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親密關係隨時代流動出新定義 「速食愛情」乘客如何上岸?
校園
第1767期
【社論】親密關係隨時代流動出新定義 「速食愛情」乘客如何上岸?
2022-10-06
近年來,全球吹起一股戀愛綜藝的風潮,許多觀眾厭倦了電視劇固定的劇情模式,轉而投入戀愛綜藝「相對真實」的情節裡;其中,又以韓國推出的《換乘戀愛》、《我們離婚了》以及《交換情侶》吸引了我的目光。相較於其他戀愛綜藝節目由素昧平生的素人組成,《換乘戀愛》找來五對交往過的情侶、《我們離婚了》聚集「已經離婚」的明星、藝人、網紅,《交換情侶》則是邀請四對面臨分手危機的情侶。節目中透過約會、對話的形式,促使嘉賓反思自己在過去親密關係裡的態度,以及新關係的可能性。不論是習慣拋頭露面的藝人、明星,或是第一次上節目的素人,他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透過參與節目重新審視這段關係,思考自己想要的幸福型態。 這類型新穎的節目題材令我不禁好奇:數位時代下,親密關係的建立是否隨著時代的趨勢,而重新被形塑與定義? 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包曼在《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中提及,因著城市快速發展以及消費社會的興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流動、液態,關係的界線變得相對容易跨越,人際之間的相處如水一般緊密的同時,卻又容易抽離、消散。數位時代下,戀愛的風氣自由、開放,我們藉由社群軟體或交友軟體認識新對象,透過螢幕只需要動動手指,就能與全球各地的人產生連結、建立親密關係。然而,在如此「速食」的關係建立下,我們應該如何適應並保護自己? 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紀登斯在《親密關係的轉變》中提出,「純粹關係」象徵著現代親密關係的轉變,純粹關係意指當個人不為任何外在原因,只為了藉著和他人之間某種持續的關係而獲益,且只在雙方都覺得這個關係帶來足夠的滿足時才維繫這個關係;在純粹關係中,我們必須了解對方的特質,以平等自決的態度在親密關係中不斷溝通,以取得一段使雙方皆感到滿意的關係。 從《換乘戀愛》和《交換情侶》的最終選擇分析,《換乘戀愛》第一季共有兩對嘉賓牽手成功,然而離開節目後,只有選擇復合的一對繼續交往,選擇新對象的兩個人則是維持朋友的友好關係;另外,《交換情侶》第二季的最終選擇中,四對情侶中三對嘉賓選擇修復彼此關係,剩下的一對情侶則決定分手,獨自離開節目。從最終選擇中,不難發現短短幾週所建立的情感連結,並不足以讓嘉賓們放棄自己苦心經營的親密關係,過於「速食」的相處模式反而讓他們對自身情感猶疑、不自信,從而放棄踏入新關係。「速食愛情」雖然看似缺乏互相信任、理解的情感基礎,但我認為這樣的模式並不失為一段親密關係的基石,若是通過相處與溝通累積雙方對於這段關係的滿足,也能成為新時代下一種健康的親密關係模式。我們身處的時代瞬息萬變,與上一代相比,需要面對相對浮動、流動的親密關係,學習順勢漂流,並建立安全的界線,保護自己與他人;但與此同時,新時代、數位網路以及社群媒介也賦予了人們重新拾起破碎關係的機會,因此「速食愛情」的利弊端看我們如何思考與應對。 立足於這個新的時代,我們與親密關係的互動也在回應著時代。
肢體探索親密關係 實驗戲劇盼跳脫身分框架
藝文
第1738期
肢體探索親密關係 實驗戲劇盼跳脫身分框架
2020-12-02
【記者陳卓希台北報導】舞台中央,三位穿著黑衣的男人伸出雙手相互撫摸,三人的手臂開始纏繞起來。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表演組學生張維佐帶領團隊,於11月27日起在「PLAYground南村劇場」舉辦實驗戲劇《理想親密》,透過探索不同的親密關係,顯現社會的身分框架。 三人的手臂不斷交錯,試著建構親密的全貌。編導張維佐說明,劇情不侷限於任何感情,親情、友情和愛情都需經探索尋找解答。 圖/張元提供人們總稱職扮演社會規範的角色卻逐漸喪失自我,身兼編劇與導演的張維佐提到,為揭露此現象,他編寫劇本從自身的童年出發,交錯他對親情和愛情的討論,展現與成長背景環環相扣的人生發展。他進一步說明,諸多觀念自幼即被灌輸,如愛情該由一男一女組成等規範,而這些無緣由的堅信逐漸成為「信仰」,導致人們都不去質疑。因此他設定「信仰」成為故事主軸,呈現人因長期接收既定價值觀,難以不受影響地做自己。 演員詮釋人們在三角關係間的摸索狀態。編導張維佐表示,只要找到彼此舒適的方式愛便可以並存,但不是多情。 圖/張元提供樂音驟變,演員披上披風、肢體詼諧地擺動,以「神」的姿態高頌信仰。男孩見後隨之歌詠起舞,演繹人的認知受普世信念影響的意象。張維佐舉例,即便內心對情愛的見解不同於主流,卻不自覺會隱匿真實自我,朝「正確」的模樣發展。「可是那些負面、破碎的東西也是我的一部分,為什麼不能讓別人看到呢?」他感嘆,這是亞洲教育灌輸下的社會現狀,人們將限制視為正常而不善於提問。 燈光轉藍,舞台瀰漫迷幻氛圍,演員三人以儀式頌揚神的旨意,呈現過度依靠信仰時,可能影響人的選擇與思想。 圖/張元提供「媽媽明明很認真教你。」、「你明明很乖。」舞台,母親不斷質疑男孩的性別認同。張維佐表示,因制度使然,親密關係的角色被鮮明刻畫,不符角色定位者皆被視為怪異。霎時傳來沉重腳步聲,意味「成長」來臨,父母慌忙示意男孩逃離,但男孩卻執意佇立原地,他想迫使迷惘的自己成長。張維佐解釋,劇情設定父母不讓男孩成長,這呈現親密關係會影響人成長的樣貌,人們容易順從父母等人的期待發展,且時間流逝也逼迫人們在迷惘狀態即須取捨。 三人藉由相互肢體碰觸,探索親密關係的全貌,呈現人們在成長中摸索自我和社會的模樣。 圖/張元提供男孩奮力吹起氣球後謹慎交付一人,對方接過氣球後,卻糾結於社會框架失神鬆手,男孩見狀氣憤地大吼離去。「因為相信才會交出去。」飾演男孩的演員黃盛煜解釋,氣球象徵他重要、脆弱的愛,而人一旦受到傷害後,會再度遊蕩其他的親密關係另尋寄託。張維佐認為,現今各親密關係的設定皆僅有一個答案,像家庭只由父親、母親和孩子構成,僵化的認知導致不同於此的他人自我懷疑。 氣球代表男孩的愛,他藉由玩樂試探對方心意,渴望交付自己的真心,顯現青少年在親密關係中表露愛的方式。 圖/張元提供演出末段腳步聲再次傳出,且迴盪「我是有力量的。」、「我是有自信的。」等話語。男孩淡然從皮箱拿出豔綠色西裝,在舞台中央脫去黑衣後著裝,象徵他已接納自己成長的必然。觀眾周憶敏說:「很多人明明還沒準備好就長大了,卻一直說服自己很堅強,要像個成熟的大人,看了很心痛。」
談社會愛情框架 吳柏賢以猇狼喻孤獨
藝文
第1717期
談社會愛情框架 吳柏賢以猇狼喻孤獨
2019-12-12
【記者徐品蓁台北報導】栩栩如生的赤面猇狼側躺在方形展示櫃中,一旁的電視正播報著牠的報導,這是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學生吳柏賢的複合媒材作品《孤單北半球》,於6日在松山文創園區二、三號倉庫展出,藉由虛擬生物的故事呈現當代人受社會和家庭期待,而被迫尋找伴侶的孤獨感。 藝術家吳柏賢的創作作品《孤單北半球》,於松山文創園區二、三號倉庫《台北藝術自由日》中展出。 圖/徐品蓁攝赤面猇狼身為世界上不存在的動物,其品種「猇狼」取自「瘋人(台語)」的諧音。而《孤單北半球》的主角是一隻虛構、即將絕種的赤面猇狼,取名為辛格(取自single 的諧音),吳柏賢以鐵絲及報紙製作本體,再以人工的塑膠皮毛縫製外皮。吳柏賢表示,為使赤面猇狼外觀更為特別,他使用人工沙發皮將赤面猇狼的口鼻處做成肉豬鼻子的樣貌,與全臉覆滿狼毛的一般狼種不同。除猇狼的實體作品外,《孤單北半球》也展出錄像作品。在影像中,吳柏賢一人分飾多角,分別飾演主播、動物園園長、民眾、專家與記者,報導講述辛格原被認為是世界上僅存的雄性個體,專家卻於馬達加斯加發現另一隻雌性猇狼,使動物園決定為兩隻猇狼配種並大肆宣傳慶祝。對於人類如此喜於配對兩隻猇狼,觀展民眾林家萱說:「我們好像不太關心生物本身的意願,沒有顧慮他們的感受。」他認為是人類自行解讀猇狼的想法。 吳柏賢在錄像作品中扮演多重角色,呈現出一篇近乎真實的偽新聞。圖為錄像作品畫面。 圖/取自吳柏賢臉書 在展場中,吳柏賢將猇狼側躺放置在展示櫃的正中間,而展示櫃形成一個框架,呈現赤面猇狼從大自然被移至都市,違背野性的抽離感,以及形單影隻的孤獨感。吳柏賢也刻意在作品背景擺設拍片會使用的綠幕,表現出實體的赤面猇狼經過拍攝後,變成錄像報導的過程。他說:「赤面猇狼的狀態與人類相似,因社會的壓力而不得不尋找另一半。」如同人類原先享受單身生活,卻受社會和家庭壓力影響,被迫配對或尋找伴侶。 實體作品赤面猇狼是藝術家吳柏賢在兼顧課業及實習,耗費兩個月才完成的作品。 圖/徐品蓁攝談起自己的愛情觀,吳柏賢表示,自己不在意社會期待的適婚年齡,他尋找另一半的動機只希望對方能與他一同投入他喜歡的事,「就是一種陪伴的感覺吧,一種不想孤身一人的渴望。」吳柏賢說。觀展民眾郭貴如則分享,在科技發達的現代,自己一個人也可以生活,然而相較於年輕族群,長者則較希望子女有伴侶,成為當代人伴侶的壓力來源之一。
陳宣安融ADHD經驗於創作 以花喻戀愛感受
藝文
第1713期
陳宣安融ADHD經驗於創作 以花喻戀愛感受
2019-11-13
【記者張珮慈台北報導】以紅色和綠色的顏料描繪戀人交握的雙手,而在交疊處上,則繪有花朵。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陳宣安,7日起於亞典藝術書店舉行個展《滲透與綻放》。他將自身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經驗融入創作中,呈現在戀愛中面對並改變自我的歷程。 作品〈吃癡愛〉發想於希臘神話中黃金雨的故事,即使宙斯身為世上最偉大的主宰,也甘願為了愛情改變自己。 圖/張珮慈攝「我覺得ADHD就是我的人生,若沒有它,可能也不會走上創作這條路。」陳宣安笑著說。除了生活,此症狀也影響他在創作上的呈現方式。由於陳宣安的注意力較無法集中,他總能感受到許多事情在同一時間不斷干擾他,因此他在作品中使用大量花紋與多種顏色,詮釋腦中吵雜的狀態。 身穿旗袍的陳宣安,向觀展者介紹與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背後的故事。 圖/張珮慈攝畫面中呈現一對男女正在歡愉的景象,兩人之間疊上無數朵深綠色的花,代表想法與行為在愛情中發生的改變。陳宣安說:「作品畫面上的女性是痛苦的,我想呈現她被強迫,必須改變自己初衷的不情願。」作品〈融合的撕裂傷〉是陳宣安以愛情為題創作的起點,他回首與前伴侶的相處過程中,自己的思想或習慣,在無形中已產生巨大轉變。陳宣安認為,在愛情中不管自願與否,改變皆是一種必然的結果。作品〈燦傷〉則是陳宣安面臨感情轉折時的創作,他以大量鮮紅色的顏料象徵痛楚,而蜷曲的人形則是他嘗試與傷痛相處的姿態。並且,陳宣安於人頭加上輪迴道路中指引逝者轉世的彼岸花,象徵自己必須蛻變的正向想法。觀展者陳梓方說:「即使處在一片血淋淋的鮮紅當中,仍看得出創作者想保持正向與積極的一面。」 以蜷曲的姿態環抱自己,中央彼此交疊的花朵是陳宣安受的傷,而這些傷同時也帶給他成長,促使他重生。 圖/張珮慈攝在陳宣安的愛情中,自然也存在甜蜜的回憶。懸掛於展場正前方的作品〈牽〉,便以交握的雙手表達幸福的意象。他說明,兩手中間的花朵隱喻牽手時的矛盾感,意指在現今幸福的氛圍中仍隱含過去的影子。陳宣安說:「我喜歡牽手,但兩任伴侶在牽手時給我的感受截然不同。」他補充,現在的男朋友會輕輕握住他的手,而前任伴侶則完全相反。 展覽開幕當天,吸引不少民眾前來觀展,其中不乏細細品味畫面代表意義的觀展者。 圖/張珮慈攝陳宣安說:「最初要強迫自己正視過往的傷痛,對我來說十分困難。」他解釋,在來回扒開傷口的過程中創作,是透過藝術去治療自我,進而克服內心的恐懼。而觀展者張鈺婷認為,每一幅作品皆投射出藝術家本人的個性與經歷,而在此展看似沉重且冰冷的基調中,他也感受到藝術家熱情的一面。
分手疫蔓延 多媒材展述都會愛情觀
藝文
第1666期
分手疫蔓延 多媒材展述都會愛情觀
2017-11-23
【記者劉蘭辰高雄報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學生蔡舒帆於小島藝廊展出《幻得幻失—分手疫》。他藉影像創作與物件搜集,表現都會男女愛情中獨有的掙扎與挫折。展覽源於蔡舒帆離開一段感情時恰巧也有許多親友相繼失戀,他察覺一場分手瘟疫彷彿在生活蔓延,於是策劃此展。〈分手疫〉系列共十組物品與影像,藝術家以友人的分手物件為題,用照片模擬分手者內心情境。此外,物品上貼有兩名無性外星人對每段感情的文字評價,是為作品介紹。「我拍下自己穿戴藍布並飾演分手者的十組照片。」蔡舒帆表示,影中頻頻出現的藍色布幔代表人在愛情中始終摸不清自身面貌。系列作品之一是個橘色攝影暗箱,主人已清空底片,徒留下幾行外星人的話語,喟嘆這段受現實摧殘而枯萎的情感。箱後照片有一張飄動的藍布與模糊不清的夜晚街景,詮釋受生活壓力導致工作愛情兩頭空的抑鬱人生。蔡舒帆認為,都會情侶受迫於社會低薪、過勞等現實困窘,於是雙方容易漸行漸遠。 〈分手疫〉系列共十組物品與影像,藝術家以友人的分手物件為題,用照片模擬分手者內心情境。 圖/劉蘭辰攝另一側可見裝有保險套的密封罐,上方照片呈現藍布與梯子的局部剪影。由罐上文字可得知這對性伴侶做愛多次後,因一方拒絕而無法成為真正戀人。蔡舒帆表示,分手者內心彷彿想爬梯,進階至更緊密的關係,卻因遭拒而無法前進,作品反映人們受困於都會疲憊的生活,在感情中只願享有快樂卻不想經歷艱辛。分手物品擁有者陳威達於現場表示,當蔡舒帆向他聊起創作時,他正想結束這段定義不明的感情,便留下保險套成為藝術家創作的素材,而作品的呈現十分貼近他當下處境。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德語系學生羅淇受展覽議題吸引前來觀展,他認為此件作品十分寫實,讓他印象深刻。 保險套作品反映人們受困於都會疲憊的生活,在感情中只願享有快樂卻不想經歷艱辛。 圖/劉蘭辰攝地下展間壁面貼滿〈戀人肖像〉黑白攝影,肖像作品是三位戴有不同港星面具的男性,其中一位正是蔡舒帆剛分手的戀人。不同於傳統男尊女卑,這些男性以誇張的肢體語言在餐桌、客廳、床笫等場域討好鏡頭後的女性藝術家。蔡舒帆藉系列影像傳遞性別權力在愛情與社會中的改變,並彰顯理想與現實的戀人面貌差異,「現代人在社群網路上更容易暗戀他者,這種暗戀非常短暫,且戀人臉譜不斷在改變。」觀眾林銘俞表示〈戀人肖像〉透過情侶日常互動,更能讓觀者進入藝術家想傳達的意念。 地下展間壁面貼滿〈戀人肖像〉黑白攝影,肖像作品是三位戴有不同港星面具的男性。 圖/劉蘭辰攝小島藝廊負責人蕭愛表示,蔡舒帆打破展場限制,「他讓攝影展不只是照片而已,反而讓人更能融入空間。」而從外牆玻璃、動線,甚至燈光都富有藝術家的巧思,蕭愛更認為藉由不斷出現的投影素材,如一樓懸掛應用投影元素拍攝的照片,以及開幕時地下展場即興演出使用的錄像投影,使此檔展覽概念傳遞地非常完整。
哈士奇戀冰淇淋 葛偉如繪理想情人
藝文
第1595期
哈士奇戀冰淇淋 葛偉如繪理想情人
2015-04-30
葛偉如描繪哈士奇,並將旁邊的冰淇淋雪人也畫上狗耳朵,象徵情侶因彼此相似而互相親近。 圖╱葛偉如提供【記者林琪諭台中報導】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所學生葛偉如4月28日於「夫妻臉咖啡」舉辦個展《幻想協奏曲》,她將冰淇淋變形成雪人、樹和燈,與哈士奇互動,隱喻交往中的心境,實現她對愛情的想像。在畫作〈在那夢裡,冬天的相遇〉中,兩球冰淇淋堆疊成雪人的形狀,葛偉如在雪人頭上畫上狗耳,繪出哈士奇因看見與自己雷同的雪人,口中吐出閃爍星點。葛偉如解釋,此安排象徵情侶因具相似之處而彼此親近。她補充,現代人對感情的態度草率,就算交往也經常帶有目的性,不同於狗對主人無關利益的忠心,因此她以狗象徵理想伴侶,也期許自己能保持如狗般單純的特質。而冰淇淋除了比喻戀人,也代表葛偉如對理想愛情的憧憬,「冰淇淋是很夢幻的東西,會讓我很嚮往」。〈抹綠色的攀戀〉中,哈士奇攀爬一棵種滿各色冰淇淋的樹,並探視它的內部,比喻人對伴侶的執著及戀戀不忘。葛偉如在畫作黏上一顆顆黏土作為背景,她說,除了營造下雪氣氛,凸出的黏土很立體,她以此象徵戀人在彼此心中的存在感。葛偉如提到,創作時,她認為黏上黏土是最重要的步驟,唯有黏上畫作才算完成,「因為在這場關係中,最重要的就是踏實的存在感」。葛偉如在〈沉睡中的美好〉中將冰淇淋化為一盞燈,哈士奇窩在昏黃燈光中睡覺,以冰淇淋燈成為哈士奇的避風港,象徵情侶給彼此的安全感。此外,畫作皆以明亮色系為主,葛偉如說,希望給人溫和而不黏膩的感受,因她心中理想的情侶關係並非過度膩在一起。觀眾謝舒任也說,葛偉如畫作中的雪呈現粉色、藍色及紫色,而非白色,使人不會感到冰冷。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