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住都中心首辦社宅展 盼落實居住正義
生活
影音
第1781期
住都中心首辦社宅展 盼落實居住正義
2023-09-28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陳婕柔、劉芯妤綜合採訪報導】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23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社會住宅展《我們+》,展覽透過文字及影像設計,呈現展區「倡議」、「實踐」、「趨勢」以及「生活」的四大特色,並進一步討論循環經濟和高齡化議題,讓民眾從中了解社會住宅的過去發展史與未來目標。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副主任許國璋表示:「你們展覽也有看到,我們花很多時間在教什麼是社會住宅,因為其實很多民眾還是不了解這樣的產品(社會住宅),希望透過這次展覽,讓更多人知道什麼是社會住宅。」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社宅仍然是一個陌生的話題,《我們+》從歷年來的社宅運動出發,看見政府和人民對話的結果,向大眾展示臺灣社會住宅的溫暖和多樣性。不過近年來,由於無力負擔房屋的族群越來越多,所以社會住宅對他們來說,更是不可或缺,政府也在推廣上做出許多努力。許國璋說明,「今年社會住宅,已經預計要新建的戶數,中央加地方大概也8萬5000(戶),那這個月到現在可能已經8萬6000(戶)多了,那這樣的數字其實未來都會陸陸續續地蓋好。」截至今年8月,社會住宅數量由2016年的1萬4950戶,增加到14萬4008戶,這些社會住宅不僅提供給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也設有青年創新回饋計畫,更與大專院校合作,提供宿舍給學生居住,為年輕族群提供多元管道入住社宅。然而,無法確定的是,這些年年增加的社會住宅能否有效的達到居住正義?久康街木柵社會住宅學生陳同學(化名)說:「我覺得有幫助到欸,因為其實說實在,你一個月7、8千(元),沒有廚房又沒有陽台,跟一個月5、6千(元),有廚房又有陽台,就是整個生活品質會差很多。」對於學生來說,雖然社會住宅提供良好且安全的居住環境,但在數量有限的情況下,並不是每個同學都能夠居住到社會住宅。學生在未來該如何面對和解決,是無法避免的難題。社會住宅推動聯盟主任林育如說:「所謂的學生的住宿、學生的居住怎麼跟社會住宅結合,很多時候我們也會需要從學生端、從學校端去說出來你們的需求到底是什麼,那才有機會回到政策上面。」對於社會住宅的問題,學生和校方還是需要多和政府做溝通,才能有效解決。而政府預計將於明年達成20萬戶社宅的目標,希望不只能解決爭議,也能幫助到更多學生和民眾。
政大宿舍拆遷替代案 社宅申請時限過短惹議
校園
第1734期
政大宿舍拆遷替代案 社宅申請時限過短惹議
焦點
2020-10-29
【記者李加祈台北報導】國立政治大學為配合台北捷運環狀線需求,學生宿舍莊敬四到八舍(以下簡稱莊敬外舍)將於民國110年面臨拆遷。為解決宿舍拆除後床位不足問題,政大學務處住宿輔導組(以下簡稱住宿組)與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以下簡稱都發局)商議將木柵久康街社會住宅(以下簡稱久康街社宅)承租予學生。住宿組於22日舉行久康街社宅承租說明會,但只給予學生四天的申請時間,引起學生抗議。 國立政治大學莊敬四到八舍為配合捷運環狀線興建,於民國110年6月將面臨拆遷。政大住宿生平日於莊敬宿舍進出。 圖/李加祈攝。住宿組於22日舉辦說明會,卻宣布隔日為申請期限,且同時須繳交新台幣1萬元的保證金。經政大學生會與政大住宿生學會出面協調,才將期限延至26日。政大日本語文學系學生吳恩庭說:「四天的(申請)時程真的太趕,不只要和家人溝通金錢問題,還要找合租的同學。」政大學生會會長黃承瀚強調,合法的行政程序是七天,時程太趕是校方問題,學生會只能盡量在框架內爭取延長時限。對此,住宿組組長林宗憲回應,如果政大決定不承租久康街社宅,都發局可能會將33戶分配給一般民眾申請,所以都發局希望學校盡早回覆。另外,住宿組輔導員張君豪補充,10月中上旬都發局才明確告知給學校的租期與收費,所以需整理完整的租金資訊,才能通知學生。不只申請期限過短引發爭議,住宿組並未寄送說明會通知予全校學生,許多住宿生事前並不知情。政大中國文學系學生、莊敬外舍住宿生洪以樂提到,「看到學生會貼文之後,我有去檢查信箱,發現都沒有(說明會)信件。」甚至連政大住宿生學會住宿生代表黃彥儒也表示,是透過同學才得知說明會時程。張君豪則回應,住宿組於16日發佈問卷給全校住宿生,填寫問卷且表明承租意願的學生,才會收到說明會邀請,住宿組共收到超過400份問卷回覆,填答率約為6%。張君豪也表示,住在限制區或家境較富裕的學生不受宿舍拆遷影響,因此並沒有寄送全校信。久康街社宅承租申請資格包含:須於非限制區(註)設籍滿兩年、為宿舍現住生,且承租期間為110年1月至111年6月,因此申請者限制為非109學年度應屆畢業生。然截至27日,住宿組共收到13組承租申請,不到目標33戶的一半。因此,學校將開放全校學生皆可遞件申請,但承租期間內必須為政大在學生,申請期限將待住宿組與都發局協調過後公佈。黃彥儒表示,將在臉書(Facebook)NCCU政大學生交流板、政大住宿生學會NCCU Student Dormitory Association 粉絲專頁加強宣傳。註:限制區為北投區、士林區、內湖區、南港區、板橋區、三重區、蘆洲區等外圍地、台北市各區,新北市中和區、永和區、新店區、深坑區、石碇區久康街社宅承租案含三種房型,依照房型不同,空屋租金為1萬4100元至2萬3600元不等。而根據住宿組與政大住宿生學會整理資料顯示,包含家具租賃、水電、瓦斯、網路費等細項,每戶租金約為2到3萬。學生對於承租久康街社宅與否,提出多項考量,其中租金為主要影響因素。目前久康街社宅租金雖已為市價八五折,許多學生仍認為過於昂貴。洪以樂表示,房租加上家具租借、水電瓦斯等費用,比校外租套房更貴。黃彥儒則持不同意見,他認為,像離學校近、空間大,又具物業管理的住宅並不多,因此對家庭經濟狀況小康的學生而言,久康街社宅是可考慮的。 木柵久康街社會住宅承租予政大學生共分三種房型,空屋租金加上家具租賃、水電、瓦斯、網路等費用,每個月總租金預計在1萬9000元至3萬2020元。 圖/政大住宿生學會提供。張君豪則說明,學校已多次向都發局爭取優惠價,但社會住宅屬於社會救助的一部分,租金有固定的計算方式,因此目前仍無法取得更多優惠。不只租金考量,因久康街社宅目前無法實地勘察房屋內部格局,只能從台北市社會住宅招租網查看外觀照片、平面設計圖,也成為降低學生承租意願的重要原因。黃彥儒提到,學生需親自參觀建築內部,才能評估是否適合居住。為此,張君豪回應,目前都發局仍未開放參觀內部,但建議同學可參考興隆公共住宅等社會住宅的內部照片。久康街社宅是為解決政大的宿舍床位不足問題,其效益卻堪憂。若久康街社宅全戶以最大床位數租出,將住進90位學生,但莊敬外舍拆除卻將減少1300床床位,中間仍有近1200床的落差。對此,黃彥儒說:「社會住宅一定沒辦法補到1292床,但把衝擊降到最低是我們目前最主要的目標。」而張君豪補充,住宿組目前正與台北市景文高級中學、新店台北國際學舍與財團法人基督教臺北市私立伯大尼兒少家園等單位洽談,希望能提供學生更多住宿選擇。另外,110學年度也將透過改革學校宿舍申請方式,取消大二學生保障資格,讓學士班舊生抽中宿舍的機率從原本的兩成,提升至男生五成七與女生五成。事實上,政大原先希望興建指南山莊學生宿舍以補足莊外宿舍拆除的床位缺口。張君豪說明,學校曾多次向至政府與捷運局溝通,希望能待指南山莊新宿舍落成,再拆除莊敬外舍。但108年捷運局的工程規畫顯示,莊敬外舍在工程主要要徑上,因此無法配合延後拆遷。張君豪提到,捷運局原先預計明年初就要動工拆除宿舍,經校方爭取後,將在明年暑假進行拆遷工程。 國立政治大學提出莊敬宿舍拆除的替代方案:木柵久康街社會住宅,因校方提供的承租申請期限過短,引起政大學生不滿。 圖/李加祈攝。
空間阻「愛」:社福團體尋地的荊棘路
專題
第1725期
空間阻「愛」:社福團體尋地的荊棘路
2020-05-06
【專題記者陳子瑜、陳妍如、萬巧蓉、方小瑀綜合報導】「擁有一個自己的服務空間是每個社福團體畢生的夢想。」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提供無家者短期居住空間,然而,因資金不足遲遲無法購置房舍,只能不斷尋找租賃地點。過程中曾遇過房東違法出租,也曾突然被房東要求搬家、漲租金,對服務對象造成困擾。協會秘書長李盈姿苦笑道:「要房東佛心,願意給我們做收容據點。」社福團體除了面臨募款困難、人力缺乏的難題,連取得一個合適的服務空間都不容易。社會中若少了社福團體,缺乏提供社福服務的角色,弱勢族群即成為社會安全網下的犧牲者,無法享有平等的生活。錢少事多離家遠 社福機構空間難尋社福團體服務的對象涵蓋長者、婦幼和身心障礙者等族群,為了能儘速與個案建立關係、培養對彼此的信任,社福團體大多希望能將服務空間設立在最靠近服務對象的地點。然而,由於購地所需資金龐大,若選在交通便捷、容易觸及服務對象的地區更是筆可觀的開銷。因此缺乏金援的社福團體大多只能妥協,將服務空間設置在偏鄉或距離都市較遠的地段,導致難以近距離接觸服務對象。此外,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秘書長孫一信也提到,社福空間的地理位置會直接影響服務對象與親屬的聯繫,「距離很遠的時候,去探望的時間也會拉長。」孫一信無奈解釋。不論是身處長照機構的長者與子女、或是被安置在身障機構的孩子與父母之間,都可能因空間距離的限制而逐漸疏離。由於資金不夠寬裕,許多社福團體以承租代替直接購買土地,但若碰上租約到期、地址變更或屋主不續租等問題,一旦搬遷就必須重新調整人力。台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總幹事蔡嘉華提到,社福空間搬遷時,服務對象便得與新社工重新培養關係。然而關係的建立需要花費許多時間,蔡嘉華為難地說:「(重新適應新關係)沒那麼快啊!」 台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成立肯納夢工場,在此服務空間進行就業輔導、職前訓練等課程。 圖/台中市自閉症教育協進會提供服務對象性質各異 空間選擇需經通盤考量此外,社福團體在選擇空間時,也會因服務對象的身心狀況而有不同考量。蔡嘉華以自閉症為例,因患者可能有較大的情緒波動,為了避免服務對象之間產生矛盾或衝突,「所以空間上要做區隔,最好有隔間,不然會互相干擾。」李盈姿亦提及,由於資金不足,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服務的無家者只能居住在較為擁擠的空間,「上下舖的床較容易造成紛爭,(無家者們)作息也不一樣。」狹窄的空間限縮了社福照顧的可能性,也造成社工與無家者的身心壓力。其中,無障礙空間的設置也是選址一大考量。台灣失智症協會在承租課程及活動場地時,就曾因經費不足,只能使用缺乏電梯等無障礙設備的場地。因此若服務對象為行動不便者,就無法參加課程。台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表示,這是無可奈何之下的決定,「我們盡量讓服務不要中斷,但有時還是只能捨棄一小部分人。」釋出公有空間成解方 建置程序仍待完善社福團體希望滿足服務對象的需求,卻難獲得適切的空間。各縣市政府亦祭出解方以完善社福服務,其一便為釋出公有房地。多數狀況下,政府先針對該公有空間規劃社福政策、實行目標,如長者及身心障礙照護等,再主動聯絡適切的社福團體、或由各社福團體競標,將公有地在一定期限內委託民間經營。然而社福團體取得公有地後,還須經四階段的檢核,內容涉及繁複的土地及建築法規,導致社福團體轉化空間不易。公有地中,《住宅法》規範社會住宅(註1)中應保留一定空間轉作社福服務。孫一信表示,目前進駐於社會住宅的社福團體以提供日間服務為主,例如非營利幼兒園、托嬰中心、長照服務機構,與提供身障者工作場域的庇護商店等。此外,近年政府推動活化閒置公有空間,亦成為社福團體進駐的選擇之一。因台灣少子化趨勢,閒置公有空間多數為學校的空教室、校舍等,社福團體可依據《公共設施用地多目標使用辦法》,申請將該地部分轉為社福使用,再依各自需求改建。註1:是由政府蓋房子出租給民眾、或由政府承租民間空屋,再轉租給民眾的住宅,其只租不售,租金較便宜。找到場地就一勞永逸? 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背後成本 然而,即使政府釋出閒置空間為社福團體減輕尋覓據點的困難,仍有申請公有地及實際空間運用的後續問題待克服。大同福樂學堂日間照顧中心主任謝文蒨表示,小型協會欲提出企劃案,參與公有地競標,卻因公部門核銷程序曠日廢時,無足夠財力的社福團體恐在等待過程中面臨周轉困難,而更不敢申請服務空間。此外,閒置空間的規劃通常由公部門執行,社福團體未必有機會參與討論,因此政府釋出的空間可能不符社福團體需求。李盈姿提到,政府釋出的部分土地較為破碎,甚至還有屋況太差、需支出大筆修繕費用等情形。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兒童及少年福利科科長何秋菊亦說明,考量建物安全,現下對於建築結構強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因而須不斷變更使用執照以符合規範,「補照可能要花一倍以上的經費。」他補充,從得標到完成立案至少須耗費八、九個月。因此即使社福團體取得閒置空間,仍得負擔修繕成本且無法立即使用。另外,縣市政府內部對閒置空間的運用尚須經跨局處溝通,常造成分散於各單位的空間無法被有效率地分配。學邑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佳明指出,由一位長官領導指揮,較能順利推動閒置空間轉做社福用地。他以高雄市政府為例,主事者經市長充分授權,令各局處回報可用空間,一一評估其能否轉做社福用地後,再與相關人士協商、促成此事。此外,設立專責處理的單位亦有助於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台北市社會局於民國104年成立「土地緊盯小組」,平時盤點、觀察各局處釋出的空間適用於何種社福用途,再出手爭取其轉為社福用地,免除各單位難以作主而無所適從的窘境。當敦親睦鄰成為必須 社福機構進駐社區遭反對然而,當社福團體的服務對象是社會大眾持有負面印象的族群時,進駐容易受阻。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陳冠斌分享,協會曾在106年辦理「金南社區家園」,讓精神障礙患者脫離原環境以學習獨立生活,卻在找尋服務據點時屢屢碰壁,「(電話裡)被拒絕的比例大概有八、九成。」陳冠斌無奈地表示,協會須同時評估租金及房屋狀況,因此於六個月後才找到合適的地點。即便是利用公有土地,也難以避免其他住戶的反對。陳冠斌提到,協會於107年4月由台北市社會局委託辦理「文林家園」,原計劃於同年7月進駐台北市興辦的社會住宅「洲美專案宅」,卻因土地產權問題以及對精神障礙者的刻板印象,遭當地居民按電鈴抗議,要求遷出。其後耗費一年時間相互溝通,直至108年9月才讓服務對象正式入住。面對難解的鄰避效應,社福團體亦試圖找出與居民和平共處的方法。「偏見跟不瞭解都是互相相處之後才改變。」謝文蒨分享他的觀察,舊校舍改建為老人日照中心後,社區居民、家長和老師曾擔憂長者可能帶來傳染病或騷擾學童,但透過設計「老幼共學」的課綱,如在自然課合作種植園藝,便能促進彼此了解、破除歧見。 大同福樂學堂日間照顧中心的「老幼共學」課程,讓長輩在活動中獲得陪伴與活力,亦讓孩童透過與高齡者合作,認識、學習善待長者。 圖/謝文蒨提供李盈姿提及,社工會帶無家者清掃樓梯,以主動友善的舉動融入社區。居民與無家者熟悉後,遇到緊急狀況也可以立刻聯繫社工。陳冠斌則無奈回應,他認為服務對象與住民僅是一起生活,不會造成彼此困擾,「為什麼得做這些事情來博得別人的認同?」現今雖有《身心障礙者居住服務及社區服務權益遭民眾抗爭處理注意事項》等法規,讓社福團體遭遇鄰避效應時可依法申請協助。然法條僅保障給予必要的安全措施或法律諮詢服務等,仍難以消除民眾異樣眼光,社福團體若遭抗議依然無法順利入住。陳冠斌表示,若在公宅規劃初期,事先告知居民將設置社福設施,後續抗爭也會減少。台北市社會局人民團體科科長謝宜穎進一步解釋,若居民能理解社福設施可能提供給社區的回饋,更能促成彼此雙贏。空間建設難題未解 社福社區化難落實社福團體難以取得適切的服務空間,不只成為其開展服務的阻礙,更可能拖慢台灣邁向社會福利國家的步伐。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近十年,本國身心障礙者人數增加逾11萬;老年人口則增長近112萬,照護體系的負擔越發沉重,建構完善的社福體制已是燃眉之急。日趨龐大的照護體系該如何落實服務?協助精神障礙者入住社宅的陳冠斌提出,以往社福照護多是把服務對象集中在大型機構中管理,他們被邊緣化並離開原生家庭。他認為,當代的社福趨勢是社區化,他建議讓精障者回歸社區練習自立生活,政府亦能將補助機構的經費妥善分配到鄰里中,讓社福服務與資源更貼近個人需求。 康復之友協會助精神障礙者進駐社宅家園中,盼服務對象能處在社區環境互助進步,學習獨立生活。 圖/陳冠斌提供九如鄉日間照顧服務中心社工朱玉莙也贊同社福機構走向社區化,他分享經驗,鄰近社區讓他能站在第一線服務,「就能夠接地氣,接收民眾的真實需要,並且在第一時間解決他們的問題。」聯合國頒布《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RPD),明定國家應保障身障者融入社區生活;而在106年,台灣啟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政策,也以在地老化(註2)為目標。在長照2.0政策推行下,截至今年1月,全國各地共有2609間巷弄長照站(註3),平均每三個村里就有一個據點,讓民眾就近享有社福資源。然而,為推進社區化,勢必得擴充更密集的在地服務據點。當前建置社福服務空間的困境,恐導致社福資源難以深入社區。註2:意指人老後仍在社區居住,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生活,且避免隔離措施、促進人際交流。註3:在長照2.0政策中,屬於最基礎的社區整體照護資源站,亦是社區中第一線的長照服務組織,就近提供社會參與、健康促進、共餐服務、預防及延緩失能等服務。長照服務因受眾多,政府投注許多資源協助設立據點,但服務特殊少數個案的社福團體則難求社區化。李會珍舉失智症協會的台北市服務空間為例,他直言,服務對象只有約四成是本地人,因其他地區沒有開展此類服務,導致外縣市的個案及家屬須舟車勞頓前來參加活動課程。除了各縣市的社福資源有落差,城鄉社福設施分布也不均。育成基金會執行長賴光蘭說明,弱勢者的照護空間向來容易被排擠到偏遠地帶,且部分民眾的刻板觀念仍認為患者應隔離在都市外,「我們只是希望每個孩子都可以走出來(離開機構),也可以回家。」孫一信無奈指出,對建商而言空間就是資本,在都市計畫區設立社福設施是「用西裝布做內褲」,因此房市會排斥這類設施。「推展社區化時由誰來承接?政府的財政與人力應付不來,向來是養社福團體來做(服務)。」謝文蒨一語道破民間團體的必要性。台灣欲提供弱勢族群更完整的福利資源,政策亦繪出健全的社福國家藍圖。然而,政府長期仰賴民間協助開展服務,卻難解決社福團體建設服務空間的困境。若社福團體連獲得一磚一瓦都要傷透腦筋,要如何構築一個完善的社會福利國家?
民眾聚東區抗北市高房價 籲政府建社宅解套
校園
影音
第1713期
民眾聚東區抗北市高房價 籲政府建社宅解套
2019-11-15
【記者吳曼嘉、蔡淳宇綜合採訪報導】「打破金權政治!實現居住正義!」民眾躺在東區街頭,手舉標語,高聲呼喊訴求口號。「居住正義改革聯盟」9日下午舉辦「東區大集結」活動,號召民眾聚集在台北市龍門廣場,為居住正義發聲。其中一項訴求,便是呼籲台北市政府落實興建社會住宅的承諾。參與民眾林學宇表示,相對於在外租房,社會住宅的建設品質較佳,且非違章建築,大樓的公共設施也會定期保養,因此社宅是較值得信賴的居住地。根據「OURs都市改革組織」資料指出,在台北市市長柯文哲的首次任期內共興建了2萬487戶社宅,但連任後,他卻說:「台北市空屋多,所以不用再蓋社宅。」此後只會再興建1807戶。該說法明顯不符2014年他所提出的政見:四年任期內興建2萬戶、八年共5萬戶的社宅。參與民眾賴俊穎則提到,政府興建社會住宅,旨在解決大眾的租房困境。「然而,現在社宅的數量並不是很多,有點跟不上我們的需求。」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社會住宅規劃設計興建及營運管理作業參考手冊》,社宅的基地選址須考量其周邊生活機能,包含居民在就業、就學、就醫等需求。但是,生活機能佳的地區,大多已無足夠空間規劃成社宅用地。對此,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住宅企劃科政策股股長黃于哲說明,由於社宅要規劃在公有土地上,但台北市地狹人稠,因此要找到大面積的公有土地著實不易,而這也是目前在規劃社宅上,政府所面臨最大的問題。面對土地不足、無法繼續興建社宅的情況,前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林洲民建議,相較於尋找新空地,將台北市政府所管轄的土地進行都市更新,是較為有效的方法。他解釋,台北市230所學校中,超過90%學校的學生人數正大量減少,有鑑於此,可以將學校用地做行政資源上的土地重整。他認為,將這些土地從學校用地轉為社宅,是一種把台北市推向更理想境界的方法。面對低薪、高房價的巨大壓力,年輕人只能以租房代替買房。居住正義改革聯盟要求政府確實實現興建社宅的承諾,以減輕弱勢族群的租屋負擔,別讓居住正義的政策淪為空頭支票。https://youtu.be/CYQKAwKKoc0
夜宿東區 青年呼籲政府落實居住政策
校園
第1712期
夜宿東區 青年呼籲政府落實居住政策
2019-11-07
【記者陳子瑜台北報導】在曾號稱最精華地段的台北市東區龍門廣場,居住正義改革聯盟(後簡稱聯盟)舉辦「夜宿東區計畫」,從4日至8日,每天架20頂帳篷,邀請年輕世代共同在東區露宿,藉此向政治人物疾呼買、租屋政策問題。 居住正義改革聯盟在募資平台上為「夜宿東區計畫」籌措經費,本次活動獲得超過900位民眾支持,在短短72小時內,募資160萬元。 圖/陳子瑜攝沿著商店街的燈火,20頂帳篷、每頂住兩人,排成一列座落於廣場,在繁華高樓與商家之間,形成巨大反差。儘管氣溫漸涼,仍有不少青年到現場,參與講座、紀錄片影展等活動,加入夜宿的抗議。 4日,現場邀請到居住正義改革聯盟多位創辦人,舉辦一系列講座活動,一同回顧近30年來為居住正義所做的努力。 圖/陳子瑜攝活動參與者、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學生林展丞表示,居住正義議題的知識入門門檻高,但大學生又與買、租屋市場有所接觸,因此希望藉露宿活動能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聯盟志工、致理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學生黃依婷表示,大學生若沒有抽到宿舍,在外租房的租金動輒1萬元,甚至必須打工支付。參與者、政大地政系學生黃信翔也補充,現今的房屋租金往往佔薪水的1/3甚至一半,若居住正義不被落實,則生活品質難以保障。目前社會住宅(註1)成為部分年輕人的居住選項。然而社會住宅戶數不足,中籤率極低,再加上須滿足的條件繁複,如本人、配偶與直系血親皆不可擁有房屋等,獲取資格難上加難。「除了搶破頭外,還有周邊居民的眼光。」黃信翔表示,租用社會住宅的人常被視為絕對的弱勢,例如乞丐、愛滋病患者等,「但我們就是在現實狀況下所得比較少的年輕人,僅此而已。」註1:社會住宅是由政府蓋房子出租給民眾、或由政府承租民間空屋,再轉租給民眾的住宅。社會住宅只租不售,租金較便宜,使政府的住宅資源能循環利用,照顧更多民眾。黃信翔坦言,社會住宅其實無法解除買租屋市場的問題,只是因房價無法短時間內下降,而暫時「治標」的方法。林展丞也指出,若要改善青年居住難題,最終仍要回歸到不動產的持有稅制,例如推出囤房稅,就是落實居住正義的開始。 夜宿帳篷申請一推出,每日20頂帳篷,共40個名額迅速搶完,申請人多是青年族群,其中不乏上班族。 圖/陳子瑜攝因此,聯盟藉本次活動重新強調三點訴求:「完成實價登錄2.0」(註2)、「修法課徵囤房稅」(註3)、「履行社會住宅」等承諾。「房子是每個年輕人最後都要面對的問題。」聯盟媒體聯絡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學生劉品辰鼓勵大眾為自己的權益,了解議題並出聲行動。他表示,聯盟將在9日舉辦「東區大集結」,已寄函邀請總統蔡英文、台北市市長柯文哲等人出席,希望監督兩人以及其他政治人物真正落實居住正義政策。劉品辰說:「不要讓政策變成明年的政見。」註2:實價登錄指房地產買賣雙方、地政士及房地產經紀相關業者,必須向主管機關申報該房地產的成交資訊以及成交價格。為使房地產交易資訊透明化、避免商人不當哄抬價格,政府於民國107年提出實價登錄地政三法修正案,將原本登錄的範圍從門牌區段,改至該戶門牌及地段,但法案尚未通過。註3:囤房稅是指當個人擁有四戶以上房子時,所課徵的差別稅率,擁有愈多房則稅率愈高。目的是釋出空屋,讓房子有機會降價出售、出租或讓政府代管。
身障者的甜蜜與苦澀 自立生活的下一步?
專題
第1698期
身障者的甜蜜與苦澀 自立生活的下一步?
2019-04-11
【專題記者林莉庭、徐卉馨、吳佩容、范莛威綜合報導】輪椅上的身影脫離家庭與安置機構,選擇融入社會生活,穿梭在大街小巷、編織自身的人際網絡。在社會中自立生活是許多身障者理想的生活方式,但仍不乏遺落在社區網絡外的身障者,離開家人的呵護或機構安排的環境,舉目望見許多待解決的難題。「在機構裡面,你的人會慢慢死去......」「這個空間的理念就是要讓身障者在社區生活,實驗障礙者互助的概念。」異於常人算障社會推動工作聯盟(以下簡稱算障團)身障者周志文表示,混障家屋是算障團成員承租並共同生活的家屋,同住的身障者在社區中彼此守望互助。客廳空間足夠讓多位乘坐輪椅的身障者活動,周志文也在混障家屋中舉辦過地板滾球、桌遊等社交活動。周志文坦言,政府雖為身障者提供集中照護的機構,但機構人力不足以提供每位居住者妥善照顧,加上身障者接受特別安置、統一管理,易加深身障者與社會的隔閡。他提及創辦混障家屋的動機,「我們要回應我們自己,自己的障礙政策要自己先落實。」唯有身障者回歸社會網絡,居住於社區中,才得以漸漸化解社會對身障者的不理解,不再被視為特殊的存在。 算障團的周志文,一面描述看房的情形,一面傾訴大環境為身障者帶來的不便。 圖/范莛威攝有別於原生家庭和安置機構,混障家屋提供身障者一種可能的生活圖像——自立生活。與家人同住,對身障者而言甜蜜與苦澀並存,享有家人的關照,卻也不願自己成為親情的負擔。財團法人台北市脊髓損傷社會福利基金會(以下簡稱脊損基金會)副執行長洪心平說:「我想很多身障者有家人當然很幸福,但是因為跟照顧者之間的關係,會是一種拉扯。」他曾接觸過在國小期間受傷的身障者,隨年紀成長開始嚮往獨立居住,規劃理想的生活模式。洪心平認為,家人盡力照顧身障者可能造成過度保護的情況,會讓身障者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或是沒有動力積極做復健,久了體能衰弱、肌肉軟化,連受傷部位以外的地方也失去活動能力。身障者陳青琪也建議,若身障者願意求職也順利穩定就業,將能協助減輕家庭的負擔。至於身障者在安置機構的生活環境,洪心平則觀察到,安置機構替每位居住者硬性規劃生活時程,也缺乏個人空間的隱私性,許多身障者希望能脫離機構,便是因為不願再過著被安排好、日復一日的生活。社團法人台灣新巨輪服務協會(以下簡稱新巨輪協會)理事長陳安宗曾至安置機構參觀,他表示出入安置中心需要經過申請程序,待在機構內的身障者也多半依靠政府補助,他說:「在裡面沒有收入、沒有工作,幾乎就是被圈養。」長年待在機構中使身障者無法經濟獨立,便缺乏規劃自身生活的資本。經歷八年機構生活的身障者張文豪回憶道,曾住的機構一個位於海邊、一個鄰近工廠,地處偏僻。身障者亦須配合機構規定,不能隨意外出,絕少有與社會大眾接觸的機會。「在機構裡面你的人會慢慢死掉,因為他生活很死。」張文豪以三年時間慢慢計畫離開機構,如今已在外自立生活兩年,可以自由安排生活、與社會接觸,他說:「因為有生活壓力,人才會過的比較充實。」張文豪曾居住在機構八年,而目前已外出生活三年,他表示最大的好處是自由。 圖/林莉庭攝<b>找尋住屋時,身障者所面臨的障礙身障者自立生活的重要條件便是尋找宜居的住所,但尋覓住處的過程會面臨許多阻礙。周志文說:「光是我親自到現場看的就有三、四十間屋子。」但許多建築入口的電梯前面還有樓梯、大門太小輪椅推不進去、走廊過窄沒有迴轉空間,周志文遇到的困擾,也是許多身障者尋覓住處時的難關。他也回想,曾連進門都沒辦法,便直接放棄,「電梯前有一個很陡的斜坡,一定要別人幫忙推,結果電梯太窄我輪椅進不去,連房子都沒看到就離開了。」「但有些房子大概的格局是可以的,只是可能要稍微改裝。」周志文解釋,那就要看房東的意願。身障者陳青琪則說:「有些房東就是怕你把房子用壞。」碰到這種房東就直接不租,省得以後被找麻煩。陳青琪在房子時碰壁多次,部分房東對身障者有一定刻板印象,認為他們比起一般人更具無法負擔房租的風險,身為脊髓損傷者,陳青琪終日需以輪椅代步,而丈夫則是視障者。「在找房子的時候絕對不能帶著我先生,不然不可能成交,更不能帶著我的兩個孩子,那樣成交機會更低。」陳青琪語氣戲謔,卻掩不住心酸的眼神。 身為脊損基金會的無障礙勘檢員,陳青琪經常替身障者勘查各住所的環境條件。 圖/范莛威攝「有時候,會被房東刻意迴避。」林鈺翔無奈笑道,他20歲時因意外造成四肢癱瘓,從那以後他的生活起居皆離不開看護和輪椅,其原先的住所為老舊公寓,沒有電梯,因此他的家人也為了是否應該搬家而困擾,而他在決定自己搬出去後,找房子又成為一大阻礙。林鈺翔需要一間鄰近就職處、看護能夠同住以及整體環境可以讓輪椅暢行的屋子,然而找到後,卻又面臨房東在簽約前突然迴避的情況,林鈺翔解釋,「我們要申請補助,就會需要正式報稅證明,很多房東會不願意。」 林鈺翔談及看屋經驗,前後看了六、七次,房屋格局皆不適合輪椅使用,輾轉才找到目前的住處。 圖/林莉庭攝各縣市政府社會局提供身心障礙者申請房屋租金補貼,身障者需提供正式租賃房屋契約的報稅證明,而這需要屋主配合。但台灣目前多數的租屋交易,多在檯面下進行,政府並不一定能夠查到每筆租屋交易,因此在一般的交易情況,房東多會躲避因租屋收入而課徵的綜合所得稅。「若是租給身障者,他們就必須多繳納稅金。」周志文舉例,曾有某位房東雖願意讓他申請租屋補助,但要求他負擔這筆稅金,「那這樣基本上就快2萬8、3萬了,那我就說我們沒辦法,這實在太貴了。」「身障者需要的是在受傷後回歸原先的生活。」洪心平表示,但當身障者連在家中的生活都有困難時,又該如何談其它?身障者在尋找住宅的過程中,時常無法找到符合輔具行動範圍需求的租屋處,或者房東會刻意迴避,讓他們一次次拖著沉重的身軀,跑遍各個房屋。「其實不是每個房東都不好,只是多數會因為不了解身障者的需求而害怕,因為害怕而不敢幫忙。」<b>連養家都難,還有錢租房子?除了與房東交涉時遇到的種種困難,身障者還需面臨租金的問題,租金時常成為身障者在外尋找住屋時,第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而空間和交通需求都會牽動租金高低。陳青琪說:「租屋的費用其實我們都比別人高,因為我們要的空間比較大。」身障者因使用輔具,需要坪數較大、格局寬闊的住房空間,走廊轉角和門的寬度也都是考量範圍。陳青琪也指出,身障者出入亦需便捷的交通設施,然而捷運沿線、鄰近公車站牌的房屋,租金相對高昂,「交通方便的地方就是租金貴。」 陳安宗認為,身障者在新巨輪都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間,因此堅持每人一間,略寬的走廊也能夠讓使用輪椅的身障者順利迴轉。 圖/林莉庭攝身障者的經濟能力亦影響租屋選擇,沒有工作的身障者,通常以補助和津貼為主要收入來源,而台北市社會局核發的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最高金額為每人每月補助8499元。身障者支付生活費開銷之餘,還需負擔高額租金,不易維繫生活。至於身體狀況尚可工作的身障者,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發布的《105 年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及需求調查報告》顯示,身心障礙受僱者平均每月經常性薪資為2萬5939元。陳青琪以街賣工作為例說明,平均一天工作三小時、賺入150元的身障者,加上政府津貼,一個月收入可達約2萬元,「你租個7、8千塊的房子,也還有1萬多塊可以吃飯。」陳青琪認為,身障者自立生活的基礎必須建立在經濟獨立之上,而非等著接受他人救濟,「雖然說政府要照顧我們,但他要照顧的族群這麼多,什麼時候才輪到你啊!」他鼓勵身障者透過工作賺取收入,唯有確保經濟來源無虞,才能負擔住屋的租金,也才得以邁開自立生活的第一步。身障者共居,新型態的租屋模式除在外租屋,身障者也可選擇社會住宅,政府提供或承辦的住宅是身障者積極尋求的居住管道。目前《無障礙住宅設計基準及獎勵辦法》規定,政府新建的公共住宅應保留5%房型加入無障礙設施。然而,各障別的身障者皆可申請上述的無障礙房型,擠壓到需使用輪椅移動的下肢障者名額,對此,洪心平建議將障礙類別再細分,讓輪椅使用者能佔所有無障礙房型名額的固定比例。針對無障礙房型申請名額的問題,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住宅發展科專員蔡昆達則回覆,適用無障礙房型的族群類別廣泛,但輪椅使用者所需的房型設計較特殊,空間較大、也需加裝扶手,因此會優先開放下肢障者申請無障礙房型。至於舊有的公共住宅,在接收到無障礙設施未臻完善的建議時,因需考量房屋結構,無法一概改動空間設計。目前社會住宅仍受限於名額,身障者申請不易,接受機構安置,則會讓身障者隔離於社會,在外租屋也常遇到租金和房東等問題,因此,身障者共居便成了另一劑解方。以新巨輪協會為例,協會除提供身障者街賣工作輔導之外,也提供身障者共同居住的空間,每人皆有獨立房間,建立起自立生活的共居模式。陳安宗補充,鐵皮屋場地空曠,「所以我們在這個地基上設計這些房間,讓輪椅族群進出特別方便。」 陳安宗分享創辦新巨輪協會十多年來的歷程,走過拆遷危機、被誤認是詐騙集團,他始終堅持讓身障者透過街賣擁有自立生活的能力。 圖/林莉庭攝為協助身障者與房東溝通,脊損基金會也推動「脊善之家」,洪心平說:「脊善之家強調是我把房子租給你,你要有自立生活的能力。」他認為,基金會要扮演的角色就是身障者和房東的橋梁,基金會招募友善房東提供房屋空間,並統一代租代管,選擇有適當動線的房屋,再將房屋轉租給身障者。對於許多房東會希望身障者搬離時,將扶手、斜坡等無障礙設施拆除,洪心平提出的解決方法是,當有身障者搬出,基金會再媒合下一位身障者進來,讓無障礙房子可以繼續運轉。洪心平說明,在租屋市場中,通常沒有時間化解房東對身障者的特定印象,但房東具有是否出租的選擇權,一旦房東對身障者有所疑慮,則時常傾向不租房屋給身障者。例如使用輪椅可能磨傷地板等擔憂,便會導致房東不願讓身障者承租房屋。為了降低房東疑慮,洪心平說:「基金會用我們的公信力去擔保,我保證你收得到房租。」房東只需收取房租,而脊善之家提供轉介,化解身障者在尋找租屋時屢遭拒絕的困境。「對房東來說最擔心的不是身心障礙者,不是歧視身心障礙者,他是擔心他的房子會壞掉。」洪心平解釋,因此脊善之家會幫房東和身障者雙方投保保險,降低意外風險。他也補充,脊損基金會希望建立起固定模式,未來希望與政府合作,將服務擴大到全台。<b>連結社區情感,自立生活的一大步身障者選擇在社區生活,最主要的考量是渴望與人接觸,當身障者被納入社交網絡,原先不善交際的性格便能產生轉變。陳安宗分享,有些新巨輪協會的身障者過去在家中缺少聊天對象,但他們經由街賣能逐漸適應社會生活,也不再感到孤單,「對阿伯他們來講,跟人打招呼、微笑,都已經可以去克服心裡的靦腆、自卑。」周志文也認為,在社區中生活最主要的優點是,身障者能透過與人互動的過程建立自信心,逐漸增進與人交流、應對的能力,也時常收到暖心的關懷與幫助。談及先前混障家屋發生火災後,附近住戶的反應,周志文對一戶從事按摩工作的住戶印象深刻,「我在前門遇到,他們衝過來抱著我問:『你怎麼了?你有沒有什麼事情?』我整個就超感動的。」後續他也收到其他住戶給予的鼓勵與慰問。身為周志文的照顧者,時常前來混障家屋的邱晧庭則說:「我覺得這裡(混障家屋附近)本身有一個強的在地社區感。」像是鄰居下雨時會主動幫忙收衣服,也有多間店家會免費替周志文剪髮,或者當他與周志文一同吃飯,店家會不收取他的飯錢,「有點打破我對都市的想像,這種氣氛跟鄉下比較像,至少我自己在台北大都市,快十年我沒有感受到。」 算障團的混障家屋位於士林的整合式住宅,一出門可遇左鄰右舍,離商家近、生活機能佳,身障者除了彼此互助,也能融入社區生活。 圖/林莉庭攝住所對外動線規劃不完善,也是阻礙身障者與人接觸的原因。邱晧庭觀察到許多安養中心位在公寓某一層樓,若缺乏電梯供身障者通行,他們便無法順利進出,只能終日待在住所,仍形同生活在機構,差別僅在於規模較小,他說:「就是我好像在社區裡,但我其實跟社區無關,只不過是個小一點的機構在社區裡而已。」與人接觸是身障者選擇進入社區生活的初衷,身障者離開家庭或安置機構後,邁入陌生的社會、一步步重新學習社交技巧,但現今社區大多不具緊密的情感連結,使許多身障者缺少與人互動的機會。對此情況,周志文不禁嘆道:「沒有社區感,就變成大監獄跟小監獄而已啊!」「一般社會大眾是這樣,因為不了解就會有距離,可能就會有異樣的眼神,或覺得是麻煩。」邱晧庭認為,身障者在社區生活屢遭挫折的原因,在於人際互動的問題未獲解決。尋索身障者在社區生活最根本的需求,便是獲得大眾理解,相應才能確保身障者經濟獨立、消解租屋會遭受的歧視,也才得以滿足身障者自立生活的想望。&nbsp;
「住」大不易 租屋菜鳥何去何從
新知
生活
專題
第1656期
「住」大不易 租屋菜鳥何去何從
焦點
2017-06-08
點此進入專題網站閱讀完整報導 【專題記者洪婉恬、葉冠吟、張寧心、黃昰熏、邱麒瑋、陳思慧綜合報導】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因居住或就學而有租房需求者,約超過285萬人,相當於全國總人口的八分之一。想要脫離父母自立,找房可說是開啟獨立生活的第一步,無奈雙北房價之高,新鮮人得要不吃不喝十幾年才買得起房,於是只能以租代買。不過,如今租房也大不易,內政部的數據顯示,全台租金指數【註1】已連續上漲超過六年,今年四月更來到104.57%,屢創新高。    除了高昂的租金,上網搜尋、找房仲——經歷一連串努力後預約看房,沒想到不是遇到無理要求,就是實際屋況與照片不符,碰了一鼻子灰後轉而找社會住宅,卻又處處碰壁。「住」對於租屋菜鳥來說為何困難重重?除了一般租屋、社會住宅,是否還有其他路徑可供選擇?&nbsp;<b>盼阻租屋亂象 新版房契上路     不論剛上大學的學生或初出社會的新鮮人,都想為自己尋覓一個溫暖舒適的家,但首次租屋的菜鳥最怕遇上惡房東。近年租屋亂象層出不窮,例如去年在輔仁大學附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惡房東張淑晶。為遏止類似事件重演,內政部增訂「房屋租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又稱作「張淑晶條款」,以保障租客權益,於今年元旦正式上路。    新版契約書中,特別針對常見的房屋租賃糾紛,例如提前終止租約、房東要求過高押金、臨時調漲水電費、租屋毀損修繕以及房屋歸還違約金額等爭議,都必須明定記載。若房東不遵守,房客能要求房東修改或拒絕簽約。另外,如果經地方政府命令限期改正而未達成的房東,將會依《消費者保護法》裁罰,最高可達30萬元。然而,目前新公告的版本並不能規範所有房屋租賃行為,僅能適用將承租房屋作為住宅使用。也就是說,如果租客將承租房屋作為販賣商品或辦公業務等營業用途,就無法適用於新版規定。另外,新法主要規範以出租為業的職業房東,若是業餘房東,政府僅能宣傳、勸導,盼他們能夠遵守新版標準。 崔媽媽基金會租屋服務秘書張心岱表示,最常見的租屋糾紛往往源於提前解約,而引發違約金爭議。「租客常因為將違約金與押金混為一談,被房東以違約名義多收錢。」她解釋,租客簽約時會繳納押金作為房屋修繕使用,若到期滿屋況仍然良好,就能全額拿回;違約金則是由提前解約方支付,做為違反契約的補償。她指出,押金通常為兩個月的租金,違約金為一個月租金。現行狀況下,當房客提前解約,房東往往以違約為由沒收押金,從中獲利。 張心岱強調,解決上述問題的根本作法,必須從一開始的簽約著手,因為「一旦簽下去,就代表同意契約內容,事後發現不合理想吵,大概也『沒門』。」長期以來,政府對租屋並沒有明確限制,即使《民法》與《土地法》內有些相關規範,但立法至今大都已不合時宜。因此,張心岱對新法抱持樂觀態度。她認為,新版契約載明違約金不得超過兩個月,也不得將稅金轉嫁給租客,就是對房客極大的保障,房東雖然受到更多限制,不過市場的自由競爭原則也會促使他們遵守。&nbsp;&nbsp;<b>門檻高機率低 社會住宅「眉角」多&nbsp;    近年各縣市力推青年住宅,以新北市青年社會住宅為例,申請抽籤時需先選定房型,分為套房及二或三房,且抽籤結束後不得轉換房型。然而,房型分配比例相當懸殊,總數81戶中,二或三房卻僅佔13戶。今年新北市青年社會住宅中和館二或三房的正取民眾蔡芙芸便表示,由於優先戶能夠先選房,且大部分的優先戶皆挑選二或三房,導致即使已是正取戶,卻選不到房。她認為,現行的制度等於二或三房全數保留給優先戶,對一般戶相當不公平。    可申請社會住宅的身份分為一般戶及優先戶,原意在於能夠將房屋留給真正需要的民眾。今年五月卻有取得入住資格的民眾,將社會住宅轉手至租屋網當二房東。經查證後,更發現該住戶為優先戶,讓大眾對入住者的身分稽查產生疑慮。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局對此回應,未來將加強身分稽查,若發現租客冒名頂替入住或實際轉租,將依契約規定提前解約,並沒收一個月的押金,且2年內不得再申請;後續也將加強宣導承租戶管理規則。    三月底甫公布抽籤結果的新北市青年社會住宅中和館,候補名單多達上千人,但小坪數的套房卻還有剩,明顯可看出房型熱門度的差異。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張金鶚建議,政府應在興建公宅前確實做好需求調查,「政府蓋房子是很花錢的,如果產品定位不清,反而造成資源的浪費,是很不應該的。」另外,他也點出應以了解弱勢族群為優先,才能訂定適當的房型配比,避免有類似爭議發生。    目前《住宅法》規定,社會住宅保留給弱勢者入住的比率至少30%,且對未設籍於當地的青年創業者,提供一定比率入住,例如台北市訂出5%。張金鶚感嘆,30%是最低標準,「但真的有落實嗎?」由於弱勢族群更容易因資訊不對稱而錯失資源,因此如何在供給與需求間找到平衡,以真正落實公平,方為關鍵。如果能從空屋率、住客資格、民眾滿意度等,對比政府投入成本,進而檢視政府績效,社會住宅才有正面意義。    以往曾有社會住宅位於精華地段,又是大坪數、智慧設計,將租金層層推升,讓好不容易抽到籤的民眾望之卻步,只能退租。張金鶚認為,可以視申請者的收入條件彈性調整租金折扣,但前提在於「地點要對、造價要對」。他舉例,新加坡的社會住宅相對樸實,但台灣的配有全套家具,裝潢過度豪華,使得租金居高不下,保障住房弱勢權益的立意良善遭到扭曲,資源因此被壓縮,反而淪為政府宣傳政績的手段,值得檢討。 圖為新北市中和青年住宅套房樣品屋,屋內配有家電、家具,吸引許多人申請入住資格。圖/青年社會住宅i回家提供    他認為,官方為配合政策口號或業績而廣設社會住宅,就容易忽略細節的評估,例如地價與租金的連動性,「蓋房子是為了蓋房的人還是住房的人?」尤其近年搭上科技趨勢流行智慧宅,但張金鶚提醒,「入住後的維護成本很高,如果維護不周反而會造成浪費或使用上的不便。」    張金鶚表示,社會住宅是提供給難以進入租屋市場的社經弱勢族群,「起到補充的作用」,例如年長者、身心障礙人士等。但台灣目前社會住宅佔整體住宅比例不到1%,在數量不多的情況下,「就應該給最需要的人」。然而,針對青年推出公共住宅,「某程度上是政治考量,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再加上「僧多粥少」,青年依然很難抽到一處落腳地。因此,張金鶚認為,應落實租金補貼或包租代管,由政府或租屋服務業者向民眾承租住宅,再轉租給弱勢民眾及代為管理,也就是政府扮演二房東的角色,或許才能解決台灣眼下的租屋困境。 但不論租金補貼抑或是包租代管,成效都還有待觀察,因為房東會避免呈報租賃所得,「大家都在逃漏稅,租房市場是一個嚴重的黑市,政府管不了。」張金鶚表示,相較於提供部分租金這類明顯可見的需求面補貼,政府蓋房屬於供給面補貼,不僅成本高又沒效率。 一般民眾多因為不了解背後的運作機制,才容易認為蓋越多、越智慧、越便宜、住越久越好。&nbsp;<b>共生租屋新趨勢 立法腳步需跟進<b> 除了一般租屋和青年公宅,租屋菜鳥是否還有其他選擇?事實上,近年來一種被稱為「共生」(Co-Living)的居住型態正在興起。「共生」源自於日本因應高齡化社會推出的「共居」(Co-housing)概念,通常由一個團隊替屋主管理閒置或老舊的住宅,經過重新修繕、裝潢後,為租客媒合室友。  「Zuker租客」創辦人黃聖皓認為,出社會後,幾乎找不到如學校宿舍的共租空間,「好聽一點是有自己的空間,講難聽就像一間間的監獄。」他當初本為解決外籍學生租屋困擾,希望能提供可信任的住宅,後來漸漸發展成共生租屋的模式。他表示,形形色色的人分享同一空間,促成陌生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能讓封閉的交友圈更開放。 共生空間「角隅」提供極為寬廣的公共空間,租客聯絡感情的同時,也能選擇自己喜愛的角落。圖/邱昶學提供 房客間的衝突,往往成為管理者最為頭痛的問題,共生空間「角隅」創辦人邱昶學透過篩選房客而找到解方。曾為了在台北就職而找房子的他經歷重重困難,促使他與夥伴合作成立共生租屋「角隅」。邱昶學表示,房客必須填寫申請表,經過兩位創辦人面試,才能入住為「角隅」的一份子。「畢竟住進來後要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相處,所以要謹慎審核。」他強調,申請人與未來室友的相處狀況,也可能成為篩選的基準之一。 「角隅」的房客們自主舉辦讀書會、火鍋電影欣賞會等共同活動,與來自不同背景的室友們聯絡感情,這也降低了房客間發生衝突的機率。圖/邱昶學提供 然而,共生租屋並非適用於所有人。黃聖皓表示,常因住戶間的摩擦而需出面協調,也因此造成許多管理上的麻煩。此外,台灣法律跟不上新形態的租屋模式,稅賦相關規範也不夠完善,「若要合法經營平台,會無法負荷增加的成本。」&nbsp;<b>打造青年競爭力  學者籲健全租屋市場    內政部於今年二月研擬《租賃住宅市場發展條例》草案,內容新增免費住宅租賃糾紛處理管道,也針對惡房東、惡房客進行規範,強化住宅租賃關係的保障。雖然房東逃漏稅仍未被納入罰則,租屋市場尚無法檯面化,不過張金鶚表示,政府已訂定此專法,看得出有所進展。     張金鶚指出,臺灣人「有土斯有財」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房子變成投資炒作的工具,再加上房屋相關稅賦不到房價千分之一(美國為百分之一),「寧可空在那裡也不出租。」       「年輕人更不該買房,應該要投資在自己身上。」張金鶚認為,台灣的租市問題之所以特別嚴重,在於房屋已經商品化,居住使用不再是主要目的,持有成本低造成囤房,惡性循環下貧富差距也加大。即使政府有心想改善,但背後盤根錯節的政商關係,牽扯的利益之大,「並不是想像中容易處理。」 「住」,是人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一,更是人人都該擁有的權利。然而,甫出社會或離家的青年,想要擁有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可謂困難重重。傳統租屋狀況多,申請社會住宅卻又處處碰壁,就連最近興起的新型態租屋,也因為現行法律無法跟上而面臨違法的危機。張金鶚語重心長地表示,若政府能從源頭做起,健全租屋市場,「青年根本就不需要去搶社會住宅。」註1:租金指數,又稱為消費者物價房租類指數,查得之價格資料採用拉氏公式計算,指數計算方式係先將各查價地區價比以地區權數加權得到項目價比,再以項目權數加權即得指數,也就是出租房屋租金價格的變動水準。&nbsp;&nbsp;
【居住篇】朱批民進黨八年20萬社宅緩不濟急 主張釋出空屋
校園
第1612期
【居住篇】朱批民進黨八年20萬社宅緩不濟急 主張釋出空屋
焦點
2015-12-11
台大等七校學生會於6日舉辦「2016總統大選與青年對談」。 圖/張方慈攝【記者張方慈台北報導】針對青年居住問題,陳建仁提出八年20萬戶社會住宅與聯合宿舍。朱立倫批評民進黨大興社宅的計畫緩不濟急,主張釋出空屋轉為租屋。宋楚瑜則提出「青年兩桶金計畫」,先租再買。陳建仁表示,民進黨推出八年興建20萬戶社會住宅,並預留一定比例給家裡有年輕人的家戶。此外,他提出發展大學城,用國有土地興建聯合宿舍,解決大學宿舍近20萬床位短缺。朱立倫批評民進黨大興社宅的政見,指出大台北地區土地有限、興建社宅需十幾年時間。他認為,「住者有其屋」是最高目標,但短期內應先讓年輕人「住者有其居」,務實來看還是要讓大台北地區的36萬空屋釋出。他主張應改革稅制來降低空屋持有率,並補貼青年租金,漸進式解決大台北居住的供需問題。宋楚瑜認為,人跟著工作走,而工作跟者產業走,今日產業皆集中在北北基,自然房價高漲。目前的打房政策,北部房價沒打成,中南部房價卻慘兮兮。政府未來應分散產業分佈,而過渡時期則應讓這些青年能夠在高房價地區居住。他提出青年住宅租金比照房價一半到七折,可居住五年。根據其臉書,「兩桶金」的第一桶金讓青年以七八成租金承租青年住宅,租屋期滿退還20%租金作為首次購屋頭款。第二桶金再預借頭十年勞退基金挹注購屋。 2016總統大選青年對談-三黨候選人居住政策。 製表/張方慈大學報相關報導【大選與青年對談】三黨候選人首度同台 聚焦教育、就業、居住【大選與青年對談】【教育篇】陳:大學不輕易退場 按特色整併【大選與青年對談】【就業篇】陳提「亞洲矽谷」 朱推TPP、RCEP【大選與青年對談】【居住篇】朱批民進黨20萬社宅緩不濟急 主張釋出空屋【大選與青年對談】抗議南鐵、收費員爭議 學生:談未來 先面對被壓迫者【大選與青年對談】學生會籌辦過程倉促 台、政學生議會將檢討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