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新知
第1771期
「聊癒療鬱」學習用戶用字習慣 打造專屬聊天機器人
2022-11-16
【記者何予綜合報導】「透過交友軟體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聊天十分耗時,甚至要擔心被詐騙。」為解決現代人的聊天需求,輔仁大學資訊統計學系學生團隊開發「聊癒療鬱」應用程式,針對使用者不同個性,打造量身定制的聊天機器人。該作品獲得第27屆大專校院資訊應用服務創新競賽資訊應用組第一名。 在開始使用「聊癒療鬱」app聊天前,使用者會先進行MBTI測驗以及三階段針對語言風格所設計的選擇題,藉此打造出每一位使用者量身定制的聊天機器人。 圖/聊癒療鬱團隊提供研發團隊表示,現有的聊天機器人答覆內容十分制式化,「用久了會覺得很無趣,使用者黏著度可能就會不高,我們想說:『可不可以讓機器人針對語言風格(註一)有不同的回覆?』」因此,團隊將語言風格和心理偏好納入模型中。在開始聊天前,該軟體會透過70道選擇題和三階段問卷將使用者進行分類,並分析出使用者所屬的MBTI(註二),判斷使用者喜歡與性格互補還是相似的人聊天。註一:語言風格是指人們對談時,根據不同的交際場合、目的等,所採用的不同語言素材和組合方式。註二:MBTI 又稱為十六型人格測驗,是一種性格分類模式,用以衡量人們在獲取資訊、作出決策、對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動規律和性格類型。 語言風格分析模型能夠為同樣語意的回覆內容,抽換詞面或更改句子結構,產生多元的回覆方式。 圖/聊癒療鬱團隊提供聊天過程中,機器人會先將使用者的回覆斷句成單詞,與資料集進行比對後,挑選出相應的答覆句子。此外,團隊開發「語言風格分析模型」,讓聊天機器人學習使用者的說話習慣,為同樣語意的回覆內容,抽換詞面或更改句子結構,產生更多樣且符合使用者偏好的組合。同時,如果負面詞彙的出現比例過高,機器人將會判斷使用者處於負面情緒,主動給予安慰。指導老師杜逸寧坦言,聊天機器人目前還不夠聰明,回覆內容無法比擬真人,代替朋友的陪伴。他在分享自己身為導師經驗時表示,通常會有想不開想法的學生,都是處在社會支持比較少的時候,「如果這時有一個APP,即使它回答得很笨,但可以逗你開心,轉換你的想法。」諮商心理師李清茵認為,若一個人在外獨居有陪伴需求,又沒有辦法立刻找到親友,機器人能夠提供即時的回應,是很好的資源。「就像我們沒有辦法有家人,可能會養寵物來陪伴我們。」他更進一步建議,聊天機器人可以與諮商室等相關社會資源連結,在發現危機時即時通報,成為社會安全網的一環。 聊天機器人會先判斷使用者是否為負面情緒,接著比對資料集中相似度最高的語句,並選出其對應的答覆。 圖/聊癒療鬱團隊提供
新知
第1767期
「捕獲」超商人力空缺 陽明交大造自動補貨機器人
2022-10-05
【記者戴婧雯綜合報導】受到網際網路迅速發展的影響,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國際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貨物流通,面對龐大的貨運量,傳統的倉儲系統將無法負荷愈發繁忙的國際物流。因此,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控所倉儲自動化研究團隊,歷時三年投入系統研發,成功設計出具有全面性倉儲自動化系統的超商補貨機器人。全面性倉儲自動化系統,是透過自動化的機器將貨物和管理系統串聯,發揮倉庫貨存的最大效益。「過去傳統的倉儲自動化已經不夠用了,面對各種大小、種類和軟硬度都不一樣的貨物,比較好的方式會不會是靠機器人呢?」陽明交大研究團隊的電機系教授楊谷洋指出,目前包括國際大廠在內的物流場所仍舊仰賴大量人力,因此全面性倉儲系統自動化將會是未來發展方向。研究團隊所使用的機器人為工業技術研究院打造的移動式機械手臂MARS,是由多軸機械手臂和自走式機器人組合而成,可滿足自由移動和靈活上下補貨的需求。裝置除了使用光學雷達以雷射的方式偵測障礙物,更有三個深度攝影機協助判斷障礙物是人類或物品,並辨識出障礙物與自身的距離。此外,當機器人到一個未知的新環境時,需先透過巡邏掃描的方式建立環境地圖,接著再運用研究團隊設計的導航演算法,讓機器人在移動的過程中可調節速度,和人類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研究團隊曾在實驗室中演練,模擬賣場的場域讓機器人嘗試補貨。 圖/研究團隊提供「我以前在校內的萊爾富,有看到他們和工研院合作推出的盤點機器人,同時也覺得便利商店是大家可能比較常去的。」負責帶領實驗的陽明交大電機學院博士生蘇建宇分享,研究團隊當初選擇便利商店作為開發機器人場所的原因。他進一步表示,不同於接近倉庫規模的大賣場,便利商店空間有限,因此更具有挑戰性。而此機器人最大的特色在於,它可包攬盤點和補貨的工作,與只能夠進行盤點再通知店員補貨的機器人相比,更節省人力。 機器人也曾在便利商店裡進行補貨演練,成功將架子上缺少的貨品補貨。 圖/研究團隊提供研究團隊曾在便利商店中進行機器人的實際演練,包含閃避客人、盤點補貨等測試。蘇建宇說明,「補貨過程中如果有客人靠近,機器人就會緩緩後退,但不會停下補貨的動作。如果客人實在是離機器人太靠近了,機器人就會完全停止動作。」演練成果不僅讓客人眼睛為之一亮,更是獲得該店店長和店員的認同。不過,楊谷洋認為,機器人的社交應對模式尚有改善空間,他希望能讓機器人更遵照人類社會的想法,例如:靠右走、不從人群中間穿過等。 研究團隊成員蘇建宇正在調整全面性倉儲自動化系統機器人的手臂角度。 圖/研究團隊提供另一便利商店店員老周(化名)對此發明表示認同,「超商補貨機器人如果是作為輔助工具,的確可以減輕工作量,也可以幫助面對未來少子化導致的人力問題。」曾是便利商店店員的杰冥(化名)則認為,超商補貨機器人在減輕工作量的同時,也降低了員工的重要性,可能會影響未來市場對超商店員的需求。目前全面性倉儲自動化機器人尚未進入商品化階段,研究團隊相信其應用範圍可視市場需求做出調整,將不會只受限於物流或便利商店。
新知
第1754期
龍華科大創智能補光機 即時打燈擄攝影師芳心
2021-10-20
【記者許如鎧綜合報導】近年來,閱聽人對影片品質的要求日益提升,而光源正是影響畫面優劣的重要因素。龍華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葉明豐及助理教授張明弘率領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智慧機器人專班團隊研發「智慧型追蹤打光機器人」,能透過電腦程式運算出最佳打光角度,在2021台港澳大學生人工智能機器人邀請賽奪得最佳團體獎。 龍華科大PBL團隊參加2021台港澳大學生人工智能機器人邀請賽,從13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最佳團體獎。 圖/龍華科大PBL團隊提供該發明由三台機器人組成,利用領隊機上的鏡頭追蹤補光對象,並經演算法計算路徑及機械手臂的打光角度,隨後透過WiFi訊號傳輸給另外兩台補光機器人。操作者也可用手機操作補光機器人,達到理想的補光效果。團隊成員彭沛賢補充道:「目前是一機控制二機,未來會想增加成一機控制四機,讓拍攝時的燈光更全面。」此外,發明中使用的麥克納姆輪(Mecanum wheel)(註)可以讓機器人360度靈活作業,比一般輪型機器人擁有更多維度的操作選擇。註:麥克納姆輪,也稱艾隆輪(Ilon wheel),是一種全向輪,可讓裝配上此輪的裝置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橫移、斜行、旋轉等運動方式。 智慧型打光機器人可偵測目標、辨識並追蹤人臉進行補光,為拍攝現場帶來全新的可能性。 圖/龍華科大PBL團隊提供目前市面上的產品多為定點式補光燈,尚未出現能自主判斷並移動補光的燈光設備。因疫情關係,團隊尚未實際接洽攝影團隊拍攝,彭沛賢說:「也許在婚宴會館、婚攝、外拍上能夠應用到這項技術。」他指出,由於打光機器人的操作容易受拍攝環境影響,在婚紗攝影、外拍等環境穩定的場合或許更加適合使用這項發明。時常出入拍攝現場的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楊平宇說:「機器比人更精準更快。」他表示,機器若將光線角度運算完成,可能會在拍攝現場帶來一些便利性。同為政大廣電系的學生謝名鈞則提出疑問:「機器人的美感該如何設定?」他認為,燈光是否好看是相當主觀的事,在片場中人工智能運算的打光結果不見得符合導演的需求。 競賽過程中,團隊成員專注地操作智慧型打光機器人,向競賽評審團展示研究成果。 圖/龍華科大PBL團隊提供在拍攝需求蓬勃提升的時代,拍攝輔助器材也與日俱增,智慧型追蹤打光機器人具備機動性與打光穩定性,都為拍攝現場帶來全新的可能。然而,彭沛賢提到,受限於製作成本高昂、拍攝現場需求不同,若要將智慧型追蹤打光機器人推入市場,客製化將是更為可行的銷售模式。
新知
第1734期
滾跳自如 球型機器人躍過地形障礙
2020-10-28
【記者石學儒綜合報導】地上快速滾動的球型機器人眼看就要撞到前方石塊,但這時它突然跳起,成功越過石頭。國立臺灣大學團隊「BiorolaBall」開發出「球型跳躍滾動複合式機器人」,讓球型機器人兼具滾動與跳躍的功能,解決傳統球型機器人無法跨越隆起地面障礙物的限制,此作品也獲得「萬潤2020創意創新競賽」金牌獎的肯定。 團隊以「球型跳躍滾動複合式機器人」於「萬潤2020創意創新競賽」獲得不分組金牌,是該競賽的最大獎。 圖/張維哲提供傳統球型機器因為具高機動性和低故障率的優點,常被應用於陪伴、探勘等領域,但在行進時卻難以跨越障礙物,團隊成員、臺大機械工程學系張維哲說明,一般球型機器人只能跨越其半徑1/5的障礙物。為解決此問題,團隊將球型機器人分為兩部分,一是裝有馬達的兩個半球,使球型機器人可以滾動;二為中心跳躍機構,透過儲存能量的機構,以及模仿青蛙跳姿的四連桿結構兩者互相作用,讓球型機器人能夠跳躍,且跳躍高度平均可達機器人半徑的兩倍。其中,四連桿結構藉由擠壓的方式,向平面產生力,如同游泳時蹬牆前進,使機器人能夠跳躍。團隊成員、臺大機械系張芝綾補充,下方接觸地面的零件具弧形外觀、軟材質轉軸等設計,可延長與地面的接觸時間,以提高機器人的跳躍能力。然而開發困難在於儲存能量的機構,團隊解釋,他們以中心彈簧儲存能量,並透過齒輪傳送動能,但曾多次因為設計不夠縝密,導致機器人斷裂或解體,經過反覆嘗試不同材料和構造,才有現在的成果。 團隊經歷多次嘗試改良,才有現在的成果,圖中白色的半球殼在測試時留下許多撞痕。 圖/張維哲提供張維哲表示,雖然目前市面上有可微幅離開地面的球型機器人,但因離地的距離不足,未能解決傳統球型機器人的困境。同時,也有軟性、可變外形的球型機器人,但由於表面柔軟,其滾動速度並不快,且亦無法跨越垂直或過高的障礙物。此外,跳躍功能還能應付凹陷路段,如水溝等。團隊利用跳躍技術,可望改善球型機器人的機動性,比如應用於陪伴型球型機器人,可使機器人在家中能爬樓梯或是跨越較高的門檻。張維哲補充說:「在探勘和救災也是可以使用,因為球型機器人球型的設計,讓內部零件不易損壞。」再加入跳躍功能後,不論是深溝或是高聳的障礙物都能越過,且團隊開發的機器人每次跳躍間隔為一秒,能夠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務。針對此研發,台北市消防隊員何小明(化名)表示,他樂見具跳躍性能的球型機器人出現,但若要實際用於救災,還必須經過多項測試。民眾李沁玹也提出,該發明可能只適合特定的環境,像是太高溫的環境恐導致機體故障。不過,張維哲說明,未來將加入環境感測器,幫助機器人更準確地預知跳躍時機,同時也會改良內部構造,讓更小型的球型機器人能夠被生產。 團隊研發出有跳躍功能的球型機器人,突破球型機器人移動時對地形的限制,過去窒礙難行的路,現在猶如平地般易行。 圖/張維哲提供
新知
第1734期
抽氣式機械手指增抓力 穩固握取不規則物體
2020-10-28
【記者陳卓希綜合報導】機器人不只有冰冷的金屬材質,近年興起的軟性機器人,讓機械手臂擁有人類皮膚的觸感,動作也更加細膩。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團隊,以抽氣方式驅動機械手指,增加軟性手指的抓握力,研發出「抽氣式薄壁挫屈軟性材料手指」,可望用於醫療和食品包裝等領域。此作品在「萬潤2020創新創意競賽」獲「最佳應用獎」。團隊成員、臺大機械系學生于紹尹表示,一般軟性手指多由充氣方式驅動,原理類似氣球充氣,氣體會使手指膨脹具抓握力,但因空氣具壓縮性,如同氣球充氣後表面仍具彈性,會導致握力變小而不易取物,抓力比值落在2到68。有鑑於此,團隊改用「抽氣式」驅動手指,「可想像成真空包裝的綠豆,抽掉空氣後袋子會變硬。」他形容,抽氣後的關節能更穩固,也讓軟性手指的勁度(註1)大增,抓握力較充氣式手指高,比值接近80。註1:勁度是彈性材質抵抗變形的一種強度標準。 軟性手指總重為50公克,可抓取超過4公斤的物品,且因為材質柔軟,可大幅降低被抓取物損害的可能性。 圖/歐陽智文提供抽氣式關節能提供更好的抓握性能,但在抽氣時,手指會因過度擠壓而無法自然彎曲。團隊成員、臺大機械系學生歐陽智文解釋,團隊在手指關節旁開了似三角形的洞,才使手指能快速自然地變形。他補充,手指關節是由可大幅度彎曲的薄膜構成,薄膜能適應真空狀態,快速變形做出指令。而此作品運動時間約需0.5秒,「相較充氣式為0.1至6秒,作品表現還算不錯。」他肯定作品效能。 左為手指彎曲型態概念圖,中間為仿生手指結構,右則為本作品設計的手指關節。 圖/歐陽智文提供「薄膜由軟性材料製成,可由3D列印印出一體成形的手指。」于紹尹說,作品的成本相較硬式手指低,製作程序也比其他的軟式手指簡便。一般軟性手指是用矽膠灌模,需要經製模、灌膠、脫模等繁複步驟,而團隊利用3D列印即可印出多關節手指,後續更能簡便組裝成抓取器和仿生(註2)手掌。註2:透過模仿生物系統的功能和行為,研發技術系統。大部分硬式機器人多透過金屬製成和馬達發動,有足夠抓力抓取重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但缺點為無法抓取會變形的物體。指導教授莊嘉揚認為,團隊的作品打破限制,具高度適應性,可抓握較薄和不規則的物品,如信用卡和絨毛娃娃等。他說明,像食品包裝和醫療領域,機器「柔軟」的特性能更接近人體的感知能力,以適應不規則形狀的商品。 團隊製作的仿真手指,可抓握不同形體物品,像圖中裝水的冰袋,展現高度適應能力。 圖/歐陽智文提供軟性機器目前都在研究階段,「(手指)能抓起信用卡,在技術有很大發展性。」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與機電系統研究所、智慧機器人組副組長張彥中對作品表示看法。然在商業運用上,還需進一步實測與改良,于紹尹談到,當前目標是將作品套用在仿生機器人,增加外型真實度和性能多樣性,證明此設計的效用。 團隊將關節依人類手指樣態進行排列,使其外觀與手掌相似,可抓取體積小、厚度薄的物件。 圖/歐陽智文提供
新知
第1734期
機器人成採茶幫手 自主轉彎省勞力
焦點
2020-10-28
【記者詹和臻綜合報導】現有茶葉採收方式為手工採摘以及機械採摘,皆需人力資源。國立臺灣大學機器人與醫療機電實驗室耗時一年,研發「協作式智慧載具應用於茶葉採收」,為一種茶葉採收機器人,能夠在茶道末端自主轉彎,並且節省勞動力,希望解決茶產業勞力短缺的窘境。而此作品於17日在「台灣國際農業機械暨資材展」展出。 「協作式智慧載具應用於茶葉採收」可由單人操作,減少一半的勞力,解決茶產業勞力短缺的問題。 圖/臺大機器人與醫療機電實驗室提供傳統機械採收方式為兩名茶農共同將一機械刀具扛起至茶樹上方,面對面同步橫向移動,以進行採收。而採茶機器人裝設深度相機,能夠偵測茶道對面農民的姿態與距離,使機器保持與人等速,並且適時等待茶農,「簡單來說是取代一個人,來模擬另外一個茶農。」臺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畢業生賴暘倫解釋,採茶機器人還能使用光學雷達掃描道路周圍環境,以避開障礙物,讓茶農不必費神留意機器狀況。 採茶機器人操作方式為一個人面對機器站在對向茶道,另一個人站在後面拉著袋子,讓茶葉順利吹進袋子裡。 圖/臺大機器人與醫療機電實驗室提供上述傳統雙人採茶機,通常是由師傅與學徒搭配,面對面手持機械刀具採收茶葉,師傅施力約需6公斤重,並由此端負責調整機器功能,學徒施力則約需9公斤重。而團隊研發的採茶機器人能取代學徒人力,同時讓師傅端的施力減輕至不到1公斤重。賴暘倫表示,曾有茶農回饋,學徒端只是承受刀具大部分重量的位置,「因此是人類或是機器人根本不重要。」 團隊研發的「協作式智慧載具」在茶道之間行走,搭配不同的刀具,可以採收不同農作物,目前可應用於茶葉以及仙草。 圖/臺大機器人與醫療機電實驗室提供此外,臺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畢業生陳柏綸說明,由於在採茶途中需轉彎變換茶道,過去的農業機器人都使用引擎動力轉彎,而團隊改為使用電動馬達,可減少排放廢氣,未來更可望用在採收溫室作物,並且能套用許多機器人演算法,以利應用於其他農作物。不過,因馬達的扭力遠低於引擎,機器人轉彎時若迴轉半徑太小,可能因阻力太大而停在原地不動,團隊特別套用自駕車的路徑規劃演算法,以解決迴轉半徑的問題。該演算法可計算出轉彎半徑及合適軌跡,並不斷修正行走的角度,直到順利轉彎,成功克服馬達扭力小的困境。 國立臺灣大學機器人與醫療機電實驗室的組成成員,是臺大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師生團隊,目前核心負責人已經畢業。 圖/臺大機器人與醫療機電實驗室提供賴暘倫說,團隊作品也附有人機介面,載具上的螢幕會顯示機器人現在運作的狀況,讓茶農掌控資訊。同時,裝置也連結智慧型手機,茶農可以隨時透過手機對機器人下達轉彎與關機等指令。茶農林炳輝則指出,此採茶機器人是固定高度採收,使用前,須修剪茶樹至同一水平才能順利採收。而團隊回應,此機器人亦可以當作修剪機器,茶農在採收前三週先修整茶樹,之後收割水平上新長的枝枒,就會是茶農要採收的茶葉。
生活
影音
第1732期
疫情重掀送餐機器人話題 然技術落差致普及受阻
2020-10-15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駱芷萱、周佩怡綜合採訪報導】參賽者按下滑鼠,起始點的機器人立刻收到指示,開始前進。不一會兒,機器人便將餐點平穩地送達指定位置。2020國際新創機器人節10日於龍華科技大學開跑,現場聚集了來自全台大專院校及高中職的參賽者,他們將準備好的機器人送入會場進行測試,期望能贏得比賽。主辦單位祥儀慈善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王瑋璇表示,此賽事匯集了國內外機器人菁英選手,透過機器人競賽,也得以讓年輕學子驗證自己在學校所學。有別於以往的比賽,今年為了因應防疫趨勢,主辦單位首度新增送餐機器人比賽,主打無接觸送餐服務。透過機器人送餐的方式,減少人群接觸,進而降低疫情傳染的風險。王瑋璇說明,此次活動主題「No Touch」主打不同層面的無接觸,包括自動酒精消毒機、自動送餐機器人等服務型機器人。「疫情它是一個危機,但同時也是一個轉機。」她正向地表示,機器人產業因疫情而轉向,漸漸往防疫的方向發展。不僅民間舉辦比賽,不少學校也引入機器人相關設備及課程。今年二月疫情剛爆發時,中華大學便與耀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產學合作。中華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邱奕契透露合作細節,他指出,當時校內的「智慧製造實驗室」為因應疫情,改寫了既有程式,讓普通的機器人搖身一變化為送餐機器人,替來台居家檢疫的港澳生送餐點,藉此減輕輔導員的壓力。然而,機器人服務雖然因疫情有了新熱潮,但由於在此之前,台灣對機器人的研究發展並不到非常完善。因此,即便送餐機器人能順利在簡單的場地內完賽,但距離將其實際應用於餐廳,仍存在一段技術落差。機器人服務受疫情影響,於國內重新掀起話題。不過,因現階段技術仍待改進,所以距離普及化尚有一段路要走。期望各界的投入得以加速機器人產業發展,為人類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
生活
第1714期
全面「機」戰!雙足機器人對戰賽選手展默契致勝
2019-11-20
【記者呂心喻台北報導】「比賽開始!」裁判一聲令下,雙方機器人緩緩向對方移動,距離咫尺時,戰火一觸即發,雙方迅速扭打在一起,爭相刺破對手身上的氣球。16日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行「2019年全國二足機器人競賽」,以二足機器人為焦點,並在今年首創「機器人戳氣球對戰賽」,為活動增添新意。 現場氣氛緊張刺激,雙方機器人在糾纏中難分勝負,場邊也響起觀眾的加油聲。 圖/呂心喻攝二足機器人須具備頭、軀幹、雙手、雙足等構造,並在各部位設置不同馬達,以呈現人類活動時關節的連動狀態。戳氣球對戰賽中,雙方隊伍各派出兩隻大小約手臂高度、身上黏有氣球的機器人。機器人手持裝有大頭針的竹筷作為武器,參賽者須遙控下達指令攻擊對手,由剩餘氣球多者獲勝。接連的氣球爆破聲增添比賽刺激感,場邊更不時響起觀眾的驚呼聲。 雙方機器人由各自的區域向中間移動,並在交叉處向對方出手開始攻擊。 圖/呂心喻攝賽前參賽者反覆討論氣球及武器安裝位置,除了要避免遭受攻擊,也要利於出手制勝。華夏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學生吳祥豪提到自己熱愛挑戰,而戳氣球比賽是他從未嘗試的項目,「有點像心理戰,要猜測對方會將氣球和武器放在哪裡,去攻破對方防線。」他表示,比賽過程比想像中有趣,他會在場邊觀察對手後調整機器人的攻擊模式。臺師大機電工程學系主任楊啟榮說明,二足機器人的控制難度和門檻較其他種類機器人高,因二足機器人牽涉雙足的動態平衡,雖讓其動作有更多可能性,卻不易操控。 二足機器人出手迅速,加入格鬥賽的程式後,能輕鬆將對方的氣球一擊而破。 圖/呂心喻攝冠軍得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學生彭博謙與隊友特地為比賽北上,他表示自己與隊友已建立默契,兩隻機器人在場上會互相配合、隨機應變,「玩久了就知道哪個地方比較不容易被攻擊,也不會自己戳破。」他分享致勝技巧,將竹筷折一半捆在一起再黏上大頭針,能加強攻擊穩定度;另外,寫完攻擊程式後用寶特瓶練習、測試出擊點位,可幫助比賽時掌握出手力道與時機。兩人滔滔不絕地闡述比賽準備過程,並透露與機器人已產生革命情感,彭博謙笑說:「他(機器人)是我的生命,誰碰他我就想跟誰拚命。」 冠軍隊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生彭博謙(右一)與隊友及二足機器人合照,兩人直言獲得冠軍非常意外。 圖/呂心喻攝比賽裁判、戳氣球項目設計者張育誠說明,若選手針對此項目設計完整程式碼,將能提高致勝機率。他說:「賽前練習愈熟、戰略布置愈精緻,加上過往實戰經驗,肯定會有幫助。」他欣慰地說道,新項目確實達到預期效果,為本次比賽增加幾分趣味和競爭氣氛。楊啟榮也指出,此項目有發展潛力,未來因應科技可增設影像辨識或感測器,使二足機器人的發展方向更多元。 一方機器人將其他敵隊打倒後獨自站立,仍可見其頭上的氣球已被擊破。 圖/呂心喻攝
生活
第1708期
融反毒知識於機器人競賽 嘉藥翻轉制式化宣導
2019-10-09
【記者呂心喻台南報導】裁判一聲令下,現場500到600位參賽同學拿起機器人放在軌道上奔馳,各式各樣的樂高積木製作而成的機器人,裝著不同造型的機械手臂,上面掛著各種創意海報。6日舉辦的第二屆嘉藥反毒機器人競賽由嘉南藥理大學主辦,吸引全台國高中小132組學生參與,此次競賽將反毒知識融入有趣的機器人競賽,打造另類學習環境。 參賽小朋友集中精神,讓機器人帶著自己製作的創意海報,在迷宮中出發。 圖/呂心喻攝本次競賽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的比賽中,參賽者需要先設計反毒宣導海報,並用機器人攜帶海報走過迷宮。另一個部分則是要製作可以上下坡並投球的機器人,在到達終點後將球投入裝有反毒測驗正確答案的籃子。參賽者家長、學校老師或從旁協助、或擔任攝影師紀錄比賽盛況,現場充滿歡樂的氣氛,場邊加油聲不斷。 裁判和參賽同學們一起站在展示區,確認機器人的組裝架構是否正確。 圖/呂心喻攝活動助理、嘉藥藥學系學生閻思澔表示,長期以來制式的反毒宣導往往因為反毒知識生硬所以較難執行,透過比賽凝聚對主題的認知,可以活化反毒的內容。嘉藥藥學系學生除了負責擔任助理裁判之外,更演出創意反毒宣導劇,讓參與者用多元的方式接觸反毒的知識。嘉藥藥學系學生楊博淮說:「不希望它是那麼刻意的宣導,它可以是生活化的,讓接收到的人比較舒服。」參賽者、義竹國小五年級學生黃毓茜也表示,「我喜歡機器人,所以比賽的方式會讓我對反毒知識更有興趣。」 參賽者必須在機器人出發之前確認題目,讓機器人在抵達終點時投入正確答案。 圖/呂心喻攝比賽創辦人、嘉藥藥學系副教授陳秋蘭坦言,去年發現參賽者仍舊把焦點放在競賽上,忽略了反毒的內容,因此今年她在報名前和比賽中添加測驗題目,以提高反毒知識的曝光度。「除了要讓機器人順利到終點之外,回答問題還要正確才行。」義竹國小六年級學生吳祚杉表示,他為此比賽準備了很久,賽前除了要努力練習題目外,指導老師會帶著他們一起學習如何組裝機器人、寫驅動程式。因為現場地形和之前練習的不同,他說:「我到現場還必須調整,總共重新拆掉又組裝三次。」看似埋怨的語氣,吳祚杉臉上卻洋溢著開心又享受的笑容。 參賽選手們在檢錄區等待機器人出場,桌上擺放著各種創意海報。 圖/呂心喻攝陳秋蘭表示,丈夫是機械系的教授,自己的小孩也從小就會玩機器人,因此才突發奇想,希望可以結合反毒知識和機器人競賽。她強調,大家都說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我想說,玩機器人的小孩也不會變壞!」同時她也指出,舉辦比賽的目的除了要讓參賽者們「從做中學」,更是想讓藥學系的學生親自走到人群之中,改變大眾對於用藥的認知,「其他老師會帶服務和研習,我就想做一點不一樣的。」她也希望未來能繼續致力於發展反毒宣導,讓大眾知道它其實沒有那麼無趣,更期許藥學系的學生在舉辦活動之後,意識到作為藥學系可以有所付出,給予社會幫助。 指導老師教導學生如何修正機器人,並引導他們主動發想程式和架構。 圖/呂心喻攝
新知
第1689期
結合聊天機器人 台科大創新領養程序讓浪犬有個家
2018-11-21
【記者林宛賢台北報導】近年來因「零撲殺」法案通過,使全台動物收容所超收流浪動物,收容品質差,造成領養率不見起色,退養率更是居高不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DITLDESIGN團隊研發出「CON+創新流浪動物領養流程」,透過整合線下所有領養程序,使用線上聊天機器人提供服務,以減輕收容所員工負擔,並期望提升流浪犬領養率。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物保護資訊網統計,10月全台北市公立收容所最多可容610隻流浪動物,但實際上卻收了1563隻,整整超收近三倍。在收容品質不佳的收容所中,流浪動物更容易致死。「在實施零撲殺政策前(收容所)已經人力不足了,實施之後,更是嚴重,平均一位員工要照顧50隻動物。」台灣動物協會員工Tina(化名)說。台科大DITLDESIGN研發團隊觀察到此問題現象,因而設計出「創新流浪動物領養流程」。此領養流程整合所有領養程序,並結合臉書粉絲專頁上的聊天機器人,提供領養者事前評估、浪犬資訊、互動日誌、事後追蹤等線上服務,加上資訊看板、浪犬名牌等文宣品,協助領養者更了解浪犬資訊。團隊成員、台科大設計所蔡炘志補充說:「在不更動、導入過多的技術和設備的前提下,聊天機器人相較於開發APP會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DITLDESIGN團隊期望藉由創新領養流程助收容所提升浪犬領養率,並改善台灣流浪動物處境。「大多數人在領養動物時都是一頭熱,想給狗狗溫暖的家,但很多時候他們並沒有想得很清楚。」團隊成員、台科大設計所洪仕閔說。為了降低民眾退養機率,領養流程首先透過聊天機器人提供線上問卷,測試領養者適合的犬隻類型、飼養環境等,幫助領養者事前完善評估及了解。收容所外張貼與浪犬相關的知識看板,以及狗籠外顯示每隻浪犬基本資訊、背景故事、QR code卡片等,加上聊天機器人提供線上互動日誌。以上設計除了能讓領養者增加對收容所和浪犬的認知及好感度外,更能減少收容所員工負擔。洪仕閔表示,一般收容所除了要照顧浪犬,還要應付領養者大小的問題,而透過聊天機器人便能代替員工回答基本提問,「線上載具的優點是資訊上、內容上可以不斷的去更換,也讓它的傳遞性不再限於動物之家裡面。」他補充。 收容所外的指示看板及QR Code有助領養者事前了解領養程序和浪犬知識。 圖/洪仕閔提供設計團隊為了增加更多浪犬能被看到、領養的機率,領養者能透夠聊天機器人了解該如何正確與浪犬互動,並上傳、分享互動過程,也能掃籠子外卡片上的QR Code,進一步了解浪犬與志工互動的日誌。「儘管領養者回家後,依然可以透過聊天機器人來追蹤浪犬狀況,並且很有可能把領養意願轉為實質行動。」蔡炘志補充。 籠子外的QR Code協助領養者更加了解浪犬的基本資料,更能透過聊天機器人看到志工與浪犬互動的日誌。 圖/洪仕閔提供在確定領養浪犬後,飼主會獲得證書及合照,並收到一份「新手爸媽禮盒」,團隊成員、台科大設計所游硯雅解釋,這可以讓領養者認知到,領養是件很慎重的事。此外,在領養過後,領養者還是能持續利用聊天機器人,獲得照顧浪犬的資訊和提醒。Tina認為,此領養流程確實能加強領養成效、增加浪犬領養機率,「而且對於人力上,能協助員工解決領養者一些很基本、單純的問題。」,但他也指出,很多人還是較偏好詢問真人解決問題而非透過機器。再者,不見得每間收容所、動物之家都適用此領養流程,因此得針對個別收容所再做調整。「理想的情況下,當然還是希望能推廣到其他地方,畢竟我們認為這對領養者、收容所是有價值的。」洪仕閔說。而對於目前收容所浪犬收留超額的情形,游硯雅則表示,雖然無法解決全部問題,但希望此流程能改善收容所現有狀況,「讓他們(員工)知道這些困境是可以改變的。」 台科大DITLDESIGN團隊希望能透過此創新領養流程改善台灣收容所困境及流浪動物的領養率。 圖/洪仕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