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香港調整招生學額 外地生樂見本地生擔憂
國際
第1783期
香港調整招生學額 外地生樂見本地生擔憂
焦點
2023-10-26
【記者吳玟錡綜合報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於18日預告,將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增加香港全部公立大學外地大學生招收人數,學額由原先的兩成倍增至四成。李家超希望招收更多東南亞和一帶一路(註)沿線地區的學生,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高等教育中心。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於2013年倡議並主導的跨國經濟帶,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目的加快向東南亞、中亞、南亞地區開放,簡稱一帶一路。 根據統計,所有公立大學外地生佔比中,目前中國各省份學生佔74.8%,亞洲及其他地區學生佔比不到30%。 圖/黃庭旭提供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陳盛賢分析說:「香港在疫情後,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加上高等教育競爭激烈,是造成政策調整的原因。」香港中文大學學生莫筱小指出,香港出生率一直偏低,少子化導致學校未來可能面臨招生不足的問題,因此必須拓展招生來源。來自中國廣西的莫筱小分享,香港是熱門的留學地點之一。他解釋說:「香港的大學教育方式比較偏實踐,與國際接軌機會多。」來自東南亞,目前就讀馬來西亞玻璃市大學(Universiti Malaysia Perlis, UniMAP)的學生黃敬磏也坦言:「曾想過去香港念大學,但考慮到香港的開銷支出就打消這個念頭。」他補充,香港和歐美國家一樣物價高、開銷大,有出國規劃的朋友更願意考慮歐美國家。 香港出生的黃庭旭提到,選擇在本地就學,因為本地就業的薪水比其他華語地區高,而本地企業對本地大學的認同度也較高。 圖/莫筱小提供港中大的本地生黃庭旭對香港政府增加外地生招收數量的政策表示擔憂,認為政策在未來最明顯的問題是影響本地生的住宿分配權益。他提及,學校宿舍有限,外地生在申請宿舍時有「加分」的保障措施,壓縮了本地生抽得宿舍的機率。對於是否影響本地生的權益,莫筱小解釋外地生雖然在宿舍分配時有優勢,但具體宿舍的分配還是要看學生在大學的綜合表現。「這是雙贏的局面。」莫筱小樂觀表達對香港政府增加招收外地生的看法,因外地生付更高昂的學雜費可以平均用在香港所有大學生的人才培養上。陳盛賢認為香港政府教育政策的調整,牽動社會經濟發展。他建議:「政策可以漸進修正,逐步提高外地生數量與比例,不用一次到位,以面對香港高教資源稀釋的問題。」 陳盛賢指出,提高外地生招收上限可以鼓勵更多外地生前來香港學習香港文化,讓他們認同香港的文化與發展。 圖/黃庭旭提供
技術學院拚改名科大 盼解決招生難題
校園
第1712期
技術學院拚改名科大 盼解決招生難題
2019-11-06
【記者黃宥綺綜合報導】近年來部分技術學院因少子化面臨招生困難,盼透過改名為科技大學的方式,吸引學生就讀。據《聯合報》於10月26日報導,今年共有兩所學校申請改名科大但未通過,而過去曾因校地問題未通過的亞東技術學院,則規劃明年再次申請。據教育部統計,每年約有三間技術學院申請改名,目前全台僅剩十間技術學院。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專門委員柯今尉表示,近五年來總共有14間技術學院申請改名科大,其中有六所成功改名。柯今尉強調,技術學院申請改名科大並非升格,僅更動校名,且技術學院與科大學生皆以學士學位身分畢業,實質上兩者相同。雖學歷相同,但大眾對於技術學院仍有普遍學歷迷思。亞東學生會會長、電子工程系學生吳永清認為,學校改名為科大,對學校招生及學生未來就業有所幫助,「學生對於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的刻板印象一直存在著。」吳永清表示,校內大多數人想要拿科大的文憑,在畢業後進相關企業工作。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海洋運動休閒系學生章智翔也表認同,他坦言,科大比技術學院更具吸引力。亞東技院主任秘書郭鴻熹表示,校方因少子化面臨招生困難,校友會、董事會盼改名科大,吸引學生就讀。宏國德霖科技大學公關室主任蔡顯榮也提到,校方民國106年申請改名是基於校友的期望,他表示學校改名後,整體註冊率下降的幅度較小。依據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資料統計,德霖科大從106年,由技術學院改名為科大後,107學年註冊率提升13.11%。雖部分技術學院祭出改名科大來吸引學生就讀,但並非所有學生都買單。依據教育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統計,東方設計大學在105年至107學年度註冊率下降10.81%,顯示就算改為大學後,註冊率仍不如預期成長。而過去由技術學院改名為科技大學的南榮科技大學,雖在102年申請改名成功,近期卻因校務營運問題,遭教育部勒令108學年第二學期全面停辦。部分技術學院盼利用改名解決招生難題,但並非所有更名學校的招生成果皆有所提升。北海科大海洋運動休閒系學生Eggsy(化名)認為改名後校內資源差距不大,學生仍須主動爭取相關資源及協助。部分學生也認為,學校與其用改名吸引學生就讀,應更加將資源投入於教學場域,讓學生實質上得到更多幫助。 
無條件入學氾濫 恐降低學習意願
國際
第1690期
無條件入學氾濫 恐降低學習意願
2018-11-29
【記者黃郁期綜合報導】英國眾多大學校長及教育界領袖20日投書至《泰晤士報(The Times)》,他們指稱長期而言,大學的無條件錄取通知書(unconditional offers)會損害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利益,各大學須改革此制度,並降低無條件錄取制度的名額。英國大學在審查完學生的申請資料後,如欲錄取學生,通常會給予學生有條件錄取通知書(conditional offers)或無條件錄取通知書。有條件錄取通知書意即,大學預先保留學生的錄取名額,但學生仍須達到特定門檻——大多為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考試(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 Level, GCE A Level)(以下簡稱A Level考試)的成績,才得以正式錄取。無條件錄取通知書代表學生已獲大學錄取,只要在規定時間內接受錄取通知,就能取得入學資格。無條件錄取通知書的用意是降低學生考試的壓力,以及鼓勵有特殊表現的學生進入大學。然而它的爭議點在於,中學生有可能收到錄取後,荒廢最後一年的課業,在A Level考試的表現也可能不如在校成績。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 UKC)學生羅伯特.迪許蒙(Robert Dishman)表示很多中學學生希望透過無條件錄取申請成績要求較低的大學,「如此一來,他們就可以不用努力準備A Level考試來爭取更好的大學。」肯特大學的湯姆.喬治(Tom Geroge)也說:「獲得無條件錄取通知書的學生就算繼續準備考試,也會因怠惰而不會盡全力追求更好的表現。」另外,無條件錄取通知書的效力如在A Level考試公布成績前就到期,同時獲得兩件通知書的學生,可能因為擔憂考試成績無法達到有條件錄取的門檻,而選擇門檻較低的無條件錄取通知書,放棄進入心目中最理想的學校。近年來大學發放無條件錄取通知書的數量急劇上昇,根據英國大學招生委員會(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 UCAS)的數據顯示,2013年英國各大學僅給予2985件無條件錄取通知書,今年卻急升至6萬7915件,大約四名申請人中就有一名拿到無條件錄取通知書。特維克納姆聖瑪麗大學(St. Mary's University, Twickenham)副校長強尼.布魯爾(John Brewer)表示,無條件錄取通知書數量急升的原因,與2012年英國政府移除各校學生名額上限有關,大學得以盡可能招收更多學生來增加收入,「各校可以在不注重學生素質的情形下,發放大量的無條件錄取通知書。」 英國大學六年來的無條件錄取通知書發放件數急遽增加,成長了超過22倍。 資料整理/黃郁期 圖表製作/劉雨婷在許多大學教育領導者的呼籲下,無條件錄取通知書的改革聲浪漸起。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大學聯盟(The University and College Union)發表聲明提到,大學應該在學生收到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考試的成績後,再開放申請作業。強尼.布魯爾認為應該以其他制度取代無條件錄取通知書,來維持招收學生的水準。羅伯特也對改革提出建議,他認為只能限定教學卓越架構(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 TEF)金獎的大學發放無條件錄取通知書,並規定學生須有卓越表現才能以該管道錄取,以免學生單純為了逃避A Level考試而選擇門檻較低的大學。 
哈佛招生爭議 平權法案引歧見
國際
第1684期
哈佛招生爭議 平權法案引歧見
焦點
2018-10-17
【記者張庭瑀綜合報導】哈佛大學(Harvard Unversity)日前基於《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 AA)制定「種族多元」招生政策,2014年卻遭控歧視,該案15日於波士頓首度開庭審理。為聲援哈佛,許多族裔人士14日為「捍衛多元」聚集在哈佛廣場,舉標語示威。另一方面,主張哈佛違法的團體也上街,抗議哈佛以種族配額制,變相提高亞裔入學門檻。 哈佛大學學生高舉標語,主張「捍衛多元」(Defend Diversity),並支持哈佛校方和《平權法案》。 圖/艾維・顏(Ivy Yan)提供《平權法案》為美國於1961年防止少數民族因膚色、宗教、性別、民族不同遭歧視而制定,同時也影響大專院校招生制度。哈佛日前基於《平權法案》設立的「種族多元」招生政策,採取「種族配額」、「大學入學的性別配額」等措施。但2014年該政策卻遭學生公平入學組織(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SFFA)指控歧視,至今已纏訟4年。 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族裔的學生聚集於哈佛廣場,拿著自己繪製的標語,捍衛自己的權利。 圖/艾維・顏提供「捍衛多元」(Defend Diversity)示威遊行發起人、哈佛學生艾維・顏(Ivy Yan)說:「希望藉此扭轉大眾認為亞洲人皆反對《平權法案》的既定印象。」他相信《平權法案》能有效幫助改善種族歧視及社會邊緣化弱勢團體的情形,有其存在的必要。顏說:「《平權法案》的核心,便是在於承認這個事實(種族)的重要性。」 身穿藍色衣服的亞裔人,高舉著標語。除了大學生外,也有不少社會人士投入其中。 圖/艾維・顏提供對此,美國亞裔教育聯盟(Asian American Coalition for Education, AACE)則持反對意見,為抵抗歧視,聲援提起訴訟的學生公平入學組織,14日同時在科普利廣場(Copley Square)舉行「美國大遊行」(Boston Rally for the American Dream–Equal Education Rights for All)。參與美國大遊行的哈佛學生珍妮特・宋(Janet Sung)認為,成績才是學生入學與否的主要基準,而非種族。他也解釋:「由於《平權法案》希望入學人種能夠平均分配,使許多優秀的亞裔學生被拒之門外,當亞洲人表現較為優異時,為使其與黑人、拉丁人入學人數相近,就會提高亞洲人的門檻,使他們的錄取率下降。」美國亞裔教育聯盟主席趙宇空(Yukong Zhao)表示,此次遊行旨在抨擊哈佛招生政策對亞裔的歧視,抗議《平權法案》的不公,號稱是美國亞裔追求教育平等權利史上最大的一次示威運動。哈佛大學亞裔歧視案牽涉《平權法案》及種族情結,據《紐約客》(The New Yorker)於15日的報導指出,雙方皆表示一旦敗訴將繼續上訴到最高法院。目前本案仍在審理中,預計將傳喚哈佛學生、畢業生、面試官出庭作證,以釐清案情。
【社論】術科校系不採計學測 恐侷限多元發展
校園
第1668期
【社論】術科校系不採計學測 恐侷限多元發展
2017-12-07
大學招生委員聯合會為減輕高中考生負擔,自108學年度起,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參採科目將從必考五科改為選考四科。同時,為接應改制,招聯會11月底也公布新決議,從107學年度開始,取消學測單科零分者即不能甄選的限制。其中,術科校系包含音樂、美術及體育三組,更可直接不採計學測成績,經由相關術科考試直接入學。但其他一般校系,則需至少設定一科學測科目作為入學篩選基準。雖然招聯會執行秘書、國立清華大學教務長戴念華強調,新制可舒緩偏才學生須準備全科的心理壓力,也能放寬學習在固定必修的侷限。但消息公開後,卻引起學界及媒體議論,擔憂台灣高校學店化將變本加厲。尤其是面臨學生人數不足的私校,可能藉機鑽制度漏洞、氾濫招生,導致大專學生素質下滑、整體學習能力退步的負面循環。再者,降低術科生學習一般學科知識的必要性,也頗具爭議性。高中及大學教育的普及化,原為培育學生具有基本學科知識的初衷。但為減輕學生需兼顧術、學科負擔而鬆綁學測採分限制,專注特長訓練,可能會鼓勵術科生放棄一般學業的學習,侷限未來多元發展的機會。以體育學系為例,據104人力銀行數據統計,該系畢業生從事體育相關職業僅有三成。由於能真正成為職業體育選手者為少數,同時在少子化衝擊下,師培體系也逐漸飽和。因此,許多體育系學生都會尋求額外專長的學習,如運動防護員、體育行銷等等,拓展就業機會。若改制後,讓術科生只著重體育專長,那會導致許多中途因傷失能或其他因素中斷體育生涯者,當其面臨唯一專業消失時,在沒有基礎學科知識及其他技能下,將會陷入前所未有的茫然。縱然取消術科校系學測成績採計,短期內似乎能舒緩術科生中學階段的壓力,但長期看來,卻會造成未來職涯缺乏彈性選擇。因此,招聯會應再審慎思考學測採分制度的變更,別讓大學入學如同博弈,將術科生的未來發展孤注一擲在高中畢業前的抉擇。
招生跨性別 劍橋女學院開先例
國際
第1660期
招生跨性別 劍橋女學院開先例
2017-10-11
【記者葉穎樂綜合報導】英國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女子學院默里愛德華茲學院(Murray Edwards College,以下簡稱Medwards)日前調整招生政策,宣佈放寬法定女性入學限制,成為全英首間開放跨性別學生申請入學的純女子學院。Medwards作為全英僅存的三間女子學院之一,也是此新制度的領頭羊。發言人克萊爾.斯特勞德(Clare Stroud)說明:「所有可辨認為女性、決意以女生身份生活的人,都有資格申請入學。」根據校方3日對外發表的聲明,為了貫徹學校「對所有傑出年輕女性開放」的理念,不論學生生理性別為何,都應能申請加入學院。斯特勞德表示新政策已生效,適用於西元2018年10月的入學者或轉學生。截至今年,Medwards非生理女的申請者都只能遵照英國《性別認同法》,唯有取得性別認可證書才符合申請身份。而取得證明前,欲更改性別者須年滿18歲、經醫生診斷是否患有性別焦躁症、過去兩年完全以其心理性別生活,並決意永久以其心理性別生活。Medwards女性權益維護主任凱特.利特曼(Kate Litman)指出,現行法規仍不夠完善,無法保障所有跨性別女性的平等權益,像是處於申請大學階段的學生多為17歲,就難以符合要求。在以利特曼為首,加上學生會「LGBT+」(Lesbians Gays Bisexuals Transgender Plus)等其他單位多年的爭取下,終於促使Medwards正視問題,有了本次歷史性的進展。利特曼認為跨性別女性受主流社會冷落,為了避免她們繼續被邊緣化,她更加致力於女性權益活動,「我相信Medwards應對所有女性開放,而女性的定義亦包含跨性別女。」 成立於1954年的默里愛德華茲學院原名新學堂(New Hall),在學生意見基礎下調整招生標準,開放跨性別學生入學申請。圖/馬丁.邦德(Martin Bond)提供斯特勞德指出,校方原已做好收到校內外不同反應的準備,卻出乎意料得到全體師生一致的正面回饋。學生佐治亞.森蒲爾(Georgia Semple)表示樂見更加友善、兼容的校園,「這完全符合學校創造正面學習環境、鼓勵自立與平等的社會思潮。」學生趙梓言也表示支持新政策,十分認同學院營造開放環境、尊重所有性別者的決定。然而,她也不確定新制度是否會對想留在純女性環境的學生造成影響,並提出女子學院本質與新入學標準的矛盾:「如果收已經變成男生的學生,學院就可以不用只招收女生了吧?」根據《劍橋大學學生報》(The Cambridge Student)2015年的報導,英國唯三的女子學院過去對於跨性別學生的條規較模棱兩可,但後續逐漸傾向依個案處理。《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則提到,其他兩間女子學院至今仍須按照《性別認同法》以認可申請者身份,但露西卡文迪許學院(Lucy Cavendish College)理事會4日也重新審視入學政策,有望加入Medwards陣容,成為第二間接受跨性別人士入學申請的女子學院。
中國郵大擴大招生 迫生搬遷舊校區惹議
國際
第1599期
中國郵大擴大招生 迫生搬遷舊校區惹議
2015-05-28
【記者徐霈芯綜合報導】中國南京郵電大學上千名管理學院學生18日於該學院行政大樓前靜坐抗議,對校方強制管院學生搬遷至老舊校區一事表達不滿,要求撤回決定。經溝通後校方於25日學生大會宣布管院大一、大二學生不需搬遷。南郵管院學生14日獲得消息,得知大一至大三學生將搬遷到生活條件差的舊校區。管院學生小花(化名)認為學校並沒有尊重學生知情的權利。她說:「學校沒有在第一時間通知我們,消息是通過朋友圈流出,一直沒有官方說法,造成學生恐慌。」學生錢幣(化名)表示,這是還沒做好校區擴建的工作,就急著擴大招生所導致的後果,「加上先前南京人口學院和南郵合併,也擠壓到南郵學生的住宿空間。」三牌樓老校區設施陳舊,八人ㄧ房,沒有空調只配有電扇,且仍使用公共澡堂,若搬到老校區,還必須每天搭車一小時趕回新校區上課。此外,南郵學生也在社群網站「微博」表示,因為社團活動都在新校區,在舊校區不僅沒有多采多姿的社團生活,也沒有機會接觸到其他學院的學生。學生雷峰(化名)認為,之前校方拒絕聽取學生意見,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困難和需求,「他們請學生配合學校,可是學校並沒有配合學生改善舊校區住宿環境。」校方25日於學生大會決議,管院大一、大二學生暫時不需搬遷,改成管院新生入學時直接到入住舊校區。但為避免事件擴大,校方曾對學生下封口令,在各班級社群群組中發出訊息表明,希望學生掌握分寸,尤其提醒學生不要在網路發表不當言論。而有學生在網路發起聯署,想團結學生力量向校長反應管院學生想法,也隨即遭刪除。小花說:「我看過聯署信內容,不卑不亢、不偏激,但等我再去找時,已經被管理員刪掉。」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