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北藝大生「犇」向新市場 藝術創業玩轉新媒體科技
生活
第1788期
北藝大生「犇」向新市場 藝術創業玩轉新媒體科技
2023-12-06
【記者陳婕柔台北報導】「藝術創業受眾較小,但希望這次融合科技後能讓更多人願意碰觸藝術。」犇藝獎參賽成員莊恩齊表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於2日首辦犇藝節活動,決選團隊裡有兩組以新媒體科技為題材拿下二、三名,他們嘗試用熟悉的藝術結合商業思維,並在犇藝節中呈現藝術創業的成果展演。 首屆犇藝節與Underground Studio合作規劃策展,以綠植融入場佈設計,建立永續經營理念。 圖/北藝大創新育成中心提供「北藝大很多學生從來沒想過創業,而多數民眾也很難理解藝術,所以犇藝節用簡單的創業形式讓大家了解『藝術即生活』。」北藝大創新育成中心育成經理林錦德表示,校內大部分學生僅會創作,沒有足夠商業思維,所以近年校方融入多元程式設計與創業輔導課程。「光影魔匠工作室」獲選犇藝獎第二名,團隊打造一款餐廳經營遊戲,運用可愛、活潑畫面親近大眾。電影系出身的楊悅誠表示,自己曾想用電影呈現漫畫地下城的故事,卻一直無法完整詮釋,「其實電影視覺特效與遊戲科技理念越來越像,剛好有專精美術與音樂的朋友願意合作,才有〈地窖食堂〉這部作品。」然而負責美術設計的杞欣庭卻也感受到藝術與大眾之間的隔閡,「初衷是想讓大家都喜歡我們創建的世界,但我們又無法掌握玩家喜歡的元素。」他點出團隊目前的難題是開拓市場。第三名的2ENTER 貳進團隊擁有主攻美術、程式、編寫遊戲以及3D影像設計成員,作品〈Data-Verse Taipei 02〉將巨量資訊化為圖像,透過VR眼鏡將作品投射到民眾目光中,場景包含北藝大附近的北投溫泉、北漂學子常佇足的台北車站等等,成員莊恩齊說:「這些都是我們的生活軌跡,想讓大家體驗轉個彎就能遇見不同日常。」他針對藝術創業的困境補充,新媒體藝術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來佈展、購買器材,儘管犇藝節有獎金,仍支撐不起創業的開銷。 2ENTER 貳進團隊將迷因、彈出式廣告等現代網路元素加入作品中,增進藝術與大眾共鳴。 圖/2ENTER 貳進團隊提供參與犇藝節後,民眾對新媒體藝術創業有更多感想,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生江品萱表示,這個領域重視人與藝術間的感知,2ENTER 貳進團隊用即時運算帶給人對於未來的想像,「現在機器人可以寫程式,但它很制式,我做藝術時與人的互動才會有活著的感覺。」民眾張晉禎則表示,「藝術會隨著大家習慣的媒介而改變,藝術家的優勢也會隨之有更多元的發展可能性。」 北藝大學生路過書店穿堂,駐足在展品前,翻看犇藝獎競賽團體創作的過程。 圖/陳婕柔攝獲獎的兩組團隊在比賽中體悟到藝術融合商業的阻礙,而北藝大創新育成中心為了開拓學生商業視野,推動三項藝術創業課程,犇藝獎更是以公開徵件以及辦理工作坊的形式,提供師資顧問輔導,期盼大學生能自主跨領域合作,突破自身系所框架。「像是我們都很不熟悉怎麼處理稅務、怎麼成立公司。」楊悅誠希望北藝大能增強商業培訓課程的深度,讓團隊未來可以順利發展得更成熟。
文藻傳藝系攜手高美館 攝下「蔬寫詩歌」的市場溫度
生活
第1785期
文藻傳藝系攜手高美館 攝下「蔬寫詩歌」的市場溫度
2023-11-15
【記者吳玟錡綜合報導】高雄市立美術館主辦的「親愛的,我在市場有一個舞台」在內惟藝術中心開展。藝術家程仁珮發想「蔬寫詩歌」活動,他將走訪市場田野調查的字句烙印在水果上,於12日用這些蔬果和民眾交換故事;再由文藻外語大學傳播藝術系(以下簡稱文藻傳藝系)學生紀錄創作過程,他們一起透過多元形式,傳遞市場的溫暖。 「蔬寫詩歌」活動喚起民眾小時候跟著家人去逛菜市場的記憶,讓展覽增加與民眾的情感的連結。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行銷專員吳怡嫺提供民眾蕭海韻選擇印有「一條找家的路」的橘子,他說:「這讓我想到和家人一起吃飯的情景。」程仁珮透過烙印蔬果與複合媒材攝影作品將攤販搬進展場,讓民眾體驗到市場找家的記憶,體現生活習慣和飲食方法是代代相傳,喚起對食物的記憶是很重要的回家旅途。蕭海韻同意地表示「平常都是去超商或大賣場,看到市場的水果攤會勾起童年回憶,感覺很不一樣。」 民眾蕭海韻(中)表示在北部不會特別去逛市場,這次作為觀光客觀展,讓他走進「市場」的心態不同,能以開放的心感受市場生活。 圖/吳玟錡攝 展覽在事前準備花費不少心思,例如水果在活動進行前需要冷藏保存,水果擺設顏色的挑選,烙印的水果水分、外皮條件都需要仔細檢核。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行銷專員吳怡嫺提供今年畢業於文藻傳藝系的紀錄片總籌蘇子瑄,用鏡頭捕捉大家挑選蔬果的過程,他穿梭在展覽空間,也想起暑假跟著藝術家拍攝市場的回憶。蘇子瑄是北部人,大學才到高雄讀書,「以前覺得市場環境較髒亂,很排斥去市場。」這次的拍攝經驗讓他對市場的面貌改觀,並認為以學生的角度出發,可能沒有龐大的團隊和器材,但想將這些蒐集來的故事融合成一部電影,是作為影像記錄者純粹的心。 蘇子瑄(左)表示這次拍攝需要獨自和市場攤販溝通,在時間安排上也需要叮嚀自己不能有拖延症,並學習到如何分配資源。 圖/吳玟錡攝紀錄片以黃昏的色調呈現,畫面從一大早跟著菜販到屏東批發蔬果,中間穿插藝術家和攤販互動的過程,最後結尾回到內惟黃昏市場,用緩慢敘事步調,營造南部日常生活氛圍。「這次展覽是由藝術家跟社區居民互動所構成,因此學生跟拍展覽籌備期與開展現場顯得特別重要。」文藻傳藝系主任連俐俐補充,藝術需要透過影像來傳播跟行銷,這次的機會對系上學生而言是很好的磨練。 程仁珮希望這個計畫和市場一起合作,可以吸引從來沒踏入過藝文中心,接觸過藝術的人,進到展場參觀體驗。 圖/高雄市立美術館行銷專員吳怡嫺提供文藻傳藝系學生用影像紀錄珍貴的創作歷程,結合藝術家對市場的轉譯,而計畫源於具台灣人情味的小故事。程仁珮有次買菜遇大雨躲在屋簷下,菜販阿華姐送來雨傘,「那時候我們沒有任何的私交,只是我常去跟他買菜。」自此他便常詢問阿華姐很多蔬果的故事。市場的餘溫同樣留存在協助紀錄活動的蘇子瑄心中,「那次拍攝凌晨兩點就出發,發現原來在市場做生意那麼辛苦。」他認為一大早跟著菜販到屏東批發蔬果喊價,是他大學生活最難忘的市場記憶。
高齡社會衝擊勞動市場 銀髮族卻陷就業困境
校園
影音
第1771期
高齡社會衝擊勞動市場 銀髮族卻陷就業困境
2022-11-17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 【記者程心、黃𦲽湄、廖嘉嘉台北採訪報導】「他們年輕時代所受的職場教育,跟現在事實上是完全不一樣的,只是最簡單的打電腦,對他而言就是沒辦法。」中高齡勞工家屬陳舒毓娓娓道出銀髮族就業時所面臨的世代落差。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台灣將於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勞動力日益短缺,促進中高齡者就業並充分運用人力資源,成為補足缺口的新解方。然而,適合年長者從事的職缺數量與類型有限,即便中高齡人口逐年增加,也難以實際進入職場。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劉梅君表示,銀髮族的就業優勢在於工作穩定性高,也具備相關經驗與歷練,但老化的生理條件也帶來許多限制,「我也聽到很多企業主會比較多concern(關注),擔心中高齡之後他的學習能力。」為了建構銀髮友善的職場環境,《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法》在2020年上路,其中,規定雇主不能對中高齡者、高齡者有差別待遇,希望藉此降低年長者的就業門檻。根據勞動部統計,2021年45至64歲的中高齡求職者高達22萬人,65歲以上高齡人口中也有1萬8千人有意投身職場,貢獻一己之力,中高齡求職者修喜(化名)就是其中之一,「我希望能夠利用自己之前的經驗和特長,可能我就多一點那種社會履歷,性格的彈性、柔軟與韌勁。」儘管政府制定專法禁止年齡歧視,仍難以杜絕雇主的刻板印象。此外,中高齡求職者礙於生理限制,難以從事體力勞動,或工時較長的工作類型,也大大限縮求職的選擇範圍。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2021年我國 50 歲以上的勞動參與率皆低於南韓、新加坡、日本及美國等國,其中,65歲以上勞動參與率僅有9.2%,遠遠低於各國的18至37%。臺北市就業服務處台北人力銀行站長洪玉茹無奈道:「在現實社會上,面談的過程多少還是會讓他們有感受到年齡歧視的問題。」求職碰壁的銀髮族阿梁(化名)也分享,他曾在新北市三重就業服務中心求職,但卻被告知會因為自身高齡而難以成功就業。隨著歲月積累,中高齡族群處事相對圓融,他們擁有更豐富的經驗與純熟的技術,有助於產業的推動與傳承。為了讓中高齡族群順利就業,台北市就業服務處也於12日舉辦「中高齡就業博覽會」,邀請多家銀髮友善廠商參與,試圖從現有的產業環節中,開發合適的工作機會。陳舒毓也指出,若將老一輩的經驗結合中壯年一代的電腦、機械能力,可以為傳統產業帶來更多優勢。儘管中高齡族群的求職路看似崎嶇,但仍能為產業貢獻過往經驗的價值。未來該如何凸顯並且善用年長者的優勢,讓他們回流勞動市場,成為高齡化社會必須學習的課題。 
澎湖是故鄉還是異地? 〈記北辰市場〉寫盡身份混亂
藝文
第1770期
澎湖是故鄉還是異地? 〈記北辰市場〉寫盡身份混亂
2022-11-02
【記者江昇綜合報導】「土魠魚游進歸返的早晨/遲滯於花火和漁火/父親倒入酸澀的懷念/衝破羹麵膠著,提醒/我們還是海的孩子」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生高于棋以〈記北辰市場〉一詩,獲得第25屆菊島文學獎社會組現代詩佳作,為32名得獎者中唯一的大學生。〈記北辰市場〉詩中,高于棋以花火節、風茹茶(註一)、肪片龜(註二)等澎湖人文特色,描寫自身對於「故鄉」澎湖的印象。對於在台中生長的高于棋而言,父親的家鄉——澎湖北辰市場,始終帶給他介於故鄉與異地之間的複雜感受,正如他本人之於澎湖的關係,也在澎湖的孩子、觀光客兩種身份間搖擺,「菜市場擺攤的阿嬤對我有種疏離感,覺得我一看就是台灣本島來的。」因此在作品中,他並不想單以外來者的視角描寫北辰市場的光景,也想重新思索自己在澎湖的定位。註一:風茹茶是澎湖的傳統保健飲品,以香茹草製成。香茹草與蘆薈、仙人掌並稱「澎湖三寶」。註二:肪片龜是澎湖的傳統小吃,象徵著平安和健康,與澎湖的元宵節「乞龜」習俗關係密切。「神明以叫賣聲宣誓/海口腔將信仰加密/語言吐出虔誠的交易」高于棋認為,北辰市場的熙攘叫賣聲含有一種「童叟無欺的信任」,因此他用虔誠來形容小販,還原市場居民真誠的互動方式。而小販使用的海口腔(註三)和其他閩南語腔調的差異較大,這令他聯想到澎湖與台灣本島之間,共為一體卻又彼此疏離的關係。他表示,這種疏離感與自己的身份混亂不謀而合,「別人問你是哪裡人時,有時是在問你爸爸是哪裡人,但我不覺得自己算是一個澎湖人。」註三:海口腔是流傳在澎湖與台灣西南沿海鄉鎮的閩南語腔調,在發音上,與台灣本島流傳較廣的北部腔、南部腔有顯著差異。「這首詩目前還是聚焦得不夠明確,想講的東西太多,導致敘事有點混亂。」對於這首第一 次在社會組文學獎得獎的詩作,高于棋承認本詩還不盡完美,在結構安排上還有可改進之處。國立政治大學長廊詩社副社長陳安文便點出,詩中羅列出的各個意象並未經適當串連,導致他難以體會到作者欲傳達的鄉土關懷精神。讀者謝美娟也認為,詩中有許多用詞不易理解,但他仍能感受到作者身為遊子的流離心境。高于棋表示,儘管作品仍有些許破綻,不過他依然感謝評審的肯定。高于棋說明,上大學以前的他並不熟悉澎湖的在地文化,但在台文系就讀期間,他有機會接觸更多與澎湖相關的文史資料,因此得以在創作〈記北辰市場〉時,重新反思自己的身份定位,「也許哪一天我放下一切,回澎湖種田看海,那時它對我來說就是真真實實的故鄉。」他說。
青農夢攏是假? 返鄉少年仔在田間的產銷困境
專題
第1749期
青農夢攏是假? 返鄉少年仔在田間的產銷困境
2021-05-19
【專題記者詹和臻、陳卓希、邱海鳴、江俊緯綜合報導】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碩士班畢業的劉育昌,眼睛閃閃發亮地講起他的「青農夢」,他對於有機農業的憧憬,來自大學的課堂。當時,教授甩著畢業學長種植的有機葡萄,直接摘一顆放進嘴裡,說:「這才是真正的農產品。」劉育昌聽完教授的話,當下熱血沸騰,想要種出同樣令人安心的農產品。「沒有家裡撐腰,真的要看運氣、機率。」他談到幾年前草創時的艱辛歷程,無奈地說道:「收支打平就是真的很好,感謝天、感謝地了。」努力加上運氣,現在的劉育昌逐漸打出個人品牌,收入也慢慢穩定。但是,並非所有青農都跟劉育昌一樣幸運。同樣是農業相關科系畢業的阿華(匿名),緊握微薄的新台幣3萬元,憑著一股年輕人的衝勁,傾盡所有熱情於農業,作物卻被颱風與豪大雨無情地摧殘,使得他連續九個月都零收入,「幫人打工賺吃飯錢,大概每天只有100元。」三餐都無法溫飽,他只能收拾包袱,黯淡退場。夢醒了,迎向青農而來的困境是資金不足、租不到合適的農地、連續不斷的天災、病蟲害、還不出的鉅額貸款等,青農們背負著種種現實的壓力,將自己的人生當作籌碼,奮不顧身躍進深不可測的大賭局。<b>農業入行門檻高 青農不易尋覓資金、土地為減慢農村人口高齡化的速度,政府過去十餘年積極推動青年返鄉計畫,祭出許多補助、訓練計畫鼓勵青年回鄉從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農委會)將青年農民定義在18至45歲之間,並且建立青年農民輔導平台,提供技術、資金、土地等資源。而為了協助青農穩健經營,並擴大規模栽種,政府設立「百大青農輔導計畫」,每兩年遴選一次,每次約選出100多位「百大青農」,進行重點培訓。而青農的類型又可分為農二代和非農二代:農二代指具有農村戶口、80年代後出生的農家子弟;非農二代則有諸多可能身份,像從其他行業轉型務農的勞工,或農業相關科系畢業、選擇從農的學生等。兩者間,非農二代的青農所遇困境更為龐大。擁有資金和土地是青農成功與否的關鍵。農二代因家族已奠定農業工作基礎,所以技術較好上手,且多數有自家土地,免去尋找農地的步驟,他們投身農務的前期,會比非農二代者順利。身為農二代、高雄市大寮區青年農民聯誼會副會長洪明偉表示,目前青農的數量以農二代為大宗,家裡有農地,通常一、兩年就能立足,「但沒資本的五、六年都不一定站得起來。」 手中握有多少資金與土地,是青年返鄉後,能否立足農業的重要基礎,也決定了青農在務農初期能承擔多少風險。 圖/邱海鳴攝非農二代的高雄型農(註一)陳葵娟回憶過往,他因一次工作意外導致身體內傷,決定與丈夫從高危險的消防工程事業轉職務農,「剛回來的時候,因為收成不夠家裡開銷,我就把結婚的首飾、金飾都賣掉。」但因承租農地、作物種子、網室的材料等細項費用可觀,使他們剛起步便遇到入不敷出的困境。註一:「型農」等同高雄地區的青農,是高雄市政府創立的培育計畫。集結生產、加工到品牌產銷的各路青農,組織「型農大聯盟」,以農二代為主要成員,希望延續台灣農業人才。全職務農需要一定的資本,沒資本的青年多半選擇使用農委會提供的「青年從農創業貸款」,但耕作前幾年難有穩定收入,所以欠債屬於常態。政府因應此狀況提出多方補助政策,像溫網室、農機具和有機栽種等,皆有相對應的補貼。但政府的美意,並不能真正紓解青農的財務負擔。為避免種植農作物初期就遭高溫、豪雨侵襲,諸多青農會選擇搭建溫網室。執行溫室農業超過20年的菜農林春生,以種植蔬菜的成本,分析青農的初期耗資:一分地面積的溫室造價約200萬,政府補助三分之一,扣除稅額後,實際補助30多萬。還款期限為十年,就算是還沒有穩定收入的青農,扣除補助後,一年也得想辦法還10多萬債務。百大青農蔡協良補充,青農為了搭建溫室且支付債務,多半需貸款,但貸款需用土地、房屋作為抵押品,「青農會有抵押品借錢嗎?很多人最後都得靠爸媽的老本。」他說道,新進青農前兩、三年不會有穩定收入,許多人撐不到三年就跑掉,剩下的債都是父母幫忙還。而有家族傳承的農地,青農就不必耗時找地、負擔高額租金。「我算蠻幸運的,這塊地是我爺爺之前在種荔枝的。」百大青農廖學智站在六個足球場大的鳳梨田間笑說。他雖有家庭資源,但初期仍因不熟悉用藥,導致鳳梨遭病蟲害,損失百萬。他分享歷來經驗,大面積栽種考驗技術,高風險使諸多青農卻步,「大面積種賺得多,但賠也都是幾千萬。」青農以小面積栽種為常態,屏東縣青年農民聯誼會會長陳朝源提出另外一個原因:當今土地資源有限,找地不易,青農難以租到足夠面積的地。然而,就算有大面積租地,青農也難以負擔昂貴租金。以台糖租地為例,承租2甲(註二)地一年的費用為25萬,青農至少要兩到三年才能有穩定產銷,青農沒收入期間,一個月也得付2萬餘元。註二:1甲= 10分= 2934坪= 0.96992公頃,範圍約為一座足球場、大型體育館。陳朝源補充,諸多青農懷抱生態永續意識,投身做有機種植,但適合有機栽種的土地比一般農地更難尋,需考量周邊環境,避免鄰田噴藥後,隨風傳遞造成污染。高雄青農黃宣翡,5年前從程式設計行業投入農業,前年才開始租地、耕種,貸款300萬,承租6.4分地,種植有機蔬菜,「目前還沒有收入,很難熬。」黃宣翡坦言,種有機蔬菜的收成量較少,但成本龐大,前期要先整地、牽水電、建立生態,將青蛙引進田棲息、增加土壤蚯蚓數量,這些皆是農務的隱形成本。 諸多青農偏好選擇對環境友善的耕種方式,但不使用農藥,就會有病蟲害問題。與病蟲共存的同時,如何保持作物的品質與價格,是青農必然要面對的難題。 圖/邱海鳴攝<b>跳過傳統管道 青農自產自銷提高淨利青農除了要克服資金問題和找土地,還得面臨銷售難題。百大青農陳育旗解釋,農民主要的銷售通路為拍賣市場和行口(註三),兩者皆為台灣傳統、具規模且穩定運行的銷售通路。農民提供作物後,拍賣市場會依數量或行情定價,所以農民獲得的收益不固定。註三:果菜市場營業區塊又分為拍賣區、行口區。拍賣區由果菜市場的運銷公司主導;行口則由各個批發店家組成,裡頭攤位名稱就叫行口。高雄型農洪明偉舉例,高麗菜就是典型價格起伏大的作物,因為種植門檻低,且兩個月就能收成,拍賣市場的收購量也龐大,因此吸引大量農民種植。若收成期碰上好價格,高麗菜量大的農民,可獲益上百萬,「可是賠的話,也是好幾百萬,農業很像在賭博。」「台灣七成以上的農產品,都是送去果菜市場給行口,給攤販喊價。」身為農二代的洪明偉提到,父母也都採用傳統產銷模式。 傳統果菜市場的交易模式以拍賣為主,價格會隨農作物產量與品質波動,導致農民收入不穩定。圖為農民在行口領取農產品銷售收入。 圖/邱海鳴攝隨著行銷意識興起,多數產量不高的青農,會選擇創立品牌,避開拍賣市場的競爭。目前種植2.3甲鳳梨田的洪明偉,在鳳梨農中算是小農,為了避免價格波動,他創立自己的品牌,以網路宅配為銷售通路,產銷到售後服務一手包辦,「我不用給那些盤商操控價格,這樣辛苦比較值得啦!網路產銷的產量還可以小一點。」自營品牌除了能宅配、小規模販售外,外銷也是主要選擇。種植6甲鳳梨田的廖學智表示,一半的作物會採外銷,因為大面積種植的成本,比起小農來得高、產值穩定,適合大規模通路,以保障固定收入。「不過大面積不一定就賺得多,我朋友全部擺攤自己賣就贏我啦。」他說道,外銷還得扣除抽成,直接面對消費者的行銷反而最有利潤。廖學智以自身經驗舉例,朋友1甲地的作物,高於自己4甲地的產值。因為朋友全靠自己跑市集銷售,免去通路成本,淨利就相差近兩倍,廖學智說:「自己擺攤價格還不會受限,我賣15塊,他能賣30塊。」屏東青農陳朝源也採擺攤行銷,他認為,自己擺攤販賣雖利潤較高,但耗費的時間和體力也加倍,所以青農得自行評估隱藏成本的多寡。身為農二代的蔡協良,則是堅守傳統產銷模式。他認為,理想的銷售通路,應該是批發與宅配並行,「但是宅配一開始沒辦法做,要先批發賺錢了,再玩宅配。」如果將作物寄去利潤較低的行口,品質高也可以得到好價錢,下一步再將農產品單價拉高,直銷宅配到消費者手上,更能提高獲利率。<b>有機產品銷售通路少 品牌經營、作物品質穩定成關鍵現在青農以小農居多,其中有高比例選擇有機耕作,卻仍在摸索生存之道。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截至民國106年,全台耕地面積約79萬公頃,有機農田卻佔不到1%面積,在農業中只屬極少數,相對地,銷售通路也面臨不夠完善的困境。「有機的成本高、產量少,放出去的產物,不見得能碰到同等消費等級的市場。」高雄型農劉育昌感慨有機農的現狀,有機農作需要耗費更多人力,種植成本是一般傳統農法的兩倍。從農超過十年的陳葵娟表示,至今都不覺得能穩定銷售,作物價格仍會受拍賣市場漲跌影響,只能加強管控作物品質,拉攏固定客戶,以網路行銷、宅配的方式,維持收入。 台灣農地多為小面積耕種,田與田之間相隔緊密,青農若採有機農法,在種植端須避免鄰田污染等問題。生產成本高使價格抬升,到了銷售端,還得面對消費者不買單的困境。 圖/江俊緯攝政府近幾年積極開拓有機市場,學校團膳經辦阿華提到,現在學校的營養午餐、有機超市等,都能保障有機農的產銷通路。且合作的農民都需簽合約,等同保障農民有固定且穩定的收入,「至少確定我種的東西會賣給誰,不用擔心菜的價格是預期外的surprise(驚喜)。」另外,透過加工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也是青農產銷的另一趨勢。「怎麼種和怎麼賣都一樣重要。」身兼加工業和通路商的百大青農彭昱融表示,從生產到加工都屬於農作專業,某作物原本一斤50元,但加工成果乾類產品後,一小包就可以賣超過80元。加工後的農產品,不僅能滿足人們喜好,還可串聯產業,使經濟效益提升。不論選擇什麼產銷通路,青農都須做好品牌經營,以及提升作物品質。目前銷售通路穩定的廖學智提到,他初期投入農業時,也面臨找不到銷售商的問題,「沒有廠商敢要我的東西啊!」經過不斷精進種植技術,有好的作物,並且打出品牌名聲,外銷商才會持續合作,同時也帶來固定的客源。<b>本科生從農比例低 田間缺少專業人才 想打拼出一塊農地,要面對的不只是農作。蔡協良認為,即使他受過七年的農業教育,卻遠不能稱做從農業「畢業」,「從環境、氣候,再來農藥化學式、有機資材、微生物,再來加工、學行銷,工業行銷、農業行銷。我們現在的農業生物科技,你學得完嗎?」「自己在時間觀念和技術又還不純熟,應變能力不足,策略、做法也不足。」曾務農失敗的阿華以自身經驗解釋,在農田中實踐農業理論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如何掌握好所學知識,並在適當的時機點運用,對這些本科出身的青農是關鍵。洪明偉談到,農業科系畢業後實際從農的比例很低,「印象中不到5%。」青年返鄉計畫鼓勵所有背景的青年返鄉從農,卻沒有針對農業本科系學生提供專業工作計畫,以及專為他們制定的誘因,讓許多農業科系的學生寧可去考取公務員,或到生物科技業上班,「政府花了好幾億吧,鼓勵其他行業的人回來務農,農業本科的(學生)卻一直走。」也因此,大部分青農都是從其他行業轉來,對農業專業非常陌生,再加上沒有上一代給予的土地、經驗,要在農業生存相當困難。對此,青農陳朝源也表示,青農的存活率只有三成多,而現存的青農也有約六成技術「不到位」。 一位對農業有興趣的青年,在嘉義一處溫室學習實務經驗。對於想從農的青年,習得專業技術、產出高品質作物,才能真正在農業領域發光發熱。 圖/林良懋提供實際上,自95年政府推出「漂鳥計畫」和「園丁計畫」,鼓勵青年返鄉務農後,許多地方都有開設多種農業課程,農委會農業試驗所與各地農業改良所也會指導作物種植方式。洪明偉說明,地方政府開設的課程很多樣,包括找銷售通路、建立品牌等,不是只有種植的教學,而各地農業改良場則開設針對特定作物的短期課程。但這些課程的內容也常為人詬病沒有與時更新,百大青農陳育旗批評,課程專業度不足,諸多基礎課程與20、30年前教的相同,沒有隨環境現狀改變,參與課程的人多半是抱持交朋友的心態參加。不過,這也反映「上課」是農民互相交流、尋找人脈的地方,除了能與他人交換耕種經驗外,種鳳梨的廖學智以自身為例,他就是在上課時,認識現在配合的內銷通路商,來擴展自己農產品的銷售管道。然而,除了這些提供給務農者的課程外,台灣卻沒有從零開始的農業人才培育。以同樣面臨農業人口老化問題的韓國為例,韓國為鼓勵青年從農、培育後繼者,從70年代開始推行相關輔導措施,對農學院畢業生、返鄉青農發放低利貸款,以及提供半年的農業課程,也建立三年制的農漁學院。韓國透過正規的農業教育課程,讓受補助的13萬農學院學生,其中九成投入農業工作。此外,日本栃木縣也成立農業大學,以為期三年、每天六小時的課程,培訓專業的草莓農。相較之下, 102年屏東縣政府也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共同開辦屏東農業大學,設立120小時的初階班、72小時的菁英班,教導欲從農者農業概況、品質管理、品牌行銷等。然而,屏東農業大學並非正式大學,不包含在正規的教育制度之內,因此,難成為吸引學生進入農業的契機。<b>農業教育需納入經營意識 非執著種植技術導向回過頭來,除了培育未來的農業人才外,提升現存青農的技術水準也是重中之重。學校團膳經辦阿華說道,政府應該從需求端區分農民,給予不同教導。現在學校提供的農業教育,皆是種植技術導向,像園藝作物、農藝作物、病蟲害管理等課程,缺乏系統分類。阿華提到,若能重新整合教學模式,從消費者、需求端為導向,可使經營意識更清楚。他舉例,如果學校開設外銷班、團膳班,專門培育某通路的人才,學生畢業後即可掌握通路的門檻,「這批人才就能直接提供給供應商,農民和廠商不是就皆大歡喜嗎?」除了開設給農民的課程外,政府透過設置交流平台,也能促進農民之間互助互惠。高雄市政府農業局主任秘書梁銘憲分享,高雄型農大聯盟注重農業整合,會將通路、加工、生產線的農民匯聚在一起,讓上下游產業有機會交流,更希望促進彼此合作的機會。不可否認的是,務農就像在賭博,各自憑運氣,但還是有可以評估自己要不要入行的方式。從工廠作業員轉行務農的型農林料得則呼籲,要評估好自己適不適合當全職農民,「如果你的薪水超過50萬,不要來務農。」他認為,如果薪水低,倒是可以借貸50萬、租一分地嘗試看看。 對於懷抱著農耕理想的青年,該如何引導他們投入農業,並協助他們在農田間營生,是未來台灣農業發展的一大課題。 圖/邱海鳴攝此外,對於那些懷有遠大青農夢的青年,百大青農蔡協良指出,沒有任何農業背景的人,可以先去當農業師傅(註四),至少每個月會有穩定的收入。他說明,擔任農業師傅除了能夠進農業改良場與農會訓練外,也會接觸到很多農作物的種植方式,在替人耕種時更能認識到不少人脈,為將來自己種田時打下一定基礎。註四:依據農委會「改善農業缺工措施計畫」,各地農會可以依照需求聘用農業師傅,依各轄區不同作物之農忙時期,靈活調度農務人力協助支援。蔡協良鄭重地建議想返鄉的青年,蒐集完相關資料後,沉下心來分析利弊,並且釐清完整的流程,算好成本再下決定。「所以,要來當青農嗎?歡迎啊!要死一起死啊!」他調皮地笑說。
營養午餐為什麼糟?自由競爭市場下,夾縫中求生存的團膳廠商
專題
第1747期
營養午餐為什麼糟?自由競爭市場下,夾縫中求生存的團膳廠商
2021-04-29
【專題記者陳品融、李加祈、廖澄妤、張華真綜合報導】清晨五點多,廚工們戴起髮網、口罩、手套和圍裙,全副武裝走進廚房,著手準備學童的營養午餐。洗菜、切菜、洗米和處理肉品同時,另一旁的烹煮區也開始忙碌,廚工們拿著半米長的鏟子在大鍋中翻炒,一鏟一拌,蒸氣竄出,他們用盡全身力量翻起底部食材,防止糊鍋。待食材上色、熟透,食品檢驗員拿出檢測儀,確認菜品已達殺菌溫度後起鍋。料理舀起瞬間,一場廚工與時間的賽跑開始,為確保菜餚溫度和新鮮度,起鍋、分裝、疊上推車到送進貨車,分秒必爭。 食材烹煮完成後,配膳人員排成一列,井然有序地分裝成餐盒。 圖/陳品融攝 早上10時,一箱箱營養午餐已分裝完成。將午餐搬上車之前,工作人員用吹風機吹縮熱縮膜,以穩固箱子。 圖/廖澄妤攝「對學生來講,營養午餐是一天之中吃得最齊全、營養成分最重的。」台北市立介壽國民中學家長會長宋全娟指出營養午餐的重要性。然而長期以來,學生營養午餐備受不美味、不營養和不安全等質疑,團膳廠商身處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卻難單方面改善品質,使非議之聲從未平息。在提升品質的路上,眾人為何步履維艱?這背後究竟隱藏了哪些根本的難題?<b>少子化致團膳廠商利潤遞減 轉型不易將成夕陽產業今年年初,內政部公布全台出生與死亡人口正式出現死亡交叉(註1),少子化的腳步已逐年逼近營養午餐議題,對於本就經營不易的團膳廠商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註1:指全年度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人口「自然增加」出現負值。 攤開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會員手冊一看,公會於民國94年時尚有28個會員,至今僅剩下九個。理事長高嘉鴻說明,雖然台北市學校會吸引外縣市學生前來就讀,但營養午餐需求量仍有減少趨勢,尤以小學最為明顯。「對中小型廠商的影響真的很大,有的業者在去年或前年招標時,他的學校數明顯下降很多。」 都市都難逃少子化浪潮的侵擾,更遑論偏鄉地區。「有個高中的機械科,之前可能一個班招收30幾人,但是去年可能是15個人,今年只剩八個人,人數銳減非常多。」在南投縣經營玖玖餐盒食品廠的潘靜怡如此說道。偏鄉團膳需求量本就不大,碰上少子化,潘靜怡說,過去每日還能供應5000多餐,幾年下來平均減少了1500餐。屏東縣福晟有限公司老闆阮專銘進一步說明:「學校要廢校有一定的步驟,主要減少的是學生人數。所以當我們送的學校還是一樣多的時候,他的規模經濟就會變小。」此外,屏東的科技廠、工廠數量少,廠商較難承接學校營養午餐以外的訂單,轉型更加不易。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也可能進一步加劇市場競爭,造成「大者恆大,小廠商遭淘汰」的結果。高嘉鴻舉例,台北市受限於高昂的人力、租金成本,團膳業者多屬中小型,長年飽受來自新北市大廠商的競爭壓力。大享食育協會祕書長黃嘉琳擔憂道:「不論是誰壟斷市場都不應該,其他的中小型企業也該有生存空間,才會彼此良性競爭,(對團膳市場)比較健康。」若市場上只剩下大廠商,還可能帶來品質的隱憂。前團膳業者阿添(化名)表示,大廠商的弊病在於供餐量大,凌晨就必須開始備餐,當食物送達學生餐桌上時,早已不新鮮,甚至引發食安問題。「我聽過最誇張是凌晨兩點開始煮,你覺得這能吃嗎?」他質疑。高嘉鴻則舉日本的例子作為對比,為確保營養午餐品質,日本規模最大的給食中心一天頂多供應兩萬餐,但台灣的大廠商每日供餐量卻可達三至六萬。 屬於中型廠商的宮保王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大約接20所學校的單,每日清晨5時開始備餐,10時半陸續出發送餐。 圖/陳品融攝非都市地區的競爭雖不至於加劇,廠商仍得承擔利潤降低的事實。阮專銘舉例,硬體設備及人力皆有固定成本,洗菜、切菜等初階工作人員雖能適時調整,依舊不敵收入減少的速度。潘靜怡則補充,近幾年員工薪資、原物料價格不斷調漲,「桶餐一樣要用那些東西,我必須要請的廚媽還是那些人,我的營業額當然是逐年遞減。」身處夾縫中,廠商們只得咬牙撐下去。「團膳受到少子化衝擊的現象是勢所必然,甚至有人直接說這是夕陽產業。」黃嘉琳說道。面對如今的情勢,廠商們皆得想盡辦法才得以生存,也有部分人被逼得退出市場,正如潘靜怡口中的例子:「去年八月我們這裡就有一家廠商,因為少子化,量不多後來乾脆就收掉、不做了。」<b>都市、偏鄉餐費不一 三章一Q政策難落實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是團膳自由競爭市場下的常態,部分廠商可能為壓低成本,而傾向使用價格較低、來源不明的食材。為強化校園餐食安全,行政院從106年起鼓勵學校和廠商在校園午餐中使用三章一Q食材(註2)。110年,政府更進一步推動全國國中小午餐全面使用國產可溯源食材,並提高每人每餐補助從3.5元至6元,也加強源頭管理和抽驗。註2:使用三章一Q(台灣有機農產品標章、產銷履歷農產品標章及CAS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及生產追溯標示 QR Code)的學校及團膳業者,可以拿到每人每餐3.5元的補助金。三章一Q政策一改團膳低價採購策略,融入食材溯源概念,盼能讓學童吃到來源明確的國產農產品。對部分團膳廠商而言,三章一Q更是他們從競爭市場中脫穎而出的關鍵,高嘉鴻以自身負責的宮保王食品有限公司為例,多年來使用產銷履歷食材已成為宮保王特色,這讓規模不大的他們,得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突破重圍、繼續生存。 宮保王食品有限公司使用可溯源的有機蔬菜。執行副總高嘉鴻表示,如今面臨新北市的大廠競爭,宮保王發展出特色,才能在市場上生存。 圖/廖澄妤攝然而,政策屬獎勵機制,並非全國統一規範,各家團膳廠商能決定是否使用認證食材,在全台22縣市營養午餐價格皆不同的情況下,餐費較低地區可能不易執行。潘靜怡提到目前中南部餐費約為每人每餐35元,「你去外面吃個自助餐,價格都比我們高,他們不需要三章一Q耶!」他進一步說明,食材經銷商就算未申請認證,仍能將產品賣至其他通路,不一定要賣給價格低的團膳公司,因此廠商若要取得溯源的調理、半調理食品就更加困難。價錢低、經銷商供應量有限的情況下,原為改善營養午餐品質的政策,反而加劇城鄉差異。潘靜怡不禁反問:「價格沒有統一,但要求全台灣所有的團膳業者要落實採購三章一Q,不是很好笑嗎?」,她認為需增訂全國一致價格,廠商的食材品質才會相同。對此,立法委員林奕華回應,各縣市取得食材的成本不同,較難統一價錢,但他建議未來可訂出一個區間,「依據不同的縣市、不同的廚房模式,而有不一樣的結果。」薪水低、工作辛苦 團膳產業陷缺工困境偏鄉學校除了因價格導致食材採購不易,也常因地處偏遠陷入難招到團膳業者的窘境。對此,行政院會1日通過「推動偏鄉學校中央廚房計畫」,期望將鄰近的偏校整合成校群,達成規模經濟,吸引廠商進駐。不過,高嘉鴻認為,硬體設備建成後,營運才是重點。論規模,中央廚房還是不如都會區的大學校,若沒有廠商願意進駐,仍舊是一場空談。黃嘉琳更直言:「這是沒有打到痛點的做法。」就算中央廚房真能吸引業者,還是沒有解決團膳廠商所面臨的根本問題——廚師人手不足。缺乏人力是團膳產業的共同困境,不只偏鄉中央廚房恐招不到人,工廠位於台北市的高嘉鴻也說:「聘人是我們很大的問題。」由於團膳工作辛苦,且薪水不高,難吸引台灣人就業。高嘉鴻坦言,需僱用外籍移工已是業界的普遍現象。「我可能切一籃30斤的青菜全身就濕了,因為(廚房)裡面沒有冷氣啊。」阿添談起過去的工作經歷,說:「我不可能讓我的孩子做這個行業,太累了。」高嘉鴻也提到,廚房環境濕熱,而且廚工從清晨五點左右就得開始備餐,比一般人的上班時間足足早了四小時。種種辛勞使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投入這個產業。 在宮保王食品有限公司,廚房人員的工時為凌晨5時至下午2時。團膳產業人力需求大,卻因工作辛勞而招工不易。 圖/廖澄妤攝更令人打退堂鼓的,是低廉且不穩定的薪資。黃嘉琳指出,有些廠商寒暑假不供餐,沒有營收便難以給薪,因此傾向以臨時工的方式聘人。這類非以正職身份受僱的廚師,領的是日薪或時薪,換算下來,每月所得甚至不及基本工資,也無法享有合理的勞健保。需要養家活口的人自然不會選擇這份職業,或僅僅將其作為轉換跑道時的過渡工作,一找到新東家就辭職,形成團膳產業缺工的惡性循環。即便要求廠商將廚師視為正職員工,給予合理的薪資與福利,「老闆可能會雙手一攤,說:『請問我的錢從哪裡來?』這個是結構性的問題。」黃嘉琳感嘆。現行體制下,團膳公司彼此競爭,生存不易,在聘僱人力時也有其苦衷。林奕華則認為,廚工的勞動權益問題值得重視,可以透過公聽會討論,供政府參考。午餐專法未解廠商困境 專家建議仿效日本做法台灣目前的營養午餐規範散落於《學校衛生法》以及行政規則,尚未有專門法源讓政府直接介入,無法改善廠商於自由經濟市場中面對的問題。不過自108年起,立委黃國書等人陸續提出《學校營養午餐法》草案(註3),16日重提《學校飲食營養促進法》草案,試圖改善營養午餐品質不均的問題。但目前法律草案以學童權益出發,規範內容仍未能解決廠商所面臨的經費與人力短缺困境。註3:但由於立法院屆期不連續審查的規定,108年的《學校營養午餐法》草案,不會繼續被審查。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13條規定:「每屆立法委員任期屆滿時,除預(決)算案及人民請願案外,尚未議決之議案,下屆不予繼續審議。」高嘉鴻與黃嘉琳不約而同認為台灣可以借鏡日本營養午餐的運作模式,日本的營養午餐多由隸屬地方政府的給食中心負責,而非民營的團膳公司。給食中心概念類似台灣的中央廚房,人力由政府直接聘雇。黃嘉琳表示,給食中心員工的薪資合理,且享有勞健保,因此比較不會面臨缺工窘境。 另外,日本能維持全國各校營養午餐品質的原因,在於政府有效介入營養午餐產業。日本早於1954年訂定《學校給食法》,法律明定由家長負擔食材費用,烹煮、運送等其他費用則由政府協助,才能解決城鄉餐食的品質落差。高嘉鴻建議,台灣應比照日本作法,「回到午餐品質,最重要的是午餐費用需要清楚。」面對結構性問題,黃嘉琳也認為,「還是要有中央政府法令的介入,(提升營養午餐品質的行動)才可能奏效。」 台灣許多學生自備碗公、便當盒盛裝營養午餐。宮保王食品有限公司執行副總高嘉鴻表示,日本政府會提供菜、飯分裝的餐具,設計精緻,營養午餐涵蓋飲食、美學教育。 圖/廖駿愷提供台灣團膳廠商成為結構性問題的代罪羔羊,在營養午餐自由競爭的市場下,他們背負罵名,種種挑戰卻難單方面克服,有待政府、立委、廠商與家長各方深度溝通。正如黃嘉琳所說:「我們每次講營養午餐不好吃,都說團膳業者是吸血鬼,但要讓他們有機會來講他們在工作上的困境。」而在這問題獲得改善之前,每日清晨他們還是一如既往走進廚房,拿起湯勺,埋首高溫、嚴峻的工作環境中,趕在中午前將熱騰騰的餐食送進學童的餐盤。
準公幼降學費負擔 配套不足反生亂象
專題
第1721期
準公幼降學費負擔 配套不足反生亂象
2020-03-26
【專題記者楊家威、李權洲、賴辰瑀、林琬蓉、張珮慈綜合報導】「用教育成就每一個孩子。」由於現今重視兒童學前教育,大多數家長選擇將學齡前的孩子送入幼兒園,使其獲得專業指導與團體生活體驗。依據教育部統計處資料顯示,截至民國108年,共有56萬4545位孩童正值幼兒園適讀年齡。但因費用便宜、師資相對有保障的公立幼兒園數量少,只有17萬5723位學生在公幼就讀,形塑台灣以私立幼兒園為主的幼教環境。有鑑於此,政府於108學年度全面推行準公共化幼兒園政策,期望減輕家長的經濟負擔。 在步入義務教育前,家長們通常會將孩子送入幼兒園,希望孩子能獲得專業且完善的照顧。 圖/張珮慈攝<b>發展平價幼教 <b>政府推準公共化幼兒園在台灣,私立幼兒園約佔整體幼兒園的六至七成,許多抽不到公共幼兒園名額的家長,只能選擇讓孩子就讀私幼。為減輕家長育兒負擔,政府自108學年度起全面推動準公共化幼兒園政策,與符合一定條件的私立幼兒園合作,使其成為「準公共化幼兒園」。家長僅需負擔與公立幼兒園相當的費用,其餘則由政府補助。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中小及學前教育組指出,由於準公共化幼兒園政策,108學年度共增加超過11萬個平價就學名額。政策為家長提供另一平價教育的選擇。依據《教育部推動及補助地方政府與私立幼兒園合作提供準公共教保服務作業要點》,若家長選擇準公共化幼兒園,每位孩子每月僅需繳交最高4500元,包含學費、雜費與代收代辦費;而家庭中若同時有三位小朋友就讀準公幼,每生每月只需繳交3500元;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家庭則免繳費用,全額由政府補助。對於以營利為目的的私立幼兒園加入準公共化後,其中一項益處即為入學人數增加。已加入準公幼政策的彰化縣私立三才幼兒園主任Peggy(化名)說明,園所內學生人數原本約有120位,目前則增至200位。另外,加入準公共化後,教保人員薪資更有保障。據1111人力銀行的薪資公秤顯示,原先工作資歷未滿三年的教保員,平均薪資約為2萬5000元,而在準公共化幼兒園履約期間,教保人員每月薪資可達2萬9000元以上。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主任孫良誠補充,有些中南部的幼兒園加入準公共化後,教保服務人員的薪水可能一下便增加5、6000塊。然而政府立法本意雖好,政策上路後卻因宣傳與監控力度不足,導致各種亂象頻傳,反而加重家長負擔。「當然有一些(幼兒園)是撐不下去才加入。」新北市私立立聖幼兒園曾園長說明,成為準公共化幼兒園可讓招生工作更為容易。因此,有些經營不善的私立幼兒園可能藉由加入準公幼而免於倒閉。但加入後為符合收費數額與教保員薪資規定,勢必提高成本,且政府補助為分期付款,使得資金有時會入不敷出。為求平衡,業者只好多收費,或是減少服務。<b>準公幼違法收費 家長投訴無門<b>「兒童福利聯盟」於民國108年針對非六都家長調查指出,近六成家長曾遭遇園方超收費用。《教育部推動及補助地方政府與私立幼兒園合作提供準公共教保服務作業要點》第四點雖有針對幼兒園園方之收費數額做規範,然而同點第三項提到此數額以地方政府公布之收費項目為計算基準,交通費、保險費等項目不包含於此。部分業者便以此規定巧立名目,向家長收取費用。家長H太太(化名)曾被園方通知學生需強制參加數學課,且需繳付額外費用。家長深感不合理,因課程非才藝課,更不是校內正規的課程。H太太立刻檢舉幼兒園的不當行為,事後園方則以外聘教師請假缺課為由作部分退費,但至今仍未交還全部款項。另外,家長蔡依婷先前也曾遭到額外徵收費用的準公共化幼兒園,老師要求家長繳交教材費1,500元。蔡依婷因而提出疑問,卻遭幼兒園駁稱:「媽媽你如果不繳也是可以,只是你的小孩以後上課沒有課本。」因無繳費收據,且缺乏合適檢舉管道,導致不少家長被濫收學費。面對幼兒園違規,現行制度下只能依靠家長主動蒐證並檢舉。國教署說明,若家長對於幼兒園收費存有疑慮,可諮詢免費客服專線並通報至地方政府。而政府除了查察有疑義之幼兒園,亦會持續追蹤後續改善成果。但由於政府單位只零星開罰且罰則極輕,導致許多幼兒園會投機取巧,鑽法律漏洞。家長們求助無門,網絡上的「靠北版」遂成了他們了解幼兒園政策以及投訴的管道。業者未告知細項 致收費資訊不對等臉書粉絲專頁「惡質幼兒園的秘密」版主王先生,認為現行法規上有許多缺漏,因此成立粉絲專頁幫助家長。王先生利用社群媒體的管道,除了提供平台供受害者發聲外,也向大眾宣導法規觀念,防止更多家長遇到收費問題。「來找我的家長中,絕大多數都只知道每月收4500元,而不清楚真正的收費模式。」王先生認為,政策的內容僅告知業者收費辦法,家長對詳細的收費方式幾乎一無所知。王先生也提到,多數幼兒園都不會將收費詳細項目提供給家長,使家長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超收費用,「業者認為家長知道的越少,能夠鑽漏洞的地方越多,教育部也太過相信業者會主動說明收費的細節。」若家長對園方收費方式有疑慮,且經溝通後,狀況仍未調整,多數家長只好考慮讓孩子轉學。然而,因法規規範,幼兒園依照園所大小,有其固定的招生人數,且學費較低的準公幼通常在學期初即招滿學生,因此家長剩餘的選擇往往只剩學費較昂貴的私立幼兒園。中華民國幼教聯合總會總會長洪懿聲提及,家長因為無法抽到公幼及非營利幼兒園的名額,在經濟考量下仍會繼續留在原本的準公幼。<b>政策打亂市場機制 幼教趨向單一化「(準公幼)政策嚴重干預自由市場,幼兒教育品質更難提升。」洪懿聲針對整體政策提出批判。洪懿聲表示,小型幼兒園有其個人特色及教學方法的獨特性,若加入準公幼,就必須面對成本問題甚至倒閉。反之不加入,即需面臨其他準公幼競爭招生,因家長選擇幼兒園的順序多是以公幼、非營利優先,再來是準公幼,如果皆無名額才會考慮一般私立幼兒園。一般私立幼兒園欲轉型準公幼,必須達到教保人員的薪資限制。對核定人數較多的大型幼兒園而言,薪資增加可讓較多人分攤,然而對小型幼兒園而言,可分擔的人數較少,使得園方必須面對更大的經營成本。洪懿聲認為,此政策對規模較大、核定人數較多的大型幼兒園有利,「200人負擔一個園長的薪水,跟30人負擔一個園長的薪水,哪一個比較沉重?」洪懿聲也提到在政策上路後,核定人數30人以下的幼兒園有減少的現象。洪懿聲說:「這些學校從社區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核定人數多、連鎖式的大型學校。」 孫良誠認為,在現行政策方針下,教育容易趨向單一發展。孫良誠表示,政府可因應社會不同的需求,使幼兒園著重不同的方向發展,對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可以優質為目標,然對經濟較弱勢的家庭則以提供合法、安全的保護環境為優先。「政府期望平價又優質,但平價和優質其實並不對等,很多優質都要用錢堆出來的。」經營成本的問題,也間接影響新幼兒園的加入。洪懿聲表示,新加入的人一開始沒有大筆資金創立大型幼兒園,勢必要從小型幼兒園開始經營。然而接踵而來的成本問題,使許多願意投入幼教事業的人望之卻步,「(政策)阻礙年輕一代在未來幼兒教育的創業,現在連創業都沒辦法。」此外,在政策規定下,部分品質較差的幼兒園也能透過加入準公幼,得以繼續生存。洪懿聲認為應當將補助對象回歸家長,讓家長選擇品質良好的幼兒園就讀,「回歸市場機制,經常出問題的就會被淘汰。」<b>準公幼存爭議 各方建言盼改善現況立意良善的準公共化政策在法規不明確的情況下,延伸出許多爭端。曾經遭幼兒園園方額外徵收教材費的家長蔡依婷建議,政府應多宣傳政策、列出明確的收費內容,並對準公共化幼兒園進行抽查,更希望成立一個專門的調查小組,公布園內違規事項以及不法幼兒園名單等。收費爭議導因於法規不明確外,園方不受完善的機制監督與處罰也是加深亂象的原因之一,王先生指出,他表示整個政策幾乎沒有配套措施就倉促執行,導致亂象叢生。他也解釋,目前並沒有完善的機制監督業者,當園方違法時,除非透過家長申訴,否則地方政府不會主動派員查察真實收費,且處罰機制所祭出的罰則對業者來說不痛不癢,就算家長檢舉,對園方也沒有太大嚇阻效用。對此政策,孫良誠建議政府可以因地制宜訂定規範。由於每地經營幼兒園的成本不同,例如台北與屏東,他認為應考量當地的生活條件、經濟水準等,來調整薪資或收費的標準。洪懿聲也說明,政府應多加在新聞、社群平台上加強宣導政策,並在現有法規內具體列出收費細項。他同時也呼籲,簽約是買方賣方的契約關係,除了政府明定收費細項外,家長也須在簽約時清楚認知收費內容是否必要,減少雙方對於收費標準資訊不對等、進而造成亂象的情況。王先生分析,私幼業者本身以利益導向為主,與政府簽約成為準公共化幼兒園後依然不改其本質,利用各種手段向家長收費,且不開收據,使家長申訴無門。因此他說明,最根本的解決方法為參考國外幼教界廣設公幼,若大多數小孩都有公幼可以就讀,就不會有如此多的私幼業者搶招生,同時也可減緩台灣幼教界私幼佔多數、為了利益考量而巧立名目收費的可能。此外,孫良誠也提醒,不應以少數違規的案例代表整體幼兒園,同時也不該抹煞其餘幼兒園為幼教環境的努力。他認為,學前教育的認知需更為提升,「家長應該要同步提升對孩子教養的責任,要讓老師和家長共同對孩子的成長負責。」
【社論】傾斜的天秤:藝術市場中失衡的創作理念與商業價格
藝文
第1718期
【社論】傾斜的天秤:藝術市場中失衡的創作理念與商業價格
2019-12-22
一根來自當地市場的香蕉,用膠帶黏在牆上後,成了藝術品。這是義大利藝術家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的新作品《Comedian》,本月7日、8日在美國邁阿密舉行的巴塞爾藝術博覽會(Art Basel)展出。作品迅速引起民眾關注,人們談論的焦點著重在香蕉能否作為藝術品,或是最終作品的售出金額,加上媒體也相繼報導,但多數報導僅著墨於表層的作品樣貌與噱頭,至於作品欲傳達的理念,則少有人理解。唯《衛報》論及:「這件作品(《Comedian》)廣受嘲笑,但作品本身就是在嘲弄藝術市場。」在藝術市場中,藝術品的價值立基於市場價格,而價格的決定權主要屬於買賣藝術品的中介者——仲介商與拍賣公司。仲介商相當於藝術家與買家間的橋樑,買家透過仲介商獲取作品資訊,並議定交易金額,一旦成交,仲介商再與藝術家按比例分享利潤。依據《錢暴:21世紀藝術市場大爆發》一書,仲介商為維持一定獲利,必須控制作品的數量與價格,並不斷重新包裝旗下藝術家的作品,將藝術品塑造成萬中選一的形象。於是,藝術品不再以本身蘊含的理念與創作背景吸引買家,而是人為特意宣傳的藝術家名氣或作品稀有特質。拍賣公司則經由舉行拍賣會,邀集買家競標藝術品,在標價的喊聲中,部分買家以競投金額展示社會地位,把擁有名畫作為實力和身份的象徵。藝術品不僅被視為提升持有者社會地位的工具,也淪為投資的對象、金融操作的魁儡,藝術家真正想說的話,淹沒於拍賣會上買家的喊價聲。英國塗鴉藝術家班克斯(Banksy)便曾在作品〈Girl With Balloon〉於拍賣會成交時,讓畫作攪入藏在畫框內的碎紙機,他試圖倡議「藝術真正的價值不是拍賣價值」。但當時主流的論調,仍侷限於這件事會讓藝術品的價格提升還是降低,班克斯這麼做的原因、欲表述的概念卻鮮少被談及,更遑論引發討論,大多數論述還是環繞在價格增減與否。藝術品的本質為承載創作者思想,但成為市場中的商品後,藝術家也開始追求聲譽,只求發表足夠吸睛的作品,使作品得以高價售出,才能支撐生活開銷。金錢收入確實是藝術家須考量的要素,然而追隨市場趨勢所產出的作品,未能充分融入思想,藝術是否還能作為反應時代樣態與精神的媒介?藝術家於自由創作和商業市場的兩端進退失據,這時,該如何建立起能同時確保藝術家創作與收益的交易機制,是尚待重視的問題。回歸作品名稱「Comedian」,可有多種譯名,其中一種為「喜劇演員」。創作者卡特蘭就像一名演員,在藝術圈上演一齣鬧劇,期盼藉由逗樂觀眾,帶出劇情闡述的理念——藝術市場已然失衡。而散場後,他精心編排的劇情,其中所蘊含的寓意似乎仍未被觀眾理解。
國內租屋市場不健全 政黨偕學者提方針倡政策完善
校園
影音
第1715期
國內租屋市場不健全 政黨偕學者提方針倡政策完善
2019-11-29
【記者李昱亭、楊瑞盈台北採訪報導】近年房價高漲,民眾的居住權益已成一大難題。據2017年行政院內政部統計,國內共290.8萬人有租屋需求,但民眾若想以理想的價格租到舒適的房子並不容易。因此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聯同多個團體,於24日舉辦青年安居政策論壇,邀請各政黨提出青年安居問題中,租屋市場不健全的解方。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表示,民眾租屋困難,是因為房屋供不應求而衍生的,所以目前最迫切的就是擴大租屋市場。論壇中,時代力量期望政府實施囤房稅,增加房屋擁有權人的壓力,讓他們釋出房屋,增加租屋選擇,改善租屋市場規模過小的問題。此外,親民黨建議政府提出租屋代管平台,以保障青年租屋品質。台灣民眾黨則提出保障弱勢的方案,以及精進包租代管,並表示會保障學生住宿安全。參與論壇的民眾謝佩玲認為,政黨所提出房東申報所得稅能得到稅制減免優惠的政策,算是解決現存問題的其中一個方法。目前台灣租屋市場規模過小,更因《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宣導不足,因此願意出租房子的人不多,導致供給不足,租房價格逐年提升。且大多數房東為了逃漏稅,出租房屋後未向政府登錄,使市場嚴重地下化。因應此況,政府提出包租代管,以稅賦減免為誘因,使房東釋出空屋到租屋市場,擴大市場規模。政府更為租客提供租金補貼,以台北市為例,2019年政府為一萬戶租客提供租金補貼,每戶最高每月可得補貼五千元,減輕租客負擔,試圖改善目前租屋市場不健全的問題。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指出,國內九成房東都以自用宅的名義逃漏稅,因此他們都不願意與政府接觸。而對於政府推行的租金補貼政策及包租代管計畫,大多數房東都選擇觀望,沒有參與其中。目前政府提出的政策,都難以真正解決青年租屋困境,如包租代管計畫,由政府委託業者擔任二房東,代為管理房東物件,處理房東與房客間的租約事宜。此計畫雖對參與的房東提供優惠,但多數房東都害怕被追討過去的逃漏稅,因此不願參加計畫,導致成效不佳。對此,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系退休教授張金鶚建議,政府可設立特赦條款,若房東願意主動申報租屋狀況及繳交稅款,那麼他過去逃漏的稅款則不必被追繳。張金鶚進一步說明,這樣是為了增加房東主動報稅的意願。面對國內租屋市場地下化與供給不足等問題,各政黨和學者皆提出建議。然而目前政府推行的租賃政策尚未完善,未來政府仍須改善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以健全國內的租屋市場。https://youtu.be/Z_UVc_mpWS0
黃牛解密:娛樂市場下的必然
專題
第1701期
黃牛解密:娛樂市場下的必然
2019-06-27
【專題記者林宛賢、林子淇、劉苑杉、郭又華綜合報導】日本歌手米津玄師早前來台開辦演唱會,票券瞬間售罄後各大票券網站出現大量二手票券。有網友痛罵黃牛行徑,反遭嗆聲「我已經回本了,之後就算燒掉,我也不會原價給你們。」此事鬧上許多新聞版面,也凸顯熱門演唱會票券常供不應求,讓高價的二手票券在供需失衡的狀況下有價有市。為何管制黃牛的法律從未落實?黃牛業者遍地崛起,他們終有消失的一天嗎?身為消費者,我們該如何應對?&nbsp;遊走法律邊緣的代購業者──黃牛依據目前《社會秩序維護法》,「非供自用,購買運輸、遊樂票券而轉售圖利者」即俗稱「黃牛」。黃牛小綸(化名)表示,黃牛以往需親自排隊搶票、販售,社群平台興起後,黃牛便深入網路票券社團中。由於近年實體唱片銷售量下降,唱片公司越來越依賴演唱會盈利。相知音樂品牌行銷部總監江季剛解釋,民眾觀看演唱會次數增加,也間接導致娛樂產業中黃牛越來越猖獗。他表示,二手票券市場不大,但現今網路搶票需兼備技術與經驗,導致黃牛入行難度漸高。他補充,某些演唱會場次會產生削價競爭,「票券依照市場價格,像是一個多方賽局。」場場都能黃牛? 「市調」深度決定專業度究竟演唱會市場隱藏什麼商機,使黃牛願意遊走法律邊緣?隨著入手票券漸多,投入的時間與人力成本也越高。小綸表示,身為一名職業黃牛,必須要懂得觀察流行音樂市場,否則購入大量票券又無法全數銷售,將會帶來巨大損失。反觀,業餘黃牛萱萱(化名),只需銷售少量票券賺取利潤,因此觀察市場的必要性比全職黃牛來的低。他表示,他在搶購票券前僅確認需購入的票數、票券價格與場地。由於小本經營,他從未虧損,票券也均能售出。&nbsp;各顯神通 黃牛營運模式大不同除觀察市場中的潛在商機,黃牛也透過自身技術和經驗,將這些商機轉為實際行動。無論觀察市場、搶票、尋找客群至販售,黃牛皆有各自的手段。其中職業黃牛的搶票經驗、知名度以及投入成本都比業餘黃牛更甚,往往能以更高價售出票券。為在短時間內搶到最多票券,小綸目前雇用約30名工讀生在網咖等地搶票,「命中率」約有五至七成。他認為相較於設備,熟悉搶票步驟更重要,經驗豐富的黃牛能更有效指揮工讀生,若同時搭配「輔助程式」,則更具效率。為防範黃牛搶票,主辦方會有時會設計數道與演出者相關的題目,試圖增加歌迷的搶票優勢。對此,萱萱說:「如果購票前有問答題,會花錢或用免費代購票券的服務,請歌迷幫忙做答。」阿文則會在部分演唱會前提供預購表單,在成功購入票券後,以優惠價先詢問固定客源,再於各大社群平台上公開售票資訊。此外,他會不時舉辦抽獎活動,作為公關手段,「因為我們不是那些『大牛』,知名度要打開,我們需先跟顧客建立信任度。」&nbsp;不當得利?  黃牛社會爭議多消費者對於黃牛有不同質疑,例如使用外掛程式或壟斷票源,讓「真正想要的粉絲」無法取得票券。小綸特別針對「壟斷」解釋,現今網路購票機制更加公平,黃牛無法壟斷所有票源。他估計,單場演唱會約兩成票券由黃牛持有。雖黃牛在演唱會各區座位購票量不一,精華區競爭相對激烈,但整體而言,黃牛持票數不會造成壟斷。此外,並非所有黃牛都使用外掛程式,部分單靠人力搶票,有時也會向其他人求票。針對黃牛行為,江季剛認為,付出勞力的是主辦方,付出金錢的是消費者,黃牛卻以不公平的手段吸收票券市場的利益。對主辦方而言,即便黃牛花錢買票,卻需付出更多成本防範黃牛,「因為我們必須要承擔一些樂迷之間對唱片公司、主辦方或售票系統的指責。」評論黃牛正當性 歌迷看法兩極對於黃牛加價販售票券,部分歌迷表達強烈不滿。歌迷林楚佳曾因無法順利購買演唱會票券,在體育館外圍高舉「求票」標語。他表示僅願意以原價購買演唱會票券。歌迷林慶元表示,「只要原價以上都是黃牛,沒有原價的票,我就在外面聽現場音。」歌迷陳力瑋表示對黃牛反感,他將黃牛抬價的行為稱為「不覺羞愧」。雖小綸主張現今搶票模式相對公平,歌迷可同時守在在電腦前訂票,但陳力瑋反駁其看法,指出黃牛可能利用特殊手段搶票,且黃牛搶票後以經濟能力高低來分配票券,非值得提倡的精神。雖也有部分歌迷對黃牛持正面或中立看法,但相較於反對者,他們的聲量較小,通常不會主動表示與黃牛相關的言論。曾購買黃牛票的歌迷蔡雨倢表示,演唱會若有黃牛願意購票,代表演出者具備一定人氣,且總有些人無法從網路上搶票成功,「黃牛是幫助有錢但手腳沒別人快的歌迷。」歌迷賴資晴提及,他遇過的黃牛服務品質佳,雖不能議價,但代購費不高,且能幫助沒搶到票的歌迷,使他對黃牛改觀。他認為在搶不到票券的情況下,多花一點錢能欣賞偶像演出非常值得。&nbsp;撲滅黃牛?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台灣現行法規以《社維法》規範娛樂票券二手轉售行為,但罰金遠低於黃牛票券利潤,因此部分輿論認為應加重黃牛罰則。對此,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消基會)義務律師團律師暨監察人徐則鈺坦言,不同於轉售交通票券會影響遷徙權,轉售娛樂票券對民眾權益的侵害程度較低,不宜加諸過重罰則,因此修法動機不大。他補充,根據《社維法》目前規定,有確實轉售的交易證據才可罰。他建議改為「意圖」轉售即構成違法,管制上會更加有效。民間常見討論抵制黃牛的方法大多為實名制。消費者需在購票系統上登錄身分並再次於現場核對持票者身分。阿文透露,只要在票券販售前開放預購單收集基本資訊,就「完全不怕主辦方打壓」。若該實名制場次允許一位受驗者攜一位不須受驗的持票人入場,黃牛則可利用「工讀生攜帶消費者入場」的模式售票,不僅破解實名制,工讀生的名額也排擠了更多消費者。小綸表示,限制轉讓票券的相關措施固然對黃牛帶來一定影響,卻也會對消費者產生傷害。他舉例,若消費者臨時有事無法前往演唱會,任何限制轉讓票券的措施都會讓消費者無法脫手已經不具價值的票券。江季剛也表示,票券相關規範雖能打擊黃牛,但相對的也造成歌迷和主辦方的困擾,「我們應該是要增加樂迷的方便,而不是為了防範黃牛而增加樂迷困擾。」世新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簡文政說明,一旦市場出現「超額需求」跟「資訊不對稱」,黃牛便會誕生。這與小綸的說法不謀而合,他認為黃牛對於票券二手市場的理解遠勝一般消費者,在票券供不應求下,消費者更願意以大量金錢競爭稀有票券,若要有效阻止二手票券的價格過高,可能的做法有兩種:公開二手票券的市場價格,或開辦更多演唱會,以降低票券的稀有性。對此,江季剛卻認為,主辦單位不願把「黃牛」這項變因納入考量。不論是加開演唱會或提高價格,主辦方所承擔的售票成本及風險遠高於黃牛,「供給方和需求方就是主辦方和歌迷,根本沒有黃牛的空間。」此外,二手票券分散於各大社群平台等不透明場域對黃牛有利,除非由政府或各大票券提供者聯合推行一個公開透明的平台,否則資訊不透明的問題將無法解決。礙於場地限制、演出者行程與成本考量等原因,加開場次往往不可行,因此票券供需失衡也無從解決。消極抵制非解方 積極爭取才是贏家簡文政認為,在票券市場中,黃牛是平衡供需時的自然產物。事實上,只要消費者需求超過主辦單位供給,黃牛在短期內就不會消失。在如此環境下,消費者該如何應對?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取得票券的來源。有些人積極練習搶票、求票;有些人使用代購價較低廉的服務,甚至為了票券不惜砸重金求票。徐則鈺坦言,「如果你跟黃牛買票,也是你願意的。」事實上,消費者並非被動遭黃牛壓榨。在黃牛不會消失的市場中,成為有選擇權、積極的消費者,才能把其傷害降至最小化。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