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總覽
view
更多新聞總覽
校園
世新口傳臨時調整課綱 畢業製作提前引學生反彈
2024-12-20
校園
臺師大增設客語中心 培育師資與傳承文化
焦點
2024-12-20
生活
音樂祭展族群認同 盼拉近都市原民文化距離
2024-12-20
體育
全國踢拳錦標賽登場 台港選手切磋促交流
2024-12-20
新知
酒醪液融入洗護髮產品 減少汙染促循環經濟
焦點
2024-12-20
藝文
隨外婆舊地重「游」 趙曼君重現日治歷史記憶
2024-12-20
國際
密大受預算緊縮衝擊 師生不滿自身權益受損
2024-12-20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首頁
新聞總覽
全部文章
返回首頁
新聞期別 :
請選擇...
第1804期
第1803期
第1802期
第1801期
第1800期
第1799期
第1798期
第1797期
第1796期
第1795期
第1794期
第1793期
第1792期
第1791期
第1790期
第1789期
第1788期
第1787期
第1786期
第1785期
第1784期
第1783期
第1782期
第1781期
第1780期
第1779期
第1778期
第1777期
第1776期
第1775期
第1774期
第1773期
第1772期
第1771期
第1770期
第1769期
第1768期
第1767期
第1766期
第1765期
第1764期
第1763期
第1762期
第1761期
第1760期
第1759期
第1758期
第1757期
第1756期
第1755期
第1754期
第1753期
第1752期
第1751期
第1750期
第1749期
第1748期
第1747期
第1746期
第1745期
第1744期
第1743期
第1742期
第1741期
第1740期
第1739期
第1738期
第1737期
第1736期
第1735期
第1734期
第1733期
第1732期
第1731期
第1730期
第1729期
第1728期
第1727期
第1726期
第1725期
第1724期
第1723期
第1722期
第1721期
第1720期
第1719期
第1718期
第1717期
第1716期
第1715期
第1714期
第1713期
第1712期
第1711期
第1710期
第1709期
第1708期
第1707期
第1706期
第1705期
第1704期
第1703期
第1702期
第1701期
第1700期
第1699期
第1698期
第1697期
第1696期
第1695期
第1694期
第1693期
第1692期
第1691期
第1690期
第1689期
第1688期
第1687期
第1686期
第1685期
第1684期
第1683期
第1682期
第1681期
第1680期
第1679期
第1678期
第1677期
第1676期
第1675期
第1674期
第1673期
第1672期
第1671期
第1670期
第1669期
第1668期
第1667期
第1666期
第1665期
第1664期
第1663期
第1662期
第1661期
第1660期
第1659期
第1658期
第1657期
第1656期
第1655期
第1654期
第1653期
第1651期
第1650期
第1649期
第1648期
第1647期
第1646期
第1645期
第1644期
第1643期
第1642期
第1641期
第1640期
第1639期
第1638期
第1637期
第1636期
第1635期
第1634期
第1633期
第1632期
第1631期
第1630期
第1629期
第1628期
第1627期
第1626期
第1625期
第1624期
第1623期
第1622期
第1621期
第1620期
第1619期
第1618期
第1617期
第1616期
第1615期
第1614期
第1613期
第1612期
第1611期
第1610期
第1609期
第1608期
第1607期
第1606期
第1605期
第1604期
第1603期
第1602期
第1601期
第1599期
第1598期
第1597期
第1596期
第1595期
第1594期
第1593期
第1592期
關鍵字搜尋 :
搜尋
全部文章
校園
國際
新知
藝文
生活
體育
專題
影音
生活
第1711期
北埔老街假鬼假怪 暗巷萬聖趴驚悚登場
2019-10-30
【記者王薇妮新竹報導】涼颼颼的夜晚,幽靜的巷弄裡幾間古厝交錯排列。「吼!」的一聲,一片寂靜中,額頭上貼著符咒的殭屍突然蹦出,嚇得現場尖叫聲四起。「北埔暗巷萬聖趴」10月25日於新竹縣北埔老街舉行。試膽大會中,工作人員扮成道士、殭屍、黑白無常等經典的中華民俗鬼怪,為古色古香的北埔老街區添上詭異發毛的氛圍。 因應萬聖節營造恐怖驚悚的氛圍,「北埔暗巷萬聖趴」選於白天熱鬧、夜晚荒涼的北埔老街舉行。 圖/王薇妮攝孩子們張望著路燈昏黃的北埔老街,雙手不安地緊握入場券,在北埔忠恕堂前成群結隊等著進入試膽大會。撥過雜亂橫生的竹葉,來到伸手不見五指的試膽大會現場時,多個雙手前舉的殭屍隨即迎面跑來,令幾個小朋友嚇得大哭。此外,還有神情嚴肅、揮舞扇子的黑白無常,以及提著燈籠四處晃悠的夜巡者等角色,讓人不寒而慄。民眾鑽過蜿蜒的巷弄,最後來到燈光通明的出口,迎來的卻是身穿中國傳統大紅色婚服、面容慘白的鬼新娘,驚悚的模樣讓許多民眾忍不住尖叫出聲。 穿著中國傳統婚服的鬼新郎新娘坐在慘白的燈光下,被許多民眾認為是最驚悚嚇人的妝扮。 圖/王薇妮攝本屆北埔暗巷萬聖趴已是第三年在北埔老街舉行。主辦的「新竹縣北埔鄉兒少文教協會」志工、中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的彭念祖表示,夜晚的北埔老街荒涼陰暗,更能添加恐怖氛圍。而同為活動志工、中原電機工程學系的鍾宇揚補充,居住在鄉下北埔老街的老人家居多,因此在拿捏扮鬼的尺度時也須特別注意,「畢竟我們也是真的辦在晚上,所以要先與附近的居民溝通過,同時了解我們的舉動會不會有一些習俗上的影響。」彭念祖也說:「例如扮演道士時就不能敲響手拿的鈴,因為那樣的行為在中華文化中是送終時才會做的。」 許多小朋友也因應萬聖節的舉行,妝扮成各式不同的鬼怪人物,與父母一同參加試膽大會。 圖/王薇妮攝本次活動的參與者以小朋友為主,有年紀較小的小孩被嚇得緊閉雙眼,趴在爸爸身上大哭;也有年紀稍長的國中生頑皮地跑來跑去,絲毫沒有半點恐慌。帶著小孩參與的民眾黃仁德表示,因為社區近幾年開始舉辦萬聖節活動,他與家人才開始慶祝萬聖節,「雖然是西洋的活動,但能帶一點我們熟知的中華文化,我覺得這樣很好。」而他也提到,此次活動的鬼怪妝扮十分用心精緻,但同時也顧及到參與的多為小朋友,嚇人的手法不會過於驚悚,「算是拿捏地恰到好處。」
生活
第1686期
妖怪現身斗六老街 響應公益 民眾捐發票闖鬼屋
2018-10-31
【記者林奕辰雲林報導】在雲林縣斗六市太平老街上,一隻來自海洋的美人魚穿梭街頭,遠方又有妖怪群步行前進,回過頭來一個迷你版麥當勞叔叔就在身旁。「2018萬聖節斗六太平老街公益同樂會」於10月26日登場,除了踩街活動,民眾只要手持三張發票,即可免費入場環球科技大學時尚造型設計系學生帶來的現場彩妝體驗,以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精心打造的「魔神屋」鬼屋體驗。 民眾裝扮成各種卡通人物以及妖怪,從斗六行啟紀念館至太平老街,沿途表演並募集發票給公益團體。 圖/林奕辰攝 現場也有毛小孩一同換裝參與踩街遊行,共度歡樂的萬聖節氛圍。 圖/雲林縣斗六市太平大街發展協會提供斗六萬聖踩街活動邁入第六年,今年以電影「與神同行」為靈感,發想主題「與妖怪共舞」。在太平老街上除了打扮成小美人魚、麥當勞叔叔的民眾外,更有小小兵、無臉男等各種卡通人物及妖怪,也有小狗裝扮成米奇與米妮,濃濃的萬聖氛圍環繞整個太平老街。 今年魔神屋以「魔咒音樂盒」為主題,由雲科大紅筠攜手社設計佈置,讓民眾在闖關的過程中感受驚嚇氛圍。 圖/林奕辰攝有一處特別陰森的角落,不時傳來尖叫聲,和熱鬧的太平老街特別違和,這是由雲科大紅筠攜手社設計的魔神屋。紅筠攜手社以「魔咒音樂盒」為主題,學生精心設計迷宮,而民眾只要樂捐三張發票,就能進入魔神屋內,循著音樂解謎闖關。鬼屋探險的過程中,雲科大學生也會扮成小丑、虎克船長、殭屍捉弄民眾,營造萬聖節的可怕氛圍。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系、設計活動的學生陳宛茵表示,為了讓民眾有更真實的鬼屋體驗,成員特別從網路上學習如何做出立體道具,將平面的音樂盒設計圖,製成此次的魔咒音樂盒。 環球科大時尚造型設計系學生將可愛的元素加在恐怖寫實的萬聖妝容,畫在民眾臉上。 圖/雲林縣斗六市太平大街發展協會提供另一頭,有不少孩童拿著手繪的設計圖,要求環球科大的學生將圖案畫在臉上。這是由環球科大時尚造型設計系學生帶來的現場彩妝體驗,遠處就可見排隊人潮。協助化妝的學生李龍武提到,他們將可愛的圖案結合恐怖寫實的萬聖妝容,讓民眾體驗到原來萬聖節也可以溫馨有趣,並藉此活化老街原本的樣貌,「重新讓大家認識到老街不同的熱情。」 本次萬聖踩街活動也結合店家舉辦「不給糖就搗蛋」活動,孩童提著糖果籃向各店家要糖果。 圖/雲林縣斗六市太平大街發展協會提供除此之外,本次活動也結合店家舉辦「不給糖就搗蛋」的踩街遊行,父母牽著孩童走遍大街小巷,向各個店家要糖果,他們沿路呼喊:「不給糖就搗蛋!」民眾廖柔婷認為,這加強了孩子與社區的連結,店家們友善的態度讓孩子對社區的感情也更深厚,「結束時,我問孩子這裡是哪裡?他們興高采烈大叫:『斗六老街!』」他認為透過此活動,能讓孩童認識老街,非常成功。 現場不只裝扮踩街,也有孩童在斗六太平老街上開了「小人商店」販售商品。 圖/林奕辰攝萬聖踩街活動和大學生合作,帶動老街的產業及社區的活力,並透過募集發票捐獻基金會,對此雲科大學生陳宛茵指出,活動不僅讓民眾募發票,玩樂的同時,也能支持公益。環球科大學生李龍武說:「(我)幫忙公益踩街是一個很棒的經驗。」不僅可以帶給民眾歡樂,同時自身也體驗到原來萬聖節是一個這麼有趣的活動。
生活
第1671期
「口福祭」醒吾學生傳福氣 林口老街活力再生
2018-04-11
【記者謝羽蓁台北採訪報導】新北市林口老街於3月17日首次舉辦以口號為「一口吃天下、兩手傳福氣」的口福祭活動。此次口福祭活動高潮,由醒吾科大表演藝術系的學生穿著特色服裝及布偶裝踩街遊行,將該校商業設計系學生所設計的葫蘆,從林口老街的東福宮傳到相隔近一公里外的西福宮,沿途民眾用手觸摸傳遞過來的葫蘆,象徵林口里民得到福氣。 由醒吾科大學生幫忙傳葫蘆,現場民眾向前摸葫蘆,象徵將福氣傳給老街里民。圖/謝羽蓁攝。林口口福祭由醒吾科技大學和林口建成商圈促進會主辦,並由當地店家及土地公廟共同協力完成。活動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傳葫值星」,並特地選在土地公生辰前一天為其暖壽,醒吾科大學生還準備異國美食,當地民眾大飽口福,人潮絡繹不絕。傳葫蘆的由來,是因林口中正路舊街「值星傳葫蘆」的傳統文化。此處鄰居以葫蘆當成一個執行牌,接棒輪流為土地公廟清掃。林口老街雖離醒吾科大很近,不過許多學生卻不知道當地特色文化,醒吾科大表藝系助理教授方靜琦表示,我們同學原先不了解這些故事,透過此次活動,除了我們有收穫,也對在地文化更了解,期待未來能繼續有這個活動。醒吾科大表藝系學生謝宛真說:「能穿著旗袍走在老街上別有一番風味,也很有趣。」 林口老街東西各有一座東福宮與西福宮,在踩街遊行中順利將葫蘆從東福宮傳到西福宮。圖/謝羽蓁攝。 由醒吾科大表藝系學生穿著旗袍加入踩街遊行行列。圖/謝羽蓁攝。口福祭最主要希望增加學生實務經驗,整個活動與設計主要由商設系學生規劃,包括現場造型可愛的「口福獸」。商設系系學會會長呂宗倫表示,這次活動中,很多廠商和節目都需要長時間去籌備,而有些困難,不過迴響熱烈,有達到促進這條街的繁榮和傳遞文化的目的。 現場民眾搶著和由醒吾科大商設系學生所設計的「口福獸」合照,新移民學生也一同共襄盛舉。圖/謝羽蓁攝。活動當天還有土地公宴請大家吃飯的「作牙」。醒吾科大餐旅管理系主任黃寶元表示,會選擇異國美食,除了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外,也是因為學校有14個國際班,所以希望餐飲系學生能學以致用,讓民眾有機會能嘗試異國料理的美食。新北市林口建成商圈促進會理事長黃正理表示,老街還有消費集點抽大獎的活動,由主辦單位供應獎品,希望能夠活絡商家的買氣,讓林口老街再生。 醒吾科大餐旅系學生忙著將異國美食裝給現場民眾,讓他們能感受異國風情。圖/謝羽蓁攝。
生活
第1635期
振興在地文化 產學合作盼老商圈再現風華
2016-11-02
【記者劉俊華桃園報導】桃園市博愛特區文創商業發展協會與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學系聯手,於10月26日舉辦「老街區好驚艷─博愛亮點」嘉年華,讓遊客感受博愛商圈的獨特魅力,也希望老街重現昔日繁華。博愛商圈以往有「桃園西門町」美稱,商業活動非常熱絡,但在商圈重心轉移到火車站周邊後,博愛商圈繁華不再。面對營商環境變遷,博愛文創發展協會與開南觀餐系聯手舉辦復興嘉年華,學生以說故事的方式,讓遊客認識商家的獨特技術與歷史。此外,旗袍店、西裝店也提供剩餘布料,讓遊客製作手工香囊。開南觀餐系學生李亭瑩認為博愛商圈在地文化深厚,除了恢復商圈的生機,老店家手藝也值得傳承下去,因此花費兩個月設計活動,發掘每家店的亮點與獨特手藝,並以創意展現店家特色。 開南大學觀餐系學生,遊客可以用旗袍店、西裝店提供的剩餘布料自製香囊。 圖/劉俊華攝 開大觀餐系學生以說故事結合問答遊戲,向小朋友介紹當地的歷史 圖/劉俊華攝指導老師、開南觀餐系助理教授郭惠珠強調,不希望以外來的東西取代在地文化,因此更注重博愛街區的文化獨特性,並非像三峽老街一樣,「沒有了金牛角就完全沒有特色。」雖然嘉年華活動落幕,不過她未來會持續推動產學合作,讓學生學習如何規劃觀光行程和振興地方觀光。但面對商圈活化浪潮,當地商戶顯得不太積極。旗袍店老闆娘張許月裏指出,其實活動對生意沒有很大幫助,不過抱著「有辦才有希望」的想法,期望街區可以再復甦,回復昔日「桃園西門町」的繁華景象。 在博愛商圈經營西裝店38年的老闆陳界源表示,希望博愛商圈能再復甦。 圖/劉俊華攝
藝文
第1609期
振興萬華起手式 社區青年辦艋舺老街藝術節
焦點
2015-11-29
艋舺老街藝術節在貴陽街登場。 圖/洪與成攝【記者洪與成台北採訪報導】「台北市好管家街區振興協會籌備處」主辦的「艋舺老街藝術節」,14、15日在貴陽街熱鬧登場,邀請民眾體驗畫燈籠、煮糖等傳統技藝,重現艋舺舊時風華。在地店家、關注社區議題與弱勢居民的在地團體一同擺攤,展現在地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社區對多元成員的支持。「好管家」由一群萬華當地青年組成。去年街坊聚會時,眾人得知有鄰居打算辦活動卻遇到困難,於是同心協力在一周內完成活動,也成功吸引許多民眾到場。這讓他們意識到自己能多為萬華做點事,「好管家」因而漸漸成形。五年前回到萬華繼承父親涼粉攤的好管家成員辜凱鈴說,許多人對萬華的印象都是負面的,但這裡其實是個很有文化底蘊的地方,有許多老故事,也有許多傳統產業仍堅守崗位。因此他們持續舉辦各種結合當地特色的活動,並發行萬華地方誌「台北小船仔」,訴說當地的故事,讓大家感受萬華的人情味。本次老街藝術節選在有「台北第一街」之稱的貴陽街舉辦,並邀請當地傳統業者擺攤,希望吸引更多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民眾一同來關心如何振興萬華。辜凱鈴說,有些在地產業面臨無人繼承的危機,希望能把他們的資料完整保存,如果有人願意繼承,大家可以一起討論如何協助接手,甚至尋求政府支持。除了傳統產業,也邀請多個關心在地議題的社團分享理念。致力於協助萬華弱勢居民的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在攤位前擺放各種精巧的木工作品、明信片、貼紙,以及志工親手做的拼圖,供民眾賞玩。協會專案人員謝宜潔表示,他們希望不同的族群能一起工作並彼此學習,達到人際間的交流,讓生活遇到困境的朋友找到精神支柱。現場所有商品都是志工一同努力的成果,販售所得的一半會作為經濟弱勢成員的收入,希望能改善他們的生活,並落實「在地經濟」的理念。謝宜潔也提到,參加老街藝術節的過程中,團隊成員討論如何規劃攤位內容,從分工到完成,每個人都積極參與,團隊的向心力也在無形之中凝聚起來。辜凱鈴表示,這次的老街藝術節是第一次有政府經費協助的活動,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與社會局長許立民都到場參加,並表示願意協助當地發展。他們會集合眾人意見,確認需要的協助形式。但如果最後公部門無法幫忙,民間也能自己行動。辜凱鈴說,活動其實只是振興當地的手段,未來會透過網路傳遞更多在地故事,凝聚年輕人對家鄉的認同。好管家也只是媒介,應由當地居民一起努力,構築自己理想中的萬華。民眾體驗古早味煮糖過程。 圖/洪與成攝
藝文
第1605期
變裝遊行熱翻大稻埕 國際藝術節再創新文化運動
焦點
2015-10-21
民眾扮裝出席1920年代變裝遊行。 圖/蘇奕菲攝【記者蘇奕菲台北報導】17日「1920年代變裝遊行」將首屆「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的氣氛炒到最熱!民眾帶著復古、當代、跨文化等創意元素前來參與,重現當年「狂騷、咆哮」的精神。由在地社區自主發想、籌辦的藝術節,希望串聯起相隔百年的兩個20年代,打造西元2020年的大稻埕新文化。「思劇場」藝術總監張哲龍騎乘三輪車載著金鐘影后朱芷瑩,與創意扮裝的民眾一齊繞行大稻埕,將巷道擠得水洩不通。大稻埕日新國小的資優班學生,事先研究1920年代有哪些名人,自行設計服裝造型,當天裝扮成孫中山、居禮夫人、愛因斯坦等人物參與遊行。現場還有「朱宗慶打擊樂團」表演、「公平貿易繭裹子」和「花生騷」服裝走秀、《大稻埕》電影播放等活動。1920年的10月17日,蔣渭水在大稻埕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為台灣打開面向世界之窗,引入「狂騷的1920年代」精神。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之一周奕成指出,1920年代是人類近代史上文化創造力最燦爛的年代,而在台灣歷史上能夠代表這個年代的地方就是大稻埕。透過時代的連結,「大稻埕與世界的每個都市、每個國家,就能夠產生共感。」(註1)以1920年代為主題的變裝遊行至今是第四次舉辦,張哲龍指出,「這不只是一個懷舊的意味,希望可以放眼未來。」社區原本計劃到2017年才要將變裝遊行擴大爲國際藝術節,但在張哲龍大膽的提議下,決定要在今年就開辦。周奕成說:「我想或許是台灣不能等了,青年世代一定要起來。」(同前註)「大稻埕骨子很硬、固執,想要完成事情就會團結一致。」張哲龍認為,每年的變裝遊行都讓大稻埕居民更加認同社區,「大稻埕人已經具備了辦活動的能力,藝術節是把它彙整在一起。」「大稻埕戲苑」、思劇場、茶店、咖啡廳等許多在地團體透過「大稻埕公民會議」的討論,自主發起、籌辦首屆「大稻埕國際藝術節」,與政府補助經費所舉辦的活動截然不同。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由「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思劇場和「1920's書店」主辦,集結15個大稻埕歷史街區、300位藝術家,40多個民間團隊自發募資,舉辦100多個活動,包含讀書會、展覽、講座、音樂會、市集、戲劇等,例如《埕市意巷》油畫特展、《三牲祀》混種電音音樂會、《1920’s時尚與台北》講座、《台灣新文化運動史跡》導覽、《寶島賣藥秀》美國爵士音樂會、《分水嶺》偶戲表演等,活動持續到本月底。「首屆藝術節是先衝再說。」張哲龍希望未來能加強藝術節本身的論述,向國外藝術家邀演更多活動。他認為國際知名的法國亞維儂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和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都是當地民眾聚集向心力的節慶,也是世界各地關注的藝術盛宴,希望大稻埕未來能成為台灣的亞維儂或愛丁堡。他期許大稻埕國際藝術節能把1920年代的精神融入當下及不遠未來,回應年輕人關切的議題與生活型態,打造2020年的「新文化運動」。上排左:由日新國小學童帶領變裝遊行(圖左一),也有一位男子綁白色頭帶、抱著幼童,用擴音機大喊「同胞要團結!團結真有力!」上排中:張哲龍在藝術節攤位前。上排右:服裝秀。中排左:演員朱芷瑩以1920年代美國「搖擺女郎」(Flapper Girls)風格造型亮相。中排中:眾多民眾參與遊行,現場水洩不通。中排右:搖擺舞教學吸引大量民眾。下排左:張哲龍在遊行隊伍中騎乘復古三輪車。下排中:日新國小資優班學生各自扮演自己的1920年代偶像。下排右:大稻埕一角的男女共舞。 圖/蘇奕菲攝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活動網站註1: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