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生活
第1797期
【社論】言論自由還是仇恨溫床?Threads如何影響社會對話
2024-10-25
Meta自2023年7月推出社群平台Threads,上架臺灣已滿一年,網友將其戲稱為「脆」。根據統計,臺灣的Threads主要使用者集中在16到24歲的Z世代,每日平均使用時長高居全球之冠。不少人認為,Threads逐漸超越Instagram和Dcard,將成為臺灣社群媒體的新寵兒。 Threads滿足了現今Z世代滿足隨手發「廢文」,在社群媒體上隨時更新生活日常訊息的習慣。與現有社群媒體相比,Threads 尚未被網軍或廣告入侵,使用者也更易接觸陌生人的發文,故成為網友談論政治的新天地。也因此,許多政治人物及其支持者紛紛加入Threads。使得Threads的註冊人數在2024臺灣總統大選期間,大幅提升。諷刺的是,使得Threads在臺引發話題的契機之一卻是Meta曾表明將不主動推送的「政治」內容。 Threads以文章留言數量為優先的推薦標準,使得網友若想在Threads獲取大量關注,就必須讓自己的發文能吸引眼球,進而引發共鳴與討論。因此,能在短時間以單一發文引爆話題的「流量密碼」,例如與獵奇、虐心、公審等有關的主題發文,便成為許多網友熱衷追隨的類型。然而,匿名性所帶來的自由討論空間,也讓部分使用者在互動中失去了對自身行為的反思,導致一系列脫序行為的發生。雖然Threads為台灣網友提供了另一個多元意見交流的平台,許多發文卻逐漸偏離公共討論的核心議題。隨著情緒在對話中蔓延,理性討論的界線常常被情緒化的發言取代,使Threads成為情感宣洩的場域。社群媒體上的公共論壇變得破碎,甚至令人感到焦慮或挫折。 Threads作為公共空間,用戶在發表任何言論時,必須謹慎考量其潛在影響以及應承擔的責任。而對社群平台而言,如何劃清言論自由與濫用之間的界限,以及在管理上取得自由與管制的平衡,是亟待解決的挑戰。平台應避免過度限制,以免壓制言論自由,然而也必須有效防止言論暴力和網路霸凌的蔓延。當涉及仇恨言論或獵奇內容等可能對個人或群體造成心理傷害的情況時,平台需明確界定與用戶之間的責任,確保雙方在管理與使用的過程中各自履行應有義務。
挺巴行動波及法國學生受教權 學生基本權益難權衡
國際
第1796期
挺巴行動波及法國學生受教權 學生基本權益難權衡
2024-10-18
【記者王保伶報導】10月7日上午,逾三十位學生在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人文科學學院教學大樓Le Patio入口處擺放垃圾桶及路障,並在牆上塗鴉「一年的種族滅絕,一年的抵抗」的字樣,封鎖建築將近一天,導致數千名學生無法上課,殃及學生受教權。 這次示威活動正值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襲擊以色列一周年之際,學生們藉此表達支持巴勒斯坦的立場。校方於8日發布聲明指出,學生行為失控,也未遵守和平辯論規則,學校決定依規定處分抗議學生。「如果我因大樓封鎖而無法上課,我可能會感到沮喪。」拉羅歇爾大學(Université de La Rochelle)歷史與空間規劃系大三學生弗洛里安・塞金(Florian SEGUIN)說道。 塞金認為,大學是要求批判性思考與辯論的場所,在教育機構內抗議是正當的議題辯論方式,但即使理解封鎖行動的訴求,他仍然難以接受這對學生學習造成的影響。康城諾曼第大學(Université de Caen Normandie)言語治療系大四生洛尊(Rozenn)則表示,只要抗議沒有暴力行為,他便願意了解與支持。他也認同學生為自己所堅信的理念奮鬥,「我們已是有選舉權的公民,需要參與政治、了解世界發生的事。」洛尊補充。 「法國學生非常注重言論自由與抗議權。」塞金說明,但他仍強調,校內抗議的程度應該要有一定的限制,抗議行動必須以不破壞公物和不干擾其他學生為前提。不過洛尊指出,大學應提供更多發聲的機會給學生,若校方與學生間有更開放的對話空間,就能找到解決分歧的方法。 「封鎖建築、阻止其他學生上課的行為過於極端,最終只會損害他們原本的訴求。」法國民眾法蘭索瓦(François)說道。針對學生抗議與受教權之間的兩難,他建議校方提供公開的辯論空間,儘管在當前政治分歧嚴重的社會氛圍中,這樣的措施或許難以執行,但校方若能積極嘗試,仍有助於減少暴力抗爭並保護學生的受教權。
跨性別研究出版惹議 英學界言論自由弊病浮現
國際
第1782期
跨性別研究出版惹議 英學界言論自由弊病浮現
焦點
2023-10-18
【記者陳婕柔綜合報導】英國愛丁堡大學和學院聯盟(University and College Union of Edinburgh)寫信號召約2000名員工及研究生,於11日在校內發起性別書籍抗議活動,試圖阻止學校舉辦《性與性別:當代讀本》(Sex and Gender: A Contemporary Reader)新書發表會。聯盟認為書籍内容扭曲跨性別者,引來學界人士和言論自由組織強烈反彈。  愛丁堡大學和學院聯盟在性別書籍抗議活動後,認為副校長梅西森未盡監督職責,並於校內呼籲副校長辭職。 圖/程立帆提供《性與性別:當代讀本》聚集英國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從社會、文化與心理等層面描述當代性別與性議題。愛丁堡大學和學院聯盟不滿書籍關於跨性別的內容曲解跨性別族群,有失平等性,所以極力反對此書發表。長期關注英國大學言論自由的言論自由聯盟(The Free Speech Union)博士揚.麥克瓦里什(Jan Macvarish)對此感到失望,直言:「我們無可否認的是,壓制多元性別議題的書籍與研究,已成學界常態。」他補充,英國也限制性別議題書籍的出版,「許多相關議題書籍沒有大型出版商願意出版,只好轉向小型出版商販售。」 麗貝卡.林認為國家在書籍與言論上是相對開放的,但大學還是要盡到教育和保護師生言論自由的責任。 圖/陳婕柔攝英國布萊頓大學(University of Brighton)學生麗貝卡.林(Rebecca Lin)認為,英國學界在性別議題上看似言論自由度很高,但實則不然,過多的發言平台反而讓跨性別人士更容易被攻擊。麥克瓦里什也解釋,許多想為跨性別族群發聲的人,害怕被貼上「偏執狂」等標籤,而選擇沉默,甚至退出學界。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 UCLan)交換生劉景沄描述英國的求學經歷時指出,課堂上雖然學生間對待跨性別同學比在台灣友善,私底下還是不把跨性別同學當做群體的一份子。英國曼徹斯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UoM )台生秦彤觀察,英國社會的大家彼此禮貌相待,即便有不同的聲音,也會避開討論,「大家已形成一種默契,不去碰觸敏感話題。」英國於五月通過《2023高等教育言論自由法案》(Higher Education Freedom of Speech Bill),增設投訴平台,提供師生管道捍衛發表成果的權利。致力推動法案的麥克瓦里什感慨地説:「我們努力推動這個法案,期望未來學界能不被社會價值觀影響,自由探討各自的思想。」 麥克瓦里什表示,希望通過法案能促進學界的學術言論自由,並保護師生在開放的環境下,無畏討論的權利。 圖/程立帆提供
賓州生反對右派團體入校 激烈抗議行動惹議
國際
第1770期
賓州生反對右派團體入校 激烈抗議行動惹議
2022-11-02
【記者廖嘉嘉綜合報導】「這是我們的學校,我們不要蓋文在這裡演講!」學生們舉著看板,大聲吆喝道。10月24日下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SU)邀請頗具爭議的右派政治人物蓋文.麥金尼斯(Gavin McInnes)到校演講,引爆校內學生不滿,因而在演講場地外發起抗議。隨著活動漸漸失去控制,校方以安全疑慮為由取消了麥金尼斯的演講。 抗議學生聚集在演講場地外,向場內聽眾表示反對蓋文.麥金尼斯到校演講。 圖/福特.費雪提供此次演講人麥金尼斯是美國政治團體「驕傲男孩」(Proud Boys)的創辦人,此團體以暴力行事聞名,是美國的極右派組織。賓州州立大學學生卡洛斯.佛洛雷斯(Carlos Flores)表示,學生抗議主要是對演講的舉辦表達不滿。「舉辦這次演講的費用由學費來支付,但多數的學生並不認同麥金尼斯的觀點。」賓州州立大學學生Victoria(化名)也說道,許多學生難以相信活動舉辦團體「不受限的美國」(Uncensored America)會邀請崇尚暴力的人到校演講。 與蓋文.麥金尼斯一同演講的艾力克斯.史坦以諷刺方式回應抗議學生,遭學生吐口水。 圖/福特.費雪提供「不受限的美國」為非營利的學生團體,他們指控校方取消演講侵犯右派學生的言論自由。組織創始人尚恩.賽曼科(Sean Semanko)直指抗議學生為了阻止自己討厭的事物,將他人的言論自由拋於身後。然而,他仍贊同學生以抗議方式表達訴求,但希望更和平的進行,賽曼科也表明曾嘗試與之談判,「很不幸的,他們在社群媒體上封鎖了我們。」Victoria並不認同演講取消侵犯了活動主辦方言論自由的說詞,「驕傲男孩的支持者當然可以在網路上,或是平常跟朋友聊天時表達意見,真正的問題是像這種團體居然可以進入校園演講。」此次抗議活動造成部分學生受傷,甚至有學生在人群裡噴灑辣椒水,對於抗議帶來的混亂,兩方學生皆認為此次事件令人遺憾。薇多莉亞指出,學生有權利為自己的想法挺身而出,但經過這次事件後,學生可能對學校充滿不信任。而賽曼科則樂觀表示他們仍會嘗試舉辦相關的活動,期盼校方更完善的解決安全疑慮。 抗議行動逐漸失去控制,有學生在人群中噴灑辣椒水,造成現場恐慌,圖為學生嘗試用水清洗被辣椒水噴到的雙眼。 圖/福特.費雪提供
加拿大學生控校方揮霍 慘遭「禁入校」懲處
國際
第1760期
加拿大學生控校方揮霍 慘遭「禁入校」懲處
2021-12-15
【記者張珈爾綜合報導】「大學校內的言論自由已死,校方強硬地要我默不作聲。」紐芬蘭紀念大學(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MUN)學生馬特.巴特(Matt Barter)憤慨地說道。巴特於4日在部落格發文,聲稱遭校方禁止於課外時間進出校園,他被要求不得與校長薇恩.提蒙斯(Vianne Timmons)直接或間接地接觸。 馬特.巴特自製抗議標語,希望讓校長正視學生對於校方決策的訴求。 圖/馬特.巴特提供該禁令起因於2日的紐芬蘭紀念大學定期記者會。當提蒙斯發言時,巴特起身高舉:「阻止薇恩,不接受學費上漲和過度花費!」的抗議標語,他希望在公開場合透過和平抗議的方式讓大家正視校方揮霍無度的問題。學生事務處認為巴特的行為具有威脅與騷擾的意味,因此依據學生行為準則對巴特提出懲戒。然而巴特表示,當天沒有人要求他離開記者會,他也沒有被告知此舉不恰當,面對校方事後的懲處,他覺得不得其解,「我沒有打斷提蒙斯說話,只是透過和平抗議提出我的訴求。」 馬特.巴特於校長薇恩.提蒙斯發言時,起身高舉抗議標語,以和平方式抗議校方揮霍無度。 圖/馬特.巴特提供「我無法接受學校高層過度支出,所以必須找到其他表達意見的方式。」在校內張貼的抗議海報被撤下後,巴特提到。他也補充,自己在網站上書寫許多批評校方決策的文章,控訴高層揮霍無度,可能是校方限制他自由的原因之一。他指出,學生行為準則中寫道,無聲或象徵性的抗議並不被視為中斷或妨礙會議的行為。加拿大紐芬蘭及拉布拉多學生聯合會(Canadian Federation of Student-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CFS-NL)指出,校方雖曾提出抗議為學生的權利與責任,但對於巴特的限制明顯與上述主張相左。「這很愚蠢,他們違背了自己對於維護校園內言論自由的政策。」學生布雷迪.邱吉爾—基撤(Brady Churchill-Kitcher)說道。學生布魯斯.馬奇(Bruce March)也補充,巴特只是和平地抗議校方不積極阻止學費上漲,這並不構成剝奪他權利的理由,「騷擾是過度誇大的說法,意圖挑戰權力的行為不一定讓人感到舒服。」 加拿大紐芬蘭及拉布拉多學生聯合會聲援馬特.巴特,指出校方違背言論自由政策。 圖/馬特.巴特提供雖然本學期課程已經結束,但巴特仍因校方對於他的限制無法進出校園,他失望地說:「我沒有辦法享受繳交學費應該被保障的權利。」他無法出入圖書館或學生餐廳,甚至因爲學期已經結束,無法再以參與課程的名義進入紐芬蘭紀念大學。巴特目前仍持續透過社群媒體發聲,期望能與校長提蒙斯當面談論有關校方決策的問題,「我意識到這所大學的問題不僅僅是學費增加或行政開支,我們的公民自由也受到威脅。」
言論自由與管制取平衡 社群平台責任受關注
校園
影音
第1758期
言論自由與管制取平衡 社群平台責任受關注
2021-12-03
▲請點擊圖片觀看完整報導。【記者吳姿芳、陳楷霖綜合報導】「你也被『祖』了嗎?」近期成為幽默的網路鄉民用語,這句話代表發佈在Facebook社群的貼文遭官方刪除或被停權。然而,沒有違規的貼文遭Facebook誤刪的案例層出不窮。因此,社團法人台灣永社與財團法人台灣制憲基金會於11月28日聯合主辦座談會,從Facebook刪文爭議,探討如何適切管制網路言論與平台應盡的責任。主辦方社團法人台灣永社理事長黃帝穎表示,希望透過大家的討論,給予網路平台社會責任,或者其應尊重言論自由。為了避免平台成為仇恨言論與假訊息散播的場域,Facebook依文章違反社群法則的嚴重性,祭出不同程度的管制措施。此立意雖良善,卻因審查規則不明引起使用者不滿。如網紅486先生陳延昶曾發表涉及國家主權的貼文,遭Facebook認定為違反守則,而被禁言30天。黃帝穎表示,若Facebook審查人員來自海外,他們的政治思想可能導致台灣人的貼文與留言被下架。根據今年五月《華爾街日報》的報導,Facebook審查模式已逐漸轉向自動化,透過人工智慧與演算法刪除內容或增加觸及率。然而,人工智慧是否能正確判讀文字語義,也遭受許多質疑。南臺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羅承宗舉例,「《醜陋的中國人》這本書,是很簡單的公共論述,因為臉書的AI判斷醜陋的中國人是一個仇恨言論,就把他處理掉了,但他其實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近年來,各國為防止假訊息影響社會秩序,紛紛對社群平台祭出規範。德國於2017年通過《網際網路執行法(Network Enforcement Act)》,要求社群平台必須在24小時內刪除明顯違法的言論,否則將對平台處以罰款。國立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助理教授卞中佩進一步說明此法引起的爭議,「第一個就是說呢網際網路執行法審查過於快速,然後大量貼文刪除言論自由,第二個問題是選擇性的刪除行為。」美國則採較自由的態度,給予社群平台管理貼文的免責權。目前台灣國內則無類似規定,未來政府機關若要擬定相關法律,仍須借鑑國外經驗。對於如何防範仇恨言論並維護言論自由,專家認為社群平台審核機制的透明度是重點。台灣民主實驗室執行長吳銘軒解釋,「有在台灣營運的社群平台都應該有透明度的報告,更多重要的是像facebook用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去介入審查的話,他的演算法某種程度也應該公開。」社群網站已成為現代人獲取資訊的主要來源,平台官方如何管制網路言論,並同時保障使用者的言論自由,成為社會的重要議題。
控元首違憲干政遭調查 馬大新青年撤文致歉
國際
第1736期
控元首違憲干政遭調查 馬大新青年撤文致歉
2020-11-19
【記者駱芷萱綜合報導】10月30日,馬來亞大學(University of Malaya, UM;後簡稱馬大)學運組織「馬大新青年(University of Malaya Association of New Youth, UMANY)」在臉書發表標題為「國家元首不該干預國家事務」的貼文。該貼文被指對國家元首無禮,馬大新青年因此受到各界撻伐,並遭到80多人報案。馬大新青年六名中央委員因此在9日遭警方傳喚,他們在警局前高舉「言論自由」、「別噤聲我們」和「與UMANY同陣線」的牌子,堅決捍衛言論自由。 六名中央委員在9日遭警方傳召錄口供協助調查,他們在雪蘭莪州加影市警局前高舉「言論自由」、「別噤聲我們」和「與UMANY同陣線」的牌子。 圖/光華日報提供馬大新青年寫到,馬來西亞立國以來即奉行「聯邦議會民主制」與「君主立憲制」。依據《聯邦憲法》第40條1A款,國家元首必須依照內閣的建議行事。他們批評馬來西亞最高元首蘇丹阿布杜拉沙(Sultan Abdullah Sultan Ahmad Shah)不接納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Yassin)於10月23日提出、實施緊急狀態的建議,並出聲勸誡國會議員通過「2021年財政預算案」,認為這是干預政治的違憲行為。馬大新青年主席葉紋清說明,許多學者針對元首諭令議員支持預算案一事進行討論,「我們也想通過發貼文理性地提出我們的看法而已。」不料卻受到網民的攻擊與抹黑,以及馬來族群為多數的保皇派反彈。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University Putra Malaysia, UPM)大眾傳播系學生張家耀則表示,貼文的內容把元首的勸誡寫成直接干政,「這點就讓他們成了馬來群體討伐的對象。」葉紋清與副主席陳立妍被指違反《1948年煽動法令》(註1)和《通訊與多媒體法令》(註2),於5日配合警方調查。隨後警方派遣便衣警察到葉紋清住家欲進行強制搜查,聞訊而來的馬大新青年前任主席黃彥鉻為了保障組織權益而用手機錄下執法過程,卻遭警方以抵觸《刑事法典》第188條文,違抗公務員命令控告,馬大也發貼文表示會對馬大新青年展開調查。 馬大新青年主席葉紋清和副主席陳立妍前往警局,為「最高元首不該干預國家事務」文告一事協助調查。 圖/馬大新青年提供註1:《煽動法令》規定任何人只要企圖、嘗試準備、與他人串謀任何有「煽動傾向」的行為,包括言語、出版、販售、提供銷售服務、發行、再製任何涉及煽動的出版品,或引進任何煽動出版品,都可構成煽動罪名。註2:《通訊與多媒體法令》規定任何人發表威脅、下流、虛假、恐嚇或冒犯言論,意圖滋擾、欺凌、威脅或騷擾他人,都可成罪。馬大新青年在遭到一連串的控訴後,於12日在臉書(Facebook)上公開對國家元首及社會道歉,並撤回10月30日的貼文。該道歉文中提到,組織會尊重國家元首在憲法裡的角色,對於憲法的理解不周他們深感歉意。關於道歉一事,馬來西亞拉曼大學(University Tunku Abdul Rahman, UTAR)畢業生黃振匡感到絕望,他說:「道歉貼文的留言中不乏馬來保皇派要求警察徹查他們,力求趕盡殺絕的聲音。」馬大新青年前任主席廖洋葓也說明,警方以容易入罪的《煽動法令》展開調查,成員就有可能面臨沉重的法律制裁,他推測馬大新青年選擇道歉的決定背後有其苦衷。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的馬來西亞籍學生馮垂華也認為,馬大新青年的道歉是「國家機器」逼迫之下的結果。他認為馬大新青年的貼文中,言辭確實有些嚴厲,因此建議道:「當我們在一個矛盾激烈或可能隨時會發生衝突的社會發表言論時,有時候必須考慮到我們的言論要怎麼樣包裝,讓其他族群更容易接受。」 馬大新青年呼籲公民社會支持捍衛學術言論自由,還校園一個可以發表學術討論的空間。 圖/今日自由馬來西亞提供馬大新青年道歉後也在臉書上發文,希望馬大校方、警方及政府可以停止對成員的調查,並呼籲社會聲援,以反對《煽動法令》、抗議警方濫權及捍衛言論自由為主張,塑造一個自由發言的學術環境。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的馬來西亞籍碩士生雷智宇(Zikri Rahman)提出,「重點不是在於如何改變發表言論的方式,而是學生繼續勇於表達意見,以爭取自由言論的空間。」
護言論自由 法被斬師於索邦大學舉行國葬
國際
第1734期
護言論自由 法被斬師於索邦大學舉行國葬
2020-10-29
【記者黑立安綜合報導】21日,八位身穿藍色軍禮服的軍人肩上扛著教師薩繆爾.帕蒂(Samuel Paty)的靈柩行走,閃亮的黑色軍靴蹬在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的古老石板地上。法國總統艾曼紐.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則佇立一旁,向16日遭到伊斯蘭教激進分子斬首的帕蒂表達哀悼。 許多法國人民聚集在索邦大學外的國葬現場,一同哀悼薩繆爾.帕蒂。 圖/佛倫特.普米爾提供帕蒂為在巴黎近郊的歷史教師,由於在課堂上展示《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過去曾引起爭議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諷刺漫畫,被伊斯蘭教激進分子認為是褻瀆先知,遭到當街斬首。事發後,法國的言論自由爭議再度浮上檯面。根據索邦大學法國文學系博士班學生金子鈞觀察,法國大多數人民尊重伊斯蘭文化,但反對暴力行為。然而,本次事件有關該名教師的言論自由,因此所有國民都相當關注政府對此問題的回應。根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 RFI)》報導,政府為了回應人民對事件的關注,選擇在具有啟蒙意義的索邦大學為帕蒂舉行國葬。金子鈞分享,會在索邦大學舉行國葬是因為該校為法國歷史悠久的大學,用以代表全體法國大學,支持教師在教學上的言論自由。國葬隆重盛大,現場有許多民眾共同哀悼。馬克宏在致詞時說:「即使其他人退縮,我們也不會放棄用漫畫、素描等方式發表言論。」並追贈「榮譽軍團勳章」給帕蒂,發表了法國堅決對抗伊斯蘭極權主義的立場。 教師薩繆爾.帕蒂16日遭激進伊斯蘭分子斬首,並於21日在索邦大學舉行國葬。 圖/佛倫特.普米爾提供法國攝影記者佛倫特.普米爾(Florent Pommier)表示,政府針對事件的應對方式是,下令關閉由極端穆斯林組織營運的清真寺,並將約200名極端宗教分子驅逐出境。然而,他認為人民仍應該試著找出與穆斯林和平共處的方法,包括從教育著手,以及幫助新移民融入法國社會,才是長久的解決之道。法國根據世俗主義原則,自西元1905年起實施政教分離。因此在公共領域內,人民鮮少談論宗教相關話題,或展示具有宗教象徵物品。然而近年來穆斯林開始大量移民進入法國,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PRC)2016年資料,伊斯蘭教為法國境內第二大宗教,生活與宗教緊密結合的穆斯林文化與法國固有文化差異逐漸顯露,衍伸出許多矛盾。 現場高舉法國國旗,總統艾曼紐.馬克宏親自到場致意,並向法國人民宣示不會放棄尊重言論自由的生活方式。 圖/佛倫特.普米爾提供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附屬國際事務研究中心研究員(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CERI)王厄爾(Earl Wang)說明,言論自由和宗教中立是法國立國的中心價值,民眾也對此堅信不移。他解釋:「宗教中立意味著法國人民不公開展示宗教信仰,但人們有完全的宗教信仰自由、可以在宗教建築和組織裡舉行宗教儀式和活動。」本次帕蒂被當街斬首後,再次使言論自由與宗教文化的衝突浮現,引發廣泛討論。
台獨布條首遭人破壞 靜宜學生籲言論自由
校園
第1684期
台獨布條首遭人破壞 靜宜學生籲言論自由
2018-10-17
【記者葉伸怡綜合報導】靜宜尋根樹社團為響應成大零貳社、暨大拾事社等友社共同發起的「新國家運動30年」活動,9日依規定於靜宜大學鵲橋懸掛「台灣獨立」等布條。未料12日凌晨發現布條遭人以刀具破壞,隨即報警處理。靜宜尋根樹於事件發生後發表聲明,認為破壞布條之人已損害他人言論自由。 靜宜尋根樹社團9日於靜宜大學校內掛上「台灣獨立」、「以民族認同建國」、「用自由追求獨立」等布條。 圖/靜宜尋根樹提供 12日凌晨,靜宜尋根樹發現布條遭人惡意以刀具破壞,社員前往查看並報警處理。 圖/靜宜尋根樹提供「新國家運動30年」活動,主張「追求Formosa獨立建國」和「捍衛100%言論自由」。靜宜尋根樹社員蔡妍俞表示,今年是社團第三年在校內掛布,過去並無遭破壞情形發生。對於今年掛布破壞事件,她認為每個人都有公開發表想法的權利,不應遭受他人破壞。此舉更可能使其他同學往後不敢發表敏感言論,限制學生言論自由。蔡妍俞進一步指出,有心人士凌晨持刀具進入校園破壞布條,校園安全維護上也產生疑慮。針對布條無故遭人破壞,靜宜資訊工程學系學生鄭勝峰認為,不論認同他人想法與否,都應抱持尊重態度,並以正面方式表達。共同發起「新國家運動30年」活動的成大零貳社社長劉恆溦表示,此事將讓社團學生在未來舉行相關議題活動有參考依據,更加審慎檢視活動規劃。但目前考量還有學生不瞭解此事,是否真正影響學生言論自由,有待後續觀察。事實上,2017年國立中山大學也發生類似事件。中山學生會為提供學生自由發聲空間而設置「民主牆」,卻遭人改成許願牆,原本張貼的「台灣獨立」、「挺同志」等言論也被撕下。時任中山學生會會長許世馥表示,民主牆跟掛布遭惡意破壞都是暴力行為。中山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學生蔡承穎也認為,兩起破壞事件可能造成未來會有同學效仿破壞的方式,使用更激烈手段表達立場。靜宜尋根樹於目前已報警處理,警方正調閱校內監視器追查中。被破壞的布條也離奇消失,靜宜尋根樹便發起「尋找布條」活動。他們透過印製文宣說明掛布破壞事件,並將文宣定在餅乾上,公開在校內發送,期許能找回遺失的布條,也讓更多學生了解此事件。 靜宜尋根樹於15至19日發起「尋找布條」活動,文宣上印製布條照片,及掛布事件說明。 圖/靜宜尋根樹提供
【社論】敏感議題不該受阻 盼落實校園言論自由
校園
第1684期
【社論】敏感議題不該受阻 盼落實校園言論自由
2018-10-17
靜宜大學異議性社團「尋根樹」於11日晚間發現張貼於校內的「台灣獨立」布條遭不明人士惡意破壞,掀起校園內言論自由界線的爭論。事實上,大學校園已非首次發生類似事件,如2017年國立中山大學的民主牆的「民主」遭人撕毀;2016年國立政治大學異議性社團「政大野火陣線」於校內布告欄張貼二二八受難者名單,遭主任教官強制撕除。作為教育場所,大學校園內所出現的言論似乎更容易受放大鏡檢視,若言論牽涉高度敏感議題,更易遭人撻伐。然而每人的價值觀皆不盡相同,一旦校園內出現與敏感議題相關,立場又較為強烈的言論時,必會有對立方義憤填膺地「仗義執言」,爭吵到最後往往仍莫衷一是、不歡而散,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上演全武行。不論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教師與教師之間皆然。長此以往,不少師生在校園內避談政治等議題,既不主動發表意見,亦不對他人意見有所反應。為使師生擁有能安心抒發己見的管道,不少學校設立類似民主牆的場所供師生發表意見,或是放寬布告欄的張貼規定,讓校內師生擁有一處能暢所欲言的快樂天堂。然而,台灣一向以民主社會、言論自由為傲,若師生僅能在學校的一隅高談闊論,貫徹自己的言論自由,豈不荒謬?難道民主牆以外的處所,就沒有民主、自由?學校常以「不符規定」或「造成他人不便」限制師生發表敏感言論。規定本該一視同仁,然而有的校方卻經常以雙重標準行事,令人難以心服,例如上述政大野火陣線傳單遭教官以違反規定為由而撕除的事件,學生卻在事後發現布告欄上有為數眾多的傳單亦未符合規定張貼,其中甚至包括校方行政單位的傳單。「造成他人不便」更是一則不具客觀標準、虛幻飄渺的藉口。我們的日常中充滿著可能造成他人不便的言行,社團擺攤阻礙通行、師長要求學生填答與課堂無關的研究問卷,怎不見校方禁止?「造成他人不便」的實際後果是主觀且難以量化的,怎能以主觀理由限制言論自由?以2016年世新大學調漲學費爭議為例,學生團體於學校召開公聽會時抗議,卻被校方以「干擾會議進行、維護在場其他學生權益」驅趕,甚至爆發肢體衝突。該場公聽會本為討論學雜費調漲,世新校方亦在聲明中表示「透過公開透明的方式,給予學生機會充分表達」然而表達異議的學生,卻在公聽會上被要求離場,權益受損的「在場學生」究竟是誰,答案昭然若揭。作為教育場所,學校應致力於保護師生的言論自由,不因立場而有所偏頗。例如在逢甲大學、中山醫學大學等校的規定中,若遇聚眾抗議,處理原則即是「積極溝通疏處,努力消弭爭議」。又例如6月時,國立中正大學的畢業典禮時,畢業生在校長致詞時當眾懸掛「校長獨裁」的海報,當下校長並未制止,反而以「寬容、包容」回應訴求。中正校方事後並無處分抗議學生,校長亦召開座談會與師生親自對話。可見大學在面對言論爭議時,不論是積極開設溝通管道,或是消極不主動禁止師生表意,皆有前例可循。言論自由之可貴,乃在於人人皆能無懼地表述自己的所思所想。若有針鋒相對的言論出現,校方應幫助雙方溝通、相互理解,不宜化身執法單位而逕行禁止、介入。接納各式想法,讓不同思維彼此激盪,這才是大學作為教育機構,最理想的不言之教。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