時費力的調查過程使他倍感壓力。性平案件調查過程繁瑣且不支薪,委員甚至需承擔當事人因不滿判決結果而提告的風險。在高壓環境又無誘因的情況下,除了熱忱外,性平專家幾乎沒有任何動力繼續接案調查,導致願意投入調查的專家數量持續減少。<b>擴編學生委員席次 廣開資格認證大門若要改善性平會過度依賴校外專業人才的現況,應先提升校內性平調查的能量。而調查人才資源不足的大洞,或許能以擴增資格認證的方式補足。政大前學務長蔡炎龍指出,校內有多位教授專精性別研究,專業程度甚至足以勝任培訓課程的指導老師,卻仍須受訓,「他去上課一點意義都沒有,因為這些就是他的專業,但反而這樣(不去上課)的話他就沒有證照資格」。他建議,政府應開放更多元、彈性的資格認證管道,改善專業人才庫無法廣納性別專家的窘境。李淑菁則提出增編學生委員席次的看法,若能賦予對性平有興趣的學生更多權力,提高學生在性平會席次的占比,不但能減低教師委員的壓力,也有效提升性平會品質,「因為學生從小到大性平意識普遍比四、五年級高,學習過程中一直在接觸性別,也比較了解學生文化。」他補充,若擔心大學生難以主導調查,也可以讓具備更充分經驗與專業的碩博士生擔任主力。黃脩閔同意當前有許多學生關注性別議題,他認為學生能彌補師生兩端生命經驗的差距,「老師們有的已經脫離學生身份滿久,可是學生可以直接告訴你哪些事情會對學生產生壓力、哪些事情會對學業產生影響。」<b>組織偏重調查 推動性平教育成空談解決了性平會成員的問題,難道就能提升校園性平意識嗎?擋在學生與性平會間的濃霧會因此散去嗎?實際上,《性平法》不僅規範性平會須受理案件,同時,也必須落實性平教育,辦理相關活動。然而,許多承辦性平活動的行政人員業務繁重,而性平案件又需在時限內結案,性平會無力辦理更多活動。黃脩閔認為,學生應有權利知曉性平資訊,包括如何事前預防案件發生,以及可尋求的救濟管道。校園性平會應從根源建立性平意識,「不能總是處理後端願意進來(申訴)的事件。」多數受害者遭遇性平案件前從未聽過性平會,而一般學生對性平會的想像往往只能從去過性平會的同儕口中建立,性平會宛如隱身濃霧中的高塔,不易觸及。距性平會撥雲見日還要多久?也許有一天,學生不用再迷惘、無助地隻身闖進濃霧,他們的恐懼得以安放,也不必在晦暗的角落獨自哭泣。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在校內並未落實推動性平教育的初衷,使得學生並不了解性平會業務,導致發生性平案件時學生更無所適從(圖為示意圖)。 圖/王崴漢攝
阿育吠陀醫將執刀 印醫罷工控訴冒犯專業
國際
第1740期
阿育吠陀醫將執刀 印醫罷工控訴冒犯專業
2020-12-17
【記者張華真綜合報導】「我花了10年培訓才成為外科醫生,只學過五年傳統醫學的人竟然可以幫病人動手術?」11日印度醫學協會(In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IMA)號召超過40萬名醫生發起聯合罷工,抗議政府允許學習傳統阿育吠陀(Ayurveda)(註1)醫生進行外科手術。除罷工外,印度醫學協會更呼籲全國醫生抵制教授非修習現代醫學的學生。註1:印度教與佛教的傳統醫學。阿育吠陀醫學認為人體是由土、水、火、氣和空間(大氣)五種基本元素組成,通常以食療、藥草、推拿、冥想及瑜珈作為治療疾病的方法。 11日印度超過40萬名醫生發起聯合罷工,暫停所有非必要的醫藥諮詢與手術,抗議政府允許學習傳統阿育吠陀(Ayurveda)醫生進行外科手術。 圖/印度醫學協會提供印度政府於11月19日修訂《阿育吠陀研究生教育規則(Post Graduate Ayurveda Education Regulations)》,允許阿育吠陀部分學派研究生在接受培訓後,可進行包括骨科、眼科、耳鼻喉科及牙科的診療與手術。政府盼藉此解決醫療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根據《 印度2019-20年經濟調查(Economic Survey of India 2019-20)》印度的醫生人口比為1:1456,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建議的 1:1000。 印度政府於11月19日修訂《阿育吠陀研究生教育規則(Post Graduate Ayurveda Education Regulations)》,允許阿育吠陀(Ayurveda)部分學派研究生在接受培訓後,可進行包括骨科、眼科與牙科等19項手術。 圖/截自印度醫學中央委員會官網此舉引起現代醫學界強烈不滿,他們認為阿育吠陀醫生缺乏為病人動手術的能力。阿育吠陀在本質上就與現代醫學不同,課程內容與學制差異更大。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All India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 AIIMS)學生曼薩・巴辛達(Mansa Bathinda)指出現代醫學生在完成五年半基礎醫學課程後,需參加錄取率極低的研究生考試,才可以進入研究所學習專業科目,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學生達摩拉吉・威瑪(Dharmraj Verma)氣憤地說:「如今阿育吠陀研究生連試都不用考,也太諷刺了!」成為外科醫生前,學生除需學習扎實的理論課程,實作經驗也相當重要。現代醫學研究生通常會到醫院擔任住院醫師(註2),實際了解手術運作。但目前大部分阿育吠陀醫院並沒有外科部門,阿育吠陀研究生的實作經驗將十分有限,阿薩姆邦醫學院(Assam Medical College &amp; Hospital, AMCH)學生斯凱・巴杜魯斯・多扎(SK Baduruj Doza)因此質疑阿育吠陀醫生的手術能力,「我猜那些修改法規的官員,自己也不敢給阿育吠陀醫生進行手術。」註2:醫學系畢業生需至醫院接受不分科住院醫師訓練(post-graduate year training, PGY),學習診療技術、熟悉門診和診斷患者等。 現代醫學醫生除發起罷工,也以標籤「#SayNoToMixopathy 」進行網路串連,反對政府整合各個醫學流派 圖/印度醫學協會提供對此,阿育吠陀醫生則認為抗議者並不認識阿育吠陀,古吉拉特邦阿育吠陀大學(Gujarat Ayurved University, GAU)前校長黑特須・將(Hitesh Jani)在報導中反駁道,「我們已經進行阿育吠陀手術教學超過35年,現代醫學醫生根本不知道!」該校學生亞甚・塔卡(Yash Thakar)表示認同,他提到依規定阿育吠陀研究生也需經過課程訓練與實作認證才得操作手術,「既然如此,為什麼一名阿育吠陀醫生不能進行手術?」除了質疑阿育吠陀醫生能力,民眾也猜測政府修訂規則的動機並不單純。多扎認為這是執政黨累積政績的手段,「他們只是想在下一次選舉時告訴選民,執政期間增加的醫生數是70年來前所未有的!」
時尚賽「繡」專業 盼提升學生彩妝競爭力
生活
第1740期
時尚賽「繡」專業 盼提升學生彩妝競爭力
2020-12-17
【記者張華真新竹報導】選手用定位筆勾勒眉型,拿起細針沾上繡眉顏料,在假皮上來回戳刺,眉毛逐漸成形。明新科技大學11日舉辦首屆「明新盃瘋設計時尚大賽」,競賽內容包括化妝、繡眉、美睫、美甲等38個美容項目。其中半永久彩妝(註)佔比賽項目將近1/4,現場也額外舉辦半永久彩妝技能檢定考試,主辦單位盼藉此磨練學生技術,並提升半永久彩妝產業競爭力。註:半永久彩妝是介於整形美容和化妝之間的美容技術,透過在表層細胞中植入天然顏料,呈現淡妝效果,包括繡眉、霧眉、隱形眼線、美唇和髮際線。選手拿著量尺反覆測量雙眉間距,歷經一番修改,才拿起定位筆在假皮上點出眉峰與眉尾。此次半永久彩妝霧眉比賽分為動態與靜態,動態賽選手需於60分鐘內完成霧眉,評比項目包括形狀、對稱和著色技巧等;靜態賽僅展示成品,選手較無時間壓力,但除評比彩妝本身,也注重配件與裝飾,例如在假人皮貼上水鑽、貼紙或用蝶古巴特裝飾展示框。主辦人、明新科大時尚造型與設計系系主任夏一民表示,半永久彩妝近年市場需求提升,加上附加價值高,許多學生投入學習紋繡技術,「這次辦比賽和檢定,就是希望這些學生有可以互相切磋、一展所長的舞台。」 紋繡靜態賽除評比彩妝本身,也注重整體妝效與裝飾。有些選手為假皮畫上眼彩、腮紅和亮粉等,有的則貼上水鑽和花朵等飾品。 圖/張華真攝眉型對稱是霧眉比賽的獲勝關鍵,紋繡評審長劉玥呈指出,定位眉型是霧眉的基本功,也是此次評比重點,「如果在假皮上都畫不對稱,那繡真人就會有很大的問題。」明新科大時尚造型與設計系學生黃新倫皺著眉說:「不管是比賽還是練習,最困難的都是對稱!」他接著分享,自己為了繡出漂亮眉型,比賽前不斷練習以維持手感。此外,霧眉也十分講求上色技巧,由於畫上半永久彩妝需用針具將顏料刺入皮膚表層,如果力道和上色次數沒有掌握好,易導致眉毛上色不均勻、看起來不自然。 紋出對稱眉型是霧眉比賽的獲勝關鍵,選手藉不斷練習維持手感、加快作業速度。 圖/張華真攝另外,保持工作區整潔是評分項目,黃新倫提到維持檯面乾淨可以避免污漬干擾判斷,「髒污可能會讓你誤會上過色了,擦掉才發現根本沒有繡到。」紋繡師除掌握實作技術,學科的背景知識也不可缺少,明新科大休閒事業管理系學生古珈瑀解釋,紋繡類似刺青,會侵入皮膚造成微小傷口,且霧眉前需塗抹麻藥減輕疼痛。然而有些人的體質不適合紋繡或敷麻藥,他們必須在下手前正確判別,「如果沒有判斷好皮膚狀況就敷上麻藥,會導致皮膚過敏或潰爛。」 選手運用針具將顏料刺入假皮,並透過戳刺次數與不同顏料,紋出「眉頭淺眉尾深」的作品。 圖/張華真攝主辦單位於比賽結束後舉辦半永久彩妝檢定。相較比賽著重實作技術,技能檢定加入學科筆試,測驗考生的背景知識。古珈瑀通過初級霧眉檢定,他分享考試除認可紋繡技術,準備過程還能學習許多霧眉的重要觀念,「像是如何選擇安全的顏料、判斷膚況和敷麻藥。」近年,半永久彩妝受到許多年輕族群喜愛,越來越多人投入相關產業,卻少有紋繡師擁有證照。紋繡評審長林紫晴指出,仿間擁有證照的紋繡師不多,「客人通常只能靠評價去做選擇。」為了提升可信度並做出市場區隔,參加認證的紋繡師漸增,主辦單位希望藉由比賽結合證照檢驗,給予紋繡師技能肯定,並提升他們在產業中的競爭力。 除半永久彩妝動靜態賽,現場還有多項美睫項目,其中6D美睫組要求選手於35分鐘內幫真人模特完成睫毛嫁接。 圖/張華真攝
調酒、侍酒展專業 選手職涯發展空間小
生活
第1738期
調酒、侍酒展專業 選手職涯發展空間小
2020-12-03
【記者江俊緯新北報導】有些選手屏氣凝神地觀察手中的葡萄酒,從酒的色澤、香氣、味道辨認紅白酒的葡萄品種;有些選手則展現俐落技巧,快速地在桌邊開酒、替賓客斟酒。「第二屆首彩盃澳洲葡萄酒國際侍酒服務與國際盲飲品評競賽」於11月27日舉行,這次比賽除了侍酒服務、盲飲品評,還加入調酒比賽。 盲飲品評項目會給選手紅、白酒各一杯,比賽前主辦單位已事前告知會從六隻酒中選出兩隻作為盲飲測試的用酒。 圖/江俊緯攝比賽共分成四個項目,國際盲飲品評、國際侍酒服務、葡萄酒調酒競賽、國際侍酒菁英賽。調酒比賽中,選手必須運用主辦單位指定的紅酒調製飲品。比賽除了重視作品口感,還著重選手調製過程是否流暢。調酒方式分為花式調酒和傳統調酒,花式調酒強調視覺效果,調酒成為一項表演,傳統調酒則需遵守一定的調製流程 。弘光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林俐彣第一次參加調酒比賽,他使用傳統攪拌法調製作品「永恆」。除了指定的紅葡萄氣泡酒,他還加入草本風味的琴酒和各式糖漿,成品口感除了葡萄香氣和氣泡,還帶有草本植物味道。不過林俐彣提到,他在裝飾作品時佔用太多時間,差點來不及完成作品,下次會選擇較簡單的裝飾,縮短製作時間。 調酒比賽需使用主辦單位的指定用酒,而其他材料須由選手自行準備,調製完成後再由評審評比。 圖/江俊緯攝侍酒師需向客人介紹不同酒款的風味,並推薦客人適合搭配的餐點。景文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李禹欣獲得這次盲飲品評和侍酒菁英賽冠軍,侍酒賽中他不斷與模擬賓客聊天,而其他選手替賓客斟酒後,則站在原地等待比賽結束。李禹欣從高中開始學習餐飲服務,對服務人群有很大的熱誠,他說:「現在大家都將服務做得太制式化,像機器人一樣,透過跟客人聊天和接觸,不但能讓自己放鬆,又能使客人感受到我的服務是有溫度的。」 比賽用的酒杯為ISO杯,是為了讓酒呈現出最原始的風味。選手在盲飲品評項目需作答30題。 圖/江俊緯攝現在許多大專院校都開設飲料調製課程,教導學生侍酒服務以及葡萄酒知識。由於侍酒師必須記住各款葡萄酒風味,才能向客人推薦適合的搭餐酒,學生選手往往不夠熟悉各式葡萄酒,因此有些學生參與社團或尋找相關工作增進實力。景文科大餐飲管理系陳可欣提到,他曾在餐酒館工作,接觸許多品酒或調酒課程。且他一個月會購買一到兩支酒品飲,或是參加學校社團與社團成員一起試飲。 由現場觀眾當作賓客增加選手的臨場感,除了侍酒服務和酒類知識外,台風也是評審考量的項目之一。 圖/江俊緯攝台灣飲用葡萄酒的文化並未像歐美盛行,且葡萄酒依不同品種、產區、年份各有風味,一般人難以選擇。然而現在只有少數餐廳或飯店有侍酒師,比賽主辦方、首彩葡萄酒副總經理柯閔鐘表示,相關科系學生畢業後不容易找到侍酒工作。他也說明台灣飲酒文化中葡萄酒並非主流,多數人用餐不需侍酒師推薦合適的搭餐酒,「唯有改變台灣的飲酒文化,這些選手們在未來才有機會服務大眾。」 斟酒時將手托在醒酒壺的底部是為了要避免手的溫度改變紅酒的風味。 圖/江俊緯攝
【大學事】不分系倡跨域學習 專業難認定成挑戰
校園
第1737期
【大學事】不分系倡跨域學習 專業難認定成挑戰
焦點
2020-11-25
【記者徐宇昕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大學於18日舉辦「未來大學高峰會」,宣布最早將在111學年度設立全校不分系學士班。近年社會對於跨域人才的重視,使不分系陸續在大學興起,然而不分系高度自由的學習環境,也引起學習專業性不足等質疑,且考驗學生自律能力。不分系分為學院型和全校型,全校型包含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大一不分系學士班和國立清華大學的清華學院學士班等,兩者學生大一時屬於全校不分系,到大二才分流至其他科系。而國立成功大學於民國96年成立大一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106學年度起改為四年制,並招收各年級轉系生,為國內首創。成大教務長王育民表示:「以前學生在大二就分流,對跨域學習沒有實質性的幫助。」此外,學生對跨域學習的需求提升,也促使校方設立四年制不分系。 國立成功大學首創「大一至大四全校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鼓勵學生跨域學習,並且自主安排課程。 圖/彭康舜提供成大不分系分為A、B班,A班透過個人申請或考試分發入學,學生可選擇在未來轉系,或繼續留在不分系到畢業,B班則招收各年級轉至不分系的學生。王育民表示,過去學生多將不分系當作轉系跳板,但近期跨領域人才備受重視,目前在A班的學生近半數選擇繼續就讀。成大不分系學生鐘民鈞也分享,過去就讀電機工程學系,但在電機系所學不如預期,且發現自己更喜歡人文學科,於是決定轉至不分系,目前他選修許多外國語文學系和哲學的相關課程,「我認為跨領域是很重要的能力,而不分系選課自由幫助很大。」但成大不分系選課並非毫無限制,其要求學生須在大學期間達任一科系的輔系門檻,同時必須在該輔系所屬學院修達50學分。此外,不分系的系定必修課程為專題製作,學生可自由發想題目,呈現方式亦不受限制。成大不分系學生李尚恩分享,他的專題以大學自學生為主題,訪問業界前輩,最後製作給大學自學生的學習地圖作為成品,「專題給我行動的理由,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可以找到問題並且為那些理想改變。」鐘民鈞也提到,做專題的模式和研究所的學習方式類似,可以訓練自己架構跟執行能力。不分系雖可讓學生自由選課,但同時也有選課方向不明確、專業性不足等疑慮。李尚恩表示,自己每學期的選課方向會因興趣而調整,「修課的確會少一點方向,而且這些知識未必能一直疊加上去。」而畢業於成大不分系的史蕓瑄也坦言,目前不分系尚未被大眾和企業認識,因此在找尋工作時確實面對較多專業性的質疑,「不分系定義的能力是抽象的,像是跨域、溝通、實踐等軟實力,並沒有明確連結到哪項職業。」但他也表示,不分系訓練他如何探索未知,因此在職場上擁有較佳的問題解決能力。而相較於全校不分系,學院型不分系在大專院校中則更普及,例如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大一不分系等。而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也是其中之一,學生在大一、大二時隸屬於不分系,大三才分流至廣告學系、廣播與電視學系,或是新聞學系。過去為傳院大一大二不分系、現為政大廣告系學生于恆生表示,因不分系使他能選修許多新聞系的課程,眼界更寬闊。然而,政大廣告系學生王宥方卻指出,不分系希望學生多元探索,但必修課的課程內容安排卻不夠明確,須主動選修三系基礎課程才能實際接觸,「學校應該要把三個系的基礎課程都安排在必修。」于恆生也提及,學生過去習慣傳統填鴨式教育,即使學習環境自由度高,仍會慣性依照學校的課程安排,「學校都說可以利用時間多元探索,可是我們走的體制就是照表操課,沒有想到可能有更好的安排方法。」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大一大二不分系讓學生有機會選修不同領域的課程,但學生反應必修課主旨不明確,難達到探索興趣的目標。 圖/黃靖評提供另一方面,不分系看似為了讓學生探索興趣,實則更考驗學生自律能力,鐘民鈞說:「如果你不夠自律,又不知道你要做什麼,其實就是迷途羔羊。」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曾就讀清華學院大一不分系的楊正賢也分享,不分系讓大家有無限發展的可能,但許多人卻也因此更加迷茫,「它的優點就是它的缺點。」王育民則表示,「我不太認為不分系是一個探索興趣的地方,而是一個實踐的地方。」他認為不分系的重點在於跨域學習,以及培養執行和問題解決的能力,這同時也是未來人才所需的特質。而他也提到,學校可多了解學生的需求,並據此訂定相關辦法,才能有效達成不分系成立的目標。 不分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但多數學生習慣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因此如何安排選課方向也是一種挑戰。圖為示意圖。 圖/徐宇昕攝
青年保「拳」 盼大專正視太極拳專業
體育
第1730期
青年保「拳」 盼大專正視太極拳專業
2020-10-01
【記者李加祈彰化報導】民國109年總統盃太極拳全國錦標賽9月27日於彰化縣立體育館舉行,吸引全國各地太極拳好手參賽。社會男子組比賽中,國立屏東大學學生沈籽言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彭翊博分別於四十二式太極劍(註1)與十三式太極拳全民運動版(註2)項目勇奪第二名。兩位學生皆為本屆社會男子組中年紀最輕的選手,卻仍靠著從小累積的經驗獲得佳績。註1:四十二套劍法,強調立身中正,左右平衡,姿勢舒展,外型輕柔內裡帶勁,每個套結相連處節奏連貫。註2: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民國64年由石覺理事長召集當時各地的太極拳大師一同商議而訂定的「全民運動版」之十三式,在台灣任何公開比賽項目,大部份皆以此套路為主。 國立屏東大學學生沈籽言在本屆總統盃太極拳全國錦標賽中,參加社會男子組四十二式太極劍,勇奪第二名。 圖∕李加祈攝肩膀一沉,胯部一鬆,手掌向前運。選手們呼吸自如,腳步沉穩,專注在套路動作中。本次總統盃的主辦單位臺灣藝術太極拳總會秘書長郭建成表示,考量到全國賽事組別多,大專學生參與人數相對少,因此將大專生併入社會組。即使兩位大學生在本次總統盃賽中表現優異,主辦單位與教練也點出目前太極拳在大專院校發展的困境。郭建成說明,大專生普遍認為太極拳法太過柔和,他們比較喜歡激烈一點的運動,因此較容易被技擊性運動吸引。郭建成也強調,太極拳講究哲理,不只能強健身體,更能陶冶性情,因此樂於在各級學校推廣太極拳。目前他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擔任國術社指導老師,「許多學校國武術社團的指導老師都是從我們這些民間社團出來的教練。」彭翊博的啟蒙教練,同時也是新竹市北門國小武術隊指導老師蔡惠琦發現,他教的學生目前到大學仍持續練拳的只有四、五位,比例不高。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生彭翊博(右)全神貫注於三十七路的套路動作中,套路講究下盤沉穩,身心放鬆且精神專注。 圖/李加祈攝沈籽言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接觸太極拳,他認為太極拳動作需要注意許多細節,這點非常吸引人,「可能你只是有沒有轉個腰,或者是下盤有沒有多沉一點,那個感覺是完全不同的體驗。」同樣從小就開始練太極拳的彭翊博則表示,許多臺體同學對於他練習太極拳的興趣感到十分驚訝。目前就讀休閒運動學系的他更提到,由於學校專長項目並沒有太極拳,所以平時他只能在宿舍前面自主練習,偶爾回家鄉找啟蒙老師指導拳法。彭翊博盼學校能將太極拳納入專長項目,讓喜愛太極拳的學生得到更多精進的機會。 太極劍法的竅門:身與劍合一,身劍協調完美。劍法要準確綿密,握劍鬆活靈巧。 圖/李加祈攝目前全國性太極拳賽事並不多,讓練習太極拳的大專學生缺少發揮的機會。對此,蔡惠琦建議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增辦太極拳項目,透過賽事增加太極拳在大專院校的能見度。另外,蔡惠琦更補充道,盼藉由教授太極刀、劍等器械或推手等競技性太極項目,打破年輕人對太極拳太過柔和的刻板印象,進而吸引更多大專學生參與太極拳運動。 總統盃太極拳錦標賽參賽國小學生於賽前練習太極刀,太極刀是太極拳運動系列的一種器械,強調刀手動作協調配合。 圖/李加祈攝 太極拳講究「腳分虛實」,實腳站穩,虛腳變換,膝蓋彎曲,才能讓腰放鬆、胯落正,氣往下沉。  圖/李加祈攝
畢業後就業限制多 僑外專才留台陷困境
專題
第1728期
畢業後就業限制多 僑外專才留台陷困境
2020-06-11
【專題記者李芸、呂心喻、朱姰霖、黃雪瀅綜合報導】「我(的申請)被退件三次,直到居留到期前八天才拿到工作證,甚至已經做好回馬來西亞的準備。」馬來西亞畢業生鐘彩虹回憶道。來台留學的僑外生,畢業後需要申請工作證,才能繼續留在台灣。獲台灣培育的他們雖有意留台,仍面臨台灣的「外籍專業人才門檻」,讓他們無所適從。「評」專業留下 在台僑外畢業生就業門檻高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楊昊指出,過去在馬英九總統任內,政府因面臨少子化引發的招生問題,故積極鼓勵地緣接近、人口紅利的東南亞國家學生來台就讀。同時,國內也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行政院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跨國勞動力管理組科長陳暉江說:「當然希望想方設法將他們(僑外生)留下。」因此,政府數次調整僑外生留台政策,盼延攬更多僑外畢業生。103年起,僑外畢業生須經「僑外生留臺工作評點新制(以下簡稱評點制)(註1)」評比,達到分數要求才能留台工作。但陳暉江也說:「已經大量培育國內人才的領域,可能就不太需要僑外生。」政府為保障台灣人民的工作機會,隨之設定多項限制,包括僑外生留台人數上限及其工作範疇等,形成僑外生留台的絆腳石。註1:該制度以聘雇薪資、學經歷、薪資水準、特殊專長、語言能力、成長經驗及配合政府產業發展政策等8項目進行評點,累計點數超過70點者,即符合留台工作資格資格。政府每年核發的工作證名額有限,直到109年,當年僑外生留台名額已增至2500名。政府看似開放更多僑外生留台的名額,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僑生處副處長陳永豐卻指出,此人數在每年近30萬台灣大學畢業生中占比極低,「其實申請工作證的人數都不會滿。」故陳永豐表示,直接解除名額限制並不會影響國內學生工作機會,反而能增加僑外生留台機會。 多數大學設有生活事務暨僑生輔導組處理來台僑生事宜,協助僑生課業或生涯輔導。 圖/朱姰霖攝有別於聘用台灣學生僅需勞、健保等手續,依據評點制,雇主須代表僑外生向勞動部申請評點制工作證。鐘彩虹說明,因為申請所需文件十分繁複,公司是否願意協助準備和申請至關重要,他說:「公司願意提供相關證明文件,但最後我還是自己處理、跑流程。」來台工作近五年的馬來西亞僑生郭紹靖卻沒那麼幸運。他回憶,他曾透過友人介紹嘗試轉職,主管也透過友人詢問他可以到職的時間,「當時我下意識就覺得上了,所以就和現在任職的公司確認離職時間。」然而,因辦理僑外生工作證流程複雜,新公司人資部主管最終竟拒絕錄用郭紹靖,改為聘用台籍應徵者。許多公司不了解申請程序,錄取僑外生的意願大幅降低。越南學生阮月桃(化名)認為,申請流程要更精簡,才可能提高公司雇用僑外生的機會。跨境電子商務公司,Hawooo好物飛行人資主管楊濠傑說:「僑外生確實要比台灣學生更優秀,才能在眾多台灣學生之間讓我們看到。」在評點制下,不只申請者需接受審核,公司更要符合相關資格才可聘用僑外生。陳暉江說明,政府不希望濫發工作證,因此設立公司規模門檻(註2),制定公司資本額、營業額標準,以證明該公司對僑外生的迫切需要。僑外生若想任職於規模較小的新創公司或組織,所需文件將更加複雜。註2:依《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六款工作資格及審查標準》規定,本國公司若要聘雇外國人,資本額須達新台幣500萬以上、營業額須達1000萬以上。非營利組織則視其規模另設門檻。另外,郭紹靖提到,即使雙方備妥文件,如何敘述工作內容才是後續得下功夫之處。勞動部認定僑外生能否留台工作的重點,取決於該名申請者的工作是否為「專門性及技術性工作(註3)」,因此,勞動部極可能對申請者的工作說明有疑義而退件。他舉例,當初自己用「專業溝通型人才」、「溝通專員」此類專業詞彙形容「客服」工作,又經幾番修飾才順利通過審核。註3:依據《外國專門性及技術性工作人員申請聘雇許可審查作業手冊》,其中有規範哪些是「專業項目」。申請者的職位需符合該敘述標準,才能通過審核。<b>轉職需重跑申請流程 留台僑外生受工作限制再者,僑外畢業生每次轉職都需再次經歷上述申請流程,因此許多僑外生認為,居留台灣必得長期依附公司。若僑外生不想再以工作的方式居留台灣,便要申請「永久居留證」。來自馬來西亞,今年剛拿到永久居留證的Isaac Yong(中文名:楊冠義)坦言,申請永久居留證以後,選擇工作就可不再受限於工作性質,轉換跑道也較容易,「就是個自由之身。」不過,僑外生申請永久居留證必須要連續五年、每年超過183天合法居留台灣,且第五年的薪資須達到最低薪資的兩倍。郭紹靖透露,因為在非營利組織工作,沒有年終、獎金等制度,自己的年薪很難達到永久居留證的薪資門檻。鐘彩虹也提及,即使僑外生想透過兼職達到薪資門檻,一來要額外申請兼職工作證,二來也要得到現職公司的同意。但公司基於員工績效考量,通常不會願意讓員工身兼多職。僑外畢業生留台道路上阻礙重重,政府的評點制度、居留限制,乃至公司在聘用時的顧慮,也使他們無法掌握自己在台灣的命運。 永久居留證不再像一般居留證提及該僑外生留台原因,Isaac Yong(中文名:楊冠義)說明,永久居留證規定持有者每五年至少得入境台灣一次。  圖/朱姰霖攝<b>因應新南向政策    政府須積極推動人才交流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助理研究員童成家解釋,政府每年開放的工作證名額沒有招滿,也歸因於國內專業勞力供需問題。童成家認為,國內有些產業對勞動力本來就需求不大,有些產業甚至不需要特別雇用外籍專業人才。雖然政府不斷調整、放寬門檻,但郭紹靖認為,台灣應提供更友善的招攬條件及僱傭體系。他說:「就像門打開,但門票卻很難拿到一樣。」僑委會雖積極提供僑外生回母國實習、並提供在地台商媒合,但並無考慮僑外生留在台灣產業發展的可能。招攬僑外專業人才的目的,在105年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上任提出《新南向政策綱領》後被重新定位。針對人才交流面向,政府積極擺脫以往只考慮國內需求、單向自東南亞國家引進藍領勞工(註4)的思考模式,改以雙向交流作為目標。楊昊說:「雙向交流就是,我們同時也希望本國學生到新南向國家創業、生根。」註4:從事勞動的工作人員。楊昊提及,台灣和亞洲整合的前提,是要更積極開放人才流通。因此,新南向政策後,政府應除去繁雜規定所造成的阻礙,不再限制名額、降低評點制門檻、簡化申請流程。&nbsp;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