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宗教哲理融入多元媒材 劉濬磊探求人類本質
藝文
第1802期
宗教哲理融入多元媒材 劉濬磊探求人類本質
焦點
2024-12-06
【記者何依庭新竹報導】「在生與死之間,只有呼吸持續不斷。」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生劉濬磊,即日起在竹師藝術空間二館舉辦展覽《專注呼吸》。取佛教中強調呼吸以專注當下的概念,劉濬磊使用繪畫、雕塑、裝置等媒材,引導觀眾察覺自身的存在。 「佛教會教導人們覺察自己的呼吸,因為當人開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才能意識到當下與生命的存在。」劉濬磊說,他透過哲學三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規劃出生命起源、精神建立、社會互動以及回歸自然等四個主題展覽空間,探討生命、人類與自然的關係。 本次展出作品中,劉濬磊揉合宗教元素與概念,如位於第一個展間的影像作品〈無相〉,他記錄一位正在剃髮的人物,並讓其臉部被完全包裹,使五官變得模糊。此外,他也在展場的螢幕上,張貼祭祀用的紅紙以遮蔽人物臉部,使觀眾直到最後剃髮者完成剃髮露出臉部,也依然看不清他的臉。劉濬磊以此揭露展覽核心問題,「我帶著『什麼是人?』這個問題去創作,這些作品都是我思考的結果。」他補充道。 在第二展間左方的牆壁上,貼著多個佛像,牆面淡淡浮現著人形輪廓。作品〈自性〉結合佛教中人具有佛性的概念,劉濬磊說明每個人心中都有獨特的精神依託,因此他用形狀各異的水晶代替每尊佛像上相同的臉龐,「這些佛像代表每個人心中的信仰、精神與原則,它們不會長得一模一樣。」此外,牆壁右側的幾尊佛像,劉濬磊刻意留白使其背後沒有人形輪廓,再利用現場燈光與視覺殘留手法,讓觀眾隱約看見人形的陰影,以此表達精神信仰雖然因人而生,卻能獨立存在的特性。觀眾周承慧表示藝術家採用水晶嵌入佛像的設計,「讓我感受到精神與訊息的傳遞不會受載體限制。」 來到第三個展間「緣」,一旁的耳機播放著輕快圓舞曲,觀眾可以搭配電視裡播放的影像作品〈業〉觀看。畫面中出現兩個身上黏著磁粉的小型人體雕塑,劉濬磊說明他在其內設置強力磁鐵,使兩者靠近時,身上的磁粉隨之流動。劉濬磊利用磁鐵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質,傳達現實中人們受到彼此吸引或排斥的互動過程。他也提到選用音樂圓舞曲的原因,「因為人們跳交際舞時播放的就是圓舞曲,我想用它來表現人際互動上彼此靠近又遠離,不斷拿捏適當距離的過程。」他說。 展覽的末尾是重複播放的影像作品〈回歸〉。劉濬磊用沙土製作64個等比例的人體雕塑,以此對應易經中的64卦象。他在清晨時將它們逐一搬運至海灘上,以空拍記錄它們被海浪拍打、侵蝕,最終消逝的過程。他表示人類與自然本是同源,當雕塑作品經過海水沖刷,最終與海灘融為一體後,「象徵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融合與回歸。」觀眾Claire(化名)認為藝術家耗費許多時間創作,切合專注呼吸的主題,「當你認真感受當下,才能體會到自身的存在。」
競技項目結合傳統文化 文山首屆原民運展部落精神
生活
第1799期
競技項目結合傳統文化 文山首屆原民運展部落精神
2024-11-15
【記者陳樂怡台北報導】「矮殺~出力!」一群在文山區求學的原住民大學生,奮力的為體育場上的夥伴加油打氣。「矮殺~出力!」首屆文山區跨校聯合運動會在9日開幕,由東南科技大學與世新大學攜手八所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舉辦,邀請原住民大學生參與,期許能加深原民生之間的情誼,並體驗彼此的原住民族文化。 不同於一般競技運動會,「矮殺~出力!」的競賽項目皆與原住民生活息息相關,如「撒網捕魚」、「負重接力」、「拔河比賽」、「頂上功夫」、「鋸木」等,結合部落中捕魚、搬運糧食與鋸木取火等活動,傳達部落傳統生活的獨特風格與技能,同時也運用原住民常見主食——地瓜作為主要競賽用具。「頂上功夫」接力賽中,原民生需將地瓜頂在頭上奔跑接力,與團隊完成接力賽;而在「撒網捕魚」比賽,融合了沿海部落捕魚撒網的文化特色,讓參賽者利用重力將魚網撒向地瓜,再小心收網進行捕撈。來自布農族的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林成浩分享首次撒網的體驗,「我們部落都是上山打獵,沒有捕魚,我覺得撒網很新鮮!」他說道。阿美族的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賴李仕翔也表示「撒網捕魚」遊戲讓他倍感親切,讓他回想到小時候家人在海上捕魚的情景。 場邊歡呼聲此起彼落,同學們一同為隊員打氣,展現出原住民的團隊精神,而這也是主辦方籌辦運動會的初衷與期許。「他們來北部念書,身旁的同學不一定是族人,希望這個活動可以讓他們不要那麼孤單。」世新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行政助理賴濰心說道。他也提及,往年文山區的原資中心都以老師交流為主,鮮少會有專為學生舉辦的聯誼性活動,希望藉由運動會的舉辦,讓原民生加深自我認同感,並鼓勵他們能認識其他族群的文化,「知道說我是原住民,不用在台北隱藏自己。」他說。 來自泰雅族的臺灣警察專科學校學生林希宥坦言,長期訓練的警專生活較為封閉,透過參與運動會認識許多新朋友,能接觸不一樣的族群文化也讓他驚喜不已。比賽過程讓他回想起部落團結一致的精神,特別是在拔河比賽中,彼此不分敵我、互相吶喊打氣。而賴李仕翔也形容道:「 一摸到繩子,就感覺我們是一個團隊,有團結的感覺 。」 對於文山區原資中心的未來規劃,賴濰心表示,現階段主要專注於讓原民生建立自我認同感,並讓他們有更多和原住民同儕交流的機會。他也希望未來能讓更多學校參與聯誼性活動,如歌舞比賽、運動會等,把原民生聚集一起,建立他們的歸屬感。 賴李仕翔也期待未來能參加更多原資中心舉辦的聯誼活動,他說道:「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能讓各校同學認識彼此,也想再去認識其他族群的文化。」他期盼透過這些活動的舉辦,保留與發揚原住民文化,讓更多原民生能夠傳承並提升自我認同感。
中正盃成各級柔道舞台 提倡禮節核心精神
體育
第1797期
中正盃成各級柔道舞台 提倡禮節核心精神
2024-10-25
【記者潘慧芳台北報導】113年臺北市中正盃柔道錦標賽於19至20日在臺北體育館舉行,邀請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及社會人士參加單人或團體比賽。大專生被歸類於社會組,參賽學校包含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及淡江大學等柔道社。柔道的得分方式包括一勝(Ippon)及半勝(Waza-ari)(註一),當選手取得一勝或兩個半勝即為獲勝,比賽按年齡及體重分組,並採用單淘汰賽制。 (註一)一勝即為選手主動以一定速度與力量並使對方背部著地或是壓制對方無法掙脫滿25秒以上;半勝為只達成一勝一半的標準,或壓制對方20至25秒且對方無法掙開 臺大的薛宇庭參加社會女子個人甲組,他說:「這次比賽我打的很差,其實還可以再更好。」並提及自己從乙組升至甲組後,遇到更強的對手與更大的挑戰,雖然比賽表現不甚理想,但心態比以往更健康,也期許自己在明年的全大運中至少贏一場比賽,並希望加強低姿過肩摔及肌力訓練。 淡江的蔡少鈞參加社會男子個人甲組第三級比賽,坦言這次比賽原本打算減重參加四級比賽,但因減重過多導致力量不足,無法發揮最佳狀態。此外,遇到平時不常見的技巧,如直接將人抱起後摔倒,因反應不及,錯失晉級機會。他提到社會組的對手經驗豐富,「他們的搶手可以讓我們學習,比起學生,他們更有經驗及威嚇力。」 政大林瑩珊參加社會女子個人乙組第三級比賽,獲得銅牌。他認為當天狀況未達最佳,第一場比賽時較不穩定,但之後逐漸進入狀況,抓握力度與速度也有所提升。相比以往,他的心態更加成熟,能冷靜思考對手的攻擊方式。林瑩珊分享,他正備戰11月的全國錦標賽,「我給自己的目標是至少可以贏下兩場比賽。在技術方面,希望學會大外割(註二)以及強化右手的控制。」 (註二)以手控制住對方,後腳勾掃對方,使對方背部著地 中國文化大學體育系副教授,同時也是賽事審判委員廖俊強說:「柔道這項運動的宗旨就是在學習禮貌,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台灣柔道雖朝良好方向發展,但基層教育仍需加強,特別是教練須隨時更新相關知識,因柔道是高強度運動,若缺乏自保能力,家長容易擔心並反對孩子參與。他強調柔道重視禮節,無論場上場下,皆需以禮相待,這也是柔道精神的核心。 臺北市體育總會柔道委員會總幹事呂欽彥希望通過比賽推廣基層柔道,吸引更多學生學習這項運動,並強調高段位選手的培養需要多年努力,唯有在基層投入更多,才能在高段位賽事中取得更好成績,並增加柔道的曝光度。
心理師深陷情緒風暴 說出口能迎接清晨?
專題
第1791期
心理師深陷情緒風暴 說出口能迎接清晨?
2024-03-14
【專題記者何予、賴羿安、林詩祐、蔡愷恆綜合報導】「我覺得你現在的狀態很沒有生氣。」諮商心理師范毓君的督導(註一)提醒,他已符合輕度憂鬱症的診斷標準。這句話清晰迴盪在范毓君的記憶中,他感到錯愕與震驚,心想:「怎麼可能?我是心理師耶!」實際上,范毓君回想起來,他生活沒有動力的狀態,似乎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除了時時刻刻賴在沙發上無法起身,更毫無食慾,體重在短時間內掉了將近五公斤。那段期間,范毓君的情緒跌宕變得明顯, 或多或少也影響到身旁的人。註一:督導,通常由資深心理師擔任,除了具有豐富實務經驗,也需熟知心理諮詢理論和技術,在心理師工作遇到瓶頸時提供協助。「我還能繼續工作嗎?我才剛開始欸!」「是我不適合這份工作嗎?」混亂的心情讓范毓君產生許多疑問。身為心理師的他,以為對自己內在狀態已有了基本的掌握度,卻沒有及時覺察情況。被憂鬱情緒籠罩的他,因此陷入自責的迴圈,那份對於自我的期待瞬間崩塌。他看見自己的無力,對自我感到失望。心理師身為助人者,也會有需要被幫助、被理解、被傾聽的時候。但是心理師說出自己的病症後,世界會善待這群受傷的治癒者嗎? 心理師在諮商室中幫助個案理解自身狀況,然而當心理師深陷情緒風暴,社會能否善待這些助人工作者? 圖/蔡愷恆攝助人者為何不自助?心理師承受職業包袱范毓君想起了那位罹患憂鬱症的朋友Jessie,Jessie撰寫許多文章,將自己的憂鬱坦然公開分享在社群媒體,鼓勵有相似經驗的網友。Jessie認為,憂鬱症就如心理上的感冒或是過敏,范毓君若以身為心理師的經驗分享自己的經歷,更能貼近人心。他雖然鼓勵,但也不強迫對方,「你的經驗可能可以幫助到大家,不過也是看你的意願,如果你願意分享的話再分享。」「公開了會怎麼樣?」「別人會對我有什麼看法?」「我會不會從此有了撕不下的標籤?」范毓君雖然對於公開分享憂鬱經歷感到惶恐不安。然而,他理解和他一樣不敢求助的人所經歷的糾結,最終期望透過文字鼓勵讀者,向外尋求協助與資源,一同度過漫漫抑鬱長夜,於是他開始撰寫文章。除了在網路上公開面臨的掙扎,心理師向周圍揭露心理相關病況也是一大難題。心理學者史黛西.泰(Stacie Tay)等人2018年刊登於《臨床心理學刊(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的研究指出,六成臨床心理師曾有心理健康問題,且超過一半不敢向同事或督導揭露。他們主要擔心社會觀感不佳,認為心理健康問題是個人缺陷或能力不足的象徵,因害怕影響職涯而不願求助。「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助人,可是我們也有幫助不了人的時候,這時候就會挑戰我們的自我價值,會讓我們懷疑自己適不適合走這一行。」諮商心理師林上能說道。為消除心理疾病污名 坦露專業形象下的情緒嚴冬諮商心理師張宇傑因為意外到來的身體疾病,得請假住院八天。慢性疾病帶給他的折磨,轉而成為與伴侶的摩擦,以及對身邊親友的愧疚感,使他承受了巨大心理壓力。他回憶道,出院的那一天,台北只有十度,雨打在身上,卻一點感覺都沒有,「我就發現怪怪的,整個人都感覺不到溫度。」當晚,張宇傑暫住心理師好友家。他的眼淚不斷從臉頰滑落,「整個人精神狀態很糟,非常難受、不舒服。」張宇傑說,身為心理師的好處就是更有病識感,且身邊都是專業資源,有什麼異常狀況,旁人比自己更快察覺。他從發現異常到由朋友陪同就醫,只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他被診斷他為焦慮症與恐慌症患者,後續也發現患有雙相情緒障礙(bipolar disorder,舊稱躁鬱症),並開始接受治療。後來張宇傑由於受到一位編輯好友的鼓勵與協助,在《女人迷 Womany》上開啟專欄,寫出恐慌、焦慮以及雙相情緒障礙的經驗與困擾。「我當時的立場是,不希望讓精神疾患有這麼多標籤。」出於精神疾病去污名化的動機,他在個人粉絲專頁聊心理師也可能有心理疾病的議題。張宇傑沒有維持過往心理師專業、客觀、中立的形象,而是坦然將自己在鬱期與躁期風雨之間的擺盪不安、如海嘯般襲來的恐慌焦慮,以及失戀又失控的淚水化為篇篇文章。以文字為針,瑣碎日常與細微的情緒為線,期望在情緒嚴冬中為讀者編織一點慰藉和溫暖。臨床心理師蔡百祥在研究所時期發現自己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DHD)傾向。他表示,「我想要說出來,這是對ADHD的去病化、去污名化。」即使當時心理學界對於心理師是否應該經營自媒體充滿質疑聲浪,他也不顧後果經營粉絲專頁,分享自己過往就學與求職等生活經驗。此外,作為諮商角色,使得某些心理師背負以身作則的使命感。國立政治大學輔導與諮商碩士生莊明翰在大學期間曾經罹患輕度憂鬱症,最終透過諮商找到與情緒適應、共處的平衡,並在書籍《憂鬱世代》中揭露自己的病史。因為有這段人生旅程,莊明翰選擇報考諮商研究所,期望成為一名心理師。莊明翰不畏懼他人的觀點,勇於發聲,在書中校園講座都分享個人經驗與感觸。他笑著說:「我們(心理師)都害怕求助了,要怎麼讓個案來?」 臨床心理師蔡百祥分享,他在臨床心理學研究所期間接受專注力測驗,才意識到自己有ADHD。 圖/何予攝揭露傷痕評價兩極 引自我懷疑起初,張宇傑並沒有設想太多後果,直到在《女人迷 Womany》和自媒體的文章發佈後,他才逐漸收到正反兩極的回應。「練習與疾病共存真的很厲害~我也一直尋找屬於自己的方法。」貼文底下,有民眾留言感謝張宇傑勇敢分享,讓自己也有勇氣面對脆弱。實務現場,也有個案看到貼文後,專程前來尋求與自己有相似經驗的心理師協助。張宇傑認為,由心理師公開談論患病經驗能夠帶來影響力,將社會塑造成可以自然談論心理疾病的環境。然而,張宇傑透過督導輾轉得知,部分心理師前輩認為,文章中描述「性」的議題太過露骨,恐導致社會觀感不佳。張宇傑坦承,當時的內心想法與外在評價衝突,使他頓時陷入混亂。「學習過程中,一直被鼓勵去做自己,但是我去做自己的過程,其實受到很多前輩和老師否定。」他開始質疑,這到底是在做正確的事,還是真的太過「做自己」?心理師是否可以經營自媒體,向公眾進行自我揭露,在心理學界一直有爭議。臨床心理師蔡百祥比張宇傑更早,於2016年就開始經營Facebook粉絲專頁。他回憶道,當時遇到大約九成的心理師同業都反對他這麼做。作為公開ADHD身份的兒童心理師,蔡百祥持續分享兒童心理學相關圖文,如今已累積超過四萬人追蹤。在經營粉專長達八年後,蔡百祥卻選擇越來越低調。原先他想和ADHD兒童的家長分享自身經歷,讓家長對孩子未來的想像有更多可能性,卻沒想到反而導致部分家長有錯誤期待。「有些家長看到我,也希望他們的孩子可以有一定的成就。」蔡百祥說明,有些家長了解自己ADHD的身份以後,期待自家罹患相同疾病的孩子未來也能達到相同的成就,但事實上每一位孩童的資質不同,蔡百祥深切明白ADHD在學習過程帶來的挑戰,他花了五年多才完成研究所學業,除了加倍努力,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很難複製。他擔心家長對孩子抱持過多的期待和要求,反倒造成親子間無形的壓力。是否與個案分享病況 考驗心理師知能個案作為心理師的診療對象,心理師適不適合在診間內向個案坦白自身心理病況?可以揭露到何種程度?以上問題,處處考驗心理師所累積的知能和經驗。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暨心理學研究所教授楊啟正說:「自我揭露並非必須,端看心理師與個案關係建立的程度。」但適當揭露相似病史,能夠讓個案感受心理師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睡眠臨床心理師翁承澤被診斷有ADHD,就學期間也曾罹患憂鬱症。雖然他並未公開談論此事,但在他認為有助於推進與個案的關係時,就會主動分享。曾有一位ADHD的青少年,學業表現受到疾病本身和藥物副作用雙重影響,認為自己很笨、很糟糕。相反地,個案認為翁承澤是醫療人員,一定很聰明、很會讀書。「對於讀書,我也是書本打開就睡著、常畫錯卡,這樣你還覺得我很聰明嗎?」翁承澤主動向個案分享ADHD對自己的影響,希望刺激個案以不同角度思考,減少個案對自己疾病的汙名化。然而,一昧坦誠相告也帶來反面效果。張宇傑坦言,部分心理師擔憂向個案揭露病情後,病人會因為顧慮到心理師狀態,從而刻意減少談話內容,避免自身沈重議題加重心理師負擔,但是這樣的行為,反而不利於個案的治療進度。張宇傑意識到情況後,相較過往更加斟酌發佈於網路的內容。 林上能表示,心理師的工作必須時常面對病患重大議題,若無法拿捏與病患的界線,易產生自我懷疑。 圖/蔡愷恆攝自費督導與諮商提升專業 高額開銷恐成負擔諮商心理師林上能觀察到,許多心理師都有求好心切、自律甚嚴的特質。因為這份工作關乎他人的生命,心理師們都希望可以做好這份助人工作。雖未有明確規定要求心理師需配合專業督導,或是接受個人心理諮商,但多數在職心理師,都會自費尋求協助。經營社群斜槓心理學的臨床心理師唐欣妤表示,醫院或診所除了提供EAP服務(註二)以外,許多心理師也會自費固定去看心理師。《專業助人工作倫理》一書更指出個人諮商在心理師培訓過程的必要性,包含提升工作者的信心,並且在諮商過程中也能更加理解個案,這樣的個人治療歷程有助於提升心理師的專業性。註二: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簡稱EAP),內容包含個別心理諮商、員工關懷小組與身心相關課程等。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調查發現,在職心理師花在自費督導、諮商和研習進修的費用約佔收入的六成。「這樣子一個月都要很多錢,那一年甚至不得了。」莊明翰指出,雖然諮商對於心理師診治帶來益處,然而,由於心理師的個人諮商沒有任何補貼,過程中累積的高昂費用,將造成心理師的生活負擔。范毓君談及自己陷入低潮時,也有使用諮商與其他能協助自我的相關資源,後續在考量經濟及各項狀態下,選擇暫緩諮商。拋開助人者完美形象 用自身經驗鼓勵民眾求助「我一定會悲傷,我會憤怒、會脆弱、會恐懼,私底下,我們就是一個同樣七情六慾的人,也沒有什麼不同。」莊明翰平靜且直白地說明心理師的本質。唐欣妤同樣呼籲,不用把心理師神化,就像醫生也會生病一樣正常。與督導談話後,范毓君花了一段時間整理自身的狀態,他和諮商所所長坦白自己的憂鬱狀況,同時向他的心理師、周遭的前輩、同事、朋友和伴侶談論心事。經歷正視與接納自我憂鬱的歷程,情況也有所好轉。對范毓君而言,讓他人知道自己的脆弱很不容易,所幸在開口尋找協助的過程裡,得到許多溫暖真切的回饋。范毓君及 Jessie 等人為了鼓勵大家勇於求助,創立「聊心茶室」,媒合線上諮商和心理療癒相關服務,試圖讓踏入諮商的門檻降低。他們也在《換日線》以「聊心茶室」的品牌名義設立專欄,推廣心理衛教的知識,期望大眾能將心理疾病去污名化。范毓君直言,即使現在情緒仍會有起伏,但他知道,「只要開口求助,就一定可以找到另一條路,重視自我內在的需求,比起擔憂身為心理師是否生病這件事更加重要。」
飛盤爭奪賽重團隊精神 曝光度低仍待推廣
體育
第1789期
飛盤爭奪賽重團隊精神 曝光度低仍待推廣
2023-12-13
【記者孔德皓台中報導】2023年台灣飛盤爭奪賽公開賽9日至10日在台中市朝馬足球場展開,吸引國內外共13支隊伍參賽。飛盤爭奪賽又稱終極飛盤,是一種快節奏的飛盤玩法。來自冠軍隊伍PIONEERS的選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蔡媚珺說明:「飛盤著重技術,有了基本傳盤技術再慢慢投入體能訓練,再加上團隊的戰術,你才有辦法幫助隊伍取得勝利。」 飛盤爭奪賽又稱為終極飛盤,著重技術、戰術、團隊默契,選手通常會在賽前練習傳飛盤。 圖/孔德皓攝賽事分兩隊進行,雙方派出七位選手出戰。進攻方傳接飛盤向得分區域推進,持有飛盤的選手不能跑動,只能丟擲飛盤給隊友,在得分區接到飛盤得分。而防守方需在不碰觸對手身體的前提下干擾進攻,阻止對方將飛盤傳到得分區。若傳接時飛盤落地、出界,或遭到防守方抄截、拍落,則攻守交換。飛盤爭奪賽通常沒有裁判,比賽發生的一切全靠選手判定,因此選手需對規則十分熟悉。SAMBO RICE 三寶飯的選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李岳謙分享道:「犯規或違例的部分需要溝通,有共識比賽才會繼續,沒有的話就回復上一動。」 比賽中,進攻方透過傳遞飛盤推進,而防守方則需要阻止對手將飛盤傳進得分區。 圖/孔德皓攝飛盤爭奪賽講求運動家與團隊精神,選手們常常鼓勵隊友。得分時,場下的選手會到場上與隊友們擊掌並高喊隊呼。「帶動一下隊伍氣氛,如果低沉的話選手狀態會不好,就算失分也一起上去歡呼,讓隊員保持亢奮的狀態。」Whisby Nation選手,黎明技術學院張家豪表示,賽後兩隊的選手們無論發生多少衝突都會圍成一圈,交流心得。此外,選手們會幫對手選出賽事MVP以及精神錦標選手,並贈送紀念品或是飛盤用品。 在得分、暫停後,選手們會高喊隊呼提振士氣,讓隊伍保持專注。 圖/孔德皓攝 飛盤爭奪賽結束後,兩隊圍成一圈交流彼此的比賽心得,並給予對手鼓勵。 圖/孔德皓攝2009年高雄舉辦世界運動會,當中包含飛盤爭奪賽項目,而台灣身為地主也參與其中,進一步讓更多人投入飛盤爭奪賽。中華民國飛盤協會秘書長章艾薰表示,協會目前每三個月舉辦一次例行賽,加上大專盃、全國中等學校飛盤錦標賽、全國青少年飛盤錦標賽等,比賽數量相當足夠,目前常態出賽的選手也來到約200位。但飛盤在臺灣仍為冷門運動項目,如何讓更多人認識飛盤競賽,章艾薰認為需要更多教師加強推廣,「在職的老師如果願意來上飛盤的教練課程,回去就能帶一些學生,只有剛好是飛盤選手又有教職的人去推動有點少。」蔡媚珺則認為可以透過電視轉播,讓更多人看見飛盤爭奪賽,「前陣子的全明星運動會就做得很好,雖然有簡化規則,但是概念一樣,所以我覺得轉播或者是電視能讓更多台灣人認識飛盤。」
平價也能很美好 鍾佩蓉以版畫探討質感生活定義
藝文
第1776期
平價也能很美好 鍾佩蓉以版畫探討質感生活定義
2022-12-2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鍾佩蓉為觀眾介紹作品〈能量色表〉。 圖/詹晶雅攝【記者詹晶雅綜合報導】「美好的物品對每個人的定義不同,但從中感受到的滿足感是相似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學生鍾佩蓉舉辦個展《立志成為拾寶專家》,藉版畫探討人類賦予商品的價值以及平價物品帶來的精神滿足。展覽於11日至22日在鬧空間展出。 作品〈能量色表〉全貌,柔軟的絨毛布上,整齊地排列數十個透明水晶盒,每個盒子裡皆擺放一張染著不同顏色的塑膠魚缸石圖畫,經長時間蒐集,最終呈現多達55種色彩的〈能量色表〉。 圖/詹晶雅攝柔軟的絨毛布上,整齊地排列數十個透明水晶盒,每個盒子裡皆擺放一張染有不同顏色的塑膠魚缸石(註)圖畫。談及作品〈能量色表〉,鍾佩蓉解釋,人們對水晶往往抱有信仰,相信可以為自身帶來能量,而塑膠魚缸石形似水晶,因此,他透過畫作模糊兩者區別,希望藉作品探討物品因信仰被賦予的價值,「我把這些東西(塑膠魚缸石)神性化,但其實它也可以什麼都不是。」鍾佩蓉說。註:塑膠魚缸石用於魚缸造景,常見的顏色包含紅、綠和藍。 作品〈昇華!昇華!再昇華!〉全貌,紅牆上掛著八幅帶有蝴蝶元素的飾品圖,圖畫外層均以印有「LEVEL UP」字樣的包裝袋包覆。 圖/詹晶雅攝紅牆上掛著八幅帶有蝴蝶元素的飾品圖,圖畫外層均以印有「LEVEL UP」字樣的包裝袋包覆。作品〈昇華!昇華!再昇華!〉啟發自鍾佩蓉購物時的觀察,他發現不論商品本身或是店內的裝飾、擺設皆常出現蝴蝶相關的元素,「蛹化成蝴蝶破繭而出,有一個昇華的狀態。」談及作品理念, 鍾佩蓉解釋,隨著工商業發達,人們為彰顯身分地位而將藝術商品化,購買藝術品成為是否具有文化的評斷準則,忽略其中的精神內涵。於是,鍾佩蓉在圖畫外包裹一層塑膠袋,以此凸顯藝術品變成商品的轉變,「他買藝術作品可能是投資,未必說他對這個作品有得到精神滿足。」他說。 作品〈昇華!昇華!再昇華!〉局部,蝴蝶飾品中鑲嵌許多閃鑽以營造華美之感。 圖/詹晶雅攝「『如何使生活更加美好?』可以從精神層面或物質層面達到個人定義的質感生活。」鍾佩蓉表示,在二手市集、跳蚤市場拾寶的過程相當有趣,而以銅板價格購入商品則讓他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因此,鍾佩蓉希望透過展覽喚起觀眾對物品價值的思考。他認為,即便是微小簡單的事物,依然能撐起美好的生活,「期待大家能從生活經驗中,尋找到那些雖然微小,但足以支撐精神的信念。」鍾佩蓉說。 作品〈能量色表〉局部,水晶盒中的圖紙僅薄薄一張,鍾佩蓉認為圖中的塑膠魚缸石雖然沒有厚度也並非立體,但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也能產生能量。 圖/詹晶雅攝「透過最常逛的生活百貨,從便宜主打在地美學的物品延伸創作讓我印象深刻。」觀眾林知諺說,雖然鍾佩蓉的創作主題從自己的生活出發,不過卻能引起觀者的共鳴。鍾佩蓉的友人阮原閩則分享,模仿商品包裝的創作手法展現鍾佩蓉對生活事物細膩的觀察,並從中感受到他的成長,「從生活表徵到精神層面有更細緻地觀察,展示大程度level up。」阮原閩說。
蔡東翰打造虛擬白羊 反思科技能否再現生命
藝文
第1773期
蔡東翰打造虛擬白羊 反思科技能否再現生命
2022-12-01
螢幕中投影出Google 地圖中的蘭嶼定位所在地, 蔡東翰分享他與Yuli的相遇 過程。 圖/張念為提供【記者詹晶雅台東報導】「很多人覺得藝術的發展是因為科技,但我想說,你的精神必須戰勝這一切,科技才會真的成為藝術。」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學生蔡東翰,以講述式表演結合即時投影、彈奏與演唱等形式打造《Hey Yuli!》,探討虛擬影像能否延續生命,從11月25日起至27日在台東美術館共演出三個場次。 蔡東翰透過即時投影的形式,現場為Yuli畫一幅素描,右圖為Yuli真實面貌。 圖/張念為提供「咩——咩——」小羊的叫聲為演出拉開序幕,隨著羊叫聲的停止,蔡東翰從後台登場。正對觀眾席的大螢幕呈現一張台灣地圖,定位自台灣放大到台東,最終畫面停於蘭嶼的街道。蔡東翰介紹,他與白羊 Yuli相遇於一趟蘭嶼的暑期打工換宿,不過暑假結束時,卻聽聞Yuli遭野狗咬死的噩耗。因此,蔡東翰嘗試藉虛擬影像在大螢幕上再現Yuli,演出中他不斷反問自己,Yuli對他而言究竟是誰?於是蔡東翰在舞台翻閱書籍後說:「Yuli就是我內在小孩的化身!」 隨著燈光與音樂的變換,虛擬Yuli登場, 蔡東翰上台與之共舞。 圖/張念為提供蔡東翰表示,演出過程中他不停地在展場找尋Yuli的身影,直到用烏克麗麗彈唱完一首關於Yuli的歌曲後,Yuli從螢幕消失,他意識到,影像中的虛擬白羊並非Yuli。儘管Yuli已經逝去,不過Yuli的存在讓蔡東翰從中反思自身與周圍一切人事物的關係,「Yuli給我最大的禮物,是讓我好好的珍惜身邊的人,(Yuli)是我的力量。」他說。 蔡東翰寫了一首歌曲贈予Yuli,一邊彈奏烏克麗麗,一邊演唱。 圖/張念為提供蔡東翰解釋,雖然舞台、燈光和音效都屬於科技的一環,但他試著將《Hey Yuli!》的劇場技術占比降到最低,並希望透過這樣的安排凸顯Yuli的精神所在,讓自己對Yuli的情感傳遞更加真切。然而,影像僅能複製Yuli的容貌,卻無法延續生命,「我發現我有能力和牠(Yuli)再次相遇,我可以用影像再現牠(Yuli),可是說到底Yuli跟我的關係不能只有再現。」蔡東翰說。 螢幕中是蔡東翰為Yuli打造的超維度展開羊類圖,在他的歌聲中,演出緩緩落幕。 圖/張念為提供蔡東翰的朋友鄭涵玨分享對演出的體悟,「人生一直在變化,每一時分想到的事情都不一樣,不管未來怎麼樣,我們就是勇敢去做。」觀眾陳思涵則提到,即使人類能利用現有科技,透過照片或影像的形式保留過往記憶,但仍無法復刻創造回憶的當下,「Yuli最美的地方是因為牠是一個記憶,雖然消失,但會一直陪伴你。」他說。
茶湯融入空間設計 引光入室「濾」出茶道精神
藝文
第1771期
茶湯融入空間設計 引光入室「濾」出茶道精神
2022-11-16
【記者江昇綜合報導】天井灑落的光線,在層層沖孔板(註)過濾下由白轉褐,隱喻茶湯由白水煎煮成黃褐的過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學生蘇俊璋、李珮溱以建築設計作品「濾-三徑就荒茶空間」,榮獲2022美國建築大師獎商業空間類別全場大獎。註:充滿孔洞的金屬板,可讓空氣與光線流通,常用於建築設計。「濾-三徑就荒茶空間」是蘇俊璋與李珮溱在課堂中,為台灣茶空間品牌「三徑就荒」設計的商業空間平面圖作品,該空間可供使用者品茶、展售商品、舉辦藝文展覽等。三徑就荒一名取自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原指君子的風骨氣概,在此則用來代表茶的樸實特性。蘇俊璋說:「泡茶最重要的是希望你沉澱心靈,感受泡茶帶來的儀式感。」因此兩人設計出茶空間,期盼能讓使用者在喧鬧的城市中,體驗茶道的寧靜氛圍。「過濾」是蘇俊璋和李珮溱的核心設計理念,兩人的指導老師、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助理教授洪逸安說:「可能過濾塵囂、可能過濾情緒,以此為主軸發展整個空間。」天井裝設的層層沖孔板如同濾網一般,可讓空氣與光線通過,藉此產生對流,同時豐富室內景觀。燈光在穿透沖孔板的過程中,光點也會逐漸由白轉黃、由黃轉褐,就像煎煮茶湯時的色澤變化。三樓的品茶區設有茶席,讓使用者在泡茶時席地而坐。蘇俊璋解釋,茶文化有專門的行為與儀式感,茶席相較於一般座椅,更能體現出日式的茶道精神。「讓顧客感受到這個空間想講述茶。」政大茶藝社副社長廖羽恩也認為,適當的空間選擇能為泡茶過程賦予藝術氣息,對品茶者的體驗而言相當重要。設計之初,洪逸安要求所有學生以一座位在上海的空屋作為設計基地。蘇俊璋表示,由於該基地本身樑柱過多,不易實踐預想的天井設計,這點曾令他感到苦惱。最終,他決定將樑柱與天井的沖孔板結合,讓樑柱數量由上到下逐漸增加,在克服基地先天限制的同時,也呼應過濾的主題,「把問題融入理念,讓缺點變成優點。」他說。洪逸安說明,本次學生作品雖是以現有品牌為基礎發想,但卻未必和品牌原先的理念完全相同,而是從學生視角對品牌進行再陳述,「一個品茶的空間,設計者會把怎麼品、怎麼看給放進去。」如蘇俊璋和李珮溱,便以「過濾」重新詮釋三徑就荒的品牌理念。蘇俊璋表示,本次作品獲獎令他感到受寵若驚,但他也警惕自己,「希望未來的作品不只是複製此時的成功,而能有所突破。」
傳統精神接軌嘻哈潮流 「客+潮」發揚客家文化
生活
第1769期
傳統精神接軌嘻哈潮流 「客+潮」發揚客家文化
2022-10-26
【記者陳孟樺台北報導】2022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自22日起至24日以「義民35.客+潮」為主題展開活動。義民嘉年華來到第35週年,乘著客家文化的浪,與現代潮流結合,衝上前所未見的浪峰。這次以嘻哈元素貫穿活動,期盼能拉近客家原生文化與年輕一輩的距離,同時也帶給民眾新穎體驗。 2022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以「客+潮」為主題,主辦方希望將傳統文化與嘻哈潮流結合,讓青年對客家文化更有感。  圖/陳孟樺攝本屆以「客+潮」融合傳統與新潮流,更擴大規模舉辦往年的「迎神繞境」與「安座大典」,特別邀請全台35間宮廟參與。廟宇人員聲勢浩大,來自台灣各地的神轎一齊座落在自由廣場中央。安座大典啟動的那一刻,所有民眾肅立,專注地看著廟方將一尊尊義民爺與忠勇公請出轎,接著由典禮人員們小心翼翼地把義民爺牌位一ㄧ接過手傳至主祭台上。 安座大典時,典禮人員高喊「進喔」,向全台35間宮廟的義民爺與忠勇公表示將把他們接上主祭台。   圖/陳孟樺攝今年客家義民嘉年華融合傳統與潮流,主辦方祭出嘻哈主題曲「承蒙臺北」的舞蹈比賽,歌詞以客語道出義民來到台北的故事,詞曲中新舊雜揉與碰撞成為一大特點。而「創意踩街」受風雨影響而取消,令許多表演團隊感到惋惜,原定受邀參與的國立臺北大學熱舞社學生吳俞蓁認為:「平常不會注意到這類型的活動,但有結合熱舞表演就能吸引許多大學生與街舞圈年輕人的關注。」 2022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活動次日遇上風雨,受邀表演的學生不畏場地溼滑仍奮力舞蹈。 圖/陳孟樺攝出身不同世代卻同樣關注、喜歡客家文化的民眾匯聚在義民嘉年華。會場中鑼鼓喧囂夾雜現代嘻哈音樂,針對本次主辦方嘗試結合兩種文化,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徐世勲説:「想讓民眾耳目一新,不見得是要完全顛覆,而是在某種既有的客家特色下變得非常潮流。」傳統與潮流在活動中交會,主辦方期待能重新詮釋當代客家精神。徐世勲認為,客家文化在創新或者與其他文化融合都有所突破,不過「客語傳承」仍是最大困境。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社副社長吳廷宇認為,對客家青年而言,具備客語能力與擁有使用客語的環境同樣重要,「我們對公眾場合中出現這些語言可能還不習慣,像臺大學生會今年迎新傳單使用多元語言,就有些人不習慣而引發爭議。」主辦方這次嘗試交融兩種文化,吳廷宇也表示,大家會感到新潮,或許也有人因活動而想認識客家文化。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徐世勲(左)接受講客廣播電台採訪,與主持人以全程客語的方式趣聊活動。 圖/陳孟樺攝本屆客家義民嘉年華為客家文化翻開嶄新的一頁,談及下一頁該如何續寫,徐世勲表示,未來計畫讓客家結合全球當代文化,「甚至讓大家覺得原來,我們客家人也可以引領潮流。」另一方面,吳廷宇點出,主辦方可以讓民眾體驗客家人的生活,「畢竟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生活方式,所以民眾參與過這樣的生活方式後,推廣效度或深度都才會是持續的。」客家精神透過本次活動與潮流接軌,讓客家傳統以新形式發揚光大。
縫補精神疾病的缺口:那些隱身陰翳角落的照顧者
專題
第1766期
縫補精神疾病的缺口:那些隱身陰翳角落的照顧者
2022-06-08
【專題記者張珈爾、李謙謙、王嘉瑜、黃亭茹綜合報導】隨著全球對心理健康的關注提升,社會上關於精神疾病的討論不曾止息。根據民國107年的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分析,身處於當今「憂鬱世代」的人們,因精神疾患而選擇就醫的人數高達270萬人。其實,這些亟待癒合的靈魂並不孤獨,總有一群無名英雄陪伴患者跨過無數深淵。他們,是精神疾病照顧者。然而,患者受疾病纏身的痛苦太顯眼,照顧者因而隱沒在大眾視野中,讓社會不自覺地忘記關懷照顧者。每日的照護與陪伴無可奈何地束縛他們,讓照顧者在承擔責任與追求自我的矛盾中不斷掙扎。無數次面臨沈重壓力,照顧者的心緒又該由誰來承接呢?警語:以下心理師建議採訪自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周璟言。每則報導僅針對個案情況分析,僅供參考,並非適用所有相同精神疾病的精神患者及其照顧者。若有諮詢需求,請尋找專業精神科醫師、心理諮商師求助,或是撥打相關照顧者專線。以下報導中會出現患者對於自殺意圖的描述,目的是讓讀者了解照顧者的處境,並非對於自殺的描寫,請讀者諒察。(點擊以下圖片觀看完整報導) 照顧者資源: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上午9點至下午5點安心專線:1925服務時間:週一至週日,24小時服務專線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