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台聯大系統首辦運動會 多元賽事促四校交流
生活
第1768期
台聯大系統首辦運動會 多元賽事促四校交流
2022-10-19
【記者廖嘉嘉綜合報導】細雨綿綿,選手們的吶喊聲仍迴盪體育場,迎接運動賽事的熱情絲毫不受壞天氣影響。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由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政治大學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組成,於15、16日在中央舉行首屆運動會,活動包含籃球、排球、桌球、羽球與網球比賽和特色舞蹈表演賽,四校選手共襄盛舉。 台灣聯合大學系統首屆運動會舉辦於國立中央大學,四校校長與貴賓一同歡慶開幕式。  圖/國立中央大學提供中央、陽明交大與政大熱舞社學生為大家帶來精采的舞蹈表演賽,中央熱舞社學生身穿襯衫,隨節拍跳出性感舞步,穿著亮片裝的政大熱舞社學生則帶來富有節奏感的舞蹈,而陽明交大熱舞社的表演搭配藍調歌曲,呈現輕鬆氛圍。其餘參賽者在一旁熱情地為表演歡呼,大多數的學生在賽前並未見過彼此,政大英國語文學系的張藍允說道:「但在剛剛結束之後他們跑來找我們拍照,然後都滿親切的,覺得很可愛。」 國立政治大學熱門舞蹈研習社學生身穿亮片裝,現身運動會舞蹈表演賽,擊敗國立中央大學、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獲得優勝。  圖/國立中央大學提供活力滿點的舞蹈表演為運動會暖場,各類球賽如火如荼地展開。排球賽選手於場上奮力擊球,一旁空曠處的學生們也認真練球,為下一次上場做足準備,而坐在觀賽區的學生們除了為自家選手加油外,同時也關注另外兩校賽況。政大排球校隊隊長廖廷珊在第一場比賽結束後表示,「四校的氣氛感覺起來就是滿友善的。」此次活動許多學生讚美中央的場地與硬體設施,但賽程的更動效率與活動宣傳仍有進步空間。張藍允指出:「場地還不錯,但是他們事前的準備可能還要再充足一點,我們包括賽程也是很晚才知道,然後也一直有變動。」 國立中央大學女生組排球校隊以25:19戰勝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並過關斬將進入決賽。  圖/廖嘉嘉攝即使賽前出現一些問題,學生們對於未來台灣聯合大學系統舉辦的活動,還是抱持極大期望。中央熱舞社社員吳宛庭希望未來四校繼續合作,舉辦更多舞蹈活動,他說:「比如說辦battle或是辦聯合舞展,這樣就會很想參加。」而中央生醫科學與工程學系張馨云認為未來可以透過增加四校的互動,促進彼此成長,「因為感覺中央的社團比較沒有那麼發達,但是其他學校可能風氣比較好,可以互相借鑒參考。」四校聯合活動促進學生之間情誼,也期盼提升師生合作的精神,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副校長顏上堯表示,「因為一下子怕說做太大有點困難,所以我們先從學生開始,那未來當然更有機會,我們搞不好會慢慢加入,像老師啊、職員等。」政大校長李蔡彥更直言四校未來的合作活動有各種可能性,「不只是學術上的,可能是社團、課外活動上的,我覺得未來應該有機會可以發展。」台灣聯合大學系統首屆運動會聚集四校運動員,提供學生珍貴的交流機會,即使雨天導致賽程改變,他們仍把握彼此互動的每分每秒,盡力而戰。此次運動會也為之後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活動奠定一定標準與改進方向,讓未來活動能更加完善。
改造養蠶建築群 聯大學生增值苗栗文化
藝文
第1732期
改造養蠶建築群 聯大學生增值苗栗文化
2020-10-14
【記者鍾晨沅綜合報導】換上新的地皮,綠色植栽充斥廣場,古色古香的建築配上新的造景,構築城市全新的樣貌。由國立聯合大學設計學院創院院長吳桂陽帶領多校學生,與科技部合作,於7日起在苗栗縣文化觀光局展出研究成果展《苗栗城市美學新形塑》。透過建築理念改造苗栗地方建築,賦予在地景觀與文化嶄新面容。 國立聯合大學建築系近日於苗栗縣文化觀光局展出研究成果展《苗栗城市美學新形塑》。 圖/鍾晨沅攝展覽作品來自聯大與科技部合作推動的地方人文發展與跨域治理計畫。苗栗縣大湖鄉近年藉由草莓產業建構新文化意象,但在日治時期,當地曾是台灣養蠶業的重地,如今養蠶業沒落,原養蠶建築群也逐漸改做他用。為延續在地文化,聯大建築系學生以「文化場域再造式工坊」為主軸,創意改造歷史建築,為建築增加新的附加價值。聯大建築系助教李濟仲認為,文化本身就會存在,唯有被看見才有意義,「我們是希望藉由研究與設計,增加在地文化的附加價值,讓民眾有機會看見。」建築作品〈農業文化聚場〉以大湖鄉忠孝路與民族路口的養蠶建築群為基礎,參展同學黃亘懋在其中設計流線性十足的開放式天橋,串起歷史建築群,讓周遭廣場達到聚集人流的效果。整體景觀以白色地板結合植栽,創造舒適的空間,廣場可用來舉辦文創與農產市集,天橋下緣則提供半戶外的座位區和草地音樂場地。黃亘懋表示,天橋以玻璃為側牆,配合燈光造景,讓光與歷史建築交織,吸引人群夜晚在此聚集,「希望能讓民眾倘佯在歷史建築的氛圍之中。」 黃亘懋以流線性十足的空橋串連歷史建築,水泥地板與植栽結合,提供民眾聚散的好處所。 圖/國立聯合大學建築系提供 黃亘懋配合燈光的照射,在夜晚讓光與建築交織,引入民眾在晚間聚集。 圖/國立聯合大學建築系提供養蠶建築群為當地日治時期的文物資產,另一項作品〈繭思〉以日式建築的「緣側」概念來創作,緣側為日式建築中圍繞主要房間外圈的廊道。參展同學莊婷媓以玻璃為媒材,做為長廊的罩頂,讓建築在下雨時仍可保持開放,民眾在雨中仍能自由穿梭各個建築。長廊的罩頂分為好幾個區段,莊婷媓解釋,他欲藉由改變長廊在不同區間的高度與寬度,表述養蠶的意像。因此,他在造型上參考蠶繭與明代《便民圖纂》中的養蠶步驟,規劃長廊的空間體驗。 莊婷媓以繭與養蠶為意像,打造有頂長廊連接建築群,讓民眾不分天氣都能於建築間活動。 圖/國立聯合大學建築系提供除建築設計圖畫,展場的另一側也展出素描與攝影作品,藉由速寫陶色公路、黃金小鎮和出礦坑等大湖鄉的特色歷史景點與巷弄,喚起觀展民眾的在地記憶。儘管研究成果展的想像離落實還有一段距離,苗栗縣民眾徐惠玲仍樂觀說:「讓年輕人來改造,或許能吸引年輕人回來發展阿。」他也認為,促進地方創生,能改變大眾對苗栗的印象,「也許苗栗不只是能養老,也有很多發展機會。」
車禍率全縣第一 聯大生籲政府拓寬車道
校園
第1708期
車禍率全縣第一 聯大生籲政府拓寬車道
2019-10-09
【記者王品淇綜合報導】9月29日國立聯合大學一位新生於聯大路上自撞喪命,讓聯大文化創意與數位行銷學系學生羅生昊發起組織「還我安全聯大路學生自救小組」,於2日至14日在校內呼籲聯大學生加入「還我安全聯大路」連署,向苗栗縣政府呼籲聯大路修建工程的迫切性。 羅生昊於9月30日自行組織「還我安全聯大路學生自救小組」,在2日便擬出連署書,在校內呼籲學生加入連署行動。 圖/羅生昊提供連接聯大二坪山校區與八甲校區的聯大路經常發生車禍,自民國99年9月聯大路開通後,曾就讀聯大台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學生林天琪於《Peopo公民新聞》投稿,100年的車禍案件數從年均76件上升至100多件。此外根據《自由時報》報導,近五年共有150名以上的學生曾在這條道路上發生車禍。《台視新聞》也報導,聯大路為107年苗栗縣車禍率第一的道路,且大多是因超速失控與未注意車前狀況。但羅生昊持不同看法,他從道路設計方面來討論聯大路容易出車禍的原因,他表示由於聯大路被設計成景觀用道路,有較寬廣的人行道,相對壓縮車道空間,導致汽機車經常有搶道問題,因此不符合學生通勤的需求。羅生昊希望能透過改建道路,讓交通尖峰時段容納更多的車流量,降低學生因搶快出車禍的機率。因此羅生昊在連署中提出三大訴求,分別是:廢除八甲往二坪的人行道、種植軟枝灌木叢以緩衝車禍撞擊力道、將S型彎道的中央分隔島混凝土壁改成軟性材質,期望縣政府盡快進行道路改善。不過也有學生認為車禍率高,主要是學生不夠注意騎車安全。聯大化學工程學系學生石佳平說:「聯大路我騎了四年也沒有出車禍,學生要先改變騎車的態度比較實際。」他認為比起改善道路狀況,調整學生騎乘習慣更加重要,「區間測速照相比較實際,罰錢比較有可能改善狀況。」目前聯大路上僅架設「前有測速照相」告示牌,並沒有設置固定式測速照相。截至9日,參與連署的師生已達1000人,但討論聯大路交通安全的活動並不是第一次發生,像在4月25日,聯大學生會曾舉辦「交通安全教育委員會——提案討論會」,彙整學生對聯大路的想法,並向校方提案。另外9月29日聯大學生車禍喪命時,與出事學生同為電子工程學系的學生們亦有一同向苗栗縣政府陳情。聯大校方對於這次的連署表示十分支持,聯大秘書室公共事務組組長邱燕松說:「校方一直以來都認同學生合理的訴求,除了針對道路工程時常與縣政府溝通外,對學生也有宣導騎乘安全。」 「還我安全聯大路」連署截至9日連署師生已達1000名,圖為副召張皓祖(圖右)與連署學生(圖左)。 圖/羅生昊提供苗栗縣政府土木科科長林朝陽針對本次連署活動回應道:「8日前往聯大再次視察,有和連署代表學生說明目前工程進度。」他解釋,修建方案未來將會縮小人行道範圍,減少汽機車爭道情形。目前交通部已通過聯大路的工程預算,但由於行政院尚未核定,導致工程的確切日期尚未定案,對此林朝陽則是表示通過後會儘速開始相關工程。
氣球引航無人飛行器 探空設備可回收
新知
第1597期
氣球引航無人飛行器 探空設備可回收
2015-05-13
金獎得主暨大學生黃郁雯、劉佩宜合力自組無人飛行器,解決現有探空裝置回收的困難。圖/徐霈芯攝 【記者徐霈芯綜合報導】「2015年第二屆國際金腦獎」決賽8日於聯合大學進行,內容涵蓋電機、電子、光電及資訊工程領域,旨在希望學生結合理論與實務,應用實驗、分析方法與整合能力進行專題製作。今年進入決選的32組團隊中,有兩組日本學生參與,學生於競賽現場實際操作作品,回應評審提問,為決賽的評分重點,最終皆由本地生獲獎。 「加速!啟動!」一下指令,飛行器成功起飛,榮獲金獎的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系黃郁雯、劉佩宜合作無間,作品「有效回收之探空氣球結合無人飛行器」將探空氣球繫在搭載攝影機及手機的無人飛行器上,當氣球飛到固定高度後便會自動脫落,由降落傘接手,待裝置下降至一定高度時,啟動無人飛行器並脫離降落傘,讓飛行器能自動飛至各地探勘並取得影像資訊。 黃郁雯指出,以往常因風向不穩定,導致氣球行徑路線難以準確預估,且裝置常因降落在山谷、大海而無法回收,「我們加上飛行器,透過手機藍牙傳送指令,使飛行器飛往指定地點降落。」即使地形南北狹長的台灣有無數險峻的高山,依然能順利取回施放的裝置。團隊自製的手機應用程式還可取得飛行所在位置的溫度、溼度等感測數值,便利又即時,身為評審的台北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沈榮麟說:「這個系統能自動飛行,還能有效回收,有助於收集氣象資料,以及空拍技術的發展。」 得到創意獎的「光駐網」團隊,由聯大電子工程系學生許惠閔、樊洪妤與孫國剛組成。「光駐網」有別於市面上笨重又不易搬運的大型顯示螢幕,不但攜帶方便、安裝、維修容易且具備100公尺遠距視覺效果,能靈活利用在各種活動場合。孫國剛說:「我們加入體感技術,捕捉使用者的動作並同步更新在顯示幕上,讓使用者在活動時能與觀眾互動,增加趣味性。」許惠閔表示,未來希望再擴展「光駐網」的應用,嘗試搭配音樂與色彩變化,滿足戶外中小型活動的需求。評審黃倚安已在科技業多年,她講評時說道,學生的設計不僅要有創意,還應具備實踐的可能。 主辦單位、聯合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吳有基表示,比賽特別邀請業界主管和學校教授一起為作品評分,他認為,學界較注重學生的技術,業界會看產品的市場及未來發展性,「應該從不同角度審視學生的創意和技術,兩者加起來比較全面。」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