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范維心將牆壁細節融展間  提煉《帶不走的》生命經驗
藝文
第1818期
范維心將牆壁細節融展間  提煉《帶不走的》生命經驗
2025-11-14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宣紙層層剝落如波浪般起伏,牆面留有水痕的樣貌增添了加工的痕跡。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范維心,6日舉辦個展《帶不走的》,將Pièce的展間轉化為媒材,重現日常容易忽略的事物於牆面。 不平整且掀起的邊角、斑駁的裂紋與壁癌等牆壁細節,皆是范維心的創作靈感。「因為潮濕的天氣,牆壁容易長出黴菌變成壁癌,雖然這些痕跡可能是需要被處理的存在,但卻讓我覺得很有層次。」范維心從觀察生活中微小事物的經驗出發,以紙材、批土與油漆,將牆面因使用與環境變化所留下的紋理,重新復刻於展場中。而策展理念則源自於他家人對其作品脫口而出的疑問:「這個作品要怎麼帶走?」看似日常的提問,讓他開始思考將空間納入創作的可行性。 結合展場空間的作品需要考量不同場域的變動,但佈展過程中那些無法預期的狀況,反而成為范維心創作的助力。在〈牆:「 」〉中,貼合牆壁的紙張因乾燥收縮後顯得格外緊繃,產生大幅度的皺褶變化,而皺褶營造的立體感,好像賦予牆壁生命。「它試圖以緊繃的狀態支撐牆面快剝落與坍塌的區塊,生動地提醒我在生活中皮也要繃緊一點。」融合突發狀況與對空間的想像,范維心將牆面上不斷變化的痕跡比擬為生命現象,在環境中與觀眾建立起緊密連結。 在范維心的重塑下,原先潔白的牆面不再是展覽背景,而是成為能夠對話的存在,將觀者的感受化為創作的一部分。「這個空間處在一種未完成的形態,它正等待被感受、被補足。」在〈洞洞牆的毛孔〉中,用來懸掛作品的孔洞被隨機貼上宣紙,形成大小不一的開口,呈現介於遮蔽與開啟間的層次感。觀眾陳昱熏認為,這面牆就像毛孔在呼吸,有些氣孔打開、有些閉合,彷彿在模擬流汗般的濕氣,陳昱熏說:「那種感覺讓我們融入牆面之中。」而觀眾許晟煒說:「大範圍看它像個地圖,沒打開的是土地,打開的洞更像海洋,因為每個洞有不同的角度,又像是有風或者海流,給這面牆不一樣的狀態和動作。」 「那些由時間、光線、人與觸感所構成的瞬間,不可複製也無法保存。」范維心表示,《帶不走的》對他而言,不只是無法攜帶的物質現象,更是一種在場的狀態。他期望在展場空間中,觀眾能去注意平時容易忽略的角落,讓當下的感受成為一個無法被帶走的事物,只能存於回憶的經驗。《帶不走的》不僅是牆,更是觀看當下與牆面有所共鳴的故事。
凝視死亡的痕跡ㅤ《台灣微急》聚焦動物路殺
藝文
第1813期
凝視死亡的痕跡ㅤ《台灣微急》聚焦動物路殺
焦點
2025-09-26
【記者王翊丞台北報導】「我們總以為,牠們能自己閃避車輪。但每一條路,其實都是我們畫下的刀痕。」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研究所碩士班畢業生黃沛森,13日於1839當代藝廊舉辦個展《台灣微急》。他翻轉以人為主的觀點,讓動物成為主角,將目光聚焦在路殺動物的無助。 黃沛森在作品〈亞洲輝椋鳥亞成鳥〉中,以成鳥遭遇路殺意外的道路為背景,並用微觀角度拍攝成鳥和爬上屍體的螞蟻,對比渺小的人物模型,營造強烈視覺反差。這種對路殺現象的敏銳觀察,來自黃沛森七年的外送資歷,他說:「跑外送時看見的不只是風景,還有動物的屍體。其實它(路殺)不是偶發事件,而是日常發生的現象。」黃沛森記錄下外送途中與路殺動物的巧遇,透過畫面的放大,讓觀眾直觀注視到平常被忽視的微小物種。 黃沛森以模型融入攝影的多媒材搭配,是受到日本微型藝術家田中達也以迷你模型為拍攝主題的啟發。黃沛森透過《台灣微急》出現的人物與汽車模型,象徵他與觀眾一同發揮博愛之心,嘗試為路殺動物盡一份心力。在〈溝鼠〉中,溝鼠的屍體被三角錐環繞,警察與醫護人員正嘗試釐清現場情況,期望能為死亡的溝鼠做最後搶救。「當下看到這些路殺動物的時候,心中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要幫他們做急救,但是我又做不到,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他以人物模型搶救路殺動物的象徵意涵,反映出目睹路殺事故當下的無力感與失落感。 另一個作品〈非洲大蝸牛〉是延續黃沛森過往不忍蝸牛被壓扁的心境,「我看到太多牠(蝸牛)的同伴被壓扁,所以騎車碰到的時候,我會先停車,把蝸牛搬到路邊,協助牠安全過馬路。」藉著展覽進一步表達路殺不僅是意外,更是人為活動破壞了與自然間的共處。除了情感的投射,黃沛森也以攝影當作動物與人類溝通的橋樑,試圖替動物發聲並喚起人們心中深刻的反思。因此在作品〈野鴿〉中,他特別拍攝野鴿的面部神情,刻意呈現眼睛周圍的血痕與傷口細節,「牠好像在流血淚,好像在對人類路殺的行為做一個無言的控訴。」 「這些老鼠、蟲,甚至是蛇的路殺狀況,應該跟貓狗是一樣頻繁。可是我們只看得到貓狗,很少關注到其他動物。」觀眾Aurora(化名)認為,作品引導觀眾以一個新奇且趣味的觀點關注路殺生命。黃沛森經由鏡頭下的動物視角,提出對路殺的疑問,期盼觀眾能重新意識路殺議題、思考該如何行動。觀眾馬立群說:「黃沛森透過影像提醒我們,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犧牲,映照出人類行為對自然的影響,而這正是值得我們認真面對的課題。」
留存幕後工作痕跡 洪聖雄偕夥伴重構展覽型態
藝文
第1788期
留存幕後工作痕跡 洪聖雄偕夥伴重構展覽型態
2023-12-07
【記者王華琳綜合報導】推開老舊的玻璃門,未上漆的木板牆以及地面遺留的木屑,佈展工作似乎仍未結束。就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碩博士班的碩士生洪聖雄,舉辦展覽《合作者的居所》。該展集結各式廠商與工作夥伴,將他們的創作痕跡與成果,轉化為藝術共同展出,讓觀眾以不同角度去認識藝術家與合作者之間的關係。該展於11月26日起於水谷藝術舉辦。 洪聖雄邀請藝術家陳薇透過展覽演出,以不同角度詮釋物件與空間的連繫互動。 圖/洪聖雄提供洪聖雄認為,除了藝術家以外,展覽其實是由眾多夥伴與廠商共同參與而成,但居於幕後的他們,卻未能被觀眾看見。因此,他在此次展覽中,以如同「編導」的身分,汲取風扇設計品牌Kubrick、木工師傅、視覺設計師王昱惟等合作者們,以他們的工作痕跡以及成果,創作出與展場特色結合的藝術展覽,重新建構藝術家、協作者與觀眾之間的連結。洪聖雄說:「就像展覽中這些家俱來自不同的廠商,形成了一個小世界。」 視覺設計師王昱惟將此次參與的10位合作者元素,以及他們所展出的物件相結合,進行創作。 圖/洪聖雄提供在展場一樓,洪聖雄刻意保留廢棄木材、散落一地的木屑,以及木工切割所造成的粗糙痕跡,重現木工的工作環境。而二樓地上堆積的木板,則會隨著佈展需求逐漸減少,象徵時間的推進。洪聖雄說:「作品集合非常多工作者所完成,上面藏有一些微暴力殘留的手工操作,意味著作品的生產過程。」他希望將合作者留下的痕跡,重構為一個新的藝術空間,並呈現於觀眾面前。同時,攝影師劉薳粲也在佈展過程中進行拍攝,以平置於地面的燈箱,展示佈展工作時的影像,讓觀眾能以不同角度觀賞並解讀。 展場由民宅改建而成,並利用此性質,在入口處設置燈飾開關,模擬回到家碰觸的第一項物件。 圖/洪聖雄提供風扇品牌「Kubrick」的產品無花果風扇,被洪聖雄以異於平常使用狀態的形式,去除原先風扇的功能性,塑造成類似雕塑的效果。在地下一樓的空間中,他也將五金行商品的陳列模式融入展場,讓合作者「流石五金選物」的電燈開關,結合藝術空間的氛圍,並轉化為空間裝置。洪聖雄期望以藝術的形式,展現物件背後的社會結構,讓觀眾能跳脫對於家飾的想像,「讓廠商從中去思考藝術是什麼,藝術可以跟觀眾或者是這個空間產生什麼新的關係。」 洪聖雄利用五金行常見的陳列模式,擺脫各式開關原有的功能性,化為空間中的藝術裝置。 圖/洪聖雄提供「剛剛看過的展品、燈具或者是操作的痕跡,其實都代表著一位合作者。」洪聖雄說明,他在五樓的木地板,公開每一位夥伴的名稱,並揭示他們的面貌,將原先處於幕後的夥伴轉往幕前。視覺設計師王昱惟將地面的合作者名稱,以字母不完全的形式呈現,象徵著協作者們在轉化為藝術型態的過程中不斷分解重構。觀眾李京樺說:「很喜歡作品揭露其背後帶有的工作者連結,展示藝術生成背後,勞動者們的組織結構。」 在燈飾的照射下,字母不完全的合作者名稱,象徵著合作者之間的分解重構與轉換。 圖/洪聖雄提供擔任展覽編導身分的洪聖雄認為,當人們進入一個藝術空間中,時常會思考究竟哪些物件是作品,「但其實整個展場就是完整的一個作品,而不是展場內的某個部分才是作品。」因此,他將總共五層樓的展場,設計為一個完整的敘事,讓展間如同劇場,而物件像是角色般在各自的位置詮釋故事。觀眾胡文謙認為,在空間未完成之前,工地是屬於師傅的舞台,展場從不修邊幅紋理到堆疊的地板材料所散發的氛圍,「彷彿舞台的時間被暫停,並被人精心錯置、安排成為一件展示物,卻仍能感受到施作者曾經在場。」 逐漸減少的木版以及燈飾的光影,與獨立樂團「布萊梅」的歌曲相呼應,營造獨特氛圍。 圖/洪聖雄提供
油彩侵蝕出隨機紋理 周鳳翔藉「痕跡」重現記憶碎片
藝文
第1787期
油彩侵蝕出隨機紋理 周鳳翔藉「痕跡」重現記憶碎片
2023-11-30
【記者王華琳台中報導】「生命中充滿許多瑣碎的記憶,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甚至在某一刻突然浮現腦海之中。」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系理論組的周鳳翔,舉辦創作個展《不確定物之終點站》,該展透過創作記錄瑣碎記憶的影響,探討與人之間的相互羈絆。展覽於25日起於窯座舉行。 周鳳翔透過畫布上隨機產生的「痕跡」,記錄瑣碎記憶與自身之間的羈絆。  圖/王華琳攝「這些記憶雖被放置在角落,可它們在經歷時間的沉澱後,彼此間相互影響,逐漸在心靈中展開新的面貌。」周鳳翔認為,人們出於困惑與不在意而選擇擱置的碎片回憶,最後經常以「不了了之」收場,卻在心中留下了印記。因此,他利用大量油畫顏料塗抹,再潑灑分解性液體,讓畫布隨機產生紋理,象徵那些瑣碎片段在心靈殘留的「痕跡」。周鳳翔提到,他透過創作重新審視自身調整心靈狀態,也讓瑣碎記憶以另一種狀態存在於作品,重新回到他的生活。畫布中央有著三道紋路,散發著獨特的美,也讓周鳳翔聯想到希臘神話中分別代表嫵媚、優雅和美麗的美惠三女神。作品〈美惠三女神〉,是此系列創作中保留最多痕跡的作品,周鳳翔認為人們其實很常看見痕跡,尤其是記憶片段所留下的那些標記,「你可以循著它,回想記憶中創造這些痕跡的一連串事件,以及你過去性格對於當時選擇的影響。」他補充,痕跡無意中也透漏著某些跡象,讓人能夠回顧過去所經歷的改變,進而給予自身一個可持續遵循的心靈指引。 〈美惠三女神〉源自周鳳翔對於畫布上痕跡的想像,也傳達出不同人對於事物有著不一樣的解讀與答案。 圖/王華琳攝作品〈推開世界的門〉是由兩幅畫作所組成,將門的元素融入畫作,探討門與記憶之間的相似性。「門有一個阻隔、穿越的性質,看似整體但中間又有一個縫,彷彿你可以從中窺見些什麼。」周鳳翔表示,門就如同潛意識般,將人們不重視、不願面對的回憶隔絕在外,但某一瞬間,這些記憶卻被允許通過潛意識那扇門,浮現在心靈上。 作品〈推開世界的門〉將門隔絕與流通的性質與記憶連結,探討記憶的暫忘與再憶。 圖/王華琳攝在此次創作過程,周鳳翔也開始琢磨如何以更簡單的方式,呈現畫作上更細微的變化來詮釋自身想法。他選擇更輕巧的技術與顏料,以生活中常見的具體事物為主角,創作作品〈邊界的條件〉。周鳳翔將大學時期於工作室的印象投射於鑰匙上,以拓印的方式完整保留在畫中。他認為,創作就是保留他人能解讀、想像的東西,「一些很厚且複雜的心緒最終呈現到你的腦海,它可能是一個很簡單的物件經過篩選組合,卻承載了許多的記憶。」 周鳳翔將承載大學時期各種記憶的工作室鑰匙,以拓印方式完整保留它的形狀,將記憶與鑰匙作連結。圖為作品〈邊界的條件〉。 圖/王華琳攝「創作就是回應心靈所感,在自我詮釋中獲得的安全感讓身心狀態自由。」周鳳翔認為創作就是紀錄心中感受與思考的過程,重點在於瑣碎片段對自身心靈之間的聯繫,以及其留下的痕跡。觀眾卓沄萱表示在生活當中不斷產生瑣碎記憶的同時,它們也正不斷影響著自身心靈,「我的生活有被呼應的感覺,我在看與我再去看的關係之間,會有一個滿酷的圓。」 周鳳翔理想中的觀畫狀態,是觀者能夠與畫作之間產生共鳴與個人解讀,不必受他人所束縛。 圖/王華琳攝
現運輸痕跡 包裝紙箱變藝術品
藝文
第1713期
現運輸痕跡 包裝紙箱變藝術品
2019-11-13
【記者何昀儒新北報導】展場內,600個紙箱交錯堆疊,一旁的霓虹燈管則亮著人們熟悉的易碎品標誌。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的李佳珈偕同藝術家莊立豪舉辦《wrap it up!》展覽,將紙箱與藝術品的角色對調,使多被視為運輸包裝的紙箱,也能成為藝術品,並於8日起在臺藝大有章藝術博物館展出。 紙箱的堆疊方式看似隨性,其實也暗藏巧思,迷宮般的動線設計,刻意使觀眾要轉彎、穿梭於紙箱之間。 圖/何昀儒攝裝著畫框零件的紙箱,經由運輸來到展覽空間,成為一件件值得玩味的展品。而紙箱內裝載的組裝式畫框,其尺寸與樣式都經過特別製作。李佳珈解釋,組裝完成的畫框,能剛好將攤平的紙箱裱裝起來,讓紙箱成為一幅畫的形式,被欣賞與觀看。 藝術家模仿宜家家居(IKEA)特殊的包裝印刷樣式,圖中紙箱上的商品名稱「behållare」為瑞典文,意思是容器。 圖/何昀儒攝為了在紙箱上留下運輸的痕跡,藝術家將每個紙箱從展場寄出後,再寄回展場。莊立豪認為,紙箱表面留下的擦痕、雨水、凹陷等痕跡,都承載著物件在城市移動時的各種故事。此創作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作品並非完成後才被運送至展場,而是一定要經過運送,到了展場被攤開、組裝後才算完成。意即,整個運送途中都是紙箱被創作的過程。展場中共有三個霓虹燈管,它們的形狀與紙箱上的三個符號相同,分別為「保持乾燥」、「易碎物品」與「不得傾倒放置」的標誌。李佳珈說明,人們會發明許多符號,透過賦予符號意義來幫助彼此溝通。例如當我們看見「雨傘」圖案時,能解讀為保持乾燥,而看到「酒杯」圖形時,則能判斷內容物是易碎物品。 圖為「小心輕放標誌」,表示紙箱內容物屬於易碎物品,展場內其實只有一個酒杯狀霓虹燈管,藝術家利用鏡面,製造兩個酒杯的錯覺。 圖/何昀儒攝展場中的紙箱從尺寸、樣式,乃至印在上面的圖案與文字都是由藝術家親手設計。創作靈感來自宜家家居(IKEA)首創的「平整包裝」,宜家家居透過規格化每項產品,讓製作與組裝傢具變得簡單,也方便傢具大量製造。他們模仿宜家家居特殊的包裝印刷,像是用瑞典文字作為商品名稱,以及簡單易懂的組裝說明圖示,反映出平整包裝與量產的概念。 而擺放紙箱時,莊立豪意外發現紙箱剛好能塞進天花板的空隙中,他說:「當下感覺好像在家裡收納的狀態,哪裡有空位,就把東西往哪裡塞。」觀眾林雅雰則分享,雖然箱子外觀都相同,但因擺放角度多變,能給人不同的感覺。並且,紙箱堆疊的方式看似隨性,其實也暗藏巧思,將整個空間規劃成迷宮般的動線。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