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聞期別 :

關鍵字搜尋 :

紀錄片發想自香港社運 探討顏色隱含的政治意義
藝文
第1798期
紀錄片發想自香港社運 探討顏色隱含的政治意義
2024-11-08
【記者楊凱傑台北報導】「你比誠品袋子的綠還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碩士生陳卓斯與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王紀堯,協作紀錄片《顏色擷取樣本.mov》,透過影像探究政治立場與顏色的關係。作品入圍新北市學生影像新星獎影展、南方影展及金馬最佳紀錄短片,並於10月27日在府中15首映。 紀錄片發想於對香港前議員溫子衆的觀察,陳卓斯與王紀堯原本想以人物故事為創作主軸,但在拍攝過程中,逐漸意識到政治顏色在香港和台灣社會中的複雜及多樣性。王紀堯發現近期香港的政治運動,從雨傘革命到反送中都是「顏色」革命,然而過往文獻鮮少探討顏色與政治光譜。陳卓斯則從生活經驗發想,在與同學的聊天過程中,他意識到每個人對顏色都有自己的見解。經討論後,兩位導演決定將影片焦點轉向政治符號,試圖探究不同地區對同樣顏色的政治詮釋。 陳卓斯在經歷香港社會運動後,看見自由穿梭在街頭上拍攝的記者,而萌生想要成為記者的念頭。而他也分享自己因為同時具有記者與導演的身分,反能激盪出新的啟發,「不一定是紀錄片工作者拍攝的才是所謂電影。」他補充道。而王紀堯對紀實攝影有不同的看法,「記者寫的角度本身就是一個立場。」他認為紀錄片並非絕對中立,而可以融入自身的想法。 作品《顏色擷取樣本.mov》從溫子眾的專訪出發,拍攝2020年及2024年兩場台灣總統大選畫面,記錄導演連結色彩與政治光譜的過程。他們以口述形式分析並隱喻圖像,「.mov這個影像檔名,代表我們將書本、心智圖視覺化為影像的創作形式。」他們也將掃描器視作鏡頭,將筆記心智圖透過掃描如實呈現,並拍攝不同政治場域,分析畫面中顏色與政治立場的關聯性。畫面上方還附有色彩條,王紀堯補充如同印刷報紙需校正顏色,「色彩條也讓觀眾能夠對照,畫面背景對應是什麼樣的政治色彩。」而在拍攝過程中,他也對台灣的政治文化有更直觀的感受。 觀眾Jack(化名)認為紀錄片以顏色為主軸是個很好的嘗試,「以政治顏色為題材的紀錄片,在台灣中是比較少的呈現手法。」觀眾Andy(化名)表示,台灣對於顏色的討論比較僵化,「社會討論的時候可能非藍及綠,造成誤解或貼標籤。」他分享在電影中,呈現台灣與香港的政治對比,可以讓台灣人進一步了解香港的政治場域。
港府欲整治假學歷 學生質疑政策治標不治本
國際
第1798期
港府欲整治假學歷 學生質疑政策治標不治本
2024-11-08
【記者黃伊晨報導】香港特首李家超於22日回應香港大學破獲的假學歷入學案件,承諾將與中國政府合作根除偽造學歷行為,打擊違法出售假學歷的仲介機構。李家超指出,大學有責任加強審查系統,防止假學歷的入學申請,執法機構將對違法者採取法律行動,提振香港高等教育信譽。 部分香港在籍大學生表示已失去政府對打擊偽造學歷案的信任,質疑政府提出的改善方針是否真能解決假學歷問題。就讀香港城市大學四年級的陳同學(化名)認為,政府並沒有給出防範假學歷的具體作為,僅空泛指出會加強打擊行動,無法讓他信任偽造學歷入學的情況會改善。他指出,網路平台可以輕易找到買通考場的學歷仲介,證明香港學歷檢查機制具有根本性的問題。「沒有完全堵塞漏洞,假學歷案件只會不斷重演。」他強調。他表示,若無法從源頭解決假學歷的製造,政府給出再多新政策都是徒勞。 根據端傳媒報導,香港大學7月破獲的30起假學歷入學案,涉案者均是非香港籍學生。就讀香港理工大學的文生(化名)表示,因為假學歷案多發生在香港大學的海外生身上,就業時公司應該只會比較提防海外生,身為香港本地生的他並不擔心自己學歷的含金量會因假學歷入侵而下降。就讀香港城市大學的台灣學生小花(化名)同樣不擔心未來求職時自己的學歷會貶值,認為在香港找工作相對務實,公司經過多關測試後自然能辨識學生素質。 陳同學指出以偽造學歷申請入學的學生,恐造成其他學生權益受損。他舉例,有些學生使用假學歷入學,完全跟不上學校進度、分組報告也做不好,令憑自己實力入學的學生要負擔更多工作,還可能影響到學生的分組成績。小花表示,他曾在全英語授課的課堂中遇到完全不會說英語的同學。他高度懷疑對方以假學歷入學,影響他的學習環境及同儕競爭力。 小花說:「我個人認為中國偽造學歷屬於文化及政治問題,短時間要徹底消除需要非常大的社會資源,當然這次的大規模披露確實有起到殺雞儆猴的效果。」他表示雖然學歷造假現象短期未必可以改善,但已是打擊假學歷的一大進展。香港城市大學學生何子宏認為,香港可以借鏡澳洲大學防範假學歷問題的做法,讓入學面試條件更加嚴謹,而非僅靠單純的書面審查,避免將來香港學校的學歷含金量受到質疑,未來更難招收到好學生。
港中大可降解包材減污染 盼取代商業塑膠
新知
第1787期
港中大可降解包材減污染 盼取代商業塑膠
2023-11-30
【記者黎昕俞綜合報導】市面上塑膠袋因成分無法自然分解,回收費用不僅昂貴,也易產生微塑膠污染毒害下一代。由香港中文大學(以下簡稱港中大)化學系教授魏濤帶領學生鍾曉嵐、張家敏及蔣卓倫,研發新的包裝材料,不僅能像塑膠袋延展性高,更能在自然環境下降解。 團隊研發的包裝材料盼未來可以結合各領域專家,使其可以廣泛應用,逐漸取代塑膠。 圖/團隊提供塑膠袋因輕便、不易破的特性,在日常生活中廣泛得到應用。但是其成分只能在難以實現的高溫條件下分解,故長期積累之下,塑膠垃圾已對地球產生不可忽視的傷害。有鑑於此,團隊利用細菌纖維素製造新的包裝材料「BC基薄膜」,盼取代商業塑膠,減少垃圾污染。細菌纖維素是由木麴菌與酵母菌共同生長而成。透過在培養器皿裡加入醣類,使微生物能夠發酵形成纖維素。就讀港中大化學系博士班的鍾曉嵐補充道:「纖維素會被細菌排在菌體外部,形成結晶度很高的生物膜。」團隊將其風乾後,形成抗水、耐油的「BC基薄膜」。團隊也加入大豆分離蛋白,利用其良好的成膜特性及延展性,讓薄膜延伸效果提高。此外,團隊更加入海藻酸鈉,有效阻隔水蒸氣及氧氣,以延緩食材氧化的時間。因過程中皆使用合法的食品添加劑,故誤食也不會傷害人體。 團隊加入食品添加劑與菌種一起反應,讓生成的膜延伸效果不僅提高,也能阻隔水蒸氣及氧氣。 圖/團隊提供目前作品仍處於利用物理方法,在不改變分子結構的狀況下,透過加入其他材料達到改善性能的目標,因此防油、抗水的能力有限。魏濤表示接下來會持續尋找其他方法,「增強防腐的功效,並讓細菌成膜及厚度成長更加迅速。」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鄭光成也提醒,因為包裝材料會直接與食材接觸到,故也需要考量食材釋放或滲出等測試,同時後續的回收細項也須符合法規。臺大化學工程學系教授劉懷勝則說明,此作品兼具食品安全及永續概念的優點相當不錯,然而如何降低生產成本也是重點之一。他建議可以應用在醫療領域上,例如人工敷料等需抗油、防水的較高單價商品,或許可以提高進入市場機會。為此,魏濤亦盼未來能加入其他領域專家的協助,讓食品包裝膜的生產速度更穩定、迅速,以及生產流線專業化,藉此達成取代傳統塑膠的目標。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教授魏濤帶領學生鍾曉嵐、張家敏及蔣卓倫,以細菌纖維素製成包裝材料,延展性高且能在自然環境下降解。 圖/團隊提供
人大通過《愛國教育法》 中港澳學生迎變革
國際
第1784期
人大通過《愛國教育法》 中港澳學生迎變革
焦點
2023-11-01
【記者丁盈瑄綜合報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於10月24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以下簡稱《愛國主義教育法》),並在明年元旦起施行,目的是加強愛國教育、宣揚愛國精神,進而促進(中國)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范世平直言:「這就是在建立中國對人民的控制。」《愛國主義教育法》在第23條規定中列明,中國將針對「香港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展開愛國教育、宣傳對「台灣同胞」的統一政策、以及增進「海外僑胞」的愛國情懷。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洪巳軒表示,雖然該法案提及「台灣同胞」,但是在中國未實質統治台灣下,法令並不會對台灣人有太多影響。相反地,對於已經回歸中國領土的香港及澳門,他猜測《愛國主義教育法》將會實際執行,直接納入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教材裡。 《愛國主義教育法》涵蓋的教育領域非常廣泛,包含思想政治、歷史文化、國家象徵標誌、法律、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國家安全等方面。 圖/楊同學提供「中國推行愛國教育只不過是美化愛黨教育的行為。」國立政治大學澳門學生關芷霖指出。他覺得《愛國主義教育法》沒必要存在,因為真正的「愛國」應是發自內心,不需要靠法律、洗腦教育來培養。他認為,中國政府的發言非常矛盾,總是區分「我們(澳門人民)」與「他們(中國大陸人民)」,但又說澳門是屬於中國的,令他感到十分不快。中國北京大學的交換台生楊同學(化名)提及,《愛國主義教育法》只是法制化中國本來就要學生愛國的事,例如原本只規定港澳生必須要上的「中國概論」課程,未來台生去中國讀書可能也要修習。范世平闡述,中國政府用明文規定的方式,增加教授愛國教育的課程、師資、教育機構等,讓愛國主義「學術化」。他提出,投入過多資源在愛國教育上可能會排擠其他的學科,或是降低港澳生和台生前去中國讀書的意願。 范世平補充,《愛國主義教育法》就像是過去戒嚴時期,台灣的大學生都必須要修習國父思想、三民主義課程。 圖/楊同學提供微博上有不少中國網友支持《愛國主義教育法》,他們支持該法案早就該實施,並且一致贊成中國政府審查學校教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中國交換生宋卡卡(化名)說明,中國的學生很快就會看到「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門新課程出現在學生的課表中,包含在許多不是人文社會科學類的教科書裡。洪巳軒坦言:「中國用強制力逼迫人民愛國,不過是給統治者較鞏固的權力、是一種粗劣的國家認同,這不會讓人民感到這是有價值的。」他補充,《愛國主義教育法》第12條規定裡,容許中央軍事委員會利用軍用資源,開展愛國教育的工作。因此,當有違反《愛國主義教育法》的事情發生時,中國的軍隊、武裝警察部隊,就可以合法地管控或是以武力壓制。宋卡卡分享說:「從以前到現在,中國政府一直用權威讓學生對國家表明忠貞,我們早就習以為常了。」他説明,大部分中國學生為了不惹上麻煩,即便對於政府不滿,還是選擇保持沉默。洪巳軒建議,無論是中國、香港、澳門或台灣的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應該擁有理性思辯的能力,並關心公共事務,才能免於盲從國家政策而失去對事實的的判斷。 宋卡卡說明,中國的學生過去不乏有上過關於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或是學校會帶領學生參拜烈士陵園、參觀愛國主義基地等。 圖/宋卡卡提供
香港調整招生學額 外地生樂見本地生擔憂
國際
第1783期
香港調整招生學額 外地生樂見本地生擔憂
焦點
2023-10-26
【記者吳玟錡綜合報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於18日預告,將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增加香港全部公立大學外地大學生招收人數,學額由原先的兩成倍增至四成。李家超希望招收更多東南亞和一帶一路(註)沿線地區的學生,推動香港成為國際高等教育中心。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於2013年倡議並主導的跨國經濟帶,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目的加快向東南亞、中亞、南亞地區開放,簡稱一帶一路。 根據統計,所有公立大學外地生佔比中,目前中國各省份學生佔74.8%,亞洲及其他地區學生佔比不到30%。 圖/黃庭旭提供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陳盛賢分析說:「香港在疫情後,面臨更大的經濟壓力,加上高等教育競爭激烈,是造成政策調整的原因。」香港中文大學學生莫筱小指出,香港出生率一直偏低,少子化導致學校未來可能面臨招生不足的問題,因此必須拓展招生來源。來自中國廣西的莫筱小分享,香港是熱門的留學地點之一。他解釋說:「香港的大學教育方式比較偏實踐,與國際接軌機會多。」來自東南亞,目前就讀馬來西亞玻璃市大學(Universiti Malaysia Perlis, UniMAP)的學生黃敬磏也坦言:「曾想過去香港念大學,但考慮到香港的開銷支出就打消這個念頭。」他補充,香港和歐美國家一樣物價高、開銷大,有出國規劃的朋友更願意考慮歐美國家。 香港出生的黃庭旭提到,選擇在本地就學,因為本地就業的薪水比其他華語地區高,而本地企業對本地大學的認同度也較高。 圖/莫筱小提供港中大的本地生黃庭旭對香港政府增加外地生招收數量的政策表示擔憂,認為政策在未來最明顯的問題是影響本地生的住宿分配權益。他提及,學校宿舍有限,外地生在申請宿舍時有「加分」的保障措施,壓縮了本地生抽得宿舍的機率。對於是否影響本地生的權益,莫筱小解釋外地生雖然在宿舍分配時有優勢,但具體宿舍的分配還是要看學生在大學的綜合表現。「這是雙贏的局面。」莫筱小樂觀表達對香港政府增加招收外地生的看法,因外地生付更高昂的學雜費可以平均用在香港所有大學生的人才培養上。陳盛賢認為香港政府教育政策的調整,牽動社會經濟發展。他建議:「政策可以漸進修正,逐步提高外地生數量與比例,不用一次到位,以面對香港高教資源稀釋的問題。」 陳盛賢指出,提高外地生招收上限可以鼓勵更多外地生前來香港學習香港文化,讓他們認同香港的文化與發展。 圖/黃庭旭提供
港教大教專操守課程 強化愛國思想恐影響學生就業
國際
第1781期
港教大教專操守課程 強化愛國思想恐影響學生就業
焦點
2023-09-28
【記者蔡愷恆綜合報導】香港教育大學(以下簡稱港教大)新任校長李子建於15日宣布,自下學年度起,學生在實習前需修習「教師專業操守指引(以下簡稱《教專操守指引》)課程」,內容強調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以下簡稱《國安法》)等法律,並要求教師舉報違反規定之師生。《教專操守指引》的評估標準將會在學生實習時,透過校長和前線教師審核,成績可能影響應徵香港教職。 港教大期望強化教育學士課程學生的「師德」觀念和愛國思想,因此若是評鑑中出現瑕疵,即使本科表現出色,學生仍可能在求職時面臨困境。 圖/取自香港教育大學官網來自香港的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客座教授陳健民直言:「這是一個白色恐怖的環境。」「教師操守指引課程」以香港教育局發布的《教專操守指引》為教學主軸,要求教師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香港基本法》與《國安法》,並培養學生「正確」的國家觀念。《教專操守指引》內提到,如發現潛在違反指引的師生時,須向校方、警方舉報。「這是十分重要的警號,造成學校的嚴重教學問題。」陳健民解釋,教師應該帶領學生討論社會時事,然而現在《教專操守指引》不容許他們對政策或法治提出疑問,否則會被稱為煽動。他擔心,教師因《教專操守指引》政策失去自由討論的空間,未來教育局更可能規定在課室裝攝影機加強監控。 陳健民指出,《香港基本法》原本容許言論自由,但香港人現在卻可能因為《教專操守指引》不敢發聲。 圖/取自Unsplash中山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表示,中國正在逐漸抹滅香港文化與意識,建立新的文化認同。「(中國政府)想從文化上把他(香港)改變嘛,跟中國接軌。」林榮基說明。因追求言論自由而選擇來台升學的T先生(化名)也同意地說:「此政策會從教育層面,將香港下一代人的思想從『香港人』變成『中國香港人』。」目前在香港的國立政治大學香港校友會長廖妙薇觀察,港教大師生並無反對意見,部分他校教授認為此課程十分具遠見,也是為了學生將來就業鋪路。廖妙薇認為《教專操守指引》可減少過往教師的犯罪行為,如帶領學生參與暴動、曲解歷史、性侵等,讓青少年獲得正確價值觀。 林榮基認為,香港將會慢慢封閉且殞落,而中國的統治會越來越嚴重。 圖/蔡愷恆攝「香港已經慢慢走回台灣解嚴之前的狀態。」陳健民無奈地說。他補充,香港目前已有負責與國安部門回報校内國安情況的教師,將來恐怕會和50、60年代的台灣一樣實行教官體系,監督學生的行為。陳健民認為,香港教師的發言會越來越小心,恐造成寒蟬效應。
「記憶導航」回顧港台歷史 藝術展呼應人權議題
生活
第1772期
「記憶導航」回顧港台歷史 藝術展呼應人權議題
2022-11-23
【記者賴羿安台北報導】哀戚樂聲從牢房迴盪至走廊,牆上掛著香港街道照片,記錄抗爭殘影。2022年人權藝術生活節——「記憶導航」,自19日起主要於國家人權博物館展開為期四週的活動,透過音樂、展覽、劇場、舞蹈等表演形式,帶領民眾回顧台灣的白色恐怖歷史,並關心香港當代人權議題。 2022人權藝術生活節以記憶導航為主題,開幕式邀請來自台灣與香港的歌手,透過音樂反思白色恐怖與香港議題。 圖/賴羿安攝此次主題名為「記憶導航」,策展人鴻鴻表示道:「在過往那些記憶(戒嚴時代的記憶)是被導航的,被決定的,現在應該讓更多記憶出土,去導航我們的未來。」活動除了推廣人權議題,也希望因強權迫害而被禁止的聲音能透過藝術的自由表達方式,被社會聽見。 2022人權藝術生活節以記憶導航為主題,開幕式邀請來自台灣與香港的歌手,透過音樂反思白色恐怖與香港議題。 圖/賴羿安攝大多數活動舉辦在國家人權博物館,館內「新式押房區」第一次作為展覽場地,以監獄牢房劃分不同展區,舉辦由香港藝術家黃國才創作的抗爭藝術展——《和勇光時》,展出紀錄反送中運動的影像、器具,以及他以台灣戒嚴時代為主題的創作。黃國才從香港移居台灣,不再受政府干涉創作,自由地展示許多違反國安法的作品。曾經在香港與新加坡久居的民眾吳易叡參與展覽座談,感嘆台灣需珍惜現在的自由創作環境,因許多極權政府已威脅創作者的生存。 在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新式押房區內,藝術家黃國才以反送中運動的影像和音樂表達抗爭理念。 圖/賴羿安攝漫遊者劇場——《不易遺忘的聲音們》是唯一在館外舉辦的系列活動,跳脫劇場空間,將白色恐怖歷史遺址結合戲劇口白,帶領觀眾走入台灣的戒嚴時代。19日登場的戲劇《「他」與他》,以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女性家屬視角出發,觀看男性政治犯受難過程。觀眾需走訪善導寺周邊地點,包含曾為極樂殯儀館的林森公園、專門運送綠島政治犯的華山車站舊址等。「最後設計結局來到墓園,其實還蠻震撼的,也有被嚇到,原來結局是這樣。白色恐怖之下,人就是這樣被抓,被處死。」參與民眾楊凱晶說道。 劇場《「他」與他》藉由定位軟體,透過眼睛的圖案標示觀眾所在之處,並在抵達目的地時觸發與主角通話。 圖/賴羿安攝參與人權藝術生活節的民眾劉映纖表示,雖然家長抗拒他參加白色恐怖相關活動,「但是我覺得歷史記憶就是得透過我們去接觸,讓我們了解這些事件後,就可以記得並繼續往前。」2022年人權藝術生活節期盼透過多元展演,讓民眾了解人權議題,藉歷史記憶重新反思現代需要的尊重與自由,以記憶導航未來。 2022人權藝術生活節以記憶導航為主題,開幕式邀請來自台灣與香港的歌手,透過音樂反思白色恐怖與香港議題。 圖/賴羿安攝
香港青年住屋問題嚴峻 李家超施政報告提政策建議
國際
第1769期
香港青年住屋問題嚴峻 李家超施政報告提政策建議
2022-10-26
【記者陳孟樺綜合報導】「以前的年代會覺得買房是一個must-do,但我們現在根本不會想買房,太遙不可及了。」香港在職青年Sindy(化名)無奈嘆道。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19日發表上任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增加青年宿位、新建簡約公屋(註一)等措施,希望解決青年住屋問題。註一:香港公屋等於台灣的社會住宅,申請入住以家庭或長者為優先。簡約公屋,是以標準簡約設計及「組裝合成」方式快速興建的單位,有傳統公屋的基本設施、租金較低。 輪候公屋滿三年的人可申請入住。  香港東區的鰂魚涌有著常見的景象,一邊是豪華的私人大樓 , 另一邊是殘舊的唐樓。 圖/David Or(化名)提供在香港,青年如無殼蝸牛,Sindy說明:「最簡易的住屋形式『劏房』(註二)都幾乎佔去職場新鮮人一半的薪水。」青年渴望擁有自己的空間,不過現況卻將他們打入只能與家人同住,或是花光積蓄卻承租低品質房屋的境遇。根據香港房屋局2021年報告,全港約有22萬人居住在劏房,其中,有高達81.9%是50年以上的老屋。青年民建聯主席施永泰表示,過去以「青年宿舍計畫」為主要補救方式,不過興建緩慢導致供應量少,能受惠的青年不多。註二:「劏房」指把原本就有限的空間切割夾層,類似於台灣分租房,不過是每人平均坪數約1.6坪的狹小房間,因其空間過小又稱「籠屋」。面對香港嚴峻的租屋市場,李家超喊出五年內要新增3000個青年宿位,同時興建三萬間全新簡約公屋,試圖降低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政策讓香港青年看到置業安居的希望。」施永泰說明,青年支付的宿舍租金約為市值租金的六成,政府也會物色合適的賣地計劃項目,讓建商預留一定的數量支援青年宿舍。 香港青年面對多年來惡劣的租屋市場,「擁有自己的空間」對他們而言猶如是空談。 圖/周堃怡提供提供暫時性的居所是青年宿位與簡約公屋的共同概念,其最長居住時間為五年,大學生Wong(化名)直批:「新政策不能即時解決房屋問題,只要供不應求,過渡性房屋終歸失效。」OURs都市改革組織研究員廖庭輝也提及,因為入住簡約公屋後,民眾在公屋綜合輪候時間中會被視為已入住,帳面上輪候時間減少了,實際上是否有公屋可以居住仍屬未知。此外,香港青年還須克服申請公屋的優先順序問題,單身青年的等候時間最久,廖庭輝坦言:「輪侯時間可能需要30年。」黃思勇更提出另一觀點,香港的新移民數量持續增加中,他們大多以家庭為單位申請公屋,便會擠壓青年的順位,「情況就像不斷被人插隊一樣。」香港青年住屋問題有如燙手山芋,廖庭輝與臉書粉專「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同調,認為當務之急是取締有居住安全疑慮的劏房,提供居民安置單位,並確保未來新建單位符合移居標準。香港在公屋比例達30%,獨步全球的同時,卻出現普通人不吃不喝二十年也未必能買起一層樓的窘況,Wong與Sindy皆用「極為悲慘」來形容當前情勢,期盼政策能停止傷害香港居民,讓他們能獲得生活在獨立空間的一絲希望。 香港山地多於平地因而地狹人稠,居民必須盡其所能的利用生活空間。 圖/周堃怡提供
港生錄取科系有誤 高科大消極態度惹議
校園
第1762期
港生錄取科系有誤 高科大消極態度惹議
2021-12-29
【記者李昀璇綜合報導】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港生劉同學(化名)向在台香港學生互助協會(以下簡稱港生互助協會)求助,表示自己在開學之際才得知實際錄取科系非原科系。承辦職員後解釋,錄取結果有誤是因為系統出錯,並告知劉同學轉系程序不難。然而,劉同學近日申請轉系時,卻發現轉系難度並非該職員所述,而校方也以「公平」與「承辦職員已離職」為由,要求他以一般途徑進行轉系。劉同學原先錄取資訊工程系,然而,他在七月登入宿舍申請系統時,卻發現網上登記科系為電子工程系。劉同學主動詢問校方後,承辦職員才表示原錄取通知有誤,並告知劉同學僅需支付幾百元行政費用,便可順利就讀原錄取學系。劉同學聽信承辦職員當時的說詞,勉強在電子工程系就讀近一學期,但直至轉系申請期間,他才發現校方並無意願以專案處理。劉同學向資訊工程系辦公室說明自身情況後,系辦又以公平為由,表示他僅能與14名申請學生競爭四名錄取名額,但錄取率卻不到三成。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日前有港生表示,自己在二月收到錄取通知,但在七月時才得知實際錄取科系非原科系。 圖/張博涵提供與資訊工程系交涉失敗後,劉同學自11月19日起向高科大國際事務處反映數次,但校方遲遲未與他協調。直到港生互助協會介入處理,並聯絡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高科大校方才著手展開協調會議的程序。劉同學不僅不滿校方的消極態度,更氣憤指出,校方不斷以公平為由拒絕以專案處理他的情況,「可是你一開始就不是在跟我做公平的動作,那你還跟我談什麼公平?」對此,高科大秘書室主任秘書陳銘志坦言,誤發錄取通知確實是校方疏失在先,而承辦人員當時也未清楚說明轉系規定,導致學生產生誤解。因此,校方於24日召開記者會承諾將以專案處理,「學校決定在不影響本國生權益的前提下,會對這個學生做專案增額錄取。」陳銘志說道。但是,港生互助協會召集人張思萍與當事學生劉同學異口同聲指出,校方在記者會後與學生進行的協調會議中,完全未提及專案處置方式,「校方仍在按轉系失敗的方向想方案。」劉同學表示,截至29日,校方從未向他進一步說明專案處理方式。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劉同學表示,校方於24日召開記者會時雖承諾將專案處理,協助他進行轉系。然而,他於當日晚間寄信詢問國際事務處相關事項,卻僅在27日收到「目前正在確認及處理中」的回覆,至29日仍未收到其他回應。 圖/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劉同學(化名)提供即便高科大學生會並未參與此事,但該校學生會長蔡翔宇仍期望校方正視問題,並增強教職員培訓。而港生互助協會接獲劉同學的求助後,自19日起陸續於臉書發布貼文,同時向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與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反應,但是各單位都尚未介入處理。因此,張思萍表示,若未來校方仍沒有依照承諾協助學生轉系,協會必定會繼續跟進,不會輕易放棄。
港中大畢業生爭港獨 校方棄中立態度報警
國際
第1737期
港中大畢業生爭港獨 校方棄中立態度報警
2020-11-26
【記者吳季柔綜合報導】19日於香港中文大學(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UHK;以下簡稱中大)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後簡稱:港區國安法)》施行後首場大規模香港獨立運動。學生透過網路平台號召「畢業遊行」,超過百名中大學生穿上學士袍響應,聲援被扣押在深圳看守所的12名港人。校方報警並嚴厲譴責學生的抗議行為,原本友好的師生關係出現裂痕。 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於19日穿上學士袍、戴上《V怪客》的面具、手舉「反送中」標語,聲援扔被關押在深圳的12名香港人。 圖/袁弗農提供19日原為中大畢業典禮,校方考量疫情影響,於13日臨時決議改為線上舉行。學生不滿校方倉促決定,發起「反送中」畢業遊行。畢業生們戴上經典反極權電影《V怪客》面具,手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布條,並高呼「一息尚存,抗爭到底」、「毋忘義士,釋放十二」等口號。他們於原定舉行畢業禮的地點合唱《願榮光歸香港》、拍攝畢業照。遊行路線經過去年中大保衛戰中警民對抗的重要地標「二號橋」,部分學生也於結束後戴上頭盔、眼罩,手持雨傘,重現去年「中大保衛戰」的場面。 部分學生於畢業遊行結束後戴上頭盔、眼罩,手持雨傘,重現去年「中大保衛戰」的場面。 圖/《新報人》鄧澤旻提供學生的舉動引發學校關注,除中大保全全程監控遊行過程、要求學生解散外,校方也二度發出聲明表示,大型人群聚集已觸犯限聚令及《公安條例》,為防情況失控已通報警方。隨後,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National Security Department of the Hong Kong Police Force;以下簡稱國安處)接手調查,於20日派出大批警力搜查中大校園,意圖查明抗議學生身份。 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不滿校方倉促決定取消實體畢業典禮,發起「畢業遊行」。 圖/艾瑞克提供中大校方與學生的關係轉折於此顯現,去年中大保衛戰時校方協助學生與警方協調,並承諾保護學生。然今年中大學生欲於11日舉行「中大保衛戰」一週年特展即遭到校方強硬反對,要求學生撤除宣傳海報。中大學生在匿名平台「CUHK Secrets」投稿表示,校方報警的做法摧毀了學生和校方之間的信任,學生大感憤怒和失望。 香港中文大學學生發起「反送中」畢業遊行,校方二度嚴厲譴責並報警處理,隨後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進入校園搜查抗議學生身份。 圖/pixelimageshk提供中大學生M(化名)認同也感謝校方去年的作風,他表示過去僅管校方未曾公開聲明支持學生運動,仍擔心學生受傷被捕,如抗爭期間段崇智校長曾親上前線與警方談判,也曾要求調查警察對中大同學犯下的性暴力案件。M指出,同學們理解大學遭政權施壓的難處,但如今言論空間遭限縮的校園、與政權聯手的校方讓他們大失所望,「比起去年對準學子胸膛的子彈,今年的校警合作對中大及中大同學帶來更不可挽回的傷害。」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兼任講師梁啟智說明,中大素來以自由學風聞名,校園政治運動頻繁外,學生也經常在畢業典禮表達政治觀點,「這次不同之處在於大學主動報警,和之後國安處進入校園調查。」中大教師K(化名)透露校方持續承受來自各方的壓力,包括政府法規、校友評論與企業捐款縮減,《港區國安法》實施也導致校方作風改變,校園內不得出現任何抗議文宣,爆發抗議行動也須立即報警處理。K表示即便如此,校方在處理校園內的政治行動時仍應保持中立,「應秉持學術自由的立場處理,尊重不同意見。」 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多名警員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校園搜查,尋找被不明人士塗鴉塗污的位置並拍照記錄。 圖/pixelimageshk提供香港受疫情與《港區國安法》頒佈影響,各地抗爭行動大幅銳減。中大學生M認為「反送中」抗爭是實現一個時代覺醒的方式,卻也造成中大同學的傷痛,「一年過去,被捕同學及香港人每天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未被捕的也背負深深的自責和創傷後遺症。」他指出畢業遊行代表著即使在大環境的壓迫下,中大學生並未忘記過去一年的抗爭歷史,「這令身為中大學生的我感到非常自豪。」
置頂