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新知
第1804期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記者李香霆報導】每釀製一噸的酒精就會產生近十噸的廢棄物,蒸餾後留下的廢渣與廢液通常會被自然排放,加速水質優養化等污染現象。育達科技大學人文管理學院院長龍清勇,攜時尚造型設計系的助理教授黃筱晴、學生吳思樺、徐湘茹、范心妍、鄧羽棠設計「釀酒廢棄醪液製成天然洗髮護髮雙效產品」。活用釀酒後留下的廢液,濃縮製成有利頭皮健康的酒醪液(註)洗護髮產品,奪得第11屆高雄國際發明暨設計展金獎。 註:釀酒過程中,糖類發酵後產生乙醇後製成酒精,所剩餘的副產物即為釀酒廢棄物,其經濃縮後可得到具應用價值的酒醪液。 團隊嘗試以不同方式釀酒,以此產生可循環利用的酒醪液,他們將釀酒的基礎材料替換成品質與供應量都相對穩定的二號砂糖,並改採液態發酵法,使二號砂糖中的礦物質與特殊培養的菌種反應後,可高效轉換為酒精,廢液經濃縮後還能產出帶有胺基酸、胜肽、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酒醪液。龍清勇說道:「製程中都是食用等級的材料與技術,所以基本上這個醪液也是食用等級的,對人體不會有負面影響。」團隊將釀酒廢液全數回收再利用,製作以酒醪液為基底的天然產品,提高使用價值。 對頭髮來說,充足的蛋白質有助於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提升髮根的穩固性。團隊提取酒醪液中有利於強健毛髮的蛋白質等成分,製作成洗護髮產品。然而蛋白質分子團大,並不利於髮根吸收,所以加入天然沈香露,改變酒醪液中營養成分的聚集狀態,使分子團變得更小、更容易溶解。不同於一般採遠紅外線縮小分子團的方式,希望多以天然成分取代化學原料與製程,實現循環經濟理念。 在產品的清潔、護理功效上,團隊以自身的美容美髮專業知識,嘗試以天然中草藥取代矽靈、界面活性劑等化學成分。團隊在研發階段時添加枇杷葉、菊花等配方,「枇杷葉的抗菌特性可以能夠改善頭皮屑的問題,菊花對於頭皮發炎也都有改善,甚至頭髮也都會比較強健一點,不容易掉髮。」吳思樺補充道。 此產品雖然能夠提升釀酒廢棄物的價值,但是價格也普遍高於市售洗髮精。因此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蔡慶修說:「該產品若要上市,應該考慮原料來源與成本,與大型酒廠合作可以取得相對低廉的原料。」不過他也肯定利用酒醪液或酒醪渣來研發新用途,有助於實現循環經濟的效用。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化身吸附劑淨化重金屬汙水
新知
第1800期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化身吸附劑淨化重金屬汙水
2024-11-22
【記者李香霆報導】如何有效處理大量農業廢棄物,減少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已成為全球環境保護中的一大議題。大葉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助理教授沈善鎰與碩士生陳彥彬將台灣常見的農業廢棄物轉化為可再生性資源,製備成高效率的水質淨化材料,處理工業廢水中的重金屬污染,並以此拿下2024第十五屆IIIC國際創新發明競賽的銀牌佳績。 我國一年自農糧作物衍生的農業廢棄物多達數百萬公噸。儘管農業部已訂定《農業事業廢棄物再利用管理辦法》,仍有部分農民會直接在田地露天焚燒,不但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及懸浮微粒(PM2.5)導致空氣品質惡化,也會破壞土壤肥力,為經濟與氣候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對此,團隊發現台灣常見的農業廢棄物中富有有機養分,且具有移除重金屬與有機染料的能力,能有效淨化工業用廢水,實現資源循環再利用。 傳統的水質淨化多是利用活性碳與石墨烯等高成本碳材料,將碳材作為污染物的吸附劑通常需要經過高溫處理,以改變材料的結構與性質,但高溫加熱下的產率也會下降,導致價格昂貴。而農業廢棄物不僅容易取得,在處理上也只需要簡單的物理與化學改質,就能夠有效吸附水中的重金屬與有色染料等污染物,從而達到良好的水質改善效果。談及低成本與低能耗的淨水方式,沈善鎰說道:「將農廢做成廢水中重金屬汙染物的吸附劑材料,不僅可以大幅減少處理農業廢棄物的成本,更充分達到再利用的目標,是循環經濟的體現。」 在材料的配方研究與製備上,沈善鎰與陳彥彬選取三種台灣大宗的經濟農糧廢棄物。團隊首先將其破碎,再細化成顆粒狀後製成吸附劑,增加其在水中與污染物的接觸面積,以提高淨化水質的功效。由於這些材料富含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在經由高強度鹼液化學清洗後,其中表面的羧基、氫氧基等官能基團可以跟廢水中的重金屬離子交換,進而達到去除效果。實驗結果顯示,化學改性後的農廢吸附劑對鉛與鎘等重金屬的移除率可以達到85%以上。 儘管此研究成果具有顯著的環保價值,但距離實際應用依然面臨諸多挑戰。鑑於農廢吸附劑尚未大規模商業化,所以未能規格化製作,對此陳彥彬表示:「雖然農廢變成淨化水質材料的過程相較簡單,但還不如石墨烯或活性碳來的穩定,需要經過一定的人工處理程序才能克服規格、粒徑大小一致的問題。 」加上此研究目前仍在實驗階段,因此還需提升吸附能力的穩定性。
讓廢棄果皮重生! 「檸檬烯」化身保鮮塗層緩水果腐敗
新知
第1783期
讓廢棄果皮重生! 「檸檬烯」化身保鮮塗層緩水果腐敗
2023-10-26
【記者邱昭華綜合報導】檸檬在食品加工後會留下大量果皮,過往只能淪為垃圾,然而檸檬果皮並非一無用處。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食品科學系的學生團隊及指導教授侯智耀研發出「奈米檸檬烯可食用塗層」,希望未來可以應用在市場上並延長水果保鮮期,為農業廢棄物找尋新出路,提升農業效益。此技術成果亦在「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展出。團隊發現目前市售罐裝檸檬果汁在加工過程中,果皮通常會被當成廢棄物,加工廠還需付出額外的成本處理,而「奈米檸檬烯可食用塗層」可以將果皮再利用,創造更多經濟價值。團隊的科學實驗也證實,此塗層在香蕉、木瓜、釋迦上都能有效延長約五天保鮮期。高科大水產食品科學系學生李品憲補充:「延長水果在市場上的時間,可以避免供應不足的時候價格上漲太多,所以還有助於穩定市場價格。」 有塗層(下排)及沒有塗層(上排)的香蕉比對圖。可以發現,有塗層的熟化速度比較慢,保鮮期可以多四至五天。 圖/李品憲提供 檸檬果皮其中一項成分——「檸檬烯」具有優良的抗菌性。團隊先將果皮蒸餾萃取出檸檬純露和檸檬精油,接著再從精油分離純化出檸檬烯。李品憲說明:「檸檬稀乳化後會變成奈米顆粒,並且有更強的抗菌效果。」所以再把檸檬烯與介面活性劑混合成乳化液,最後加入水、增稠劑,形成透明乳液狀的保鮮塗層。 展出在2023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的「奈米檸檬烯可食用塗層」。塗層呈現透明乳液狀,並且具有黏性。 圖/邱昭華攝水果會變老、變壞,主要原因分為水果內部的熟化及外部的微生物。侯智耀補充:「呼吸作用加快或者變慢,其實都會影響熟化的速率。」他表示,此塗層能大幅減少水果與外在空氣的接觸,有效抑制呼吸作用,不僅減緩熟化,也能因為檸檬烯的抗菌性,減少果皮上的微生物數量,達到延長保鮮期的效果。 為了更有效率地應用,高科大團隊用浸泡的方式將「奈米檸檬烯可食用塗層」包覆在香蕉表面。 圖/李品憲提供雖然塗層效果顯著,但若要進入市場也會遇到困難。侯智耀說:「最大的難題是銜接生產線後,要如何不造成額外支出,同時帶來經濟的效益。」目前製作塗層花費高,對於商家會是比較大的負擔。李品憲認為,當成本反映在售價,消費者可能不會買單,所以未來會繼續嘗試替換材料、調整配方,預計成本能降低兩至三成。家裡產銷柚子及酪梨的方昱昇提出他的疑慮,「滯銷問題就是供過於求,要怎麼在四、五天內突然擴增這麼大量的需求,也不太容易吧? 」家庭主婦潘桂珠也分享自己的看法:「如果是香蕉的話,一般家庭一次也不會買太多根,好像沒必要再多花這個錢。」他建議塗層可以應用在高單價的水果,像是玉荷包等等,對於水果外銷商可能比較有用。
《震盪之前》再現工廠景象 重組廢棄物緬懷消逝記憶
藝文
第1776期
《震盪之前》再現工廠景象 重組廢棄物緬懷消逝記憶
2022-12-22
〈偏軸華爾滋〉垂掛的炭筆隨旋轉軌跡在純白牆面劃下一道道黑色弧線,牆面如同一幅繪畫作品。 圖/何予攝【記者何予綜合報導】「在我的作品中,隨機性一直都蠻重要的,我希望它是浮動的,甚至是會壞掉的。」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的鄭文豪創作《震盪之前》,在2022臺北美術獎獲得入選獎。作品自12月10日至2月19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室3A、3B展出。鄭文豪重新組裝拾得廢棄物並結合動力裝置,重現過去家中工廠機台的身影與聲響,藉以緬懷隨時代淘汰的家庭記憶。麥克風架裝設著規律旋轉的馬達,上方以銅條綁著炭筆,隨著旋轉軌跡在純白的牆面上劃下一道又一道黑色弧線。展期間,鄭文豪會不定期更換動力裝置〈偏軸華爾滋〉炭筆並微調麥克風架擺放位置,讓痕跡慢慢佈滿純白的牆面。「重點是在空間中留下一些痕跡。」鄭文豪重視廢棄物隨時間消耗殆盡的過程,因此在作品中使用炭筆、陶土塊、泡泡水等物件,藉此讓物件隨時間與過程消耗的特性被呈現在展場中。 鄭文豪重視廢棄物隨時間消耗殆盡的過程,因此使用陶製指頭。陶土塊在敲擊琴鍵時會產生碎裂,每次敲擊的位置、精準度和重量都會隨時間發生變化。 圖/何予攝鄭文豪將馬達、中古鋼琴、大型機具拆卸下的風管組合成複雜的大型拼裝物〈暗渠迴旋〉,透過凸輪裝置(註)和陶土製手指在琴鍵上敲擊,不和諧的音符與馬達敲擊響鈸的聲響貫徹展間。他透過拼裝動力機械和樂器,呈現工廠消失前吵雜、混沌的環境聲。「一開始以為他要彈奏什麼曲子,仔細聽又沒有,可是會意識到他在高音和低音的安排上還是有一點順序。」現場觀眾劉書妤表示,樂器聲響以及運轉中的機械讓他聯想到規律運行的宇宙。註:凸輪透過設計的不規則輪廓曲線,可使從動件產生預期的運動規律或傳送動力,被廣泛運用於各種自動化機械裝置中。鄭文豪家中曾經營傳統產業工廠,後因產業轉型被迫淘汰,轉為經營中古鋼琴買賣。「工廠一樓大型機具在運轉的同時,二樓會有工整的音律在彈奏,聲響是非常混雜的。」鄭文豪透過此展將記憶與過往的感官經驗融入創作,將其轉化為作品〈暗渠迴旋〉,他表示,記憶中混雜的身體感受,遠大於拼裝藝術作品的複雜程度,「那個吵雜、混沌環境的消失,確實對我有影響。像是有個身體記憶消失了。」他說。 〈暗渠迴旋〉中撿拾來的物件雖被丟棄,卻仍留有部分功能。鄭文豪保留其剩餘功能性並重新組織其用途,例如兩側的拐杖和斷掉的木製椅腳仍作為支撐功能被使用。 圖/何予攝「我不是要把它重現出來,而是用我會的語言去表達消逝的部分。」鄭文豪以自己的成長背景作為材料,希望透過作品呈現出物件隨時間變得無用的過程,來回應自家工廠隨時代淘汰的過往。他也認為,即便廢棄物重新組裝後無法產生實用價值和意義,但當觀眾思考作品帶給自身的感受,這個存在狀態就是有意義的,「雖然它們被丟棄了,可是在這刻又被我拉回來。」他說。 炭筆留下的黑色線段如同五線譜,與空間中的聲音相互呼應。展期間,鄭文豪會不定期更換炭筆並微調麥克風架擺放位置,讓痕跡慢慢佈滿純白牆面。 圖/何予攝
邱杰森熔口罩於地球儀 疊出疫情時代環境變動
藝文
第1759期
邱杰森熔口罩於地球儀 疊出疫情時代環境變動
2021-12-08
【記者吳姿芳台北報導】覆蓋在地球儀上的口罩經高溫加熱後熔解,於表面形成藍綠色的色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博士班學生邱杰森舉辦個展《寰宇圖集》,透過系列作品《Terra Covid》,傳達疫情下的環保理念。展覽於4日起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展出。 《Terra Covid》系列名稱起源於拉丁文「Terra」,意義為「大地」,結合現今的新冠病毒疫情Covid-19,重新思索人如何形塑世界。 圖/吳姿芳攝《Terra Covid》是以地球儀為主題創作的系列作品,其中兩座為藍綠色,另一座為黑色。邱杰森說明,他將不同色的口罩加熱熔解,覆蓋在地球儀上,藉此諷刺人類製造大量醫療與工業廢棄物,不只嚴重污染環境,也改變地球的模樣。觀展民眾劉曉穎說:「黑色以強烈的意象表達,因為人類的製造物,地球已經開始改變原本的樣貌。」 創作者邱杰森在地球儀上玩弄不同顏色的差異性,這些顏色引起觀眾不同的情緒,包含憂傷、沉鬱等感受,如同環境影響人類的日常生活。 圖/吳姿芳攝邱杰森以木頭打造地球儀的基底,再用鋼材作為骨幹支撐起作品,他說明,木頭是大航海時期常用的材料,當時人類對地球還充滿好奇,而鋼骨中的鐵絲網象徵現代的工業社會,他以傳統的木頭材料對比現代的鋼骨,他進一步說 :「作品介於過去與未來之間的斷裂地帶,即使現在地圖全開,對大自然的敬畏與恐懼還是存在人的心中。」 地球儀放置於古老的木質檯面上,創作者邱杰森認為科技感的設計並非創作初衷,藉由回溯過去大航海時期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反思現代人與環境的關聯。 圖/吳姿芳攝邱杰森採用「圖式拓撲」的創作手法,他說明,圖示拓撲是一種層層堆積的手法,他先將平面地圖轉換成立體,再把口罩堆疊上去,重新呈現於地球儀上。他補充,在地圖中,空間是一個固定的狀態,人類藉由比例尺計算距離,但若是透過走路、搭交通工具等方式感受空間的變化,就能繪製屬於自己的地圖,他說:「地圖不再是我們認識的地圖,而是藝術家如何詮釋總體的世界觀。」 創作者邱杰森將自己比擬為製圖師,利用口罩堆疊構建「地質層」,如同人類產生的廢棄物累積於地表,對地球產生難以挽救的傷害。 圖/吳姿芳攝受疫情影響,大眾主要以視訊、電話等方式溝通,邱杰森說:「這些是很表層的,只有去摸索、碰觸和觀看,才能了解形塑的過程。」因此他透過立體的地球儀連結環境,並於廢棄物中尋找能代表當代的媒材,應用於創作上。觀展民眾林思辰說:「疫情期間,戴口罩就像穿一件衣服,全世界的人對口罩有共同的話題與記憶。」 創作者邱杰森使用熱熔槍將口罩熔解,「高溫殺菌」與COVID-19疫情交相呼應,也凸顯醫療廢棄物的環保理念,透過創作賦予口罩全新的生命。 圖/吳姿芳攝邱杰森試圖以地質學概念探討人類改變環境的現象,人類製造的醫療與工業廢棄物形成一個地質層,也足以成立一個新的地質時代。邱杰森說:「我希望透過建立藝術家世界觀,關心人類累積的遺留物,重新檢視環境的各種改變。」
漁業垃圾危害生態 政府溯源把關廢棄漁網
校園
影音
第1741期
漁業垃圾危害生態 政府溯源把關廢棄漁網
2020-12-24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林昕璿、徐嘉璟、陳嘉怡綜合採訪報導】廢棄漁網隨海流飄動,纏住珊瑚及經過的魚群,成為扼殺海洋生態的幫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研究團隊,分析近十年的淨灘資料,並於15日公布結果。他們發現,台灣漁業廢棄物佔海洋垃圾比例超過一成,藉此點出台灣漁業日漸嚴重的垃圾問題。團隊成員、海大環漁系碩士生陳翊凱指出,台灣的海洋垃圾除常見的塑膠製品外,釣線、網具等漁業廢棄物的數量也相當可觀。台灣漁民多使用刺網捕魚,而網具可能會因為天候、洋流或漁具老舊斷裂等原因,成為在海中漂流的「幽靈漁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解釋,棄置的漁網即使無人使用,仍會纏繞海洋生物,導致魚群及珊瑚受困死亡,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為解決廢棄漁網造成的生態危機,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於11月與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合作,推動「廢棄漁網收購獎勵制度」,以每公斤15元的價格收購廢棄漁網,鼓勵漁民把淘汰網具送至回收中心。桃園市竹圍漁港漁民陳金順表示,目前竹圍漁港已回收10幾噸漁網。環保局未來也將媒合廠商,利用回收網具製成再生塑膠產品,期望減少廢棄漁具,並創造綠色循環經濟。此外,明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也將推動《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從源頭管制廢棄漁具,減少漁業廢棄物對環境的威脅。農委會漁業署漁政組漁船科科長邱文毓表示,此制度規定漁網上的浮球、浮子都須標示漁船編號,「半年的宣導期內,我們會協助漁民進行標示工作,後續會尋求海巡署協助執法的工作。」他也說明,漁民若未依規定實行,將被限制出航,並處3萬至15萬元罰鍰。然而,此制度規定漁民須在長達數公里的網具上,每隔15公尺標示一次漁船編號,恐耗費漁民出海捕魚時間,不僅增加其負擔,更可能減少漁獲收入。海大環漁系碩士生黃淯慈認為,政府應補助漁民費用,填補因實施漁具實名制無法出海捕魚的空窗期,減緩新制度對生計的衝擊。海洋垃圾議題長年備受各界關注,而因漁業發達產生的廢棄網具,為台灣海洋垃圾的主要來源之一。漁業署盼藉政策改善「幽靈漁具」問題,部分地方政府也建立網具回收機制與漁民攜手維護海洋生態,期望共創漁業發展與環境保育的雙贏。
當營建廢棄物無處去 海上掩埋場成選項?
專題
第1729期
當營建廢棄物無處去 海上掩埋場成選項?
焦點
2020-06-17
【專題記者李昱亭、陳宣懿、姜期儒、黃宥綺綜合報導】近期台北市與新北市政府正協調營建廢棄物的處理問題,在面臨陸上掩埋場容量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處理這些體積大,且不適合燃燒的營建廢棄物成為矚目議題。目前台灣處理營建廢棄物的管道大多為填海造陸,北部地區的營建廢棄物最終也將成為「台北商港離岸物流倉儲區填海計畫」的料源。其實在約30年前,高雄市政府便曾執行以解決營建廢棄物為目標的填海造陸計畫,至今卻爭議不斷。<b>全台營建廢棄物亂象叢生 政府取締案件層出不窮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以下簡稱環保署)營建廢棄物宣導網公告,營建剩餘物泛指建築物及土木工程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種類分為營建工程剩餘土石方、營建廢棄物及營建剩餘混合物。營建剩餘土石方包括施工產生之剩餘泥、土、砂、石、磚、瓦、混凝土塊等,經暫存、堆置可再生利用者,屬有用之土壤砂石資源。營建廢棄物則為建築物施工所產生的一般廢棄物、一般事業廢棄物及有害事業廢棄物。據環保署環境資源資料庫公告,西元2018年台灣產生超過3千萬公噸的營建廢棄物,其中有近2百萬公噸事業廢棄物未被申報清理。以新北市五股垃圾山為例,該地區近30年來遭許多非法業者棄置營建廢棄物,造成環境髒亂,導致公安與治安問題。因此新北市政府以「擴大五股都市計畫發布前試辦計畫」整頓不法業者,於5月15日拆除部分違章建築物,取締不法業者。目前該計畫仍在進行中。此外,2018年宜蘭烏石港重劃區內空地也曾發現事業廢棄物。營建剩餘物的非法棄置問題層出不窮,顯示各地營建廢棄物處理管道出現「消化不良」的問題。<b>合法處理場不足  營建剩餘物難消化根據規定,主管機關須核備「土石方清運聯單」,以管控業者將營建剩餘物送至合法收容場所處理。然而,有些業者雖持有合法清運聯單,卻將營建剩餘物棄置於產業道路、私人填平的土地或非法土石方堆置場所,以減少成本負擔。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解釋,因合法分類處理場的處理費較昂貴,有些非法的處理場可能與合法處理場勾結,以合法清運聯單掩蓋非法處理行為。根據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2月21日的新聞稿,台南市南興里周遭的都市計畫農地就因長年被非法傾倒大量建築剩餘和廢棄板模,甚至非法露天燃燒,造成路面毀損與嚴重空污。若遇業者非法棄置營建剩餘物,地方環保局得根據《廢棄物清理法》開罰。依《廢棄物清理法》第46條規定,若任意棄置、未依法處理、回收廢棄物,最重可處以五年有期徒刑,並得併科1500萬元以下罰金。然而,環保局仍無法完全遏止非法棄置營建剩餘物的問題。 「為什麼有那麼多營建廢棄物的非法棄置?大部分是為了省錢。」謝和霖表示,營建剩餘物分類處理成本高,且合法營建剩餘物處理場不足,衍生出非法棄置問題。以雙北地區為例,台北市僅有13家合法營建剩餘物分類處理場,新北市則僅有兩家合法業者,非法處理場卻高達68家。因此,當5月初新北市政府加強取締營建廢棄物非法棄置,並嚴格要求業者送往合法處理場時,便引發「雙北垃圾大戰」(註1)。註1:根據公視新聞報導,4月底開始,新北市政府強力整頓五股垃圾山,且嚴格取締非法處理場業者,導致新北市的合法處理場不堪負荷。新北市的營建廢棄物流往台北市,使得台北市有4家處理場也出現超收情形。台北市環保局回應,為避免工程廢棄物大量湧入造成業者經營困難,因此目前優先處理台北市產出的營建廢棄物。 好名賸餘土石方及營建混合物資源處理場負責人林智賢表示,政府應輔導非法處理廠,讓非法處理廠走向合法。  圖/黃宥綺攝「取締是好的方向,但有取締也要有輔導。」好名賸餘土石方及營建混合物資源處理場負責人林智賢認為,政府應輔導非法處理場符合法規,並加速合法程序作業。對此,先前新北市環保局提出「一法四原則」,輔導非法業者合法化。除要求業者依《廢棄物清理法》進行申報管理、落實營運紀錄外,營運場內也必須符合「揚塵不逸散、泥水不外流、環境不髒亂、不露天燃燒」四原則,期盼能藉此解決營建廢棄物消化不良問題。<b>去化量不足 堆置棄土非長久之計除營建剩餘物處理場不足外,營建剩餘物也面臨無法再利用的棄土「末端消化」問題。林智賢以好名的處理場為例,營建廢棄物通常分為土石方、廢木材、廢塑膠三大類。營建剩餘物進入處理場後會先經過人工初選、電磁選等程序,分類出可再利用的廢棄物。土石方經加工後變成細沙及碎水泥塊,能作為混凝土基礎材料,廢木材送至合法處理場做汽電共生,而廢塑膠及其他可焚燒的廢棄物則送進焚化爐。 廢棄物通常分為土石方、廢木材、廢塑膠三大類,以好名賸餘土石方及營建混合物資源處理場為例,通常有八到九成的廢棄物可被再利用。 圖/姜期儒攝「目前來講,問題大部分是在末端。」林智賢表示,雖營建剩餘物進入處理場後會先分類出可再利用的廢棄物,但仍有一至兩成不可再利用的棄土需要末端消化處理。他進一步說明,目前場內的棄土必須送至苗栗的掩埋式土資場堆置,而自從基隆的月眉土資場因環境問題停收之後,北部地區的棄土處理成本便因此提升。經過分類處理過後的棄土,將送至目前的最終處置場所「掩埋式處理場」,且每年中央政府會核准處理總量及掩埋總量。然而,掩埋式處理場也有最大負荷量,不可能無止盡地堆置棄土,因此並非營建剩餘物處理的長久之計。<b>為解決廢棄物去化需求 填海造陸成選項營建廢棄物去化量大,台灣掩埋式處理場容量亦有限。根據環保署2018年預估,一般事業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中,剩餘掩埋量約283萬公噸,距離掩埋場容量飽和僅剩約三年。新設的掩埋場又因民眾「鄰避效應」心態,無法順利興建。對於處理不適合燃燒的廢棄物,因陸上掩埋設施有限,環保署推動多項再利用措施,其中即包括填海造陸。為了兼顧海域生態與安全,環保署選擇優先以無害且安定、或經無害化及安定化之不可燃廢棄資源物、營建剩餘土石方、清淤及風災土石泥為填海造陸的原料。在內政部營建署自1991年推出「營建剩餘土石方處理方案」中,也提及營建剩餘土石方可用於填海造陸,後續在許多縣市也出現填海造陸的開發計畫,料源多以營建剩餘土石方為主。行政院於2005年核定的「台北商港離岸物流倉儲區填海計畫」目的即為解決台北地區的工程無害廢棄物與剩餘土方。據《中國時報》報導,近期開發單位判斷整體北部地區的工程剩餘土石產出量已超過土資場填埋負荷,因此預計增加工程年收土量與運送時間,目前環保署已召開「臺北商港物流倉儲區填海造地計畫第四次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審查。 「其實像台北港這類填海造陸的計畫,有它存在的必要。」社團法人循環經濟學會秘書長徐敏晃表示,處理營建剩餘土石方與營建廢棄物最大的問題在於通路太少,為了去化這類體積龐大的廢棄物,快速達到再利用目的,將其用於填海造陸或鋪路等大型公共工程是最有效且容易的方式。 從建築工地拆下的土木工程、建築物,稱為營建剩餘物。營建剩餘物運至廢棄物處理廠後,通常交由怪手處理,進行物質的分類、篩選。  圖/黃宥綺攝雖然填海造陸為目前處理大量營建廢棄物最容易的方式,但其工程可能對台灣沿海生態造成影響。早在1988年,高雄市政府為解決該地區剩餘的事業廢棄物及營建廢棄土,向行政院提出「南星計畫」並經批准,以爐石、煤灰、剩餘營建土石為料源,開始實施填海工程。但2014年曾有環保團體指出,計畫實施後,高雄市小港區的海底重金屬含量超標。對此,台灣水資源環境保育聯盟辦公室主任粘麗玉表示,由於政府管控不周,南星計畫中除了營建廢棄物外,還參雜未妥善處理的有害事業廢棄物,甚至醫療廢棄物,造成填海過後的重金屬溶出及土質不穩定。她補充,填海造陸終究是在海裡以人造方式生成陸地,在海流長期沖刷下,用以包覆廢棄物的不透水層會有破碎的疑慮,可能導致地層下陷危機。目前台灣已將海上填埋場分為供土石泥填埋的「安定型」與供廢棄物填埋的「管控型」。「安定型」主要接收性質安定的固體廢棄物,「管控型」則接收經無害化且安定的事業及一般廢棄物,且將施作阻漏工程來防止潛在汙染。對於工程實施間的營建剩餘土石方總量追蹤與管制,也利用定位系統隨時監測。對此粘麗玉指出,雖然目前已針對填海造陸工程制定相關法規與環境監測機制,但目前相關計畫由地方政府審議,中央政府未嚴格監督與管控工程,缺乏有效管理機制,也難以掌握填海廢棄物的品質。在填海造陸方面,由於國外執行較有經驗,管控與做法比起台灣更加成熟,因此國外多成為台灣填海造陸政策參照的範本。 台灣水資源環境保育聯盟辦公室主任粘麗玉認為填海造陸長期在海流沖刷下,用以包覆廢棄物的不透水層恐破碎,導致地層下陷危機。  圖/陳宣懿攝<b>民間與政府聯手 日本填海造陸制度完備日本為亞洲填海造陸大國。1983年,日本政府開始進行「大阪灣鳳凰計畫」,大阪灣鳳凰計畫是以廢棄物造成的島嶼,同時也是日本唯一核准「廢棄物處理」及「填海造陸」的地區。「日本海域底部土層為黏土,且內灣多,比較適合填海。」謝和霖說明,因為受土質影響,日本的污染物質較不易擴散,因此填海的環境比台灣安全。為了有效管理大阪灣計畫的施行,日本政府於1981年設置《廣域海邊環境維護中心方法》,並成立法人團體,由廣域臨海環境整備中心負責管理、監督。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認為日本雖地理條件優越,但仍以小心謹慎的態度執行填海造陸計畫,值得台灣效法。  圖/姜期儒攝除法人團體外,大阪灣計畫由多方組織共同商議,包括環境省、國土交通省等。在大阪灣鳳凰計畫中,掩埋場除蒐集鄰近地區的各種廢棄物,並用於填海增加陸地面積外,也增設四座垃圾掩埋廠。廢棄物運至掩埋場後,經由嚴密的把關,以及檢查、監視系統,才被准許進入海洋埋放,以確保廢棄物不會對海洋造成生態污染。謝和霖說:「雖然日本填海條件優越,但他們仍謹慎填海,日本願意付出必要的代價避免環境污染,反觀台灣並非如此。」此外,循環經濟也是日本推動此項計畫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日本政府也特別設置《促進循環社會基本法》,希望能有效達到廢棄物再利用。過去在大阪灣鳳凰計畫的評估階段,日本舉辦環境促進領導人會議,並進行環境監測,向居民以及企業提供相關資訊,進行風險交流、資訊流通,建立彼此信任基礎。完工後,除了建設全面的環境管理系統外,大阪灣管理單位也定期檢查生態環境,並利用再生海堤以種植海藻床,用來淨化水質,保持生態完整性。<b>中央統一規劃 新加坡填海造陸控管嚴密除日本外,位於新加坡本島以南八公里的新加坡實馬高堆填區(Semakau垃圾填埋場)也是利用廢棄物造島。該島從1995年新加坡政府開始興建,並於1999年正式啟用。有別於日本委託法人團體,新加坡由國家環境局負責統籌、規劃、監督。在廢棄物處理方面,新加坡實馬高堆填區僅收未經固化、穩定化的飛灰及底渣、不可燃廢棄物,且須通過新加坡毒性溶出程序(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 TCLP) 的毒性溶出標準,確認無誤後才准許填入海。另外,新加坡政府也在填埋場附近設置監測井,並且定期採樣海水水質,以監督污染滲出情形。對此,前環保署署長沈世宏表示,因台灣多由地方機關管理,在監督、稽查上較為困難。他補充在管理方面必須效法國外的透明開放,並且新建監察機制。<b>填海造陸存疑慮 中央、地方應合作管理在填海造陸工程進行期間,附近居民常因無法掌握其進度與填海廢棄物品質,擔憂自身居住環境受到影響。為了減輕居民疑慮,嚴謹的規範與監督制度必不可少。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表示,除了中央的統籌管理外,如何建立地方的監督機制同樣重要。政府須統整、開放相關資料,幫助民眾理解與參與管制,再搭配社區定時巡查制度,隨時把關工程進度。在規範與監督機制雙全的情況下,不但能有效管理填海造陸廢棄物的流向,也使台灣填海造陸的規範更臻完善。
老漁船變身海上藝廊 廢棄物構築海洋記憶
藝文
第1707期
老漁船變身海上藝廊 廢棄物構築海洋記憶
2019-10-03
【記者林琬蓉基隆報導】邁入第五年的「基隆潮藝術」表演活動,今年以「流」(flow)為主題,首度將廢棄的遠洋漁船作為展覽場所,藝術團隊共同打造一座停泊在正濱漁港的海上美術館。目前就讀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的何彥諺,展出作品《老軌、蟒蛇、隕石和θ波》,使用老船的廢棄物品,構築出呼應海洋意象的空間。 基隆潮藝術的作品之一:《老軌、蟒蛇、隕石和θ波》位於漁船的冷凍艙裡。 圖/林琬蓉攝《老軌、蟒蛇、隕石和θ波》的展覽場所,位於遠洋漁船儲放漁獲的冷凍艙內,主要以既有存在的物件為素材進行加工。在空間內,觀眾的感官重新被開啟,能透過擺放的物件,以視覺感知作品。登船後走下階梯,步入昏暗的冷凍艙後,空間裡置放爬滿青苔的繩索、漁網與帶著髒污的毛巾,船艙內也特別敞開一扇窗,隨著陽光照射的角度,照入船內的光影也會產生變化。何彥諺也期盼觀眾經由聽覺和觸覺,感知到船員活動的樣態。空間內迴響著儲油槽的環境音和說話聲,定時噴霧裝置也讓空間氤氳著濕氣,在聲音交錯流動、霧氣瀰漫環繞下,空間彷彿是艘行駛在海上遭逢煙雨的船。就讀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數位內容碩士學位學程的陳臣,看到在密閉的船艙有很多毛巾掛著,「想到當時的船員可能做完體力活,用毛巾擦汗,而噴霧讓他們可以解解暑氣。」 作品使用定期噴霧裝置,讓空間充滿濕氣,主要是為了維護青苔的生長,一方面也能營造出不同的氛圍。 圖/林琬蓉攝&nbsp; 空間中吊掛的毛巾並非全部都是真的,有幾條是以石膏入膜後浸機油製作而成。 圖/林琬蓉攝回想以船作為創作場域的原因,何彥諺表示,靈感來自目睹民眾圍觀和平島上的古修道院遺跡,當時民眾靠著挖掘出來的物件去想像歷史的場景,而他認為建構出的場景,也能讓民眾自行去想像不存在的人事物。他期望透過藝術賦予老船新生命,讓船艙的冷凍庫區變身成藝廊,藉由重新梳理在地文化的脈絡,使報廢漁船承載的海洋記憶,得以被觀眾重新記起。家鄉在基隆的民眾趙書儀表示,能在大船上自由探索的感覺非常棒,實際看到漁船時開始好奇背後的故事,渴望對基隆有更深的瞭解。並且,因船會隨著潮汐搖擺,參觀民眾陳依翎說:「一進到船艙就覺得斜斜的,整個往右偏,在喪失平衡感下觀展的經驗非常特別。」&nbsp;
重現生「機」:廢棄手機的再利用
專題
第1702期
重現生「機」:廢棄手機的再利用
焦點
2019-05-22
【專題記者李冠杰、張庭瑀、蔡明衡、高海葳、洪靖淳綜合報導】人手一機的世代,你我家中總擺放著已經壞掉不堪用的廢棄手機,然而它的用途遠比你想像中的多上許多。這些電子垃圾,或許不僅是只能被丟棄的垃圾。2020年東京奧運主辦單位公開表示,比賽的所有獎牌將百分之百使用回收的電子垃圾製成,以貫徹環保永續的概念。這項計畫自2017年發起,日本政府向民眾公開募集舊手機、小型家電等電子廢棄物,以從中提煉出金、銀等獎牌原料。<b>科技進步下的代價:電子垃圾逐年上升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電子產品的開發速度加快、替換週期縮短,因而導致全球電子垃圾數量年年增長。根據聯合國《2017年全球電子廢棄物監測報告》指出,世界各國2016年總計製造出4470萬公噸的電子垃圾,約等於4500座艾菲爾鐵塔的重量。2019年,電子垃圾總量可能達到5000萬公噸,數量非常驚人。台灣綠色和平組織曾針對台灣等七國(台灣、美國、俄羅斯、墨西哥、德國、中國、韓國)人民,持有的手機數量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人平均擁有5.41支手機,在七國中排行第二,僅次於俄羅斯。此外,據環保署統計,去年全台廢行動通訊產品回收量共計2432公噸,其中手機約有608公噸,約佔其中的25%,顯示目前手機佔電子垃圾中的一定比例。對此,台灣綠色和平組織資深專案主任李之安表示,目前電子垃圾中,手機佔大宗,「很高比例的原因是手機的商業模式。」他進一步補充,手機生產商採用過度生產、過度開發地球資源、刺激消費的模式。廠商為了讓消費者能在短期內更換手機,每年除不斷推出新產品外,手機的維修費用也十分高昂,「一支手機保固期通常是一年,而多數手機故障的時間在一年後,在這時間點,維修服務不方便,消費者寧願換新機。」不過根據國際數據資訊有限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Group, IDG)所發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調查報告》,全球智慧型手機總出貨量為3.5億支,比起2017年同期下滑約6%。對此,李之安提到,手機銷量下滑除因市場買氣不佳外,消費者也開始對於新手機感到疲乏。此外,他也表示由於電子產品的原料越來越少,「未來從電子垃圾中找到回收再利用的原料會越來越重要。」一支廢棄手機究竟有多少元件可以再被利用?聯合國電子廢棄物報告指出,一公噸的手機約能回收117.65公克的金、1.89公斤的銀、137.1公斤的銅。此外主機板(PCB)以及製成電腦螢幕的原料陰極射線管(CRT)回收後也有許多用途,能夠製成水溝蓋、神像等物品。由此可知倘若我們能夠妥善處理電子垃圾,尤其是身邊接觸度最高的手機,可以產生不少效益。. 電子垃圾經過處理後,可提煉出金銀銅等貴金屬,其中價值最高的便是金。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能提煉出純度高達99.99%黃金的技術。 圖/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目前台灣電子垃圾的回收流程,主要須經過回收商以及處理商兩個階段。回收商主要是將散布各地的電子垃圾載運至工廠後,再交給處理商處理。處理商則扮演將電子垃圾分門別類的角色,讓各個元件去到自己最適合的地方。<b>點廢成金 分類、篩選廢料成關鍵民眾除可透過政府資源回收車回收廢棄手機外,市面上仍有許多便利商店、電信行、電子產品販售商等都有提供回收廢棄手機的服務。資源回收商待各店家累積一定的量後,便會駕駛貨車將四處分散的廢棄手機集中在回收廠,進行篩選及分類。還能運作或輕微故障的手機經維修後,便成為二手商品,以低價賣出供民眾使用,達到回收再利用,而報廢手機則將運往處理廠進行拆解。廢棄手機在經過回收商的篩選和分類後,部分可以利用的零件被取出,而剩餘的廢料則轉送給下游的電子廢棄物處理商。不同於一般回收商中介者的角色,位在桃園環保科技園區內的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廢棄手機處理流程中的終點,全家便利商店等通路運送的廢棄手機最終都會在這裡被處理完畢。佳龍公司循環經濟發展推進室課長王健安強調,公司回收來的電子廢棄物,有高達99%的成分會被再利用,而剩餘極少數的廢料像是鉛、沒有標號的塑膠則會送出去給更專業的廠商處理。佳龍公司每年處理超過六公噸的廢棄手機,廢棄手機送至處理廠後,先以人工的方式分類成含有貴金屬(註1)的廢料及不含貴金屬的廢料。若以處理含金成分的廢料為例,其過程為透過化學處理溶成含金液體,將水瀝乾後,透過加熱、精煉變成純度達99.99%的金塊。而非貴金屬則是透過錘磨機等物理方式處理,最後篩選分類出金屬和非金屬,金屬賣至國內合格回收商,而非金屬則製成再生藝品。(註1)貴金屬:主要指金、銀和鉑族金屬(釕、銠、鈀、鋨、銥、鉑)等八種金屬元素。這些金屬大多數擁有美麗的色澤,對化學藥品的抵抗力相當大,在一般條件下不易引起化學反應。 電子廢棄物的初步分類採用人工的方式進行,可以將電子元件分類的更細、更精確,以利後續金屬提煉的過程順利進行。 圖/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為了讓電子廢料得到更好的處理方式,佳龍公司特別成立設計部門——綠品坊。佳龍公司選擇將電子垃圾中的主機板(PCB)和陰極射線管(CRT)等廢料磨成粉末,以不同比例混合,模擬成木頭、水泥、大理石等各式材料。綠品坊的藝術品大多經由藝術總監彭國鴻之手,將電子廢料製成神像、水溝蓋、磚塊、壁磚、地板等物品,佳龍公司也和企業合作為不少馬拉松製作獎牌、獎杯。其中,甚至有作品曾被總統府指定為贈送外賓的禮品。 陰極射線管(CRT)的廢料被磨成粉末後,可以再製成神像、水溝蓋、磚頭、壁磚、地板等產品。 圖/洪靖淳攝&nbsp; 以鮮豔的黃色和台灣形狀為背景,台灣藍鵲躍然於枝頭上,佳龍公司利用電子廢料製成的瓷盤做工精細,成為總統府致贈外賓的禮品之一。 圖/洪靖淳攝不同於過去台灣對於電子廢料採取焚燒或掩埋的處理方式,佳龍公司活用電子廢料,「從搖籃到搖籃,從死亡階段讓他重新整理,再一次的被利用。」王健安分享將廢料再製的理念,希望透過封閉型循環經濟的方式,達到環保再利用的目標。針對佳龍公司對於電子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環保倡議團體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肯定,但也提出不同的看法,「並不是電子產品的所有零件,都能被循環利用。」他進一步補充,以手機為例,處理商將貴金屬和有標號的塑膠取出後,還是會剩餘一些廠商不需要的物件,若不妥善處理便會成環境負擔,如手機的螢幕發光源造成的汞汙染。此外,謝和霖談到,貴金屬的回收過程並不是完全對環境友善,除耗能外還會產生廢水,「回收是比全部銷毀來得好,但還是要盡量減少廢棄物,勿讓手機變成垃圾。」 電子廢料經輸送帶後的破碎機處理過後,再透過震動篩選分類出銅和玻璃等物質。 圖/佳龍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b>全球金屬原料減少 業者盼增手機回收率然而,民眾家中尚有許多閒置電子廢棄物,由於未回收而無法被循環利用。隨著類似情況逐年增加,環保署於2008年年底與各行動通訊業者簽訂「廢行動通訊產品回收合作備忘錄」,要求各大電信公司門市、手機製造業者,以及全國相關門市或維修中心設置免費回收點。除增設回收管道外,智慧型手機也於2017年列入政府公告應回收項目,並在去年3月擴大冷、暖氣機、電風扇、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等五種物品的回收範圍。 回收人員會於回收廠將電子廢棄物,例如:電腦、手機、印表機等幾台初步拆解分類,堆疊再回收場各處。 圖/高海葳攝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分析,在製造手機過程中約需使用60多種金屬元素,其中作為手機外殼的鋁、電池原料的鈷以及用來製作手機內部電線的銅是最頻繁使用的金屬原料。然而,近年手機產業蓬勃發展,全球貴金屬含量逐漸減少。據統計,自2007年開始,手機中的鋁含量已有15萬7478公噸,鈷的使用總量也達3萬8198公噸,甚至製作顯示器時必須使用的銦,全地球總含量僅剩14年的供應量。持續開採貴金屬不僅破壞地球環境,更導致重要材料面臨耗盡風險。由於原料減少,手機製造商開始重視產品回收,以減少生產成本及資源浪費。但目前台灣廢棄手機的回收率低落,導致回收產業缺乏資金、資源的挹注去開發相關回收、汲取金屬等新技術。李之安表示,要達到更佳的手機回收環境,品牌商需串起產品的生命週期,參與產品出產到回收的過程,政府亦須在物流體系、規範、鼓勵回收的流程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回收人員埋頭工作,把電子廢棄物做簡單的拆解並分籃裝載,希望能將每一部分的零件善加利用。 圖/高海葳攝雖然政府積極推廣手機回收政策,但回收率並無因此增加。中華電信公共事務處科長曾志明表示,每年透過中華電信管道回收的手機數量,約只有賣出的10%,歷年回收的手機量也從2013年的1萬65支遞減到前年僅6930支。他指出,現代手機不斷推陳出新,手機因不易損壞而延長使用年限,使得民眾家中堆放許多手機。此外,民眾對於資訊安全的疑慮也是手機回收成效不彰的原因,曾志明表示,「由於市面上販售手機種類太多,難有固定方式教導民眾如何刪除資料,因此很難做到完整的資安防治。」他進一步補充,手機資料無法確實清除,「廢棄手機資料是否會被還原難以保證,要真正清除資料,仍需交給原廠處理。」此外,桃園市平鎮區一家回收商指出,近年來社會對於「回收」這件事情能夠賺取利潤的概念越加熟悉,因而造成回收及處理商增加,各家回收廠平均收到的廢棄物總量大幅減少。除各家廠商競爭激烈使得各家回收率降低外,智慧型手機的含金量少於傳統手機,造成回收價錢降低。桃園市平鎮區回收商也分享,現代手機廠商各家規格不一,多數零件僅適用單一機種,難以相互替換。再加上現代人手機替換速度快,即便維修成功,產值也不如過往。 桃園市平鎮區的回收廠負責收集各處的電子廢棄物,並加以分類、篩選,隨後再運往處理廠拆解。 圖/高海葳攝「台灣是廢棄物處理的天才。」不同於部分東南亞國家技術尚未成熟,採取掩埋方式處理電子垃圾,台灣有不少環保公司,具備高技術能將電子垃圾處理得當。佳龍公司表示,99%的電子廢棄物經處理後,都能重複利用,只會剩下1%無法再利用的垃圾。但由於科技進步,手機通常不易損壞,再加上個資外洩問題,造成民眾回收意願低,目前台灣廢棄手機回收率仍有進步空間。另外,佳龍公司亦期望未來加強回收管道上下游的合作關係,並與環保教育場所結合,落實更好的環保循環經濟。
回收稻殼變面膜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新知
第1694期
回收稻殼變面膜 農業廢棄物再利用
2018-12-26
【記者邱于瑄綜合報導】國立宜蘭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團隊再利用農業廢棄物,將稻殼回收並製成可分解的親膚性敷材,應用於面膜、人工皮、人工血管等醫療及美容領域。團隊透過水解技術提取稻殼中的木醣醇,結合可生物分解的材料,並利用靜電紡絲技術產生奈米纖維,製作成親膚性敷材,獲得第一屆大專校院綠色化學創意競賽金牌。 透過水解技術提取稻殼中的木醣醇,結合可生物分解的材料,製成親膚性循環敷材,可應用於面膜、人工皮等。 圖/邱于瑄攝根據團隊成員林旻峰提供的數據,台灣每年產生約54萬噸的稻殼,然而,稻殼不易被分解,掩埋處理將影響農作物生長,而直接燃燒更會汙染空氣。家中種稻的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學生范釋文表示,家裡每年大約收成700至800斤的稻作,通常會將稻稈曬乾鋪在農地上,減少雜草的生長,亦會將稻殼拿去餵雞或撒在農地防雜草兼堆肥,藉此減少農業廢棄物汙染問題。林旻峰表示,團隊透過水解技術提取稻殼中的木醣醇,提高敷材親水性能,並結合聚己內酯,搭配萃取自蠶繭的絲素蛋白提高生物相容性,促進細胞黏附、遷移和增值,以及利用無毒性且抗微生物活性的幾丁聚醣,有效提升敷材的抗菌效能。林旻峰說明,這些可生物分解的材料利用靜電紡絲技術產生奈米纖維,可製成面膜、人工皮等親膚性敷材。 台灣每年產生約54萬噸的稻殼,宜大團隊利用稻殼中的木醣醇,製成親膚性循環敷材,解決稻殼廢棄問題。 圖/林旻峰提供針對目前解決農業廢棄物的方式,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生產系學生陳柏憲表示,現有技術透過高溫加熱將稻殼碳化,可中和酸性土壤,改良土壤性質,亦可以撒在農地增加土壤空隙,幫助排水及透氣等。而此次宜大團隊的發明提供另一種解決廢棄物的方式,「每一平方公尺的敷材可以減少大約300克稻殼。」林旻峰表示,此敷材製成的產品回收後,經微生物分解可轉化為肥料,進而循環利用。林旻峰說明,目前團隊尚針對敷材產品對細胞活性與抗菌方面進行研究,也必須克服因稻作產率較低導致原料不足以及品質不穩定的問題。此外,未來還需經過許多測試,才能將敷材商品化。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