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打線強力串聯擊潰成大 東海男壘成功衛冕
體育
第1787期
打線強力串聯擊潰成大 東海男壘成功衛冕
2023-11-29
【記者胡王子行台中報導】中華民國大專校院112學年度壘球錦標賽男子快速壘球冠軍戰11月24日於東海大學棒球場舉行,由成功大學碰上挑戰二連霸的地主隊東海大學。最終東海靠著穩健守備與打線串連,以19:5力克成大,成功衛冕。甫開局,東海靠著接連安打,加上成大防守端瑕疵不斷,一局上便取得9:0大幅領先。成大立即調整狀態,同樣以連續安打回敬東海,討回四分。二局上,成大先發投手林淳蔚也投出三上三下,令東海無功而返,接著成大在二局下再添一分,將比分追至9:5。 成大在前兩局仍能有效製造攻勢,但在第三、四局卻陷入貧打,無法招架東海的大肆進攻。 圖/胡王子行攝不過東海打線在三、四兩局再度甦醒,尤其三局上靠著保送以及第四棒楊耀閎的兩分砲,一舉灌進六分。四局上東海再進帳四分,並靠著潘俊霖與吳博淞兩位投手強力壓制,以19:5提前結束比賽,奪下二連霸。 抓下最後一個出局數後,球員一湧而上灑水慶祝,歡慶在自家主場達成二連霸。 圖/胡王子行攝「我們的守備比較好,目標就是將分數拉開,交由守備將局面守住。」東海總教練王士豪分析球隊優勢在於守備穩定度,吳博淞進一步提到球隊在訓練防守下了許多功夫:「我們會把握沒課的時候加強守備,每週二、四也都從下午3點練到晚上10點。」除了防守,承擔敗投的林淳蔚也對東海的強力打線印象深刻,「他們對自己的擊球能力很有把握,選球也有耐心,不知不覺用球數就會增加,投出的球品質也會下滑。」壘球分為快壘與慢壘,王士豪解釋道:「慢壘較簡單,投手將球拋高即可,但快壘採『風車式』出手,球速較快,因此更要求投手的協調與肌力。」由於投球姿勢難上手,因此推展快壘的難處便是在投手的訓練。東海大學隊長魏翊倫進一步分析壘球與棒球的差異,他提到棒球投手多以上肩出手,壘球則自下方投出,且壘球的投手丘與本壘間的距離較棒球短,雖無法投出棒球那樣的速球,但打擊體感仍不遜於面對棒球投手。而許多球員的啟蒙也都是棒球,後續才轉而從事快速壘球。 有別於多數棒球投手的上肩投球,快壘投手在投球前會做出如同風車般的繞臂,跨步後將球從腰部以下快速甩出。 圖/胡王子行攝「以前棒球路不順遂,在老師的建議下才改打快壘,獲得不少成就感。」潘俊霖回憶與快壘的緣分。台灣從事壘球運動的男子運動員多以慢壘為主,較少選手專職快壘。東海大部分的球員們便是身兼棒球隊身份。「男子快壘較不被重視,近十年才慢慢有復興的想法。」吳博淞點出,男子快壘對投手的培育較不足,跟自小訓練的他國運動員自然無法比較。對此,同時擔任中華民國壘球協會理事的王士豪表示,近年男子快壘漸有起色,除舉行賽事外,協會也舉辦投手訓練營以及教練講習,希望能讓更多人關注男子快壘,並培養更多優秀選手。
負面情緒入畫 《隱形的滿溢》以水墨映内心感受
藝文
第1774期
負面情緒入畫 《隱形的滿溢》以水墨映内心感受
2022-12-07
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林芷儀舉辦展覽《隱形的滿溢》,該展展出多幅水墨畫作。 圖/林玟君攝【記者林玟君台中報導】「在畫布上一層一層刷上水墨顏料的過程,就像層層拆解自己的情緒一般。」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林芷儀於11月28日到12月2日在東海大學A+藝術空間舉辦展覽《隱形的滿溢》,展出以「情緒」為主軸的水墨畫作品,並分為人物、動物以及植物三個系列,表達自我面對情緒時的抒發與處理。「當負面情緒幾乎要崩潰,我還是努力不要去影響他人。」林芷儀認為,唯有自己才能處理自身的情緒,當他在情緒滿溢時,他以作畫的方式抒發當下的感受,並試圖在他人面前隱藏起來,因此他將展覽命名為《隱形的滿溢》。而林芷儀之所以採用水墨的手法完成作品是因為水墨的顏色需經由層層堆疊才能達到飽和,這個過程能讓他分析當下的情緒,他解釋,「看著顏色越來越深,情緒慢慢達到滿溢的狀態,我覺得很舒服。」 〈依靠〉裡的兩個人物皆為同一人,他們冷淡戒備的眼神仿若在自身與他人之間畫出一條界線,意圖呈現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最終能夠解決的只有自己。 圖/林玟君攝林芷儀的原生家庭並不和睦,長期積累的負面情緒促使他畫下〈關·聯〉。他說明,「如果你真的要切割,你只能把你身上所有的血抽乾,可是你也沒辦法這樣對吧?」因為無法在現實中與家人斷絕血緣關係,所以他試圖作畫來抒發內心的想法。觀眾何先生說:「在互相糾纏且雜亂的血管裡,他可能有很多的負面想法想抒發,但看完這幅畫內心又有一種莫名的壓抑。」 〈血緣關係〉將畫作中人物的血管抽離,人臉低飽和度的水墨色彩,表現出切割血緣關係當下面部的蒼白與無力感。 圖/林玟君攝林芷儀也在《恐懼與慾望之物》系列作品中結合具有侵略性的動植物如捕蠅草、虎頭蜂、螃蟹等來表達自身情緒。其中一幅無題作品將人的身軀以扭曲的姿態被食肉植物吞食,模擬自身被負面情緒吞噬的狀態,「我覺得我很像呼吸不過來,就只能被那種情緒牽著鼻子走。」他說。 《恐懼與慾望之物》系列作品中,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林芷儀結合具備侵略性的食肉植物完成創作。左圖中的植物為豬籠草,藉由人物糾纏扭曲的身體,表現被情緒吞噬當下的無奈與不情願。 圖/林玟君攝「當他(情緒)很滿的時候,你會覺得這身體不是自己的,靈魂跟身體好像是抽離開的。」另一幅無題作品將虎頭蜂的頭與翅膀分離,表現情緒滿溢時的身心狀態,但他將虎頭蜂腳的末端改畫成一雙食指互相勾住的手,表示自己意圖保留一絲理性,他補充,「我想努力保持清醒,即使可能成效不大,我還是盡些微的努力。」觀眾何先生說:「過去想表達我的情緒時,我會很有條理地講出來,但是今天看到他(林芷儀)的作品,我會想試著接受與自己不一樣的消化情緒的方式。」在細緻堆疊出的水墨深淺紋路中,林芷儀透過作品,重新去梳理自我的思緒,並嘗試去調整自己面對負面情緒時的狀態。林芷儀友人謝綺文分享,「她用身體的語言與動植物的結合,傳達出對生命的渴望和無助等情緒感受,回歸自然視角重新觀看自己。」
東海餐車進駐引食安爭議 學生籲校方重視餐飲規劃
校園
第1768期
東海餐車進駐引食安爭議 學生籲校方重視餐飲規劃
2022-10-19
【記者吳冠緯綜合報導】9月起,東海大學於第二校區設置行動餐車,引起學生在Dcard上的正反討論,部分貼文針對餐車的衛生食安提出質疑。目前東海學生會已與校方共擬《東海大學餐飲衛生安全管理辦法》草案,將對於校內餐飲場所之權責、招標、管理及食安等問題進行規範,以維護校內的飲食環境。 行動餐車於9月起停駐在東海大學第二校區省政行政大樓前,提供學生餐食上的多元選擇,然不少學生認為價格普遍較高。 圖/李書嫻提供餐車的進駐雖帶來便利性,但也衍生衛生與食安問題。就讀東海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的謝逸璇指出,目前停駐餐車的場地過小,導致餐車間距離過近,排隊動線不清,造成學生購買上的不便。此外,他認為餐車於室外烹煮,衛生標準仍有待釐清,因此,他建議校方應不定時抽查衛生環境,並給予合格標記,規範業者於販售處公告供學生檢視。東海財務金融學系小軍(化名)則補充,餐車多為夜市攤販,缺乏專門的料理與清潔區,衛生上有所疑慮。他認為,以目前衛生條件而言,若將嚴格的食安管理辦法導入並檢視,未能有任何店家達標。即使餐車進駐的審核程序備受質疑,致使部分學生認為校方對此須更加嚴謹,但仍有學生擔憂校方作法過猶不及。東海政治學系李書嫺提及,過去校方和學生餐廳內的廠商簽約時,曾因合約內容過於嚴格,導致最終廠商選擇撤離。針對食安的把關標準,李書嫻認為,若校方以預防食安問題為重,將致使商家退出,屆時學生用餐的便利性將再度受影響。前東海學生會新聞部部長駱肇樑則指出,校方長期在第二校區學生餐廳招標不力,「學校對於招標校外廠商進駐學生餐廳,並設法讓業者營利,和讓學生在金錢上能夠負擔,以及餐點可以衛生等面向上的兼顧完全不及格。」 東海大學過去在第一校區與學生餐廳廠商簽訂合約時,被廠商認為內容有不合理之處,進而選擇退出,導致學生用餐選擇減少。 圖/曾文妍提供長年以來,東海第二校區學生餐食選擇匱乏,相較於第一校區,學生在用餐上十分不便。因此,部分學生對於餐車進駐抱持正面看法,認為該措施能改善現況。駱肇樑表示,第二校區長年僅有一家學生餐廳和便利商店,且餐飲品質不高,使學生在課間購買正餐的便利性極低。小軍(化名)提到,由於第二校區餐食選擇少,課後需要至附近商場或返家用餐,時間與金錢成本較高。謝逸璇則補充,第二校區學生餐廳較第一校區性價比低,且具有販售時間的限制,供應量亦有不足的情況。 東海大學近日於第二校區新設行動餐車,然衛生與食安問題引發學生在Dcard討論,東海大學學生會目前正與校方共擬《東海大學餐飲衛生安全管理辦法》草案。 圖/曾文妍提供因應本次餐車進駐問題,東海學生會已與校方共同研擬《東海大學餐飲衛生安全管理辦法》草案。對此,李書嫻期待學生會能以學生立場出發,與校方規劃合宜的招商契約。小軍(化名)則認為,學生會應爭取將校內食安審查流程透明化,並擬定合適的廠商進退場機制。駱肇樑表示,餐車進駐對學生用餐選擇的便利性有所提升,但對於餐車的衛生安全,校方勢必要承擔一定的把關責任。
【大學事】二手煙瀰漫,需求卻難止:校園吸菸管理遇兩難
校園
第1758期
【大學事】二手煙瀰漫,需求卻難止:校園吸菸管理遇兩難
2021-12-01
【記者張博涵綜合報導】根據《菸害防制法》規定,大專院校除室外吸菸區外全面禁菸,而吸菸區應有明顯標示,且不得設置於行人必經之處。即便如此,現今仍有多所大學將吸菸區設置在學生常經過的地點,無法確實阻隔二手菸。且為配合教育部無菸校園政策,許多大學近年紛紛移除吸菸區,卻可能使吸菸者在校園角落違規吸菸,反而增加外部成本。 為配合教育部無菸校園政策,全台已有半數大學全面禁菸,卻可能因此使吸菸者在校園死角違規吸菸,反而增加外部成本。圖為示意圖。 圖/張博涵攝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以下簡稱國健署)於民國103年發布之「大專校院學生吸菸行為調查」,有6.8%大學生為吸菸者,且校園二手菸暴露率(註)達48.4%。對此,各大學擬定了不同的吸菸管制措施,目前約有半數大學設有吸菸區,以便集中管理。然而卻有許多學生認為所屬大學之吸菸區規劃不完善,影響校內吸菸者及非吸菸者的權益。註:「校園二手菸暴露」指在過去七天內,在學校中見到有人在面前吸菸之情況 根據《菸害防制法》規定,大專院校若設有吸菸區,應明顯標示,且不得設置於行人必經之處。此外,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詹勳澔認為,完善的吸菸區需具備垃圾桶、菸灰缸等設備,以減少菸蒂垃圾。圖為政大憩賢亭吸菸區。 圖/張博涵攝舉例而言,中國文化大學吸菸區無遮雨措施,導致天候不佳時有吸菸者到周邊屋簷下違規吸菸;東吳大學城中校區設有三處吸菸區,皆位於教學大樓周圍及校園走道,使校內非吸菸者受二手菸所擾。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學生沈冠均表示,城中校區校地較小,吸菸區又設置在校園正中央,在校內移動時常常聞到來自吸菸區的二手菸,「我在五樓上課,都聞得到樓下吸菸區飄上來的菸味。」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學生詹勳澔補充,若校地太小或教學大樓密集,校方可考慮將吸菸區設置在頂樓,再透過抽風系統排除菸味。 東吳大學城中校區設有三處吸菸區,皆位於教學大樓周圍及校園走道,無法確實阻隔菸味。圖中黃線內為城中校區鑄秋大樓北面廣場吸菸區。 圖/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沈冠均提供除設備層面,吸菸者也常因不了解校內規範而違規。修平科技大學近期因配合防疫政策,暫時停用吸菸區,卻有多名學生於Dcard修平科大版反映自己不清楚校方規範,到校內吸菸區吸菸,遭校方登記並要求參與戒菸講座,感到相當錯愕。對此,修平科大軍訓室主任高呈龍回應,該校宣導期間僅規勸不處分,而後違規者須接受行政處分、戒菸講座或醫師戒菸諮詢等其中一項輔導措施。近年國健署與教育部共同推動無菸校園政策,期望大專院校自主減少吸菸區。即便全台已有半數大學為無菸校園,卻仍可在這些學校中觀察到菸品的蹤跡。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學生李立丞表示,北大校地雖廣,卻無吸菸區,以致許多吸菸者會聚集在校內頂樓吸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亦明定全面禁菸,但就讀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的賴奕泓坦言,校方措施無法根除校內吸菸現象,「大家都在系辦後面的校園死角抽菸,地上也都是菸蒂。」此外,他也對無菸校園政策提出質疑,「就是因為吸菸會造成菸害,我們才需要設吸菸區來讓不想聞菸味的人能避開二手菸,也讓想抽菸的人有休息的地方。」他強調,吸菸行為是吸菸者在成長過程中接觸的習慣,這些立場和觀點不該隨政策被移除。「全面禁菸的國、高中都有人偷偷在廁所吸菸了,我覺得大學更難做到這件事情。」身為非吸菸者,沈冠均認為無菸校園政策難以落實,且吸菸區有其必要性,但需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做好規劃,「雖然我不太喜歡吸菸行為,但既然大學生已過法定吸菸年齡,吸菸也是他們的權利。」另外,東海大學於105年正式成為無菸校園後,學生會為解決違規吸菸者造成的影響,在行政會議屢屢訴求重新設置吸菸區,卻數度遭到否決。東海大學菸害防制承辦人黃雅足對此說明,無菸環境是國際趨勢,校方會持續為此努力,「不能因為有人違規,(無菸理念)就被推翻掉。」她進一步指出,推動無菸校園後,校內違規吸菸案及菸蒂數量逐年遞減,校方亦建立菸害管制相關配套措施,盼未來能落實無菸校園目標。 全台已有半數大學為無菸校園,卻仍可在這些校園角落觀察到菸品的蹤跡。 圖/張博涵攝在反對大學設置吸菸區的聲浪中,許多民眾認為大學設置吸菸區形同變相鼓勵學生抽菸。但詹勳澔認為,吸菸與否是學生自己的決定,不應歸咎於校方政策,「大家既然都成年了,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算學校設了吸菸區,抽不抽菸還是每個人的選擇。」致力推動菸害防治的董氏基金會亦強烈反對校園吸菸區。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菸草控制框架公約》指出,建立無菸環境及菸品加稅是對降低吸菸率最有效的措施。「大學是進入職場前最後一個規律學習的階段,應讓學生養成自律、愛惜環境等觀念。」她認為大學需鼓勵學生遠離菸品,同時運用國內各戒菸管道,積極輔導吸菸者戒菸。自《菸害防制法》實行以來,菸害管理成各大學的輔導重點。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葉錦瑩建議,各校管理措施應因地制宜,根據校內教職員生吸菸率、校地大小,決議是否設置吸菸區。此外,她認為無菸校園執行困難之處為吸菸者的戒斷症狀,「戒斷症狀真的很難過,所以管理者需要循序漸進,並給予鼓勵,這也是對吸菸者的尊重。」
海大造AI辨識 盼克服視障者防疫障礙
新知
第1758期
海大造AI辨識 盼克服視障者防疫障礙
2021-12-01
【記者顏婕儒綜合報導】疫情爆發至今,落實政府防疫政策已成為我們的日常,不過對視障者來說,各店家擺設實聯制的位置不盡相同,其實是一大困擾。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資訊科技組副教授謝易錚帶領團隊研發「疫起保持社交距離」人工智慧影像辨識裝置,盼能改善疫情帶給視障者的附加問題。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資訊科技組副教授謝易錚帶領團隊研發出「疫起保持社交距離」人工智慧影像辨識裝置,在競賽中大放異彩。 圖/吳家瑄提供因應當前的防疫規範,顧客進店家前都必須掃描實聯制QR code、傳送簡訊至1922,並噴酒精消毒和測量體溫。上述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會造成視障者諸多不便。團隊成員吳家瑄解釋,視障者會去習慣生活的地方,「但是熟悉的環境又多出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其實很難順利地完成動作。」為此,團隊將「疫起保持社交距離」設計成簡易的面罩以及背包,讓視障者可以方便地配戴,並完成實聯制掃描。團隊利用目前速度最快、精準度最高的AI物件偵測演算法YOLO第四版(You Only Look Once version 4, YOLOv4)進行物件辨識。當辨識到QR code時,裝置會啟用立體攝影機,測量物件的距離及方位,再透過語音引導使用者靠近,「就是可能三點鐘、兩點鐘方向多少公尺這樣。」吳家瑄補充說明。最後,裝置利用內建的通訊設備傳送簡訊,並將發送結果顯示在胸前的螢幕上,供店員確認。 使用者需額外背電源用以裝置運算,團隊成員吳家瑄希望未來能朝向更精簡的晶片化發展。 圖/吳家瑄提供除實聯制外,防疫政策還包含配戴口罩及保持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不過視障者無法得知周遭的行人是否有確實落實,因此團隊更在裝置中增加此項辨識功能。若偵測到左方有行人未戴口罩,且距離逐漸靠近,背包肩帶的左側馬達將會震動,反之亦然。吳家瑄說:「因為如果你是用語音一直跟他說『這邊有人這邊有人』,其實是一種干擾。」目前,裝置並未實際試用於視障者身上,台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資訊組組長郭亦倫認為,「要試用看看才會確認實際上能不能夠指揮得很好。」他建議,裝置可以因應每個人不同的使用習慣,在開啟前多一個步驟,讓使用者自己去選擇需要偵測哪些物品以及要以何種方式提示,「或許這樣的設定也可以讓這台機器更省電。」他推測道。 各店家擺設實聯制QR code的位置都不大相同,易造成視障者不便找尋的困難。圖為示意圖。 圖/顏婕儒攝「疫起保持社交距離」使用AI深度學習的技術,因此只要蒐集足夠的資料集,就能辨識更多的物件。謝易錚期待裝置可以有更多元的用途,他舉例道:「在結帳的時候,有些硬幣、紙鈔比較難去判斷,希望以後裝置能增加辨識紙鈔的功能。」團隊也盼望,此裝置的發想能帶給政府一點啟發,謝易錚說:「任何政策都要為視障者準備配套措施,希望可以照顧到所有少數族群。」
髮絲於絹本遊走 《線引》映三年思緒交織
藝文
第1757期
髮絲於絹本遊走 《線引》映三年思緒交織
2021-11-17
【記者單師樵綜合報導】頭髮與空間交織,而髮絲在空間中變化,展現出時間的流動。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謝綺文舉辦個展《線引》,以變換的「髮絲」樣態作為主題,傳達他自身思緒的轉化歷程。展覽於15日起在東海大學A+藝術空間展出。 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謝綺文舉辦個展《線引》,以髮絲作為主題,傳達他自身思緒的轉化歷程。 圖/單師樵攝在膠彩作品〈浴室與泳池〉中,女人的長髮延伸至地面,髮尾化作青綠的山石,而流動的水結合頭髮隨時間生長的特性,呈現不斷變化的情緒。他說明,因為他很常在浴室裡思考,浴室空間承載許多他的情緒。觀眾黃上育說:「浴室是一個極度私密的空間,是不能被侵擾的存在,畫面中的主角似乎在眺望、等待。」 在〈浴室與泳池〉中,長髮延伸至地面,髮尾化作青綠山石,流動的水結合頭髮生長的時間性,呈現像水一樣不斷變化的情緒。 圖/單師樵攝另一件作品〈椅子〉中的人物坐在以頭髮打造的椅子上,謝綺文說明,延伸的頭髮象徵支撐人的不是椅子,而是人的主觀意識與靈魂。黃上育認為,畫中主角正在遭受某種迫害,「是對於周遭狀態的掙扎,這些跡象被赤裸裸的攤在觀者的面前,時間的流逝令頭髮生長地越來越長。」謝綺文補充,畫中摻入的銀箔與洋箔,會隨時間氧化而呈現不同的樣貌,藉此表達時間的流動。 作品〈椅子〉中的人物,坐在以頭髮打造的椅子上,象徵支撐人的不是椅子,而是人的主觀意識與靈魂。 圖/單師樵攝謝綺文說:「『面』對於人來說太過於廣大而無限,人們用『線』來限制範圍,整理人類理性思緒。」他把面與線作為人們看待世界並表達的方式,因此他使用會隨時間改變樣態的髮絲作為符號,就像他的情緒變化。觀眾丁玉娟說:「長長的線條,有點像髮絲,又有一點像流水,讓我心裡想著一些糾結的事,同時也想要讓這些事情順暢。」 《線引》展出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謝綺文三年來的創作,且作品多以絹本作為基底材。 圖/單師樵攝展覽展出謝綺文三年來的創作,作品多以柔軟的絹本作為基底材,絹本被拉扯在木框上,既緊繃又鬆軟,如同思緒的交織。他說明,一開始他使用水墨,認為水墨能表現的線條相當有變化性,但後來決定改用膠彩,他說:「膠彩在絹本上更好渲染,也更能展現頭髮層次、柔軟度,呈現更多變化性。」他補充,使用膠彩所構置的空間,能與髮絲相互碰撞、融合。 初期東海大學美術系學生謝綺文使用水墨創作,因他認為水墨表現的線條相當有變化性。 圖/單師樵攝謝綺文透露,未來還想嘗試將想法應用於裝置藝術,把頭髮抽離「線」的範疇,重新界定人們所認知的線。他說:「世界上沒有線,頭髮再怎麼放大都是一個面。」他補充,他目前也試著使用立體物品重新定義「線」,用線纏繞該物,改變人們認知的邊角概念,重新創造「線」的概念。
董事會干預校長遴選 東海師生控侵犯大學自治
校園
第1742期
董事會干預校長遴選 東海師生控侵犯大學自治
2020-12-31
【記者陳宥菘綜合報導】財團法人東海大學董事會於民國109年12月22日校務會議中,欲剔除《東海大學組織規程》內,校長遴選委員會成員「教師代表人數不得少於總數二分之一」之保障門檻,遭東海學生會與東海教師會強烈反對。東海台灣文化研究社甚至在會場外舉牌,抗議董事會已嚴重干擾大學自治。校務會議當天,東海台灣文化研究社成員身穿黑衣,手拿校長的黑白照片,象徵大學自治與校長權力已逝,並聚集會場外高舉「大學自治名存實亡、董事權力無限上綱」等標語表達抗議,盼與會教師、學生代表能一同抵抗董事會對校園自治的干涉。學生會於校務會議前更已寄發校內信件給校務會議與會委員及代表,期望喚起眾人的關注與表態。 東海台灣文化研究社於第二二五次校務會議當天,身穿黑衣、手舉標語,在會場外抗議董事會干擾大學自治。 圖/東海台灣文化研究社提供東海學生會會長李佾信指出,校長遴選委員會中尚無學生代表席次,因此教師代表是學生向校長、董事會表達意見的管道。東海學生會學生權益部部長李佳穎表示,「教師無人事調動或行政實務的壓力,也通常是站在第一線關注學生的人。」他點出校園的主體為學生,目標是能在委員會中納入學生意見,因此更要捍衛教師代表保障門檻。東海教師會理事長郭應哲亦認同道,校長遴選關乎學校利益,教師作為學校最主要勞動力,「應有更多意思表示的空間。」此次事件最後雖以「收回議案」作結,然相較於「撤案」,董事會未來仍有再次提案的可能性。而會議最終通過教師會之臨時動議,將學生會聲明與教師公開信納入會議記錄之中,同時要求行文董事會,以反映教師與學生之意見。  全校教師藉公開信表達校務會議作為學校最高決策單位的立場,公開信共同連署人包括兩位副校長、教務長、學務長、總務長、研發長,以及各學院院長。 圖/郭應哲提供面對此次董事會之行事,學生自治組織、學生社團與教師皆高度關注並同聲表達反對。李佳穎點出對董事會的疑慮:「董事會干預學校行政,不只侵害校園自治,往後推動議題、或行政單位在進行決議的時候,董事會都能夠直接插手。」郭應哲亦説道:「大學自治已脫韁成董事會專權。」大學內最高決策中心應為校務會議,然而董事會欲干預校長遴選,「挑著校長的脖子,用以控制整個學校的行政。」事實上,這並非東海董事會首次干預學校行政。103年,時任東海校長湯銘哲向教育部舉發董事會成員疑似介入校內工程,董事會隨即召開臨時會議,並通過決議解聘湯銘哲,當時便遭批介入校園自治。之後董事會與湯銘哲進入官司訴訟,最終,108年最高法院判決湯銘哲勝訴,東海須賠償湯銘哲遭違法解聘期間之薪水及訴訟費,然而其資金卻來自學生繳納之學費,再引爭議。東海台灣文化研究社社長劉品佑表示,未來將持續關注董事會動態,並透過街頭短講、投稿、抑或組織社團,讓更多學生接觸「陌生的」董事會。他期盼發揮更多人的力量監督董事會,避免校園自治再受侵犯。 財團法人東海大學董事會長年遭學生與教師批評過於專權、跋扈,學生團體與教師會皆表示,未來將強力監督董事會的所作所為。 圖/劉品佑提供
東海團隊籌科學任務賽 領高中生火星漫遊
生活
第1736期
東海團隊籌科學任務賽 領高中生火星漫遊
焦點
2020-11-19
【記者林子頊台中報導】「你們準備好了嗎?數三二一皮卡丘隊原地降落!」火星車搭乘無人機,於距地面20公尺處被拋下,車上的降落傘華麗綻放,火星車徐徐降下且完美落地。第五屆「火星任務競賽」14、15日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行,東海大學跨系團隊帶領高中生開啟一趟火星探險旅程。透過舉辦趣味的科學競賽,大學生跨出實驗室且打破領域限制,展現科學知識的全新面貌。 第五屆「火星任務競賽」除了「火星科學展覽競賽」、「火星車降落賽」及「火星車避障賽」以外,還包含東海大學師生團隊科展,交流科學研究。 圖/林子頊攝火星任務競賽活動包含「火星科學展覽競賽」、「火星車降落賽」及「火星車避障賽」。為響應「火星年(註)」,此次還加入固態小火箭發射活動。今年火星任務競賽由50位東海學生籌劃,從事前規劃到現場的人力配置都由學生一手包辦,傳承歷年「活用科學知識」的精神。總召、東海生命科學系學生辜慧敏說道:「跨領域團隊讓大學生從活動中習得團隊組織能力,且需注意許多細節的安排,透過活動也建立了更深刻的友誼。」註:火星年當中會有一天「火星衝日」,當天火星、地球和太陽所處的軌道位置將形成一條直線,是火星和地球距離最近的時候。 「火星車降落賽」今年以無人機搭載火星車於距地面20公尺處放下火星車,為活動亮點。 圖/林子頊攝即便「火星車降落賽」及「火星車避障賽」已辦理多年,團隊設計活動時仍需克服許多困境。辜慧敏為生科系學生,為製作火星示範車,他跨領域學習程式編碼,使火星車能避開障礙物順利抵達終點。此外,避障賽場地不斷受車輪磨損,現場突發狀況層出不窮,團隊多次即時搶救。計畫主持人、東海生命科學系專任副教授趙偉廷期盼大學生能多嘗試舉辦大型活動,學習解決問題和分工合作,累積經驗及能力利於進入社會。 「火星車避障賽」學生發揮創意組裝避障車,今年難度增加需具備艱鉅的程式編碼能力非常具挑戰性。 圖/林子頊攝「火星任務競賽」原為東海「創意科學實作專題」課程的成果展,至今擴展為全國大賽,參賽者包含來自各地的高中及大學生。辜慧敏期望參賽者能參與不同課外活動,找尋自我方向,也能嘗試更多元的科學活動,將生硬的知識內容應用於生活當中。台中市私立弘文高級中學學生林豈崋分享,透過科學展覽交流,能讓高中生從大學生身上學習專業領域的科學研究方式。 高中生裝置降落傘於火星車上展現不同風格,其製作過程繁瑣需搜集許多資料。 圖/林子頊攝主辦團隊設計活動時跨越重重困難,參賽學生也在參賽過程中突破許多困境。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以下簡稱臺中一中)學生陳柏亦說:「製作降落車的過程很繁複,需要查詢很多相關資料跟論文。」團隊透過不斷學習和修正,火星車最終降落在100分的靶心。臺中一中學生陳傳仁則表示,現今科學界都在研究火星議題,團隊藉由比賽機會對火星有進一步的認識,更加了解科學家的研究內容。趙偉廷說道:「希望參賽學生能活化書本的知識內容,發掘玩科學的樂趣。」期盼藉由有趣的火星任務賽,高中生及大學生能重視火星議題,從探索科學理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皮卡丘」團隊由台中市私立弘文高級中學高一學生所組成,透過團隊合作與互相學習才完成此作品。 圖/林子頊攝
花蟹吃「蚤」餐 海大開發營養新餌料
新知
第1736期
花蟹吃「蚤」餐 海大開發營養新餌料
2020-11-18
【記者詹和臻綜合報導】秋冬盛產螃蟹,其中花蟹為國人喜愛吃的熱門海鮮之一。然人工繁殖花蟹,卻常遇到投餵餌料營養不足、花蟹幼苗無法順利變態的問題。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助理教授潘彥儒、徐德華於是帶領學生團隊開發新餌料,從東北角純海水中的橈足類,分離與培養適合花蟹生長的「石垣偽鏢水蚤」。 花蟹蚤狀幼體共有六期,其中第四期到第六期為決定能否順利變態成大眼幼體的關鍵階段,因此需要足夠的營養提供其攝取。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花蟹通常被培養在鹽度千分之35的純海水鹽度環境,故此研究選在東北角海水尋找、分離出能適應環境的純品系橈足類作為花蟹餌料。團隊定期在新北市貢寮的水生生物研究暨保育中心採樣,於夜間提燈至岸邊,持浮游動物網蒐集橈足類,再送回實驗室進行鑑種。而目前技術需人工分離純種的橈足類,「可能挑個二、三十隻才開始繼續培養,滿累的,因為要在顯微鏡下一隻一隻挑,然後牠們又很小。」團隊成員、海大養殖系學生呂昂說道。 因橈足類有趨光性,團隊只能在黃昏、夜間進行採集,並且需使用浮游動物網捕撈。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團隊先觀察眾多橈足類樣本的身體特徵,透過拆解五對游泳的附肢,研究附肢上的細微結構,再輔以檢索書籍來鑑定品種。最終,團隊篩選出五到十月都可見其蹤跡的夏季優勢種——石垣偽鏢水蚤做測試,並餵食此種水蚤富含DHA、EPA不飽和脂肪酸的微細藻,發現等鞭金藻及蘇卡達紅隱藻對其發育的成效最好,因此以這兩種微細藻來培養水蚤。 花蟹苗的發育過程需先從蚤狀幼體脫殼變態成大眼幼體,才會發育成稚蟹,而稚蟹即為一般常見的螃蟹形體。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石垣偽標水蚤能在純海水的環境下存活,體型、泳速皆符合花蟹攝食的標準,同時在夏季海水佔橈足類總數的60%以上,因此適合作為花蟹餌料。團隊透過比較組實驗,證實傳統豐年蝦投餵養殖的花蟹幼苗,存活率會較低,而食用石垣偽標水蚤的花蟹存活率較高,同時花蟹會主動食用在水中漂浮的水蚤。 在找尋餵食石垣偽鏢水蚤的餌料時,團隊曾嘗試等鞭金藻、周氏扁藻等,發現等鞭金藻、蘇卡達紅隱藻最為適合。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此計畫是因應新北市政府推廣萬里蟹地方品牌,包含三點蟹、花蟹及石蟳。野柳船家林淑瑜說:「現在海裡面的東西都很少,包括小卷、白帶魚,用釣的也沒有,不只有螃蟹,所有的都在減少。」徐德華表示,野生海洋資源逐漸稀少,雖然現況還不至於需要禁捕或調整捕捉量,但在未雨綢繆的思維下,因應花蟹屬萬里蟹中經濟價值較高的品種,團隊著手開發花蟹的人工繁殖技術。 圖為石垣偽鏢水蚤雄蟲,石垣偽鏢水蚤是從東北角的卯澳灣海水分離出的橈足類。 圖/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團隊提供潘彥儒補充,台灣傳統水產養殖的餌料多為豐年蝦以及輪蟲,豐年蝦無節幼生可以從市售的休眠卵孵化而來,輪蟲則方便培養且對水質的適應力較強,但此兩種餌料的營養不足以支撐花蟹幼苗變態成幼體。此外,台灣雖有應用橈足類於水產養殖的先例,不過是將海水引進養殖池,讓隨機的物種在池中生長,再餵食給魚苗、蝦苗,然並非每種橈足類都適合作為餌料,導致養殖品質不穩定,而團隊開發的新餌料,即可解決此窘境。
「皮老闆」化身氣象通 橈足動物成環境指標
新知
第1733期
「皮老闆」化身氣象通 橈足動物成環境指標
焦點
2020-10-21
【記者鍾晨沅綜合報導】近年全球暖化議題持續延燒,造成海水溫度逐年節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黃將修多年來與法國里爾大學(Université de Lille)教授薩米・蘇伊西(Sami Souissi)共同研究橈足類動物在溫帶與亞熱帶氣候的行為,證明其為氣候變化的極佳指標,獲頒西元2020年科技部「臺法科技獎」。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黃將修(左二)與法國學者薩米・蘇伊西(左三)獲頒2020年「臺法科技獎」。 圖/海大海生所提供知名動畫《海綿寶寶》中的角色「皮老闆」,正是以浮游生物為原型。而浮游生物又以橈足類動物為大宗,黃將修表示,浮游生物為海洋數量最多的多細胞生物,是食物鏈的初級消費者,也是養殖業與漁業的重要餌料。因應全球暖化會造成海水溫度上升,橈足類數量多、生命週期短的特性,使其成為判斷氣候變遷的良好指標。 圖為「錐形寬水蚤」,狀似知名動畫《海綿寶寶》中的角色「皮老闆」,動畫作者便是以橈足類動物為創作原型。 圖/海大海生所提供黃將修領導多個團隊以不同尺度與面向,對橈足類動物做深入探究。他發現浮游生物「中華哲水蚤」會於冬季大量出現在台灣東北角沿岸與越南外海,推測該寒帶種會受沿岸寒流影響。研究團隊於是進行四季採樣與衛星資料比對,確定該生物僅會出現於冬季寒流流經的低溫環境,他說:「24度就是牠(中華哲水蚤)的溫度上限。」藉由分析橈足類動物族群與數量,可推算該區域的氣候變化。 經由研究「中華哲水蚤」於冬天在東北角出沒的現象,得出橈足類動物作為氣候指標易受溫度影響的特性。 圖/海大海生所提供而橈足類動物生活史需經多階段的幼蟲樣態,才能發育為成蟲。黃將修提到,橈足類動物擁有特殊的「休眠卵」,此生物機制能判別周遭生態環境,在環境適當時才孵化,生存能力極強。若能以人為方式維持休眠卵狀態,則可大量儲存以供培育,增加養殖漁業餌料的來源,海大海生所博士後研究生曾立鈞解釋說:「休眠卵就像天然的食物罐頭,想要的時候再打開(孵化)。」若能掌握機制,也有助於物種保存,「未來如果要移居別的星球,就能帶著休眠卵去再造生物。」此外,在海中觀測橈足類動物十分困難,需出動高速攝影機,黃將修說:「牠一秒可以移動自己體長的數十到數百倍之多,不用高速攝影,根本捕捉不到牠的身影。」且因浮游生物體型較小且透明,使用雷射光照明,才能提供高解析度的清晰畫面。海大水產養殖學系助理教授潘彥儒也補充,橈足類動物的數量眾多,針對不同種類,都需要「量身打造」適當的養殖環境,「研究橈足類的前置作業很繁複,打造好的養殖環境一直都是橈足類研究的困難點。」不僅全球暖化,海洋汙染於橈足類動物也有直接影響,黃將修提到,長期研究發現,塑膠微粒子被橈足類動物吸收後,會經由食物鏈累積在較大型的海洋生物中,人類食用海鮮的同時,可能因此危害到身體健康。他也呼籲大眾必須正視海水溫度上升與汙染問題,若浮游生物因環境影響大幅減少,將衝擊整個海洋生態,「海洋佔地球的71%,若海洋生態失序,會有難以想像的後果。」 若海洋汙染加劇,恐造成塑膠微粒經由食物鏈累積對人體造成危害。圖為橈足類動物(圖下)攝食的影像。 圖/海大海生所提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