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青鳥行動」眾聲喧嘩 藝文行動參與軟性抗爭
校園
第1793期
「青鳥行動」眾聲喧嘩 藝文行動參與軟性抗爭
2024-05-31
【記者何予台北報導】立法院的「國會改革法案」在5月21日、24日和28日進行審議,因法案內容有擴權疑慮,引發上萬民眾集結立院外抗議。集結活動最初由NGO「經濟民主連合」發起,隨後有諸多民眾自發性地在線上、線下集結,以去中心化的方式推進各種行動。除了主舞台上,有學者、NGO向群眾宣講立場;現場野台戰車也開放民眾發表短講,眾聲喧嘩。許多藝文工作者也發揮音樂、舞蹈、設計等專業,透過軟性行動,向社會表達自己的立場。24日,DJ組織「瑞芳台灣 Rave Fun Taiwan」在現場搭建音響系統,播放電子音樂,周邊聚集群眾共舞。當日上台放歌的DJ李豫說:「大家(DJ們)都是憂國憂民、擔心台灣的局勢,才會和多數人一樣選擇站出來上街。」他認為,現在的台灣社會正需要銳舞文化的核心PLUR,也就是和平、愛、團結和尊重(Peace, Love, Unity, Respect),而放歌就是他的表態的形式。 Hip-hop文化,是非裔美國青少年對政治與社會宣洩憤怒的管道。街舞中Vouging的Ballroom文化,除了與建立LQBTQ+社群高度相關,也與美國種族問題交織。 圖/何予攝28日,中山南路上有一群舞者輪番在馬路上舞動身體,抗爭民眾圍觀叫好,這是「民主cypher」現場。發起人簡捷説,自己原先就想以舞蹈參與抗爭,受到24日的DJ台啟發,才會發起街舞串連。「我們都知道抗爭是不舒服的、嚴肅的,看著國會中多數黨的作為,我們有點像是苦中做樂。」他說明,跳舞看起來像是娛樂、不夠嚴肅,但街舞文化中其實蘊含著抵抗壓迫的政治意涵。簡捷認為,身在民主國家,可以有多元的表達方式,此行動不只為議題發聲,也是為自己爭取自由舞動和創作的空間。在抗爭活動中次文化的表達形式,不免引來觀感不佳的疑慮。面對不夠嚴肅、過度娛樂化的質疑,身為香港人,同時也是DJ台參與者之一的文港說明,當天DJ播放的曲目多以Techno(註)為主軸,是想透過音樂宣揚自由理念。「我們也有考慮到會有很多反對的意見,而這些都是我們的目的。」文港表示,他樂意和現場的質疑者交流,說明自己的意圖,繞社會運動現場共存多元立場和表達形式。註:Techno曲風以合成器製作,帶有科技感、迷幻氣氛,在夜店和地下派對中受到歡迎。此曲風在戰後被帶入德國柏林,與當地政治文化結合,帶有濃厚的自由主義色彩。2024年,柏林的Techno音樂文化,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8日「吟遊詩人」召集人李翰威表示,演奏曲目《望春風》是想要回應台灣民主運動歷史重要脈絡,而《奇異恩典》則是獻給濟南長老教會。 圖/何予24日、28日兩天,皆有民眾在網路上集結樂手,組成臨時樂團「吟遊詩人」在街頭上演奏。互不相識的樂手們,帶著自己的樂器,下班後匆匆趕到現場,希望透過音樂傳遞民主意涵。長號樂手曾昱庭説:「音樂是為了聽眾而存在的 。」他認為音樂不是武器,而是創造羈絆的媒介,比起語言,更能夠連結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人。召集人李翰威坦言,在街頭演出和平常經驗完全不同,最大的困難就是不確定性,因此從頭到尾都很擔心能否順利演出並打動民眾。 「吟遊詩人」演奏曲目包含島嶼天光、晚安台灣等。在線上召集樂手的表單中,共有67名樂手報名。 圖/何予除了音樂之外,手持標語、海報也是現場大多數人的參與方式。由國會改革法案爭議引發的立院集結行動,被網友稱作「青鳥行動」,字音、字型同抗爭地點「青島東路」。許多設計師、圖文創作者因此以青鳥意象繪製文宣並上傳ibon,透過threads等社群平台散播,免費提供給民眾取用。亦有熱心民眾搭建線上「青鳥行動文宣圖片庫」網站,搜集了百餘件作品。重本書店老闆、平面設計師李忠宜説,他和理念相同的印刷廠合作,自費印刷2000份海報,已被索取半數以上。「每個人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做,不管力量看起來多大或多小。」他認為設計就是自己可以發揮好的部分。 海報字型是在香港常見的「北魏真書體」。重本書店老闆李忠宜説,此元素是香港設計師同行表設計的。 圖/何予攝參與抗爭的人員組成多樣,參與社會運動的方式也有很多種。各行各業帶著生活的一部分,走上街頭,透過軟性的行動,向社會表達自己的立場。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校園
第1793期
台大學生社團聯發「發言守則」 籲共創多元友善抗爭現場
2024-05-31
【記者何予台北報導】立法院「國會改革法案」攻防戰,在5月17日、21日、24日和28日四次審議,引發上萬民眾集結立院外抗議。除了青島東路主舞台外,在路邊野台和學生戰車上,多位學生和民眾輪番發表短講。24日,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要求共創更友善的抗爭現場。 由台大濁水溪社等16個組織發起的「學生之聲發言守則」,除了在網路上以圖卡傳播之外,也張貼在短講野台旁。 圖/何予攝台大濁水溪社、台大女性主義研究社(以下簡稱台大女研)等16個台大學生聯合組織,發起「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台大女研幹部吳佩珍表示,21日當天,聽到很多以性羞辱方式來表達憤怒,他說:「其實在現場感受到氛圍,覺得非常不友善。」台大濁水溪社成員林亮儒表示,在情緒高漲的抗爭現場,難免出現羞辱性言詞,「不希望像過去運動那樣,用情緒性字眼造成部分群體受傷害。」因此,林亮儒邀請台大校內關心不同社會議題的組織,共同編輯「學生之聲發言守則」。內容包含:「反對以性別、族群或身心條件等表達憤怒、不要以死咒罵他人、不要鼓吹群眾衝場、反對過度同質化並羞辱特定人群、不要指責未到場的人、不要再消費香港。」林亮儒說明,因為不想要再塑造對立的社會運動氛圍,除了以身作則,也會要求上台發表的民眾遵守規定。 除了以呼喊口號加入抗爭行動,現場也有民眾透過摺紙教學,讓大人小孩皆能參與其中。 圖/何予攝此外,台大女研於24日在「學生之聲」戰車上發言,提倡更加多元、包容的社運環境。同一時間,台大女研也於粉絲專頁發佈《撐起友善運動現場,重視多元異質聲音》發言稿。「我們發現身邊有一些人,是被這個運動場域排除的。」吳佩珍表示,不只是性別上的不友善,社會運動現場的悶熱、吶喊,也可能讓不同身心條件的人難以參與。比如對於不習慣大聲講話的人來說,在現場就可能感到格格不入,每一個人參與抗爭都會面臨不同的困境。「這一份聲明稿不用特别扯着嗓子念,但是會有民眾叫我大聲一點。」吳佩珍說明,雖然台大女研的聲明稿內容,跟運動現場的氛圍非常不一樣,但是民眾普遍都能理解和接受。台大女研社長賴玟臻也坦言,這份聲明稿中想傳達的精神或内容可能較難傳播到同溫層外,得仰賴我們回到日常,長期持續溝通,才能推行理念。 在立法院外,民眾用白色布條寫下訴求,綁在欄杆上,以和平、非暴力的方式表達意見。 圖/何予攝在街頭抗爭之際,發言者為了號召群眾情緒或表達自己的訴求,可能無意間使用侮辱性的情緒字眼,傷害其他社會成員。學生團體的共同聲明,提醒民眾共同維護更友善的社會運動氛圍。
佛州解散大學親巴組織 學生失自由抗爭權利
國際
第1784期
佛州解散大學親巴組織 學生失自由抗爭權利
2023-11-01
【記者吳玟錡綜合報導】10月24日,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系統(State University System of Florida, SUSF)( 以下簡稱佛州大學系統)與佛州州長隆納.狄昂.迪尚特(Ronald Dion DeSantis)開啟美國首例,下令解散州内各大學的巴勒斯坦正義學生團體(Students for Justice in Palestine, SJP),因為組織負責人支持哈馬斯組織(Hamas)襲擊以色列。自以巴開戰以來,佛州大學校園內發生多起示威遊行,巴勒斯坦正義學生團體亦透過社群媒體呼籲大眾「支持巴勒斯坦解放(Palestinian liberation)」和「結束以色列種族滅絕(End Israel's genocide)」。團體聯合美國各地親巴組織發起罷課行動,要求美國停止對以色列的軍事資金支援。 自哈瑪斯7日襲擊以色列,以色列對加薩走廊展開攻擊以來,兩邊的衝突不斷,引發全球各地親以色列和親巴勒斯坦學生之間的緊張關係。 圖/Anna提供「我之前參加親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當時就有警察在旁邊,上方還飛著一台無人機,不確定那是不是在監視我們。」就讀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 UF)的學生Anna(化名)難過表示。他提到很多抗議者擔心連累家人,所以蒙面參加抗議。他分享,抗議中也可看到猶太裔的同學參與,他們在抗議布條上寫著「我是猶太人,我支持自由的巴勒斯坦」。Anna感慨地說:「我能感受到他們(抗議者們)很壓抑,因為在佛羅里達州沒辦法安全地表達看法。」同屬佛州州立大學系統的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USF)學生明珮煊對校方行為表示理解,他說:「其實學校也有壓力,通常不想要在有爭議的事情上選邊站。」他解釋,如果放任巴勒斯坦學生組織抗議,校方會被解讀為支持巴勒斯坦,所以學校才選擇解散相關組織。 「我覺得關閉組織有點太過了,組織沒有以學校名義做出什麼奇怪的事情,應該都還好。」明珮煊表示。 圖/Anna提供「解散親巴勒斯坦團體的象徵性意義大於實質意義。」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邱師儀強調。他分析,佛州州長下令解散組織,背後可能參雜政治因素的考量,例如他所屬的共和黨(Republican Party)被認為和以色列有特殊關係。邱師儀補充,不管基於什麼原因,佛州州長解散親巴組織,都將對美國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民主政治跟言論自由造成傷害。「我覺得很諷刺,美國一直提倡言論自由,佛州州長卻去限制言論自由。」Anna失望地說。佛州州長及校方的舉動讓他感到害怕,他於訪談最後再次強調需要使用化名,「我(Anna)擔心因發言或談論此事而受到譴責。」 邱師儀提及如果言論自由涉及到行動,就不是言論自由,是犯罪行為,恐怖主義這件事情在美國是零容忍。 圖/Anna提供
「聲」入人權議題 黑手那卡西唱出街頭抗爭史
生活
第1773期
「聲」入人權議題 黑手那卡西唱出街頭抗爭史
2022-11-30
【記者陳孟樺台南報導】「在抗議的場合不需要太多言語,只要有一首歌,就能凝聚彼此。」2022臺南國際人權藝術節以「街頭」為主題,在國立成功大學舉行,其中「我們一起唱歌——社運抗爭與弱勢者之歌」邀請前黑手那卡西創團團長陳柏偉演唱社運歌曲,呈現社運人士爭取人權的抗爭過程。活動聚焦發「聲」於台灣街頭的不平之鳴與社會議題,策展人劉南芳說明,「這個場域容納各式各樣的平權問題,希望可以跟過去以族群的角度切入有所不同。」系列活動長達一個半月,包含演唱、戲劇表演、工作坊、展覽及專題演講,將結束於10日國際人權日。此次活動關注「街頭」,陳柏偉認為許多政治人物站在街頭領導抗爭,開啟從政生涯,但當他們成為政治領袖後揚長而去,街頭徒留社會底層人民,他說:「街頭同時是政治鬥爭之後被忽略,或是被無視的地方。」&nbsp; 2022臺南國際人權藝術節以「街頭」為主題,策展人劉南芳出身歌仔戲編劇,2017年寫出與白色恐怖的相關作品後,踏入人權議題相關領域。 圖/陳孟樺攝偌大的舞台上,陳柏偉孤身一人,手拿貼滿抗爭標語的木吉他,以歌謠和短講,道出歷史上無數場社會運動。黑手那卡西成立於1996年,是台灣第一個為了社運而成立的樂團,雖然2016年因成員們對政治參與形式的想法不同而解散,前任團長陳柏偉仍孤軍奮戰,堅持與弱勢群體站在一起。他曾與受刑人、精神病友及無家者共同創作,「跟弱勢者來談談自己的生命故事,透過音樂的形式創作出來,用他們自己的聲音,他們自己的話語。」陳柏偉反覆吟唱淺白的歌詞,國台語交雜,如社運標語般強而有力,當他一撥和弦根音,伴隨著高亢吼腔,過去的抗爭現場一瞬之間便呈現到觀眾眼前。成大歷史學系的孫煜宸認為,「這場演出是文化上的行動,不是政治上的行動。」在他的觀察下,人權議題常容易被認為是極端的,也被貼上負面標籤,若以藝術作為媒介,較不會掩蓋抗爭原始訴求與初衷,也較能被大眾接受。 2022臺南國際人權藝術節以「街頭」為主題,主辦方力邀前黑手那卡西創團團長陳柏偉,登台演唱多首社運歌曲。 圖/陳孟樺攝活動重現台灣社會曾走過的人權爭取過程,透過當年社運歌曲與故事,傳達街頭人權精神。成大的邱同學(化名)表示,「有些歌曲會跟社運參與者一起討論、創作,這是我以前沒有想像過的。」每屆活動皆以多種形式闡述議題,藉藝術打動更多民眾,劉南芳提及,「透過藝術再現的東西才會是長遠的,舉辦人權藝術節雖然不會立竿見影,但你一定要有個開始。」而劉南芳即將卸下策展人身份,他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學校關注人權議題,將社會記憶透過藝術創作再現並流傳。 前黑手那卡西創團團長陳柏偉演出《核能四廠欲砌囉》,這是他1991年創作的第一首抗議歌曲。 圖/陳孟樺攝<br style="font-weight: 400" /><br style="font-weight: 400" />
校內9成學生被死當! 巴基斯坦虛擬大學遭控評分不公
國際
第1771期
校內9成學生被死當! 巴基斯坦虛擬大學遭控評分不公
2022-11-16
【記者邱楷淇綜合報導】「只要問題還沒解決,我絕對拒絕選課!」憤怒的學生在巴基斯坦虛擬大學(Virtual University of Pakistan, VU)校址前大聲呼喊,高舉上百張抗議立牌控訴校方評分制度不公,使得超過90%學生被當掉。 巴基斯坦虛擬大學學生聚集在虛擬大學校址前抗議,手中立牌寫著「虛大評分制度不公」及「拒絕接受虛大結論」等字樣。 圖/卡西夫.巴洛區提供10月27日,巴基斯坦虛擬大學西元2022年下學期成績出爐,許多學生發現自己的成績出奇地低。事發24小時內,投訴信如雪花般飛進校方的學習管理系統平台和管理部門,但得到的回信都是:「請同學支付個別科目之重審成績費用以讓校方進行作業。」然而,多數學生都有4到6科被當,他們並不願意支付這筆數目不小的作業費。在校方的消極處理下,失望的學生紛紛展開抗爭行動。巴基斯坦虛擬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卡西夫.巴洛區(Kashif Baloch)於10月30日集結受害學生,成立「虛大學生聯盟」(Virtual Students Federation, VSF)。他們在Twitter上以#vuresultnamanzoor(註一)標籤發文,鼓勵其他學生以「拒絕選課、拒絕註冊」等口號進行不合作運動。「成效相當驚人,前兩天就有36萬則貼文、標籤上了熱搜。」巴洛區驕傲地說道,並旋即展開第二波行動:號召學生在各市校址前展開抗議。 虛大學生聯盟號召受害學生在各市巴基斯坦虛擬大學校址前展開抗議行動。 圖/菲札.莎札蒂提供註一:#vuresultnamanzoor意為「#不接受巴基斯坦虛擬大學的結論」。學生抗議期間,校方並沒有坐以待斃。他們在公開聲明中表示評分制度「完全公開透明」,並將最終註冊日延長至15日,更宣告成績結果不會更改。「上次成績拿到A的人,這學期因不明原因直接掉到F去,這樣誰還敢註冊?」巴基斯坦虛擬大學心理系學生米娜西爾.伊克拉姆(Minahil Ikram)憤慨地說道。他也表示,不論校方立場有多堅定,學生們絕對不會吃這一套。&nbsp;「這次的成績完全超乎我預期的糟。」巴基斯坦虛擬大學心理系學生菲札.莎札蒂(Fiza Shahzadi)對這次的成績結果感到心碎,入學以來他夙夜匪懈地讀書,只為了讓他的大學平均累積記點(註二)維持在4.0的高分。但成績揭曉後,他的平均記點驟降至2.7分。「我問過學校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們只說評分制度早就改了,問題是,有人通知過我們嗎?」莎札蒂痛心疾首地問。註二:大學平均累積記點(Cumulative GPA, CGPA)是以大學四年平均GPA為依據,用來進行成績劃分,分數區間為0.0~4.0。儘管虛大學生聯盟持續帶領受害學生進行抗爭,但他們的聲音卻一直沒被政府和校方聽見。巴洛區說明,巴基斯坦禁止學生成立組織,他們持續的抗爭行為也受到校方高度關注。巴洛區擔憂地說:「再繼續抗議下去,他們(大學)說要對我們展開行動。」對此,巴基斯坦國會(National Assembly of Pakistan)議員沙德.瓦席姆.阿克塔.席克 (Saad Waseem Akhtar Sheikh)直言道:「虛擬大學高層的手段已經粉碎了上千名學生的未來。」他也表示自己將持續與受害學生同在、呼籲政府高層審查校方弊端,相信學生的努力終會換得應有的回報。
戲劇名校減實務課引抗爭 學生憂轉型阻就業
國際
第1741期
戲劇名校減實務課引抗爭 學生憂轉型阻就業
2020-12-24
【記者黑立安綜合報導】學生靜坐校園一隅,高舉的看板上寫著「救救我們的戲劇!」澳洲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 Flinders)11日宣布,將重新安排校內創新藝術學士班戲劇組的課程(Bachelor of Creative Arts (Drama), BCA),並關閉其所屬的戲劇中心(Drama Centre, DC)。學生擔憂將無法學習劇場實務,因此發起抗議活動,要求校方重新評估該計畫的可行性。根據《每日報(InDaily)》報導,校方決定調整創新藝術學士班戲劇組課程,並於明年暫停新生。未來的課程規劃預計引進新興藝術領域,像是動態捕捉(註)、聲音演技等課程,福林德斯大學希望透過課程重新規劃,拓展學生畢業後出路。然而,新課程預計縮減三分之二的實務內容,戲劇中心亦可能在新學期遭到淘汰,引發學生大幅反彈。註:記錄或捕捉人類演員的動作,並轉換為數字模型,生成二維或三維的電腦動畫。 創新藝術學士班戲劇組學生認為,實務課程縮減可能使他們無法接受專業訓練,因此於14日發起罷課行動。 圖/拯救戲劇中心提供儘管校方表示,執行決策前會與師生充分討論,課程更動仍引發學生的不安與惶恐。許多學生認為減少實務課程不但縮減學生認識專業領域的機會,也可能阻礙學生追求導演或演員志業。學生羅漢.貝克(Rohan Becker)喪氣地表示,課程取消後,若想成為專業演員,他需要轉學去其他州才能接受正規戲劇教育 ,將造成相當大的困擾。福林德斯大學戲劇中心在藝術界享有極高聲譽,培育許多劇場導演、演員等。澳洲演員兼導演諾妮.哈澤赫斯 (Noni Hazlehurst)、參與過電影《暮光之城》演出的薩維爾.山繆(Xavier Samuel)都曾受到戲劇中心栽培,足見戲劇中心培植人才的能力。由於福林德斯大學在澳洲學術界頗具聲望,創新藝術學士班學生康納‧普林格(Connor Pullinger)表示,實務課程縮減將使學生踏入藝術領域時遭遇困難,他認為校方此舉形同阻斷與南澳洲藝術界交流的管道,感到非常失望,「這對於南澳洲的藝術發展也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為了抗議戲劇中心可能關閉,學生在校內發起靜坐。希望能以和平抗爭的方式向校方表達訴求。 圖/拯救戲劇中心提供為了表示抗議,學生創立「拯救戲劇中心(SAVE Drama Centre)」臉書(Facebook, FB)頁面,並發動聯署,已獲得超過8000名師生響應。同時學生分別於14日與16日發起罷課與靜坐活動,和平示威要求校方正視學生訴求,否則將持續進行抗議。行動引起校方關注,因此預計在明年組織委員會,成員包括四名創新藝術學士班戲劇組學生與戲劇方面專業人士。然而,學生抗議者瑞恩.威廉斯(Ren Williams)表示,雖然委員會已成立,拯救戲劇中心仍每天定期更新傳達學生訴求,「若是委員會無法達成訴求,我們仍持續進行抗議。」 為向校方表達訴求,學生也發起聯署行動,號召校內師生一同拯救可能被淘汰的戲劇中心。 圖/截自Change.org為回應學生擔憂,福林德斯大學副校長彼得.蒙提斯(Peter Monteath)承諾,校方將在適度範圍內調整課程以維持戲劇中心的聲譽,「我們不僅會維持校內戲劇課程的名譽,也希望(重新調整後)可以將戲劇中心的聲譽提至更高。」
【大學人】蔡亞涵參與南鐵運動 化軟弱成抗爭力量
校園
第1739期
【大學人】蔡亞涵參與南鐵運動 化軟弱成抗爭力量
焦點
2020-12-09
【記者吳冠伶台南報導】10月13日,鐵道局工人打碎黃春香家的玻璃,霹靂小組衝進屋內將聲援學生一一拖走。衝突延續至隔日一早,蔡亞涵坐在地上,崩潰哭了。「好像全世界都站在我的對立面,而我沒辦法保護我想保護的。」手上還留著抗爭時遭鐵板夾傷的疤痕,蔡亞涵回想起擋拆的日子仍心有餘悸。目前就讀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的他,是成大異議性社團「零貳社」社長,也是聲援南鐵東移案被拆遷戶的學生之一。鐵道局強拆當日,前來支援的成大學生,不少是因蔡亞涵的號召而來。台南市為實施鐵路地下化工程,規劃拆遷鐵道沿線300多戶樓房,黃春香家就是其中之一。經歷多年的抗爭與協商,眼看緩拆期限將至,黃家於9月20日舉辦「不中斷的居所——黃春香家團結抗爭晚會」,盼凝聚眾人力量反對迫遷。長期關注土地正義議題的蔡亞涵參與晚會後,發文呼籲大學生關注黃家的處境,並獲得大量轉貼。而後,他陸續帶領數十位學生前往黃家,縝密的學生人際網絡,加上社群媒體的串聯,迅速累積了龐大的抗爭能量。 南鐵被拆遷戶黃春香家距離成功大學校區僅不到一公里,鐵道局強拆黃家當天,數十名成大學生投入擋拆行動。 圖/陳謙睿提供強拆前一日,學生們緊急動員人力守夜。當天,數十人死守屋內以肉身擋拆、與手持盾牌的警方發生嚴重推擠。身陷衝撞之中的蔡亞涵一度遭警方抬離現場,然而他坦言當下其實很冷靜,一心只想著達成行動訴求,「我在想,現在把我抬走的是女警,所以我不會被拖到黑暗的地方打。」和警方周旋時,他想方設法趕緊回到隊伍。「我知道有好幾個人身心狀況很差,我很怕他們會爆掉。」也不顧自己身上的傷,蔡亞涵輕柔地安撫一旁焦慮的夥伴,「沒事、沒事⋯⋯」對他而言,此時此刻最需要擔心不是自己,而是他脫隊後頓失所依的隊友。<b>以行動關懷社會 家庭養成仗義執言性格在社運場合展現成熟風範的蔡亞涵,成長過程中,其實早已習慣批判社會體制。從小,擔任國小社會科教師的母親,便常利用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進行機會教育,「看到我家附近有開發案,他就會跟我講這裡是順向坡,不能這樣挖。」談起家中這位「進步中年」,蔡亞涵開玩笑地說:「我媽媽個性很機車、很反骨,路見不平就會開始一直譙。」久而久之,母親天不怕、地不怕的作風也影響蔡亞涵,塑造他敢衝敢言、關懷社會的性格。就讀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時期,他因不滿學校要求學生穿裙子進出校門,決定加入服儀改革倡議組織「北一短褲自由陣線」,成為總召後更成功影響校方修改校規。此外參與「綠覺醒」等學生組織的經驗,也讓蔡亞涵關注更廣泛的公共議題。 10月14日,台南市長黃偉哲在臉書貼文指「心碎平交道」造成千人死傷,引發輿論批評,蔡亞涵於隔日前往台南火車站向黃偉哲突襲抗議。 圖/蔡亞涵提供<b>淚崩形象遭抨擊 反思抗爭者社會期待不過,總是帶頭衝的蔡亞涵,在南鐵抗爭行動中也曾流露出柔弱的另一面。衝突爆發前幾日,他被鐵道局隨時可能前來拆屋的焦慮侵襲,白天拖著耗弱的身心遊走在學校與黃家之間,夜夜夢見可怕的怪手,蔡亞涵積累已久的壓力終究爆發。擋拆行動第二日,他目睹自己的夥伴受傷後,跪坐在地放聲哭泣。「就覺得,為什麼不是我在承受這些東西?」時隔近兩個月,他仍難過地責怪自己沒有保護好同伴。而此畫面被《報導者》記者林雨佑意外捕捉,竟為蔡亞涵招致一連串人身攻擊。砲火朝著他哭泣、吸菸、刺青的形象猛烈抨擊,一則則惡意留言彷彿夢裡侵擾著他的怪手,朝他的身體開挖,最後貼上一紙「愛哭的壞女孩」標籤。蔡亞涵雖坦然承受這些輿論壓力,然而,一向勇於衝撞體制、從不畏懼「不一樣」的他,同時也自我質疑著:「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展演出大眾可以接受的樣子,才有資格成為抗爭者、女性、或一個被認同的訴說者?」當社會要求他穿上裙子,扮演一個好女孩的角色,他選擇抵抗;當社會以公益之名,迫使人民搬離一輩子的住所,他選擇與弱勢並肩抵抗;當社會嘲笑他以抗爭身分自居,卻展現出弱者的樣貌時,他不抵抗了。他選擇反問社會:「當我願意承認自己的脆弱,承認我們的弱小、無助,但我還是願意站在這裡,這件事情難道不堅強嗎?」這次,蔡亞涵誠實地披露自我,推翻世界對社運工作者應當剛強的想像,繼續以行動實踐自己的信仰——軟弱也可以是一種力量。 黃春香家關注組於黃家周圍舉辦倡議活動,盼使更多民眾了解南鐵迫遷議題。 圖/陳謙睿提供
拒付不合理宿費 曼大生佔領校舍爭減免
國際
第1738期
拒付不合理宿費 曼大生佔領校舍爭減免
2020-12-03
【記者廖澄妤綜合報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oM;以下簡稱曼大)學生10月初發起「房租罷工(Rent Strike)」,拒付宿舍費用、佔領校內建築,抗議校方於學生重返校園且入住宿舍後,竟將課程改為線上形式。校方最終於11月25日發布聲明,同意第一學期調降30%宿舍費用,相當於減少四週的宿費。曼大原先告知學生開學後應返回教室上課,然而開學前數日,又宣布所有課程改為線上進行。學生認為自己被「騙」回學校,原本應可待在家中上遠距課程,不必花錢住宿,也可減少外出及群聚染疫的風險。甚至,外宿生也受曼大不合理的作為影響。學生愛麗絲・福爾摩斯(Alice Holmes)在學校附近租屋,同樣於返回曼徹斯特後才被通知實體課程已取消,「學費付了9250歐元(約新台幣31萬5476元),還得再加上房租,然後上20分鐘、事先錄好的課程,這實在很不合理。」福爾摩斯感嘆付出高額成本,而且已經許久未見到家人。 曼徹斯特大學學生愛麗絲・福爾摩斯表示,走在校園內,隨處可見引人注目的抗爭標誌,他以同學們的積極行動為傲。 圖/曼大房租罷工提供部分學生成立抗議組織「曼大房租罷工(UoM Rent Strike)」,號召大家拒付宿費,並要求校方調降至少40%金額。抗爭期間,學生曾強行拆除無預警在宿舍外架起的圍欄。11月13日起,約15位成員佔領、住進校內一棟建築長達兩週,並於外牆掛上「盈利勝過師生權益」等諷刺學校的布條。校方起初僅願減少20%宿費,學生認為遠不及訴求,持續抗爭。直到25日曼大同意第一學期調降30%費用,他們才結束佔據行動。曼大房租罷工團隊於推特(Twitter)表示,每位住宿生可少付600至900歐元(約新台幣2萬461至3萬692元),「這是英國學生發起的房租罷工中,最大一場勝利。」 學生於大樓外牆掛上布條,諷刺校長失職,且校方重視盈利勝過師生權益。 圖/曼大房租罷工提供談及這場勝仗的關鍵,曼大房租罷工成員芬利・戈爾(Finley Gore)自信地說:「百分之百在於佔領行動。」近期英國許多大學生拒付宿費,若以參與人數論,曼大並非最具優勢者,「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大約有1000人響應房租罷工,但我們做到的是——直接採取作為,迫使校方退讓。」另一位成員漢娜・薇高(Hannah Virgo)則表示,起初團隊曾透過學生會向曼大表達不滿,但效果不彰,直到將訴求化為行動、佔領大樓,才獲得大量媒體關注。「比起學生,學校更在意名聲和金錢。」薇高說明,拒付宿費減少校方收入;媒體大肆報導更影響曼大校譽。抗爭團隊利用此雙重壓力,迫使其改進。 曼大房租罷工團隊於歐文公園大樓內合影。他們佔據該建築長達兩週,吸引大量媒體關注。 圖/芬利・戈爾提供許多學生為這次勝利感到開心與驕傲,走出佔據許久的大樓,戈爾說:「能夠再次見到朋友們實在太好了!」然而,這並非曼大房租罷工的終點。因校方僅調降第一學期的費用,團隊預計明年1月再發起更大規模的行動。此外,曼大的抗爭也影響許多英國大學。薇高表示,團隊與全國其他類似組織皆保持聯繫,也會為他們舉辦工作坊。戈爾則建議發起房租罷工學生提高媒體曝光度,「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有被看見、獲得新聞關注,這正是我們成功的原因之一。」
控選舉舞弊 白俄生罷課遭開除學籍
國際
第1735期
控選舉舞弊 白俄生罷課遭開除學籍
2020-11-05
【記者廖澄妤綜合報導】白俄羅斯8月舉行總統大選,亞歷山大・魯卡申科(Alexander Lukashenko)宣稱獲得80%選票,於執政26年後連任。然而民眾懷疑魯卡申科舞弊,選後示威不斷。10月26日,學生及企業更響應反對派領袖斯維特拉娜・季哈諾夫斯卡婭(Svetlana Tikhanovskaya),發動全國罷工、罷課。罷工首日警方即逮捕近600人,魯卡申科甚至表示,參與非法集會的師生應被逐出校園。 白俄羅斯因民眾懷疑總統亞歷山大・魯卡申科大選舞弊,8月起街頭示威不斷。人民聚集於中央廣場,一位女性含淚望著對面的軍隊。 圖/帕維爾・克里奇科提供季哈諾夫斯卡婭角逐總統大位,失利後遭魯卡申科政府施壓,目前流亡立陶宛。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總統於10月25日前下台,未獲當局回應,於是呼籲全國罷工、罷課,白俄羅斯國立大學(Belarusian State University, BSU)、明斯科國立語言大學(Minsk State Linguistic University, MSLU)等多校師生皆跟進。白俄羅斯國立信息技術無線電電子大學(Belarusian State University of Informatics and Radioelectronics, BSUIR)學生亞歷山德拉・蘇卡洛(Aleksandra Sukalo)表示,許多學生都參與罷課及各地區的示威遊行,盼吸引更多人重視自由、正義。同校學生布列卡・斯維特拉娜(Burak Svetlana)也走上街頭,他認為,現在輪到人民幫助不畏強權、替大眾發聲的政治犯。 白俄羅斯政府10月25日出動大規模警力設置路障,並對示威民眾發射橡膠子彈、閃光彈。 圖/Telegram頻道johnny_cosmic提供學生也在校園內發起集會、靜坐,集體不上課或不點名。白俄羅斯國立信息技術無線電電子大學學生帕維爾(化名)說:「學生每天都前往校園大廳內,只是坐在那。這樣當權者就無法指控有暴力行為。」 白俄羅斯國立大學學生參與抗爭、罷課,手段包括舉看板、喊口號,以及靜坐示威。 圖/Telegram頻道johnny_cosmic提供針對反對派發起的抗議,魯卡申科說:「違法參與集會者將失去作為學生的權利。」據《路透社(Reutres)》報導,位於首都明斯科的一所醫科大學至少開除了15位罷課的學生;18位白俄羅斯國立文化和藝術大學(Belarusian State University of Culture and Arts, BSUCA)學生的校園通行證(entry passes)遭鎖,隨後即被退學。參加抗爭的老師亦遭殃,據《白俄羅斯衛視(Belsat TV)》報導,明斯科國立語言大學義大利語文學院副教授娜塔莉拉・杜麗娜(Natallya Dulina)出面支持學生罷課,便在10月29日遭解聘,儘管他已在該校任職近30年。白俄羅斯國立信息技術無線電電子大學也發生類似情形,帕維爾說:「我們學院的院長拒絕對罷課的學生施壓,最後被迫離職。」對於魯卡申科及校方開除師生的行為,他認為這證明政府無從處理現況,「越多師生被逐出校園,就會有越多學生響應罷課。」日前,明斯科多所大學的學生即聚集在校園內,要求校方讓被開除的師生復職、復學。斯維特拉娜分析,學生罷課多少能影響政府及大眾,「學生一向是股潛在力量,我們就像某種催化劑。」然而,若要有力地影響政治、經濟,仍然得依靠工人的力量。帕維爾則認為,如果只有學生罷課,很難造成改變,不過,學生與工人、婦女、長者等群體並肩作戰,便能展現人民對改變國家的渴望與毅力,「越多社會團體加入罷工,就能越快獲得我們想要的結果。」 白俄羅斯的示威中,經常可以看到白、紅、白橫條旗幟飄揚。這是1918年白俄羅斯首次獨立時使用的國旗,在反對人士心中,更象徵自由。 圖/帕維爾・克里奇科提供
繪抗爭傷痕 張明曜反思社運經驗
藝文
第1716期
繪抗爭傷痕 張明曜反思社運經驗
焦點
2019-12-05
【記者黃雪瀅綜合報導】施暴者高舉著武器,臉上掛著濃漿,而濃漿下卻沒有面孔。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的張明曜舉辦個展《你為什麼沒有受傷?》,23日起在畫廊「谷居」展出,透過破壞畫作,反思自身參與社運的經驗。五年前,社群媒體直播太陽花學運現場畫面,讓張明曜決定到現場參與抗爭,以肉身抵擋警察的暴力。但他到現場後,人們的情緒已趨於平靜,抗議者在運動領導人甚至警隊的指示下,已無衝突也沒人受傷。他進入抗議人群,觀察到人們正在靜坐,並在領導人的安排下領取物資及觀看影片,抗議者要進入立法院還要經過政府所派駐的糾察隊同意。張明曜發覺現場與預想中的暴力抗爭不同,讓他進一步反思,參與社運是否必然會導致身體或心理受傷。 圖為張明曜正在繪畫展覽作品,他從9月起規劃作品內容,以畫作的破壞方式為優先考量,再將歷史事件放入,呈現自身對歷史的解讀。 圖/張明曜提供為了探討社運參與者與身心傷害的關聯,張明曜以畫筆記錄抗爭時受傷的人民,並將展覽分為左右兩部分。他對左側陳列的作品進行破壞,透過釘刻、撕裂等創作手法,展示與受傷相關的狀態。例如作品〈比奇堡大危機〉,紅色的選舉印章散布在畫布上,暗喻紅色滲透台灣政治的進程,他剪開畫布再將其縫合,使畫布相較於原先的樣貌,更顯現出傷痕,他說:「我希望表達傷害,因此用讓媒材受傷的方式去處理作品。」 張明曜在畫布上進行創作,透過將布條剪開再將其縫合,暗喻台灣選舉與媒體遭到紅色滲透的嚴重程度。 圖/黃雪瀅攝張明曜也嘗試不同方式破壞媒材,營造出受傷的樣貌,其中他使用電燒筆在牛皮上燒烙出畫作內容,燒烙後的真皮,如同酷刑執行者在審問法輪功學員時,對學員施行電擊所留下的傷口。以作品〈高粱農場〉為例,張明曜除了直接畫出被剖開的腸子及眼珠,也描繪女性遭到酷刑後,臉上布滿燒傷且死亡的樣貌。觀展民眾劉欣甜談及,藝術家赤裸地繪出器官,使他產生劇烈的不適情緒,並對此作品印象深刻。 以牛皮為燒烙媒材,如同牲畜被人類飼養宰殺再賣到市場,與國家活摘人民器官作為商品販售後,再獲得利潤的情境一致。 圖/黃雪瀅攝至於展間右側的作品,張明曜僅在畫紙塗上顏料,並未破壞展品,他想以此處的作品諷喻政府與人民的武力差距。社運中的人民為了爭取理想生活上街抗爭,不惜以肉身對抗強權操控的體制,但政府只需下達命令,派出擁有完備軍力的抗暴警察。作品〈正義的太陽花〉便描述警察高舉武器的動作,他們的姿態在百花齊放的太陽花中,像漫畫中的魔法少女般耀眼奪目,與人民傷痕累累的身軀及心靈呈現強烈對比。 施暴者身旁圍繞著浪漫的花朵,如同魔法少女出現時的場景,表示施暴者經常以正義的理由阻擋人民表達訴求。 圖/黃雪瀅攝此外,張明曜不將政治議題直接作為展覽主題,而是描述自身對於參與社運經驗的反思,再延伸討論事件的背景脈絡。他強調,他本身不習慣直接把議題放入作品,而是透過自身的參與經驗,思考自己與社運的關係。藝評人簡子傑也觀察,這群藝術大學出身的藝術家,非常謹慎地看待藝術如何介入社會的難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