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關渡節歡慶「食」歲 北藝大藝陣妝點本土風貌
生活
第1798期
關渡節歡慶「食」歲 北藝大藝陣妝點本土風貌
2024-11-08
【記者李宸緯台北報導】鼓樂齊鳴,花車與表演隊伍繽紛穿梭,隨著遊行隊伍將歡樂的氛圍帶入街道,為鬧熱關渡節揭開序幕。2024鬧熱關渡節(以下簡稱關渡節)在10月26日以踩街遊行作為開場,踩街團隊由關渡國小管樂隊、關渡宮、跆拳道館等組成,從關渡知行路行至活動主場地關渡棧橋水岸公園,活動現場更有森林市集、社區匯演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陣表演,透過在地團隊的演出,增進和關渡地區的連結,展現當地人文特色及樣貌。 今年的關渡節以「食歲」為題,除了用諧音來表達活動十周年外,「食」也傳達「民以食為天」的理念。關渡節策展人,現就讀北藝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的方怡婷表示,圍繞「食」的概念,本屆首次舉辦「關渡宴體驗餐桌」,與15間在地店家合作,藉由藝術呈現關渡的飲食特色,藝術家發揮美學擺盤各類美食,說書人則娓娓道來在地美食故事,為關渡人打造一場視覺、味覺與聽覺的饗宴。 除了體驗餐桌活動外,北藝大藝陣是校內多年的傳統文化,對關渡地區而言也是頗具代表性的表演。藝陣表演以舞蹈、戲劇、音樂等多樣形式進行演出,並融合系所特色,讓觀眾感受到學生對於藝術的熱愛。北藝大課外活動指導組長王玉玲分享,今年為北藝大創校42年,以42的諧音「舍」表達宿舍的概念,以學校是學生們第二個家為題發揮創意,「同學們藉由藝陣設計發揮創造力之外,更能學習團隊合作的能力。」王玉玲補充道。 藝陣表演由動畫學系與美術學系學生進行演出。動畫學系以廣受大眾喜愛的動畫片為主題,利用道具生動呈現城堡與公主的形象,搭配戲劇表演和最後的合舞,將觀眾帶入童話般的夢幻世界。「結合『舍』的概念與系上特色,呈現大家熟悉的動畫片,一同回到童年時光。」參與本次演出的北藝大動畫學系盈承(化名)分享道。美術學系的藝陣表演則以戲劇形式呈現,劇中加入蒙古包、東方部落元素與北藝大校牛等特色,並靈活運用美術學系的專業設計能力,為全場帶來驚豔的視覺享受。北藝大美術學系黃翊婷談及發想過程,說道:「我們融合多位同學的理念,最後再進行統整。」將每個人獨特的想法融入到表演之中,才得以呈現具層次感的演出。 「希望藉由北藝大的藝陣演出將藝術的能量帶給關渡社區,打造出藝術小鎮的概念。」方怡婷說道。透過打造藝術村,吸引更多人了解這塊土地的人文風貌。談到關渡節與在地活動的未來規劃,他提到,「關渡宴體驗餐桌」首次舉辦便收到相當好的迴響,因此期許未來每個月都至少舉辦一場辦桌活動,不只讓在地民眾藉由「吃」來認識關渡,更能利用美食與藝術的特點,以關渡節作為起點,透過多元活動吸引外地人前來觀光,讓更多人了解到關渡的文化。
一同尋光吧! AR作品融關渡文化於光藝術節
藝文
第1770期
一同尋光吧! AR作品融關渡文化於光藝術節
2022-11-02
圓環型的燈光裝置,是由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陳昱伶、李芷綺、王可可、洪伊妘製作的互動作品〈尋光〉中的主燈。 圖/洪伊妘提供【記者何予綜合報導】在圓環型主燈周圍散佈著帆船造型的小燈,觀眾拿著手機穿梭其中與之互動。作品〈尋光〉在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舉辦的關渡光藝術節《濟濟》中展出。本屆光藝術節首次跨出校園,於10月28日在關渡中港河碼頭開幕。新媒系的學生陳昱伶、李芷綺、王可可和洪伊妘,受關渡宮沿路掛設的燈籠和碼頭所啟發,結合光藝術裝置與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技術,設計了一套互動遊戲,製作出作品〈尋光〉。觀眾下載APP後,可以跟著遊戲腳本化身為「守燈人(註)」,將手機鏡頭對準主燈周遭的小光船後,便可透過APP捕捉小燈裝置上的「光精靈」,再將鏡頭對準主燈回傳光精靈身上的能量,以點亮裝置,為中港河碼頭的船舶引路。註:在遊戲腳本中,體驗者將成為守燈人的角色,帶著行動裝置,在AR中捕捉光精靈。王可可分享,因關渡宮鄰近北藝大校區,在創作發想期間,團隊會相約在關渡宮和關渡中港河碼頭周遭區域漫遊以尋求靈感。陳昱伶則說明,在某次閒逛時偶然看見整排燈籠延伸至關渡宮的景象,「我們覺得那個光指引到某個方向,可以解讀為希望。」他們也因此受到啟發,並將此概念轉化為現在的作品〈尋光〉。 〈尋光〉創作團隊自行開發手機APP,讓參觀民眾可以透過行動裝置參與虛擬實境,與作品互動。 圖/洪伊妘提供策展人、北藝大新媒系專任講師林書瑜說明,這次展覽以關渡本身的地景、人文、歷史作為創作發想,也曾邀請地方文史工作者陪伴學生認識關渡。展名《濟濟》也是取自音樂人鍾永豐和陳明章為關渡所譜寫的《關渡之歌》,連結對土地和在地生態的情感。〈尋光〉作品中的光精靈,以招潮蟹、彈塗魚、鴿子等形態出現,也是從關渡自然公園的棲息生物找到靈感。現場觀眾謝昕亞表示,在「尋光」過程中,十分期待最後點燈的瞬間,也在遊戲體驗中認識到關渡當地的捕魚環境,加深對關渡的印象。他認為,藉由體驗互動的作品,參與者能更投入在展覽中,因此如果有特定想傳達的議題,互動式藝術裝置是合適的傳播形式。陳昱伶也點出,非互動式作品觀看方式只有一種,但互動作品可以讓觀眾的角色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尋光〉團隊更希望,不只是展場與地景連結,作品本身也能與在地文化、民眾有所聯繫。
划舟趣 關渡節鬧熱開跑
生活
第1711期
划舟趣 關渡節鬧熱開跑
2019-10-30
【記者傅有萱台北報導】「舟來啦!舟來啦!」在關渡中港河碼頭這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學生興高采烈地喊著。一年一度的「鬧熱關渡節」10月26日於關渡地區登場,為呼應此次主題「我家門前有條河」,活動內容除了與北藝大師生及在地居民共同策劃的豐富表演和競賽外,也跟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學生合作,規劃從北海科大出發沿著淡水河到中港河碼頭的划獨木舟活動,展現關渡地區的「水性」特質。 活動當日聚集在地居民及不少外來民眾,一同感受關渡地區的特色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所展現的藝術風貌。 圖/傅有萱攝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的學生及舟友們奮力划著獨木舟,短短一個小時後,便成功從社子島划到關渡地區。 圖/吳阿奉提供「出蘆入關(註)」已超過20年,北藝大校方為強調學校與關渡地區深厚的連結,並讓學生真正落實日常所學,遂於民國104年與在地居民合作,共同打造這個屬於關渡地區的節日——「鬧熱關渡節」。北藝大鬧熱關渡節執行長余昕晏表示,關渡地區一直以來都是個人文薈萃之地,除了有媽祖廟、龍舟協會、北藝大等各組織聚集於此外,還有科技園區及生態公園等資源。但礙於過去沒有特別的地方性活動也沒有經費支持,無法將其特色推廣給外界,「鬧熱關渡節就是彌補這樣的缺口,幫助我們聚集關渡的各路好漢,一起完成這個屬於這裡的節日。」註:北藝大於80年從當時的台北縣蘆洲鄉,正式遷校到台北市北投區關渡,校方稱此搬遷為「出蘆入關」。 此次踩街活動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師生與當地居民共同完成,多樣的裝扮讓整個遊行十分吸睛。 圖/吳阿奉提供  為呼應此次主題「我家門前有條河」,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學生們在匯演中加入了跟「河水」相關的元素。 圖/傅有萱攝為展現關渡地區靠河,且因擁有港口而具不同生活型態的特性,當天的表演、活動及競賽皆呼應「水」的主題,與北海科大合作舉行的「划舟」便是其一。由當地學生與舟友引導路線,帶領民眾從位於社子島的北海科大實習碼頭出發,沿著淡水河向北划至關渡的中港河碼頭。活動開始後一小時,關渡這頭逐漸出現一艘又一艘的獨木舟,從米粒大小緩慢靠近至能看見完整舟隻,等待的師生及民眾也因這些獨木舟大隊的到來而興奮不已。參與此次划舟路線規劃的北海科大海洋運動休閒系學生章智翔提到,自己是龍舟隊的成員,但這也是他首度參與非練習或比賽的划舟活動,「覺得跟比賽還是不太一樣,能夠這樣開心地在淡水河划舟滿特別的。」 不少台北海洋科技大學的學生表示,自己雖然有修習「獨木舟」課程,但這卻是他們首次真正到河中划舟。 圖/傅有萱攝「真的挺好玩的!」北海科大運休系學生吳本軒也表示,因為當日順風及天氣陰涼,整個划舟過程順遂且快速,「但只要想到待會要逆風划回去,還要把這些獨木舟搬回學校擺放,又覺得有點累。」他也提到,除了需要考量潮汐外,風向造成的水流也是影響划舟的重要因素。此外,台灣獨木舟推廣協會理事長孫崇實則說明,自己學生時代時政府並未開放讓民眾可以到河川上划獨木舟,因此這樣參與活動划舟的機會非常寶貴,「現在的年輕人真的很幸福,可以想下水就下水!」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海洋運動休閒系學生吳本軒(圖左)表示,因為當日的順流及天氣陰涼,此次划舟的過程相當輕鬆愉快。 圖/傅有萱攝 此次划舟活動由台北海洋科技大學學生與舟友們共同規劃路線,讓日常所學得以真正融入實作之中。 圖/傅有萱攝除了划舟活動,由北藝大各科系學生組成團隊參與的「鬧熱匯演」也是活動另一亮點,更是推廣在地特色的方式。北藝大戲劇學系學生魏文益指出,今年的鬧熱關渡節不僅是表演與主題「水」呼應,整體規畫上也較往年流暢許多,「希望可以繼續辦下去,讓越來越多人認識跟喜歡關渡這個地方。」
《游泳克》塑聲光幻境 新媒材反思資訊科技
藝文
第1690期
《游泳克》塑聲光幻境 新媒材反思資訊科技
2018-11-29
【記者邱于瑄台北報導】前方一道光照著下方的煙霧,側面的光製造出兩面高牆,將觀眾關在如同雲層的幻境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主辦「2018關渡光藝術節」,與音樂學系、劇場設計學系以及藝術家合作,以《游泳克》為名,透過聲音、雷射、裝置、肢體表演等不同領域塑造視聽幻境,反思人與資訊科技的從屬關係,表演於24、25日在北藝大游泳館演出。 表演結合燈光、雷射、裝置、表演、聲響等跨領域媒材呈現,其中雷射透過水波與角度折射進行變化。 圖/北藝大新媒系提供「究竟是人掌控資訊還是資訊控制我們,抑或是我們利用資訊、科技創造新的可能?」節目統籌、北藝大新媒系講師周曼農說。他提到,《游泳克》以「克」為名,象徵在現今數位時代,大眾「吃」了許多訊息。周曼農補充,表演並沒有劇情,媒材也沒有特定寓意,是藉由跨領域元素塑造出的氛圍呈現理念。周曼農表示,《游泳克》在泳池進行,希望連結觀眾的日常生活經驗,透過新媒體聲光表演,翻轉民眾對於泳池只能游泳的想像。有別於往年以視覺裝置為主的呈現方式,今年表演包含雷射透過水波折射,呈現光影的變化,也有舞者在岸上跳著暖身操,之後跳入水中,在雷射與光的照射下游泳,更有紅白、藍黃等色塊及繽紛的線條投影至屋頂,塑造出超現實的氛圍。 由於游泳館屋頂結構複雜,在影像投影上利用簡單的色塊與線條呈現。 圖/北藝大新媒系提供在聲音部分,由不同藝術家各自創作的電子音、聲樂等層層疊加,更有舞者划著小船拉著繽紛的光球,圍繞著泳池中央小船上歌唱的雙人女高音。藝術總監、北藝大新媒系教授兼系主任王俊傑解釋,在前後都是相對吵雜、炫目的表演中,抒情的聲樂是作為情緒的轉折,「女高音代表的並不是一個角色,而是個發音的裝置。」 兩艘小船拉著色彩繽紛的光球,圍繞著中央船上歌唱的女高音,象徵日常的想望與救贖。 圖/北藝大新媒系提供女高音、北藝大音樂系聲樂組學生王涵以及北藝大音樂碩士班學生江柔表示,平時演出都是現場樂器跟著歌手的節奏,然而此次必須反過來配合音檔的拍子歌唱,頗為困難,且在泳池回音大、船會移動的情況下,王涵與江柔因無法確認彼此眼神,所以較難配合彼此,甚至聽不見對方的聲音。王俊傑也補充,由於游泳館屋頂有屋樑、柱子等複雜結構,無法投影寫實的影像,只能使用簡單的線條和色塊。觀眾周威榕表示,由於場地是封閉的,加上水波的變化,增強了聲光的效果。觀眾安萱萱說:「(女高音部分)以西式、羅曼蒂克的方式出場,像是一個劇場的表演,讓整體不會只是新媒體聲光的呈現。」 在前後都是相對吵雜、炫目的表演中,以抒情的女高音聲樂作為情緒的轉折。 圖/北藝大新媒系提供
關渡動畫節 《眼壓》反思資訊爆炸
藝文
第1687期
關渡動畫節 《眼壓》反思資訊爆炸
2018-11-08
【記者邱于瑄綜合報導】人赤裸地在網路世界裡溺水、掙扎,努力地爬上岸,卻發現自己在成千上萬的手機中,每個手機都是深不見底的迷幻世界。甫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動畫學系的莊敦凱製作動畫《INTRAOCULAR PRESSURE》,以象徵、影射的手法,描述資訊爆炸時代下,網路帶來垃圾訊息、隱私侵犯等問題,作品入圍2018關渡國際動畫節學生組競賽。 故事描述人在過多資訊的手機中溺水,每個手機都代表深不見底的迷幻世界。 圖/莊敦凱提供莊敦凱說:「現今社會,各式媒體和傳播媒介充斥在生活周遭,以大量訊息轟炸著我們,到最後我們無力反抗,慢慢沉淪其中。」他以自身經驗舉例,常花數小時滑手機、網頁,好像被螢幕吸進一個空虛的世界,帶來的只有疲憊。莊敦凱也提到,希望觀眾藉此動畫了解網路是輔助人們生活的工具,不應受其擺佈。 故事描述人在過多網路資訊的世界中,就像是溺水般,就算努力掙扎也無用,最後只能慢慢沉淪。 圖/莊敦凱提供動畫運用大量象徵與轉場,以快節奏的剪接與音效,製造迷幻又恐怖的氛圍。故事中,彩色彈珠隱喻各式各樣的垃圾訊息,彈珠與青春痘結合,則象徵這些訊息跟青春痘一樣都是人體中的廢物。人臉上長出盯著螢幕的許多眼睛,表達網路訊息之多已超過人眼負荷。他也描繪大量管線鑽入人體,反映當今媒體對閱聽人個資、隱私的侵犯。 故事以管線侵入人體代表各式媒體對於閱聽人個資、隱私等地侵犯。 圖/莊敦凱提供莊敦凱說:「在網路上,我們可以自由地發表評論,但若不符合大眾風向,常常就被放大檢視,甚至遭到抨擊。」他也批判,閱聽人往往不經大腦思考,輕信網路上的訊息。故事以裸體、社群媒體等意象暗示當人們在網路上評論他人時,自己同時也暴露在這公開的世界。 創作者莊敦凱認為,網路世界每個人都能自由發言、評論,但若不符合大眾風向,常被放大解釋。 圖/莊敦凱提供觀眾、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學生陳妏寧表示,動畫中許多眼睛的呈現,讓人反思自己是否也沉淪於網路中。觀眾、國立中山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周永霖則肯定資訊時代帶來的便利,他說:「現今網路世界提供大量訊息與知識,益處大於壞處,但必須建立在閱聽人是否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滬女》關渡首映 重現舞女抗日情
藝文
第1684期
《滬女》關渡首映 重現舞女抗日情
2018-10-18
【記者徐卉馨台北報導】以30年代上海為時代背景,由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大三學生共同製作的電影《滬女》,以歷史人物任黛黛,偽裝為舞女的抗日女特工的故事,做為靈感與底本。最初劇本發想於導演曾郁倫對張愛玲作品的研究。通過第十屆關渡電影節策展方的選片,在13日上午於北藝大藝文生態館首映。 《滬女》劇照,任黛黛為東興舞廳的舞女,獻唱〈薔薇薔薇處處開〉。  圖/曾郁倫提供「在大時代下不同的人、不同反應、不同立場。」曾郁倫表示,日軍佔領後的上海租界,歷史政治環境複雜,劇中人物的行動對比出的張力,為《滬女》的重要主題。女主角任黛黛在國仇家恨的驅使下,選擇反抗日本憲兵隊。對照於劇中另一個在上海淪陷後,投靠日本軍人的角色陸源,「他可能犧牲了他的尊嚴、他的國家。」但陸源卻為了保護任黛黛而死。兩個角色面對大時代,各自選擇為國家而亡或委曲求全,看似二分法的選擇,背後有複雜的緣由。在交錯的人物關係之中,演員也營造出個別角色的深度,使故事更有立體感。飾演杉原大隊長的尤柏耘,在演出前參考許多歷史資料,了解角色的心理運作,「跳脫我們這個時代主觀的意識,去了解那個世代。」 《滬女》劇照,杉原大隊長,在日本憲兵隊任職,在上海肅清抗日分子。  圖/曾郁倫提供《滬女》的電影音樂更是使觀眾進入歷史氛圍的一大推手,負責《滬女》配樂、就讀北藝大音樂學系的李清揚參考當時上海流行的爵士樂、搖擺樂,「讓觀眾一開始就代入時代背景,我們就選了當時最有名的歌〈夜上海〉。」且他表示配合電影的西式混和日式風格的場景設定,任黛黛演唱的〈薔薇薔薇處處開〉亦重新編曲,符合舞廳氛圍,節奏也較輕快。 《滬女》劇組的拍攝過程,燈光、攝影機等器材都在一間教室的搭景空間內,需細心安排。  圖/曾郁倫提供《滬女》欲呈現的時代背景、人物故事與核心主題相當複雜,曾郁倫表示由於資金與時程的限制,電影時長需壓縮在29分鐘內,為一大挑戰,經剪裁與取捨,將無法完整呈現的背景故事呈現在台詞中,成為觀眾思考的線索。攝影師之一的李權哲也點出具體的空間問題,「舞池的區域很小。」搭景空間只有一個教室大小,要拍攝舞客跳舞的動態畫面,考驗攝影師同時顧及臨演、攝影器材的空間安排。觀眾、就讀北藝大電影學系的李騁佺也說:「攝影方面感覺其實還有更多的發揮空間,可能是器材和時間的限制。」同時也肯定場景設計與演員演技成功營造出時代氛圍。 左起為《滬女》中飾演杉原的尤柏耘、導演曾郁倫、攝影李權哲,首映後於關渡電影節舉辦場館北藝大生態館。 圖/徐卉馨攝
關渡自然藝術季 草地演出反思人地關係
影音
第1684期
關渡自然藝術季 草地演出反思人地關係
2018-10-18
【記者郭又華、劉信秀、涂葦慈新北採訪報導】舞者在草地上延展身體,模仿鳥類展翅、依偎、相擁的姿態。「2018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的開幕表演,將演出空間延伸到草地、斜坡甚至樹上,讓舞者與觀眾共同探索在自然地形中舞蹈的可能。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所長林亞婷表示,大部分舞蹈學院的學生會選擇室內場地進行展演,「一般大家比較熟悉的這種鏡框式舞台,最近有些同學選擇在戶外演出,可能他們對於特定的場域有一些關注。」許多舞者第一次嘗試在戶外草地演出,因此在排練初期無法適應室外環境,面臨心態與表演呈現上的挑戰。編舞者張文馨提到,戶外場地常有昆蟲及蜘蛛網,舞者尚未熟悉環境時,容易對各種變數產生心理排斥,影響演出。由於室外表演場域比室內寬廣,道具運用的方式也隨之變多。像是舞者推倒草原上的梯子驚動鳥群,塑造鳥類棲地被破壞的意象;或是以身體傳遞樹枝,象徵人類與環境共處的方式。表演藉由呈現舞者與道具的互動,帶出關注生態議題的重要性。舞者林軒麒提到,自己在排練過程中被道具樹枝刺中,當下伸手折斷樹枝,事後卻意識到樹枝並沒有主動傷害自己,人類卻出於防衛,將樹枝折斷成自己滿意的樣貌,對自然造成破壞。本次表演將舞台從室內搬到大自然,打破觀眾與演出者之間的界線,讓觀眾在近距離欣賞舞蹈的同時,也能成為演出的一部分,一起思考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https://youtu.be/60Of_0iyll8
北藝生泉州話演出 傳唱南管戲曲
藝文
第1684期
北藝生泉州話演出 傳唱南管戲曲
2018-10-17
【記者謝承學台北報導】咚咚的南鼓聲以快慢交錯的節奏帶領著南管樂器,劇中的歷史人物展開步伐,以泉州話唱出他們的故事。傳統藝術南管戲曲保存者吳素霞帶領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的同學,於12日在北藝大音樂廳,演出南管戲《朱弁》中的〈裁衣〉與〈公主別〉(註)。 在〈公主別〉中,公主不因朱弁拒婚而發怒,反而欣賞他的忠貞義節,在朱弁獲釋前給予幫助。 圖/鄭湘蓁提供南管戲的特色是泉州口音的唱腔,和被稱為「身段」的動作、手勢。演出主角朱弁的何宜蓁說:「以前沒演過戲,所以身段的部分練習很久,手勢、腳步等一舉一動都要到位,才能確實展現出角色的風範。」南管戲分成七子戲和九甲戲,本次演出為七子戲,為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劇種。南管戲主要由後場的南管樂器,加上前台的演員所組成,其中南鼓掌握全場的節奏,甚至可以表現出當下戲中的氣氛。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傳統藝術逐漸式微,南管戲面臨失傳危機,吳素霞說:「南管戲幾乎沒有職業戲班,教學也大都是口傳心授的方式。」她自西元2000年起擔任文化部指定藝師,希望能讓更多人學習或接觸到傳統藝術,更為了彌補口傳心授的缺點,自己發明一套系統式的教學方法,以求將南管戲正確地傳承下去。「要是沒有觀眾,學生學得再好也沒用。」吳素霞解釋,特別在北藝大學生主辦的關渡藝術節演出南管戲,為的就是讓年輕族群認識甚至喜歡南管戲。就讀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的觀眾翁于喬說:「本身是學西樂的,以前不會特別來看傳統戲曲,但看完今天的表演後,發現其中有很多特別的部分值得欣賞。」 演出結束後,吳素霞老師與〈裁衣〉與〈公主別〉中的所有演員合照。  圖/謝承學攝(註:本次演出的〈裁衣〉與〈公主別〉,敘述身為南宋大使的朱弁,去金國探望被俘虜的徽、欽二帝,卻被金國拘留。〈裁衣〉講述朱弁的妻子在丈夫不在家時,悉心照顧婆婆的感人故事;〈公主別〉則是描述朱弁獲釋時,與照顧自己多年的金國公主道別的橋段。)
蒙古精神融入舞蹈 跳出無形文化遺產
藝文
第1661期
蒙古精神融入舞蹈 跳出無形文化遺產
焦點
2017-10-18
【記者廖翊庭台北報導】「2017關渡藝術節」13日邀請到蒙古國文化藝術大學舞蹈藝術學院(Mongolian State university of Arts and Culture, School of Dance Art)的舞者,從石窟內的壁畫出發,融合傳統舞蹈、現代編曲、服裝美學與投影技術,舞出全新的蒙古舞世界。布幕緩緩降下,投影出的七彩氤氳冉冉升起。轉瞬間,銀幕上出現一個個如象形文字般的蒙古石窟壁畫。身穿蒙古傳統狩獵服的舞者鏗鏘有力地跳著,不時發出清亮的打舌音。舞者的每一個動作都代表一個符號,搭配銀幕上轉動的畫面,讓觀眾深刻且真實地感受到蒙古舞的熱情和生命力。台北城市科技大學電機系學生黃千有說:「圖騰搭配上動作,讓人知道這個文化是『生』的。」《藍天舞》誕生在擁有碧藍穹蒼與無盡草原的蒙古,表演當中的Biye Biyelgee舞蹈形式,除了是蒙古國各國家院校內最高水準的舞蹈課程,更是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訂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之一。除了利用投影技術,《藍天舞》也嘗試使用電吉他和爵士鼓等樂器創造有別於傳統樂曲的音樂風格,活潑、誇張的肢體動作,加上現場民眾整齊劃一的掌聲,彷彿置身在蒙古舞廳,新舊交雜卻又充滿和諧。蒙古舞運用肢體動作傳達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一直以來都對蒙古文化十分有興趣的城市科大演藝事業學士學位學程學生陳宥甯表示,蒙古舞當中使用的鈴鐺以及很重的髮飾,都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培養了蒙古人對事物努力不懈的堅持。這樣的精神,是信仰也是生活準則。舞台上的一支支舞蹈、一首首樂曲、一個個專業又燦爛的笑容,展現了蒙古粗曠卻不失優雅的生命力。這是一場蒙古舞盛宴,16位舞蹈學院舞精湛的表演,讓觀眾得以一窺蒙古這處荒漠甘泉。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