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賽事遇雨不減選手熱情 網球排名賽盼扎根基層
體育
第1795期
賽事遇雨不減選手熱情 網球排名賽盼扎根基層
2024-10-04
【記者李昱靜花蓮報導】Victor.ly國際網球排名賽花蓮站於9月28日至29日在花蓮縣網球場開打,29日現場因雨勢過大,主辦方決定取消剩下的賽事並延期舉行令不少選手感到遺憾。此次比賽劃分為UTR等級U3~U7.5(註一),賽事階級廣泛,無論是專業選手還是業餘愛好者都能參加,因此可以看到許多入門的新手與專業人士一同共襄盛舉。 註一:UTR是基於對一名球員12個月內最近30場比賽的數據進行綜合考量的算法,評級從1.00(初學者)到16.50(最高級別)。 在「Victor.ly」團隊創辦人中,有一部分曾是網球選手,因此他們致力推廣網球,希望為網球運動員提供更多比賽、交流平台。Victor.ly賽事經理Marcelo(化名)說:「我和另一位創辦人希望可以讓台灣網球選手有更多平台可以發揮,不管是想要繼續練球、打球或是教球。」團隊透過每月至少兩場比賽來推廣網球,另外則是成立球隊,希望把以前的經驗傳遞給新一代球員。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生徐晨揚為此次比賽最高級的U7.5選手,他說:「比賽剛開始,Yonex(註二)的球相對比較難控制,所以打得相對保守一點,以球質和球的深度為主,不是以角度為優先。」南臺科技大學學生唐群揚也表示球很硬,讓他的手感受到不小影響,甚至略感生疏。透過昨天的比賽,讓他認識到在發球方面有不足的地方,未來會持續加強訓練。 註二:Yonex為知名網球品牌。 選手們也分享了對未來的生涯規劃。唐群揚表示,他未來會直接工作,不會打球。慈濟大學學生賴冠廷說:「網球是我的興趣,退役後有機會就打,開心享受比賽。」目前還是大一的徐晨揚則將網球視為自己的職業,未來計畫去歐洲留學,退役後可能會先當網球教練作為過渡期,執教期間再更深入思考自己的未來。 雖然因天氣原因,部分賽事被迫延期,選手們依然從中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和自我反思的機會。Marcelo表示,透過頻繁舉辦比賽,為網球運動員提供週末的競技平台,不僅讓他們在訓練後能夠展現實力,還能激發選手的競技熱情與成長潛力。
【社論】動滋券不能買球鞋 你願意拿來看比賽嗎?
體育
第1757期
【社論】動滋券不能買球鞋 你願意拿來看比賽嗎?
2021-11-17
振興加碼券於11月中旬全數抽籤完畢,今年改變最多的動滋券引發熱議。本次動滋券僅適用觀看運動賽事,或使用運動場館,無法購買運動用品和運動彩券,使用範圍大幅縮減,引發民眾抱怨。教育部去年發放17.75億的動滋券,但今年三月立法委員黃國書指出,動滋券消費於運動用品佔九成以上,用於觀看運動賽事卻不到1%。受疫情影響,運動賽事幾乎全數取消或不開放觀眾,影響甚鉅,但動滋券卻幾乎沒有挹注於此,顯示動滋券並沒有達到振興運動產業的目的。政策改變本希望能讓資源流入運動產業,但查閱教育部最新的(107年度)民眾運動消費支出調查,便可發現占比最高為運動裝備消費支出,高達43.7%,本次動滋券適用的運動參與性消費則佔21.0%,觀賞性運動支出更是僅有3.4%,兩者相加不到四分之一,動滋券補助範圍與民眾消費習慣不符,也是引起民怨的主因。從消費支出調查和去年動滋券的消費比例中也顯示,願意付費觀看運動賽事的民眾仍佔少數。臺灣目前最大宗的售票運動賽事為中華職棒,籃球則從去年P.+league籌組、出現職業籃球聯盟後,賽事也常座無虛席,今年則有企業甲級男女排球聯賽(以下簡稱企排)加入售票行列,其餘多數賽事即便不售票,現場觀眾也寥寥無幾。由於體育長期未受重視,體育文化尚未在社會中深耕,到現場觀看賽事也難以成為民眾的習慣。此外,許多體育賽事並沒有資源投入於行銷,使得賽事曝光度低落,自然難吸引民眾進場、甚至於付費支持。但長期缺乏關注,更使得運動賽事難以得到資源,形成比賽永遠乏人問津的惡性循環。以過去例行賽免費觀賽、今年開始收費的企排為例,比賽進行到第17屆,過去企排甚至有「球員比觀眾多」的情況。不過近期從2017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中華女排創下佳績後帶動熱潮,再加上企業和媒體投入,才使得關注度日漸提升。有了更多關注後,今年才有能力將賽事改為收費制,此舉也為比賽帶來不同景況,例如各球隊球團更用心經營,開發周邊商品、設計球隊主題日,營造主客場制度的氛圍,讓排球比賽現場氣氛更激昂,也進而使得比賽內容更具張力。這些都仰賴於民眾願意進場、付費觀看賽事。 企業17年甲級男女排球聯賽首度在例行在就實施售票制,開幕戰於國立成功大學體育館登場。 圖/VOL Sports提供可見,若要直接支持運動產業、刺激體育環境進步,最實質的作法,不外乎就從參與運動、觀看賽事做起。今年八月臺灣選手在東京奧運創下佳績,引起東奧熱潮,讓體育議題關注度大幅提升,但若社會僅高喊支持體育的口號,實際上民眾仍不願付費支持運動產業或進場觀看賽事,期望環境變好也僅成空談。而這次動滋券將範圍縮小至「做運動」和「看比賽」,或許也能促使民眾嘗試從實際支持運動產業做起。
【大學事】大學選美賽改革 去性別化成趨勢
國際
第1739期
【大學事】大學選美賽改革 去性別化成趨勢
2020-12-10
【記者周佩怡綜合報導】傳統的選美比賽通常依據參賽者容貌及身形評比,因而被批評物化男/女性、灌輸單一價值觀、加強性別刻板印象。近年選美賽陸續改革,放寬參賽者資格、衣著限制等等。改革風潮也吹進大學的選美比賽,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USF)、日本上智大學、東京大學、慶應義塾大學(以下簡稱慶應)皆於本學期相繼跟進。 慶應義塾大學湘南藤澤校區今年更改選美比賽規則,參賽者可自由選擇參賽組別。 圖/山村宗一郎提供南佛羅里達大學每年都會舉辦「先生和小姐選美大賽」。今年為倡導包容性,並鼓勵多元性別認同的學生申請,學生參與中心(the Center for Student Involvement, CSI )將活動名稱更改為「USF選美比賽」。參賽者申請時,可於報名網站輸入自己認同的性別,若得獎將獲得相應頭銜的肩帶。例如輸入女性,即獲得「Miss USF」頭銜;輸入男性,就為「Mr.USF」;若為第三性(註1),則是「Mx.USF」。註1:屬於男女兩性以外的社會群體,其中有些人可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或被社會分類為男人或女人。無獨有偶,今年日本各大學的選美比賽也響應此一趨勢。上智大學11月起停辦歷史悠久的女性選美比賽,另外舉行男女同台的選美比賽,且不僅限於評比外表,更重視創意與個人特質。上智大學學生、活動籌辦委員荒尾奈那在《TBS祝好運! (TBS グッとラック!)》報導中提到,過去比賽名稱冠上小姐、先生,人們容易產生性別刻板印象,因此備受批評。然而他們主張選美能使人的內在、外在皆成長,堅持繼續舉辦比賽,「我們希望打造讓大家可以盡情展現自己的舞台,支持追求自我提升的人。」 校風較保守的慶應義塾大學三田校區的選美比賽則依舊保持傳統規則。 圖/白木愛奈提供慶應湘南藤澤校區則是保留「比賽小姐先生(Miss Mr. Contest)」名稱,但更改參賽規章,維持生理男/女性的組別,而學生可自由選擇參賽組別。選美比賽主辦人員、慶應湘南藤澤校區學生山村宗一郎提到,選美比賽的存在意義一直遭受質疑,他希望比賽成為一種溝通管道,喚起人們對性別相關議題的注意。選美比賽的改革破除性別界線,美的標準不再單一。就讀慶應湘南藤澤校區研究所的學生篠原香織,是「先生選美比賽」裡唯一的生理女性,站在一字排開的男學生中,絲毫不減帥氣魅力。篠原香織在網路上分享,曾有人對自己說的話帶有性別刻板印象,「有些人因為我是女生,所以質疑我怎麼能喜歡昆蟲,或是怎麼還沒有男朋友,甚至批評我的行為陽剛。」但他仍堅持做自己,「無論被怎麼劃分,我都是『篠原香織』。」 生理女性的篠原香織(左二)參加慶應義塾大學湘南藤澤校區「先生選美比賽」,魅力不遜於身旁參賽者。 圖/山村宗一郎提供關於日本對於性別議題的態度,慶應三田校區「小姐選美比賽」參賽學生白木愛奈分享她的觀察:「日本近年的選美比賽受到無性別化趨勢影響,漸漸不注重參賽者的性別。」然而,慶應湘南藤澤校區台灣籍學生柯采涵指出,該校區較多混血兒及歸國子女,風氣開放,跨性別、扮女裝都不足為奇;校本部三田校區觀念保守,較難舉辦非二元性別(註2)比賽。上智大學中國籍學生彭瀚得分析,日本整體的性別不平等已有改善,「企業開始注重職員性別比例,支持主婦就職,允許她們自由調整上下班時間。」 慶應義塾大學三田校區「小姐選美比賽」參賽學生白木愛奈認為,雖然外貌重要,但相由心生,不說別人壞話、常笑、對自己誠實的人是最美的。 圖/白木愛奈提供註2:非二元性別、性別酷兒和X性別是指一系列不完全是男性或女性的性別認同,這些身份在男性或女性的分類以外。除了美國及日本,其他國家的選美比賽也有所改革。「英國小姐選美大賽」源自於西元1945年的「泳裝選美皇后」,舉辦65年後,2010年開放單親媽媽與失婚女子報名。泰國2004年舉辦至今的「國際皇后小姐」,則讓出生性別為男性的跨性別者有專屬的舞台。綜觀選美比賽歷史,不難發現隨著觀念的進步,選美比賽也漸漸調整,以符合現代價值觀。
調酒、侍酒展專業 選手職涯發展空間小
生活
第1738期
調酒、侍酒展專業 選手職涯發展空間小
2020-12-03
【記者江俊緯新北報導】有些選手屏氣凝神地觀察手中的葡萄酒,從酒的色澤、香氣、味道辨認紅白酒的葡萄品種;有些選手則展現俐落技巧,快速地在桌邊開酒、替賓客斟酒。「第二屆首彩盃澳洲葡萄酒國際侍酒服務與國際盲飲品評競賽」於11月27日舉行,這次比賽除了侍酒服務、盲飲品評,還加入調酒比賽。 盲飲品評項目會給選手紅、白酒各一杯,比賽前主辦單位已事前告知會從六隻酒中選出兩隻作為盲飲測試的用酒。 圖/江俊緯攝比賽共分成四個項目,國際盲飲品評、國際侍酒服務、葡萄酒調酒競賽、國際侍酒菁英賽。調酒比賽中,選手必須運用主辦單位指定的紅酒調製飲品。比賽除了重視作品口感,還著重選手調製過程是否流暢。調酒方式分為花式調酒和傳統調酒,花式調酒強調視覺效果,調酒成為一項表演,傳統調酒則需遵守一定的調製流程 。弘光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林俐彣第一次參加調酒比賽,他使用傳統攪拌法調製作品「永恆」。除了指定的紅葡萄氣泡酒,他還加入草本風味的琴酒和各式糖漿,成品口感除了葡萄香氣和氣泡,還帶有草本植物味道。不過林俐彣提到,他在裝飾作品時佔用太多時間,差點來不及完成作品,下次會選擇較簡單的裝飾,縮短製作時間。 調酒比賽需使用主辦單位的指定用酒,而其他材料須由選手自行準備,調製完成後再由評審評比。 圖/江俊緯攝侍酒師需向客人介紹不同酒款的風味,並推薦客人適合搭配的餐點。景文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學生李禹欣獲得這次盲飲品評和侍酒菁英賽冠軍,侍酒賽中他不斷與模擬賓客聊天,而其他選手替賓客斟酒後,則站在原地等待比賽結束。李禹欣從高中開始學習餐飲服務,對服務人群有很大的熱誠,他說:「現在大家都將服務做得太制式化,像機器人一樣,透過跟客人聊天和接觸,不但能讓自己放鬆,又能使客人感受到我的服務是有溫度的。」 比賽用的酒杯為ISO杯,是為了讓酒呈現出最原始的風味。選手在盲飲品評項目需作答30題。 圖/江俊緯攝現在許多大專院校都開設飲料調製課程,教導學生侍酒服務以及葡萄酒知識。由於侍酒師必須記住各款葡萄酒風味,才能向客人推薦適合的搭餐酒,學生選手往往不夠熟悉各式葡萄酒,因此有些學生參與社團或尋找相關工作增進實力。景文科大餐飲管理系陳可欣提到,他曾在餐酒館工作,接觸許多品酒或調酒課程。且他一個月會購買一到兩支酒品飲,或是參加學校社團與社團成員一起試飲。 由現場觀眾當作賓客增加選手的臨場感,除了侍酒服務和酒類知識外,台風也是評審考量的項目之一。 圖/江俊緯攝台灣飲用葡萄酒的文化並未像歐美盛行,且葡萄酒依不同品種、產區、年份各有風味,一般人難以選擇。然而現在只有少數餐廳或飯店有侍酒師,比賽主辦方、首彩葡萄酒副總經理柯閔鐘表示,相關科系學生畢業後不容易找到侍酒工作。他也說明台灣飲酒文化中葡萄酒並非主流,多數人用餐不需侍酒師推薦合適的搭餐酒,「唯有改變台灣的飲酒文化,這些選手們在未來才有機會服務大眾。」 斟酒時將手托在醒酒壺的底部是為了要避免手的溫度改變紅酒的風味。 圖/江俊緯攝
悉心考究史實 模型賽精巧再現歷史場景
生活
第1735期
悉心考究史實 模型賽精巧再現歷史場景
2020-11-05
【記者江俊緯台北報導】各式各樣的模型一字排開,現場展出近300件戰車、飛機、軍艦等軍事模型,彷彿來到國慶閱兵現場。「第九屆戰鷹盃比例模型交流賽」於1日在遠東百貨寶慶店舉行,吸引許多模型愛好者共襄盛舉。當日除了展出參賽作品,主辦單位也安排講座,邀請模型藝術家與玩家交流。 此爲學童組作品。主辦單位希望能透過模型讓學童學會親自動手的樂趣,並培養耐心、增加觀察力以及邏輯性的思維方式。 圖/江俊緯攝現場展出的每件比例模型(註)都栩栩如生,戰車旁的模型人偶,雖然只有硬幣大小,但輪廓、表情以及服裝都非常逼真,而且每個人偶的神情都不一樣。這次比賽分為社會組與學童組共124人參賽,比賽項目大致分為陸、海、空、景等類別。現場也可見到大學模型社帶隊一同前往,參賽者、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二年級、模型社社長呂紹瑜表示他本身對二戰歷史感興趣,因此深入研究二戰時期的戰車和飛機,這次展出的作品即為二戰的裝甲車和納粹的戰鬥機。他也補充,製作模型的過程能累積成就感,還能暫時離開課業壓力。註:比例模型是指將真實世界中存在的原型,按人們要求的比例、仿真度,製作成的實物樣品。 模型中的人物都必須由參賽者親自上色,上色前須了解不同種族的人種的輪廓及膚色。 圖/江俊緯製作模型過程中,玩家需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整理相關資訊。參賽者、政大民族學系四年級學生楊宗恩這次展出的作品主題為布達佩斯起義,他提到製作模型時,為還原當時的街景,需先考察歷史資料、照片和蒐集文獻。他為了理解戰車上的標語以及作出模型場景中的傳單,特地去學習俄文和繪圖軟體,讓作品更貼近歷史。楊宗恩也分享,他尋找布達佩斯起義的歷史資料時,在網路上認識一位匈牙利人,進而結交一位外國朋友。 重現布達佩斯起義時的街景,楊宗恩表示為了做出地上的海報還特地去學習使用ILLUSTRATOR。 圖/江俊緯組裝模型不僅考驗手藝,還須具備實事求是的精神。政大民族學系副教授、評審、政大模型社指導老師張中復表示,在評分時大致從三個面向判斷,一個是作品的配色及塗裝、模型的精緻度,以及是否符合歷史上的真實樣貌。政大模型社社員、歷史學系二年級學生彭啟祐認為考證的過程很有趣,他的第一架模型是蘇聯的戰鬥機蘇「愷22」,組裝模型飛機時,必須查閱大量的圖片以及零件知識,了解各個時期的塗裝、零件老化的樣貌,在過程中會對這架飛機越來越熟悉。 飛機是比較進階的模型製作,因為飛機零件更細,表面塗裝必須為光滑的,再加上必須貼上許多水印,因此對初學者是一種挑戰。 圖/江俊緯由於現代人選擇多元,加上鋼彈和科幻模型興起,組裝比例模型的人數逐漸減少。張中復認為,多數學生空閒時都在打遊戲,很少能體驗動手做的樂趣,他希望未來能在大專院校推廣模型,「藉由模型能提供學生不同的思考,這是一件好事。」 戰車模型的容錯率較大,較適合剛接觸模型者,但戰車的塗裝以及金屬零件的氧化則需考驗參賽者的細心程度及考證能力。 圖/江俊緯攝
妙烹在地農產 綠料理賽煮出低碳健康
生活
第1733期
妙烹在地農產 綠料理賽煮出低碳健康
2020-10-22
【記者駱芷萱雲林報導】「人肚子餓就是要吃,當然我們就是要吃好吃的東西,如果好吃又健康那就最好了。」雲林縣環境保護局於雲林縣私立義峰高級中學首度舉辦「綠料理達人PK競賽」,以「食在地,吃當季」為主題。17日決賽中,聚集專業組及達人組各10組參賽者一決勝負。參賽者兩人一組,利用雲林縣20個鄉鎮市在地特色農產品,在兩小時內烹煮出一道蔬食料理。選手們聚精會神且有條不紊地將菜切好、下鍋、翻炒再調味。其中義峰高中餐飲管理科學生蔡府祐和楊訓宇烹煮「繽紛紅蔬食蘑菇燉飯」,他們在翻炒燉飯時一匙接一匙加入火龍果醬,讓白色的料理漸漸染上鮮艷的粉紅色。這道菜從其他料理中脫穎而出,味道、外觀及營養價值上皆獲得評審青睞,最後順利奪冠。 選手在蘑菇燉飯中加入火龍果醬,讓整道菜的顏色瞬間鮮艷起來,深得評審芳心。 圖/駱芷萱攝環球科技大學餐飲廚藝系學生張凱閔和黃洪鋒在料理中融入多種雲林特產,烹煮出「食素法燉菜配黑蒜燉飯」。他們將自製羅勒油塗抹在五種蔬菜上做成燉菜,燉飯則加入雲林莿桐特產的黑蒜頭和黑金剛花生。黃洪鋒解釋,西餐多使用含肉的高湯、肉類,素食者無法食用。他們經過多次改良,認為使用自製油燜燉可以讓菜更入味,「希望素食者也可以吃到好吃的法式料理。」 環球科技大學餐飲廚藝系學生黃洪鋒運用自己製作的羅勒油烹調,除了讓料理比較入味之外,也不容易烤焦。 圖/駱芷萱攝評審杜孟家覺得選手們整體的表現不錯,但有部分料理未煮熟和味道過鹹,他說明烹調蔬食的關鍵是掌控火候以及拿捏調味,「蔬食最好是原汁原味,我比較在意的是它原始的味道呈現出來。」評審之一、雲林縣營養師公會理事長黃素華則滿意選手們擺盤的特色及食材選用,她解釋不同顏色的蔬菜含有不同營養價值,色香味俱全之外也有益身體健康。 評審們試吃選手們的成品,以味道、外觀及營養價值作為標準,進行一場激烈的討論。 圖/駱芷萱攝為了結合環保與健康,主辦方希望透過蔬食料理比賽,進一步在日常生活中落實「食在地、吃當季」。雲林縣環保局綜合計畫科科長鄧雅謓說道:「食物有一個里程(註),透過食在地就可以減少碳足跡。」她覺得現場的選手用心選食材,利用最簡單的方式做出美味的料理,符合這次主題的概念。註:食物里程指的是從農場(農、畜的生長地)到消費者購買地(市場、商店)之間運送的距離,也就是我們嘴巴和食物原產地之間的距離。「希望環境教育的推廣不是只是一次性的活動,我們要往下延伸。」鄧雅謓也說明,這一次得獎料理的食譜將做成電子書,分享到網路社群。另外,雲林縣環保局會挑選十處長青食堂,用獲獎的蔬食料理為爺爺奶奶們加菜,他們品嚐之後可以嘗試回家料理,讓減碳生活、低碳飲食深入社區。 「食素法燉菜配黑蒜燉飯」運用了雲林在地的各種食材合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料理。 圖/駱芷萱攝
枸杞、紅棗包入餡 創新漢餅賽傳承糕點技藝
生活
第1732期
枸杞、紅棗包入餡 創新漢餅賽傳承糕點技藝
2020-10-15
【記者廖澄妤宜蘭報導】桌上擺著月餅、蛋黃酥、綠豆凸等中式點心,湊近一瞧,卻發現與傳統糕餅不大相同──龍鳳餅的紅豆餡內加入堅果,蛋黃酥以抹茶、薑黃、可可點綴。宜蘭縣糕餅商業同業公會9日至10日舉辦「宜蘭糕餅文化祭」,今年首次於活動中加入「宜蘭盃學生創意漢餅(註)、麵包比賽」,藉此推廣、傳承烘焙技藝。註:華人傳統點心之一,包括月餅、鳳梨酥、蛋黃酥、太陽餅等。漢餅源於農耕民族的米食文化,隨著生活精緻化,目前多用於婚俗、年節送禮。 盤內擺著創意漢餅──綠豆凸內加入紅棗泥與奶油,蛋黃酥的內餡改為黑棗泥,龍鳳餅內則放入枸杞。 圖/廖澄妤攝此次比賽有八組團隊、共16位宜蘭大專院校學生參加,烘焙比賽執行人邱弘裕表示,宜蘭有烘焙教室的學校不多,今年參與度已算不錯。參賽學生兩兩一隊,報名麵包組或漢餅組,製作指定品項的糕餅。其中,漢餅組規定,需在內餡中加入三種以上中藥材,考驗參賽者的創新能力。邱弘裕解說道:「廣式月餅、蛋黃酥等都是高油、高膽固醇,加上中藥材,對身體比較好,減輕負擔。」 麵包組參賽者需依規定製作歐式麵包、台式甜麵包、牛角麵包與創意麵包。 圖/廖澄妤攝佛光大學健康與創意蔬食產業學系學生楊健生、柯昇佑選用三星蔥等宜蘭在地食材,結合枸杞、紅棗等中藥製作素食漢餅,奪得本屆比賽冠軍。楊健生表示,透過這次經歷,他更了解中藥的特性,但過程中也遇到挑戰,「沒有用過藥材做點心,所以試配方、調味道比較困難。」蘭陽技術學院餐旅管理系學生林威伯同樣為運用藥材所苦,因為沒有相關經驗,不確定應該加哪些食材,「所以找簡單的、比較好加的中藥進去。」例如在龍鳳餅的紅豆餡中放入枸杞。台灣中式糕點的課程、比賽較少,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健康餐旅科學生林瑞珍、吳欣蓓參加這次比賽前,完全沒做過廣式月餅。起初他們不僅包餡爆開,壓模也壓不下去,甚至烤壞好幾次。林瑞珍苦笑道:「要一直盯在它(烤爐)前面,很怕它(月餅)燒焦又裂開。」吳欣蓓指出,學校教的多是西點、麵包,平常少有機會接觸中點,因此這次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做月餅。林瑞珍則認為,漢餅比賽有助於傳承傳統烘焙技藝,他將月餅帶回家與長輩分享,還被稱讚「真𠢕(真能幹)」。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健康餐旅科學生林瑞珍與吳欣蓓將紅棗、黑棗、枸杞、玉竹、蓮子、人參粉等藥材融入廣式月餅的餡料中,香氣十足。 圖/廖澄妤攝學生藉比賽學習製作糕點、應用中藥材,同時彼此切磋技藝。林威伯指出,每組團隊的成品、擺飾都不大相同,可以互相學習。吳欣蓓也同意比賽中能見識到各式各樣的作品,且參賽有助提升烘焙技術,利於進入職場。主辦方期望這次活動能鼓勵學生投入糕餅業,該產業因工時長、耗體力,不易留住年輕人力,目前已出現技術斷層。邱弘裕表示,希望透過比賽,激發學生的熱情、興趣,進而讓他們成為烘焙界的一份子。 佛光大學健康與創意蔬食產業學系學生楊健生、柯昇佑製作素食月餅,巧思獲評審青睞,奪下漢餅組冠軍。 圖/廖澄妤攝
饅頭賽「蒸」手藝 延壓、發酵考驗選手技巧
生活
第1732期
饅頭賽「蒸」手藝 延壓、發酵考驗選手技巧
2020-10-15
【記者張華真台南報導】「做饅頭就像照顧寶寶一樣。」一個個經過發酵的「饅頭寶寶」們躺在籠中,等待水蒸氣拉拔長大。縷縷白煙從蒸籠裡竄出,麵團的麥香撲鼻而來。「2020台灣盃中式發酵饅頭與花捲製作競賽」決賽於10日舉行,15支闖進決賽的隊伍需要在限定時間內,製作出全麥圓形饅頭、鹹餡包子和造型饅頭。 大學生發揮創意在規定時間內,用麵團捏出神似台灣小吃「控肉飯」的造型饅頭。 圖/張華真攝比賽開始,評審按下計時鈕,選手們小心翼翼地把麵粉倒入攪拌盆中,和入酵母與固定比例的水,等待攪拌機將麵團拌勻。接著反覆把麵團對折,放入延壓機器中,原本厚實不規則的麵團被壓成薄薄的麵皮。獲得大專組銀牌、嘉南藥理大學餐旅管理系學生毛姿雅表示,這是做饅頭的重要步驟,「壓麵的時候如果沒有控制好力道,或是沒有把麵團裡的氣泡壓出來,就會導致饅頭的表面皺皺的。」 選手們將麵團對折,反覆放入延壓機器中壓薄,有助於饅頭形成光滑表皮。 圖/張華真攝經過延壓,麵團表皮變得光滑,再由選手整形,進入「發酵」階段。獲得大專組金牌、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學生房大正表示,控制麵團的發酵程度很不容易。麵團如果發酵不足,饅頭蒸出來的體積較小,口感較硬;麵團若發酵過度,饅頭表皮會不平滑,且酵母菌因產生過多酒精,吃起來有一股酸味。獲得大專組銅牌、樹德科技大學餐旅與烘焙管理系學生謝秀靜說:「這通常是我們練習時,最常失敗的地方。」為了有效控制麵團的發酵程度,他們把一個裝有麵團的小量杯放在發酵麵團旁,「看裡面的刻度,大概等麵團發到兩倍大的時候就可以了!」 樹德科技大學餐旅與烘焙管理系學生謝秀靜將一個裝有麵團的小量杯放在發酵麵團旁,透過量杯裡的刻度掌握麵團的發酵程度。 圖/張華真攝三種項目中,選手們認為造型饅頭最具挑戰性。房大正提到,由於裝飾造型饅頭所需時間較久,很容易導致麵團發酵過度,成品不如預期,「沒有做好很容易變得歪七扭八,做得太慢又會有過發的問題。」毛姿雅也表示,拿捏製作造型饅頭的時間很困難,「只能透過多次的練習,找到可以快速做完的方法。」 製作造型饅頭的步驟較繁瑣、用時較長,為了不讓麵團過度發酵,選手們透過練習縮短作業時間。 圖/張華真攝饅頭表皮光滑、形狀挺立和組織完整都是比賽的評比項目,活動評審、愛奶客烘培屋執行長彭秋婷表示,維持饅頭表面光滑看似簡單,卻是選手們最常犯錯的地方,「很多饅頭上有氣泡或皺摺,這就是在延壓和發酵步驟沒有操作好。」活動承辦人、嘉藥餐旅管理系專技教授吳昆崙也強調,饅頭的製程很繁瑣,從水和麵團的比例、酵母的選擇、壓麵的次數到發酵的時間,每一個步驟都會影響成果,「製作饅頭其實比大家想的困難。」  
遙遙領先 余政賢室內划船技壓全場
體育
第1717期
遙遙領先 余政賢室內划船技壓全場
2019-12-11
【記者李昱亭台中報導】選手們在測功儀上就位,緊抓握把蓄勢待發,待比賽信號響起,背部後仰並奮力拉起握把,在靜止不動的儀器上重複著划船姿勢。108年全國冬季室內划船錦標賽在7日於台中市立大里高級中學舉辦,由就讀長榮大學的余政賢以6分38秒2拿下公開男子組75公斤量級以下項目金牌。室內划船比賽使用的比賽儀器為「測功儀」,透過電腦計算選手的力量強度、滑行時間與距離。用於紀錄成績的屏幕位於儀器前方,顯示出每位選手的代表船隻,隨著選手做出划船動作,螢幕上的小船會緩緩移動,代表目前的滑行距離與力量強度。 中華民國108年全國冬季室內划船比賽7日於台中舉辦,男子公開組75公斤量級以下項目金牌由就讀長榮大學的余政賢(右二)奪得,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王致邦(右三)則拿下銀牌。 圖/李昱亭攝比賽一開始,屏幕上余政賢的船隻便與其他選手拉開距離,一路領先至比賽終點。雖然奪得金牌,但他認為自己賽前過於緊張,未能發揮平常水準,成績不如預期。「因為對手幾乎為比賽的常見選手,彼此競爭激烈,排名常隨時變更。」他分析,由於不知道其他選手的練習狀況,故自己只能在比賽中觀察對手表現,同時調整自己的力量強度,以保持領先。「我對自己表現不滿意,上一次成績更好。」得到銀牌、就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王致邦坦言,由於先前出賽108年全國運動會戶外划船75公斤以上量級,短時間為此次比賽降低體重,影響到力量強度的發揮,也感受到壓力。比賽帶來的緊張感,他會在腦內反覆模擬比賽情況,以把握比賽中在最佳時機發揮力量的瞬間。 本次比賽儀器為測功儀,以電子感應方式測量選手力量強度與協調性,選手須自行設定合適的風阻係數以模擬戶外划船情形。 圖/李昱亭攝除室內划船賽外,余政賢與王致邦亦常在戶外划船比賽交手。「室內划船比賽過程中不停思考如何撐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余政賢解釋,戶外划船有風浪、翻船等的因素,反觀室內划船相對安全穩定,且較注重體能與心肺耐力,如何在2000公尺的賽程中調整呼吸節奏,讓自身在體力透支的情況下,仍得以撐到終點至關重要。王致邦則分享,為應對浪潮的變化,戶外划船比賽注重技巧性,室內划船則要求速度與體能的協調,因此自己在室內划船比賽中特別注意速度的安排。 男子公開組75公斤量級以下項目需划行2000公尺,非常注重心肺耐力與呼吸節奏的安排。 圖/李昱亭攝中華民國划船協會副理事長林震吉表示,由於台灣天氣與地形因素,戶外划船的比賽場地較為難找。此外,室內划船沒有水域需求,較容易舉辦,因此從室內划船比賽開始推廣划船運動最為合適。他希望未來台灣各校投入資源,在提供室內划船的比賽場地同時,也有助提高此項賽事的能見度,讓台灣人更加熟悉划船運動。
創新湯頭打破傳統印象 宜蘭鴨肉「麵」目一新
生活
第1712期
創新湯頭打破傳統印象 宜蘭鴨肉「麵」目一新
2019-11-06
【記者陳妍如宜蘭報導】鮮嫩的鴨肉鋪在起鍋不久的飽滿麵條上,會場中滷味、咖哩及味噌各種湯頭香氣逼人。首屆「宜蘭鴨肉麵」競賽2日在宜蘭縣五結鄉中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盛大登場,來自宜蘭各地的料理好手展現烹飪本領,他們運用在地食材設計出烤鴨拉麵鍋、咖哩烏龍鴨肉麵、芋香鴨肉麵等創意佳餚,為宜蘭傳統鴨肉料理帶來嶄新的滋味。 「鴨鄉鴨香系列活動」首屆「宜蘭鴨肉麵」比賽於2日舉行,參賽者精心準備了多元化、創意的料理端上餐桌。 圖/陳妍如攝宜蘭的養鴨產業有著超過百年的歷史,每年由宜蘭縣養鴨生產合作社舉辦的「鴨鄉鴨香系列活動」已邁入第13屆。今年首次以「宜蘭鴨肉麵」為主題舉辦料理比賽,網羅各地的大廚,更邀請300位民眾一同品評。參賽隊伍「沁涼鴨」將鴨肉料理以涼麵形式呈現,用宜蘭縣冬山鄉在地的蜜香紅茶麵搭配涼麵醬、小黃瓜絲,希望創造出爽口、不油膩且適合在夏天大快朵頤的鴨肉麵。「沁涼鴨」參賽成員、蘭陽技術學院餐旅管理系學生林聖翊笑說:「我們是夏天的時候想到的點子,沒想到在決賽用上的時候已經入秋了!」 參賽隊伍「沁涼鴨」特地到宜蘭縣冬山鄉取材,將在地的蜜香紅茶麵搭配涼麵醬,製成鴨肉涼麵。 圖/陳妍如攝參賽隊伍「在地鴨鴨」則由蘭陽技院餐旅系學生林佳德、王妤婕組成,他們以「一口鴨」為料理命名,用越南寬河粉包住煙燻鴨肉、蔥、小黃瓜等食材,並綁上水蓮菜做成方便入口的春捲造型。王妤婕表示,他們的靈感來自平時常吃的北平烤鴨,調味時以日式烤肉醬代替常見的甜麵醬,並將麵條換成寬大的越南河粉,把鴨肉和餡料包起來,做成小巧玲瓏的「一口鴨肉麵」。王妤婕特別分享製作料理的訣竅,在於調味料的用量以及等待入味的時間皆須精心調控,「一定要注意鴨肉不能醃太久,不然全部都會是醃料的味道!」 參賽隊伍「在地鴨鴨」的「一口鴨」料理將蔥和水蓮菜等食材川燙後,再以日式烤肉醬調味。 圖/陳妍如攝 參賽隊伍「在地鴨鴨」設計的「一口鴨」料理以越南河粉包裹鴨肉、水蓮菜為裝飾,方便入口。 圖/陳妍如攝參賽隊伍「P.J.T」準備了日式風味濃厚的「拉麵鴨」,以味噌、豬骨、柴魚為底熬出拉麵湯頭。蘭陽技院餐旅系學生邊子翔提到,他們花費最多時間和心力在熬煮湯底,「最難的是時間的控制,前一天就得熬好。」邊子翔更提到,這是他第一次嘗試這樣的創意料理,過往在學校上課時,多以經典食譜為教材練習,創意鴨肉料理是他過去沒有的經驗。鴨肉拉麵佐以七味粉、木耳、魚板以及礁溪在地的茭白筍,台式和日式食材在拉麵湯碗中交會出全新的風味。 參賽隊伍「P.J.T」以味噌、豬骨及柴魚為底熬湯,結合台式及日式食材,做成鴨肉拉麵。 圖/陳妍如攝試吃民眾林以婕表示,本次比賽中的鴨肉料理有許多別出心裁的設計,有些雖然突兀,但也有配合得恰到好處的菜餚,「特別是有參賽者把鴨肉麵和滷味混合,很好吃!」本次「宜蘭鴨肉麵」比賽激盪出許多餐桌上少見的創意,讓民眾對鴨肉麵的想像不只侷限在鴨肉片、湯麵、蔥花的排列組合,成功打破人們對傳統鴨肉麵的印象。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